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胃癌诊疗(2022年版):全方位解析胃癌的诊断、治疗及随访

胃癌诊疗(2022年版):全方位解析胃癌的诊断、治疗及随访
发表人:健康管理专家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原发于胃的上皮源性肿瘤。根据最新的数据,胃癌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第三。为了提高胃癌的诊疗水平和改善患者的预后,制定了本指南。本指南将详细介绍胃癌的诊断、治疗、随访等方面的内容。

一、胃癌的诊断

胃癌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组织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方法。早期胃癌的临床表现可能不明显,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饱胀不适、食欲减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黑便等症状。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表现更为明显,包括体重减轻、贫血、乏力、胃部疼痛、恶心、呕吐、出血和黑便等。内镜检查是胃癌诊断的金标准,通过内镜可以直接观察到胃黏膜的病变情况,进行活检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也可以用于胃癌的诊断和分期。胃癌的分期主要依据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程度和远处转移情况来确定。

二、胃癌的治疗

胃癌的治疗原则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内镜下切除、手术切除、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早期胃癌可以通过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达到治愈的目的,进展期胃癌则需要根据肿瘤的分期和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非手术治疗方法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或姑息治疗手段,用于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

三、胃癌的随访

胃癌术后的随访和监测非常重要,目的是及早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进行有效的干预。随访的方法包括定期的胃镜检查、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等。建议患者每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并根据需要进行其他相关检查。对于全胃切除术后患者,需要定期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以预防大细胞性贫血的发生。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放疗后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间叶型软骨肉瘤是一种相对罕见的软骨肉瘤类型,通常在年轻人中发现。与其他类型的软骨肉瘤相比,间叶型软骨肉瘤的治疗更具挑战性。虽然手术切除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由于其小圆细胞恶性肿瘤的特性,化疗也被广泛使用。下面我们将探讨间叶型软骨肉瘤的化疗、靶向和免疫治疗以及放疗的有效性。

    2013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化疗对进展期软骨肉瘤的治疗效果有限。然而,间叶型软骨肉瘤的客观缓解率最高,为31%。2014年,NCCN指南建议间叶型软骨肉瘤的化疗可以按照Ewing肉瘤化疗模式进行。2015年的一项欧洲多中心回顾性临床研究表明,化疗可以显著降低间叶型软骨肉瘤的复发风险和死亡风险,并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同年,另一项文献综述也发现化疗不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总生存期,但接受过化疗的患者的总生存期相对更高。2017年的一项日本研究显示,新辅助化疗和/或术后化疗可能有助于改善间叶型软骨肉瘤患者的生存期。2019年的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间叶型软骨肉瘤的客观缓解率为16%,低于2013年的31%。

    靶向药物如达沙替尼和帕唑帕尼可能对晚期软骨肉瘤有效,但PD1/PDL1抗体的应用尚未见报道。放疗的疗效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尤其是对于间叶型软骨肉瘤。然而,对于颅底和上颈椎不容易达到彻底切除的患者,放疗可能是一个选项,推荐使用质子或重离子放疗。

    总的来说,虽然没有前瞻性临床试验证实化疗可以改善间叶型软骨肉瘤患者的生存期或降低复发率,但多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化疗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临床获益。对于手术切除不彻底的患者,建议再次切除,而不是放疗。对于无法切除彻底的颅底和上颈椎患者,可以考虑放疗。我们鼓励接受过化疗或放疗的间叶型软骨肉瘤患者分享他们的治疗方案和感受。

  • 我记得那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仿佛世界都在向我微笑。然而,我的心情却如同阴霾笼罩的天空。刚从医院做完的肺部CT,医生说肺和纵膈之间有肿瘤,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打破了我平静的生活。

    我坐在家中,手里紧握着CT报告单,心跳加速,脑海中充满了各种不确定的想法。是不是我最不愿意面对的疾病?是不是我将要经历一场生死考验?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交织,像一团乱麻,无法理清。

    我决定去京东互联网医院咨询,希望能从专业的医生那里得到一些答案。通过图文问诊,我向医生描述了我的症状和CT结果。医生问了我一些问题,包括我是否已经线下医院做过相关检查及治疗过,是否服用过药物治疗,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这些问题让我意识到,我的健康问题可能比我想象的更复杂。

    医生告诉我,肿瘤可能是淋巴瘤或神经性,但需要进一步确诊。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一阵窒息,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我周围崩塌。然而,医生的话也给了我一丝希望,至少我知道我不是孤单的,有专业的医生在帮助我。

    接下来的几天,我经历了各种检查和测试,包括PET-CT、活检等。每一次检查都让我感到紧张和焦虑,但我也知道这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的病情,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最终,医生告诉我,我患的是微浸润肺腺癌。这个消息虽然让我感到震惊和恐惧,但同时也让我明白,我需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这个挑战。我开始接受化疗和放疗,虽然过程很艰难,但我坚信,只要我有信心和毅力,就一定能战胜这个病魔。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的经历虽然痛苦,但也让我成长了很多。我学会了珍惜生命,感恩每一个美好的日子。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和保护。

    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不要害怕,勇敢地面对它。记住,你不是孤单的,有很多人和资源可以帮助你。同时,也要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及时就医,不要等到病情加重才后悔莫及。健康没有小事,平日里大家也要多注意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

    肺部肿瘤可能是淋巴瘤还是神经性? 常见症状 肺部肿瘤的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呼吸困难、胸痛、体重下降等。易感人群主要是长期吸烟者、环境污染严重地区居民等。 推荐科室 肿瘤科、胸外科、放射科等科室都可以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调理要点 1. 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进一步检查和确诊,可能需要进行活检等操作。 2. 如果确诊为淋巴瘤,可能需要进行化疗、放疗等治疗方式,手术治愈性较高。 3. 如果是神经性肿瘤,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放疗等治疗方式,具体方案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来定。 4. 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5.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腹膜后肿瘤是指原发于腹膜后间隙(包括骶前及盆底间隙)的肿瘤,按照生物学行为分为良性、恶性及交界性肿瘤。恶性肿瘤多见,主要包括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交界性肿瘤以局部复发风险为主,主要包括韧带样瘤/侵袭性纤维瘤/纤维瘤病、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等;另外,还有一些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主要有脂肪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平滑肌瘤等。最新肉瘤分类,其细分可有140多种病理类型,RPS病理类型约70种。

    腹膜后肿瘤的发病率为0.5/10-1.0/10万。2016年美欧亚澳腹膜后肉瘤工作组发表了成人原发性腹膜后肉瘤处理共识。国内也曾发表了一些腹膜后肉瘤的专家共识,但它们都是一个病种或一个单位的共识。

    在腹膜后肿瘤的检查与诊断中,强烈建议由专业的、有经验的多学科团队来诊治。组建一个腹部外科各技术互补型的外科医师团队,以及由外科医师牵头,病理科、放射诊断科、肿瘤内科、放疗科、麻醉科、超声科等医师参与的多学科诊疗团队(MDT),是成功处理好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关键。临床医师必须详细阅读分析其影像学资料(主要为CT及MRI),影像检查资料必须是1个月以内的结果,要通过影像确定肿瘤范围和边界。腹膜后肿瘤分期的常用依据是胸部、腹部及盆腔增强CT资料,MRI检查应用于对增强CT造影剂过敏或检查受限制的患者。评估肿瘤对椎间孔、坐骨切迹及坐骨神经等部位的侵犯情况时,可选择MRI检查。

    在腹膜后肿瘤的外科治疗中,首次手术是可能治愈腹膜后肿瘤的关键机会。包括手术切除在内的腹膜后肿瘤治疗方案的制定及实施,必须考虑到肿瘤的不同病理类型。初发腹膜后肿瘤手术中,应达到的目标为肉眼完整切除肿瘤(R0及R1切除),包括整个肿瘤及近受累脏器。高分化脂肪肉瘤肉眼观和正常的脂肪组织类似,脂肪肉瘤的切除范围至少包括影像上左右侧不对称的区域。根据腹膜后脂肪肉瘤多灶性生长与复发的特点,患侧全腹膜后脂肪切除是降低潜在肿瘤残留风险的合理手术方式。

    在腹膜后肿瘤的综合治疗中,目前尚没有腹膜后肉瘤新辅助治疗和单纯术切除的随机对照研究数据结果,但是新辅助化疗、化疗联合热疗、体外放疗或者联合放化疗,对经慎重选择的腹膜后肉瘤患者是安全的,不会造成致命的并发症。特别对部分手术上无法切除和/或疑似无法切除的腹膜后肉瘤患者,建议通过新辅助治疗缩小肿瘤,以提高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尤其对化疗敏感的肿瘤如滑膜肉瘤、平滑肌肉瘤,放疗敏感的孤立性纤维瘤推荐应用。

    在腹膜后肉瘤患者的复查与随访中,腹膜后肉瘤完整切除后的复发无平台期,术后15-20年仍可复发。腹膜后肉瘤患者需无限期随访。高级别腹膜后肉瘤患者手术治疗后中位复发时间<5年。影像上发现的复发较临床出现症状早数月或数年。腹膜后肉瘤随访评估需包括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目前尚无明确的随访期限和间隔时间,建议腹膜后肉瘤术后每3个月随访评估1次,2年以后建议每6个月进行1次随访评估,5年以后每年随访评估1次。

  • 对于初诊时伴有脑白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需要采取全身化疗与三联鞘注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在诱导治疗期间,每周进行一次鞘注,直至脑脊液中的肿瘤细胞消失。随后,在不同治疗阶段继续进行鞘内注射。

    如果初诊时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且治疗反应良好,可以不进行放疗。但如果需要放疗,应在完成延迟强化治疗后接受颅脑放疗。对于年龄小于2岁的患者,不建议进行放疗;而对于年龄大于等于2岁的患者,放疗剂量应控制在12~18Gy之间。放疗后不再使用HD-MTX及Ara-c,但仍需继续进行鞘注直至停止全身化疗。放疗后每8~12周进行一次鞘内注射,以预防脑白复发。

    对于反复发作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可以采用脑室注射法,通过安置Omeya囊使药物在蛛网膜下腔充分循环吸收。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反复腰穿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并且不影响患者淋浴甚至游泳;同时也便于医务人员操作。

  •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对儿童疾病预防工作的加强,感染性疾病和营养不良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明显下降。然而,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威胁儿童生命和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儿童恶性肿瘤与成人肿瘤不同,可以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甚至在胎儿期就可以发现。病理类型多为胚胎性肿瘤,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但研究表明,很多肿瘤的发生与基因的改变和遗传有关。儿童肿瘤生长速度快,容易早期转移,病程短,恶性度高,但多对化疗、放疗敏感,治疗效果明显好于成人。目前儿童肿瘤的总体治愈率已达60%。

    临床常见的儿童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脑肿瘤、恶性淋巴瘤和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等其他实体瘤。传统的治疗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各地治疗水平的参差不齐,治疗过程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以及对儿童肿瘤认识不足等。因此,目前的治疗模式应该是手术、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相结合,并且需要多个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

    在实际治疗中,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影像学、血液指标和免疫指标的检测,必要时进行骨髓、脑脊液的穿刺检查以及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或手术切检,尽早确诊。然后,根据以上各项检查结果对患儿的病程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并对预后进行判断,按照国际统一标准确定准确的临床分期,并据此制定相应的系统治疗方案。术前辅助治疗和手术时机的掌握也非常重要,可以使肿瘤缩小、局限,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手术中因压迫肿瘤而导致的瘤细胞的扩散,降低手术的风险,尽可能保证患儿的生存质量。术后病理类型的确定、正规治疗和病情的监测、介入治疗和手术中放疗的应用、免疫治疗的应用等都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总的来说,儿童恶性肿瘤的治疗需要一个系统的、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治愈率,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

  • 乳腺癌的治疗通常包括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等方法。这些方法虽然能有效控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但也会带来一系列副作用。中医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能够增强疗效,减轻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在化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中医认为这是由于脾虚、胃气上逆所致,治疗时应采用和胃降逆、益气运中的方法。常用的方药包括六君子汤合旋复代赭汤加减,主要成分有旋复花、代赭石、太子参、生甘草等。

    血象下降、骨髓抑制是化疗的常见副作用,中医辨证为气血双虚。治疗时应采用益气养血的方法,常用的方药有八珍汤加减,主要成分有太子参、炒白术、云苓、当归等。

    肾功能下降主要由铂类药物引起,中医治疗时应采用补肾活血、利尿解毒的方法。常用的药物有鹿角霜、炙龟板、牧蛎、茯苓、泽泻等。

    毛发脱落是化疗的另一个副作用,中医治疗时应酌情添加何首乌、女贞子、枸杞子等药物。

    化疗药物可能会引起肝损害,中医治疗时应采用疏肝健脾、理气化湿的方法。常用的方药有六君子汤合茵陈蒿汤加减,主要成分有太子参、炒白术、猪茯苓、陈皮等。

    阿霉素可能会引起心脏损害,中医治疗时应采用丹参滴丸或生脉针等药物。

    在放疗期间,使用活血化淤药可以改善细胞的携氧能力,从而增强放疗效果。常用的药物有黄芪、太子参、当归等。

    放射性皮炎是放疗的常见副作用,中医治疗时应采用益气养血、清热解毒的方法。常用的药物有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等。

    放射性肺炎或肺纤维化是放疗的另一个副作用,中医治疗时应采用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活血化淤的方法。常用的药物有黄芪、丹参、莪术等。

    三苯氧胺可能会引起子宫内膜癌及脂肪肝,中医治疗时应根据辨证结果添加相应的药物,如紫草、白花蛇舌草等。

    总之,中医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具有广泛的适应证和独特的优势。通过调整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平衡,中医药可以缓解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降低复发转移率。

  • 在面对T1期喉癌的治疗时,放疗通常是首选方案。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化疗也可能成为一个可行的选择。这些情况包括:身体状况不佳,无法承受手术;存在血液病或其他无法手术的疾病;癌细胞分化程度低;或者已经进入晚期,手术不再是一个选项。

    如果你被诊断出患有T1期喉癌,首先应该考虑放疗。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癌细胞的生长,并且通常不会带来太多的副作用。然而,如果你符合上述任何一种情况,化疗可能会被推荐给你。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重要的是要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他们可以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提供最适合你的治疗建议。记住,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喉癌的成功治愈至关重要。

  • 头颈部癌的发病率在所有肿瘤类型中排名第六,死亡率排名第八。90%以上的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手术和/或放疗联合化疗或靶向药物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然而,近50%的患者在首程放疗野内出现局部复发或第二原发肿瘤。挽救性手术是最有可能达到根治意图的治疗手段,但临床研究发现仅一小部分患者能接受手术治疗。因此,再程放疗可能是能达到复发病灶根治的另一种局部治疗手段,虽然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受到了很大限制。

    在选择可能需要接受再程放疗的患者时,需要综合评估肿瘤相关因素、首次放疗相关因素和患者自身相关因素。对于复发头颈部癌患者,若需要接受挽救性手术和术后放疗,足够的营养获取尤为重要。同时,需评估甲状腺功能,特别是促甲状腺素水平。因为,接受头颈部癌放疗的一部分患者会出现甲状腺功能下降,而其功能下降会对挽救性手术切口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临床可采用或正在研究的再程放疗技术包括近距离后装放疗、常规外照射、IMRT、SBRT和质子放疗。其中,SBRT的应用也得到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例如,Rwigema等对96例复发头颈部癌采用SBRT不同剂量分割方式的再程放疗,1年和2年的OS率分别达到了58.9%和28.4%,没有出现4/5级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进一步分析发现无论复发肿瘤的大小(≤25 cm3 ∶ >25 cm3),随着放疗总剂量上升肿瘤的LC率就增加。研究者认为单次照射剂量10 Gy,5次分割,总剂量达50 Gy是合适和可行的。

    对于全身一般情况较好、无严重并发症和器官功能障碍的复发头颈部癌患者在接受再程放疗时,可以考虑联合同步化疗以提高疗效,但有增加潜在治疗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目前,复发头颈部癌再程放疗时同步化疗方案仍未统一,需进一步优化。RTOG 9911 II期临床研究对复发头颈部癌或第二原发恶性肿瘤再程放疗时,采用分段照射(1.5Gy/次,2次/d,连续5d,休1周,共4个循环,总剂量60 Gy),同步应用低剂量紫杉醇(20 mg/ m2)和顺铂化疗(15 mg/ m2);结果发现105例患者中74%完成了预定化疗方案,中位生存期为12.1个月,1、2年OS率分别为50.2%、25.9%,≥4级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8例患者出现治疗相关死亡。

    近年来,靶向免疫检测点药物,包括针对PD⁃1和CTLA⁃4的单抗药物在一些实体肿瘤中显示了较好抗肿瘤活性。Seiwert等在一项开放的多中心临床Ib期研究中,采用抗PD⁃1单抗Pembrolizumab治疗了60例复发或有远处转移的头颈部鳞癌的患者,结果显示在可评价疗效的45例患者中8例有效(18%),10/60(17%)的患者出现3—4级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無药物治疗相关死亡。

    尽管复发头颈部癌接受挽救性手术+术后再程放疗或者再程放疗±化疗或靶向药物治疗后,能使一小部分患者获益,但总体疗效不尽如人意,且伴发严重不良反应。目前,临床应用再程放疗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缺乏临床或分子生物学指标来预测接受再程放疗可能获益的患者;复发头颈部癌接受再程放疗后,大部分患者还是出现肿瘤局部复发或未控;再程放疗可导致严重,甚至致死性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由于已经发表的临床研究大多属回顾性研究,且病例数较少,首次放疗情况和已存在的不良反应之间差异,复发肿瘤部位和大小的不同,再程治疗方案的多样化等原因,造成不同研究之间治疗结果的可比性较差,很难得出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

  • 直肠癌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是否能保全肛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绝大部分直肠癌患者都有机会保留肛门功能。肿瘤下缘距离肛门口的距离是能否保留肛门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通常情况下,距离肛门口3cm以上的直肠癌患者都可以考虑保留肛门。即使肿瘤下缘距肛门小于3cm,也不必绝望。通过精准评估和综合治疗(如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相当一部分患者的肿瘤会退缩甚至完全消失。对于退缩良好的患者,可以进行局部切除;对于完全消失的患者,可以选择等待观察。长期随访结果显示,这部分患者的生存预期并不比手术切除肛门的患者差。因此,绝大部分直肠癌患者都有可能保留肛门功能。建议有强烈保肛意愿的患者与医生充分沟通,经系统评估和综合治疗后能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 脉络膜转移癌是一种常见的眼部肿瘤,多见于40-70岁的女性,左眼发病率高于右眼。乳腺癌和肺癌是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其他如肾癌、消化道癌、甲状腺癌和肝癌也可能转移至脉络膜。这种疾病的特点是生长迅速,早期可能引起剧烈的眼痛和头痛,晚期可导致视网膜脱离。

    诊断脉络膜转移癌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肿瘤病史,并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CT、MRI、超声波和FFA等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重要帮助。一般来说,脉络膜转移癌的患者已经处于癌症晚期,其他部位也可能有转移。因此,眼球摘除术通常无治疗意义,化疗或放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预防脉络膜转移癌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治疗原发肿瘤。定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尤其是对于有癌症家族史或其他高风险因素的人群,非常重要。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担忧,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