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位于兰州市区黄河北岸,依山傍水,环境清幽舒适,建筑风格独特,原名“博德恩”医院,1914年由美国实业家博德恩捐款,苏格兰人金品三创建,是甘肃省最早的一家西医院。1951年由兰州市人民政府接管,命名为“兰州市人民医院”;1970年更名为“兰州市传染病医院”;1978年更名为“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加挂"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现已发展成为融医疗、预防、保健、教学、科研、急救为一体的三级综合性医院。 医院现有职工125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46人,高级职称21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甘肃省优秀专家1人,兰州市领军人才2人,兰州市首席专家3人,甘肃省卫生行业骨干人才5人,兰州市青年专家2人,甘肃省卫生行业青年人才4人,金城名医7人。医院实际开放床位780张,内设机构70个,目前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市级重点学科,2个临床医学中心和1个研究所。医院现有大型设备:西门子3.0T Prisma高端磁共振机、GE1.5T磁共振机、西门子Flash双源高端CT、西门子-Artis Q loor高端数字减影血管机、西门子Emotion16层螺旋CT、西门子AXIOM DRF高端数字胃肠机,Ysio及Ysio Max高端双板DR、十余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GE X线骨密度检测仪、多台电子腹腔镜,电子胃镜、床旁移动DR、床旁C型臂,多台超声内镜、血液透析机、血液过滤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人工肝支持系统、高压氧仓及ICU病房配套设施、肝脏瞬时弹性成像仪、DDG肝脏储备功能分析仪,两台超声碎石机,EMS碎石航母等一大批高精尖的医疗设备。医院重点学科突出,其中“传染病临床基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建设单位, 肝病专业、普通外科、消化内科、超声医学科、临床药学科、中西医结合肾病科被列为甘肃省重点学科;肝胆胰外科、骨科、传染病科、放射影像科、腔镜外科、急诊医学科等11个学科被列为兰州市重点学科。“全国肝胆病诊治技术示范基地”、“丹麦哥本哈根哈维德夫医院外科快速康复教学基地”、“甘肃省腹腔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兰州市肝胆胰外科专家人才工作站”先后在我院挂牌成立。医院坚持以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资源整合、做大做强的原则,将我院的优势专科肝胆胰外科和腔镜外科强强联合,将传统特色科室肝病科、感染科和肝病研究所资源整合,建成两个临床医学中心——“兰州肝胆胰外科临床医学中心”,“兰州肝病临床医学中心”。医院下属的肝病研究所,独立研制了国家级新药“珠子肝泰胶囊”以及“金茵利胆灵”等系列治疗肝胆疾病的药物。医院先后获得全国“爱婴医院”、“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全国百姓放心百佳示范医院”、“全省卫生行业文明单位”、“全省卫生系统医德医风先进集体”、“甘肃省十佳医院”、“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兰州市文明单位”、“兰州市平安医院”、“群众满意的医疗卫生机构”和甘肃省、兰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近百项荣誉称号。肝损害其实指的是肝功能异常,也叫做肝损害。有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肝损害,除了病毒性肝炎以外,还有很多因素都也会引起肝损害,如服用不恰当的抗生素、中草药、保健品等药物都可引起肝损害;长期喝酒也可以引起酒精性的肝损害;另外一些慢性的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也会导致肝损害。要在11点之前入睡,因为11点之后是肝脏排毒的时间,在11点之后入睡会影响肝脏排毒,从而造成肝损害。,1.感染 寄生虫(血吸虫、华枝睾吸虫、阿米巴)、钩端螺旋体、细菌、病毒均可造成肝脏损害;感染肝炎病毒导致的肝脏损害,如果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甲肝病毒等; 2.化学药品中毒 如四氯化碳、氯仿、磷、锑、砷剂等,往往可破坏肝细胞的酶系统,引起代谢障碍,或使氧化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ATP生成减少,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有些药物,如氯丙嗪、对氨柳酸、异菸肼、某些碘胺药物和抗菌素(如四环素),即使治疗剂量就可以引起少数人的肝脏损害,这可能与过敏有关。 3.免疫功能异常 肝病可以引起免疫反应异常,免疫反应异常又是引起肝脏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能损害肝细胞;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e抗原(HBeAg)等能结合到肝细胞表面,改变肝细胞膜的抗原性,引起自身免疫。又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血内有多种抗体(抗小胆管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核抗体等),也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4.营养不足 缺乏胆碱、甲硫氨酸时,可以引起肝脂肪性变。这是因为肝内脂肪的运输须先转变为磷脂(主要为卵磷脂),而胆碱是卵磷脂的必需组成部分。甲硫氨酸供给合成胆碱的甲基。当这些物质缺乏时,脂肪从肝中移除受阻,造成肝的脂肪性变。 5.胆道阻塞 胆道阻塞(如结石、肿瘤、蛔虫等)使胆汁淤积,如时间过长,可因滞留的胆汁对肝细胞的损害作用和肝内扩张的胆管对血窦压迫造成肝缺血,而引起肝细胞变性和坏死。 6.血液循环障碍 如慢性心力衰竭时,引起肝淤血和缺氧。 7.肿瘤 如肝癌对肝组织的破坏。 8.遗传缺陷 有些肝病是由于遗传缺陷而引起的遗传性疾病。例如由于肝脏不能合成铜蓝蛋白,使铜代谢发生障碍,而引起肝豆状核变性;肝细胞内缺少1-磷酸葡萄糖半乳糖尿苷酸转移酶,1-磷酸半乳糖不能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而发生蓄积,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硬化。,肝,针对不同病因及临床表现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比如:保肝,降黄,抗病毒,降脂等对症治疗。应及时接受专业治疗,治疗不当可能导致病情恶化。,大部分的肝脏疾病都会有黄疸的症状,这是由于肝脏无法继续将胆红素排出所以就在体内累积。当患者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时,说明其肝细胞已有实质性损伤,使用肝毒性较大的药物,有可能加重肝损伤。当肝功能不全时,药物代谢必然受到影响,药物的生物转化减慢,血中游离型药物增多,从而影响药物的使用效果并增加毒性。,禁忌喝酒、吃辛辣食物,1.物质代谢的改变 肝功能不全时,代谢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包括蛋白质、脂质、糖、维生素等。而且能反映在血液内血浆蛋白、胆固醇和血糖含量的变化。 (1)蛋白质代谢变化主要表现为血浆蛋白的含量改变。 (2)血浆胆固醇含量变化①单纯胆道阻塞:胆固醇排出受阻,血浆胆固醇总量明显增高,而胆固醇酯占胆固醇总量的百分比正常。②肝细胞受损害:胆固醇酯生成减少,血浆胆固醇酯含量减少,在胆固醇总量中所占的百分比降低,血浆胆固醇总量降低或在正常范围内。③肝细胞受损害同时伴有胆道阻塞:(如黄疸型肝炎伴有小胆管阻塞),血浆胆固醇总量可以增高,但胆固醇酯在胆固醇总量中的百分比降低。 (3)血糖的变化。 2.血清酶的改变 肝脏是物质代谢最活跃的器官,酶的含量极为丰富。肝细胞受损或肝功能障碍时,也可反映到血清中某些酶的改变,有的升高,有的降低。临床上常利用血清中某些酶的变动来衡量肝脏功能,了解肝细胞的损害程度或胆道系统的阻塞情况。 (1)有些血清酶升高。 (2)有些血清酶降低。 3.生物转化和排泄功能的变化 (1)解毒功能降低。 (2)对激素的灭能作用低。 (3)排泄功能降低。 4.肝性脑病(肝性昏迷)。,。

吕科娟
true 吕科娟 主治医师
好评率:100% 接诊量:161 平均响应:-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病等。
王玮
false 王玮 主治医师
好评率:- 接诊量:- 平均响应:-
消化内科、消化内镜相关专业
赵妙
true 赵妙 主治医师
好评率:100% 接诊量:9296 平均响应:-
擅长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脑血管病,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胃溃疡,骨质疏松等多个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内科诊治,同时擅长健康管理。
患友问诊

乙肝携带者,曾经服用杀白细胞药物,现想了解这款药是否适合自己,尤其是对肝功能的影响和是否可以用于牛皮癣的治疗。患者女性

接诊医生:
  
2024-09-30 01:28:10

父亲60岁,患有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想了解肝爽颗粒是否适合使用。患者女性

接诊医生:
  
2024-09-30 01:28:10

患者经常熬夜,出现情绪波动、皮肤暗沉等症状,询问是否可以吃护肝片来预防肝脏问题。患者女性

接诊医生:
  
2024-09-30 01:28:10

19岁,经常饮酒后出现过敏症状。患者女性

接诊医生:
  
2024-09-30 01:28:10

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血尿症状,胃溃疡病史,食欲不振。患者女性

接诊医生:
  
2024-09-30 01:28:10

长期爬楼,服用营养补充剂,担心肝负担。患者女性

接诊医生:
  
2024-09-30 01:28:10

52岁患者肝区不适,询问转氨酶正常值范围和是否有药物可以改善肝脏健康,未有确诊疾病。患者女性

接诊医生:
  
2024-09-30 01:28:10

我对某些抗生素过敏,想知道乌帕替尼是否适合我使用,并且担心它的用药禁忌和注意事项。患者女性

接诊医生:
  
2024-09-30 01:28:10

转氨酶高,肝功能受损,寻求适合的药物治疗。患者女性

接诊医生:
  
2024-09-30 01:28:10

病毒性肝炎,肝功能损害,想咨询肝爽颗粒是否适用。患者女性

接诊医生:
  
2024-09-30 01:28:10
科普文章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