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肝癌侵犯下腔静脉(IVC)是肝切除术中的一大难题。IVC周围的肝肿瘤可以分为中央型、尾状叶肿瘤、腔静脉旁部肿瘤和肝静脉根部肿瘤四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特点和手术处理方式。
中央型肝癌主要生长在Ⅰ、Ⅳ、Ⅴ、Ⅷ及腔静脉旁部(Ⅸ),且位置深在,肿瘤基底部紧贴肝后IVC。尾状叶肿瘤可以向前生长侵犯门静脉、胆管,造成梗阻性黄疸,向后侵犯IVC,造成IVC梗阻。腔静脉旁部肿瘤位于IVC前方、肝静脉的后方、第一肝门之上,往往累及三个肝门。肝静脉根部肿瘤往往紧压在IVC前方,中肝静脉与右肝静脉或中肝静脉与左肝静脉之间。
肝肿瘤侵犯IVC的方式主要有压迫、侵犯,甚至包绕IVC,造成IVC被压扁、移位、变形,或肿瘤沿着肝静脉侵入IVC形成癌栓。手术处理方式包括:找到肿瘤与IVC之间的间隙,避免损伤IVC;将受累的主肝静脉、IVC壁的部分或周径一并切除;进行IVC部分切除、血管移植术;使用人造血管或自身静脉作补片修复;进行IVC节段切除等。
对于合并IVC癌栓的肝癌,近来的研究表明,癌栓和肝肿瘤完全切除后可获得长期存活。手术切除IVC癌栓需要轻柔操作,避免挤压肿瘤,以防癌栓脱落。肝后型的IVC癌栓可以通过全肝血流阻断术取净癌栓;若癌栓近端已超过膈肌平面,则需打开纵隔,切开心包,于右心房下阻断肝上IVC;有时癌栓可延伸到右心房时则要在体外循环下切开心房取栓。少数IVC癌栓有附壁、机化现象,难以取尽的可行IVC节段切除、血管移植。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AFP是肝癌最特异的标志物之一。当AFP的浓度超过400微克/升时,需要高度警惕肝癌的可能性,前提是排除了其他可能引起AFP升高的疾病,如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和生殖细胞性肿瘤等。
对于慢乙肝病人来说,AFP的升高通常与肝细胞的损伤、修复和再生过程有关,但一般不会超过400微克/升,并且与转氨酶水平有明显的相关性。然而,即使在个别病例中,AFP可能会达到800微克/升以上,但随着肝炎的好转和转氨酶的下降,AFP也会随之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或长期保持在100微克/升以下的低浓度水平。
如果排除了检验误差,持续监测AFP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如果AFP在4周内持续升高,即使CT检查结果为阴性,也应该高度怀疑肝癌的存在。因为即使只有0.1~0.2厘米大小的肝癌病灶,也足以导致血液中AFP的明显升高。建议进行更深入的检查,例如肝动脉造影后碘油CT扫描等,以提高对微小病灶的检测率。
肝癌的发展速度很快,早期和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截然不同。因此,即使肝功能正常,B超和CT检查结果为阴性,也不能放松警惕,延误最佳的诊断和治疗时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疾病在初期阶段都会发出一些信号,但这些信号常常被我们忽视,导致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尤其是当某些疾病的症状与胰腺癌相似时,患者很容易自行判断疾病类型,而不去医院进行检查,这种做法是非常不科学的。
那么,为什么有些疾病容易与胰腺癌混淆呢?主要原因是这些疾病的症状与胰腺癌的症状非常相似。例如,胰腺癌的发病位置与胃部疾病的位置相似,若不注意,很容易被误诊为胃部疾病。然而,通过X线钡餐检查和纤维胃镜检查,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区分两者。
此外,胰腺癌在初期阶段的症状也与原发性肝癌的症状相似,例如肝肿大、黄疸在后期出现、腹痛不因体位改变而转变等。通过超声和放射性核素扫描,我们可以发现肝占位性病变,从而进行正确的诊断。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可能患上胰腺癌,而将其当做普通的生活疾病来对待。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胰腺癌的发病原因较多,且伴随着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很容易被误诊。例如,胆囊癌初期可能只表现为息肉样突起,癌自身质地软而有弹性,引起的黄疸常常呈动摇性;腹痛不明显,常伴随着胆囊炎,反复出现寒战、发烧等症状。
鉴于胰腺癌的症状不明显且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我们强烈建议在出现身体不适时,及时到医院接受检查和治疗,不要掉以轻心,以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目前,胰腺癌的治疗主要采用精确放疗和化疗的方式,临床数据显示,这种治疗手段可以将胰腺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延长至16个月。
我记得那天,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亮了我家的小客厅。可我的心情却像外面的天气一样阴沉。肝癌的诊断像一把利剑,刺穿了我所有的希望和梦想。更糟糕的是,肝腹水的出现使得我每天都在与疼痛和不适作斗争。
那天,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我与一位普外科医生进行了图文问诊。他的名字我记不清了,但他的耐心和专业让我至今难忘。
“您好,这个情况,是每天都可以放腹水的。”他说。听到这句话,我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一些。然而,随即又涌上一阵焦虑:“哦,那每天排八百毫升可以吧?”我问道,声音中带着一丝紧张。
医生解释说,排放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全身状况来决定,一般一天不超过1000毫升。否则,可能会引起低蛋白血症和电解质紊乱,导致患者不适症状加重。我点了点头,心中默默计算着每天的排放量,希望能找到一个平衡点。
医生还建议我补充白蛋白和口服氯化钾,以帮助身体恢复平衡。他的话语温暖而专业,让我感到一丝安慰。
在结束问诊后,我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肝郁脾虚证泄泻的特点让我意识到,我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需要改变。从那天起,我开始尝试调整自己的生活,希望能在与疾病的斗争中找到一线生机。
回想起那段日子,我深深地感激京东互联网医院和那位医生。他们的帮助让我在最困难的时刻找到了方向和希望。现在,虽然我仍然在与疾病作斗争,但我已经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照顾自己,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平衡和美好。
如果你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我想告诉你:不要放弃,总会有帮助和希望的出现。记得关注自己的身体,及时就医,尤其是在这个信息时代,互联网医院可以为你提供便捷而专业的医疗服务。最后,祝愿我们都能健康快乐地生活下去。
本次临床研究旨在探索特瑞普利单抗(拓益)与仑伐替尼联合治疗不能手术切除且病理诊断的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将对比仑伐替尼单药治疗肝癌的效果。
研究对象为年龄在18-75岁之间,肝肾功能良好,未使用过全身系统治疗(如索拉非尼、仑伐替尼、全身化疗、多纳非尼、阿帕替尼、PD-1抑制剂)的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研究将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仑伐替尼对照组。
如果您有意参加本次研究,请携带既往治疗病史、病理报告、近期影像学及化验检查资料,前来咨询入组事宜。
最新研究表明,超顺磁氧化铁颗粒(SPIO)的摄取是区分良性与恶性结节的有效指示剂。通过联合使用SPIO和钆增强MRI,可以从细胞功能和血液供应角度显示肝硬化结节的影像特点,这对于肝硬化患者肝细胞癌(HCC)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HCC的发病过程包括肝细胞由再生结节、经临界(发育不良)结节、至明确恶性HCC的逐步去分化作用。因此,影像检查的主要任务是首先识别可疑病变,然后区分良性、临界或恶性结节。虽然超声和甲胎蛋白(AFP)检测对高危肝硬化患者进行普查有所帮助,但它们无法可靠地区分小HCC与良性或发育不良结节。SPIO MRI和钆增强T1加权MRI或对比增强CT的动态影像可以帮助识别组织学恶性度增高与动脉血化增多、门脉血供减少相关的病变。微泡对比剂超声检查也是一种诊断动脉血化结节的方法,但灌注评估无法明确区分良性与恶性病变。枯否细胞功能是通过SPIO MRI检测的另一项肝组织特点,目前的证据显示,SPIO的摄取是区分良性与恶性结节的有效指示剂。联合使用SPIO和钆增强MRI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肝硬化结节影像特点,帮助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规划。
我还记得那天,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亮了整个房间。我的心情却像外面的天气一样阴沉。刚刚从医院回来,手里攥着一份报告单,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确定性。医生说我患了肝癌,晚期。
我坐在沙发上,呆呆地看着那张纸,脑海中一片空白。突然,手机响了,是京东互联网医院的提醒。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开了对话框。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名叫“言犀”的医生,问我有什么需要帮助的。
我把报告单上传给他,等待着他的回复。几分钟后,他回复了我:“报告提示肝肾功能是异常的。”我心中一紧,问他:“肾功能异常?严重吗?”言犀医生安慰我说:“这个我们这边医生说是肝癌引起的,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建议积极治疗,有利于老人的情况。”
我感到一丝希望,但同时也很迷茫。言犀医生继续说:“有肝脏超声等其他的检查吗?”我摇了摇头,告诉他我还没有做其他检查。言犀医生建议我尽快去做其他检查,以便更好地了解病情。
我感谢言犀医生的建议,决定按照他的建议去做。虽然我知道前路漫长,但至少我现在有了一个方向。看着窗外的阳光,我深吸了一口气,告诉自己:我可以的。
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啊?如果有,希望你们也能像我一样,勇敢面对,积极治疗。健康没有小事,平日里大家也要多注意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
面对晚期肝癌,许多患者和家属都感到绝望。然而,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通过介入治疗和靶向抗癌药的联合应用,部分晚期肝癌患者可以实现肿瘤降期,甚至成功接受肝移植手术。
以陈先生为例,5年前他被诊断出肝癌晚期,肿瘤已经侵犯了肝脏大血管,超出了肝移植手术的标准。但是,经过两次介入治疗和靶向抗癌药的治疗,陈先生的肿瘤得到了有效控制,肝功能也逐渐恢复正常。最终,他成功接受了肝移植手术,并且至今未出现肿瘤复发,生活如常。
这类病例表明,介入治疗和靶向抗癌药的联合应用可以为晚期肝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虽然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独特的,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但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方向。
慢性乙肝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根据2006年全国乙肝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现有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3000万。部分慢性乙肝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规范化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治疗慢性乙肝应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案,包括合理的休息和营养、调整心态、恢复肝功能、调节免疫、抗病毒、抗肝纤维化等。近年研究表明,乙肝病毒的复制及程度是导致病情进展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抗病毒治疗可以减少传染、减轻肝损害、减少或延缓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的发生,最终提高生活质量并延长寿命。治疗目标是恢复肝功能、最大限度抑制或清除病毒、血清学转化和表面抗原转阴。然而,大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治疗,肝硬化及肝癌患者一般要终身用药。
规范化抗病毒治疗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掌握好适应证,医生和病人都应按照《指南》规定,慎重进行治疗。其次,规范选择药物,个体化治疗,尽量选择那些抗病毒作用强且耐药发生率较低的药物。再次,坚持治疗,用足疗程,把握“终点”,每位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人,要有长期治疗的准备。最后,定期监测,了解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估计预后。
在对慢性乙肝的治疗中,许多患者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和做法。这些误区可能会导致病情的恶化,甚至失去治疗的最佳时机。以下是慢性乙肝治疗中常见的十大误区。
误区一:急性乙肝可以通过中医治疗痊愈
实际上,成年人的急性乙肝很少能自行痊愈,多数情况下会发展成慢性乙肝。中医药可以缓解症状,但不能彻底控制疾病的进展。
误区二:良好的自我保养可以防止乙肝病情复发
如果乙肝病毒的复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长期的抑制,单靠自我保养是无法防止病情复发的。乙肝病毒会继续复制,导致肝炎逐渐恶化。
误区三:追求乙肝表面抗原转阴是治疗的唯一目标
虽然乙肝表面抗原转阴是一个理想的治疗目标,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达到。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病情,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误区四:民间草药可以治愈乙肝
乱用草药可能会导致药物性肝炎的发生,反而加重病情。科学的治疗方法是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来控制乙肝病毒的复制。
误区五:抗病毒治疗非常昂贵,不值得尝试
实际上,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是最经济的治疗方法。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节省医疗费用。
误区六:中医药和护肝药可以治愈乙肝
中医药和护肝药可能会改善肝功能指标,但并不能根治乙肝。乙肝病毒仍然会持续复制,导致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的进展。
误区七:肝功能正常就意味着病情稳定
即使肝功能指标正常,乙肝病毒仍然可能在肝脏中复制,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因此,肝功能正常并不能代表病情稳定。
误区八:乙肝可以被完全治愈
目前的医疗技术还不能完全治愈乙肝。然而,通过长期口服抗病毒药物,可以稳定控制病情,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误区九:新型治疗方法(如基因免疫疗法、细胞免疫疗法)是治疗乙肝的唯一希望
虽然这些新型治疗方法听起来很吸引人,但它们还处于研究阶段,尚未被广泛应用。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仍然是当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误区十:抗病毒治疗的副作用太大,不值得尝试
虽然抗病毒药物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但这些副作用通常是可以管理的。相比之下,乙肝病毒的持续复制对肝脏的损害更大。因此,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仍然是最合理的选择。
肝癌消融治疗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治疗小肝癌的方法。它具有对肝功能影响小、创伤小、疗效确切等优点,尤其在一些早期肝癌患者中可以获得与手术切除相类似的疗效。这种治疗方式是借助医学影像技术的引导,对肿瘤病灶进行靶向定位,然后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直接杀灭肿瘤组织。
肝癌消融治疗主要包括射频消融(RFA)、微波消融(MWA)、无水乙醇注射治疗(PEI)、冷冻消融(CRA)、高强度超声聚焦消融(HIFU)、激光消融(LA)和不可逆电穿孔(IRE)等多种方法。其中,超声、CT和MRI是常用的引导方式。超声引导具有方便、实时、高效的特点,而CT和MRI可以用于观察和引导常规超声无法探及的病灶,甚至可以应用于肺、肾上腺、骨等肝癌转移灶的消融治疗。
消融治疗的路径有经皮、腹腔镜、开腹或经内镜四种方式。小肝癌通常可以经皮穿刺消融,具有经济、方便、微创等优点。对于位于肝包膜下的肝癌(特别是突出肝包膜外的肝癌)或影像学引导困难的肝癌,可以考虑采用经腹腔镜消融、开腹消融或水隔离技术的方法。
肝癌消融治疗主要适用于CNLC Ⅰa期及部分Ⅰb期肝癌(即单个肿瘤、直径≤5 cm;或2~3个肿瘤、最大直径≤3 cm),无血管、胆管和邻近器官侵犯以及远处转移,肝功能Child-Pugh A/B级者,可以获得根治性的治疗效果。对于直径3~7 cm的单发肿瘤或多发肿瘤,可以采用消融联合手术切除或TACE治疗,其效果优于单纯的消融治疗。
在进行肝癌消融治疗时,操作医师必须经过严格培训和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掌握各种消融技术手段的优缺点与治疗选择适应证。治疗前应该全面充分地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肝功能状态、凝血功能及肿瘤的大小、位置、数目以及与邻近器官的关系,制定合理的穿刺路径、消融计划及术后照护,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达到有效的消融安全范围。
肝癌消融治疗后,需要定期复查动态增强CT、动态增强MRI扫描、超声造影和血清学肿瘤标志物,以评价消融效果。完全消融后应定期随访复查,通常情况下每隔2~3个月复查血清学肿瘤标志物、超声显像、增强CT或动态增强MRI扫描,以便及时发现可能的局部复发病灶和肝内新发病灶,利用消融治疗微创安全和简便易于反复施行的优点,有效地控制肿瘤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