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X光片、CR、DR、CT与核磁共振的区别?

X光片、CR、DR、CT与核磁共振的区别?
发表人:张海京

X光片包括传统X光片和数字化X光片,具体概念如下:
一、传统X光片为X射线穿过人体后,由于人体各部位不同组织对X射线吸收程度不同,因此可显示出X射线的不同密度信息分布于感光胶片,经过显影、定影显示不同密度阴影,举例如下:
1、骨骼对X射线剂量吸收较多,因此X光片显示为高密度影;
2、含气组织对X射线量吸收较少,因此X光片显示为低密度影。
二、数字化X射线指X射线通过人体后不在胶片直接成像,是利用IP板、平板探测器、采集器来成像,具体功能如下:
1、IP板主要用于CR成像系统;
2、平板探测器可用于DR成像系统及DSA成像系统;
3、采集器主要应用于CT扫描,收集信号后经过计算机处理系统,将图像数据传输至医用干式相机,通过激光扫描在胶片成像,完成最终成像。

DR和CR有哪些区别

DR和CR‍‍这两个名词是近20年才出现的,早以前都是放射科拍片子,放射科拍片子主要是有一个照相的,叫高压发生器和球管组成,‍‍以前传统的拍片子是拿一个胶片盒来成像,成完像拿胶片盒到放射科,按时去洗胶片,就和以前的照相一样,是有胶卷来成像的。


现在的DR和CR就是成像的板子发生了变化,它俩的区别就在于同样的板子,DR是直接成像,它直接照完相以后在这上面直接就可以读取数字,不用再去做任何处理。CR照完相以后成像在板子上,‍‍要到特殊的计算机的成像的‍‍设备里,去把它的图像来读取,‍‍所以现在前面的叫直接成像,叫DR,后面的用计算机再处理一次叫CR。两个相比较DR的清晰度会更高,CR清晰度要比它稍微差一些,但是其实是两者在医生的肉眼上是区别不出来的,只是用特殊的检测的手段可以检测出来。还有就是CR的射线量据监测部门检测出的结果要比DR略微高一些。

DR检查就是数字化的平片检查,也叫直接数字化的平片系统,检查应用在常规意义上的普通平片,一般的医院都已经从普通平片换成DR,它可以应用在全身的各个系统内检查,尤其是在骨科,骨科的脊柱现在有一些颈椎病、腰椎盘突出的病人可以做普通平片检查。

                 

                术前CT片                                                             3D打印肽合金人工椎体植入术后CT片

CT和DR同属于放射科常用的检查方法,但是两者有着很多区别:

一、CT是利用放射线对人体进行断层扫描,它对密度的分辨率比较高,而DR对人体是重叠影像,密度分辨率比较低,容易漏诊;

二、两者的适应症不同,CT几乎适合于全身扫查,从头部到脚部,除了妇科,基本上都有涉及,而DR一般用于胸部和骨骼系统检查,使用范围相对小一些;

三、两者对人体的辐射不同,CT相对来说对人体的辐射更大一些;DR检查和CT检查是两种不同的检查方法,都是通过X射线来进行扫描成像,都有辐射。DR检查和CT检查的区别主要在于成像的图像数不一样,DR显示的图像是一张片子,而CT显示的是多层图像。DR和CT的辐射剂量也是不一样的,DR的辐射剂量低,CT的辐射剂量大,以胸部检查为例,一张普通的胸部DR片的辐射剂量是0.02mSv,而一个胸部CT的辐射剂量是8mSv,很明显CT的辐射剂量比DR的辐射剂量大。另外,CT可以通过三维重建从不同角度来显示病变,而DR则不可以。


四、两者的价格不同,CT的价格更高一些。

 

磁共振与CT同属于医学影像学范畴,但是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首先,工作原理不同,磁共振是利用人体内氢原子核在磁共振的仪器强大的磁场空间内,产生共振与还原的过程中释放出能量信息,再通过高能电子计算机系统采集信号,经过数字重建技术转换成磁共振图像;CT是利用X线成像原理,形成图像。

其次,二者检查的侧重范围不一样, 磁共振对软组织,如滑膜、血管、神经、肌肉、肌腱、韧带和透明软骨的分辨率高 CT在观察骨头、肺、出血等方面比较有优势,二者在检查上可以优势互补,如果长时间做CT,对人体是有一定辐射的,而磁共振是没有辐射的。

CT和核磁共振的区别如下:
1、成像原理不同:CT是利用X线会分层穿过人体,然后通过电脑计算之后的二次成像。核磁共振是使用较强大的磁场,使人体中所有水分子磁场的磁力方向一致,这时核磁共振机的磁场突然消失,身体中水分子的磁力线方向又恢复到原来随意排列的状态,反复多次施加磁场,又突然消失,核磁共振就会得到充分的数据,并且运算后成像;
2、清晰度不同:核磁共振可以进行多方面检查,比CT更清楚,但是对于急性出血CT更敏感;
3、辐射方面不同:核磁共振是利用电磁波,没有对人体造成伤害,以及没有放射线伤害。而CT利用X线成像,所以它有放射线伤害;
4、所用时间不同:CT检查使用的时间比较短,3-5分钟之内就可以迅速拍照。但是核磁共振检查过程中整体时间比较长,大约需要15-30分钟;
5、检查作用不同:CT一般可以检查身体中很多内脏的状态,但不能查看到骨头和关节比较微小的病态,半月板、软组织也不如核磁共振检查的更清楚。
对于CT和核磁共振,要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以及病变性质来进行选择。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硝苯地平是地平类降压药最早问世的一代,包括硝苯地平片,硝苯地平缓释片和硝苯地平控释片,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尤其是变异型心绞痛和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绞痛。硝苯地平不影响呼吸功能,故适用于患有呼吸道阻塞性疾病的心绞痛患者,其疗效优于β受体阻断药。并且还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高血压,对顽固性、重度高血压也有较好疗效。由于能降低心脏后负荷,对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亦有良好疗效,适合长期服用。

     

     

    硝苯地平的药理作用机制及适应症

     

    硝苯地平属于第一代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药,通过阻断Ca2+内流作用,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从而提高心肌细胞对缺血的耐受性,同时能扩张周围小动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使血压下降。小剂量的硝苯地平扩张冠状动脉时并不影响血压,为较好的抗心绞痛药。作为抗高血压药时,也没有一般血管扩张剂常有的水钠潴留和水肿等不良反应。口服吸收良好,10分钟便可生效,1-2小时可发挥最大效应。

     

    硝苯地平的适应症为: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冠心病、高血压(单独或与其他降压药合用)。

     

     

    硝苯地平不同剂型的区别

     

    硝苯地平普通片剂,半衰期仅为4-5小时,一天需多次给药,血压容易波动,可反射性促使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有致猝死的风险, 故不推荐用于高血压的长期治疗,仅用于紧急情况。特别提醒,严禁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等短效药物快速降压,因为可能导致心脑等重要器官缺血发生严重并发症。

     

    硝苯地平缓释制剂,应用包膜技术,采用合适的辅料制备的缓释制剂,它释放药物的速度缓慢而持久,相比普通片剂可以更加平稳的降低血压,每12小时用药一次即可,副作用也比普通片剂更低,能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硝苯地平控释片比缓释片制备工艺更高。它是采用的是骨架材料,通过渗透泵原理,将药物与骨架材料制成释放速率恒定的片剂,其药效平稳,其服药次数仅为每天一次。口服药物后,药片中的有效成分完全释放,其骨架片外壳仍以完整形式随粪便排出体外。

     

    总而言之,硝苯地平缓、控释制剂相比普通片剂,药物的血药浓度波动范围大大降低,降压作用更加平稳,同时减少了克服普通片引起的颜面潮红、头晕,便秘等副作用。所以对于高血压患者,应当选用缓控释制剂,能使降压效果更加平稳、安全。但需要注意:硝苯地平缓、控释制剂不要掰开或嚼碎服用,否则破坏了其包膜及骨架结构,使药片丧失了缓、控释能力,反而会增加毒、副作用。

  • 作为一名心内科医生,可能会经常被患者及家属问到心电,彩超,造影之间的差别,这就要求医生除了自身要掌握过硬的医学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具有较好的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要做到不仅自己能看懂,还要做到能把这些枯燥的医学知识用简单通俗的语言解释给患者,方便大家更加容易理解。今天我们就借此向大家简单形象的解释一下彩超、心电、造影三者之间的区别!

     

     

    彩超、心电、造影三者之间的有哪些区别?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心脏比作是一个房间,一个房间主要包括了电路、水路、墙壁、门窗等结构。我们一般把心肌生理放电看作线路,把冠脉看作为水路,同时把心脏瓣膜以及心肌看作为门窗和墙壁。

     

    (1)心脏彩超:

     

    主要是看心脏结构、心脏运动以及瓣膜等结构的情况。心脏彩超主要观察的是心脏的结构情况;通过观察心室壁的情况来判断心脏是否心室肥厚;还可以通过观察瓣膜的情况来判断心脏这个房子门窗是否能正常的开关。同时还可以看房子之间是否有洞,例如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等。

     

    心脏彩超可以观察左心室的射血值,从而判断心功能是否正常。

     

    (2)心电图:

     

    主要是观察心脏的电路系统是否有传导异常,同时还可以通过心电图来判断是心脏的线路之间的传导出现了问题还是发生冲动的窦房结出现了问题,因此可以选择对应的治疗方案进行具体的治疗。普通心电图主要用于心律失常的判断以及心肌缺血等症状的判断。

     

    心电图和心脏彩超、冠脉造影相比,检查高效,价格低廉,以前几块钱可以做一个,现在价格稍微涨了些,大概几十元一个,而且对人体没有任何影响或伤害,特别是它能检查出心梗、心率失常,因此凡是急症、危重症,大部分患者都会安排做这个检查。

     

    (3)冠脉造影:

     

    继续以房子为比喻,冠脉造影主要是观察屋子的水管(冠状动脉)有没有生锈、狭窄、硬化、堵塞等问题,并用来判断心脏血液供应是否正常;还可以通过发现具体哪根血管有问题来判断心脏的具体哪个壁可能会受到损伤。主要是来诊断冠心病的,因此被称作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很多冠心病的患者都听过心脏造影,甚至有不少患者已经做过,心脏造影其实学名叫做心脏冠状动脉造影,就是将一根软管通过动脉血管送到心脏的血管开口,再注入一些造影剂通过X线的照射,让心脏血管以及心脏的情况显现出来。

     

    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开展的很完善了,冠脉造影可以很直观的让医生评估冠心病患者的病情,除了可以用于诊断冠心病之外,还可以用于治疗冠心病,比如造影下进行支架置入等。

     

    由于心脏造影是有创检查,需要注意检查后适当休息。心脏造影术后并没有固定一个休息的时间,而是随着患者本人的自身情况来看的。如果是从手臂桡动脉脉穿刺入路的,这种创伤比较小,在拔除鞘管后,对穿刺点局部压迫4-6小时,就可以拆除加压绷带。而通过大腿股动脉穿刺入路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大腿部位的动脉容易有出血的现象,所以造影拔管后,常规压迫穿刺点20分钟后需要评估穿刺点有无活动性出血。若穿刺点无活动性出血,则需要制动并加压包扎18-24小时后,才可以拆除绷带,并可以开始轻度活动。如果使用封堵器,患者可以在平卧制动后6小时开始床上活动。

     

    无论是哪种方式医生都会注意穿刺点有无渗血、红肿及杂音,穿刺的肢体动脉搏动情况、皮肤颜色、张力、温度及活动有无异常。如果有异常,会相应处理,如果没有异常,患者3天后就可以考虑出院。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彩超、心电、造影这三项检查是反映的心脏不同方面的问题,因此每项检查都很重要,都是不可取代的!

  • 疫情反复,核酸检测发挥关键作用

     

    年关将至,疫情又呈现反弹局势,我国北方的黑龙江、吉林两省的疫情处于漩涡中心。

     

    据国家卫健委官方网站,仅 2021 年 2 月 1 日一天时间,新增确诊 30 例(境外输入 18 例,本土新增 12 例),其中黑龙江 8 例,吉林 4 例。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曾在发布会上表示,国内多地报告本土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疫情呈现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患者年龄大、农村比例高等特征,有的地方出现了社区传播、多代传播,防控形势复杂严峻。

     

    作为排查新冠的重要技术手段,核酸检测在疫情反扑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比如:近期在河北石家庄、邢台新冠疫情的筛查中,仅第一轮的全员核酸检测,就成功筛出阳性病例 364 人,强有力地阻止了疫情的进一步扩大。

     

    目前,核酸检测在我国和全世界疫情防控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春节临近,国家卫健委更是发文称,返乡人员需持 7 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才能返乡。


    核酸检测又被称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金标准」。

     

    它原理是什么?又是如何进行检测的呢?

     

    核酸检测的原理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仅含有核糖核酸(RNA)的病毒,因此针对其 RNA 序列的检测是实现新冠病毒筛检的核心环节。

     

    新型冠状病毒出现后,我国科学家们在极短的时间里便完成了对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并通过与其它物种的基因组序列对比,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中的特异核酸序列。

     

    在临床实验室检测过程中,如果能在患者样本中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核酸序列,便提示该患者可能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第二代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普遍应用的是第二代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

     

    原理:它是先将新型冠状病毒 RNA 逆转录为 DNA,再将标本中的特定核酸序列进行扩增,理论上进行 30 次左右的扩增,其核酸数量就可达到一定的检测标准,再通过荧光等常规方式进行检测。

     

    优势:单次检测从采集到出结果仅需几个小时的时间,大大提升了早期筛检的效率。这种技术发展时间较长,目前已经相对成熟,实现了国产化且应用广泛。

     

    核酸检测的方法

     

    新冠病毒感染人体之后,首先会在呼吸道系统中进行繁殖,因此可以通过检测痰液或者咽拭子中的病毒核酸判断人体是否被感染。其中咽拭子检测是很重要的项目,可分为鼻咽拭子和口咽拭子。两者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都是为了采集到咽部标本,进行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不同的是,一种是通过口腔进入采集口咽部样本,一种通过鼻腔进入采集鼻咽部样本。 

     

     

     

    核酸检测就一定准确吗?

     

    核酸检测结果可能会出现和真实情况不一致的情况,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的检测结果是难以避免的个别现象。

     

    「假阳性」是指患者本来没感染新冠病毒,但核酸检测出现阳性结果。

     

    「假阳性」的出现通常是由于实验室检测过程中标本间的交叉污染或实验室核酸污染造成的。在技术层面上讲,只要实验室严格落实质控工作,可有效避免「假阳性」的产生。

     

    「假阴性」是指从患者的临床症状、肺部影像学结果甚至流行病学史都支持为新冠肺炎,但患者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检测结果与临床不符。

     

    出现「假阴性」的主要原因可能为:

     

    01、病毒入侵人体初期,人体内病毒量尚未达到可检测的程度。

    在病毒潜伏期、轻度症状、严重症状的不同时期,人体的不同部位(如鼻咽部、口咽部、气管、支气管和肺泡)的病毒载量会存在差异。所以,采样时机和采样部位的不同,可能导致所采集的标本中没有足够量的病毒;

     

    02、任何检测试剂都有其检测下限(即敏感性)。

    如果患者标本内的病毒达不到所使用试剂的检测下限,则会出现假阴性。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报告会显示阴性或者阳性,阴性说明没有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阳性说明有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但有一部分人没有出现临床症状却是确诊的患者,就是无症状感染者,需要隔离观察。

     

     

    核酸检测和血清抗体检测一样吗?

     

    相同点: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都是目前可以用来检测新冠病毒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都属于检测新冠病毒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不同点:二者检测对象和标本来源不同。

     

    抗体检测是通过血液采集标本。在感染后,人体会先后产生针对病毒的特异性抗体—IgM、IgG,如果在血液中检测到了免疫球蛋白,则可以说明患者处于感染状态。

     

     

    而核酸检测则是通过检测痰液或者咽拭子中的病毒核酸来判断人体是否被感染。

     

    虽然免疫球蛋白存在时间短,作为诊断标准不如核酸检测准确率高,但两者结合起来检测,更能够提高整体准确性,所以目前抗体检测可以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

     

    小结: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核酸检测作为最终病原学诊断的「金标准」,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核酸检测进行针对性筛查,对疑似患者进行多点采样、多次采样,对高度疑似患者平均潜伏期内隔离观察,以确保最终的检测结果具备足够的可信度。

     

    随着核酸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配合新冠疫苗的研发和广泛接种,相信可以有效缓解新冠疫情的威胁。

  • 冠状动脉CTA和冠状动脉造影都是评价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病变以及指导治疗的重要手段,两者各有优缺点,也各有利弊,在不同情况下选择不同的检查方式,需要根据情况来决定,不能一成不变的认为冠状动脉CTA好或者冠状动脉造影更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冠状动脉CTA啥东西?

     

     

    冠状动脉CTA是一种冠状动脉无创检查,其检查的主要原理是在冠状动脉内使用高压注射器将造影剂迅速打入冠状动脉血管内,再使用CT快速多层扫描和图象重建技术,生成冠状动脉图象的一种技术,能基本了解冠脉病变部位及狭窄程度。

     

    冠状动脉CTA有啥优势?

     

    1.无创:冠状动脉CTA是一个“无创、快速、准确”的冠心病检查手段,成为许多需要了解冠脉情况患者的福音。比起介人冠状动脉造影,心脏CT最大的优点就是无创。

     

    2.更好评估斑块情况:当然除了无创,与冠脉造影相比,心脏CT对于测量冠脉钙化斑块负荷、了解冠脉管壁及冠脉外情况、检查先天性冠脉发育异常等也有优势。

     

    3.风险更小:冠脉CTA因为无创,且无侵入性操作,所以,和冠状动脉造影相比,其风险更小。

     

    4.费用更低:冠状动脉CTA比冠脉造影费用要低廉很多,且安全性高,副作用相比更少。

     

    冠状动脉CTA有啥缺点?

     

    1.图像为静态图像,相比冠状动脉造影血管情况评估更差;

     

    2.对心率和操作重建要求更高;

     

    3.受血管钙化情况影响较大;

     

    4.因为是静态图像,不能评价血流情况及其流动方向。

     

    冠状动脉造影是啥东西?

     

     

    冠状动脉造影是一项用于检查冠状动脉血管是否正常的一项常用检查放手。其是一种有创操作,需要将造影导管经外周动脉送至升主动脉,然后送到冠状动脉开口,从而静推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的一种方法。冠状动脉造影也被称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冠状动脉造影有啥优势?

     

    1.动态多角度展示血管情况,对病变评估更为准确,也能对治疗方式提供更为准确的指导作用。

     

    2.对心率和其他条件要求更低,适合更多人群进行造影检查。

     

    3.可进行直接介入治疗,检查同时治疗更为安全有效。

     

    4.受血管钙化等影响较小,可较好的判断血流流向和血流情况。

     

    冠状动脉造影有啥缺点?

     

    1.有创操作:因为需要将造影导管送入冠状动脉开口,有创操作,所以病人可能更为不适。

     

    2.风险更大:因为是侵入性操作,所以风险更大,并发症可能更多。

     

    3.费用更高:和冠脉CTA相比,费用更高。

     

    4.不能反映血管壁及斑块的情况:和冠脉CTA相比,血管壁的情况不如CTA显示更好。

     

    如何选择做CTA还是做造影?

     

    1.对于不适原因明确为冠心病的病人,首选造影,而对于原因不明的胸部不适,首选CTA。

     

    2.拟行外科手术需要评估冠脉情况的情况首选CTA。

     

    3.拟行冠脉介入或者冠脉外科手术的情况首选造影。

     

    4.临床确诊或者高度怀疑冠心病者首选冠脉造影。

     

    5.搭桥患者评估桥血管,首选CTA。

     

    6.评估介入效果或支架效果以及溶栓术后情况首选造影。

     

    其实描述这么多,很简单的来讲,对于有进一步治疗以及原有明确的病人,首选造影。其次,可首选CT进行评估。

     

    而最简单的方法,其实是谨遵医嘱。因为医生需要不同维度的了解你的情况,就需要作出不同的检查,有时候,我们需要把冠脉CTA和造影都做了,才能更好的判断下一步怎么办?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滑膜软骨瘤病与骨质增生是两种常见的疾病。虽然这两种疾病会出现关节疼痛,僵硬的临床症状,但是它们是不同的疾病。这两种疾病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只有正确区分这滑膜软骨瘤病与骨质增生,才能进行有效的针对性治疗。

     

     

     

    滑膜软骨瘤病是发生在关节滑膜的反应性病变。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关节肿胀等症状。这些症状和骨质增生比较类似。因此很多人都分不清什么是滑膜软骨瘤病,什么是骨质增生。其实这两种疾病是有区别的。下面针对滑膜软骨瘤病和骨质增生的区别做个简单的介绍。

     

    滑膜软骨瘤病和骨质增生的致病原因是不一样的。滑膜软骨瘤病的原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它是由于软骨结节发生钙化或骨化引起的。而骨质增生是由于关节逐渐老化及退行性变引起的。此外外伤、手术或其他明显因素而导致的软骨破坏和关节结构改变也能引起骨质增生。

     

    滑膜软骨瘤病和骨质增生的临床症状也是不一样的。滑膜软骨瘤病主要的患者是青壮年。滑膜软骨瘤病主要发生在膝、髋、肘、肩关节多见。滑膜软骨瘤病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和活动受限。有些患者关节内会出现积液。滑膜软骨瘤病病程一般较长,发展缓慢。而骨质增生患者的患处关节会产生持续性隐痛。疼痛在活动增加时加重,休息后好转。疼痛的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

     

    滑膜软骨瘤病和骨质增生的治疗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滑膜软骨瘤病是良性的。患者需要采取手术治疗切除游离体。而骨质增生患者可以服用软骨保护剂和消炎镇痛药物进行治疗。此外患者还可以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

     

    以上就是滑膜软骨瘤病和骨质增生的区别。无论是骨质增生还是滑膜软骨瘤病,它们都是非常严重的疾病。如果患了骨质增生或滑膜软骨瘤病,一定要去医院进行及时的治疗。通过及时的治疗,滑膜软骨瘤病和骨质增生的病情都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 CT检查,是临床非常常用的一种检查方式。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digitalconverter)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因为其操作简单、方便快捷、成像稳定,成为很多疾病检查的首选。

     

    但很多人对于CT检查还是有所顾虑的,最为担心的恐怕就是CT检查的放射线,害怕检查次数多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导致不必要的恶性结局。那么一年做多少次CT是合适的呢?

     

     

    一、病情需要,多少次都不多!

     

    别人不说,去年陈医生在新疆援疆的时候,突发胆总管结石,而且做磁共振的胆道成像就是看不见那个结石,只有每次CT的时候才能看到结石。从发病到最后治愈,陈医生我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查了5次CT,这个应该是比较多的啦!但对于我的病情来说,再做一次两次,也是因为疾病需要而进行的检查,多少次都不多。

     

    二、身体不需要,一次都是多!

     

    对于身体状态良好,又没有体检必要的患者来说,如果没有身体需要,每年做一次CT都是多的。毕竟再少的辐射也是辐射,再少的射线也是射线,所以一年做几次CT,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的。

     

    三、CT能否被其他检查代替!

     

    既然CT有辐射,那么CT能否被其他检查所代替呢?在临床上,很多时候CT是一个无法被代替的检查,但这也没有绝对,有时候CT检查也可以被彩超、磁共振、DR等检查所代替。但CT仍然是一个在诸多疾病中都应用广泛,甚至无可替代的检查之一。

     

      

    辐射的确是CT的一个弊端,但对于普通人来讲,这些辐射和疾病对我们的威胁来讲,几乎微不足道。所以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辐射而拒绝CT检查。

     

    亲,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你!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 CT是一种计算机体层成像技术,与X线成像技术相比,CT技术呈现出来的影像学图像更加清晰,对于人体组织结构的分辨能力也会越高,极大地提升了当代医学影像学诊断的正确率,帮助医生更好的判断病人的病情。

     

     

    成像原理:

     

    CT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使用X线对人体进行扫描,再将这些探测器接收到的信号转换成黑白灰质图像,医生根据图像上不同部位的显影情况,来判断病人该部位的病变情况。

     

    通常来说,骨骼密度较高,CT图片上就会发白,脂肪密度比较低,CT图片上就会颜色黑点。

     

    然而,由于X线的穿透性很强,导致很多人在做CT的时候担心会给自己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影响。


    那么,实际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1.在医院里,医生给病人做CT检查的时候是不需要在病人身上切开创口的,整个CT检查的过程非常的迅速和简便,几分钟之内就可以扫描完成。

     

    2.做完CT检查之后,一般来说,患者不会感觉到不舒服的情况,只有极个别的人在检查完之后,会有身体发热的感觉,一般持续几分钟之后发热的感觉就会消失。

     

    3.除此之外,在一部分CT检查中,患者需要服用碘对比剂,以此来提升CT扫描的精准度,只有很少一部分的人会对碘对比剂产生过敏的现象。

     

     

    在24小时之后这些碘对比剂就会被人体排空,不会在人体产生任何的存留。

     

    4.就大多数人担心的CT辐射剂量的影响来说,CT设备扫描仪在医院投入使用之前,其放射剂量是经过严格的控制的,医生在给病人拍CT片之前也会反复确认X线的放射量,然后再对病人进行扫描。

     

    而且近年来随着CT技术的不断完善,CT设备所发射出来的辐射剂量也是越来越少的,只有0.05%的人才有可能产生癌症。

     

    CT检查利弊分析

     

    至于CT检查的利弊,医院里医生借此给病人诊断带来的益处,远远要比CT放射带来的坏处要多得多。


    总体来说,CT检查还是利大于弊。

     

    另一方面,与其他种类的影像学诊断技术相比,CT技术所涵盖的范围更广,不仅能够检查中枢神经系统,还可以检查心血管系统、腹部以及骨骼肌肉系统等等,所以近年来成了临床上范围最广的一种检查方式。

     

    当然了,如果我们想要得出最准确的诊断,可以结合不同的影像学诊断技巧,例如,磁共振技术、超声技术等等,以此来更好的确诊病人的病情。


    综上所述,虽然CT成像技术不会给人体带来太大的影响,但是尽量还是要控制一年中做CT成像的频率,尽量不要超过4-6次每年。

     

    不容忽视的是,每个人对于X射线的敏感程度是不尽相同的,患者要密切地观察自身做完CT检查之后的身体变化,如果有不舒服的情况,一定要及时的和医护人员沟通。

  • 脑梗即脑梗死,医学术语叫脑卒中,顾名思义就是猝然发生,作为一个常见的突发老年疾病,往往没有什么前兆,出现症状可能只需要几分钟或数小时。而很多到了医院就诊的脑梗患者,医生在问诊和体格检查之后首先考虑的可能就是做一个头颅CT检查。在CT结果之后可能还会再开一个核磁共振。很多人都觉得纳闷,既然核磁共振比CT更贵更好,为什么医生要先给脑梗患者做CT而不是核磁共振呢?

     

     

    CT和核磁共振的区别

     

    1)工作原理不同

     

    CT是计算机控制断层扫描,扫描出来的照片其实就是人体的一个截面上的图像,就像切黄瓜一样,一根黄瓜可以切成无数个断面,把这些断面拼起来,就能组合出一个三维的人体透视结构。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则是利用人体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在强大的磁场作用下产生共振现象,从而获得电磁信号,再通过计算机计算转换为数字化图像。

     

    2)对不同器官成像的优势不同

     

    人体各种器官组织的密度和含水分子的多少不同,因此CT和核磁共振在对这些器官组织的检查成像也有各自不同的优势,比如CT对骨关节、肺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较高,而核磁共振对软组织的密度分辨率又明显比CT高,因此脑部软组织、血管方面核磁共振比CT又有优势!

     
    3)CT扫描时间短,但辐射较核磁共振大

     

    CT的检查时间较短,MRI扫描时间较长,所以对于门诊患者来说能够做CT检查医生一般都会优先做CT。另外,CT比核磁共振价格便宜,核磁共振对患者的配合度要求高。

     

     

    为何脑梗时优先做CT检查而不是先做核磁共振检查?

     

    1)CT检查可迅速判断有无脑出血或水肿等

     

    CT检查较核磁检查最大的优势是它对新鲜出血敏感性高。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就是我们常说的脑出血,它跟我们所说的缺血性的脑梗死二者很可能症状相近,医生单凭检查是无法准确判断的,而且二者治疗的方案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需要利用CT检查来迅速诊断病情,及时鉴别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还可确定伴随的水肿反应及脑室移位等情况,能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2)CT有助于快速确诊脑梗,尽早开展溶栓治疗

     

    头颅 CT 一般检查只需要几分钟,十分方便,快捷,对于脑梗患者,越早进行溶栓等治疗,就能更好地改善预后。能够快速得到结果及时治疗。而核磁共振做一次往往需要30-40分钟,而且成像时间长,危重患者可能不适合,而且核磁共振要求患者配合度高,但脑梗后患者往往不能十分配合。并且对于一些安装心脏起搏器、金属支架等患者不宜选择核磁共振。所以医生会首先选择CT。

     

    当然,核磁共振对脑组织和血管能够更加清晰扫描,因此对于发病24小时之内还未明确病变的患者,医生可以使用核磁共振来明确诊断脑梗死的部位,另外对于一些炎症性神经疾病、脑肿瘤等,核磁共振有独特优势,是CT甚至Pet-CT都不能替代的。总之,CT和核磁共振都是医生用于诊断脑梗死的常用检查手段,根据情况的不同医生会进行不同的选择。

  • 在买药的时候,人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药物的名称和成分极为类似,只是在前面加了"复方"二字,乍一看是同一种药物,但其实二者是有所区别的。还有一种情况,有两种药物的名称极为相似,但只是在命名上有分歧才出现了不同的名字。制霉素片和制霉菌素片是在药店货架上见到的极为相似的两种药物,那么,制霉素片和制霉菌素片是一样的吗?

    一、制霉素片和制霉菌素片是同一种药物的,只是名称有所不同而已。它们都是多烯类抗真菌药,具广谱抗真菌作用,对念珠菌属的抗菌活性高,新型隐球菌、曲菌、毛霉菌、小孢子菌、荚膜组织浆胞菌、皮炎芽生菌及皮肤癣菌通常对本品亦敏感。可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相结合,致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以致重要细胞内容物漏失而发挥抗真菌作用。

    二、制霉素片的主要成分是制霉素,同时还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D2、维生素E等物质,是一种基本药物,属于多烯类抗真菌药物,具有广普抗真菌作用,对念珠菌有很高的抑制作用,此外,对曲菌、粗球子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其药物大多有糖衣,因为胃肠多对此药物不吸收,作为口服药时多用于治疗肠道与口腔的念珠菌感染,此外也有外用与阴道治疗阴道炎。

    三、制霉菌素片也是多烯烃类抗真菌制药,具有广普抗真菌作用,因对念珠菌的抗活性最高,主要用于治疗消化道念珠菌病。因此,两种药物的功效类似,只是制霉素片的治疗范围比制霉菌素片的更广。而两种药物的药物组成不同,不良反应也不同。制霉素片和制霉菌素片这种抗真菌药几乎不会在体内有任何残留,会随人体分辨排除体外,所以不用担心会有毒素堆积体内的问题。另外,患者在用药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副作用,但是可逆性强,停药之后基本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的。所以,如果出现不良反应的话,可以立即停药的。

  • 确实,磁共振和CT从检查功能上看有重叠的地方,也不排除有个别医生会出现“过度检查”的现象,让你拍了CT又拍磁共振。

     

    但我也相信大部分医生不管是开CT还是开磁共振,或者两个都开,都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来选择的!

    现在我教大家怎么去简单判断医生开具的CT或者磁共振是否合理!

    第一,有些病情比较急,CT是首选,是救命所需!

     

    我们CT检查虽然有一定的辐射损伤,但是其扫描速度明显快于磁共振检查是毋容置疑的,CT只需要花十几二十秒时间就可以对我们人体的某个器官或全身完成扫描检查,而磁共振检查时间尽管已经比以前快多了,但至少需要十几分钟才能完成对某个器官的扫描!这对于脑出血的患者来说,CT无疑是首选,救命的检查!

     


     

    第二,我们人体器官本身解剖结构限制,CT检查更清楚!

     

    磁共振检查的分辨率确实要高于CT,但这也不是没有前提的!一般是对神经系统(比如脑、脊髓)、腹部实质性脏器(比如肝脏、胰腺、肾脏等)、乳腺、身体各部位的关节以及全身的软组织等,核磁共振检查确有分辨率高,看得更清楚的优势!但像我们人体的肺部、胃肠道等含有气体的脏器以及想了解心脏冠状动脉的情况,CT检查依然是首选!

     


     

    第三,除了没辐射,副作用小,磁共振也并非毫无缺点!

     

    我有好几个病人就接受不了磁共振检查,一躺上去,耳朵就感觉受不了,整了人烦躁不安,这主要是因为磁共振检查过程中有噪声大的缺点,虽然目前对磁共振检查室进行降噪处理以及给病人耳朵塞棉花,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对噪声非常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病人,影响特别大,而且检查时间又长,一旦病人无法安静进行检查,会影响磁共振检查结果,不利于疾病诊断。

     

    第四,以下几种人是不能做磁共振检查的!

    • 装有心脏起搏器的
    • 体内安装有人工心脏瓣膜的、
    • 耳朵装有人工耳锅的
    • 身上装有药物剂量控制装置
    • 装有除颤仪的
    • 糖尿病人安装有胰岛素剂量泵
    • 才做完冠状动脉支架手术不到三个月的人。

     


     

    第五,磁共振真的贵。

     

    举个例子,CT和磁共振都查同一个器官如大脑,CT三四百,磁共振就上千了,费用基本上是CT的2-3倍。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