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控制血糖水平至关重要。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注意饮食和体重管理。选择低糖、低脂、高纤维的健康食物,控制摄入总热量,避免过度肥胖;
保持适度的身体活动。规律的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和胆固醇水平,改善心血管健康。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定期进行体检和血液检查,及早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干预。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血糖一直降不下来”是一个令众多糖友忧心的问题,“血糖居高不下”有什么危害呢?相信大家都吃过咸菜,那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腌咸菜的过程,这个问题就明朗了很多。咸菜可以算作一种中国文化,腌制是让食物处于一个高渗的环境中,盐分大量地渗入到食物组织内,从而达到保藏食物的目的,腌制一般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可以收获这份美味。
同理,血糖居高不下,那么血液中的糖就好比腌咸菜的盐,机体的血管、神经就好比被腌制食品,时间长了收获的可不是美味,而是各种并发症。
一、急性并发症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该并发症的三大表现:高血糖、高血酮、代谢性酸中毒;该并发症的三个分度:轻度(仅有酮症而无酸中毒)、中度(酮症伴轻至中度酸中毒)、重度(酸中毒伴有意识障碍)。
2、高渗高血糖状态:四大临床特征:严重高血糖而无明显酮症酸中毒、血浆渗透压明显升高、脱水和意识障碍,多见于老年的糖尿病患者。
3、糖尿病乳酸酸中毒:发生率低,病死率高,主要见于服用苯乙双胍者。
二、慢性并发症
1、糖尿病肾病:糖友们发现小便中多泡沫需要注意,糖肾的早期特征是尿中白蛋白排泄轻度增加,早期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可以延缓糖肾的进展。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友们感到双眼视物模糊、眼前有黑影,需要眼科就诊了。
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友们有手脚对称性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需引起重视,这是长期的高血糖状态给周围神经带来了危害。
4、下肢血管病变:血管长期暴露在高血糖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会受损,像水管时间长了生锈一样,血管壁内脂质的沉积带来动脉粥样硬化。
5、糖尿病足病:约85%的截肢是有足部溃疡引起的,神经病变、血管病变、感染共同导致了组织的溃疡和坏疽,保护好双足,对于糖尿病患者异常重要。
通过以上几点,相信您对于血糖居高不下的危害有了相应的了解,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请大家积极控糖,远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首先是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定期测量并遵循医生治疗方案。注意肾脏健康,定期检查尿蛋白和肾功能,及早治疗肾脏问题。进行定期眼科检查,早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止视力丧失。重视足部护理,保持干燥、整洁,避免受伤和感染。
此外,戒烟限酒也是关键,烟草和酒精可能加重糖尿病的并发症。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是基础,同时综合管理其他危险因素,采取多方面的健康措施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高血糖会导致糖尿病患者体内内皮细胞、炎症细胞的功能与活性改变。而血管病变的发生通常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密切相关,因此,糖尿病会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血管狭窄和血栓形成。
一、冠状动脉病
冠状动脉病作为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在临床上越来越多。其中,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硬化比较常见,且冠状动脉硬化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更高。
由于糖尿病导致血管受损,分泌大量炎性细胞因子,从而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甚至可能导致心、脑、肾方面的疾病。
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
下肢动脉病变是外周动脉疾病的一个组成成分,表现为下肢动脉的狭窄或闭塞。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更常累及股深动脉及胫前动脉等中小动脉。其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但动脉炎和栓塞等也可导致下肢动脉病变,因此,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通常是指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LEAD)。
我国在2004、2012年的两次糖尿病足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足合并LEAD者分别为62.9%和59.0%,表明糖尿病合并LEAD是糖尿病足溃疡(DFU)发生的重要病因之一。China DIA-LEAD研究显示,我国50岁以上T2DM患者中LEAD的患病率为21.2%,与糖尿病神经病变导致的足溃疡相比,LEAD导致的足溃疡复发率高,截肢率增加了1倍。
由于LEAD与冠状动脉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等动脉血栓性疾病在病理机制上有共性,如内皮功能的损害、氧化应激等。因此,在临床上这几种病变常同时存在,故LEAD对冠状动脉疾病和脑血管疾病有提示价值。
LEAD对机体的危害除了导致下肢缺血性溃疡和截肢外,更重要的是这些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增加,死亡率更高。LEAD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心血管事件,在确诊1年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达21.1%,与已发生心脑血管病变者再次发作风险相当。
三、脑血管病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为糖尿病并发的系列脑血管疾病, 其中以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脑病最为常见。主要与糖尿病代谢紊乱、内分泌失调、血液高凝状态、微血管病变以及吸烟、肥胖等因素有关, 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腔隙性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脑血栓形成等。糖尿病患者脑卒中的病死率、病残率、复发率较高, 病情恢复慢。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与一般的脑血管病治疗原则是相同的, 但是由于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特别是脑卒中急性期的处理过程中, 存在诸多引起血糖升高的因素, 因此,需要特别注意降糖药物的选择、感染及各种并发症的预防。
生病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无法避免的事情,因为体内有大量的器官,再加上生活的环境中可能存在大量的细菌以及病毒,尽管我们有着强大的免疫机制,可并无法做到万无一失。好在如今的医疗水平在不断进步,身体出现的大部分问题都能够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有时候甚至不需要吃药就能够缓解病情,但是当下的医疗技术也并非无所不能,有很多疾病依然属于医学难题,比如癌症,白血病等等,而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常见的健康问题也找不到有效的治疗方式,其中糖尿病就是最典型的一个。
血糖是血液循环过程中的主要成分,它承载着能量,然后在血液循环过程中给各器官提供动力,可是随着人们不良饮食习惯的增加,导致人们的血糖指数越来越高,有数据显示,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高血糖人数已经超过了7亿,而高血糖就是糖尿病的前身,虽然它属于典型的慢性疾病,可一旦出现,基本上就无法彻底治愈。
需要防范的 糖尿病并发症
酮症酸中毒
我们体内的酮体含量非常低,它是肝脏脂肪生成脂肪酸过程的中间产物,会随着血液循环被传递到心脏,肾脏,肠胃等多个部位,然后给身体多个器官运行提供一定的动力,正常情况下,在体内的滞留时间也比较短,可是当体内的胰岛素分泌量长期不足或者糖分含量偏少时,体内的酮体含量会快速升高,使得身体各部位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身体多个器官的活性也会快速下降,轻则出现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的话很可能影响呼吸,甚至休克,所以希望各位能够多加注意,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补水,紧急的话还可以注射一定的胰岛素。
肾功能受损
肾脏是我们体内主要的水分代谢以及平衡器官,而糖尿病对肾脏的伤害非常大,因为血液中糖分含量高,会大大增加血液循环的压力,而这就很容易增加肾脏的代谢压力,尤其是会导致肾小球受损,导致肾脏的过滤以及代谢功能出现问题,就很容易出现蛋白尿,如果不及时调控,很可能导致肾功能快速下降。
糖尿病足
一般来说,当体内的血糖指数升高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引发糖尿病,而血液中糖分含量偏高,就很容易导致血液黏稠,血液循环速度减慢,血管中水分不足,而双脚作为血液循环的末梢,就很容易出现供血不足的情况,这不仅会导致四肢经常出现冰凉麻木的情况,还可能导致脚部皮肤非常敏感,很容易被细菌感染。
脑中风
脑中风可以说是糖尿病很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有数据显示,糖尿病人群患脑中风的概率是正常人的12倍,主要是因为血液中的糖分含量升高后,血液粘度也会越来越高,从而导致血液循环速度越来越慢,脑部很难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自然就会导致大脑神经细胞活性下降,很容易引发脑中风的问题。
视力下降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我们每天都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屏幕,所以人们的视力越来越差,而除此以外,视力下降也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因为血液粘稠会对视神经产生很大的压迫,导致视网膜发生病变,从而导致视力快速下降,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缓解,甚至可能导致失明。
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血糖药物,用于治疗 2 型糖尿病。虽然二甲双胍是相对安全的药物,但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包括胃肠道问题、食欲减退、乳酸酸中毒、肝功能异常、维生素 B12 缺乏等。
如恶心、呕吐、腹泻、腹胀和胃灼热感,通常这些症状在开始治疗时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减轻或消失;
部分患者在使用二甲双胍后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导致食量减少;
二甲双胍使用过程中可能引发乳酸酸中毒,尽管这种情况相对罕见,但可能会在肾功能受损或药物滥用时发生。乳酸酸中毒可能导致肌肉痛、呼吸困难、心悸和意识丧失等症状,属于紧急情况,需要立即就医;
二甲双胍在个别患者中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尤其是在有肝疾病史或饮酒过量的人群中;
长期使用二甲双胍可能导致维生素 B12 吸收不良,进而引发维生素 B12 缺乏。维生素 B12 缺乏可导致贫血、神经系统问题和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如果正在使用二甲双胍并身体出现不适,应咨询医生,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提供适当的建议。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也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糖尿病发病率很高,很多人发现的时候要么是已经有了并发症,要么是因为体检时被发现。但对于糖尿病,很多人并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觉得糖尿病对自己的损害是远期的,殊不知,糖尿病的并发症一旦出现,恐怕就开始了悲剧和可怕的开端。就提问者提到的2型糖尿病,到医院住院第一天挂水4500的,我们来一起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糖尿病有哪些可怕的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有很多种,比如低血糖、糖尿病合并感染、糖尿病酮症、高渗性昏迷、乳酸酸中毒等。但我们今天讲三个多见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乳酸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而且这三类并发症都是非常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都和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有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多见于治疗突发停止,合并感染或者应激。如果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不能及时纠正,可导致昏迷,很快威胁到生命安全。乳酸酸中毒和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多见于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患者,常表现为血糖严重升高,患者可出现严重脱水,意识障碍,严重者也会危及生命。
二、急性病并发症需要怎样处理?
无论是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还是高渗性昏迷,这些急性并发症的治疗都需要及时大量补液、持续胰岛素降糖、补钾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事实上,这些并发症无论是哪一种,都是糖尿病发病后的最为危险的急性并发症之一,而且死亡率非常的高。三者的治疗都需要大量补液,一般3000-5000ml,甚至更多的补液量,尤其是高渗性昏迷更强调补液。所以,如果是每天输注4500ml的液体,我觉得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了,根据需要有可能比这个数字更多。
三、一天花费4500元有没有可能?
我觉得如果真的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话,当天花费超过4500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对于重症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果需要鉴别是不是脑血管疾病,或者有其他需要鉴别的,甚至如果需要选用血液净化治疗,甚至是呼吸机辅助呼吸灯治疗,患者当天的花费超过4500可能会更多。
你们说呢?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会对人体各个系统造成损害,其中包括心脑血管系统。糖尿病患者往往会伴随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这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的危害。
首先,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会导致心脏病的发生。高血糖会导致血管壁变厚,血流速度减慢,形成动脉硬化,从而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脏病。据统计,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脏病的比例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
其次,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也会引发脑血管疾病。高血糖可以导致脑血管硬化、狭窄甚至阻塞,引发脑血栓、脑出血、脑梗死等疾病。这些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偏瘫、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再次,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还会引发下肢血管疾病。高血糖会导致下肢血管硬化,血流不畅,引发下肢疼痛、肌肉萎缩、溃疡、坏死等症状,严重的甚至需要截肢。
此外,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还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心脏、脑部、下肢等重要器官的血供受到影响,患者可能会出现活动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等问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不仅会导致各种严重的疾病,还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重视血糖的控制,定期进行心脑血管系统的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脑血管病变,以减少其危害。同时,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也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的重要手段。
胰岛素是一种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主要用于降低血糖水平。然而,并非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可以使用胰岛素。在某些情况下,胰岛素可能不能使用,甚至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损害。以下是一些胰岛素不能使用的情况。
首先,对胰岛素过敏的人不能使用胰岛素。虽然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但确实存在。对胰岛素过敏的人可能会在注射胰岛素后出现红肿、瘙痒、皮疹等过敏反应。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加速、血压下降等严重过敏反应。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胰岛素,并寻求医生的帮助。
其次,有严重肝脏疾病或肾脏疾病的人不能使用胰岛素。这是因为肝脏和肾脏是胰岛素的主要代谢和排泄器官。当肝脏或肾脏功能严重受损时,胰岛素的代谢和排泄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胰岛素在体内积累,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低血糖反应。
另外,有严重心脏疾病的人也需要谨慎使用胰岛素。这是因为胰岛素可以增加心脏的工作负荷,对于已经有心脏疾病的人来说,使用胰岛素可能会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此外,正在使用某些药物的人也不能使用胰岛素。例如,某些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某些用于治疗心脏疾病的药物、某些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等,可能会与胰岛素产生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胰岛素的效果,或者增加低血糖反应的风险。
总的来说,虽然胰岛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降血糖药物,但并非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可以使用。在使用胰岛素之前,应该详细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咨询医生的意见。如果出现任何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胰岛素,并及时就医。
首先,保持稳定的血糖控制是关键,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用药,坚持血糖监测,避免剧烈的血糖波动。其次,控制血压也至关重要,定期测量血压,如有高血压问题,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和调整生活方式。
此外,患者应适量控制蛋白质摄入,限制高蛋白饮食,尤其对于早期肾损害的患者更为重要。同时,避免滥用药物。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可以及早发现肾脏问题,以便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进一步损害。
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都是糖尿病患者常用的降糖药物。那么,哪一种降血糖的速度更快呢?其实,药物并没有好与坏之分,但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这两种药物降糖的作用机理不同,很难去说哪种降血糖更快,患者应根据自身的血糖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
下面将与你一一细说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想必您看完后会心中有数吧。
大多数人糖尿病人对二甲双胍都很熟悉,二甲双胍,是非常经典有效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也是国际上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甚至一些1型糖尿病的患者,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服用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作用
二甲双胍,主要是可以抑制肝糖原输出,同时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以及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它不需要依赖胰岛细胞功能,所以2型跟1型糖尿病均可用。
主要适用人群
二甲双胍适用于通过饮食或者运动调理不能很好控制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也适用于糖尿病前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等,尤其适用于体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
二甲双胍可与其他口服抗糖尿病药物联合应用,也可以与胰岛素联合应用,减轻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波动。
用法用量
根据糖尿病治疗指南,二甲双胍的常规剂量可以为1g,2次/天。
但具体用量,还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血糖、年龄、体重等具体情况来定。
常见副作用
胃肠道症状,表现为口干、口苦、金属胃、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建议从小剂量开始,慢慢增加药物剂量,停药后不适症状往往可自行缓解。
偶有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等。
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也可导致维生素B12的吸收障碍,但极少引发贫血。
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容易诱发乳酸性酸中毒,尤其是在肝肾功能受损、心功能不全、缺氧的状态下。二甲双胍本身不会伤肝或伤肾,但肾功能不好的时候会影响药物的排泄,或会导致药物的蓄积或者乳酸酸中毒等问题,所以不太适合肾功能不全的情况。
阿卡波糖作用
阿卡波糖片,也是糖尿病治疗的一线用药。主要是通过抑制小肠壁细胞和寡糖竞争,抑制酶的活性,从而延缓碳水化合物的降解,使肠道延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餐后血糖的升高。
通俗点说,就是阿卡波糖能够抑制或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而一个人餐后血糖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摄入的碳水化合物的量,也就是米饭、馒头等主食的摄入量。所以阿卡波糖主要是以降低餐后血糖为主。
主要适用人群
阿卡波糖片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餐后血糖升高者。
用法用量
用餐前即可正片吞服或与前几口食物一起咀嚼服用,一般一日3次,每次1片。具体用量还需听从医嘱。
常与二甲双胍、胰岛素、磺脲类降糖药物合用。一般建议从小剂量开始服用,可以减轻肠道的副反应。
常见副作用
主要副作用是胃肠胀气、排气增多、肝酶升高、肠鸣音、皮疹或荨麻疹。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服用阿卡波糖后,患者出现了低血糖,不能通过进食碳水化合物来纠正,而是要喝甜饮料或者直接口服葡萄糖。
综上所述,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主要是降糖的作用机理不同,所以也很难说哪种降糖速度快,患者需要根据身体情况及血糖情况来进行选择,下面再具体来对比一下。
作用机理
二甲双胍:主要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改善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而降低血糖。
阿卡波糖:通过延缓糖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适合人群
二甲双胍:适合于糖尿病伴有肥胖者。如空腹血糖升高或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同时升高的患者;肝肾功能较好而BMI又高的青壮年,建议用二甲双胍。
阿卡波糖:适合于餐后血糖高的患者。如单纯性的餐后血糖升高;以淀粉类食物为主的人群,建议用阿卡波糖。
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都是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降糖药物,都属于一线药物,两者可以联合使用,并无好坏之分,也没有降糖速度的快与慢的区别。
因为这两个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有所差异的,建议糖尿病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药物。
血糖过高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之一,它不仅会引起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典型症状,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其中之一便是水肿。
血糖过高会导致肾脏功能受损,引发糖尿病肾病。肾脏是人体的重要排泄器官,负责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当肾脏受损时,无法有效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导致体内水分滞留,进而引发水肿。这种水肿通常出现在双下肢,呈现指凹性水肿,严重时可能蔓延至胸腹部,形成胸水、腹水。
除了糖尿病肾病,血糖过高还可能引起心功能不全。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时,心脏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心脏泵血能力下降,血液回流不畅,进而引起双下肢水肿、无力、憋闷等症状。
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糖尿病患者也可能出现一过性水肿。这通常发生在脚踝部位,呈现指凹性水肿,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可减轻。
医生会根据病史、血糖水平以及相关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对于血糖过高的情况,医生会根据病因给予相应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同时,糖尿病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如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等,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核心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高于正常范围。这种疾病的发生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有关。患者常常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各种慢性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心血管疾病等。
针对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饮食管理:合理的饮食是控制血糖的基础。患者应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蔬菜和粗粮的比例,避免过多摄入高热量、高糖的食物。
2. 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包括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格列美脲等,这些药物能够帮助患者控制血糖。对于一些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皮下注射治疗。
3. 运动治疗: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够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血糖利用,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
4. 监测血糖: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定期复查: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各项检查,如眼底检查、肾功能检查、神经功能检查等,以早期发现并发症并及时治疗。
除了以上治疗措施外,糖尿病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2. 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3. 保持良好的睡眠,避免熬夜。
4. 遵医嘱,按时服药,不要随意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
5. 定期与医生沟通,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方案调整。
生活中,许多人为了降低中药汤剂的苦味,往往会添加一些糖分,然而这种做法却会影响药效。中医认为,中药的不同性味具有不同的功效,如苦味药具有燥湿、泻火的作用,而甘味药则具有补益、止痛的功效。若在服用汤药时添加糖分,则会改变药液原有的药性,影响治疗效果。
那么,如何减轻中药汤剂的苦味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小妙招:
1. 控制温度:将药液冷却至20-36摄氏度之间,这样既容易快速服用,又感觉不太苦。因为正常人口腔内的温度为36.2-37.2摄氏度,当汤药温度与舌的温度相近时,味觉神经的感觉最灵敏,此时喝汤药感觉味道最苦。而汤药温度高于38摄氏度则可能会烫伤口腔黏膜,因此20-36摄氏度之间是最好的选择。
2. 掌握位置:舌头上感受苦味的味蕾集中在舌根,因此喝药时应尽量避免舌根过多地接触药液;服用较苦的药丸时,也应将药放在舌尖,然后用温开水迅速送服。
3. 喝药速度:喝药的速度越快,受苦味的影响越小。喝汤药时最好使用吞饮法,饮满一口后快速吞下;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而顺势咽下。
4. 凉水漱口:喝药后立刻用凉水漱口,然后喝适量温开水,这样既有利于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液的苦味。必要时可嚼一块口香糖,及时去除口腔中的异味。
5. 适当添加调味品:在一些补益类汤药中加入大枣或甘草可减轻汤液苦味,还可以增强补益作用。但是在有海藻、大戟、芫花的方子中不宜加甘草。在晾凉的药汤中加一勺蜂蜜也可以减轻苦味,但是腹泻和糖尿病患者不适合。如果服汤药时出现了恶心、呕吐现象,可在喝汤药前喝少量生姜汁或嚼服2-3片生姜片。此外,在服药前不吃糖和其他甜味食品也很重要。
随着生育年龄的推迟,高龄孕妇在孕期面临着诸多风险。为了确保母婴安全,孕妇们需要格外小心,做好孕期保健。
然而,江西的朱女士却遭遇了一场意外。今年47岁的她,在怀孕后找到萍乡汉和医院寻求医生帮助,希望能够做好孕期调理。然而,在药房取药时,却发现自己拿到了避孕药,而不是原本应该服用的改善孕酮不足的地屈孕酮片。
医院给孕妇错发药,这不仅让朱女士感到担忧,也让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那么,孕期服用避孕药会对胎儿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除了孕妇,还有哪些人不适合服用避孕药呢?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孕期服用避孕药的影响
根据朱女士提供的药品,院方错开的是某短效口服避孕药。该药品说明书上明确指出妊娠期间禁用。然而,大量研究显示,在早孕期间无意服用短效口服避孕药,并没有增加短效口服避孕药的致畸作用。不过,由于妊娠期服用避孕药的资料有限,并不能百分百确定其不会对胎儿产生影响。
此外,孕期服用避孕药还可能引发以下风险:
哪些人不适合服用避孕药
除了孕妇,以下人群也不适合服用避孕药:
总之,避孕药并非适合所有人。在选择避孕方法时,请务必咨询医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避孕方式。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受到浑身无力、四肢麻木的症状,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本文将探讨导致浑身无力、四肢麻木的常见原因,并提供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焦虑、抑郁与神经功能障碍
焦虑和抑郁是导致浑身无力、四肢麻木的常见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压力和负面情绪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肌肉紧张、疼痛,甚至出现麻木感。此外,神经功能障碍也可能引起类似症状,如多发性硬化、神经根炎等。
二、脑部疾病与血液循环问题
脑部疾病,如脑部缺血、缺氧,也会导致浑身无力、四肢麻木。脑部缺血可能导致大脑功能受损,引起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此外,血液循环问题,如动脉硬化、血栓形成等,也可能影响肢体血液供应,导致麻木和无力。
三、内分泌疾病与代谢紊乱
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也可能导致浑身无力、四肢麻木。糖尿病可能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引起麻木和疼痛。甲状腺功能减退则可能导致代谢减慢,引起肌肉无力、疲劳等症状。
四、预防和治疗方法
针对浑身无力、四肢麻木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
2. 增加运动量,改善血液循环。
3. 调整饮食结构,控制体重。
4.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疾病。
5.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或神经修复药物进行治疗。
五、注意事项
对于出现浑身无力、四肢麻木症状的患者,以下注意事项需注意:
1. 不要忽视症状,应及时就医。
2. 遵医嘱进行治疗,不要自行购买药物。
3. 注意日常保养,避免过度劳累。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规律作息等。
总之,浑身无力、四肢麻木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应及时就医,找出病因,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打鼾,这个看似无害的睡眠现象,实际上可能隐藏着健康隐患。据调查,超过半数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打鼾现象,其中中重度打鼾者更是高达23.7%。那么,打鼾究竟有哪些危害?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打鼾会影响睡眠质量。鼾声如雷,不仅会让家人休息不好,还会影响自己进入深度睡眠,导致第二天精神状态不佳。其次,打鼾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常见症状。这种疾病会导致呼吸暂停,引起低氧血症,长期下去可能引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那么,如何预防和改善打鼾呢?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持体重,避免过度劳累。其次,睡觉时尽量采取侧卧位,避免仰卧。此外,可以使用止鼾器或进行手术治疗。
如果打鼾严重影响了你的生活,建议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评估和治疗。现在,许多医院都设有睡眠科,可以提供专业的睡眠监测和治疗服务。
总之,打鼾并非小事,我们要重视它,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改善,才能拥有健康的生活。
每天早晨醒来时口干舌燥,这可能是许多人的常见现象。然而,如果您经常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就需要引起重视,尤其是需要考虑糖尿病的可能。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长期高于正常水平。其发病原因主要与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有关。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受阻时,血糖就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导致口干舌燥、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等症状。
除了糖尿病,以下几种情况也可能导致口干舌燥:
1. 缺水:长时间不喝水或出汗过多,导致体内水分不足,从而出现口干舌燥。
2. 口腔问题:口腔炎症、溃疡等口腔问题也可能导致口干舌燥。
3.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组胺药等,也可能导致口干舌燥。
4. 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可能导致口腔黏膜干燥。
5. 激素水平变化:如更年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可能导致激素水平变化,进而引起口干舌燥。
对于口干舌燥的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缓解:
1. 增加饮水量:每天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缓解口干舌燥。
2. 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漱口,预防口腔炎症和溃疡。
3. 适量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身体水分的代谢,缓解口干舌燥。
4. 避免吸烟和饮酒:吸烟和饮酒会加重口干舌燥的症状。
5.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对于因疾病引起的口干舌燥,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糖尿病,一种曾经被认为是终身疾病的代谢性疾病,如今有了新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通过早期控制,糖尿病患者有可能实现病情逆转,甚至痊愈。
以往,糖尿病被看作是无法根治的慢性病,尤其是肥胖的早期轻度糖尿病患者,更是如此。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和药物治疗,这类患者完全有可能实现病情的逆转。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控制饮食和适量运动。控制饮食意味着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避免高热量、高升糖指数和高升糖负荷的食物。适量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同时,通过减重,将体重长期维持在理想范围,有助于改善病情。
药物治疗方面,应用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将糖代谢指标长期维持在理想范围。此外,根据病因,糖尿病可分为四组:一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特殊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其中,二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是常见的临床类型。
除了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糖尿病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例如,少吃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多吃新鲜蔬菜、豆腐、木耳、蘑菇、山药等低糖、低热量的食物;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免疫力。
总之,糖尿病早期控制好,患者完全有可能实现病情逆转,甚至痊愈。这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坚持治疗,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常常会感到饥饿,这是因为大脑中的“饥饿中枢”在发挥作用。该中枢由一组特殊细胞组成,当人体感到饥饿时,这些细胞会向大脑发送信号,提醒我们进食。
然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饥饿并非好事。由于血糖无法进入细胞,即使血糖水平很高,患者仍然会感到饥饿。这种情况下,如果采取一饿就吃的做法,就会陷入恶性循环:血糖越高,饥饿感越强,饥饿感越强,进食越多,血糖就越高,对身体造成更大的危害。
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学会控制饮食,合理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但是,控制饮食并不意味着越饿越好。在控制饮食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昏、心慌、手抖、全身乏力、出汗等症状,甚至出现低血糖反应。因此,控制饮食需要把握度,不能饿得太厉害。
首先,糖尿病患者需要了解自己的饮食需求。一般来说,轻体力劳动者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摄入30-35千卡的热量,中度体力劳动者需要摄入35-40千卡,重度体力劳动者需要摄入40-50千卡。此外,蛋白质的摄入也需要根据肾功能适当增减。
其次,糖尿病患者可以采用少吃多餐的方式,将每日饮食总量分配到4-5餐中,每3-4小时进餐一次,睡前一两小时再少量加餐。这样可以缓解饥饿感,同时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总之,糖尿病患者需要学会控制饮食,合理调整饮食结构,才能有效控制血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常常伴随着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会导致身体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影响皮肤的自愈能力,使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伤口不易愈合的情况。
高血糖是导致伤口不易愈合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糖会破坏皮肤的胶原蛋白,导致皮肤弹性下降,同时还会影响皮肤细胞的代谢和修复能力。此外,高血糖还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流动速度减慢,从而影响伤口的愈合。
糖尿病患者还容易受到细菌感染的影响。由于血糖水平较高,皮肤上的细菌更容易繁殖,从而引发感染,进一步影响伤口的愈合。
为了帮助糖尿病患者改善伤口愈合情况,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护理方法:
1. 严格控制患者饮食: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饮食,减少热量和糖分的摄入,同时保证营养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
2. 注意记录患者是否有并发症:糖尿病容易诱发并发症,如皮肤溃疡、湿疹等,患者需要及时记录并告知医生。
3. 鼓励患者运动:适当运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皮肤自愈能力。
4. 定期体检: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体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保持伤口清洁: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