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胎蛋白高一定是肝癌?
关于甲胎蛋白忽高忽低是什么原因的问题,首先第一个可能跟检测有关系,另外一个就是跟伤口的治疗可能有关系,因为有时候伤口上了药之后可能会高一点。其次控制一回不规律吃药,或者是疾病进展可能会引起甲胎蛋白波动。
我们都知道甲胎蛋白是肝癌的特异性标志物,如果甲胎蛋白升高,就要特别警惕肝癌的可能。但是,甲胎蛋白高于正常就是肝癌吗?当然不是,如果不是,那会是什么情况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甲胎蛋白是个什么东西?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处于分裂增殖的肝细胞及卵黄囊合成,比如胎儿肝细胞。所以甲胎蛋白在胎儿血液循环中具有较高的浓度,出生后则下降,出生 2~3 月以后血液中就很难难检测出,所以成人血清中含量极低,正常范围为 0-20ng/L(不同医院参考范围不同)。目前临床上主要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志物。
那么到底哪些情况可以引起甲胎蛋白升高呢?
肝癌
首先,最常见的情况就是肝癌了,由于甲胎蛋白主要是肝脏细胞分裂增生时产生的,肝癌细胞处于极度活跃增殖状态,约 70%的肝癌细胞可以产生甲胎蛋白,所以肝癌病人的甲胎蛋白水平往往较高,而且上升速度较快,上万上十万者比比皆是!由于甲胎蛋白对肝癌诊断的敏感性,导致一出现甲胎蛋白的异常,很多人就会怀疑是不是得了肝癌。其实,除了肝癌以外还有一切其他情况也会出现甲胎蛋白的升高。
孕妇
上面提到了胎儿的甲胎蛋白是可以升高的,因为胎儿的肝脏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细胞在不断的分裂增殖,在这个过程中不停的释放甲胎蛋白,导致胎儿的血液中甲胎蛋白水平高于正常。胎儿的血液通过胎盘与母亲进行交换,进而引起母亲血液中的甲胎蛋白水平升高。一般孕妇的甲胎蛋白水平不超过 200ng/ml。所以,如果是育龄期妇女,甲胎蛋白升高,如果肝脏彩超未见异常,首先要考虑是不是已经怀孕,并进行相关检查。
肝炎、肝硬化
在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炎、肝硬化情况中,会存在肝细胞的增生,尤其是在急性爆发性肝炎时,肝细胞大量坏死,而肝脏具有自我再生能力,会大量的增生,就会出现甲胎蛋白水平升高。这种升高往往伴随着转氨酶的升高,水平一般不超过 1000ng/ml,随着肝脏功能的恢复,甲胎蛋白水平会逐渐降至正常。
肝硬化的病人较少会出现甲胎蛋白升高,但是有少数病人可能会因为肝脏细胞的缓慢增生而出现甲胎蛋白的轻度升高,这种情况一般不会超过 200ng/ml,而且,一般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不会一直升高。
生殖系统肿瘤
某些生殖系统肿瘤,比如卵巢癌、睾丸癌等,或畸胎瘤,其内可能会有肝脏组织的增生而导致甲胎蛋白升高,这种甲胎蛋白的升高一般也会像肝癌那样持续升高,但是一般不超过 400ng/ml。
其它
有极少数胰腺癌和胃癌也会出现甲胎蛋白升高的情况,目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清楚。例如,全世界报道的甲胎蛋白升高的胰腺癌共计 20 多例,确实极为少见了。而有些胃癌出现甲胎蛋白升高的情况,我们称之为“肝样胃癌”,就是类似肝组织的胃癌。这种情况往往是胃癌组织中含有肝组织而导致甲胎蛋白升高的。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甲胎蛋白升高都提示肝癌,肝癌的诊断除了甲胎蛋白升高,最重要的是既往乙肝、丙肝、或酗酒等肝炎肝硬化病史,影像学检查(彩超、CT、MRI)提示肝癌的特征性表现,综合上述三者才能诊断为肝癌!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肝癌甲胎蛋白都会升高,统计显示 30%的肝癌甲胎蛋白呈阴性,所以即便甲胎蛋白正常,也不能排除肝癌!
看了这些,大家是不是对于甲胎蛋白升高的问题有了一定了解,而不必一看到甲胎蛋白升高就认为是肝癌,而恐慌不已。
甲胎蛋白(AFP )是反映肝细胞再生能力的一个重要化验指标,属于一种肿瘤标志物的检查项目,临床上可通过抽血化验来检测。根据甲胎蛋白的检测结果,并且结合相应的影像学等其他辅助检查项目,对明确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甲胎蛋白属于原发性肝癌的一种高特异性和高灵敏性的肿瘤标志物。那么,甲胎蛋白的升高都与肝癌有关吗?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甲胎蛋白检测临床上主要是用于对肝脏的恶性肿瘤的排查,一般是最好空腹抽血化验。
- 甲胎蛋白在哺乳动物的胚胎期是由肝脏、以及卵黄囊细胞合成的,胃肠道炎粘膜也可以合成。
- 如果甲胎蛋白一过性升高,持续 2-3 周后复查结果又恢复正常范围,这种情况下,多考虑与肝脏等良性疾病所导致肝细胞发生损害相关。
- 如果甲胎蛋白持续性升高,多考虑与肝癌发生相关。这种情况下,还需要进一步进行肝脏影像学,比如 CT、核磁等相关检查,来排除肝脏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 临床上甲胎蛋白是初筛肝癌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大于 400ug/L,并且四周复查后仍处于升高状态,还是高度怀疑肝癌的发生,需要及时完善检查。
综合以上所叙述的几方面的内容,大多数肝癌患者存在甲胎蛋白的高表达性,持续的甲胎蛋白升高还是与肝癌发生有密切关系的。
临床检查很多人都会遇到甲胎蛋白检查这一项,甲胎蛋白实际是一种糖蛋白,这种糖蛋白来最早来自于胚胎的肝细胞,在人体出生两周以后,甲胎蛋白就会从血液中消失。所以,正常人从出生两周以后血清中的甲胎蛋白含量是很低的。有人体检有甲胎蛋白一项,可能出现增高现象,总结有以下几方面导致:第一、明确患者是否处于肝炎活动期。对于乙肝、甲肝、丙肝等这种急性肝炎的患者,甲胎蛋白会出现一过性的增高,往往数值不会太高,而且它是一过性的,并且不会持续升高。第二、对于妊娠妇女,还有新生儿,也都是一过性的升高。如果甲胎蛋白检查,高于400ug/L,且多次复查持续升高就要考虑是否有肝脏恶性肿瘤,下一步就需要行腹部彩超或者是腹部CT检查明确诊断。而且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主诉,主诉是否合并有上腹疼痛、恶心、呕吐,体重下降等多方面因素,去综合的进行判断。第三,还有很多情况下甲胎蛋白的升高与酗酒或长期口服伤肝药物引起。这就需要进一步评判。总之,甲胎蛋白的升高要结合临床主诉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因素才能共同决定其临床意义
甲胎蛋白(AFP)由肝脏幼稚细胞产生,AFP大于500微克/升且持续四周者,或者甲胎蛋白在200到500微克/升持续八周者,在排除其他引起甲胎蛋白增高的原因,如急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胚胎瘤,消化道癌等,再结合定位检查就可以做出肝癌的诊断,活动性慢性肝炎,肝硬化病人有20%到45%的血清甲胎蛋白呈低浓度的阳性,浓度多在25-200微克/升之间,一般在两个月内随着病情的好转而下降,多数不会超过两个月,同时伴有转氨酶的升高,当转氨酶下降,甲胎蛋白也随之下降,血清甲胎蛋白的浓度常与转氨酶呈平行的关系。因此甲胎蛋白的增高不一定就是肝癌,如果甲胎蛋白浓度在500微克/升以上,虽由有转氨酶升高,仍以肝癌的可能性大,转氨酶下降或稳定,而甲胎蛋白上升,也应该高度怀疑肝癌,临床上常常遇到良性的肝病的甲胎蛋白明显升高,大于400毫克/升。原发性肝癌的甲胎蛋白值偏低(<400毫克/升),因此,根据血清甲胎蛋白的浓度,难以鉴别良恶性肝病,近年来采用甲胎蛋白易质体来鉴别良恶性肝病,对肝癌的诊断率为87.2%。假阳性仅为2.5%,并且诊断不受甲胎蛋白的浓度,肿瘤的大小和病期的早晚的影响。
肝病患者怎么能养好肝病?怎么能预防肝炎的复发呢?
1,调心态: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切莫愁眉莫展。肝病的人往往有较大的思想压力,以及来自于社会方面的精神压力,要正确对待这些压力。
2,节饮食:饮食应有节制,不能暴饮暴食,不宜过多的,不宜过多强调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的食物。营养均衡搭配,荤素搭配,多吃蔬菜和水果,肉类,奶类等摄入量,依人的胖瘦来决定严禁烟酒,更忌偏食,三分药,七分养。
3,防劳累:康复期,不必绝对的卧床休息,轻度的家务劳动和轻微的运动可以参加,利于活血化瘀,增加消化功能,但万不可从事较繁重的工作和剧烈的运动。
4,避风寒:预防各种感染,肝炎患者易被各种致病因子感染,本已经禁止或者趋于痊愈的疾病,再度活动和恶化,因此在饮食起居及个人卫生,增减衣物方面,都应倍加小心。
5,少房事:肝炎急性期和慢性肝炎活动期,应尽量减少房事,对青年男女患者尤为重要。
6,勤复查:千万不要出院后就不再去医院复查,急性肝炎患者需要在出院后一个月检查一次慢性肝炎患者,应每1~3个月复查一次,检查的项目包括肝功,乙肝六项,乙肝病毒DNA载量,肝胆脾的彩超和甲胎蛋白的定量。
甲胎蛋白是肿瘤标志物,可以进行以下肿瘤的诊断:1、生殖细胞瘤:包括卵黄囊瘤、内胚窦瘤、畸胎瘤等;2、肝脏肿瘤:如肝母细胞瘤;这两大肿瘤的甲胎蛋白的值偏高,同时还是进行疾病的复发的监测指标。其中,甲胎蛋白还具有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运输功能、作为生长调节因子的双向调节功能、免疫抑制、T淋巴细胞诱导凋亡等。
甲胎蛋白是一种糖蛋白,有游离型和结合型两种,主要于卵黄囊、胚胎肝脏和胎儿胃肠道合成。其正常值是<25μg/L。
甲胎蛋白高于正常值,考虑以下几种可能。
(1)原发性肝细胞癌:阳性率较高,为67.8~74.4%。
(2)其他肿瘤:生殖腺胚胎肿瘤(睾丸癌、卵巢癌、畸胎瘤等)、胃癌或胰腺癌等也会导致甲胎蛋白升高。
(3)肝病:如肝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
(4)其他情况:妊娠3~4个月,孕妇甲胎蛋白开始升高,7~8个月达高峰,但多低于400μg/L,分娩后3周恢复正常。检查孕妇血液和羊水,如果是单纯的甲胎蛋白数值高,提示胎儿可能患有无脑畸形、脊柱裂、畸胎瘤等疾病。如果唐氏筛查检测结果显示雌三醇数值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数值高、甲胎蛋白数值低,提示患唐氏综合征的风险高。
什么情况下甲胎蛋白升高考虑肝癌?
临床一般推荐甲胎蛋白升高诊断肝癌的标准:
①甲胎蛋白大于500微克/升持续4周;
②甲胎蛋白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且不降;
③甲胎蛋白在200微克/升以上的中等水平持续8周;
④如甲胎蛋白呈低浓度阳性持续达2个月或更久,谷丙转氨酶正常,应特别警惕。
甲胎蛋白的正常值为:0~25ug/L,低浓度阳性为:25~400ug/L,高浓度阳性为:超过400ug/L。
所以,甲胎蛋白只是指导下一步诊断治疗的方向,给医生提供病史并且进一步检查,才是明智的选择。。。
憋尿不一定会尿道炎,憋尿次数多、频率高、个人卫生差、体质弱时,更易引发尿道炎;而偶尔憋尿、频率低、卫生好、体质强时,相对不易引发,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风险。
1、憋尿次数
若憋尿次数频繁且较多,比如每天多次长时间憋尿,尿液长时间在膀胱内积聚,会使膀胱内压力升高,细菌更容易在这种环境下滋生繁殖,当细菌数量增多后,就有可能沿着尿道上行感染,引发尿道炎。如果偶尔憋尿一两次且憋尿时间不长,身体自身的防御机制可能能够应对,不一定会直接引发尿道炎。
2、憋尿频率
高频率的憋尿如每隔几天就频繁长时间憋尿,会使尿道和膀胱长期处于尿液潴留的不良状态,这会反复刺激尿道和膀胱黏膜,降低黏膜的抵抗力,使得细菌更容易侵袭并引发炎症。
较低频率的憋尿如一个月内仅有几次短暂的憋尿情况且身体整体状况良好,平时又注重饮水和个人卫生等,那么相对来说引发尿道炎的可能性会小一些,但即使是低频率憋尿,也不能完全排除引发其他泌尿系统问题的风险。
3、个人卫生
当憋尿与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相结合时,更容易引发尿道炎,如果憋尿后不注意尿道口的清洁,细菌容易在尿道口滋生并进入尿道。
若个人卫生习惯良好,即使有偶尔的憋尿行为,在排尿后及时做好清洁工作,如用清水清洗尿道口,保持会阴部干燥清洁,勤换内裤等,那么憋尿引发尿道炎的几率会相对降低。
4、身体体质
对于身体体质较差、免疫力低下的人来说,憋尿更容易引发尿道炎,这类人群本身的免疫系统功能较弱,对细菌的抵御能力不足,当憋尿导致细菌有机会滋生繁殖时,身体可能难以迅速有效地清除这些细菌,从而更容易发生尿道感染。
身体体质较好、免疫力较强的人,相对而言对憋尿引发的细菌感染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憋尿,只是在相同的憋尿情况下,他们可能比体质差的人更不容易患上尿道炎。
预防尿道炎需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憋尿,有尿意及时排尿,防止细菌滋生繁殖及尿液反流,多喝水,增加尿量以冲洗尿道,减少细菌停留机会。注重个人卫生,保持外阴部清洁,避免细菌感染,还应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心态,增强身体免疫力,降低尿道炎等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病概率。
抗抑郁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晕乏力、口干、恶心、消化不良、腹泻、失眠、多汗等,往往在服药的前几天明显,随着服药时间延长逐渐减轻。在最初阶段与食物同服可减少恶心的发生率,且大多数患者描述恶心是一个短暂的不良反应。
服药的前 2 周是最容易停药的阶段。因为这个阶段,药物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不良反应可能先出来了,患者主观感觉用药后"更糟糕了"。那么开怎么办呢。
如患者在服药第 1 周出现诸如胃肠道反应、困倦、焦虑等不严重的不良反应时,这是很普遍的且多是阶段性不持久的;
若服药后不良反应长期存在但程度不重,如出汗、便秘、体重增加等,如果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不明显则继续用药,同时调整生活饮食习惯;
如不良反应明显时,比如严重的性功能障碍、肝功能异常等,需要评估不良反应是否抗抑郁药物所致,必要时尽快减药、换药。
在服药一段时间后,症状部分或完全消除时,患者往往会担心长期用药可能成瘾,或由于病耻感,觉得吃药就意味着有病,于是自行减药、停药,导致病情复发,这个阶段建议多跟医生沟通,获得专业支持和帮助,规范治疗。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