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伤寒

伤寒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传染科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伤寒治疗

伤寒的治疗重点是抗菌治疗,其他包括对症治疗(针对症状进行缓解治疗)以及并发症治疗等。通过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经过足量、足疗程、规范化治疗,伤寒是可以治愈的。

药物治疗[1,2]

该病主要选用抗生素治疗。

1. 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伤寒的首选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伤寒杆菌(包括耐氯霉素、多重耐药菌株)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且易在体内达到有效抑菌和杀菌浓度,有利于彻底消灭患者体内的伤寒杆菌,减少复发和降低病后带菌率,从而达到治愈目的。并且能降低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常用药物有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氟喹诺酮类药物可导致严重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心律失常、运动系统异常(影响骨骼发育等)、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2. 第3代头孢菌素:尤其适用于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以及氯霉素耐药菌所致伤寒。第3代头孢菌素抗菌活性强,在胆道内药物浓度高,且不良反应小。常用药物有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胃肠道症状、过敏反应等。

3.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该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抑制细菌生长,适用于孕妇、婴幼儿、白细胞总数过低及肝肾损害者。该药在肝胆系统浓度高,价格便宜,但是治疗效果不太理想,需要长疗程用药。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腹泻等胃肠道反应。

4. 复方磺胺甲噁唑:该药可抑制细菌生长,且口服易吸收、价格低廉,但耐药现象严重,目前较少使用。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和皮肤过敏反应。

对症治疗

  1. 发热:高热时可进行物理降温,使用冰袋冰敷或酒精擦浴。慎用退热药,可能引起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2. 腹胀:不食用豆奶、牛奶等容易产气的食物。腹部使用松节油涂擦,或者肛管排气。禁用新斯的明等促进肠蠕动的药物。
  3. 腹泻:酌情给予黄连素口服。
  4. 便秘:可使用生理盐水、甘油、液体石蜡低压灌肠,禁用高压灌肠和泻剂。

其他治疗[1,2]:

并发症治疗

  1. 肠出血:绝对卧床休息,密切监测血压和粪便出血量。暂时禁食。镇静治疗,可使用地西泮或苯巴比妥。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根据出血量,可酌情使用止血药,必要时可手术治疗。
  2. 肠穿孔:局限性穿孔者予禁食,胃肠减压,注意控制腹膜炎症,警惕感染性休克的发生。肠穿孔合并腹膜炎患者,应及时手术治疗,并加用足量有效抗菌药物以控制腹膜炎。
  3. 中毒性心肌炎:严格卧床休息;保护心肌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纠正心衰等。

  4.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控制原发感染;肾上腺皮质激素;输血、碱化尿液;抗凝;血液透析。

手术治疗[2]

出现下列情况者可行手术治疗:

  1. 并发肠出血后,经过内科常规止血治疗无法控制,或出血量大危及生命的患者,应行开腹手术寻找出血点,及时止血。
  2. 并发肠穿孔后,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表现为腹胀、持续腹痛等症状)的患者,应尽快行开腹手术,探查穿孔部位并行相应处理。

治疗周期[1,2]

  1. 新病例:抗菌药物疗程14天。
  2. 复治(经过治疗,退热1~3周后再度出现症状的患者):疗程需适当延长。
  3. 合并并发症:视合并并发症的种类及严重程度而定。

治疗后效果如何[1,2]

早期规范诊治多可痊愈。如果治疗不规范,容易出现耐药或者转变为慢性带菌者,成为隐匿的传染源。

是否需要复诊?多长时间复诊[2]

  1. 粪便培养:治疗开始前检查1次,待临床症状消失后每隔5~7天送检,连续2次阴性可停止送检。在病后1个月和3个月,各送检3次,每次间隔1~2天,以便及时发现带菌者。
  2. 既往伤寒患者,每年送检3次,以便发现慢性带菌者。
  3. 若发现带菌者,应按照肠道传染病隔离,并遵医嘱进行规范的抗菌治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