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患者问:“张医生,我适合做人工受精还是试管呢?”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你到底适合做哪个。
人工受精的前提是需要输卵管通畅。因此做人工受精必须要有输卵管造影的报告或者宫腔镜、腹腔镜下证明输卵管通畅的报告。为什么呢?因为人工受精的做法就是在女方排卵日当天男方取精后实验室将精子优化后医生帮忙注射入女方的宫腔内,因此精子进入宫腔后需要通过输卵管与卵子相遇,如果输卵管都不通,那人工受精就没有意义了。人工受精适合于男方少弱精子症、男方性功能障碍,不明原因不孕、宫颈因素、免疫因素等原因。人工受精的成功率在10-15%左右,接近于每次排卵期同房自然妊娠的概率。
如果输卵管不通,那肯定是选择试管了。因为试管是将卵子取出来,在体外与男方精子受精后形成胚胎,然后再将胚胎放入子宫内,因此不需要通过输卵管。试管的成功率平均一次50%左右。
“那如果我输卵管是通的,可否直接选择试管呢?”不行!还是那句话,做试管是需要指征的,你如果一点问题都没有,在我们国家是不允许直接做试管的。只有先做人工受精,当2-3次人工受精仍失败,接下来才可以做试管。为什么呢?因为人工受精干预更少,能用简单的办法怀孕就先不用复杂的啦!
看了以后,希望你对人工受精和试管大概有个认识,祝早日好孕!
试管婴儿(辅助生殖技术)的短方案通常指的是 IVF(体外受精)的一种变体,被称为"短周期"或"微刺激"IVF 方案。这个方案相对于传统的 IVF 来说,使用较低剂量的激素药物,并更短的时间来准备卵子,以提高生育成功率。
以下是短周期 IVF 方案的一般特点:
- 低剂量激素:与传统 IVF 相比,短周期 IVF 使用较低剂量的激素药物来刺激卵子的生长和发育。这旨在减少激素药物的副作用和风险。
- 短周期:整个 IVF 过程通常较短,通常在一个月内完成。这意味着准备卵子的时间更短,不需要等待多个月。
- 少量卵子:由于激素剂量较低,可能会收集到较少数量的卵子。这对于年龄较轻、卵子数量较多或卵巢反应较敏感的女性可能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 减少风险:短周期 IVF 的一个目标是减少激素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和风险,如多胎妊娠或卵巢过度刺激综合症(OHSS)的风险。
- 个性化治疗:短周期 IVF 方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请注意,短周期 IVF 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因为每个患者的生育问题都有所不同。医生将根据患者的年龄、卵子数量、生育历史和其他因素来确定是否适合采用短周期 IVF 方案。患者应在开始 IVF 治疗前与医生详细讨论不同方案,并共同决定最合适的治疗计划。
2021年9月15日,陈女士在深圳恒生医院生殖医学科取卵11枚,其中有9枚成熟卵子被送到了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二代试管婴儿)的操作台上。陈女士满心欢喜地等待着医生通知移植,却等来了实验室的坏消息:陈女士的9个成熟卵子无一受精,本次移植取消。
不明原因的失败
这并非陈女士的第一次失败,28岁的她已经在试管助孕之路尝试了4年,经历了2次人工授精失败和1次试管婴儿失败。2017年,婚后3年未孕的陈女士到某大生殖中心寻求帮助。由于男女双方经过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所以陈女士被诊断为“不明原因不孕症”,然后在该中心进行了2次人工授精,均以失败告终。同年,陈女士在该中心接受了一代试管婴儿助孕,经过长方案促排卵,总共获卵9枚。然而在进行一代试管婴儿的体外受精时(将精子和卵子放在器皿中共同孵育),实验室人员通过观察判断陈女士的卵子很有可能完全不受精或低受精(受精率低于30%)。因此,实验室人员决定对她的卵子采用补救性单精子显微注射(R-ICSI)进行受精。简单来说,就是在短时间内从一代试管婴儿转为二代试管婴儿。经过实验室人员的“抢救”,陈女士获得了2枚可用胚胎,随即移植2枚胚胎,均着床失败,未受孕。
山重水复疑无路
转眼到了2021年,已经婚后7年未孕的陈女士推测自己此前的移植失败是由于宫腔问题,但在某医院进行宫腹腔镜检查后,并未发现任何异常,双侧输卵管也提示通畅。陈女士百思不得其解,明明男女双方几年来做了那么多身体检查,都没发现问题,为何偏偏做试管都怀不上呢?
抱着这样的不解,陈女士来恒生医院生殖医学科找到了以反复试管婴儿失败诊治扬名的邓伟芬主任。邓伟芬主任根据她的情况使用了拮抗剂方案为陈女士促排卵,一周后,陈女士顺利取卵11枚,其中成熟卵子9枚,质量良好。考虑到以往试管经历中有受精失败的提示,这次为了提高卵子受精的概率,实验室直接采用了二代试管婴儿。然而造化弄人,此次9枚进行单精子显微注射的卵子全部以受精失败告终:在显微镜下无可观察到的原核(0PN)。
面对这个比四年前更差的试管结果,陈女士陷入了绝望,邓伟芬主任也十分着急,立即联合生殖男科、胚胎实验室召开了MDT会诊,对陈女士二代试管完全受精失败的罕见情况进行分析、研判。
柳暗花明又一村
MDT会议上,胚胎实验室主任朱元昌博士认为在进行了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的情况下,卵子完全受精失败的情况是较为罕见的,考虑存在“受精障碍”,而造成受精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钙离子振荡异常。钙离子振荡指的是受精过程中卵内钙离子浓度多次有规律的跃升,卵细胞在受精过程中的生命活动受到钙离子浓度变化的调节。因此,当钙离子振荡异常时,受精也会受到影响。
针对由于钙离子振荡引起的受精异常,朱元昌博士提出可以通过人工卵子激活(AOA)解决。经过各科专家的共同讨论,最终决定接下来的治疗方案以改变实验室策略为重点,对陈女士的下一次二代试管婴儿采用人工卵子激活技术。
两个月后,陈女士调整好状态重新进入促排卵周期,这次采用的是卵泡期长方案,成功获卵12枚。实验室专家对这12枚卵子进行单精子显微注射之后,采取了人工卵子激活术。这一次的结果非常可喜,仅有2枚卵子未受精或受精异常。最终实验室为陈女士挑选出2枚优质胚胎进行鲜胚移植,并冷冻了5枚优质胚胎。
在2022年即将到来之际,陈女士收到了她最想要的“新年礼物”——临床确认妊娠。今年9月,陈女士诞下一位健康漂亮的女宝宝。
什么是“人工卵子激活”
人工卵子激活技术(AOA)是对卵母细胞采用单精子显微注射注射后再使用钙离子载体进行激活,使卵母细胞胞质内的游离钙离子浓度升高,模拟正常受精时的钙离子震荡效应,从而起到促进受精的作用。
邓伟芬主任认为,目前许多试管助孕者会注重选择有名气的医院或者专家医生,却往往忽略了对胚胎实验室的了解和选择。这位试管孕妈的经历体现了在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中,实验室对配子和胚胎的操作策略的重要性。特别是针对一些不明原因、反复失败的试管助孕者而言,临床用药和治疗只是一部分,对实验室的水平和策略需要重视和谨慎选择。
Vanden Meerschaut 等∞7 一对 21 个通过 ICSI—AOA 获得的 3~10 岁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进行评估,包括智力、 语言和社会交际等参数,认为 ICSI—AOA 获得的孩 子的这些参数均在正常范围。
最近 Miller 等[2 胡发 表的一篇连续 8 年的较大样本量的关于 ICSI—AOA 出生缺陷的回顾性研究,指出前次 ICSI 低受精患者 实施钙离子载体(ICSI—AOA )激活与实施常规 ICSI 助孕的出生缺陷比率及类型,在单胎分娩和双胎分娩中均未增加。
五、小结
ICSI—AOA 周期妊娠和分娩报道极其有限, AOA 对 ICSI 受精失败周期是否有效和安全尚缺乏 足够的证据。患者纳入条件和 AOA 方法的不同, 使得文献报道的数据难以汇总。尽管这种“补救”的 方式在某些临床情况可能适用,现有文献亦无实施 ICSI AOA 增加助孕结局不利方面的报道,但是 ICSI—AOA 对卵母细胞增加的外界操作和刺激使卵 母细胞质量发生的巨大变化及其对安全性的影响是 不可忽视的。因此,这种“补救”的方法,在患者充分 知情的情况下,仍应该谨慎采用。
ICSI—AOA 的安全性一直是临床胚胎工作者备受关注的问题。
Kyono 等[311 对前次 ICSI 受精失败的 9 例患者再次 ICSI 采用氯化锶(SrCl:)激活,报道 5 个健康儿出生。
Takisawa 等∞6 一报道通过钙离子载体 A23187 或氯化锶(SrCl:)激活获得的 lo 个出生儿的生长和健康参数与常规 ICSI 获得的出生儿无明显差异。
Yoon 等[2 70 回顾性分析 185 例前次 ICSI 完全未受精或低受精的患者,再次 ICSI 后采用钙离子载体 A23187 化学激活,指出该激活方法可以提高不同精子来源(正常精子、少弱畸形精子和睾丸精子)患者的受精率和助孕结局,且经过 ICSI—AOA 获得的 38 个出生儿无出生缺陷发生。
Vanden Meerschaut 等∞7 一对 21 个通过 ICSI—AOA 获得的 3~10 岁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进行评估,包括智力、语言和社会交际等参数,认为 ICSI—AOA 获得的孩子的这些参数均在正常范围。
最近 Miller 等[2 胡发表的一篇连续 8 年的较大样本量的关于 ICSI—AOA 出生缺陷的回顾性研究,指出前次 ICSI 低受精患者实施钙离子载体(ICSI—AOA )激活与实施常规 ICSI 助孕的出生缺陷比率及类型,在单胎分娩和双胎分娩中均未增加。
3.化学激活: 化学激活是 ICSI 受精失败周期中最常用的 AoA 方法。其中,最常用的化学试剂是钙离子载体,比如卡西霉素(A23187 )和离子霉素。钙离子载体是一种脂溶性的分子,能够通过卵母细胞膜转运 Ca2+,从而使细胞内 Ca2 上浓度一过性升高。研究报道钙离子载体的激活方法如下:常规 ICSI 后 30 min,将卵母细胞置于钙离子载体中(终浓度 10“mol/L,置于胚胎培养箱 10 rain,15 min 或者 30 min )激活口 7‘2”29I。有时,在 ICSI 操作中连同注射精子一起注射少量 GaGl。,然后将 ICSI 后的卵母细胞置于钙离子载体中激活[1 6I。氯化锶(SrCl。)也是 AOA 经常采用的化学激活试剂,该激活剂的特点与钙离子载体有所不同,其诱发卵母细胞内 Ca2+振荡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研究报道氯化锶的激活方法如下:常规 ICSI 后 30 rain,将卵母细胞置于 SrCl:中(终浓度 10 tzmol/I。,置于胚胎培养箱 60 min )激活_30。31]。以上几种化学激活方法是文献报道中最为常见的,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化学激活剂和激活方法的报道,比如,Liu 等一驼 1 报道采用 7%无水乙醇作为激活剂,对体外培养成熟后 ICSI 的卵母细胞激活 6 min,指出这种激活方法可能对体外成熟卵母细胞的胚胎早期发育有益。
2.电激活: 外源性直流电引起卵母细胞膜蛋白的重排而形成胞膜孔道,细胞外的 Ca2+通过孔道内流进入胞浆,诱发细胞内 Ca2+浓度升高,这种方法即 AoA 电激活。Zhang 等比 2]报道,对常规 ICSI 后 24h 受精失败的卵母细胞随机分三组:
- 单次直流电脉冲刺激(1.36 kV/cm~1。50 kV/cm 维持 40~60 肚 s );
- 三次直流电脉冲,每次时间间隔 15~20 rain;
- 对照组(无电脉冲),研究提示实施电刺激组(组 1 和组 2 )可以获得正常受精和胚胎早期发育,且胞浆的激活程度与电脉冲的数量密切相关。
- 压力电脉冲组(单次直流电脉冲,1.50 kv/cm 维持 100 肚 s );
- 对照组(无压力电脉冲刺激),研究发现压力电脉冲刺激可显著提高这部分患者卵母细胞的受精率和胚胎质量。
3.化学激活: 化学激活是 ICSI 受精失败周期中最常用的 AoA 方法。其中,最常用的化学试剂是钙离子载体,比如卡西霉素(A23187 )和离子霉素。
B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超过2.5亿人。根据统计数据,每年因HBV相关疾病而死亡的人数约为82万,这一数字反映出HBV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尤其是肝癌,作为HBV感染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死亡原因。
然而,尽管已有多种HBV治疗药物问世,这些药物仍无法完全消除癌变的风险,且HBV引发癌变的具体机制仍未得到充分揭示。
HBV与肝癌的发病机制
在HBV感染过程中,病毒会在宿主细胞内复制,产生多种病毒蛋白。其中,病毒蛋白HBx被认为在HBV的致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HBx通过降解宿主蛋白Smc5/6来促进病毒复制。Smc5/6是宿主细胞中与DNA损伤修复密切相关的重要蛋白质,其功能的损害可能导致DNA损伤的积累,进而增加癌变的风险。
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的研究小组,包括关场一磨特任临床医师、大塚基之讲师和小池和彦教授等,针对HBx对Smc5/6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提出了一个假设:HBV产生的HBx不仅促进病毒复制,还可能通过降解Smc5/6来抑制宿主的DNA损伤修复能力。
研究方法与发现
研究团队通过使用人类样本、小鼠模型和HBx过表达细胞进行实验,发现当宿主蛋白Smc5/6被HBx降解时,宿主细胞的DNA损伤修复能力显著降低。DNA损伤的积累被广泛认为是癌变的主要促进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在Smc5/6被降解的细胞中,肿瘤形成能力得到了增强。
此外,研究还发现,使用化合物尼塔佐克仑(Nitazoxanide)抑制HBx的功能,可以有效阻止Smc5/6的降解,从而恢复宿主细胞的DNA损伤修复能力。这一发现为HBV相关肝癌的预防提供了新的策略,表明通过抑制Smc5/6的降解,可能能够降低癌变风险。
新的癌变预防概念
本研究不仅揭示了HBV相关肝癌发生机制的一部分,还提出了“通过Smc5/6分解抑制药物来预防癌变”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可能为未来的癌症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研究团队的成果已于9月1日在《肝脏病学杂志》(Journal of Hepatology)在线版上发表,标志着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进展。
研究支持与未来方向
本研究得到了日本医疗研究开发机构(AMED)和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等多个机构的支持。AMED的肝炎等克服实用化研究事业中,研究团队围绕HBV cccDNA维持相关宿主因子的全面鉴定和控制展开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HBV的生物学特性,也为开发新型治疗策略提供了基础。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深入探讨HBx的功能:进一步研究HBx在HBV感染及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尤其是其对宿主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
2. 开发新型药物:基于Smc5/6分解抑制的概念,开发新型抗HBV药物,以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
3. 临床试验: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通过临床试验验证新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 公众健康教育:加强对HBV感染和肝癌风险的公众教育,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促进早期筛查和治疗。
结论
B型肝炎病毒的研究不仅是基础医学的挑战,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随着对HBV及其相关癌变机制的深入了解,未来有望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和预防策略,减少HBV感染者的癌变风险,最终改善全球范围内的肝病防治状况。
通过科学研究的不断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战胜HBV及其引发的肝癌是可以实现的目标。
参考文献:https://www.h.u-tokyo.ac.jp/participants/research/saishinkenkyu/20210901.html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
文章发布时间:2021年9月 来源:u-tokyo
ChatGPT的基础技术,Transformer提高了精度
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检验部的讲师佐藤雅哉(消化内科医师)、消化内科的助教中塚拓马、副教授建石良介、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小池和彦、教授藤城光弘等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基于射频消融术(RFA:Radiofrequency ablation)后的肝癌预后预测模型,并首次证明了使用Transformer模型的预测模型比传统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
RFA作为肝癌有效的根治术,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然而,肝癌的复发率较高,且存在预后不良的肝癌,因此治疗仍面临挑战。准确了解RFA治疗后肝癌的预后对于实施个体化的知情同意和制定最优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2017年,Google Brain研究团队开发的AI模型Transformer,作为ChatGPT(生成预训练Transformer)的基础,已在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领域展现出超越传统深度学习技术的高性能。通过使用Transformer模型,有望更准确地评估RFA后肝癌患者的预后,但迄今为止尚未有使用Transformer模型进行肝癌预后估计的报告。
使用Transformer的机器学习模型进行的预测,除了肝癌之外,还可以应用于医疗的多个领域,未来的其他领域应用也备受期待。本研究成果于2023年9月9日(当地时间)在美国学术期刊《Hepatology International》在线版上发表。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
文章发布时间:2023年8月 来源: Hepatology International
理化学研究所(RIKEN)脑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神经动态医科学联合研究团队的高级研究员岛康之(研究时),团队负责人中冨浩文(杏林大学医学部脑神经外科学教授),客座研究员太田仲郎,脑神经医科学联合部门的冈部繁男(东京大学医学系研究科神经细胞生物学教授),生命医学研究中心癌症基因组研究团队的研究员笹川翔太,团队负责人中川英刀,东京大学医学系研究科脑神经医学专业的脑神经外科学教授齐藤延人,以及山梨大学医学部生化学讲座的特任助教金然正和教授大塚稔久等国际合作研究小组,首次从人类脑动脉瘤样本中鉴定出与脑动脉瘤发生相关的重要体细胞基因突变,并建立了基因导入的小鼠脑动脉瘤新生与抑制模型。
本研究成果有望为目前仅有开颅手术或血管内导管治疗的脑动脉瘤治疗提供药物治疗这一第三选择的可能性。
此次,国际合作研究小组分析了外科手术中切除的脑动脉瘤的基因,鉴定出405个基因的体细胞突变。在这些基因中,90%以上的样本中确认突变的16个基因与炎症反应和肿瘤形成相关的“NF-κB信号通路”有关,且发现其中6个基因的突变在囊状动脉瘤和纺锤状动脉瘤中均有共通之处。
此外,在这6个基因中,最常见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的基因突变被导入小鼠,证明了PDGFRβ基因的突变确实会导致纺锤状动脉瘤样的扩张,并且通过全身施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抑制这种动脉瘤化。
参考来源:https://www.h.u-tokyo.ac.jp/participants/research/saishinkenkyu/20230615.html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
文章发布时间:2023年6月 来源:h.u-tokyo.ac
本文在2024年11月进行了内容更新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