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查知识

类固醇肌病

类固醇肌病

别名:皮质类固醇性多发性肌病

就诊科室:

风湿免疫科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类固醇肌病概述
  • 皮质类固醇性多发性肌病
  • 表现为四肢近端肌肉无力、肌痛及肌肉萎缩
  • 治疗原发病、中断激素、更换为非氟化激素

简介

类固醇肌病又称皮质类固醇性多发性肌病,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皮质类固醇激素增多导致的肌无力和肌肉萎缩,临床常见。本病的发作与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激素与神经肌肉阻滞药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药物的联合使用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包括四肢近端肌肉无力、肌痛及肌肉萎缩。治疗上,通过治疗原发病,减少激素剂量、隔日给药、更换激素类型等方法,本病症状多可完全消失甚至逆转,多数患者预后良好[1]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是四肢近端肌肉无力、肌痛及肌肉萎缩。

诊断依据:

依据典型的肌无力、肌肉萎缩及肌痛表现,结合肌肉活检表现为高选择性的2型肌纤维萎缩,可考虑诊断。

类固醇肌病有哪些类型?

  • 急性类固醇肌病:相对少见,主要见于静脉注射大剂量激素5~7天之后,但也有口服激素后可引起急性类固醇肌病的患者;
  • 慢性类固醇肌病:较常见,常发生于应用糖皮质激素数周之后的患者。

是否具有传染性?

是否常见?

本病较常见,目前尚无明确的流行病学资料,没有明确的患病率及好发年龄、性别数据。

是否可以治愈?

可以治愈,大多数患者通过治疗原发病或者中断激素治疗、更换激素类型等方法等治疗后,多数患者可治愈。

是否遗传?

是否医保范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