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京东健康>

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

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

简称:

公立 三级其他医院
医院介绍

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始建于1978年,经过四十余载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一所集预防、医疗、教学、科研、康复、急救、社区服务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综合性医院,国家级爱婴医院、国家执业医师(中医)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安徽医科大学合肥第三临床学院。同时也是拥有全部十大类法定职业病诊断资质的职业病防治院。近年来,医院获得“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安徽省首批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计量示范单位”“安徽省健康促进医院”“合肥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合肥市卫生先进单位”“合肥市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医院位于合肥市望江东路204号,核定床位995张,开放床位805张,设有30个临床科室,12个医技科室。安徽省十二五临床特色专科1个,合肥市重点学科8个,“国家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目前在岗职工12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超过1000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00余人。医院年门诊量40万人次,年住院2.4万人次,手术近1万台次。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医院狠抓医疗质量,促内涵建设,树服务品牌,创社会效益,医院综合实力日益增强。近年来,医院尤为重视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给予全力支持,承担了多项省市级重点科研项目,其中部分项目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逐步形成了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格局。市三院新区项目作为政府投入重点项目于2017年正式立项,2020年12月开工建设,合肥市中医院也同步挂牌建设。新区项目占地面积约139亩,I期II期总建筑面积将达到20万平米,市财政总投资额将超过16亿元。医院始终坚守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团结、敬业、求实、创新”的医院精神,围绕“以人为本精诚行医质量立院科技强院”的办院宗旨,为实现“区域性大型三级甲等医院”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合肥市望江东路204号
0551-63669024
医院科室
推荐医生
李邦松
李邦松

主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熟练处理内科及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治疗;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脑出血、癫痫、面瘫、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失眠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口眼歪斜、焦虑等。熟练处理临床复杂疑难问题
汤厚阔
汤厚阔

主治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胆囊息肉,腹股沟疝,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甲状腺癌,乳腺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大隐静脉曲张等外科常见病与多发病。
陈志恒
陈志恒

主治医师

好评率:92%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等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并熟悉各内科系统常见病的诊治
张云凤
张云凤

主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心内科常见疾病的诊疗
何中鑫
何中鑫

主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毕业后一直从事于肛肠科临床工作,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小儿肛瘘、痔、漏、裂、疣及肛周脓肿等常见病手术经验丰富。慢性炎症性肠病,便秘,肛窦炎,肛门瘙痒症等慢性疾病内治疗效显著。
岳庆峰
岳庆峰

副主任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食道癌、肺癌、肺结节、肋骨骨骨、自发性气胸、创伤性血气胸、心脏瓣膜置换、冠心病冠脉搭桥、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
张鑫龙
张鑫龙

主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治疗阳痿,早泄,痔疮,肠炎,脓肿,肛裂,肛瘘,胃肠病,高血压,糖尿病,尖锐湿疣等疾病。擅用中医药“治未病”思想调理治疗亚健康、康复病人。
葛怡坤
葛怡坤

住院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待补充
崔会新
崔会新

主治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专业擅长: 1、面部年轻化综合抗衰与敏感肌修复 2、复杂眼鼻整形与失败手术修复 3、泪沟与眼袋的激光紧致消融与水剥离技术 4、超微创腋臭根治术(切口仅1cm) 5、面瘫及面部不对称的微创平衡手术 6、女性私密整形修复与无创激光抗衰治疗 7、微量分层注射治疗痤疮、疣、湿疹皮炎、瘢痕等 承担合肥市科研课题3项: 1《复杂鼻骨骨折一期开放整形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2《内镜下微创皮神经切断术治疗腋臭的临床疗效观察》 3《CGF在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疗效观察》
洪俊
洪俊

副主任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待补充
患者评价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毅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卜杜萨拉木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视频问诊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视频问诊

展开更多

问诊记录

展开更多

科普文章
  •      科学减肥最好遵循地中海式饮食和间歇性断食。

    地中海式饮食

    • 多吃蔬菜、水果、鱼、海鲜、豆类、坚果类食物
    • 谷类食物次于上述食物
    • 烹饪时使用植物油代替动物油,特别是橄榄油

    间歇性断食

    将每天的进食时间控制在 8-12 小时内,饮食多元化,多吃鱼,少吃肉,烧菜请用植物油,蔬菜鸡蛋都要有,坚果随身放左右。剩余的 12-16 小时为断食时间。

    间歇性断食可以:

    • 减少腹部脂肪堆积和自由基的产生
    • 改善葡萄糖的代谢并减少系统性炎症
    • 降低糖尿病、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

    断食 12h 后,胰岛素水平降低,糖原储备耗尽,人体开始从脂肪细胞中吸收脂肪酸以代谢燃料的形式代替葡萄糖燃烧。

    所以说,吃晚饭也是可以减肥的,如当天下午 5 点吃晚饭,次日 9 点吃早饭,就实现了 16 个小时断食,同时保证摄入量,过少饮食降低基础代谢。

    同时,间歇性断食不是绝食,并且吃多了千万不要催吐。

    最后,减肥量力而行,每周瘦 1 斤就可以了,速度过快身体会受不了的。

  • 1.癫痫病对生育的影响

           癫痫病虽然说不是遗传性疾病,但是因为癫痫病是具有遗传倾向的, 而且现在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是很好的,很多人家里经济条件真的是一般、普通的那种,所以很多时候为了孩子、为了自己,很大程度上是不会悬着一个患有癫痫病的人结婚的,所以这个癫痫病对人的结婚、生育多少是有点影响危害。
     
    2.癫痫病对经济的影响
     
           癫痫病人可根据自身的病情状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达到挣钱养活自己甚至是家人的目的,但是因为癫痫病的反复发作以及诱发因素等原因,这些是容易导致癫痫病突然病发,导致癫痫病人出现这个癫痫病反复发作的情况发生,这些会影响癫痫病人的职业选择,导致患者很多职业是不能做的,对患者的经济等方面是有所影响。
     
    3.癫痫病对外出交际的影响
     
           癫痫病人是可以外出的,但是条件可以的话,癫痫病人还是尽量不要独自外出,避免癫痫病突然抽搐发作,周边又没有认识癫痫病的人可以帮助自己进行急救,或者是避免没有人可以帮助自己叫急救车,帮助自己急救等情况发生,避免是有给自己带来不利的情况发生。

    文章来源:癫痫药品指南

    附属补充:其实按医生的医嘱正规治疗一般都会得到非常理想的疗效!解除绝大部分问题!切忌讳疾忌医,或者擅自换药、减药、停药!

  • 体会:

    1. 规律服用抗抑郁药物,病情就不会复发?
     
          一直以来患者都在抱怨抑郁症复发率太高了,有一些研究对抑郁症患者进行长达 10 年的随访也提示,发现有 75%-80% 的患者会多次复发。而有的研究则进一步提示,对于首发的抑郁症患者,再次发作的几率为 50%,第二次发作后复发的则为70%,而发作了 3 次之后,复发的风险可能就已经达到了 100% 了。
           而其中原因之一便是患者依从性很差,原因有多种,比如,对疾病的认识不够:患者认为和其他科室的用药一样,用几周的药物就好了,病情缓解之后,就不需要再用药了,把医生的嘱咐当耳边风;之二羞耻心 :很多患者 认为听从精神科医生的建议,服用抗抑郁药物,就如同真的承认自己得了抑郁症,与「疯子」划上了等号。如果 患者乖乖的听从医生的意见,规律服药 1 年,甚至几年,患者的抑郁症就不会复发了吗?很多患者 经常会陷入这样的误区,过分的强调依从性,以致于让患者认为规律服用抗抑郁药物之后,抑郁症就不会复发。 而事实上,若患者再次遭遇强烈的应激之后,即使在规律服药,其抑郁症也可能会复发。
     
    2.刚用上抗抑郁药物,副作用就很明显,难道医生给我用得不对?刚使用抗抑郁药物的时候,抗抑郁作用还没有显现出来,有的时候副作用就已捷足先登,比如焦虑、激越和易激惹的症状进一步加重了。这种现象有一个专业的术语:Jitteriness 综合征,即患者在服用抗抑郁药物的初期,就会出现焦虑、激越和易激惹症状的一过性加重。
          从 2014 年发表在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杂志上的一篇前瞻性自然观察研究提示,有大概 7% 的患者会出现这一综合征,而且抑郁症和心境障碍家族史与其发生相关,可以作为这一综合征发生的预测因子。

         对于预防 Jitteriness 综合征,要做到起始剂量低,加药要缓慢;对于治疗,还可以辅助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例如氯硝西泮,也许能使患者更加耐受; 对于患者在治疗的第一周,Jitteriness 综合征可能会使患者感到更加焦虑或紧张,则需要我们医生提前告知患者,否则会使患者更为焦虑,降低了用药的依从性,当然,对于暗示性很强的患者就不推荐了。

    3.用上抗抑郁药物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在中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承认自己患了抑郁症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抑郁症的诊断率(即使重度抑郁症)还处于较低水平,从一方面来说,许多得了抑郁症的患者,本人并不会主动去医院就诊,认为自己多调节一下心态就好了;而家属呢,碍于面子,大多不乐意将自己的子女送去精神病院治疗。 所以, 经常能看到一些抑郁症患者,即使是首次就诊,就已存在自杀行为了。 当自己的子女发生自杀行为,往往这个时候,家属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急急忙忙将患者送来就诊,而许多家属对精神科并不了解,以为用上药,患者就不会自杀了。 殊不知,一些研究提示,抑郁症患者在入院后的第一周,其自杀的风险是高于入院前的,随后自杀风险才降低,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这一特殊人群而言,应用抗抑郁药物更要慎之又慎! 还有就像上面所提到的,若发生 Jitteriness 综合征,由于焦虑、激越和易激惹症状的加重,患者的自杀风险会进一步增加;此外,如果家属认为用了药,患者就安全了,就放松警惕,也会增加患者的自杀成功的风险的。

     

  •        失眠和抑郁、焦虑的发生率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日趋升高,且三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和抑郁、焦虑的发生率日趋升高。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长期失眠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影响社会功能,还会引发一系列躯体和精神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等。失眠是抑郁障碍独立的危险因素。 失眠与焦虑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且易于“共病” ,在治疗上也应重视“同治”的原则。失眠和抑郁、焦虑既可以独立发生,也可以相伴存在,在症状学和疾病的层面密不可分。 失眠伴抑郁、焦虑在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方面与单纯失眠有很大差别,且预后更差、危害更严重,需要高度重视及积极处理。

    一、 失眠与抑郁、焦虑的定义

    一)失眠的定义

    临床上常使用的失眠概念包括“失眠症状”“失眠障碍”(或失眠症)。“失眠症状”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意,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晨间早醒等。“失眠障碍”是指失眠症状达到了疾病的诊断标准,并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导致社交、职业、学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且不能解释为其他睡眠障碍、精神障碍、躯体疾病及物质滥用所造成的效应。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 11 版(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1th edition ICD-11 ),失眠障碍分为 3 类:慢性失眠障碍( 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 )、短期失眠障碍( short-term insomnia disorder )和未分类的睡眠减少( hyposomnia not elsewhere classified 。这里提出的的“失眠”特指“失眠障碍”。

     

    (二)抑郁的定义

            临床上常使用的抑郁概念包括“抑郁情绪”“抑郁状态”和“抑郁障碍”。“抑郁情绪”可以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持续时间短,不需要医学处理。“抑郁状态”是一组以显著的抑郁心境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往往表现为病理性情绪、行为和躯体化症状,持续时间较生理性抑郁情绪略长,需要医学处理。“抑郁障碍”即精神医学中所指的“抑郁症”,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持续时间超过 2 周,对患者社会功能有显著影响,达到临床诊断标准,需给予积极治疗。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参考《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 5 版》(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5 。本共识中的“抑郁”包括“抑郁状态”和“抑郁障碍”。

     

    (三)焦虑的定义

           临床上常使用的焦虑概念包括“焦虑情绪”“焦虑状态”和“焦虑障碍”。“焦虑情绪”的主观体验是紧张和担心;客观表现可以为运动性不安,如搓手、来回走动等。焦虑情绪可以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持续时间短,不需要医学处理。“焦虑状态”常伴有多种躯体症状的主诉,包括肌肉紧张、头部不适,以及口干、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焦虑状态需要医学处理。“焦虑障碍”即精神医学中所指的“焦虑症”,表现为过度的害怕和焦虑,导致了个体、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者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显著受损,需要积极进行临床处理。本共识中的“焦虑”包括“焦虑状态”和“焦虑障碍”。

     

    二、失眠与抑郁、焦虑的关系

    (一)失眠与抑郁的关系

           失眠和抑郁在症状学和疾病层面密切相关。失眠和抑郁可单独发生,也可同时出现,互为因果。失眠的发展过程中可出现抑郁,失眠也可以是抑郁的临床表现。失眠和抑郁的某些症状相互重叠,如动力或精力下降、心境恶劣、认知活动迟缓、社交功能损害及躯体化症状等 。临床上往往很难判断失眠与抑郁(症状或障碍)之间的因果关系。只要失眠和抑郁的症状严重到具有主观痛苦并影响社会功能,均应给予积极的临床干预。

     

    (二)失眠与焦虑的关系

          失眠与焦虑两者之间的关系复杂且交互,一般包括 3 种情况,即失眠引发的焦虑,焦虑促发的失眠或失眠与焦虑共病,因果难分。广义上,失眠与焦虑共病可以包含单纯的失眠与焦虑障碍的部分症状,是单纯失眠与焦虑的临床症状的并集。

     

    (三)失眠与抑郁、焦虑的关系

           失眠不仅表现为生理紊乱,也表现为心理紊乱。患者因长期受失眠折磨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症状;而抑郁、焦虑的出现又会助长患者对失眠的错误认知,造成失眠长期存在。抑郁合并焦虑显示出更多的精神病理症状,有慢性化倾向,表现出较重的社交和职业功能损害、较高的自杀概率,且预后较差。失眠与抑郁、焦虑三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失眠患者常同时合并有抑郁和焦虑状态。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医生是难辨因果的,可以肯定的是,三者共存时将会产生额外的不良影响,严重损害健康,生活质量更差,因此需要更加积极的干预。

     

           临床常见的同时存在失眠和抑郁、焦虑的患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失眠伴抑郁症状:失眠是患者的主要临床诊断,控制失眠症状可改善抑郁症状。

     

    2.  失眠伴焦虑症状:失眠伴焦虑症状多由心理应激事件引发,与失眠造成的主观痛苦、日间功能损害和对失眠的错误认知等有关。治疗失眠可改善患者的焦虑症状。

     

    3.  失眠与抑郁障碍共病:失眠和抑郁均达到疾病诊断标准,失眠与抑郁的起病和病情演变相对独立。

     

    4.  失眠与焦虑障碍共病:失眠和焦虑均达到疾病诊断标准,并且二者的起病和病情演变相对独立。

     

    5.  失眠与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共病:患者既有失眠的诊断,抑郁和焦虑也都分别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并且起病和病情演变相对独立。

     

    6.  躯体疾病等伴发的失眠与抑郁、焦虑症状:躯体疾病相关的心理应激及脑功能、神经生化、内分泌等改变均可引起失眠和抑郁、焦虑症状。脑卒中、帕金森病、痴呆、甲状腺功能障碍、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宁腿综合征等,可明显增加失眠和抑郁、焦虑的风险。

             40%~92% 的失眠症状由精神疾病引发 ,失眠、抑郁和焦虑均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全世界约有 1/3 的人有失眠症状,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其中约 50% 的患者为慢性病程。

     

    综合医院抑郁的终身患病率高达 12% ,失眠是抑郁发作的危险因素 。一项长达 20 年的随访研究结果提示,失眠患者在长期随访中出现了抑郁发作 。约 70% 以上的抑郁患者伴有失眠症状 。伴有持续失眠的抑郁患者有 65% 复发,而无失眠患者的复发率仅为 13%。 部分抑郁患者在情绪症状缓解后仍残留失眠,且残留有失眠症状的抑郁患者生活质量更差,更易产生自杀观念 失眠伴焦虑的患者占 20%~30 。虽然失眠常与焦虑共病,但却有相对独立且叠加的特点 。失眠可以是焦虑的独立危险因素,反之亦然

     

     

  •        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  是一种常见的引起痴呆的疾病,到  2050  年全球将有超过  1  亿的 AD  患者。 AD  的核心症状是认知功能下降,但  90%   AD  患者伴有多种精神症状,以抑郁最常见,且更多发生于  AD  早期。

     

           研究发现,抑郁症状不仅加重  AD  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增加  AD  患者的病死率和自杀率。尽管  AD  合并的抑郁症状相当普遍且影响预后,但在临床上往往被忽视。通过分析  AD  患者合并抑郁的相关因素可为防治  AD  相关性抑郁提供借鉴。

    一项发表于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的研究纳入了诊断为  AD   ≥ 65  岁患者,排除有脑卒中、脑外伤及颅内肿瘤、抑郁等精神疾病史和非  AD  引起的痴呆患者,根据简易精神状态评估量表  (MMSE)  评估认知功能;使用  17  条目的  Hamilton  抑郁量表评估抑郁: <7  分代表正常, ≥ 7  分,可能抑郁, ≥ 17  分,抑郁, ≥ 24  分,严重抑郁。

    主要研究结果 降糖药对认知和情绪的影响:

           这项研究发现   糖化血红蛋白 > 6.5%  时,使用降糖药组和未使用降糖药的  AD  患者抑郁量表评分存在显著差异,可能说明降糖药物可以减轻  AD  引起的抑郁。

    有研究发现,长期使用二甲双胍可降低  2型糖尿病  患者的  AD  发生率。二甲双胍可以降低  Tau  蛋白的磷酸化,提高神经元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其他研究发现磺酰脲类和二甲双胍可以降低痴呆的风险,胰岛素可以增加  Aβ  的清除率。 GLP-1r  激动剂可以增强  AD  小鼠模型中  Aβ  寡聚体诱导的突触传递,改善认知。

    降糖药可减少伴  2 型糖尿病的  AD  患者中微血管的异常表达、 tau  蛋白病理升高和胰岛素受体信号通路 (IRSP)  相关基因(脑  IRSP   Aβ  的蓄积以及磷酸化和异构化  tau  蛋白密切相关)。 在无糖尿病的  AD  患者中,降糖药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记忆、减缓  AD  进展。

    这些研究表明糖尿病药物可以改善  AD  的认知功能障碍,因此可认为糖尿病药物通过相同的作用机制缓解 AD  的抑郁症状。动物实验发现,格列本脲可以抑制  AD  小鼠  HPA  轴亢进,并减轻抑郁焦虑等相关症状。

             总之,这项研究发现  2 型糖尿病、高血压和  WML   AD  患者抑郁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 AD  患者抑郁量表评分与  HbA1c  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而将  HbA1c  水平控制在  6.5%  以下可以减轻  AD  患者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降糖药可能减轻  AD  引起的抑郁严重程度。这为临床工作者了解  AD  伴发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防治  AD  患者的抑郁症状提供了临床参考和治疗思路。

  •  

     
     

    作者: 吕蓓卡 

    在杨天真发布视频表示即将为了控制血糖而进行切胃手术后,百度的相关搜索中,最醒目位置是一条来自新浪娱乐的消息,标题是,「为根治糖尿病切胃,杨天真:控制饮食确实做不到」。


    这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糖尿病防治的现状:作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发病群体正日益年轻化,但普通公众对这一疾病的认知,仍少之又少——糖尿病无法根治,只能以控制血糖的方式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在中国,每年有约83.4万人死于糖尿病引发的各类并发症,这一数字比排名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第一位的肺癌,多了整整20万。



    文|吕蓓卡

    编辑|金石

                                                                                                                           

    1

    2019年,综艺《我和我的经纪人》中,在张雨绮面前,杨天真演示了如何自己注射胰岛素。一年后,2020年8月11日,她通过一则视频表示,因为无法很好地控制血糖,她决定去做切胃手术,在随后发布的长文中,她写道:「我糖尿病已经6年了。」6年前,杨天真29岁。

    Uzi(简自豪)的电竞职业生涯从巅峰到退役,只有两年。在这两年中,他曾在一年内拿下五个英雄联盟比赛的冠军,成为NIKE在全球电竞领域签约的第一位代言人,和NBA球星勒布朗 · 詹姆斯出现在同一张海报上。去年年底,在一次体检中,他被确诊患有2型糖尿病,在随后的半年内,治疗效果不佳,今年6月3日,他在微博发布长文宣布退役,「到这里就结束了……再见了我的青春」。此时,他23岁。

    2019年12月14日,微博粉丝863万的视频博主毒角show在一则视频中如此形容自己的生活方式:「半夜一边啃着汉堡,一边喝着可乐,一边剪片,不到早上5点根本不困……天天啥油大、啥好吃吃啥。青菜什么的一概不吃,拿着饮料当水喝……」这则视频的标题是醒目的六个大字——我得了糖尿病。发布这则视频时,他还不到32岁。



    毒角show在视频中讲述自己的生活状态   图源网络

    糖尿病是一种胰岛素分泌异常而引发的慢性病。在人体的血液中,胰岛素就像一把钥匙,作用在细胞表面的受体上,打开葡萄糖进入人体细胞的通道。当葡萄糖进入肌肉和肝脏细胞时,会被转化为能量供人体日常所需。而与此同时,多余的葡萄糖则会进入脂肪细胞被储存起来,脂肪细胞会因此变大,造成发胖。

    当脂肪细胞膨胀到一定程度,会释放出一种物质堵住细胞表面的受体,让胰岛素失去作用——这个过程被称为胰岛素抵抗。当这种状况发生时,葡萄糖会滞留在血液中,此时,胰岛细胞会收到信号:还有大量的葡萄糖没有进入细胞,因此,它会加大马力分泌更多的胰岛素——长期的超负荷工作,胰岛功能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再也无法分泌出足够人体所需的胰岛素,缺了这把钥匙,血液中的葡萄糖也会无处可去,血糖指数超过正常范围,糖尿病就发生了。

    除了肥胖,压力大也同样会造成胰岛素抵抗。而特别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胰岛功能一旦受损,将无法修复,因此,糖尿病一旦发生,便无法根治。

    临床诊断中,空腹血糖的正常值为3.89-6.1mmol/L,当空腹血糖值≥7mmol/L,或服用葡萄糖两小时后血糖值≥11,即可被确诊为糖尿病。

    在分型上,糖尿病有1型和2型之分,1型糖尿病大多是自身免疫系统问题导致的胰岛细胞被破坏而无法分泌胰岛素,2型糖尿病则是由于肥胖等原因导致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造成的。后者的患者数量占整体患者的90%-95%以上。

    在大众的普遍认知中,糖尿病都被认为是一种「老年病」——因为衰老而导致胰岛细胞功能下降。只是,现实的数据表明:在我国,年轻的糖尿病患者正越来越多。

    今年4月,一份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的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我国,18-29岁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达到2%,30-39岁之间的是6.3%,而在1996年,这两项比例分别是0.56%和1.36%。

    而在患病群体越来越年轻的背后,更醒目的数据是——在中国,平均每8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患有糖尿病。从2011年之后,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目前,中国糖尿病成年患者人数已经达到1.298亿,占全球患者总数的1/4。



       杨天真在综艺里自己注射胰岛素 

                                                

    2

    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下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的候诊区内,北京人石明坐在最后一排,他被确诊患有2型糖尿病的那天,距离他25岁生日还有8天。他身后候诊区的墙上,贴着一块糖尿病预防知识普及的牌子,上面写着:拨慢糖尿病进展的时钟。

    对于年轻患者,要想拨慢这个时钟,最重要的方式是延缓不良生活方式摧毁身体的速度。

    「电竞选手特别具有代表性,」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安雅莉说,久坐不动、饮食不规律、熬夜,以及因此造成的肥胖会明显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在安雅莉临床上接触的糖尿病人群中,甚至不乏未成年患者。「一般有家族史,而且肥胖,就是高危人群。」

    患有糖尿病的年轻人几乎都「完美」地实践了安雅莉的预判。

    石明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有家族遗传的背景,爷爷和姑姑都是糖尿病患者。今年年初,为了排出体内的那颗2mm的肾结石,他采纳了母亲的一个偏方,「喝可乐可以治疗肾结石」,买了8桶2L装的可乐,当水喝。

    当时正值疫情,一家三口只有一张出入证,他每天的运动范围只有在一百多平米的房子里,再加上每天不间断地喝可乐,两个月内,他胖了30斤,身高一米八,体重达到235斤。没过多久,他发现了身体的一点变化——上厕所的频率明显增多,且每次的排尿量都很大,更重要的是,在每天吃很多且缺乏运动的情况下,他的体重反而在下降。后来他才知道,多食、多饮、多尿,体重下降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简称「三多一少」。

    在上海工作的Max的状况更典型。

    他出生于湖北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因为考中了奖学金,2009年从宜昌去新加坡留学。当时,他身高一米八,体重160斤。在新加坡期间,他常去参加大胃王比赛,一顿可以吃掉六人份的烧烤拼盘,三块牛排、三块羊排、一只鸡、六根香肠、一条猪五花。毕业后,他又去印度尼西亚工作了一年,他形容当地的饮食,「很多都是用椰浆奶油做的,又甜又腻,但就是好吃」。

    3年前,他从新加坡回国工作,在公司的例行体检中被确诊患有糖尿病,当时,他26岁,体重260斤。


    某匹萨品牌在浙大玉泉校区举办的大胃王比赛  图源网络

    缺乏节制的生活中,糖尿病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进了年轻人。与很多疾病不同,糖尿病在发病之初不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这也让人难以察觉它的靠近——这也正是糖尿病的狡猾之处,发生非常隐秘,但一旦引发并发症,则会将身体置于无法修复的困境。

    4月26日晚上睡觉前,石明点了一顿麦当劳,这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晚,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便发生了——由于人体内的胰岛素不足,细胞无法利用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时,脂肪就会分解提供能量,但同时会产生酮体。酮体积累到一定数量未被消耗,会使血液PH值降低,引发酸中毒。

    呼吸困难、四肢无力的石明被家人送到医院,当时,他的空腹血糖值是正常值的4-5倍,尿酮严重超标。「在今天,酮症酸中毒的死亡率已经不到1%,但一些医疗水平不发达的地区,会有患者发病后来不及转送到大医院就没了。」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国际部主任医师李光伟说,在胰岛素尚未被用于治疗糖尿病时,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致命的并发症,致死率接近百分之百。

    如今,人工合成的速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已经可以很好地帮助糖尿病患者躲过酮症酸中毒,但其他并发症依旧是现代医学领域中的难中之难。

    超标的葡萄糖在血管里堆积,会损伤全身的大血管、微血管,威胁患者的眼睛、肾脏、心脏、大脑……导致下肢导致截肢、失明、心梗、脑梗、肾功能衰竭.....这些糖尿病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则无法逆转,医学只能做到用药物控制,减慢发病的进程。

    在并发症发生后,如果血糖依旧得不到有效控制,并发症会很快失控。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的数据显示,在我国三甲医院当年所有截肢患者中,有27.3%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2019年发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中国每年有83.4万人死于糖尿病——在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排第一位的肺癌,每年的死亡人数是63.1万。

    遭遇了并发症之后,石明想起了几位患有糖尿病的家人,特别是姑姑,她因糖尿病并发症导致大脚趾被截掉,后来又患上肾衰竭,两年前去世。

    安雅莉1996年刚开始工作时,经常在科室遇到一位三十多岁的糖尿病患者。后来,她经历三四年的转科再回来时,这位患者已经失明。「那天,他听到我的声音,是从外面摸进来的,然后问,你是安大夫吗?」安雅莉说,她至今仍记得自己那一瞬间的难过。



        年轻人患糖尿病,肥胖是最主要的诱因  图源网络

                                                

    3

    通过干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及进展——在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之前,中国其实是全世界最早开展糖尿病预防研究的国家。

    1984年,时任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潘孝仁教授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预测,随着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会像这些发达国家一样,带来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流行。当年,他回国后联合他在美国的导师Peter Bennett,以及刚调入中日友好医院的李光伟,一起设计了中国糖尿病预防研究方案,探究干预生活方式是否可以预防糖尿病,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针对糖尿病能否预防做的研究,当时,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还只有0.67%。

    两年后,他们把研究的地点选在大庆,因为,大庆是当时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石油会战则聚集了来全国各地的石油工人,在人口结构上也能够代表中国。

    「那时,在北京还要拿着粮票去买吃的,但在大庆,油厂发油发肉,当时还是黑白电视,(退休工人)整天就在家看电视,也不动,吃得又好,糖尿病就来了。」李光伟回忆道,当时,国家卫生部只批5万元的研究经费,而大庆政府提供的资金和仪器算下来有27万。



    上世纪80年代的大庆   图源网络

    研究的第一步,是要在当地进行血糖普查,筛选出血糖值异常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测尿糖时,工人们还算配合,但到了查血糖阶段,李光伟遇到了麻烦,「工人们一听,还要扎血,还这么麻烦都拒绝了。」后来油厂领导出面,把大家聚集起来,说谁不配合不发工资,工人们才纷纷同意。

    大庆当时有28万成年人,医生团队给11万人做血糖测试,结果显示,大庆当时的糖尿病发生率约为全国的1.5倍——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佐证了糖尿病发病的一种学说:节俭基因学说。

    这个学说是指,饥荒年代出生的婴儿,在母胎时会因为营养不足抑制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为了适应环境,这些婴儿会在发育初期形成胰岛素节约型体质。在成人后,物质丰富导致的饮食结构改变,使他们摄入的糖类和脂肪更容易加重胰岛功能负担,增大糖尿病风险,而糖尿病的遗传机制,又让他们在后代的身体里埋下一颗「易感」的种子。

    最终,李光伟和同事们筛选出577位处于糖尿病前期的工人,他们的平均年龄45岁,餐后血糖值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之间,虽然尚未达到确诊标准,但自身平衡血糖的能力已弱于正常人。

    这577名工人被分为四组,饮食干预组、运动干预组、饮食加运动干预组,以及对照组,也就是完全不干预。

    饮食干预是让他们减少糖、油脂和酒的摄入,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比例。运动干预是每天至少运动半小时。具体实施由当地卫生所监督,一个卫生所负责10-20人,每个月上门督促一次,确认他们在饮食和运动上有所控制。后来这个频率变成三个月、半年。

    六年后的1992年,第一篇研究文章发布,完全不干预的对照组中, 67.7%的人发展成了糖尿病,而干预组的发病率控制在40%-50%之间。这组报告发表之后,芬兰和美国才开始做同样的研究。

    随后,大庆研究随访时间延长,安雅莉在2006年加入其中,在随访病人的过程中,她见证了对照组和生活方式干预组患者晚年生活质量的巨大差别。有的患者已经截肢坐在轮椅上,有的还能「耍大刀、骑摩托」。

    去年,最新版的大庆研究30年随访报告刊发在《柳叶刀》上,其中的数据显示,对照组的糖尿病发病率为97.1%,干预组为90.8%,但生活方式进行干预使糖尿病发病时间推迟了3.96年,心血管病变的发生推迟4.64年,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肾衰竭、视网膜病变等)推迟5.17年,心血管导致死亡推迟7.25年,死亡率下降26%。

    生活方式的干预,可以预防糖尿病以及并发症的发生——中国是第一个得出这些结论的国家,只是,这并没能阻止中国发展成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

    在大庆研究开始后的34年里,从物质匮乏到过剩,中国人的营养结构转变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与此同时,高脂高糖的西方快餐文化也走入中国,以肯德基为代表的西式快餐店在中国的数量超过175万家,可口可乐2019年在华营收达到407亿人民币。安雅莉说,每年7月是留学生回国的高峰期,这时,她会遇到很多父母带着孩子来治疗肥胖和糖尿病。这些年轻人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留学,自己不会做饭,只能买着吃,「炸鸡可乐蛋糕都是最容易买到的」。

    2015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显示,中国居民饮食中脂肪比例超过30%。而从2004年到2014年,中国人的肥胖率从3.3%增加到14%。

    在这34年中,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也从0.67%变成了12.8%——当年的大庆,成了今天中国的缩影。



    图源视觉中国

                                              

    4

    在门诊,每当有新的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安雅莉都会告诉对方两句话,一句是,「糖尿病的帽儿可以盖上了。」另一句是,「糖尿病不能根治,但可以控制,要积极和医生配合,不要出去信乱七八糟的。」

    但她听到最多的患者回复仍然是,「什么时候可以根治?」还有,「我没有任何症状,可不可以不管血糖?」还有的患者会去相信各种偏方,最终在血糖控制上走了弯路,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急性并发症。「血糖值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数字,」她形容这些患者,「无知者无畏。」

    「患病率高,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治疗)达标率不高,是中国糖尿病患者的现状。」安雅莉说。

    据最新数据统计,在中国,约有53%的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

    在今年5月之前,石明的母亲就是这样的患者。她在怀孕时曾查出血糖偏高,但以为生完孩子就好了,便再也没管过。今年5月,她和丈夫在医院做核酸检测时顺便检查血糖,结果显示,两人的血糖都是正常值的两倍。此时,石明刚刚经历了酮症酸中毒,被确诊患有2型糖尿病,他感觉到害怕,开始张罗父母抓紧治疗,「不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永远不觉得严重。」他说。

    今年2月,Max加入了一个糖尿病患者的微信群。在群里,大家互称「糖友」,但Max发现,不同的「糖友」,面临的处境居然如此天差地别。

    他自己在确诊后,经历了一个多月的「绝望期」,不愿跟任何人说话,晚上抱着猫哭,对着妻子发脾气,甚至还让妻子离开自己,免得被拖累。但他很快开始了自我学习,去查阅英文的论文,咨询专业的医生。复查时,医生告诉他,除生活和饮食上要自律,他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如果严格控制血糖和减肥,还可以有一段时间的蜜月期,甚至不用吃药。

    但在很多小城市,「糖友」们了解糖尿病知识的渠道十分有限,大多是通过百度,只是,「百度上有些医生,连1型2型都分不清」。

    治疗方面也有很大差异——有的「糖友」很胖,需要的是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比如二甲双胍,而他们得到的则是促泌剂类的药物,这类药物会刺激胰岛细胞更多的分泌胰岛素,出现低血糖,不仅会进一步加重胰岛细胞负担,还会加重肥胖,进一步导致胰岛素抵抗。

    药物的使用是医疗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缩影。安雅莉曾经在医院组织的下基层活动中去过贵州的一些乡村,她发现,在当地的村级医院中,关于糖尿病的治疗,只有一两种最基础的药物。而在北京阜外医院,医生则更倾向于使用既能降糖,又能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的药物,比如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等。

    只是,在更好的药物面前,价格依然是难以跨越的门槛。2017年,已有一类GLP-1药物进入医保,但在价格方面,同样纳入医保的基础促泌剂药物不超过一百元,便宜的只要十几块,后者仍有很大的价格优势。

    GLP-1类药物效果出众,但价格昂贵  图源网络

    下乡时,安雅莉还想让村里的大夫多给村民们做一些糖尿病基础知识的普及,比如少吃多运动,及时监测血糖,在血糖长期失控时及时到上一级医院进行治疗。但她后来意识到,村里的大夫都是全科医生,自己本身对糖尿病的了解就有限。

    在与《人物》的交流中,李光伟和安雅莉都多次强调,健康意识的普及对糖尿病防治至关重要。

    紧跟「大庆研究」的芬兰和美国,很快便开始了国家层面对糖尿病预防的介入,在全国推进预防糖尿病的国家发展计划,加大宣传、筛查的力度,并对高危人群的生活方式干预。

    201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只有如今的一半,《柳叶刀》杂志就曾发表社论称:不断取得突破的药物研发可能会打赢控制血糖的战斗,但如果没有公共卫生层面的进一步介入,「我们终会输掉对糖尿病的战争」。

    「对45岁以上人群进行筛查,找出高危者进行生活干预指导,将来能够节约巨大的医疗资源。」李光伟说,除了美国和芬兰,在德国、日本等国家,财政医保支出中都包含慢性病预防,会先对一定年龄的群体进行整体筛查,身体指标异常者列入重点关注对象,由医疗保险机构去干预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行健康指导或治疗。

    在进行「大庆研究」的同时,李光伟也向卫生部门提出过相关建议,但鉴于经费有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糖尿病的基础知识普及工作,只能依赖民间志愿者,力度和范围都十分有限。

    在临床,安雅莉依然时常遇到一些患者,因为血糖控制不好,年纪轻轻就已经失明、需要长期透析,或者截肢,她说,看到这些患者,比起无力,她更觉得惋惜,也会越发感觉,「自己更有责任去做好这件事。」

    阜外医院每个月会举办一次糖尿病宣讲会,普及诊治方面的知识,无论是不是本院的患者,都可以来听。在安雅莉看来,糖尿病的宣传、预防工作应该由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从小孩子就开始培养对疾病的认识,减少『小胖墩』、『小糖人』的出现。」

     


    在视频节目中讲述大庆研究的李光伟   图源网络
     

    5

    这几年,安雅莉有时会隐约捕捉到一些「事态好转」的迹象。

    比如,2019年初,她在国家博物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展览上,看到中国人四十年来的年夜饭对比,从红薯青菜,到大鱼大肉,再到清淡精致的食物,她觉得,这是国人健康意识的投射,至少已经有了对于防治的意识。

    但越来越多的年轻患者仍是她在临床上的重大挑战之一。

    所有糖尿病的治疗,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控制血糖,并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安雅莉举例,如果一个人的寿命是80岁,他在60岁发病,意味着要管理血糖20年,但如果是20岁发病,血糖管理的时间就是60年,这不仅需要一个人更强的意志力,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也会更高。

    关于年轻的患病群体,唯一的「优点」是:与年长的患者相比,年轻人的依从性相对更高,对血糖管理也更重视。

    石明出院2个月后,体重降到182斤。他开始让身边人都不要再喝饮料,自己每天走至少一万步。他开始观察遇到的每一个人,一天他在饭店吃饭时,顺手拍了一张照片,「你看这一排人,没有一个身材标准的,中国人的健康很是问题。」

    Max确诊后,也开始「魔怔」了一样地减肥。每天跑十几公里,即使晚上应酬12点回家,也要出去跑十公里。一个月瘦掉20斤。他还跟公司申请内调岗位,换到一个不需要太多应酬的职位。

    「控糖」成了他生活的常态,熟悉每一种吃过的食物吃进肚子里后的血糖变化,「一天吃的蔬菜比以前一个月还多」,他每天还要测十几次血糖,「没事就喜欢扎一下」。

    只是,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这场与血糖的「战斗」并不只是一朝一夕,而是从确诊的那天开始,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内分泌科门诊室内,一位患者听着医生一遍一遍地重复每种药的服用时间,发出一句感叹:「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啊……」

    关于血糖管理,有太多的现实困难摆在眼前。比如,疾病的病耻感。

    在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坐诊时,安雅莉发现深圳的患者中年轻人更多。一位二十五六岁的患者,得病后不愿让别人知道,每天同事们凑在一起点奶茶时,他也跟着点,血糖值居高不下。安雅莉建议他住院治疗,被拒绝了,「请假太久工作就没了。」

    北京应急总医院内分泌科医生王凯亮也遇到过类似的状况,一位四十多岁的患者,需要在餐前注射胰岛素,但他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在一次聚餐时,偷偷跑去卫生间打针,结果被当成吸毒者举报,招来了警察。



    餐前注射胰岛素,是令很多糖尿病患者头疼的问题  图源视觉中国

    还有个人的意志力。

    杨天真宣布切胃的视频中,有一句金句,「人的自律是有额度的,我可能已经用在工作上了,」她说,自己在生活中的自律能力,几乎是零。

    Max也承认,出差的时候,他偶尔会无法抵挡酒店房间中的甜食,「放纵一下」,而石明则会在意志力薄弱时,无法抵挡啤酒的诱惑,一次喝掉8L,「这跟以前比,已经少很多了。」

    安雅莉说,有的患者得病前并不喜欢吃甜食,患病后「看见西饼屋就走不动」。她觉得,对年轻人来说,漫长的血糖管理的确很残酷,世间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年轻人想去享受,但糖尿病又要让他们跟那些东西保持距离。「毕竟不是一个两年的问题,是一个二十年,四十年的问题。」

    遇到特别痛苦的患者,她也会告诉对方,可以偶尔放纵一次,但一定要控制频率。当被问到「具体的频率」时,安雅莉说,这样说只是为了心理疏导,因为,放纵一次,就会让一个阶段的治疗前功尽弃,所以,「最好一次都不要。」

    比起患者管理血糖的痛苦,安雅莉需要面对的未来也并不轻松。

    据《英国医学杂志》公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糖尿病前期人群已经达到35%,安雅莉说,「在临床上,实际数量可能还要更多。」而在这个群体中,20-29岁的年轻人占比20%,即每5个年轻人中,就有一个处于糖尿病前期——这个人群虽然尚不足以确诊,但已经明确提示胰岛功能受损,并有极大的可能发展为确诊患者。

    也就是说,至少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还会有相当数量的年轻人成为糖尿病患者,并过上这样的生活——

    他的饮食会被严格控制,碳水摄入超标会立刻带来血糖飙升,身体亮起红灯,盛夏时节抱着西瓜吃个够也将成为奢望,路过甜品店时,更要心如止水;

    他需要严格管理作息,不能熬夜,不能过劳,还要与血糖仪每天相伴——安装一次性针头、上膛、扎针、测试血糖,会成为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血糖仪可以调节针头扎入的深度,一个值得分享的经验是——「手指的侧面比正面更容易出血。」

    原文转自互联网

  •       大家知道高血压水平相同,其最佳治疗方案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健康查体时高血压患者的查体项目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为确定或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1. 当然是测血压;

     
    2. 心电图与心脏超声检查:有助于判断有无心脏合并症(例如冠心病、左心室肥厚、房颤、心功能不全等)。存在这些合并症者在药物选择方面有其特殊性。
     

    3.血液生化检查:目的是了解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等情况。肝肾功能损害者选择降压药物种类和剂量都需要仔细斟酌。合并慢性肾病者应该首先选用沙坦类或普利类降压药,而肌酐严重升高者则需慎用这两类药物。高血压患者常合并血脂异常。不同高血压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理想水平是不一样的。如果只患有高血压,不伴有其他疾病,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3.4 mmol/L以下即可;如果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则应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1.8 mmol/L以下,这样的患者多需要接受他汀治疗。

         高血压患者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也比较高,所以应该常规检查血糖、明确有无糖尿病。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应该把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如果有电解质异常、例如低血钾者应该避免使用噻嗪类利尿剂。
     
    4.颈动脉超声检查
     
    这项检查有助于评估有无明显的颈动脉狭窄。如果狭窄超过50%则需要接受他汀与阿司匹林治疗。此外,颈动脉还可作为全身动脉健康状况的一个窗口,如果颈动脉存在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则提示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很大。条件者还可以检查下肢动脉功能,测定脉搏波传导速度与踝臂血压指数,有助于发现早期下肢动脉病变。
    这两项检查对于确定降压治疗强度与药物选择都有很大帮助。
     

    5.胸部X光片:有助于评估有无心脏增大、肺部淤血。

    6.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诊断脑血管痉挛、狭窄或闭塞有一定价值。

     
    7. 尿液检查:了解有无蛋白尿。有条件者建议检查微量白蛋白尿,这是高血压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的重要指标。

     

    8. 眼底检查:检查眼底视网膜动脉可以评估小血管受损情况。

  •       失眠症状主要表现为睡眠起始困难(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以及日间功能损害,如疲劳、注意力损害、社交能力下降等。

     

    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及愉快感下降,严重者有消极观念或自杀行为。多伴有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精力不足或疲劳感、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躯体疼痛、性功能下降等症状。

     

    焦虑以持续性的紧张、烦躁、恐惧情绪为主要特征,伴有运动性不安(紧张不安、不能静坐、肢体肌肉紧张等)、躯体化症状(消化系统:腹胀、恶心,呼吸系统:呼吸困难、胸部压迫感,心血管系统:心悸)等。

     

     

           失眠和抑郁、焦虑均为主观感受,对失眠和抑郁、焦虑进行病史采集、量表及客观评估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采集是评估的第一步,量表评估是症状量化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的途径,客观检查是排查共病的可靠手段。需要强调的是,评估失眠的同时需要评估抑郁、焦虑,并且在治疗过程中需持续动态评估,通常每 2 周进行 1 次评估,症状缓解后每个月进行 1 次评估。病情波动、换药和停药时,需对患者的睡眠情况和情绪状况进行全面评估。此外,还需对患者的一般状况和躯体状况进行评估和必要的检查。中止治疗后一段时间内仍需要定期进行评估。持续性评估有助于分析治疗效果和指导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发现失眠和抑郁、焦虑的线索,应确定有无抑郁、焦虑症状,因为相对失眠来说,抑郁、焦虑症状似乎危害性更大,应先检查睡眠和躯体症状。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 )是否存在主观体验的失眠及其表现形式,如是否有入睡困难、多梦、睡眠浅、早醒,其持续时间、发生频率如何。( 2 )是否存在非特异性躯体症状,如头痛、头晕、耳鸣、肢体麻木、颈肩部不适、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乏力、心悸等。( 3 )是否存在日间功能损害,如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疲劳、动力下降、社交或职业能力下降等。( 4 )睡眠卫生习惯、有无酒精药物等精神活性物质的使用。( 5 )抑郁、焦虑的核心症状,包括:是否有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或缺乏,有无消极念头或自杀行为;是否存在无价值感、自责、绝望感;是否存在紧张、担心、烦躁、易生气、恐惧、坐立不安等情绪和行为;询问上述症状的持续时间,发病前有无心理应激事件。( 6 )既往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病,是否存在其他慢性不稳定性躯体状况,是否存在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症等其他精神疾病;了解亲属中是否有精神异常史。( 7 )是否有表情忧伤、唉声叹气、动作迟缓、言语缓慢、注意力不集中、主动性减退、手抖、出汗、坐立不安等。

     

    (二)睡眠日记与量表

    1.  睡眠日记:临床常使用睡眠日记评估患者的失眠严重程度,发现导致失眠迁延不愈的行为,并监测治疗效果。可由家人协助患者完成,连续记录 2 周。记录患者的每日上床时间、总卧床时间、早晨觉醒时间、夜间觉醒次数及每次觉醒的持续时间,估计睡眠潜伏期(开始睡觉到入睡的时间),计算睡眠效率(即实际睡眠时间 / 卧床时间 ×100% ),记录夜间异常症状(异常呼吸、行为和运动等)、日间精力与社会功能受影响程度、午休情况、日间用药情况和自我体验。睡眠日记临床实用性强、敏感度高,可在 2~3 min 内完成,且不受地点的限制,所提供的报告及行为信息有助于指导临床管理。

     

    2.  失眠量表评估:推荐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阿森斯失眠量表( Athens Insomnia Scale AIS )、 Epworth 嗜睡量表( Epworth Sleepiness Score ESS )、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 Insomnia Severity Index ISI )对失眠进行评估。睡眠信念与态度量表( Dysfunction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Sleep scale DBAS )用于评估睡眠相关的认知情况[ 18, 19, 20 ]。

     

    3.  抑郁量表评估:推荐采用 9 条目患者健康问卷(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PHQ-9 )进行评估。 PHQ-9 是抑郁评估的筛查量表,应用简便、可自评,可用于抑郁的快速筛查。其他自评和他评量表推荐:抑郁自评量表(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 Beck 抑郁问卷(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 )。他评量表最常用的是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HAMD )[ 21, 22 ]。

     

    4.  焦虑量表评估:推荐使用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 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 HAMA )、抑郁焦虑压力量表( 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 DASS )、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7 )、状态 - 特质焦虑问卷(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 )。

     

    (三)客观评估

    患者对睡眠状况的自我评估容易出现偏差,必要时可采取客观检查甄别,尤其是慢性失眠。多导睡眠图( polysomnography PSG )主要用于睡眠障碍的评估和鉴别诊断,了解睡眠参数和睡眠结构,确定失眠的类型或原因。体动记录仪( actigraphy )可在不影响日常生活的情况下连续监测睡眠 - 觉醒状态,包括对失眠、周期性腿动等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碍进行诊断和疗效评价。目前尚无针对抑郁、焦虑的特异性客观检查工具。

     

    客观评估还应包括对可能导致失眠和抑郁、焦虑的躯体疾病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疾病的检查。

     

    自我体检的标准

     

    一.失眠:

    1.  慢性失眠:是一种频繁和持续的睡眠起始或睡眠维持困难,尽管有足够的睡眠机会和环境,仍会出现总体睡眠不满意和某种形式的日间功能损害。日间症状通常包括疲劳、情绪低落或易怒、全身不适和认知障碍。睡眠障碍和相应的日间症状至少每周出现数次,并且至少持续 3 个月。有些慢性失眠的患者可能表现出更加间断的病程:在数年内,反复发作的睡眠 / 觉醒障碍每次持续数周。没有日间功能损害的情况下报告睡眠相关症状的个体不视为有失眠。

     

    2.  短期失眠:短期失眠的特点是尽管有足够的睡眠机会和环境,仍存在睡眠起始或睡眠维持困难,病程不足 3 个月,导致总体睡眠不满意和某种形式的日间功能损害。白天的症状通常包括疲劳、情绪下降或易怒、全身不适和认知障碍。

    3.  未分类的睡眠减少:不符合上述两种的失眠被划归为未分类的睡眠减少。

     

    二抑郁障碍

     

     

    1.  2 周内,出现与以往功能不同的明显改变,包含以下 8 项中 4 项以上,其中( 1 )和( 2 )至少包含 1 项[即( 1 )和( 2 )为核心症状]:( 1 )每天大多数时间存在心境抑郁;( 2 )明显的丧失兴趣或乐趣;( 3 )显著的体重下降或增加;( 4 )精神躁动或迟滞;( 5 )虚弱或精力不足;( 6 )感觉没有价值感或过度自责;( 7 )思考能力减弱;( 8 )反复想到死亡(注:症状的诱因不可归为一般躯体疾病)。

     

    2.  这些症状产生了显著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

     

    3.  排除某种物质或由于一般躯体性疾病所导致的(直接)生理效应。

     

    4.  此重度抑郁发作不能归于分裂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样障碍、妄想障碍或其他注明的或未注明的精神障碍。

     

    5.  从未发生过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

     

    目前临床存在大量的失眠伴抑郁患者,如严格按照 DSM-5 中抑郁障碍的标准,则有很多患者因病程或病情严重程度不符合诊断标准而不能明确诊断,但是这些患者的失眠和抑郁症状交互影响,引起显著的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导致功能损害,如不加以早期识别和干预,可能会进一步发展,迁延不愈或病情加重,并可能影响躯体状况。

    焦虑障碍

     

    1.  至少 6 个月的多数日子里,诸多时间或活动(如工作或者学校表现),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和担心(焦虑性期待)。

     

    2.  个体难以控制的担心。

     

    3.  这种焦虑和担心包含下列 5 种症状中的至少 2 种(在过去 6 个月中,至少一些症状在多数日子里存在):( 1 )坐立不安或感到激动紧张;( 2 )容易疲倦;( 3 )注意力难以集中或头脑一片空白;( 4 )易怒 / 易激惹;( 5 )肌肉紧张。

     

    4.  这种焦虑担心或躯体的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5.  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更好地解释。

     

    推荐意见: 临床评估失眠的同时应进行抑郁、焦虑的评估,评估过程需要重视问诊技巧。睡眠日记有助于失眠的评估和临床管理。推荐 PSQI AIS ISI ESS 等量表用于失眠的评估, PHQ-9 SDS BDI HAMD 等量表用于抑郁的评估, HAMA STAI 等量表用于焦虑的评估。需要与其他睡眠障碍进行鉴别诊断时应考虑使用 PSG 、体动记录仪等客观评估方法。只要失眠和抑郁、焦虑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方面的功能损害,就应该加以重视和及时干预。

     

     

     

     

  • 美国历史学家 A.Roger Ekirch 曾在《白昼将尽:旧时代的夜晚》写道“自从进入工业时代,人们日出而作入而息的生物钟发生了变化,电灯的出现延长了白昼,也改写了人的时间观。在被延长的时间里,劳动被赋予了更多意义和价值。”

    随着新型消费主义愈演愈烈,自由化的睡眠日益突出。据 Amazfit 数据显示,在 15 到 35 岁人群中,刷朋友圈,短视频,微博,逛淘宝,听书是睡前重要的消遣活动。52.5%的年轻人贪恋夜晚,主动加入熬夜大军。然而,众所周知,长期熬夜和睡眠不足的人对机体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诸多研究表明,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而生物钟的紊乱则可能增加患癌风险。早在 2007 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首次将熬夜(涉及昼夜节律打乱的轮班工作),归为了 2A 类致癌因素。而熬夜不仅仅增加致癌风险,对心血管的影响也极其的严重。

    近日,研究人员通过对 40 多万人的研究,首次揭示了健康睡眠模式与心力衰竭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发现,睡眠模式最健康的人心力衰竭的风险降低了 42%。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循环》(Circulation)杂志。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收集了来自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数据库来自 2006 年-2010 年的 502505 名参与者,年龄在 37 至 73 岁,在排除患有心衰的患者和睡眠数据不足的参与者,最终纳入 408802 名参与者。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参与者的睡眠行为,包括作息模式,睡眠时间、失眠、打鼾和白天过度嗜睡,并通过这些行为评估整体的睡眠健康程度。

    具体来说,研究人员将早起早睡,睡眠时长在 7-8 小时、很少或有时失眠,打鼾或是白天嗜睡定义为健康睡眠。如果符合健康标准,则加 1 分,若不符合,分值则为 0。健康睡眠评分总分为 0-5 分,分数越高,说明睡眠模式越健康。

    研究人员通过 Fine-Gray 检验与竞争风险模型评估了健康睡眠评分与心力衰竭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随访的 10.1 年中,共记录了 5221 例心力衰竭,且健康睡眠得分越高,心力衰竭发生率越低。健康睡眠每增加 1 分,心力衰竭风险就降低 15%。对糖尿病、高血压、药物使用、遗传变异等其他变量进行调整后,该关联并没有显著变化。与健康睡眠评分只有 0~1 分的参与者相比,评分为 5 分的参与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降低 42%。

    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各睡眠因素与心力衰竭发生率的关系发现,早睡早起、每天睡 7~8 h、不经常失眠、不经常白天嗜睡分别可将心力衰竭发生风险降低 8%、12%、17%和 34%。而且,不同的睡眠行为与心力衰竭发生率相互独立,坚持健康的睡眠模式,与较低的心力衰竭风险相关。

    睡眠作为重要的健康指标,高质量睡眠对机体健康非常有益。然而想要有个高质量的睡眠并非易事。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人们似乎已经不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演变成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着。近期,发表在《科学进展》(Sci Adv)杂志的研究在分子层面揭示了昼夜节律紊乱,会加剧肿瘤的发生发展。

    研究人员对注射 B16-F0 黑色素瘤细胞的小鼠进行研究,对照组的小鼠进行正常昼夜作息,12 小时光照和 12 小时黑暗,而受试组则进行明暗暴露,每 2 天提前 6 小时。三周后,研究人员发现,两组小鼠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反应方式截然不同。在受试组,各种免疫细胞水平出现显著变化,促进癌细胞生长,而且肝脏或脾脏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

    当然,有人问,那偶尔熬夜行不行?毕竟受各种原因所迫。据相关研究显示,偶尔熬夜是可以的,长期就不行。目前,针对睡眠时间不固定还没有确切的改善方法。只能是尽量做到规律,早睡早起,或晚睡晚起。那么,如何改善睡眠质量?

    首先需要保证足够的睡眠

    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给出了每个年龄所需的睡眠时间,每个年龄段健康的睡眠时段不一样,随着年龄的增加,所需睡眠时间也会相应减少,成年人每天的睡眠时间为 7~9 小时/天。

    除了保证足够的睡眠外,睡眠好不好,跟外界环境以及生活方式也有着极大的相关性。

    • 早睡早起:建议最佳的睡眠时间为 22: 00 到 23: 00 入睡,如果因工作无法保证,也要尽量做到规律,早睡早起,或者晚睡晚起。每天都坚持相同的睡眠时间表,即使在周末也应如此。
    • 外界环境:创造理想的睡眠环境同样非常重要,比如室内温度是否舒适且凉爽,环境是否安静且光线适宜,为解决这些问题可考虑使用耳塞,眼罩,加湿器等最大程度地减少光线和声音的潜在干扰。
    • 选择优质的床上用品:为了更好的睡眠,选用舒适的床垫,并配备优质的枕头和床上用品。
    • 减少咖啡因摄入量:咖啡,茶和苏打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很多人想利用咖啡因来克服白天的嗜睡,但是这种方法是不可持续的,会导致长期睡眠不足。为避免这种情况,请注意咖啡因的摄入量,并避晚上饮用;
    • 不要吃的太晚:食物对睡眠也有一定的干扰。晚餐应该在睡前 3 小时摄入完毕,并尽量减少脂肪或辛辣食物。
    • 注意酒精的摄入:酒精会引起嗜睡,因此人们热衷于睡前来一杯。不幸的是,酒精会以降低睡眠质量。因此,最好在入睡前避免饮酒。
  • 1、小儿肛周脓肿、肛瘘有什么表现?
    近年来婴幼儿肛瘘及肛周脓肿在肛肠科就诊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婴幼儿肛瘘大多在6个月以内发病,其中出生后1个月内发病者多见。且本病男婴发病率高于女婴,就诊患儿中男婴较为多见。本病初起多表现为患儿肛门边有一包块,局部红肿明显,患儿因疼痛不适哭闹。触摸皮下较硬,若成脓包块下可触及明显波动感。成脓后可见脓肿表面破溃后脓液排除。排脓后症状可很快减轻,该病有自愈倾向多数患儿可自愈。部分患儿愈合有可见肛门旁有一小孔样溃口,时有脓液或分泌物流出。或溃口可自愈,时有红肿后再次破溃伴脓液及分泌物流出。
    2、为什么宝宝会得肛周脓肿或肛瘘?很多患儿家长都会有此疑问,为什么自己孩子就得了这个毛病?目前认为该病多方面原因引起:?新生儿雄激素水平过高引起,雄激素来自母体,新生儿随着雄激素水平升高易发生皮脂腺炎,故而感染后引起肛周脓肿。中医学将该病归因为“胎毒”。后期随着激素水平下降多会自愈;?新生儿骶尾骨及肛管发育不全,肛周护理不当引起尿布皮炎等刺激肛周皮肤,知识毛囊、汗腺、皮脂腺等感染形成脓肿或肛瘘;?新生儿免疫功能不全,或时常腹泻未做好肛门卫生容易导致肛周感染形成本病。
    3、发现宝宝有脓肿或者肛瘘怎么办?
    如果家长发现宝宝肛周起了肛周脓肿或者肛瘘夜不必过于惊慌,有条件建议前往医院专科就诊确诊一下。脓肿初起较硬,触摸患者可有躲避或者哭闹等表现,不要经常触摸增加刺激。注意肛门卫生,可用复方黄柏液一类的中成药局部轻轻擦洗,局部涂抹少量软膏如金霉素软膏。如若病情发展,可见脓肿增大伴局部皮肤变薄光亮触摸较软或者脓腔顶部有黄色或白色脓点表示已成脓,家长可局部消毒后用无菌注射针头挑破排脓,开口可稍微大点以利于引流,或者寻求专业医生手术排脓。对于反复发作的肛瘘外口闭合后再发局部红肿成脓时也可按照此法操作。平日注意肛门卫生及局部消毒工作,可于病灶涂抹金霉素软膏。多数小儿肛瘘可随生长发育自行愈合,患儿较小时不主张积极行根治手术。
    4、什么情况下宝宝肛瘘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由于小儿肛周脓肿、肛瘘有自愈倾向,由于小儿肛门发育不全,故早期小儿肛瘘主张保守治疗为主。过早手术或因术者经验不足手术不当,局部缺损严重,容易引起肛门畸形或者功能障碍。如果小儿肛瘘已经形成,发作较频繁,无法自愈,且出现病灶以外新发肛瘘情况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一般建议患儿5-10岁时采取手术根治。随着手术方式的改进及认知的更新现在6月龄以上患者经医生诊断后需要手术治疗可考虑行手术根治。
    5、小儿肛瘘采用哪种手术好?
    对于准备肛瘘手术的家长来说给孩子选择何种手术方式才是最好的呢?由于小儿肛瘘内扣多与齿状线密切相关,发病部位多在肛门两侧,瘘管位置较浅且多为单发,直通肛管内。笔者认为可采用麻醉下探查明确后直接切开瘘管。以往多采用切开后挂皮筋或者挂线方法,但挂皮筋等方法往往增加患儿痛苦,故对于普通肛瘘可采用直接切开。对于复杂性肛瘘明确瘘管位置后可逐个切开。部分患儿多发肛瘘外口可在皮下相通,不主张过多切除皮肤可在皮下予以引流条旷置引流,后期予以拆除。对于部分患儿肛瘘位置较高或者可能会引起括约肌损伤者,不建议积极予以根治手术,可待患儿较大时肛管肌肉发育完全后再行择期手术。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术后组织修复迅速,一般护理得当2-3周后可完全愈合,预后良好。出现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的机会并不多。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