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以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对症治疗及病因治疗为主。
治疗目标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目标为控制感染,缓解或纠正出血、贫血症状,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
一般治疗
1.预防感染:注意饮食和环境卫生,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注意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
2.避免出血:避免外伤及剧烈活动,避免出血发生。
3.合理用药:注意减少危险因素的接触,尤其是对骨髓有损伤作用和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药物治疗
1.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白:属于免疫抑制剂的一种,适用于年龄大于50岁,或无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配同胞供髓者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该药物使用多采取静脉滴注,使用前要进行过敏试验,用药过程中用糖皮质激素防治过敏反应,可与环孢素组成强化免疫抑制方案,注意大于60岁的患者慎用。
2.环孢素:属于免疫抑制剂,适用于全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期维持口服治疗,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率可达40%~60%,出现疗效的时间至少需要3个月。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肝肾功能损伤、多毛、牙龈增生、肌肉震颤等。使用期间需监测血药浓度来调整药物剂量和疗程。
3.雄激素:是治疗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不必依赖输血患者,以及先天性再障的首选药物。常用药物为司坦唑醇、丙酸睾酮和十一酸睾酮,对造血干细胞具有直接刺激作用,可促进其增殖和分化。部分患者对于雄激素有依赖性,停药后复发率达25%~50%。丙酸睾酮的男性化副作用较大,多次使用后注射部位肌肉(如臀部、手臂等)发生硬块。疗程及剂量应视药物的作用效果和不良反应调整。
4.造血生长因子:适用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治疗未痊愈的患者。常用药物有艾曲波帕和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可提高患者的血液学缓解率以及促进骨髓恢复造血。
5.促凝血药物:可控制出血,主要为促凝血药,如酚磺乙胺等。合并血浆纤溶酶活性增高者可用抗纤溶药物,如氨基乙酸,但泌尿生殖系统出血患者需禁用。子宫出血患者可肌注丙酸睾酮。针对血小板减少引起的严重出血者可输注浓缩血小板。
6.抗感染药物:可控制感染,应取可疑感染部位的分泌物,或尿液、大便、血液等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然后再选择广谱抗生素治疗。常用药物有青霉素类、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等,长期广谱抗生素治疗可诱发真菌感染和肠道菌群失调。
7.护肝药物:可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合并肝功能损伤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酌情选择护肝药物,例如复方甘草酸苷,可能出现头痛、腹痛、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8.祛铁药物:反复输血出现铁过载,血清铁蛋白超过1000μg/L,可应用去铁胺治疗。
对症治疗
输血:有助于纠正贫血,适用于血红蛋白低于60g/L且患者对于贫血耐受性较差时,但应避免输血过多。
病因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适用于40岁以下、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有合适供体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达到根治目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长期无病存活率可达60%~80%。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口腔疼痛、腹泻等。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辨证论治,需要到正规的中医院进行治疗。
治疗周期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治疗疗程通常需要2~3年。
治疗后效果如何?
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及时采取病因治疗、支持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大多数患者可缓解甚至痊愈,但如果延误治疗时机,少数患者可因重度感染和出血而死亡。
多长时间复诊?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阶段建议治疗1个月左右进行血常规复查。
何良志
主任医师
中医内科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钱瑞琴
主任医师
中医内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李颖飞
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