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京东健康>

巨野民康医院

巨野民康医院

简称:

非公立 一级医院
医院介绍

菏泽市巨野县万丰镇059县道
13563878766
医院科室
推荐医生
庞冬运
庞冬运

副主任医师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从事神经内科20余年,擅长高血压,糖尿病,后循环缺血,各类眩晕症,脑卒中,运动神经元病,帕金森等疾病。
患者评价
  • *文立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立乐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正勇
    回复质量:满意服务态度:满意回复速度:满意
    functions/format.html
    图文问诊
  • *运桃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贵财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functions/format.html
    图文问诊
  • *吉兴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本言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文录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文才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玉峰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展开更多

问诊记录

展开更多

科普文章
  • 众所周知,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140/90mmHg。不过这个标准是有条件的,就是在没有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不是同一天测量的3次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两个数值同时、或者其中一个等于标准或者在标准以上,诊断为高血压。

    因此,收缩压不高但是舒张压高,也属于高血压,医学上称为“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多见于中青年,一般来说,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没有明显症状,常常在体检时发现。

    人体心脏一刻不停地跳动,实际上就是一直舒张和收缩。在舒张时,心脏里充满血液,收缩时把血液泵到动脉并流向全身。当心脏收缩,大量血液瞬间泵向大动脉,这时血液对动脉血管壁造成的压力比较高,血管扩张,形成了收缩压。当心脏舒张,不再向动脉血管泵血,之前扩张的血管就会弹性回缩,推动血液继续向前流动,这时血液对血管壁还保持一定压力,这个压力没有收缩压高,这就是舒张压。

    舒张压主要受到心率和外周血管阻力的影响,中青年人由于生活和工作压力较大、精神紧张、睡眠不足、运动少、肥胖、酗酒等原因导致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高,容易导致心率加快、外周血管阻力加大。心率加快,导致血管的舒张期缩短,外周血管阻力加大,舒张期的血液容量相对增多,从而升高舒张压。而中青年人的动脉血管弹性较好,因此收缩压往往是正常的。

    临床上,如果遇到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患者,首先需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等可能性。排除了这些原因,还需要询问患者是否存在相关的不良生活习惯。不少年轻患者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使血压恢复正常,包括减轻体重、改善睡眠、减少精神压力等等。

    若是在改善生活方式后,舒张压仍然较高,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合并心率加快的患者,常常建议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比索洛尔、美托洛尔等;伴有血脂异常、糖尿病或者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建议使用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系统)药物,包括普利类药物(ACEI),如依那普利等,和沙坦类药物(ARB),如氯沙坦等。当然,即使是应用降压药物治疗,也需要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收缩压正常,舒张压高于标准,也属于高血压范畴,称为单纯舒张期高血压。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常见于中青年人,一般没有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建议这些人群定期测量血压,尽早发现异常情况。

    舒张压升高往往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在治疗和预防上需要重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效果不佳,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 为稳控血脂,绝大部分高脂血症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脂药,而降脂药在带来疗效的同时,也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尤其可能牵连以下3个部位。
    部位一:肌肉
    肌肉毒性反应是他汀类降脂药物最常见的毒性反应,患者可能出现肌肉疼痛、无力、肌肉痉挛、肌强直等不适,最严重的情况为横纹肌溶解症(RM)。发生RM时,患者肾功能不断减退,最终可能出现严重的尿毒症或心律失常,有生命危险。
     
    但一般来说他汀类药物肌病的发生率为0.1%~0.2%,与服药剂量相关,主要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出现,单独使用时较少出现。
     
    部位二:肝脏
    长期大剂量服用他汀类和贝特类降脂药的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表现为巩膜、皮肤变黄,检查可发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肝脏毒性反应通常与服药剂量相关,因此调整药物剂量后,大部分患者的肝功能会恢复正常。
     
    部位三:胃肠道
    他汀类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贝特类药物、烟酸类药物等大部分降脂药都可能牵累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泻、胃痛、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这些胃肠道不适往往为轻微症状,且持续时间较短。
    总的来说,绝大部分患者都能与降脂药和谐共处,不良反应多见于长期大剂量服用的患者。如果大家在服药期间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进行血清肌酸激酶、肝酶等检查,以便医生及时了解我们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避免药物不良反应,我们可以做什么?
    降脂药虽然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反应,但其调脂功效难以忽视,因此大家仍需坚持规律服药,且我们在服药期间应及早发现以上3个部位的病理症状,及早停药或处理,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尽管一期预防(即预防高血压的发生)至关重要,但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的人群来说,二期预防(即预防高血压的并发症)同样重要。本文将探讨高血压病的二期预防策略与实践,以期为广大患者和医疗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高血压病的二期预防目标

    高血压病的二期预防目标主要包括减少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降低靶器官损害(如心脏、肾脏、眼底等)的风险,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预防措施。

    二、二期预防策略

    1、生活方式调整

    生活方式调整是高血压病二期预防的核心策略。这包括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加体育锻炼、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等。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生活方式调整计划。

    2、定期监测血压

    定期监测血压是二期预防的关键环节。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测量血压并记录,以便及时发现血压波动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医生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药物治疗

    对于无法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控制血压的患者,药物治疗是必要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物,并定期进行复查。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血压变化、靶器官损害情况以及药物副作用等因素,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三、二期预防实践

    1、社区干预

    社区干预是高血压病二期预防的重要实践。通过组织健康讲座、提供健康咨询、开展健康检查等活动,提高居民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同时,社区还可以建立高血压病患者档案,为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管理。

    2、家庭支持

    家庭支持对高血压病患者的二期预防至关重要。家庭成员需要关注患者的健康状况,鼓励患者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协助患者定期监测血压并记录。同时,家庭成员还需要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信心。

    3、跨学科合作

    高血压病的二期预防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心血管科、内分泌科、肾脏科、眼科等医生需要共同参与到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中,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此外,护士、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医疗团队成员也可以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指导。

    四、结论

    高血压病的二期预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定期监测血压、药物治疗等策略,以及社区干预、家庭支持、跨学科合作等实践,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靶器官损害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高血压病患者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

  • 脑卒中俗称“中风”

    指突然发生的脑血管堵塞或破裂,我国每年脑卒中的新发病例大约 180 万人,并且以每年 8.3%的速度增长,脑卒中会导致残疾,使人丧失家庭和社会功能,是一种严重危害我们健康的疾病,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启动,打造“1 小时黄金时间救治圈”

    2021 年 6 月,国家 10 个部门决定实施,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消息,目前,该工程已经在各地启动,各地将构建区域“卒中急救地图”,建立“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绿色通道,打造“1 小时黄金时间救治圈”,医院对需要紧急救治的脑卒中患者,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对于身份不明确或身份明确但无支付能力的患者,其急救费用按规定申请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支付。

    建立“国家、省、市”三级脑卒中治疗适宜技术培训体系,加大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以高血压为重点推进脑卒中高危因素防控,积极引导 30 岁及以上公民每年进行至少一次血压检测。二级以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推进 35 岁以上的门诊首诊患者普查血压工作。

    很多人认为,脑卒中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其实不然,脑卒中的发生跟年龄、性别的关系不大。那么,我们如何判断自己是否为脑卒中的高风险人群?

    脑卒中高危人群的 8 项危险因素:

    • 高血压病史(≥140/90 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
    • 房颤和心瓣膜病
    • 吸烟
    • 血脂异常或未知
    • 糖尿病
    • 很少进行体育活动
    • 明显超重或肥胖(体质指数超过 26)
    • 有脑卒中家族史

    此外,还有一套公众自我识别

    在 6 个时刻容易发生脑卒中:

    • 情绪过度兴奋时
    • 从暖和房间突然到寒冷空间时
    • 上厕所用力时
    • 职场压力过大或过劳时
    • 冬天洗澡时
    • 夏天运动大量出汗时

    脑卒中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容易留下肢体残疾和语言障碍等后遗症。那么,如果发生了脑卒中第一时间应该怎么做?

    首先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让病人平躺,解开衣领,以便呼吸通畅。尽可能不要转动病人的头部。若病人有恶心、呕吐的现象,则应帮助使其侧卧,将麻痹无力的一侧肢体朝上,以防止因呕吐物误吸而窒息。部分脑卒中可造成永久性精神损伤,急性期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所以必须尽早、尽快到医院就诊。

  •  日行万步,经常被认为是一个有价值的健康目标,但这个数字最开始并不是来自于医生或体能教练,而是来自一直以长寿著称的日本人。
     
    1960 年代中期,日本的销售人员试图推销一种名为 manpo-kei 的计步器,翻译为“10,000 步计”,理由也很有趣,因为“万”(日本字“万”同中文相同)字也很像一个人在走路时的姿态。
     
     
     
        每天走一万步的背后到底有没有科学含义?前不久举行的2021美国心脏协会(AHA)科学会议上,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研究人员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首席研究员,Paluch教授报告了这项荟萃分析,分析着眼于步数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也确实强化了这一关系,参与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随着步数的增加而下降,步数最多组的心血管疾病事件发生率比最不活跃组的一半还要少。
     
    研究人员也发现,在步数方面不存在所谓神奇的数字,不管多少步,步数多要比步数少更健康。这项研究传达的信息就是要多动,但不要被“10,000” 或任何其他数字所困扰。对于心血管健康益处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全有或全无的情况。只是逐步增加步数就可能对心血管健康有意义。
     
     
     
    步行的这些好处已经明确
     
     
     
    1.提高心血管体能,改善代谢
     
    研究显示,步行可以增加心血管体能或提高运动能力,尤其是达到中等强度(呼吸次数增加、面色发红、微汗)后,更高强度可以继续提高心血管体能。对老年人和心血管病患者而言,步行同样提供了很好的训练刺激,增加心血管体能。此外,有充分证据显示步行还具有轻度降低血压、降低体重、降低空腹胰岛素、降低血脂、减少体内脂肪含量等作用,对代谢综合征组分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2.促进骨质健康
     
    增加骨骼机械负荷的活动是一种潜在骨质量增强方式,因此体力活动、尤其是步行作为最常见的老年人负重活动,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对于高龄者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全身肌肉量的减少、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老年人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一项对日本老年女性(61-87岁)的研究显示,超声波测定的跟骨骨质密度和每天步数增加(超过12000步后步数增加与骨密度的进一步提高无关)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研究还显示,自由生活状态下,体重较轻者和走路速度较慢的女性每天需要进行更多的步数来维持骨质健康。
     
    3.降低抑郁风险
     
    一项研究显示,对于女性来说,每天步数达到≥7500步群组比<5000步组抑郁症患病率降低了50%,而更高步数水平组中的抑郁症患病率没有新的变化。在男性中,每天步数达到≥12500步者相比于<5000步者,抑郁症患病率也减少50%,但只有女性的研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于许多人来说,10,000 这个数字可能令人生畏。如果你一下还达不到这个步数,不要不知所措或者认输,考虑逐步改善,试着将步行纳入生活方式和日程安排中:比如把车停在离商店更远的地方,选择走楼梯而不是乘电梯。步数的最大意义在于我们可以将它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四个细节,让你走得更健康
     
    装备:首先要确保舒适,运动服、运动鞋,带一个水杯,毛巾,需要时可以随时喝点水,擦擦汗。有条件的可以佩戴运动手环,或者手机,方便记录时间、距离、心率和步数,随时了解运动强度。
     
    时间: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都有晨练的习惯,但是秋冬时节早晨气温往往较低,也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高峰期,因此上午9点以后比较合适,天气炎热时,可以选择凉爽的早晨或晚间进行。时长上,老年人可以控制在20-30分钟,年轻人可以控制在40分钟左右。
     
    强度:可以从面色发红、微汗、说话费力程度进行简单判断,走路锻炼时呼吸频率增加,微喘,但还能正常说话类似于中等强度。
     
    环境:可以选择家附近的小公园或周边健身场馆,这些地方通常有很多绿植,路也比较平坦,环境优美的同时空气较清新,避免坡度较大或者石子路可以有效降低运动损伤的可能性。
     
    特别提示:
     
    反对唯步数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如果有时候有些疲惫,可以少走一些,如果觉得很轻松,那么试着加快步伐,加大手臂摆动幅度,适当增加强度。此外,还能试试倒着走,边击掌边走路,台阶走、爬坡走等增加趣味性。步行前后做好热身、放松活动,一旦过程中突发意外或出现不适,及时停止并原地休息一会。

  • 日常饮食应该注意哪些细节?如何提高睡眠质量?……这些问题每个人都关心!
     
                           
     
    现在,根据诸多专家建议,列出这份健康生活指南,请收藏!
     
                         
     
    饮食篇
     
             
     
    01
     
    按时吃早饭:减少中风风险
     
                       
     
    2019年4月,国际顶级医学期刊《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发布一项研究,证明从未吃过早餐的人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明显增加,尤其是中风死亡增加。
     
                       
     
    研究结果显示,在从来不吃早餐的人比每天都吃早餐的人,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87%,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9%,中风风险增加239%。
     
                         
     
    02
     
    吃够25种:降低心脑血管疾病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建议每日摄入的食物种类不少于12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平均每天摄入12种及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多样化的饮食应该贯穿日常。多摄入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水平较高的水果、蔬菜、豆类及其制品和富含白蛋白的鱼类和海产品等,而红肉类(猪牛羊肉等)及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要减少,这样的膳食模式有利于降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结直肠癌等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
     
                                      
     
    03
     
    粗细搭配:预防疾病
     
                            
     
    适量食用粗粮可预防疾病,因为纤维素可抑制胆固醇的吸收,减少高血脂,促进肠蠕动,预防便秘,粗粮里边所含的大量B族维生素,尤其维生素B1可预防脚气病。
     
                                         
     
    通常建议粗粮:细粮=1份∶3~4份,比如做二米饭的时候,小米约占总量的1/4左右即可,玉米窝头,玉米面占1/4左右等。
     
                                
     
    04
     
    坚持8分饱:心脏更好
     
                                                                      
     
    有许多冠心病患者在饱餐一顿之后突发心绞痛,甚至发生心肌梗塞,这是因为过多的食物,特别是高蛋白、高脂肪食物难以消化,使腹部膨胀不适,膈肌位置升高,从而限制了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加重心脏负担。
     
                                            
     
    而在消化食物时,全身血液较多地集中在胃肠道,使冠状动脉供血更显得不足,容易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甚至急性心肌梗塞而危及生命。
     
                         
     
    05
     
    口味三减:预防多种慢病
     
                                     
     
    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提出“三减三健”的健康生活方式,即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这也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2016~2025)的重要内容,每一项跟慢病防控息息相关。
     
                                         
     
    减盐:成人每天别超6克
     
    食盐摄入过多是高血压的三大危险因素之一,同时,吃盐过多还可增加胃病、骨质疏松、肥胖等疾病的患病风险。
     
                              
     
    减油:每天别超30克
     
    高油、高脂肪、高胆固醇,是高脂血症的危险因素。长期血脂异常可引起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肾动脉硬化等疾病。
     
                                
     
    减糖: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过多摄入糖与饮食质量不佳、肥胖和慢性疾病风险有关,尤其是通过饮用含糖饮料,会增加总能量摄入,降低其他营养食品的摄入,造成膳食不平衡,导致体重增加,并加剧慢性疾病风险。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睡眠篇
     
                            
     
    01
     
    有个午睡:保护心脏
     
                                  
     
    冬季午睡能缓解疲劳,补充阳气。午睡时,正值心经当令,能够保护心脏,休养心血。不过,天气越发寒冷,午睡时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02睡前喝杯温水:减少心梗
     
     人体熟睡时会出汗,造成血液中的水分减少,血液的黏稠度变高。老人晚上喝200毫升水,可以使早晨血黏度下降,维持血流通畅,防止血栓形成。
     
            
     
    03
     
    按时睡觉:延长寿命
     
                                    
     
    晚上泡脚时,以40℃左右为宜,半小时左右即可。泡到微微出汗是最好的。
     
                         
     
    熬夜,除造成免疫系统抗病能力降低之外,还会增加人群罹患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乳腺癌、抑郁、中风等病的风险。
     
                                       
     
    最好在23时之前入睡,所以在22:00时左右就开始准备睡觉了。保证睡眠就是在保证寿命。
     
                      
     
    生活习惯篇
     
                                            
     
    01
     
    缓慢起床:预防血栓
     
                  
     
    早晨醒后不要马上起床。
     
                                
     
    因为老年人的椎间盘较松弛,突然由卧位变为立位,不仅容易扭伤腰背部,还可能影响神经系统。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老人如果突然改变体位,可能发生意外。
     
                  
     
    建议,醒后可在床上伸伸懒腰,舒展一下四肢关节再下床。
     
                                   
     
    02
     
    10点开窗:净化空气
     
                                  
     
    早晨起床后,很多人习惯开窗通风。不过,昼夜有两个污染高峰和两个相对清洁的低谷。两个污染高峰一般在日出前后和傍晚,此时不宜开窗通风,否则会危害健康。
     
                  
     
    两个相对清洁时段是上午10时和下午3时前后,可酌情开窗。
     
                     
     
    03
     
    按时蹲便:促进排泄
     
                                        
     
    人类经过进化,遗留了两个“黄金排便时间”:一个是早上起床的“起立反射”,另一个是吃完早饭后的“胃结肠(大肠)反射”。
     
                                
     
    早上一起来,平躺8小时突然体位改变,大脑给大肠发一个信息,“起立反射”,肠道产生一种巨大的蠕动波,帮助你把大便推出来,无需太用力,此时是最利于排便的时机。
     
                   
     
    04
     
    每天走走:促进血液循环
     
                                         
     
    冬季宜收,不适合做剧烈的活动,可适当做些舒缓的运动,如慢跑、登山、体操等。运动可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改善神经末梢血液流通不足等症状,运动时以微汗为宜。
     
                          
     
    05
     
    戒烟戒酒:预防癌症
     
                                        
     
    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刊登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组研究发现:喝酒不能带来任何健康收益,适量饮酒有益的说法,根本就不存在!
     
                           
     
    而且,饮酒是全世界范围内导致中青年男性(15-49岁)死亡的头号凶手!
     
                                 
     
    烟酒是打开癌症大门的推手,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人,患癌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出若干倍,且女性比男性患癌风险更大。
     
                  
     
    吸烟不仅和肺癌有关,它还会让人更易得胃癌、结直肠癌、宫颈癌、乳腺癌等癌症,都是铁证如山。
     
                                     
     
    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拥有健康!​
     
                

  • 高血压病,也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因为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它对健康的威胁却是巨大的。一旦确诊,需要立即采取行动,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定期监测,来控制血压,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一、调整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的改变是高血压管理的基石。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健康饮食:限制盐的摄入,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和富含钾、镁、钙的食物的摄入。
    2.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运动有助于减轻体重、降低血压和改善心血管健康。
    3.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升高血压,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4. 减少压力:学会应对压力,如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来放松身心。

    二、药物治疗

    如果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血压仍然无法得到有效控制,那么就需要考虑药物治疗。降压药物有很多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需要强调的是,降压药物需要长期服用,不能随意停药或改变剂量。

    三、定期监测

    定期监测血压是高血压管理的重要一环。通过定期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血压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此外,还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评估心血管健康状况。

    四、寻求专业帮助

    在高血压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密切与医生合作,遵循医生的建议。如果血压持续升高或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五、心理调适

    高血压不仅是一种生理疾病,也是一种心理疾病。因此,心理调适在高血压管理中同样重要。患者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避免过度焦虑和恐惧。

    六、社区和家庭支持

    社区和家庭的支持对于高血压患者的康复也至关重要。社区可以提供健康教育、运动场所和定期监测等服务,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高血压。家庭则可以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环境,共同促进患者的康复。

    总结:

    高血压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确诊后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来控制血压,降低并发症的风险。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定期监测,以及寻求专业帮助、心理调适和社区家庭支持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高血压,享受健康的生活。让我们共同关注高血压,守护心脑血管健康!

  • 新冠疫情防控不可松懈,但日常医疗也不可停滞,危重疾病更是不可耽误。如果疫情期间,您遇到胸闷、胸痛时该如何来院就诊?

     

    首先带大家了解一下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近期内如反复出现心前区疼痛3-5分钟,呈压迫性或烧灼样,可延伸至颈部及手臂,这可能是心绞痛发作,如果类似这样胸痛持续20分钟以上仍不缓解,同时伴气促,出汗,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将高度怀疑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这时您千万别紧张,出现上述症状时首先应卧床休息并把窗户打开,以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保持镇静,如果有条件尽快自测血压脉搏,如果血压不低,心律不快时,可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如果5分钟感觉症状还没缓解,应立即拨打120送您到医院就医,并建议将您直接送到可以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医院就诊。

     

    首先您及家人需戴好口罩,到急诊室后不必慌张,只需积极配合医生护士的问诊,除叙述您此次发病的情况外,您必须如实汇报近期14天内是否有武汉及周边地区旅行史及居住史,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和居住史;是否与新冠及疑似患者有接触史;近期14天内是否曾接触来自武汉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呼吸道症状的患者等。

     

    明确近期您有无发热、乏力、干咳症等状。

     

    做好检查

     

    心电图

     

    拍摄胸部CT

     

    抽血化验等

     

    通过以上检查由心脏科医生及发热门诊主诊医生判断您是否需要通过心导管介入术安置支架。

     

    需安置支架那就要继续做如下准备

     

    1.手术前,您需要在几个文件上签名,表明上述您的流行病学史属实,以及了解并且同意接受检查程序和手术治疗的相关风险等。

     

    2.如果您对药物、酒精、海鲜类食物过敏,或有出血的病史等,都需及时准确地告诉医生和护士,同时您也可以向医生询问和病情相关的问题,并请您信任我们,千万不要因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延误救治的时间

     

    冠脉介入术是一种侵入性的微创检查方式,能检查出心脏的血管情况以及心室功能,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和病死率低的优点。

     

     

     

    一根导管通过患者手腕的桡动脉或者腹股沟的股动脉血管进入心脏的冠状动脉开口,运用造影剂可以看出冠状动脉血管堵塞、和狭窄的情况。

     

     

     

    当造影剂注入心脏或者手臂时,没有任何疼痛的感觉,在检查过程中,医生可能叫您深呼吸、屏息或者咳嗽,但请您尽量配合不要移动,而且遵从医生的指示以尽快更好的完成此次检查。

     

     

     

    造影检查结束后,如果发现冠状动脉有70-80%以上的狭窄影响到心肌供血,医生会根据血管情况作出判断,征求您及家属意见,并在球囊扩张后安装合适的支架,恢复狭窄病变的血管到正常的管腔,增加血流达到恢复缺血心肌的血液供。

     

     

    支架放入后,您的胸痛、胸闷等不舒服现象常常会有明显的改善。

     

     

     

    术后,您会被转到心脏监护专科病房(CCU)观察几天。那里的护士会密切观察您的情况,如果您配合的好,大部分接受血管介入治疗术的患者2-3天就能转回普通病房。

  • 最近几周,有不少病人因为血压突然升高来就诊,主诉都差不多。

    我平时吃药,血压控制还不错。最近不知怎么回事儿,血压突然就升高起来了,药量加了一倍,还是控制不下来,这几天一到下午或晚上血压就升高到 170、180mmHg 以上,我是不是身体出了什么新的毛病?我会不会突然脑梗塞、脑出血?

    病房里的刘奶奶,也是这种情况。刘奶奶 70 多岁,她的孩子在国外工作,平时就是老两口独自在国内居住。最近,她的血压一到下午 5 点左右,就升高到 170、180mmHg,反反复复调整了几次药物,依旧如此。

    后来,一到下午 3 点多,刘奶奶就开始紧张起来,等到 4 点钟,感觉血压要开始升高了,就开始反复测血压。果不其然,到了 5 点左右,血压就会逐步升高到 160mmHg 以上。

    老两口心里没底,直接打个 120 到急诊,抽血、化验、拍头颅 CT,查了一圈,血压也慢慢降下来了。反反复复折腾了几次之后,老伴就陪着刘奶奶到医院,坚决要求住院治疗。下午 4 点多钟,我去查房时,询问病情过程中,刘奶奶不停的扭头,看她身后桌子上的钟表,并告诉我,快了,快 5 点了,血压快高了……

    不光是刘奶奶有这样情况,比她年轻很多的男性患者,也有类似的情况。

    每到冬季,北方的天气变得十分寒冷,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容易升高。很多患者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平时吃的药增加剂量或次数。在自行增加药物之后,大多数人的血压仍然不能在一两天内迅速降至平常的水平,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对自己的健康更加担忧,担心出现突发的危及生命的状况,而这种担忧和焦虑的情绪,反而让情况变得更加复杂而糟糕。

    出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应对呢?

    1. 准确测量血压

    在诊室里,很多患者会对我说,“我家里的电子血压计不准,一会儿一个数。第 1 次测量 160mmHg,第 2 次就变成 140mmHg,到底哪一个是我的血压?”。

    这时候,我都会对他们说,不是电子血压计不准,是测量方法的问题。只要方法正确,就能反映真实的血压值。第 1 次测量往往会比第 2 次高,这是十分常见的,如果两次相差大于 5mmHg,应该测量第 3 次,取后两次的平均值。也就是说,第 1 次测量发现血压高,并不一定是你的真实血压值,不要过度惊慌。

    2. 养成家庭自测血压、记录血压日记的好习惯

    在医院看病的时候,通常要在噪杂的候诊区等待很久,进入诊室后,通常马上就会测量血压。这个时候,诊室血压常常不能反映真实的血压情况。我的老病人都有一本血压日记,每次就诊,就像是小学生交作业一样,把本子递给我,很多人的诊室血压和家庭血压经常会相差 10 甚至 20mmHg 以上。

    测量方法正确的前提下,家庭自测血压更有参考价值。如果坚持血压测量,就会在血压出现小幅度升高的时候,及时发现,提前给予干预,避免出现升高到 180mmHg 的时候,才惊慌失措。

    3. 冬季血压出现波动时,要沉着对待,不要过度焦虑

    血压出现波动,需要及时就诊,遵医嘱调整药物。但不要过于担忧,也不要因为一两天,两三天血压没有恢复正常而过度焦虑。

    现在医生开具的药物,通常是长效降压药,长效药物起效比较慢,需要 5 个半衰期才能够达到稳态。因此,只要血压没有持续升高,有逐步下降的趋势,也没有出现严重症状,就可以在家庭血压监测下继续观察。

    很多患者的持续血压波动,与焦虑情绪有关。如果确实存在失眠、焦虑情况,可以遵医嘱短期吃一些助眠和改善焦虑的药物。

    4. 低盐饮食

    冬天天气冷,需要热量多,往往会吃的偏多。无形中会摄入更多的盐。这会加重患者的水、钠潴留,增加容量负担。因此,要特别注意低盐饮食。尤其是老年人,一方面盐敏感性高,另一方面,由于血管僵硬度随年龄增加,身体调节能力下降,容量上有小幅度波动,就可能会导致血压的明显升高。

    5. 控制体重

    天气寒冷,户外活动减少,容易长肉。体重和腰围的增加,容易造成血压的升高。

    6. 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

    如果血压确实出现持续的升高的情况,要及时就诊,排除一些紧急的临床情况和潜在的继发性原因。听从医嘱合理的调整药物,而不是自行增减。

    冬季血压波动,预防更重要。准确测量血压,记录血压日记,做到平时对自己的血压心中有数。另外,控制体重,保持好饮食、运动、生活习惯。才能让我们的血压平稳过冬。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