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患者出现的噪声性耳聋或者是听力受损,临床中暂无特效药物可进行医治。主要集中在增强组织抗氧化物能力和抗炎症反应能力。而噪声性聋最终结果是导致不可逆的感音神经性耳聋,目前其临床治疗上也仅仅以保守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其他治疗还有高压氧治疗、气体治疗等[1]。
治疗目标
修复听力损伤,恢复正常听力水平,减少耳蜗组织的凋亡,降低出现并发症的风险。
药物治疗
1.抗氧化药物
(1)常用药物有两种
①抗氧化酶类:包括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
②非抗氧化酶类:如N-乙酰半胱氨酸(如依达拉奉)、甲硫氨酸、硫辛酸等。
(2)作用:清除自由基物质,抗氧化。对噪音性耳蜗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不良反应:抗氧化酶类药物少见过敏反应。N-乙酰半胱氨酸可能会引起咳嗽、恶心、皮肤发白发黏等。甲硫氨酸可引起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等。硫辛酸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4)禁用人群:对以上药物有过敏反应的人群。
2.植物提取药物
(1)常用的药物:如银杏提取物、绿茶提取物、大豆异黄酮等。
(2)作用: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大豆异黄酮属于植物雌激素,对噪声性耳聋有保护作用。
(3)不良反应:植物提取物性质较温和,不良反应较少。
(4)禁用人群:对此类药物过敏的人群。
3.利多卡因
(1)作用:抑制中性粒细胞释放氧自由基,从而减轻过氧化氢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应激、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同时,静脉注射小剂量利多卡因具有良好的消炎镇痛抗氧化的作用。
(2)不良反应:小剂量使用不良反应小,偶见嗜睡、惊厥、低血压等。
(3)禁用人群:严重的心脏传导阻滞患者,或者未经控制的癫痫患者。
4.糖皮质激素
(1)作用
①在长期噪声剌激下,内耳的组织细胞会产生促炎性细胞因子,而糖皮质激素能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发挥抗炎效应。
②糖皮质激素能与细胞中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抑制炎性介质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合成,从而减轻血管壁水肿,改善微循环。
③糖皮质激素还可以减弱血管对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扩张痊孪血管,增加内耳血流量。
④噪声可使耳蜗产生大量活性氧类物质,损伤耳蜗内组织细胞,而糖皮质激素可通过提高谷胱甘肽水平,清除过量的活性氧类发挥抗氧化作用。
(2)常用的药物有:地塞米松、甲泼尼松等。
(3)不良反应:长期使用可使免疫力降低,背部及面部脂肪堆积,骨质疏松等。
(4)禁忌证:活动性消化性溃疡、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等[5]。
5.营养神经药物
(1)作用:营养和保护中枢及外周神经元的作用。神经生长因子在内耳中不仅能发挥维持听神经活性、保护并促进其损伤后修复的作用,还能有效清除自由基,阻断细胞凋亡路径,从而减轻噪声性损害。
(2)常用药物有:神经生长因子、甲钴胺、维生素B6、维生素B1等。
(3)不良反应:本品在剂量正确的情况下不良反应较小,且禁忌证不明显[5]。
其他治疗
1.气体治疗
(1)高压氧治疗:是目前临床常用治疗方法之一,可有效提高内耳组织血氧含量及氧分压,纠正内耳缺氧环境,同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内耳听器功能不仅能更快地恢复听功能,还能缓解耳鸣、眩晕等伴随症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效果理想且安全可靠。但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热、高血压、早期妊娠等患者禁止应用。
(2)氢气治疗:可选择性降低自由基诱导的细胞毒性,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在耳科学方面,氢气能够减少氧化 DNA 损伤,缓解毛细胞水肿,改善毛细胞功能,进而防治噪声性聋。只是临床尚未大规模开展[5]。
2.超短波治疗
在药物、高压氧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超短波治疗,可以促进听力恢复。
(1)超短波的治疗作用与其调节内耳血管内皮素的释放有关,可促进毛细血管、小动脉扩张,使其通透性增加,组织血液循环改善,水肿减轻,炎症与病理产物的清除加速,修复受损的内耳细胞,促进听力恢复。
(2)超短波可促进内耳局部血液循环,进而加速药物的局部吸收和代谢,增强药物的疗效。
(3)小剂量超短波电场,能促进周围神经再生,超短波治疗对噪声性耳聋有一定的效果,而且绿色安全、操作简单、费用低廉。
治疗周期
听力损伤较小的患者多为短期治疗。听力损伤较重的患者需要长期持续治疗。
治疗后效果如何?
- 在听力损伤较小的时候及时治疗,则听力恢复情况较好。
- 如果听力损伤严重,无法完全恢复健康,主要是保住现有的听力水平。
- 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不规范,可导致患者出现永久性的耳聋。
多长时间复诊?
复诊时间根据患者的听力损伤程度和恢复情况遵医嘱进行。
徐洁
副主任医师
小儿耳鼻咽喉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祝江才
副主任医师
耳鼻咽喉科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党华
副主任医师
耳鼻咽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