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直肠癌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旨在移除癌细胞并防止其扩散。手术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患者会接受全身麻醉以确保在手术期间不会感到疼痛。然后,外科医生会在腹部和肛门周围进行切口,以便可以访问直肠区域。
接下来,医生会小心地分离直肠和周围组织,以便可以清楚地看到癌细胞的位置和范围。如果癌细胞局限在直肠内,医生可能会选择进行局部切除手术,仅移除受影响的部分直肠。如果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其他部位,可能需要进行更广泛的手术,包括移除部分结肠和淋巴结。
在手术完成后,患者通常需要在医院中恢复一段时间。医生会密切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治疗来帮助他们康复。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直肠神经内分泌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源自肠道神经内分泌细胞和组织。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早期诊断的成功率显著提高。然而,关于其发生机制的了解仍然有限,研究表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如饮食和生活方式)可能对其发展产生影响。
对于早期发现的直肠神经内分泌瘤,特别是小于1cm的病灶,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通常被推荐作为治疗方法。这种微创手术不仅时间短,而且恢复后瘢痕轻微,影响小。对于更大的病灶(通常超过2cm),可能需要结合CT或PET-CT进行全面的评估,以确定是否存在远处转移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通过ESD切除病灶后,标本将被送往病理科进行切片和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分级。G1肿瘤生长缓慢,侵袭性低;G2肿瘤异质性强,分化良好;G3肿瘤分化差,侵袭性强,预后不佳。最近,G3肿瘤被进一步细分为高分化形态(G3a)和低分化形态(G3b)。尺寸大于20mm和G3病变是预后不良的特征,并与转移性疾病的高风险相关。分级方法有助于医生评估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总的来说,直肠神经内分泌瘤是一种重要的疾病。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找到了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希望未来有更多关于这种疾病的研究,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我记得那天,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亮了整个房间。我的心情却像外面的天气一样阴沉。直肠癌全身转移的诊断结果像一把利剑,刺穿了我的心脏。我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甚至开始怀疑生命的意义。
我拖着沉重的步伐走进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在线咨询室。医生面带微笑,温柔地问我:“你好,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我深吸一口气,尽量平静地描述了自己的病情。医生听完后,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最多3个月。”
我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3个月?这就是我剩下的时间?我不敢相信。医生似乎看出了我的恐惧,安慰我说:“中间有可能会出现意外。”我抓住这句话,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问道:“有可能一个月?”医生点了点头,眼神中充满了同情。
我离开了在线咨询室,心情依然沉重。回到家后,我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直到现在,我才意识到,生命是如此脆弱。我们总是以为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去做想做的事情,但实际上,时间是那么短暂。
我决定珍惜剩下的每一天,去做我一直想做却没有勇气做的事情。我开始写日记,记录下每一天的感受和经历。我也开始和家人、朋友们多交流,分享我的故事和心情。他们的支持和鼓励给了我无穷的力量。
现在,我已经过了那个3个月的期限。虽然我知道自己的病情依然严重,但我不再恐惧死亡。我已经做好了准备,接受生命的任何结果。因为我知道,无论我活多久,我的生命都有意义。
如果你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我想告诉你,生命是宝贵的,但它也是短暂的。珍惜每一天,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和你爱的人在一起。不要让恐惧和焦虑占据你的心灵。相信我,生命的美好远远超过了它的痛苦。
造瘘口是一种在直肠癌手术中常见的治疗方式。通过将乙状结肠从腹部重新开口,患者可以从此处排泄大便。然而,这种方法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护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造瘘口需要定期清洗和更换专门的袋子。这些袋子必须与皮肤紧密贴合,以防止泄漏和感染。患者需要学习如何正确地更换和清洁这些袋子,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其次,造瘘口周围的皮肤需要特别的护理。由于粪便的刺激性,皮肤可能会出现糜烂和其他问题。患者需要使用温水和专门的皮肤保护产品来保持皮肤的健康。
此外,患者还需要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他们可能需要避免某些食物,以减少排泄物的量和频率。同时,他们也需要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压力,因为造瘘口可能会对他们的自尊心和社交生活产生影响。
总的来说,造瘘口护理是一项复杂而挑战性的任务。然而,通过正确的知识和技能,患者可以有效地管理他们的造瘘口,并恢复到一个相对正常的生活状态。
直肠癌术后复发的风险始终存在,特别是在手术后的头几年。早期复发的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各种不适。为了从根本上降低复发和死亡率,需要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
首先,直肠癌复发的常见症状包括大便习惯改变、便血、泌尿系统症状、疼痛和肿块。这些症状可能是复发的早期信号,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次,定期随访检查对于早期发现复发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手术后的头几年,每隔三个月进行一次复查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恶化。
最后,巩固治疗也非常重要。除了定期复查外,患者还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坚持服用药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康复能力。
总之,直肠癌术后复发的预防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生共同努力。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治疗,才能有效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质量。
在追求肿瘤治疗标准化的道路上,美国国家指南被视为重要的参考规范。然而,美国是否所有患者都接受了标准治疗?这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美国国家数据库(NCDB)提供了一些答案。该数据库由美国外科医师学会癌症委员会和美国癌症协会联合建立,收集了1500余家公认的癌症中心数据,约占美国所有癌症数据的70%。虽然NCDB是以医院为基础收集数据,但其患者的临床和人口统计学特征与SEER数据库相似。
研究表明,2004-2007年与2010-2012年期间相比,低容量中心诊治直肠癌患者的比例由12.3%降至6.8%,单纯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由13.1%降至8.7%,接受辅助化放疗的患者由16.7%降至6.7%。这些数据显示,新辅助化放疗的实施并不乐观。Mitin博士指出,尽管三联治疗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中显示出更好的疗效,但只有不足60%的美国患者真正接受了这种治疗。肿瘤较大或有淋巴结侵犯的患者更可能只接受手术治疗或手术联合辅助性化放疗,而非新辅助治疗;在非高容中心接受诊疗的患者也较少可能接受新辅助治疗;此外,非白人或希班牙裔、没有私人保险、居住社区内普遍教育水平较低等因素也会影响患者接受标准治疗的可能性。
这些结果引起了人们的震惊。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至少60%的直肠癌患者接受了已知的最佳治疗,尤其是在高容治疗中心。然而,研究结果表明,临床试验人群和真实世界人群存在很大差别。通常参加临床试验的人群更易接受治疗、健康状态更好、支持系统更好并有更多社会经济资源。因此,某种治疗对某类人群有治疗作用时,并不能直接转化应用于更多人群。这一问题需要引起肿瘤医师和研究者们的更多关注。
今天,我完成了一项复杂的手术,旨在帮助一位61岁的患者恢复健康。该患者患有多种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代谢综合征、脐疝和胆囊结石。手术包括腹腔镜袖状胃切除、胆囊切除和脐疝切除修补术。我的目标是让这位老人家顺利康复,重新获得健康的生活。
同一天,我还为一位直肠癌患者进行了TaTME手术,希望能为其根治。下午,我邀请了一位来自美国的好朋友,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熊教授,来分享他的专业知识。他的演讲对我非常有启发性。
便血、排便困难等症状是痔疮和直肠癌的典型表现,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痔疮本身不会癌变,但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可能导致细胞异常增生,引发慢性病变,甚至癌变。特别是当痔疮患者出现便血、排便困难、消瘦等症状时,很容易被误诊为痔疮而延误治疗。
专家提醒,辨别这两种疾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痔疮是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分为四期:Ⅰ期主要以便血、分泌物多、痒为主;Ⅱ期有便血,痔随排便脱垂但能自行还纳;Ⅲ期内痔脱垂于肛门口外或每次排便脱出肛门口外,不能自行还纳;Ⅳ期内痔脱出肛门无法回纳到肛门的里面,是内痔中最严重的病症。
直肠癌主要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血便、脓血便、里急后重、便秘、腹泻等;大便逐渐变细,晚期则有排便梗阻、消瘦甚至恶液质。直肠指检和直肠镜检是诊断直肠癌的重要检查步骤,可以窥见肿瘤大小形状部位并可直接取介入组织作病检。
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中低位直肠癌的治疗方案也在不断演变。中日韩三国作为亚洲的主要医疗强国,在直肠癌的治疗上各有特色。下面我们将对三国在中低位直肠癌术前放化疗方面的现状进行比较和分析。
在中国,2017年发布的《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推荐对距肛门小于12厘米的直肠癌患者进行术前放化疗,特别是对于T3和(或)N+的可切除直肠癌患者。然而,实际情况是,中国的直肠癌术前放化疗的普及程度并不高,主要受到影像科诊断水平、多学科团队(MDT)开展成熟度和患者经济原因等因素的影响。据中国胃肠肿瘤外科联盟数据报告显示,2014-2016年间,仅有22.26%的Ⅱ~Ⅲ期直肠癌患者接受了术前放化疗。
韩国的结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也推荐临床分期Ⅱ期(cT3-4N0M0)或Ⅲ期(TanyN+M0)的患者接受术前放化疗。韩国政府对此有严格的政策要求,医院的考核指标之一就是按照指南进行临床诊疗。因此,韩国在直肠癌术前放化疗的开展上非常积极。根据《Cancer Res Treat》201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韩国的术前治疗开展率从2005年的40.6%快速增长到2016年的84.2%。
日本的《大肠癌治疗指南(2016年版)》则推荐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加侧方淋巴结清扫术(LLND)作为腹膜返折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方式。然而,绝大多数日本医生并不积极推荐可切除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接受术前放化疗。日本静冈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术前放化疗的开展率仅占5%,大部分局部进展期的患者都进行了TME+LLND手术。
总的来说,中日韩三国在中低位直肠癌的治疗上各有侧重。中国和韩国更倾向于术前放化疗,而日本则更注重手术的精细化。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际合作的加强,相信三国在直肠癌的治疗上会有更多的交流和借鉴,共同推动直肠癌的治疗水平不断提高。
直肠癌手术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手术可能会损伤支配膀胱的神经,导致排尿障碍。其次,直肠切除后,膀胱失去支持而移位,容易引起膀胱颈梗阻,进而影响排尿。另外,手术合并创伤性、无菌性膀胱周围炎也可能暂时影响排尿功能。值得注意的是,长期的排尿障碍多与神经损伤有关。
在性功能方面,手术可能会引起神经损伤、盆底肌肉损伤、血管损伤等问题,进而导致性功能障碍。此外,精神心理因素和年龄因素也可能对性功能产生影响。
对于排便功能,手术操作可能会损伤神经,降低传输粪便的能力,导致便秘倾向。同时,吻合口部位的结肠常发生痉挛性异常运动,引起异常便意,患者可能会出现排便次数不规律、每次排出少量粪便等问题。由于神经损伤,肛门括约肌的松弛也可能导致大便次数增多,患者对大便控制能力差,甚至有肠液自肛门溢出,造成肛门周围瘙痒。
对于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排便不能自控是常见问题。由于直肠已被切除、神经已被破坏,患者可能会失去对排便的控制能力。但是,通过日常的缩肛运动,患者可以逐渐恢复这种功能。恢复时间和程度因人而异。
在超低位直肠癌的治疗中,如何既能实现根治又能为患者保留功能完好的肛门一直是全球肛肠外科专家们努力探索的方向。近年来,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作为一种新型的保肛手术技术,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ISR是一种建立在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基础上的极限直肠癌保肛手术。该手术可以通过切除部分或全部肛门内括约肌来获取足够的远端切缘,从而在提高低位直肠癌保肛率的同时降低局部复发率。这种手术标志着直肠癌保肛门手术不再取决于肿瘤距离肛门多远,而是取决于肿瘤侵润深度,可以称作是直肠癌治疗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一位44岁的患者因反复排粘液血便并大便习惯改变1年而被诊断为直肠癌(中分化腺癌)。由于肿瘤下缘距离肛门仅2.5cm,患者强烈要求保肛。经过新辅助化疗3疗程以期“降期减瘤”,并在复查后发现肿瘤大小明显减小,医生们决定对其施行腹腔镜辅助下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肛门拖出吻合术+预防性回肠造口术。手术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病理报告显示:中分化腺癌,切缘阴性,1站淋巴结见癌转移(5/14),2、3站淋巴结未见癌转移(0/10)(0/3)。
超低位直肠癌是指肿瘤下缘距肛门7cm以下的直肠癌,临床上常将距肛5cm以下直肠癌称为超低位直肠癌。以往,这类病例通常需要采用Miles手术切除肛门,给患者带来生活不便和巨大的心理负担。然而,随着ISR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可以通过这种手术保留肛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