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原则重在预防肺栓塞,应根据患者血栓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目前主要采用抗凝、溶栓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取栓治疗等方式进行救治。
治疗目标
抑制血栓蔓延,消除血栓,使血管再次通畅,并预防肺栓塞。
药物治疗
- 抗凝药物:可静脉注射或口服抗凝药物,降低机体血液高凝状态,防止血栓蔓延。适用于大多数患者。常用药物有肝素、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常见副作用有皮肤出血点、尿血等出血反应,或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反应。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测凝血功能+D-二聚体,应严格遵循医生指导使用药物,如用药期间发现出血,速来医院就诊[3]。
- 溶栓药物:可促进血栓溶解,常用药物有尿激酶、新型溶栓药物(如瑞替普酶、替奈普酶等)、重组链激酶等,适用于大多数患者。可能副作用有出血、过敏反应等。用药期间常需要监测凝血功能,具体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手术治疗
一般在血栓体积大且严重堵塞血管,或疾病急性期(发病14天以内),或抗凝、溶栓药物治疗后,仍有血栓残留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常用手术方法有:
1.取栓术
主要采取Fogarty导管取栓术,即利用带有球囊的导管将血栓取出。最常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可以有效清除血栓。为了防止术后血栓再发,经常会配合抗凝、祛聚等药物治疗[2]。
2.经导管直接溶栓术(CDT)
即在超声引导下,将溶栓导管置入血栓内,经导管注入溶栓药物,使其和血栓直接接触,达到溶栓目的。一般术后出血发生率较低。适用于急性期中央型和混合型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2]。
3.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
即利用机械原理将血栓打碎,再将其抽出体外,以达到迅速清除血栓的目的。与CDT联用,可以减少手术中的溶栓药物使用量,并缩短住院时间。
一般治疗
- 休息:为了促进深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肢体肿胀情况,患者可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2]。
- 穿戴弹力袜:医生还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患者是否需要使用医用弹力袜辅助治疗。
治疗周期
根据患者血栓具体情况和选择的治疗方法不同,治疗周期会有所差异。一般采用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服药时间为3~12个月,如病情较为严重则需更长时间[2]。
治疗后效果如何?
患者积极接受规范系统治疗后,大多预后较好,肢体肿胀、疼痛等症状消除。但如果未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可能出现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将会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
是否需要复诊?多长时间复诊?
需要复诊。患者在治疗期间常需要严密监测凝血功能,具体监测间隔时间根据每位患者情况会有不同,应遵医嘱进行复诊。
邱伟华
主任医师
普通外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颜昕
副主任医师
普通外科
漳州市医院
贾泽明
副主任医师
普通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