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正念练习说明:选择一个日常活动在你每天从事的活动中选择一个日常活动然后决定在本周进行练习,你需要试着一刻接一刻地带入一种新鲜的、有意的、温和的觉察,就像你在葡萄干练习中所做的那样。最好在一周内选择同一个日常活动进行练习。比如选择:清晨起来、洗澡、洗碗、做饭、上楼、下楼、进门、出门、倒垃圾、穿衣服等。
例1:让我们以淋浴为例吧,当水与皮肤接触时,你应当全心全意地专注于皮肤的感觉、水的温度、洗发水或沐浴露的香味、水流的声音,以及当你清洗身体时由于胳膊的移动而产生的肌肉感觉变化。
例2:另一个例子——如果你选择了清晨醒来的练习,那么在你下床前,看看自己能否感觉到身体与床铺和被子接触时的触感和压力感,温和地关注自己的五次吸气和呼气运动,开启意识去关注清晨的各种声音,去感觉面部的空气,觉察自己看到的周围的事物。
正念饮食说明:本练习邀请你在饮食过程中觉察味觉、视觉、嗅觉或其他身体感觉——就像你在正念的葡萄干练习中做的那样。看看自己能否使用正念完成一顿用餐,或者一部分用餐——要投入与葡萄干练习相同的关注和注意力
神经细胞没有再生能力,为什么康复训练能够起作用?这涉及到大脑可塑性这个概念。
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为了主动适应和反映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而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且这种改变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这种变化就是可塑性。
脑的可塑性,包括结构的可塑性、功能的可塑性(功能重组)。
脑损伤后脑功能可以有某种程度的恢复,与其可塑性有关。脑卒中后的功能重组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急性期,神经网络处于一种抑制状态,未受损的半球进行增量调节和过度活动。之后,残存的神经网络开始建立新的平衡。
在脑卒中恢复的不同时期,应该采用不同的康复措施来促进脑功能的重组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03
7-9 个月:侧方取物、爬行
- 当宝宝能独坐比较久时,我们可以在他们身体两侧放一些玩具吸引他们去拿,锻炼他们歪倒也可以用上肢支撑自己。
- 爬行上,只需在宝宝前方放他们喜欢的玩具,吸引他们爬过去。在宝宝爬行熟练后,可设置一些障碍,帮助他们更灵活地运用肢体。
04
10-12 个月:扶栏站立、独站独走
- 在爬行垫上,让宝宝扶着家长的身体(或坚固的物品,如沙发、茶几等)慢慢站起来,当站稳之后,可以尝试着扶着物品走几步。
- 当孩子在专注地站着玩玩具时,家长可稍稍地松开一下,锻炼他们独站的能力。
每个婴儿都有着无限的可能,只要家长对孩子充满爱心、信心和耐心,按照早期教育的计划结合孩子的特点,一定能使他们成为健康又聪明的孩子。
认识功能的基础
- 能够对空间环境、位置、整体和局部的区分等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 能够临摹一定的形状。
- 在绘画中具备良好的手眼协调能力,逐渐培养视觉注意力的持续性,以及对事物细节的感知能力。
大动作的准备
- 坐着或站着的时候能保持较长时间直立的姿势,并且可以将双手解放出来完成相应的动作。
- 具备控制四肢运动,保持躯体平衡的能力。
手眼协调、双手协调
- 确定好主要使用的手并尽可能的使用训练这只手。
- 具备双手协调的能力,能够将不常使用的那只手作为辅助,例如让右利手(俗称右撇子)的孩子用右手写字的时候,尝试用左手固定住笔记本。
手指操作的力量和灵活性
- 控制手指的力量,根据任务灵巧的使用不同的手指。
- 掌握操作工具的技巧,例如:练习用笔,掌握正确的执笔姿势。
约有 4-6%的儿童具有一定的精细运动和书写功能的障碍。他们可能因为肌肉力量不足,无法维持身体或者上肢的姿势,不得不借助手来帮助平衡重心保持身体姿势。
同时,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孩子容易因为外界小小的一点刺激而转移注意力,将正在做的绘画、手工、写字等任务丢下。
作为康复治疗师,我们有一些帮助学龄前孩子更好提升精细运动功能和书写功能的小 TIPS:
1.环境的准备
- 选择合适的桌椅,确保孩子的前臂能够轻松的放在桌上,不可过低(易导致驼背)或过高(造成耸肩的姿势妨碍书写)。
- 适当的肌肉紧张度可使中枢神经兴奋升高,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家长可以让孩子尽量在椅子的前端入座,减少支撑面,甚至可以在椅子上放一个有一些斜度的小垫子,帮助孩子保持直立的坐姿。
2.提升上肢及手部力量
- 只有躯干和上肢足够有力量,才能够使孩子腾出双手发展其他的能力。因此,可以在家中设置一张和孩子肚脐平齐的游戏桌,使他们可以站在桌旁玩游戏,锻炼他们的躯干的力量和平衡。
- 同时,也可带着他们玩拍皮球,游泳,跳绳等锻炼孩子上肢的活动能力,或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帮助家长做一些揉面、压饼干等的家务,帮助他们锻炼手部的力量。
3.增加手部的灵活度
- 光有力量还不够,孩子们还要学习控制力量,学会对力量进行合理分配从而获得灵活的手部精细技巧。家长可以带着孩子翻花绳、剪纸裁纸、画沙画、玩弹珠等帮助孩子们更灵巧的使用手指。
相信改善环境并且在游戏中多训练孩子的力量和灵活性,每个孩子都能够在不久的将来轻松写字,快乐学习。
通过阅读,孩子的词汇量得到扩展,语言技能得以提升。我们日常对话中出现的词汇相对来说是简单而有限的,而儿童读物,如绘本则包含了我们平时生活场景中一些不太常用的词汇。比如当孩子在表达自己开心情绪的时候,可能会说:“我今天很高兴”,而在阅读之后,孩子可能就会知道其实愉快、雀跃、欣喜、兴奋这些词也具有相同的意思。而正是因为这些词汇的扩展,会对孩子上小学后的知识学习起到很大帮助。孩子对词汇理解和运用的驾轻就熟,能够让他们有精力去专注于对整个句子的理解,尝试组织语言来表达内容更丰富的复杂句。
那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兴趣呢?最佳捷径就是:从小就和宝宝说好多好多的话,并且从小就带着孩子一起读书吧!
首先,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吸引而不是强迫孩子来读书。
0-6 个月的宝宝
- 让宝宝熟悉“书”这个东西。
- 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结实的纸板书(注意:要确保书的质量安全性),如果孩子啃书的话,那就让他啃去吧!这个时候,书对他来说可能就和他的口水巾、积木、小摇鼓差不多。
- 你也可以大声的朗读你喜欢的小说或杂志,多让孩子去感受不同的发音。
6-12 个月的宝宝
- 和孩子解说书上的图画。
- 在孩子面前打开图画书,也让孩子自己去翻翻书,以一种有趣的方式说:“宝宝,你看,这里有一只好可爱的小狗呀”,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孩子自己伸手指一指,拍一拍。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注意力维持的特别短暂,甚至可能对书上的内容并不感兴趣,没有关系,不要勉强孩子。
12-18 个月的宝宝
- 用戏剧化的语言读书,而且要带着宝宝进入故事的“剧情”中。
- 用不同的音调和夸张的表情动作来“表演”不同的角色。比如看到一只小兔子的时候,你就可以说:“宝宝,你看一只小兔子,它有一双长长的耳朵,它现在一蹦一跳的向你过来啦”,一边还要根据需要竖起两只手做出“长耳兔”或者“蹦蹦跳跳”的动作来。最好保证每天都留有和宝宝一起读会儿书的时间,哪怕只有几分钟也好。
18 个月-3 岁的宝宝
- 协助宝宝,逐渐让他来做讲故事的人。
- 在一段时间内,你可以每天都给宝宝读同一本书,渐渐地,随着孩子的能力越来越好,你需要说的内容就会越来越少,而孩子自己说的内容会越来越多。当我们给宝宝读书的时候,注意发音要慢一些,尽量把每个音节都发清楚,也可以让孩子看到你的嘴型,让孩子能够学会更清楚地发音。
那么,如何去引导和鼓励宝宝多说话呢?亲子阅读中有一条“四字诀”,叫做“提、证、扩、复”,能很好地指导你如何自然而简短地与孩子在阅读中互动。
举个例子:
- 你指着书中的一只小狗,问:“这是什么呀?” ——【提】
- 当孩子回答你说,“小狗”,你要说“对啦!”——【证】
- 然后重复孩子的话同时加入更多的内容说:“这是一条黑色的小狗”——【扩】
- “宝宝,你来说一遍好吗,黑色的小狗”——【复】。
等到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之后,你可以扩大提问的范围,问什么动作?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等等,比如说:“小狗在做什么呀?”“小狗的家在哪里呀”等等。
当孩子对这些问题都可以很好地作答后,你可进一步用“开放式提问”来引导孩子:“这幅图里都讲了什么呀?”。还可以把书里的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比如说:“你看猪爸爸戴着眼镜呢,我们家还有谁戴眼镜呀?
阅读是一种非常好的行为,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孩子会受益终生。但是现在很多家庭比起阅读,家长更喜欢玩手机和电脑,不能给孩子树立起好的榜样。还有很多家长可能会说“每天都要上班,下班以后弄完宝宝的吃喝拉撒都已经好晚了,哪有时间呀”。的确如此,尤其是双职工家庭以及有不止一个孩子的家庭,家长确实很难挤出时间陪孩子读书。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多挤出一点时间呢?
有。把电视机和手机关掉。
1
从宝宝出生起,就多为宝宝提供一些丰富的色彩。可以在宝宝的卧室里贴上一些彩色的装饰,在小床上用颜色温柔的床单和被套,充分利用色彩对宝宝的视觉刺激。
2
在宝宝两岁初识颜色的时候,采取是非法。例如,在看到几个颜色不同的球时,告诉宝宝“这个是红色,这个不是红色。”等宝宝不管看到几种颜色,都能分辨出红色时,再用相同的方法教另一个颜色,达到加强记忆的效果。
3
宝宝的学习是从具体到半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颜色对宝宝来说是抽象的。因此,在生活中宝宝经常接触的具体物品如:衣服、食物、玩具等,都是家长最好的教具。在引导宝宝学习颜色命名的时候,家长可以先告诉宝宝颜色的名称,例如指着宝宝的衣服说:“宝宝穿的是红色的衣服,真好看!”然后反复强化,把衣服脱下后,问宝宝红色的衣服在哪里。宝宝能够找到以后,再让宝宝说出衣服的颜色。
生活中,五光十色的环境激发着宝宝对颜色的认识兴趣。教宝宝认识颜色,可以帮助宝宝认识事物、发展智力和培养美感。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再多一些耐心,宝宝慢慢就会认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啦。
伸手抓物的能力——抓积木
新生儿能够握住放入他们手中的东西,但这时的抓握能力是天生的,也就是儿保医生们常说的:握持反射,当孩子到了一定的月龄,他们获得了对自身的控制,移动也将从躯干和四肢到达肢体的末梢位置如手和脚。当他们能够将手有意伸向 ta 看见的目标时,他们便能够将手指从手掌中打开并握住一件自己所期待的东西,这对宝宝来说可是令 ta 无比兴奋的了不起的成就呢!生活中,宝宝从桌面上拿物品的时候,都需要锻炼到这种技能。
训练方法:让宝宝坐在你的大腿上,面向桌面,桌面上事先放好积木,这时,家长可以敲敲桌面引起宝宝注意,引导宝宝伸手去触摸、拿起并握住积木几秒钟,如果有必要可以帮助宝宝打开或合拢手指。
训练要点:抓握技能的关键要素在于宝宝接触物体和实际拿握的方式。这种技能发育的早期重点在于抓握和拿住;而后期重点则在于宝宝抓握的方式。随着宝宝抓握技能的不断成熟,你会发现宝宝从刚开始优先地使用小指侧(第四第五指)的手指和手掌笨拙去抓物,慢慢地过渡到用前三指(拇指、食指、中指)熟练地去抓取。
双手合在中位线的能力——积木换手对敲
为了有效使用双手,宝宝必须能将双手合拢在中线位,这是早期灵巧用手至关重要的一步。这种技能从开始的简单将双手合在中线,发展到双手一起操纵物体,然后再到可以用每一只手操纵物体,继而向更复杂的功能行为发展。日常生活的技能像挤牙膏、穿串珠等,好多都是从双手合在中位线的这一基本技能开始的,并且要求手在中位线具有相当高的灵巧性。
训练方法:让宝宝坐在你的大腿上,让宝宝练习将双手合在中位线一起玩积木,必要时可以鼓励宝宝将积木从一只手转移到另一只手。在宝宝成功抓住一块积木后,在 ta 另一手边也放一块,鼓励 ta 抓起并在身体中位线互击。
训练要点:随着此技能难度的加大,有几个要点需要关注。初期宝宝须将双手相触,随着技能逐渐成熟,发展到能积木从一手转移到另一手而失落,当宝宝可以两手各抓一块积木在中位线相触时,要点进展到手的阶段性使用,包括模仿节律性互击或拍手,展现出中位线的连续性动作。
定向放手的能力——放开积木
按意愿或按要求将物体放开的这种能力,是功能行为和社交中的重要技能。将积木或其他物品放进一个容器里,这种能力是许多宝宝和成人的一种日常技能。有时宝宝需要捡起玩具,并把它们放回玩具盒里,而有时他们可能需要丢掉不安全的物体,种种这些都可以证明定向放开是一项重要的运动技能。
训练方法:这项活动要求宝宝对口头的指令做出动作反应。给宝宝一些积木,每次让他玩一会松开。用一些宝宝可能会明白的词语说:“宝宝,把积木给我”,刚开始时这些指令需要家长配合手势(伸手)帮助宝宝理解你说的话。或者给 ta 一个杯子说“宝宝,把这些积木放进杯子里”,必要时家长可以示范给宝宝看,在做这些动作时,还要说“你看,积木放进杯子里了”,帮助 ta 明白字意和动作之间的关系。
训练要点:这种技能的关键点在于宝宝能够按指定的时间和地点放开积木。在家里也可以给宝宝提供生活中有目标性的松手放开的机会,如让宝宝把袜子放进篮子里、玩具放在盒子里等。
平衡协调能力等——积木搭高
通过积木搭高这一活动可以教宝宝关于物体的平衡和空间概念。宝宝从整只手抓握中开始独立使用手指后,他们要学会如何更好去控制手指。当他们学习操作环境中的物体,生活中如堆积箱子、食物罐、书、肥皂块等等,用的就是这种技能。
训练方法:给宝宝示范将一块积木放在另一块积木上面,你可能需要继续放上 2-3 块,鼓励 ta 推倒以激发 ta 的兴趣,开始只是让 ta 推倒,直到 ta 觉得此游戏有趣。重复上述游戏,但这次把积木给 ta 并说:“你来放上去”,鼓励 ta 去放,循序渐进,鼓励 ta 搭出更多层的积木。
训练要点:这些技能的关键点在于将一块积木垂直准确地放在另一块积木上,这个项目的训练要求宝宝有平衡感、物体在空间的定位概念、顺序性和手眼协调性。
模仿,空间认知能力等——搭建物体
搭建筑物是一项宝宝可以单独享受也可与小朋友分享的活动。这些基本的建造能帮助宝宝懂得如何将一块块积木组合成一个整体的结构,并根据积木在空间放置的不同而造出不同名称的结构。通过搭建不同物体,宝宝学到了许多关于模仿、空间关系、空间推理、空间物体及数学基础等技能。
训练方法:先从搭最简单的结构如火车来开始这一系列活动。确保宝宝看着你在 3 块排成一排的积木上再放积木。帮助 ta 将积木排在一起作为火车的底部,然后再给 ta 一块积木,帮助 ta 放在最头上的那块积木完成火车的搭建。逐渐要求宝宝将更多的积木排在一起直到 ta 能完全模仿这项作业。当宝宝能够完成搭建火车后再开始搭建桥,随着宝宝技能水平的提高,试着搭建出其他形状的物体,如:墙、台阶、金字塔等等。再以后还可以盖上或部分盖上你搭建好的物体,让宝宝通过想象、视觉印象等尝试着搭建出这个物体。
训练要点:这些技能的关键要素在于将视觉印象转化为积木的空间排列。模仿很重要,延迟想象是关键。另外,宝宝还必须学会灵巧地做好积木之间的平衡,以及积木大小和空间距离的感知。
当然,积木的玩法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还可以通过积木学习大小、形状、颜色、方位、数词、简单到复杂的指令操作等等等等,也期待家长在和小朋友玩耍的过程中发掘更多更好的玩法。
在开始之前,家长们需要知道,如厕训练是婴幼儿获得排便排尿控制的有效训练方法,它的实施不仅涉及复杂的神经、肌肉协同参与,同时受社会文化习俗及环境物质条件的制约。因此,能够控制排便排尿尤其是独立如厕常被认为是儿童发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20 世纪 60 年代,随着一次性纸尿裤的发明方便了儿童便溺护理,美国 Brazelton 教授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的如厕训练理论。它强调顺应儿童自主控制排泄功能的发育,强调灵活性,减少训练中的冲突和焦虑。这一理论成为美国儿科学会(AAP )推荐儿童如厕训练指南的基础,沿用至今。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美国儿科学会(AAP )推荐的儿童如厕训练指南。首先家长们需要了解自己宝宝进行“如厕训练”的适合时机。
多大适合训练如厕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大多数婴幼儿在 18~24 个月的时候会出现排便意识,也有一些宝宝直到 2 岁半才有排便意识。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时间表,在孩子准备好了以后再进行如厕训练,会非常顺利,一般来说平均训练时间在 9 个月左右,孩子一般 3 岁之前就会掌握。
当宝宝准备好了,会有一些信号:
- 白天至少有 2~3 小时以上或者午睡后尿不湿干燥(意这味着宝宝已具有短时间的排便控制);
- 会用“尿尿”、“臭臭”等语言或者动作、表情来表达上厕所的愿望;
- 开始模仿大人坐马桶,对大人上厕所感兴趣;
- 可以独自走向卫生间,并平稳地坐在小马桶上;
- 尿不湿、裤子脏了会觉得不舒服,主动要求更换;
- 能自己穿脱裤子;
- 训练中愿意合作,能执行家长的简单指令。
一般我们建议在 2 岁左右进行训练,不宜过早,因为较小的宝宝,尤其是一岁内排便控制能力还较差,训练起来可能会有较多的挫败感和抵触感。因此我们建议如厕训练的开始时间最好看宝宝的表现,等 ta 具备上述一些信号后再进行训练。
最好选择春夏天进行如厕训练,一来气温较高,即使宝宝尿湿裤子也不会太难受,二来比较方便穿脱和清洗晾晒。
看准了训练时机后,掌握一定的训练技巧能更有效促进宝宝学会自主控制如厕。
如厕训练的一些技巧
选择适合宝宝坐高的坐便器,教 ta 如何示意如厕意愿
以宝宝的脚能放在地上、且底部宽大不易侧翻、易清洗的坐便器为宜;告知宝宝坐便器的用途,让 ta 提前熟悉;并学说“尿尿”、“拉粑粑”、“马桶”等简单词语。
培养如厕兴趣
准备一些关于如厕训练的绘本、动画片、玩具,比如,您可以尝试这么做:在给宝宝读完“如厕训练”主题绘本后,找一个宝宝喜欢的玩具娃娃,告诉 ta 娃娃想要上厕所了,然后给 ta 演示便盆的使用。当宝宝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完成这一系列的动作后,可增加 ta 学习和模仿的兴趣。还可以让宝宝陪伴父母上厕所。让 ta 帮忙递纸、冲水,并告诉 ta 你在做什么,培养宝宝对上厕所的概念及兴趣。
给宝宝穿上训练裤,体会自主如厕的好处
可以让宝宝穿小内裤、训练裤,大小便后及时更换,让宝宝慢慢体验屁股干净的舒适感,认识自己的生理需要,体会到如厕的感受。
帮助和鼓励宝宝
当观察到宝宝有想要如厕的表情动作或语言示意后,家长可以将宝宝带到卫生间,帮助他坐到小马桶上。顺利完成后,要给予他适当的鼓励和称赞,和宝宝击掌或者口头表扬等。
要有足够的耐心,遇“失误”时保持平静
如厕训练与其说是训练不如说是引导,每个孩子如厕训练的进度是不一样的,家长千万不能心急,更不要和别人家孩子攀比;不管训练过程中遇到多少失败、怎样的狼藉,家长都不要表现出明显的沮丧、生气,切记不要给孩子过多压力,更不能惩罚孩子。
让宝宝逐渐建立户外玩耍、午睡和夜间自主如厕的习惯
当宝宝白天在家的如厕训练顺利进行以后,可以开始进行外出、午睡和夜间的如厕训练,夜间的如厕训练开始一般还要更晚一些,但也有宝宝白天可以自主如厕以后,晚上自动就不会尿在尿不湿上了。
开始进行晚间训练时,注意睡前控制饮水量,让宝宝睡前上一次厕所排空小便,一般不建议凌晨叫宝宝上厕所,慢慢建立夜间控制排便的习惯。
即使宝宝晚夜间睡眠时没憋住尿了床,也不要对 ta 过于指责或四处张扬,以免造成自尊心的伤害,可能是当天宝宝睡前饮水太多、情绪特别兴奋或者身体特别疲惫导致的,找到原因后,及时帮助宝宝调整即可。五岁前,宝宝晚上尿床都属于可允许的年龄阶段哦!
哪家同仁堂才正宗?
爸妈腰背不适?试试仁和粗盐热敷,快速舒缓暖身!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