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理:
- 日常饮食:饮食方面是肠易激综合征的诱发因素之一。一日三餐应做到定时定量摄入,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过分饥饿。避免吃油腻、生冷等食物。饮食应以清淡、营养为主,比如多吃蛋类、奶类、肉类、水果、蔬菜等营养均衡的食物。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饮用足够的水,以保持肠道通畅。
- 运动:积极参加运动有助于排便更加通畅,并且可以增强体质。常见的运动方式有跑步、散步、练习瑜伽、打太极等。建议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每天运动 20 分钟以上比较好。
- 生活习惯:平时应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不要经常性熬夜,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生活压力不要过大。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情愉悦,避免心情过于紧张。
- 药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除了上述方法调理以外,还可根据自身情况服用相关的药物治疗。如解痉剂,常见的有曲美布汀;调节胃肠道动力药物,如泮托拉唑、莫沙比利等;如果患者有抑郁、焦虑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抗精神类的药物,比如三环类抗抑郁药。如果症状持续且影响生活质量,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理。
如果肠易激综合征导致体重下降,治疗的重点是缓解相关症状,改善肠道功能,并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通常可采取饮食调理、中药调理、肠道调理、心理调理等治疗方法。
1.饮食调理:
需要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医师可能会根据的体质和症状给出相应的饮食建议,如增加蛋白质摄入、增加热量摄入、避免食物过敏等。此外,避免过度饮食限制和忌口,以免造成更严重的营养不良。
2.中药调理:
中医师可以开具适合的中药方剂,以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能力,并缓解相关症状,常用的中药包括柴胡、白术、半夏、黄连等。
3.肠道调理:
中医师可能会采用针灸、推拿或其他中医疗法来调理肠道功能,促进肠道蠕动和消化吸收。
4.心理调理:
肠易激综合征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焦虑、抑郁等。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等,可以帮助缓解压力和焦虑,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
需要强调的是,针对体重下降的治疗是综合性的,结合饮食、中药、肠道调理和心理调理等多种方法进行。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根据个人情况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定期复诊评估疗效。
治疗 IBS(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目标是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和控制腹泻,通常可以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 饮食调整:建议避免或减少摄入可能引发症状的食物,如咖啡因、脂肪、辛辣食物、乳制品、人工甜 eners 等。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可能有助于改善腹泻。
- 管理压力和焦虑:情绪因素可能影响 IBS 的症状。因此,通过压力管理技术(如放松练习、心理疗法)和减轻焦虑可能有助于改善症状。
- 锻炼和生活方式调整:适度的锻炼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缓解 IBS 症状。规律的锻炼、足够的睡眠和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可能有助于改善症状。
2.药物治疗:
- 建议使用一些药物来控制腹泻和其他症状。常用的药物包括止泻剂(如复方地芬诺酯片)、抗胆碱药物((如东莨菪碱))和益生菌、利福昔明等。
需注意,IBS 是一种慢性病,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症状可能会时而轻微,时而加重。因此,患者需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遵医嘱用药,定期随访。
肠易激综合症,中医教你怎么调! #中医健康在 #健康科普在 #健康养生
*本文章转载于雅培医学营养公众号,版权均归原机构或原作者所有,本文转载内容仅供大家学习和分享,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副主任医师 赵卫刚
患者出现以下症状,并且检查无异常者,有可能是患有肠易激综合征:
第一、消化道症状,主要以腹痛最为突出,疼痛多位于下腹或左下腹,大便前加剧,排便或排气后缓解,另外可能出现腹泻症状。大便可带有粘液,但没有脓血。可每日数次或十几次,并常有排便不尽感。有些病人还可出现腹胀,并常与便秘或腹泻相伴, 以下午或晚上为重,肛门排气或排便后腹胀可有所减轻。便秘多见于女性患者,多表现有大便干燥,排出困难,几日甚至十几日才解1次大便;有的患者常见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第二、消化道外的症状,主要为心烦、焦虑、抑郁、失眠多梦等。
视频简介: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副主任医师 赵卫刚
肠易激综合征是较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以反复性腹痛伴有大便习惯、性状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腹痛多与排便相关,都在排便后得到改善,症状多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
肠易激综合征以青年人为主,发病年龄多见于20~50岁,女性较男性多见,有家族聚集倾向,常与其他的功能性胃肠病并存。肠易激综合征一般可以分为4种类型,包括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和不定型肠易激综合症。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肠易激综合征在门诊比较多见,多以腹痛为首发主要表现,但是它属于一种功能性疾病,一般的话这个器质性的疾病是没有的,经过一系列检查可以排除器质性疾病,从而我们才能诊断肠易激综合征。
视频简介: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副主任医师 赵卫刚
以下人群易患肠易激综合征:
第一、内向的人群,此类人群往往不擅长交际,遇到压力喜欢自己承受,容易长期陷入消极情绪,影响植物神经功能,进而抑制肠胃功能,让肠胃蠕动变慢。
第二、压力大的人群。常常吃不下东西或者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会引起胃肠神经紊乱。
第三、遭遇重大变故、挫折的人。易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胆小、敏感、脆弱,一点小的刺激就可能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第四、经常用抗生素的人群,也容易引起肠易激综合征。
第五、有家族史的人群,也易引起肠易激综合征。
由此看来,肠易激综合征多在思想负担比较重,情绪紧张,焦虑,愤怒,恐惧等负面情绪时发作,因此有意识地保持乐观,避免负面情绪是预防肠易激综合征的关键。同时患者应适当加强体育锻炼,也可参加一些文艺活动,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 ,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改变。 典型的排便习惯异常可表现为便秘、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同时可有腹胀/腹部膨胀的症状。缺乏临床常规检查可发现的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病变。在中国人群中的患病率为 1.0%-16%,总体患病率为 6.5%,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但中青年更为常见,男女比例约为 1: 2。IBS 的发病机制的多因素性和复杂性,导致其症状可长期存在或反复发作。
IBS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研究认为,内脏高敏感性、肠道动力异常、中枢对肠道信号和动力的调控紊乱、肠道菌群失调、黏膜免疫功能紊乱、饮食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众多因素交互作用,从而产生了各类临床症状。IBS 在本质上属于一种脑-肠互动异常。
IBS 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碍。 目前认为情感中枢与支配消化道运动、分泌的植物中枢、内分泌调节中枢处于同一解剖部位,当情感心理发生变化时,会对胃肠道产生一定影响,导致腹泻、便秘、腹痛等临床症状。精神心理异常与躯体症状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经常导致症状反复、生命质量下降,这也是患者就诊和难治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IBS 作为一种心身疾病,尤其是面对难治性 IBS 患者,除了评价其肠道症状外,还应当从多维度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包括焦虑、抑郁、睡眠状态、床上后应激状态、近期应激事件、早期的生活经历、家庭和睦状态以及不适合的心理应对策略等,了解患者的社会心理状态,有助于制定适合的诊断计划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检查。
1.避免过度饮食。一日三餐应当做到定时定量,无节制的过度饮食,特别是暴饮暴食,容易引起肠道功能严重紊乱,诱使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病情复发或加重。
2. 防止大量饮酒。酒精可造成肠道运动及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加重腹胀、腹痛症状。
3. 不要喝咖啡。对胃肠道来说,咖啡是一种刺激性饮料,与酒精一样可引起肠道的运动及消化功能障碍,加重腹胀、腹痛症状,所以,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最好避免饮用咖啡。
4. 不吃高脂饮食。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为基本原则。任何情况下的高脂饮食都可造成消化功能减退,加重肠胀气症状,且易诱发便秘。
5. 少吃发漫(FODMAP)食物。所谓发漫(FODMAP)饮食就是食物中可发酵的短链碳水化合物,如果糖、乳糖、多元醇、果聚糖、低乳半聚糖等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往往是对发漫食物不耐受,这类食物进入肠道后,经肠道细菌的分解可产生大量气体,引起肠道扩张和肠蠕动缓慢,可致患者出现肠胀气、腹痛、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