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方式主要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通过正规及时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若不接受正规治疗,重症感染可造成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脓毒血症、多脏器功能不全,甚至死亡,病死率可高达11%~27%[1,2]。
治疗目标
本病的治疗目的为缓解各种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尽量降低患者病死率。
药物治疗
- 利胆药:常用药品如去氢胆酸片,有利于胆汁分泌和排泄,可减轻胆汁淤积,不利于细菌繁殖,利于控制病情。不良反应可能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胆道完全梗阻的患者禁用,用后可能会加重疼痛。
- 解痉药:适用于有上腹绞痛症状的患者。常用药品如阿托品,可减轻胆囊壁的痉挛,对于控制疼痛的症状有良好的效果。不良反应可能有心悸、发热、口干等。
- 抗菌药物:适用于轻度急性胆囊炎常为单一的肠道致病菌感染。首选第一代或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替安等)或氟喹诺酮类药物(如莫西沙星等),使用该类药物可控制多数胆道细菌感染。不良反应可能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手术治疗
1.胆囊炎的手术治疗:
(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①适用于轻度急性胆囊炎引起的胆道感染患者。
②手术方式:切除病变的胆囊,从根本上解决胆道感染。
③优点: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对患者胆囊周围组织的损害,减轻患者疼痛,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
④缺点:腹腔镜手术需要建立气腹,这个过程可能会对一些老年患者的心率、血压等造成影响,因此对于年龄较大患者实施这种手术之前,需要对其心、肺等器官功能进行评估,以降低在术中不良事件的发生[3]。
(2)腹腔镜胆囊造口术:
①适用于严重的胆囊感染,与周围组织粘连较严重的患者。
②手术方式:可先采取胆囊造口术,使瘀滞的胆汁及脓液引流出,控制症状。待患者病情稳定、身体状态允许后,再考虑胆囊切除术根治。
③优点: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与开腹胆囊造口术相比,患者住院时间短,更安全可靠的特点。
④缺点:不能根治胆囊疾患,多需二次手术;胆石复发率高;对胆囊管水平以上梗阻者,不起作用;手术死亡率比胆囊切除术高。
(3)超声引导下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
①适用于保守治疗不能控制症状,且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
②手术方式:可在超声定位指导下,穿刺引流胆囊内的积液。
③优点:能有效降低胆囊内压力,控制症状和病情进展。
④缺点: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如出血、感染、血气胸、胆漏及引流管堵塞等,并发症的发生与操作者技术及穿刺后护理有一定的关系,在穿刺时若对肝脏某部分进行反复穿刺,有增加出血、血气胸发生概率的风险。
2.胆管炎的手术治疗:
(1)取石手术(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
①适用于存在胆管结石的患者,但重度急性患者和伴随凝血功能障碍时,不适合进行该操作。
②手术方式:切开十二指肠主乳头,借助各种内镜器械取石。
③优点:引流的同时可以取石。
④缺点:可导致出血等并发症。
(2)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
①适用于中重度急性患者。
②手术方式:从鼻腔引出一根引流管,将胆汁引流到体外。
③优点:可有效冲洗堵塞的管道,解除梗阻,同时也可以进行胆汁培养。
④缺点:因留置鼻胆管后导致患者不适,可能会发生自拔和鼻管脱位,特别是老年患者,还可能发生电解质和液体的流失,以及由于扭曲而导致的管道堵塞。
(3)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
①适用于因肝门或肝门以上位置肿瘤、结石或狭窄致病的患者、老年重症患者。
②手术方式:通过穿刺术将导管支架等器材,在影像设备引导下引入体内积液部位和胆管,对其进行疏导。
③优点:手术安全性高、成功率高。
④缺点:可导致术后出血、胆管炎、胆汁渗漏等并发症。
(4)胆道支架引流术(ERBD):
①适用于急性胆管炎合并凝血障碍或正在进行抗血栓药物治疗的患者。
②手术方式:在十二指肠乳头处置入支架进行体内引流。
③优点:患者无不适感、无电解质和液体流失。
④缺点:存在支架移位或堵塞的风险。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主要取决于原发病因、治疗情况及患者自身恢复情况;采取手术治疗一般为短期治疗,术后康复需要2~3个月;药物治疗周期因自身情况而定。
治疗后效果如何?
- 通过正规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缓解上腹疼痛、皮肤或黏膜发黄等症状;但若不注意饮食,吃油腻、刺激的食物后,仍有可能发生上腹疼痛的症状。
- 若治疗不及时或未接受正规的治疗,则可能造成病情恶化、加重,出现脓毒血症、胆道出血等并发症,严重可危及生命,病死率可高达11%~27%[1]。
是否需要复诊?多长时间复诊?
需要复诊。采取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建议每3个月复查1次,定期监测病情发展情况;采取手术治疗的患者,需根据实际手术方式及术后恢复确定复诊时间,具体复诊间隔时间应遵医嘱。
邱伟华
主任医师
普通外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孙平
副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贾泽明
副主任医师
普通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