- 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 症状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腹部不适、皮疹等
- 经规范抗菌治疗后可治愈
简介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伤寒杆菌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伤寒的典型症状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表情淡漠、玫瑰疹、肝脾肿大等,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经过规范抗菌疗后可治愈,救治不及时也可能威胁生命[1]。
症状表现[1,2]:
伤寒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发热,热度呈阶梯形上升,3~7天后逐步达到高峰,可达39~40摄氏度。之后逐渐出现持续发热、玫瑰疹、消化系统症状及神经系统症状等伤寒典型症状。
诊断依据[2]:
依据在伤寒流行季节(夏秋季)和流行地区,有持续性高热(40~41摄氏度)1周以上,并出现腹部不适、玫瑰疹、神经系统症状(如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等)等症状;结合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并符合病原学检查(从血、骨髓、尿、粪便或玫瑰疹刮取物等任一标本中培养分离到伤寒杆菌)或血清学检查(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肥达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H”抗体凝集效价≥1:160,如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则更有意义),可确诊伤寒。
疾病类型[2]:
根据发病年龄、人体免疫状态、致病菌的毒力与数量、临床表现、治疗情况以及有无基础疾病等因素,分为:
- 典型伤寒
- 轻型伤寒
- 暴发型伤寒
- 迁延型伤寒
- 逍遥型伤寒
- 小儿伤寒
- 老年伤寒
是否具有传染性[1,2]?
该病为国家乙类传染病。
通过什么方式传染[1,2]?
- 传染源主要是伤寒患者及带菌者。
- 伤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是传播伤寒的重要途径,日常生活传播或虫媒传播可致散发病例。
怎么预防[1,2]?
- 预防接种,是伤寒流行区居民及旅行者预防伤寒的有效方式,常用的疫苗有伤寒-副伤寒甲-副伤寒乙的三联混合灭火菌体疫苗、伤寒杆菌Ty21a活菌苗、伤寒Vi多糖疫苗。
- 进行紧急预防服药是高危人群的有效预防方式,常用药物为复方磺胺甲噁唑。
是否常见[3]?
伤寒在我国不是常见病。我国伤寒疫情整体发病率较低,但个别地区存在流行。根据统计,我国伤寒的发病率约为0.65/10万,鲜有死亡病例出现
是否可以治愈[1,2]?
是一种可治愈、可控制的疾病,经过规范抗菌治疗可以治愈。
是否遗传[1,2]?
否
是否医保范围?
是
陈念
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
江苏省人民医院
陈亦洋
主任医师
传染科
长春市传染病医院
董莉
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