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青少年儿童心理科

青少年儿童心理科推荐医生
查看全部
耿峰
耿峰

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安徽医科大学副教授,心理治疗师(中级),心理学硕士,在读医学博士(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现任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青少年情绪与行为学组委员,安徽省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分裂症学组委员(秘书),安徽省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委员,安徽省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老年医学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持合肥市科技局课题一项,院内课题两项,获合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3篇。曾于2017年6月至8月在德国马格德堡市立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进修学习。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成人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青少年儿童心理科患者评价
查看全部
  • *凯博
    回复质量:服务态度:回复速度:
    1715676778000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磊
    回复质量:服务态度:回复速度:
    1715588471000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闯
    回复质量:服务态度:回复速度:
    1715173619000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梅娟
    回复质量:服务态度:回复速度:
    1715168750000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忠琴
    回复质量:服务态度:回复速度:
    1715147727000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启迪
    回复质量:服务态度:回复速度:
    1715091866000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磊
    回复质量:服务态度:回复速度:
    1714900442000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尚钰
    回复质量:服务态度:回复速度:
    1714626742000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翊恒
    回复质量:服务态度:回复速度:
    1714437761000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磊
    回复质量:服务态度:回复速度:
    1714353868000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展开更多

青少年儿童心理科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展开更多

青少年儿童心理科科普文章
查看全部
  • 门诊上经常有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复查时向医生反映,在减停药物的过程中感觉很不舒服,患者很担心自己吃药「上瘾了」,心理负担重,从而大大影响治疗的依从性。因此作为精神科医生,对于抗抑郁药物「戒断反应」的发生、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典型的抗抑郁药物「戒断反应」包括焦虑、激越或过度兴奋、流感样症状、失眠、恶心、失衡及感觉障碍。除此之外,还报道有头晕、头痛、电击样感觉、腹泻、肌肉痉挛、震颤、幻觉等多样的不适。
     
    大部分患者以躯体症状为主,但也有证据表明抗抑郁药物可引起躁狂、轻躁狂、情绪迟钝以及长期甚至永久的性功能障碍。这些症状通常在停药后几天内发生并持续数周,逐渐减少,但也有迟发和长期存在的报道。通常来说,抗抑郁药物引起的「戒断反应」是轻微的,且持续时间短,但有些患者即使停药缓慢,也会出现严重的「戒断反应」。
     
    美国临床指南中指出,抗抑郁药物的「戒断反应」通常在 1-2 周内不用通过特殊处理就能缓解(APA,2010,p.39),而英国指南同样指出,抗抑郁药物的「戒断症状」通常是轻微的,有自限性的,通常在 1 周左右,但如果药物突然停止,「戒断反应」可能会很严重(NICE,2009,CG90,1.9.2.1)。有的指南中将抗抑郁药物的「戒断反应」与「停药综合征」混用。
     
    为评估目前各临床指南的准确性及有效性,英国罗汉普敦大学的 James Davies 教授抗针对抑郁药戒断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进行了一项系统回顾及 Meta 分析。
     
    该研究共纳入 24 项研究结果,提供了 31 组调查数据,17 项研究结果与发病率有关,4 项与严重程度有关,10 项与持续时间有关,研究的数据库包括 MEDLINE、PubMed、PsycINFO 和谷歌学术搜索。检索时间截止至 2018 年 1 月。研究结果发表在 2018 年 9 月的 Addictive Behaviors 杂志上。
     
    研究结果表明,抗抑郁药物「戒断反应」的发生率从 27% 到 86% 不等(平均值为 56%),其中大多数患者描述他们的「戒断反应」程度为中度或重度,近一半(46%)为非常严重。提供持续时间数据的 10 项研究中,有 7 项与指南相矛盾,很大一部分患者所经历「戒断反应」的时间远远超过 2 周,持续数月甚至更长时间者亦不罕见。
     
    针对这一结果,作者认为目前存在两大问题:
     
    (1)「停药综合征」与「戒断反应」的混用:「停药综合征」被描述为「自限性综合征」,包括轻微、短暂和/或更令人痛苦的症状,可导致社会功能受损,通常在 2 至 3 周内自然消退。经典的「戒断反应」是指由苯二氮卓类和镇静催眠药物产生的戒断症状,其发生率高,程度较重,持续时间长。
     
    目前的临床指南中,将抗抑郁药物的「戒断反应」或「停药综合征」描述为轻微的、有自限性的,但该 Meta 分析研究表明,抗抑郁药物的「戒断反应」并非轻微的,其高发生率、较重的严重程度及长的持续时间与指南所述相悖,故指南应规范术语应用,且有必要重新定义「抗抑郁药物的戒断反应」。
     
    (2)「戒断」与「复发」的误诊:此类的误诊的直接后果是,延长抗抑郁药物的使用时间,甚至增加抗抑郁药物的剂量。如果医生遵守目前通用的指南,会将许多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误诊为复发,进而恢复剂量、换药或增加剂量。因此,作者建议及时修正目前关于抗抑郁药物「戒断反应」的临床指南。
     
    最后作者指出,该 Meta 分析纳入的研究多为短期治疗,有的研究只进行了有限时间的随访;且均未涉及到「反安慰剂效应」;未考虑抗抑郁剂类型之间的差异;未排除抗抑郁药物成瘾的问题,故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有必要在抗抑郁药物「戒断反应」问题上开展更多临床研究,进行循证医学论证,指导临床工作。

  • 十几岁的叶欣欣(化名),用刀片往自己手臂上割了上百道伤口。小小的手臂上,密密麻麻布满了血痕,几乎找不到可以再割下去的皮肤。
    当着医生的面,叶欣欣哭着控诉坐在一旁的父母不关心自己。她感觉心情很差,很孤独。每难过一次,她就用刀割自己一次。问诊及评估结果显示,叶欣欣得了抑郁症。
    这是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周建松讲述的真实病例。
    按道理,这本应是一个父母听完孩子哭诉后幡然醒悟的故事。然而,当这一家三口离开不久后,叶欣欣的爸爸又回头单独找了周建松。他似乎没有能理解医生开出的“抑郁症”诊断是什么意思,甚至有些茫然地问:“医生,我的孩子有问题吗?”
    “我很气愤,回答比较冲。”周建松回忆道。“我说我手上拿个刀片给你,你把你的手照着你女儿一样划,你敢不敢?”
    “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2021年10月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整体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按照国家最新统计年鉴的人口数据计算,这意味着,全国约有4400万名15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患有精神障碍。
    叶欣欣们的问题,已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教育部近日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未来,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但在政府与学校介入之前,父母是极为关键的一环。他们能否及时察觉到孩子的异动,并对之投以有效的关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精神健康甚至人生走向。
    但面对棘手且隐秘的精神健康问题,家长们究竟处于怎样的状态之中,是否也如叶欣欣爸爸一般,直至面对女儿残破的双臂依旧感到茫然?我们分析了11133条线上问诊数据,试图追踪这个问题。
    家长都在关注什么?
    当孩子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家长才会考虑将孩子带去医院?

    翻阅问诊记录,我们发现在家长对孩子的症状描述中,大部分描述的都是孩子具体的行为。“不说话”、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发脾气”是家长最经常提到的关键词。

     

    但这些行为表现对应的不一定是特定的疾病。例如,同样是厌学这件事情,既有可能单纯只是孩子的一时想法,也有可能是精神疾病的一种表现。

    而就算真的是遇到了精神问题,也不能单凭这一种表现轻易下判断。患有抑郁症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学习负担而觉得痛苦,从而有厌学情绪。而患有焦虑症的孩子,也有可能因为一想到学习就紧张难受,从而逃避上学。因而更科学的做法是,在线上问诊之外,寻找对应科室的医生进行专业的诊断。

    学习,是家长最重视的事……

    “早发现、早治疗”,这是许多医生都强调的事情。而当我们回看问诊数据,超过一半的家长,却是等到孩子的症状已经持续超过半年才来就诊。

     

    为什么会拖到这么久才来就医?什么才是家长心中的报警器?我们提取出不同患病时长问诊记录的关键词,发现记录的患病时长越长,学习方面的关键词(“老师”、“学校”、“学习”)就越经常出现。

    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副主任医师耿峰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很多家长还是以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大幅下降,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判断指标。而如果仅仅只依赖于这个指标,孩子的成绩没有出现明显下滑,就不对其情绪问题加以重视,很多时候就会延误孩子的治疗。

    耿峰表示,有些因为学习成绩下降而被家长带来医院的孩子,当你问他的时候,他会告诉你,他此前已经长期存在情绪问题了。“这个(情绪)问题就应该及时到医院来干预,肯定比到后面再来看,效果要好。”

    问诊数据分析结果也显示,在病症描述中提到“学”这个关键字的家长,他记录的孩子的患病时长要大于没提到“学”的家长。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如果你只关注孩子的学习,你可能会错失孩子此前表现出的很多情绪小细节,从而延误就医。

    除了可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外,家长自身的顾虑也有可能是推迟就医的一大因素。耿峰指出,很多父母不愿意带孩子来医院,主要是因为存在着顾虑。“(家长)害怕孩子一旦到医院来,被医生诊断成某种精神心理疾病之后,可能会对孩子未来产生一些不良影响,比如老师会不会看不起他,会不会记录到档案里面,影响孩子以后高考,甚至是以后的就业。”

    但耿峰同时也表示,家长还是要把孩子目前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因为你的那些担心是以后可能会发生的一些事情,但如果孩子目前的情况不解决,有可能他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

    那么究竟当孩子出现怎样的状况,需要带来就医呢?耿峰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一般而言,如果孩子的情绪波动持续超过半个月,家长应重视起来,将孩子带到医院进行评估。但如果孩子的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例如出现明显的自我伤害行为,或者连续严重失眠、食欲的严重减退,则应尽早就医。

    周建松介绍,可以使用三种方法进行初步的自我评估。第一,和孩子自己之前的行为相比,有没有突然出现明显的异常改变。例如孩子以前成绩都很好,现在成绩突然下降,以前外向开朗现在突然变得内向、沉默寡言了。

    第二,孩子与其他同龄小孩相比,是否存在明显的异常。例如是否沉迷上网打游戏,如果同龄的小孩普遍每周都玩1-2个小时的游戏,那也是正常的,如果小孩子每天玩游戏的时间远远大于同龄小孩,如每天超过3-4个小时,则可能存在游戏成瘾或其他精神方面的问题。

    第三,孩子是否出现明显的异常,例如存在自伤、自杀等行为。

    无措的父母

    父母是影响孩子精神健康的重要一环,但精神健康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

    虽然与家长的沟通不畅是孩子出现精神障碍的一大病因,但在周建松看来,并不需要过度一味责备家长,发病还有很多病理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因素,而家长亦有自己的难处。“(父母)为什么要逼着自己小孩子学习、读大学?是因为父母觉得不读大学,小孩子以后就有压力。但小孩子现在可能感受不到这种压力,自己觉得我现在挺好的。每个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我们看到的患抑郁症孩子家长,有大学教授,有政府官员,有工人,有老师,也有农民。有对孩子情绪体验很麻木的家长,也有小孩生病了,自己的工作都不要了,天天陪着小孩子的家长。”周建松表示,极端的很麻木的家长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家长都是差不多的,如何在当今社会的压力下培育好孩子,对他们而言都是一个挑战。

    在翻看问诊记录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令人感到无奈的记录,这些记录里留下的都是父母的茫然和不知所措。

    我的孩子是不是得了精神疾病?我究竟要怎么办呢?……或许作为父母,当你花多一点时间陪伴孩子,用心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和孩子做朋友,你也就多了一丝更了解他们的可能。

    而假如你的孩子真的确诊了精神疾病,你也不必感到羞耻。精神科医生常说,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就像感冒一样,你的身体着凉受冻,就可能会感冒,你的心理着凉受冻,就可能会抑郁。精神疾病不是贬义词,而是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并不可耻。

  • 药物的不良反应会影响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和依从性,需要在临床用药时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近年来,抗抑郁药新药的研制进步迅速,大部分新型抗抑郁药物的耐受性优于TCA(三环类抗抑郁药),安全性更高,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不同抗抑郁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有所不同。可分为常见不良反应和严重不良反应。碰到这些不良反应,临床医生应该掌握正确的处理方式,以减轻服药者的不适。
     

    严重不良反应

     

    ■ 5-羟色胺综合征

     

    如出现5-羟色胺综合征,应立刻停止用药,同时给予5-HT 2A 拮抗药(如赛庚啶);若出现高热应予以物理降温;出现激越症状可使用地西泮等苯二氮类药物,在控制患者激越症状的同时,还具有肌肉松弛的作用,可以用于缓解肌张力增高。5-羟色胺综合征患者血压不稳定,可升可降。

     

    低血压时应使用低剂量的交感胺类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如果出现血压升高并窦性心动过速可用艾司洛尔和硝普钠。对于中、重症患者要密切注意呼吸功能,必要的情况下患者需要气管插管和呼吸支持。

     

    ■ 撤药综合征

     

    抗抑郁药的撤药综合征通常出现在大约20%的患者中,在服用一段时间的抗抑郁药后停药或减药时发生[3]。几乎所有种类的抗抑郁药都有可能发生撤药综合征。撤药综合征的发生与使用药物时间较长、药物半衰期较短有关。

     

    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精神症状及神经系统症状等。撤药综合征的症状有可能被误诊为病情复燃或复发。

     

    发现患者出现撤药反应,轻者只要症状不加重,不需特别处理,一般2~7天可自行缓解,若情况明显,可选用阿托品0.3~0.6mg口服,每日3次;或苯甲托品2~4 mg,每晚睡前服。症状严重时,可恢复原用抗抑郁剂,撤药症状通常 可在24 h内缓解,然后进一步放慢撤药速度[4]。

     

    ■ 自杀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在2004年要求抗抑郁剂厂商在药物说明书中就儿童和青少年服用抗抑郁剂可能引发的自杀问题予以黑框警示,2007年5月,FDA 将此警示的患者年龄上限提高到25岁,尤其是在治疗初期以及增加用药剂量期间,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自杀风险[5]。

     

    此外英国NICE指南也建议,针对那些存在自杀倾向或30岁以下的患者,进行抗抑郁药治疗时应更密切地监测。此后,有多篇关于自杀问题的相关文献发表。归纳上述研究,没有明确的迹象表明在年轻人或老年人中使用新型抗抑郁剂与自杀有关。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使用新型抗抑郁剂与自杀关系尚不明确。

     

    但是,在用药的最初2~4周需要评估自杀风险,此时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症状的叠加作用可能导致自杀风险增髙,对自杀的评估应该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江开达.精神障碍药物治疗指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375-376. 

    [2] Boyer EW, Shannon M. The serotonin syndrome [J] . N Engl J Med,2002, 322: 1112-1120.

    [3] 张玲,王刚. 重视抗抑郁药物的全病程治疗[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6,15(5 ): 337-339.

    [4] 孙振晓,于相芬. 抗抑郁药撤药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5,25(6):426-428.

    [5] 张荣华,徐俊冕.抗抑郁药、抑郁症与自杀风险[J].世界临床药物,2009,30(4):220-223.

  • 家长发现孩子长不高,从这几方面找原因

  • 点击查看
    å

    这里所指的心血管病,应该指的就是冠心病,我们知道如果统称心血管病的话它是包括很多种疾病的,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心肌病,冠心病,甚至包括终末期的心衰都属于心血管病,这里的心血管病应该指的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冠心病,早期症状是由于冠状动脉缺血导致的一个心肌的缺血的症状,早期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个胸闷、胸痛,尤其是在活动之后出现的症状可能比较明显,休息三到五分钟之后,症状可能会缓解,有些患者由于引起了窦房结或者心脏的传导系统的异常,所以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慌、心悸等等一些症状。

  • 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是逐步的,最关键的是伤后 3 个月内,在伤后 6 个月以后恢复就比较困难了。

    如果患者在之前没有痛温觉等各种感觉,则出现麻木提示为感觉神经逐步恢复的过程。如果患者在脊髓损伤后原本感觉正常,在正常感觉的基础上反而出现了麻木,则提示为异常感觉,非但不是脊髓恢复的表现,反而提示有可能出现了脊髓或神经根受累,使患者出现了异常感觉。

    则出现麻木提示为感觉神经逐步恢复的过程。如果患者在脊髓损伤后原本感觉正常,在正常感觉的基础上反而出现了麻木,则提示为异常感觉,非但不是脊髓恢复的表现,反而提示有可能出现了脊髓或神经根受累,使患者出现了异常感觉。

  • 睡眠占据了宝宝的大部分时间。在新生儿时期,宝宝的主要任务就是睡觉;但并不是每个宝宝都肯乖乖睡觉。新生儿睡眠问题让爸妈头疼,新生儿不爱睡觉,睡觉的时候哭闹不停等,都要及时处理好。

    睡眠时间的长短在不同的宝宝身上可能差别很大。在最初的几周里,宝宝每天大约要睡 16 个小时;到 3 个月大时,每天要睡 14~15 个小时。而且在最初的几周里,不管白天还是晚上,宝宝每次睡眠的时间不会超过 3~4 个小时。

    也就是说,作为父母你很难睡个整宿觉。晚上,你要起来给宝宝喂奶、换尿布;白天,你还要陪他(她)玩耍。虽然有些宝宝早在 6 周大时就能睡整夜觉,但是大多数宝宝在 5~6 个月之前,还不能整夜安睡。你可以从一开始就教你的宝宝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帮助他(她)早些达到这个成长里程碑。

    1、了解宝宝表示疲倦的表现

    在最初的 6~8 周,你的宝宝一次醒着的时间通常不会超过 2 个小时。如果宝宝醒来后,过了太久才让他(她)睡觉,可能会因为过度疲倦而难以入睡。注意观察宝宝困倦的表现。看看他(她)是不是在揉眼睛、拉自己的耳朵,或者出现了淡淡的黑眼圈。

    如果宝宝有这些表现,或者其他疲倦的表现,就应该让他(她)睡觉了。很快,你就能对宝宝每天的生活节奏和习惯形成第六感——你的直觉会告诉你宝宝什么时候要睡觉了。

    2、开始让宝宝了解白天和夜晚的不同

    有些宝宝是小夜猫子(怀孕时你可能就感觉到了),在你想要睡觉的时候,他(她)却清醒得很。在最初的几天里,你也没有什么办法。但是等宝宝 2 周大时,你就可以开始教他(她)区分白天和夜晚了。

    宝宝白天醒着的时候,尽量多跟他(她)一起玩耍,让他(她)的房间有充足的光线,也不用特意减少日常的生活噪音,比如电话铃声、电视音量,或洗衣机嗡鸣声。如果宝宝在需要吃奶的时候仍然在睡觉,你要叫醒他(她)。

    晚上,小家伙醒来吃奶时,不要跟他(她)玩,屋里的光线调暗一点,保持四周安静,不要跟他(她)多说话。不久,宝宝就会开始意识到是晚上睡觉的时间了。

    3、让宝宝有机会自己入睡

    等宝宝长到 6~8 周时,开始让他(她)有机会自己入睡。在宝宝困倦但还清醒的时候把他(她)放到床上。不建议摇晃着哄宝宝入睡,或让他(她)边吃奶边入睡(即使在 6~8 周这个阶段)。

    如果你在最初的 8 周里每晚都是摇晃着哄他(她)入睡的话,那么他(她)以后也会习以为常地要用同样的方式才能入睡。这就意味着,当以后你的宝宝不再像现在这样轻巧时,哄他(她)睡觉就会成为你和家人每天要执行的一项“艰巨”的任务了。

  • 现在有些女孩子和男孩子乳房提早发育都是普遍的现象,就是发育的时间会提早,有些小孩八九岁就开始发育了,其实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目前来说,不管是男孩子、女孩子乳头的增大,或者乳头的发育疼痛、瘙痒等等,这些情况都是可能开始发育的征兆。如果是简单的增大,或者有些是不对称的,就是会一边可能先发育,另一边再发育,都是正常的。当然只要不是有特殊异常就不怕的,但是如果有增大比较明显,特殊的异常,还是建议到乳腺的中心、乳腺专科进行检查。

  • 我们说它的原因有很多,或者说不能够真正叫原因,而只能叫做高危因素,因为股骨头坏死本身那个发病机制,我们目前来讲还没有一个很好的理论去解释它,能够覆盖所有的人群发生这个问题的,但是就说有些高因素比如说长期酗酒,尤其喝劣质酒就是低价酒自酿酒,第二个就是长期使用激素,大剂量使用激素,那么他就比较容易发生坏死。

  • 一、倍他乐克

    禁忌症:

    • 心原性休克 有症状的低血压(阻滞 B 受体,收缩血管,降低血压)
    • 病窦 (延长房室结的不应期,降低心室率)
    • 有症状的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同上)
    • 不稳定的,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阻滞 B1 受体,负性肌力作用,减少心排血
    • 支气管哮喘 阻塞性肺气肿(阻滞 b2 受体,收缩平滑肌)
    • 重度外周血管病变伴静息缺血(收缩血管,减少血流)
    • 重度抑郁患者
    • 过敏

    二、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

    禁忌症:

    • 活动性胃肠道消化性溃疡和近期胃肠道出血,是所有非类固醇抗炎止痛药首要的禁忌证。此外,溃疡性结肠炎也禁用这类药物,否则会加重病情。直肠和肛门周围有炎症时不宜用栓剂。非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和重度胃炎也必须慎用。必须时,应该同时服用胃粘膜保护剂,如各种硫糖铝制剂等,并采用饭后立即服药的方法。
    • 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疾病史者,宜慎服或禁服。
    • 肾功能不全者禁用某些非类固醇抗炎止痛药,尤其是丙酸类药物(如布洛芬、萘普生、芬必得、酮洛芬等),否则会进一步损伤肾脏。
    • 严重高血压和充血性心力衰竭者不能使用该类药物,因为他们易引起体液潴留,拮抗利尿剂的作用。从而加重病情,尤其是吲哚美辛、布洛芬等。
    • 肝功能不全和血细胞明显减少者应慎用,尽管这方面发生的概率不高,但仍然应该重视,使用者要随访肝功能和血常规。

  • 我在互联网医院进行了线上问诊,医生给了我很好的建议和治疗方案。医生专业且耐心,详细询问了我的病情并给出了合适的治疗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我购买了所需药品,并按时服用,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对互联网医院的服务感到非常满意,感谢医生的关心和帮助。

    时间:近期

    人物:患者、医生

    事件:线上问诊

  • 我是一位17岁女孩的监护人,她患病已经两年了,曾经住院四次,但病因一直未明。我们在互联网医院进行了线上问诊,得到了马主任的诊疗。孩子服用的药物包括兰释晚150mg,早芮达3mg,心得安早晚各一粒。最近复查时,医生建议把芮达的剂量加到6mg,并且加药安坦早晚各一粒。然而,自从加药开始,孩子出现了头疼头晕、心口痛、胃痛等严重的副作用。这让我们非常担忧,因为在患病期间,无论吃什么药都没有出现这么大的反应。我们在问诊中询问医生是否可以停止安坦的服用,并且向医生反映了孩子的症状。

    在与医生的沟通中,马主任非常耐心地听取了我们的主诉,并详细询问了孩子的症状。他对孩子的情况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建议我们停止安坦的服用。同时,他还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会选择加用安坦,并耐心地解答了我们的疑问。最后,马主任还对我们的处方进行了调整,并提醒我们在用药期间如有不适要及时线下就诊。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们感受到了马主任的专业和贴心。他不仅在医疗方面给予了我们专业的指导,还在心理上给予了我们支持和关怀。我们对他的诊疗非常满意,也对互联网医院的便捷复诊服务印象深刻。

  • 我是一名18岁的患者,最近感到非常难受,难以集中注意力,自己觉得非常痛苦。因为高考即将到来,我感到非常焦虑,情绪很低落,甚至出现了思维强迫的症状。我决定通过互联网医院进行图文问诊,希望能够得到医生的帮助和建议。

    在问诊过程中,我得到了医生的耐心倾听和专业建议。医生不仅详细了解了我的症状和病情,还给出了合理的治疗建议。医生给我开具了能够缓解症状的药物,并提供了心理治疗的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我感到得到了很大的安慰和支持,对高考前的情绪问题有了更好的控制。

    通过这次图文问诊,我深刻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关心患者的品质。互联网医院为我提供了便捷有效的医疗服务,让我在家就能得到医生的帮助和关心。我对互联网医院的服务和医生的专业水平非常满意,感谢他们为我解决了目前的困扰。

  • 我是一名在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的患者,最近我总是出现一种奇怪的症状,无论做什么都会发愣,每次发愣的时间大约只有1秒左右,但这让我感到非常烦躁,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我尝试向医生咨询,希望能够得到专业的建议。

    医生非常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症状,询问了我的病史,并对我进行了详细的问诊。医生在听取了我的主诉之后,给出了专业的解释和建议。医生告诉我,发愣的背后可能有多种可能,而药物可以改善脑代谢,建议我先尝试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看看效果如何。

    医生的耐心和细心让我感到非常安心,我对医生的专业素养和关心患者的态度深表感谢。我会按照医生的建议,尝试药物治疗,希望我的症状能够得到缓解。再次感谢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医生们,谢谢你们!

  • 在这个医疗科技发达的时代,线上问诊已经成为不少家庭的首选,方便快捷的服务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到医疗资源。某天,一位患者带着自己9岁的孩子来到了互联网医院进行了线上问诊。

    孩子最近情绪低落,食欲不振,总是哭闹,患者很是焦虑。孩子的主要原因是担心自己会死,担心身边最亲近的亲人会离开他,莫名恐慌;同时也担心学习成绩不好,会下滑,会成为学渣。这些症状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在线上问诊中,医生耐心地倾听了患者的诉说,提出了一些建议。医生告诉患者要多陪伴孩子,带他做些放松的活动,家人要注意教育方式,积极教育引导,多陪伴、多解释、多安慰。医生还建议患者在家庭中进行积极正面的谈话,带孩子去看心理辅导科室,家长调整教育方式,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最终,患者表示对医生的建议感到非常满意,同时也为孩子的情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通过线上问诊,患者得到了专业的医生建议和支持,解决了自己的困惑和焦虑。

  • 我在互联网医院咨询了一位专业的医生,通过在线问诊,李主任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指导。在咨询过程中,李主任非常耐心细致地询问我的症状,并给予了很多专业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在与李主任的沟通中,我感受到了他的专业和耐心,他给予了我很多关于药物搭配和治疗方面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在这次在线问诊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医生的责任和关怀。

    李主任的专业知识和细心态度让我对互联网医院的服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线上问诊,我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医疗帮助,同时也感受到了医生对患者的关心与关怀。

  • 尊敬的医生,我是一位来自延安的家长。我想向您咨询一下关于孩子的情况,希望您能给予一些建议。

    孩子今年14岁,上初二。自从两年前开始,每次一提到上学,孩子就会感到恶心、呕吐、肚子疼,甚至无法正常呼吸。这种情况持续了两年,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去年10月,我曾带孩子到***互联网医院看过,医生给开了一些药物。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孩子还是无法适应学校的环境,甚至在中考当天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参加考试。

    我非常担心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希望您能给予一些建议或者治疗方案。谢谢您!

  • 我带着孩子在互联网医院进行了线上问诊,医生非常耐心和细心地听取了我的孩子的主诉,并且给予了专业的建议和支持。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非常注重细节,准确评估了孩子的病情,并给出了合适的治疗方案。在问诊过程中,医生还与我友善地沟通,解答了我的疑惑,并给出了合理的药物选择建议。医生对我孩子的病情非常关注,给予了充分的关怀和支持。

    在购买药品的过程中,医生也非常细心地指导我,帮助我完成了药品的预约和购买。虽然在审核处方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但医生依然非常耐心地帮助我解决了这些困难。最终,我成功购买到了合适的药品,并且得到了医生的建议和祝福。

    整个线上问诊的过程非常顺利和愉快,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耐心细心的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对这次线上问诊非常满意,感谢医生的帮助和关怀。

  • 我在一次线上问诊中遇到了一个非常负责任和专业的医生。在这次问诊中,我提到了我的主诉——阿立哌唑,抽动症,并希望医生给我开药。医生在查看我的病例后,非常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症状和病史,然后给出了专业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在整个问诊过程中,医生不仅给予了我充分的关注和支持,还提醒我关于6岁以下儿童用药的相关事项。医生非常注重细节,给予了我很多关于用药的温馨提示,并在处方审核通过后,还提供了便捷的预约药品服务。

    我非常感谢这位医生的专业和细心,他不仅在治疗方面给予了我最合适的建议,还在用药期间给予了我及时的关怀和支持。通过这次问诊,我深刻感受到了医生对患者的责任和关怀,让我对线上问诊有了更深的信任和依赖。

  • 最近,我感到情绪低落,于是决定向医生咨询一下。我在网上预约了一家互联网医院的心理科医生,希望能够得到专业的建议。

    开始咨询时,医生提醒我需要完整查看病例后开始诊疗,还告诉我6岁以下儿童开具处方时需要确认有监护人和专业医师陪伴。医生很贴心地提醒我不得开具特殊管理药品的处方。

    在沟通中,医生很关心地询问了我的问题,非常耐心地和我交流。他告诉我下周四8:30来加号,并且在结束对话前嘱咐我做心理测试和心电图检查。医生的回复都非常及时,给了我很多关心和建议。

    在问诊过程中,医生不断关心我的情况,询问了我的近期遭遇和服药情况。最后,医生给了我一些建议,并提醒我可以在问诊记录中发起复诊,或者前往医院就诊。

    这次的问诊体验让我感到很温暖和安心,医生的细心和专业给了我很多帮助。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