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发作的发热、头痛、呕吐
- 病死率、致残率较高
- 尽早使用敏感性抗生素,改善预后
简介
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一种脑膜炎,又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细菌经血液循环进入蛛网膜下腔脓性分泌物增多,侵害软脑膜导致血管充血、炎性细胞渗出,甚至侵入脑实质,导致局灶性脓肿而产生一系列全身症状(高热、寒战)及神经系统症状(惊厥)。本病隐性感染率高,人群感染该菌后60%~70%为无症状带菌者,30%为仅有上呼吸道症状的轻型,仅约1%出现典型流脑表现。本病的治疗需要尽早使用敏感抗生素,可以改善预后,病死率、致残率较高[1]。
症状表现[1]:
急性起病,有感染症状如高热、寒战、惊厥,还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视物模糊、意识障碍,可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各种类型的失语。
诊断依据[1]:
详细询问患者流行病史,依据急性病程及入院体格检查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即被动屈颈时有阻抗感、Kerning征即屈髋屈膝为直角,再上抬小腿,若角度小于135度疼痛为阳性、Brudzinski征即平卧位时屈颈双髋及双膝同时弯曲为阳性,结合腰椎穿刺脑脊液检出病原菌、血细菌培养阳性,可确诊该病。
疾病类型[2]:
按照病情进展可分为四型:普通型、爆发型、轻型、慢型。
1.普通型:该型最常见。
2.暴发型:该型患者起病急、进展快,常常表现为休克,不及时治疗24小时内可危及生命。
3.轻型:此型患者表现较普通型轻。
4.慢性型:病情较轻。
是否具有传染性[2]?
有传染性:国家乙级传染病,具有传染性。
通过什么方式传染[2]?
- 传染源:带菌者、流脑病人;
- 传播方式:飞沫传播如咳嗽、喷嚏、说话 密切接触如怀抱、喂奶、接吻、同睡。
怎么预防[2]?
- 管理传染源:就地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
- 切断传播途径:自身注意外出戴口罩,保持所处环境通风;
- 保护易感人群:15岁以下儿童、新兵入伍、免疫缺陷疾病患者接种疫苗。
是否常见[2]?
常见,5岁以下儿童好发,发病率最高的人群为6个月-2岁婴幼儿。在温带地区出现地方性流行。全年可有散发,于冬春季出现发病高峰。
是否可以治愈[1]?
可以治愈,疾病早期未明确病原菌时选用可透过血脑屏障的广谱抗生素,若确定病原菌后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是否遗传[2]?
否
是否在医保范围内?
是
张东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北京医院
刘佳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谭来勋
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