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老人在家摔倒怎么办?

老人在家摔倒怎么办?
发表人:京东健康

根据目前的临床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每年大概有30余万人死于摔倒意外事件中,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占据了一半人数[1]。而在我国,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摔倒也成为了老年人死亡的头号杀手。一旦出现老年人摔倒事件,要注意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避免对老人造成二次伤害。

 

处理方式一:防挪动

老人在家摔倒后,很多家属都会慌慌张张的去扶或者搬动,想着赶紧把老年人从地上弄起来,其实这种方式是很危险的。

大部分老人摔倒后容易出现骨折,这个时候盲目移动,可导致骨折错位,错位的骨刺容易刺伤周围的血管和神经,造成严重的损伤。还有些老年人摔倒后会出现意识不清、昏迷的表现,这个时候老年人的大脑可能出现了损伤,比如常见的脑出血,这个时候随意搬动,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所以我们在发现老人摔倒后,在不明确病情的情况下,不要第一时间想着赶紧去扶,也不要随便挪动老人家的肢体。

 

处理方式二:紧急处理

那么老人摔倒后,我们难道就束手无策吗?当然不是!老人在家里摔倒后,我们可以对伤情进行一个初步的评估,然后来决定怎么处理。

如果老人摔倒后,仅仅是擦破了皮肤,没有其他不舒服的情况,这个时候可以缓慢地把老人扶起来,有些老人如果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等磕碰伤,可以适当采用冷敷的方法进行消肿止痛缓解,然后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排除可能存在的隐患。

如果老人摔倒后,无法移动,特别是局部骨骼出现异常疼痛和活动受限,可怀疑存在骨折的现象,这个时候老人家因为疼痛可能极为痛苦,还会存在焦虑烦躁的情绪,我们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冷静,注意安抚老人情绪,及时拨打急救电话等待专业医师上门处理[2]

部分老人摔倒后,可出现昏迷、呕吐等严重症状,这个时候家人或周围人群可将患者头部侧向另外一边,可防止呕吐物的反流,进而引发窒息,然后拨打急救电话,在需要搬动患者时,可以在急救医生的指导下采取正确姿势,如托住患者头部、胸部、腰部、臀部,还要注意动作缓慢而平稳[3]

 

处理方式三:消除摔倒隐患

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防患于未然很重要,导致老年人在家里摔倒的原因较多,我们需要及时将这些隐患给消除掉,避免老人再次在家里摔倒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家庭环境不良是导致老年人在家里摔倒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需要及时进行个化的家居环境改造。如浴室湿滑的地板、边角尖锐的家具、起身没有搀扶的把手等,这些都是导致老人摔倒的隐患。在改造家居环境过程中,可以根据老人的身体情况,合理增加扶手,特别是在厕所、床边等;其次将浴室进行干湿分离处理,可减少湿滑的现象,家具尽量简化,主要以圆滑和柔软材质为主[2]

老年人的基础疾病也是导致摔倒的主要病因之一,想要预防老人再次出现摔倒的现象,则需要尽快将这些基础疾病给控制好,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在急性发作期的时候,都可导致患者出现头晕、躯体失衡等现象,进而引发摔倒。这类老人家需要长期服用药物进行控制,对防止摔倒具有积极的作用。

 

结论:老年人摔倒是很常见也非常棘手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导致老年人处于危险中,所以一旦出现老年人摔倒意外,要注意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保证老人家有一个安全幸福的晚年。

 
参考文献
[1] 任万杰.老人摔倒的紧急施救[J].解放军健康, 2018(2):1.
[2]居家(养护)老年人跌倒干预指南[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8,16(03):32-34.
[3]吴毅.老人摔倒 别乱动[J].家庭医药,2010(07):46.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滑倒或摔倒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滑倒或摔倒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一次不经意的跌倒,对老人伤害力有多强?

     

    轻则引发骨折,重则导致长期卧床,失能、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一系列并发症……

     

    目前,跌倒已是全球第二大伤害死亡原因,每年约有68.4万人死于跌倒。在我国,跌倒也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要原因。

     

     

    为预防老人跌倒,近日一项新研究绘制“跌倒风险图”帮助老人自测评估。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按照5个风险因素,针对性地分别给出预防建议。

     

    受访专家

    北京老年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陈雪丽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 康琳

     

    本文作者 | 生命时报记者 张健

    本文编辑 | 任琳贤

     

    一项关于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跌倒疾病负担的研究显示,过去3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跌倒发生率明显上升,80岁及以上老年人是跌倒高危人群。

     

    近日,葡萄牙埃武拉大学研究人员在《BMC公共卫生》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从5个方面绘制了一份“跌倒风险图”,老人们可对照自测评估。

     

    点击放大查看↓

    制图:王傅佳

     

    1.平衡能力

    得分越低,跌倒风险越高

     

    平衡功能是维持人体行走、站立等姿势和安全的重要能力,和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和前庭功能等密切相关。平衡功能下降是导致跌倒的重要因素。

     

    研究人员使用富尔顿高级评定量表对参与者的平衡能力进行评估,发现平衡分数每增加1分,跌倒可能性下降5.1%。

     

    富尔顿高级评定量表

     

    测量所需设备:秒表、约30厘米尺子、笔、凳子、泡沫板。
     
     

     

    平衡得分的临界值为33分,得分越低,跌倒风险越高:

     

    • 32~33分为跌倒中风险;

     

    • 30~31分为跌倒高风险;

     

    • <30分跌倒风险非常高。

     

    如果评估发现平衡能力开始下降,建议老人多练习几个动作提高:

     

    • 两个脚并排站立;

     

    • 前后脚错半步站立,一只脚的脚尖挨着另一只脚的脚掌;

     

    • 脚尖对脚跟站立。

     

    所有动作争取一次站立10秒以上。

     

     

    此外,踮脚、拉伸、太极拳、八段锦等都有助于增强肌肉和提升核心功能,增强平衡功能。

     

    2.身体成分

    主要看瘦体重和脂肪体重

     

    肌肉和骨骼对维持人体平衡、预防跌倒十分重要。评估身体成分主要看两个指标。

     

    瘦体重

     

    即减去脂肪后身体质量。研究发现,瘦体重的临界值为44公斤,体重每增加1公斤,跌倒可能性就会下降2.6%。瘦体重与跌倒风险的关系如下:

     

    • 42~44公斤属于跌倒中风险;
    • 39~41公斤为跌倒高风险;
    • <39公斤跌倒风险非常高。

     

    瘦体重里骨骼和肌肉占比最大,瘦体重越高,说明骨骼肌肉越强。与瘦体重相似的指标还有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和相对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四肢骨骼肌肉的重量/身高的平方)。

     

    70岁以上老人体重指数<20kg/m²就属于消瘦型,跌倒风险增加。

     

    女子相对骨骼肌质量指数≤5.4kg/m²,男子≤7.0kg/m²,属于骨骼肌少,跌倒风险也会增加。

     

    瘦体重也能反映出老人营养状况,如果低于正常范围的体重,体重越低,可能反映老人营养状况越差,骨质疏松风险相对越高,跌倒风险和骨折几率大大增加。

     

    脂肪体重

     

    即体脂百分比,临界值为37%。研究人员发现,超过临界值后,每增加1%的脂肪体重,跌倒可能性增加2.7%。脂肪体重与跌倒风险呈以下关系:

     

    • 37%~38%就上升到跌倒中风险;
    • 39%~42%为跌倒高风险;
    • >42%的跌倒风险非常高。

     

     

     

    肥胖会增加跌倒风险,很多胖人老了以后体重没往下掉,脂肪比例却上升,说明肌肉比例相对减少了,一旦跌倒很危险。

     

    老人太胖太瘦都不好,增肌减脂最重要,建议培养以下饮食习惯:

     

    要摄入充足营养,尤其是足够蛋白质。肌肉生长离不开蛋白质,要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牛奶、蛋类和肉类。

     

    调整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每天可吃一把坚果,多吃些红薯等杂粮。

     

    充足的维生素D及含抗氧化物的蔬果,如藕、油菜、豇豆、菠菜、甜椒、豆角、胡萝卜、卷心菜等,都可以有效增强肌肉力量。

     

    3.身体活动

    每天至少步行2小时

     

    身体活动,以能量代谢当量MET来计算,涵盖步行(3.3MET)、中等活动(4.0MET)和剧烈活动(8.0MET)。

     

    当身体活动>2800MET-分钟/周,跌倒风险最低,相当于每天步行2小时;

     

    剧烈体力活动每增加100MET-分钟/周,跌倒的可能性增加3.5%。

     

    研究人员表示,如果老年人非常健康,进行剧烈身体活动并不会增加跌倒风险;如果不太健康,剧烈运动就会增加跌倒风险。

     

    研究还发现,每天每增加1小时久坐时间,跌倒可能性就增加13.3%。久坐时间与跌倒风险呈如下关系:

     

    • 久坐时间为4~4.4小时,跌倒中风险;

     

    • 久坐时间为4.5~5小时,跌倒高风险;

     

    • 久坐时间>5小时,跌倒风险非常高。

     

    退休、长时间刷手机等使得很多老人活动量明显减少,身体一下子就衰弱下来。两周身体活动量不足,肌肉就开始流失了。老年人一定要动起来,这是预防跌倒的一个重要措施。

     


    对此,建议老年人运动时遵循以下原则:

     


    不要仅限于散步,最好做适量的有氧运动结合局部耐力训练。

     

    患慢性病老人应在专业人士指导下选择运动项目,无基础疾病人群建议进行中、低强度运动,强度以运动时稍微有点气喘但又能和别人正常交流为宜。

     

    每周运动至少3次,每次30~40分钟,包括前后各5分钟的热身和放松。

     

    此外,抗阻训练可增加老年人股四头肌肌力及耐力,有效预防老年人跌倒及发生骨折。


    老人在家可练习“勾脚抬腿”动作——坐在凳子上或床边,抬腿并用力勾脚尖,感受大腿肌肉紧张,坚持抬腿5秒,放松2秒,换另一边重复进行,每天练习50~60次。

     

     

    4.健康状况

    将慢病和损伤控制在3种以内

     

    该研究探究了跌倒与26种慢性病及身体损伤的关系,包括不自觉漏尿、经常头晕、足部问题、视力差、听力问题等。

     

    有3种慢性病或身体损伤的老人,跌倒就上升到中风险,此后每增加一个状况,跌倒可能性会增加11.9%;4~5种属于高风险;>5种的风险非常高。

     

    最值得老年人警惕的是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病、帕金森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以及某些药物导致的体位性低血压及不适症状。

     

     

    其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双膝骨关节炎、腰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等骨关节病,它们会造成慢性疼痛,使老人主动减少活动,造成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增加跌倒风险。

     

    同时,疼痛本身也会让很多患者在行动时更易发生跌倒,提醒老年人重视营养不良引发的肌少症、贫血等问题。

     

    5.环境危害

    居家适老改造很重要

     

    研究指出,增加跌倒风险的环境危害有34种,包括:

     

    室内危害(照明不佳、地板湿滑、地毯松散、电话线、其他物体、梯子、台阶陡峭、没有墙壁,没有楼梯扶手、难以接近餐具和可移动桌子的厨房、没有浴缸扶手的浴室、淋浴间和卫生间以及浴缸或淋浴间没有防滑垫、床太高或太低)

     

    户外危害(照明不佳、人行道不平坦、街道、小路、维修工程、障碍物、地面湿滑)、动物和鞋类。

     

    研究发现,周边环境的危险因素与跌倒风险呈如下关系:

     

    达到5个时,跌倒风险上升至中风险;

     

    6~8个为跌倒高风险;

     

    >8个的跌倒风险非常高。

     

    越熟悉的环境,老人越容易发生跌倒。有数据显示,在老年人意外跌倒原因中,居家环境因素占比85%。

     

    家庭适老化改造十分重要,建议对照上述环境危害做好几方面改善:

     

    改造厕所门槛

     

    不少老旧小区的卫生间都有一个几公分的门槛或台阶,老人容易绊倒,建议改造为平面。

     

    居家防滑装修

     

    浴室、厨房等地面做防滑,及时清理水渍,床头、卫生间要安装辅助扶手,卫生间用坐便器。

     

    安装夜灯

     

    客厅或走廊安装小夜灯,保障起夜走路安全。

     

    鞋要合脚

     

    拖鞋、运动鞋要合脚,避免鞋码过大或鞋底长久磨损而不防滑。

     

    家中物品摆放简洁

     

    不要堆放杂物,柜子高度适中,电话线、插线板不要随意放在地上。

     

    避免放置打滑物品

     

    不要放置小地毯、门口地垫等容易打滑的物品,大块地毯也要注意边角翘起,防止老人跌倒。

     

    动作慢

     

    老人平时在家做事要讲究缓一点,不要因电话、门铃响而行动过快,早上起床不要过猛,不要一条腿站着穿裤子。

     

    政府协助改造社区环境

     

    政府和社区要积极对社区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及时处理不平、湿滑道路,完善社区安全设施。▲

     

    本期编辑:张宇

  • 摔一跤,对老年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件年轻人眼中的平常小事,一旦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可能关系生死。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每年有30余万人死于跌倒,其中一半是60岁以上老年人。

     

     

    在我国,跌倒已成为65岁以上老年人因伤致死的首位原因,且年龄越大,因跌倒而伤亡的风险越高。

     

    在什么样的地点,老年人更易摔倒?哪些时间是摔倒高发时段?《生命时报》采访权威专家,教老人在跌倒时将伤害最小化。

     

    受访专家

    美国运动科学院院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 朱为模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老年病科主任医师 李海聪

     

    警惕人生中的“最后一摔”

     

    老人跌倒常被称为“最后一摔”。李海聪这样解释:

     

    • 老人跌倒后容易骨折,若头部着地,还会导致脑外伤出血,大多需要卧床静养,身体活动减少容易诱发下肢静脉血栓、肌肉无力、食欲下降、消化道疾病等;
    • 老人伤口愈合相对慢,容易引发感染,造成二次伤害;
    • 有些老人还会因跌倒而“性情大变”,出现焦虑、失眠等问题,甚至不配合治疗。

     

    美国数据显示,20%~30%的跌倒老人会遭遇中重度损伤,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甚至死亡。

     

    近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析2015~2018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数据后发现,老人跌倒后,中重度损伤占37.21%,经门/急诊治疗后,22.49%的老人需要住院继续治疗,0.92%死亡。

     


     

    老人跌倒具有高发生率和高致残率,不仅给老人自身带来不便,对其家庭和社会来说也是一项不小的负担。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等7家机构联合发布的《老年人防跌倒联合提示》呼吁,全社会都应重视跌倒对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严重威胁。

     

    老人跌倒有个风险排行

     

    尽管摔倒发生在一瞬间,但引发它的条件却有迹可循。

     

    最容易跌倒的时段

     

    上述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跌倒/坠落的男女性别比为1∶1.37;

     

    一天中,跌坠发生以白天为主(82.29%),高峰时间段为8∶00~10∶59(29.94%),其中10∶00~10∶59时段病例数最多(11.91%)。

     

     

    李海聪分析,之所以10∶00~10∶59最易摔倒,可能与老年人通常会在这一时段进行休闲活动、做家务等有关。

     

    需要提醒的是,起夜时的跌倒同样不可忽视。随着身体衰老,脏器功能减弱,老人起夜次数增多,再加上腿脚不利索,半夜起来容易迷迷糊糊,身体较难保持平衡,跌倒几率大大增加。

     

    最容易跌倒的地点

     

    发生地点以家中(56.41%)、公路/街道(17.24%)、公共居住场所(14.36%)为主,且年龄越大,在家中发生跌坠的比例越高。

     

     

    从上述数据来看,家中、公共居住场所等是老人跌倒频发的地点。近期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的一项前瞻性研究也佐证了这一点。

     

    该研究通过分析739名老年人的数据发现,老年人由于身体虚弱、老年病发病率高,识别和避免环境危害的能力降低,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其中,楼层设计不合理居首位,增加老年人150%的跌倒风险。例如,老人极易在楼梯拐角处或上下台阶时发生腿软,导致意外跌倒。

    照明不良和扶手不合适,分别会增加老年人101%和88%的跌倒风险。小区照明设备损坏,或家中灯泡功率较小,都会使老人不能及时察觉跌倒危险。

    房间缺少扶手,或扶手粗细不适合、错误安装等,也会影响老人的正常活动。

     

    在诸多跌倒因素中,环境是最易改变的。

     

    跌倒后最容易受的伤

     

    跌坠造成的受伤性质前三位分别是挫伤/擦伤(42.17%)、骨折(31.79%)和扭伤/拉伤(14.62%),女性跌倒后骨折比例高于男性。

     

     

    受伤部位主要是下肢(31.38%),其次是头部(22.46%)、躯干(20.71%)和上肢(18.75%),男性头部受伤比例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加,上肢受伤比例逐渐减少,头部受伤比例逐渐增加。

     

    “老人跌倒后,即使受伤部位相同,损害程度也会有差异。”李海聪表示,一般来说,撞击头部容易发生脑出血、脑震荡、脑水肿等,需要做颅内CT检查;如果摔到胯骨、髋骨、骶骨等部位,极易发生股骨颈骨折等,需要卧床护理,康复周期较长;如果伤及四肢,轻者会出现淤青、局部肿痛,重者也存在骨折和关节损伤风险。

     

    这些因素让老人“站不稳”

     

    在导致老人跌倒的生理因素中,步态稳定性下降和平衡功能受损是主要原因。

     


     

    李海聪认为,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易引起眩晕,使老人平衡能力下降,这是疾病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点。

     

    其次,突发脑梗塞、冠心病、胸痛、早搏、心脏瓣膜病、窦房结病变等也是常见原因。视力模糊、听力受损等会直接影响老人对障碍物的判断。

     

    此外,不当使用镇静药物、精神类药物、心血管药物等,或同时使用多种药物,也会增加老人跌倒的风险。有研究显示,若老人同时服用4种及以上的药物,或刚开始服用一种新药的2~3周内,跌倒几率会明显增加。

     

    一旦跌倒,请记住两个动作:1.拉扶住身边的固定物;2.用手撑地,这是降低伤害的有效方法。

     

    用手撑地往往损伤的是腕关节,顶多导致尺骨远端或桡骨远端骨折,造成的伤害以及治疗护理的难度比臀部着地要小得多,基本不会发生致命并发症。

     

    老年人跌倒后,可自己先试着挪动身体,检查四肢有没有知觉,然后分别借助腿和背部力量平移,弓起腿翻身,侧身用手跪立,再找支撑物站起。整个过程需谨慎缓慢,不能自行勉强行动,还要尽力呼叫求救。

     

     

    其他人发现老年人跌倒,不要急着扶,先看其意识是否清醒,意识不清,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意识清醒,要询问老年人对跌倒的记忆,以及身体各部位的感受,如果没有任何身体不适,可缓慢扶起。

     

    防跌要“对症下药”

     

    不少人可能认为,老人跌倒主要因为脚滑,事实上,滑倒只占了3%左右,“重心转移错误”导致的身体不稳及障碍物引起的绊倒才是“罪魁”。

     

    加强肌肉力量

     

    李海聪建议,老人须加强肌肉力量训练,特别是下肢肌肉,提高平衡力,还应多在能力范围内快走、慢跑,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朱为模建议,老人防跌还应加强核心力量训练。

     

     

    “作为下半身与上半身的连接点,核心(腰腹部)肌肉的力量会直接影响举起、伸展、转向和弯曲的功能。”朱为模解释,核心力量不足会导致人前倾、后仰或左右失衡,致使跌倒风险大增。

     

    老人可以通过臀桥、靠墙下蹲、抬起脚后跟等动作提升腰腹部和臀腿部力量,身体条件较好的老人也可以尝试平板支撑。

     

    此外,已有多项研究表明,经常打太极拳能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提高老年人的反应速度和动作效率,从而减少发生突发事件时老人跌倒的可能性。

     

    填补身体的“营养空白”

     

    营养方面,李海聪建议老人根据自身基础疾病合理规划饮食。

     

     

    比如,营养不良者需要补充优质蛋白质,适当吃些鸡蛋、瘦肉等食物;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的老人,要坚持低盐、低油、低糖饮食原则,以防病情加重或出现并发症。

     

    平时尽量不抽烟喝酒,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活动时注意力更集中、精力更充沛。

     

    家中要做适老化改造

     

    家中是发生老人跌倒最多的地方,因此关注居家适老改造尤为重要,增加一些简单的辅具就能在关键时刻“拉”老人一把。

     

    • 应根据老人的行为习惯设置扶手和栏杆,尤其是淋浴区和马桶附近;
    • 在门口增设高度适合、带有扶手的换鞋凳;
    • 消除门槛及地面高度差;
    • 将厨房、卫生间等易湿滑房间的地面更换成防滑材料;
    • 选用安全稳定的洗澡椅,并采用坐姿沐浴;
    • 在卧室通往卫生间等常用过道添加感应灯;
    • 选择高度适宜的床,并在床边设置易伸手摸到的台灯等。

     

    瑞典曾专门打造适合老人居住的“银发公寓”,可供社区设计者借鉴:

     

    住宅走廊宽敞,出入口都设置了坡道及自动门,便于使用助行器、轮椅的老人行动;楼梯有清楚的颜色设计,会在第一阶及最后一阶加强色彩提醒;楼梯间有自动感应的照明设备。

     

    慢下来才能“稳住”

     

    除了穿舒适的衣服和鞋子外,高龄老人在日常生活中,提倡一个“慢”字,即转身、转头动作慢,起身、下床速度慢,行进与外出也要慢。

     

    李海聪最后提醒,老人若不慎跌倒,一定不要急于起身,以防造成更严重的二次伤害。无论受伤与否,老人都要及时告诉家人或医生。

  • 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结肠癌晚期会有腹部肿块、肠梗阻、全身症状,直肠癌晚期会有癌肿破溃出血、肠腔狭窄、转移远处器官引起相应症状。

    一、结肠癌

    • 腹部肿块:结肠癌的肿块多为瘤体本身,也可能是梗阻近侧肠腔内的积粪,肿块大多坚硬,呈结节状。
    • 肠梗阻:结肠癌晚期可表现为慢性低位不完全肠梗阻,患者会有腹胀、便秘,腹部胀痛或阵发性绞痛,完全梗阻时症状加剧。
    • 全身症状:结肠癌晚期可能有慢性失血、癌肿溃烂、感染、毒素吸收等,患者有贫血、消瘦、乏力、低热、肝大、黄疸、水肿、腹水、直肠前凹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及恶病质。

    二、直肠癌

    • 癌肿破溃出血:直肠癌晚期患者有大便表面带血及黏液,甚至有脓血便。
    • 肠腔狭窄:癌肿侵犯致肠管狭窄,直肠癌晚期有腹痛、腹胀、肠鸣音亢进等不全性肠梗阻的表现。
    • 转移远处器官:直肠癌晚期一般会侵犯周围组织或转移远处器官,侵犯前列腺、膀胱可出现尿频、尿痛、血尿,侵犯阴道可有阴道异常分泌物,侵犯骶前神经可出现骶尾部剧烈持续性疼痛。

    结肠癌和直肠癌晚期的症状比较多,伴随不适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 生活中胸闷气短这种现象很常见,它是我们自身的主观感受,觉得胸口像被什么东西给压迫了,气不够用而出现呼吸急促的表现。它的严重程度要根据发病的周期、每次发病的时间、年龄以及有无基础疾病来判断。

     

    临床上常将其分为功能性的和心脏神经官能症型或器质性病变的。功能性的如在剧烈运动、有幽闭空间恐惧症的人、心情抑郁、与他人发生争执后,以上情况下出现胸闷气短多是正常的,不用过于担心;心脏神经官能症型或器质性病变的:多数人首先会想到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该病多好发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常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受凉等诱因下发作,多是突发型的,除胸闷气短外,还会有胸骨后疼痛,常常会波及至左肩,左臂内侧,该症状一般在停止诱因活动后症状就会逐渐缓解,也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3-5分钟即可缓解。

     

     

    心肌梗死多是在心绞痛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症状也更为严重;临床上心肌受累时也会出现相应的症状,但是这种情况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常常会出现心前区不适,胸闷、心悸等表现;可以引起胸闷气短的疾病还有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肺癌、气胸等,腹部疾病也会出现这种症状,胆囊炎、胆石症以及食管病变等均会出现该现象。

     

    一般对于胸闷气短的检查项目有:血常规、肝功能、X线胸部透视、腹部B超、心电图等检查。通过以上检查项目,可以明确原因,确定是无病变还是病变导致,以利于治疗。

     

     

    经常出现胸闷气短的患者,一定要在治疗过程中要仔细加以辨别,区分是功能性的还是病理性的。如果是功能性胸闷气短,则应该积极寻找病因,并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彻底消除症状。还要注意的是定期检查身体非常有必要,如果身体有病变,通过体检都能查出来。像病理性胸闷症状本身就不太明显,定期体检非常重要,这可以避免被动接受治疗的情况出现。

     

    需要明确的是这种症状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查清是何种疾病所致的,才能做到对症治疗,这个才是最为关键的。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

  • 尿毒症大家都不陌生,一般会认为它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肾脏疾病,但是对于尿毒症具体是什么,早期尿毒症有哪些症状,诱发尿毒症的因素等问题都是非常迷茫的,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尿毒症的相关问题。

     

    尿毒症是什么?

     

    尿毒症严格来说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疾病,而是各种原发性,继发性肾脏疾病引起的肾脏疾病,逐渐发展为慢性肾衰竭,身体出现的一系列综合征。如果说正常的肾脏功能有100%,在各种疾病的影响下,肾功能衰竭到仅剩10%以下时,尿毒症。

     

    如果把身体比作一个井井有序的城市,那么肾脏就是这个城市的下水道系统,如果城市的下水道系统发生了意外,导致下水道系统发生了严重的堵塞,届时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影响,这个城市也会变得难以生存。

     

    尿毒症虽然可怕,但是“冰冻三尺亦非一日之寒”,尿毒症在早期就已经展现出了一些症状,只是这些症状或许不曾被你留意,又或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下面这些细小的蛛丝马迹,就是尿毒症的“前兆”。

     

     

    尿毒症的“前兆”是什么?

     

    尿毒症的早期症状不具有典型性,很难被发现,经常被认为是其他疾病的特征,不以为意,耽误了治疗。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了这几个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进行诊断。

     

    1、精神不振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精神状态不佳,工作繁忙,睡眠不足等,本来就非常难以和尿毒症联系在一起,稍微休养过后症状减轻,更加难以发现。

     

    2、面色发黄

     

    尿毒症病人在患病早期通常都会发生面色发黄的情况,这是因为尿毒症患者体内积聚的毒素过多,引发造血功能障碍,很容易误诊为贫血,导致治疗方向错误,耽误患者的治疗。

     

    3、身体浮肿

     

    尿毒症患者由于肾脏功能障碍,许多水分不能及时地排出体外,从而储留在身体内,导致水肿。这里和肥胖的症状很类似,都是身体逐渐“圆润”了起来,但是和肥胖那种“弹性的圆润”不同,水肿的部位受压后会出现长时间的凹陷。如果患者发现自己的脚踝发生浮肿,就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4、胃口不佳

     

    由于肾脏病变加剧,尿素等原本需要经由尿液排出体外的有害物质潴留体内,当有害物质侵入消化道时,便会影响患者的食欲,出现胃口不佳的症状。如果不及时去医院治疗,后续还可能出现口腔方面的疾病,如口腔溃疡等。

     

    5、呼吸不畅

     

    尿毒症早期会造成机体心肺功能减弱,如果你在呼吸过程中经常不自觉地叹气或者深呼吸,那可能就是尿毒症的早期症状,不妨去医院检查一下肌酐,尿素等指标。

     

    以上就是尿毒症的5个“前兆”,如果我们及时注意到了这些症状并及时治疗,就能一定程度上减慢疾病的发展速度,为我们赢得更多的治疗时间。这时候我们回头仔细想想:到底是哪些因素会诱发尿毒症呢?我们又应该如何针对性地去调理呢?

     

    诱发尿毒症3大因素

     

    致病因素一:高血压

     

    高血压与肾病可谓是“狼狈为奸”,肾病也是引发尿毒症的重要原因之一。肾脏主要由肾小球组成,长期的高血压会损伤肾小球毛细血管,造成内壁损伤和血管硬化,引发肾脏出血,导致肾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又会导致肾脏供血不足,血压就会持续升高,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因此,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成为了治疗肾脏疾病,预防尿毒症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减少每日盐分摄入量,减轻体重等多种方式控制自身血压,从而减小高血压对肾脏的危害。

     

    另外也要注意每年做一次的尿常规检验。如果发现自己没有尿蛋白,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即可;如果发现自己有尿蛋白,血压应该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致病因素二: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各个国家尿毒症的第一大病因。糖尿病患者血糖含量变化大,内分泌代谢紊乱,可能会引发糖尿病肾病,进而引发肾衰竭,如果没有及时的治疗,最终可能进入肾衰竭终末期变为尿毒症

     

    因此,如果自己确诊为2型糖尿病之后,至少每年都要进行一次肾脏病变的筛查检查,包括尿常规,尿蛋白/肌酐比值和血肌酐都是医生重点了解的项目;此外还需要通过控制饮食习惯,合理运动等方式积极控制血糖。

     

    还有一点需要格外注意,蛋白质的摄入也应该适量减少,可以用低蛋白米饭代替家常主食;与此同时也要保证吃足够的蔬菜(至少每天1斤),为了更好地吸收蔬菜中的营养物质,减少叶酸等有害物质的摄入,最好可以水煮5-10分钟后再吃。

     

     

    致病因素三:慢性肾小球肾炎

     

    在我国,慢性肾小球炎是造成尿毒症的第二大原因。慢性肾小球肾炎和外界的细菌无关,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具体的病理原因目前仍未可知。可能会伴随蛋白尿,血尿,水肿等临床症状。对于此种疾病,医学界还没有彻底治疗的方法,只能通过延缓疾病的进展来改善临床症状,防止并发症。

     

    通常医生会选择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来治疗,包括环磷酰胺,他克莫司,环孢素A等药物,也会和一些降血压药物,利尿剂,阿司匹林等药物联合用药来控制病情。

     

    如果发展到了后期,大部分肾小球丧失功能后,就只能通过透析来进行治疗,到那时治疗的难度和费用都将直线上升,而且会出现很多难以治疗的并发症,非常不划算。

     

    尿毒症是肾衰竭发展到终末期后身体出现的一系列综合征。早期可能会出现几种鲜少被人注意的症状,但是不要掉以轻心,及时的治疗可以极大地延缓疾病发展,为我们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我们也要注意引起尿毒症的三种致病因素,及时处理,对症下药,改善自己的生活饮食习惯,用最小的成本把尿毒症扼杀在摇篮中。

  • 早春的天气常常反反复复,忽冷忽热,会引起胃部不适。但是因为我们上班工作压力比较大,而且饮食也会出现不规律的时候,常常受罪的就是我们的胃部,但是在饮食上我们可以选择哪些方式来进行养胃呢?帮助我们减轻胃部的负担,进而还我们一个健康的胃部环境。

     

    1、合理膳食

     

    胃病,基本上都和吃得不好有关。应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少吃辛辣和酸性食物。进食宜温、软、淡、素、鲜,不要食用过冷、过热、过硬、过辣、过粘的食物。胃病人应做到少吃多餐,定时定量,适当的多吃一些含有营养元素的食物,可以帮助我们中和胃酸,防止侵蚀胃黏膜,减轻胃溃疡的面积。

     

     

    2、多吃适合季节的水果

     

    最好顺从自然节气吃当令的水果,不要选择反季节的水果,比如可以适量吃些苹果、柑橘等,因为其中含有果酸和果胶,可以帮助我们加快胃肠道的蠕动,使排泄功能加强。

     

    3、多喝点酸奶

     

    常常肠胃不适,消化不良者应多喝酸奶。因为酸牛奶中的乳酸菌能分解鲜奶中的乳糖,产生大量的乳酸,使人体肠道呈酸性,这种酸性环境,能抑制腐败菌对人体的产毒作用。与此同时,乳酸菌还具有清洁肠道,促进食物尽快地消化,帮助解决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等问题,保护肠胃的健康。

     

    4、红枣

     

    里面含有的维生素含量是非常高的,而且也有大量的蛋白质、多种微量钙、糖类、有机酸以及氨基酸等,不济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免疫力,还可以帮助我们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而且对于肠胃不好的人来说,可以加快肠胃的蠕动,增加排泄的次数。

     

     

    5、大麦茶

     

    大麦茶是属于谷类的一种食物茶,里面含有均衡的营养元素,可以帮助我们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还可以帮助我们修复胃黏膜。我们经常喝的话还可以帮助我们促进消化,减轻胃部的负担。

     

    春天是人体养胃的黄金时期,虽然不太冷,但昼夜温差大,需要我们时刻注意保温。不仅如此,还需要按时吃饭。胃里如果空着的话,长时间不吃就会导致胃疼。多吃蔬菜和粗纤维的食物,胃不好的话,可以喝米粥,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辣的食物,胃病就会远离你。而且以上的几种食物可以在平时的饮食中多吃一些,有助于帮助消化。

  • 疝气多发生在儿童、老人身上,儿童主要是先天性缺陷,老人与后天从事粗劳动有关,腹部压力增加,特别是疝气患病的概率男性比女性多,通常很容易自我感觉,躺下的时候腹部和腹股沟疝隆起,活动时症状明显。

     

     

    包括咳嗽、提重物等造成的压力,会使腹部组织推向腹壁的薄弱点,就会感到压力逐渐增加,甚至当疝气突然变大时,患者就会感到激烈疼痛;这里说一下,疝气在治疗上多以外科手术为主,以传统手术而言,因必须将组织直接修补缝合,疼痛感较高外,复发率相对也提高,复原也须长达3至4天。

     

    这里进一步说明,因此目前有腹膜外疝气修补手术、经腹腔腹膜前疝气修补手术的方式能取代传统手术,像是全腹膜外腹腔镜修补手术,不但不须切开肌肉等,适用于各种类的鼠蹊疝气,加上伤口小且美观,患者疼痛降低,术后恢复快速。

     

     

    临床上,自去年以来,30名患者在医疗中心接受了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复;这里还补充一下,通过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复,平均住院时间只有1-2天,有望为患者接受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老人气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老人腹壁变薄

     

    老年疝患者因腹壁变薄,张力降低,年龄大,生理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肌体老化,腹壁变薄,张力降低,腹壁变薄,容易被器官所致成疝。同时,老化后人体器官组织萎缩,人体内缝隙增大,很可能器官随缝隙突出而形成疝气。

     

    老年人腹腔压力过大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腹腔压力也逐渐增大,身体的功能和抵抗力也在下降。与此同时,慢性气管炎、肺病咳嗽、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习惯性便秘、腹腔内压增高、腹壁器官破裂等引起的疝。

     

    老年气症状

     

    老年疝气比较特殊,常常是由于老年人的体弱多病所致。老年疝气脱落的器官多为小肠,摸起来柔软,回来时伴有咕噜咕噜的噪音,大肠、阑尾、大网膜等也有脱落的可能性。老年人发生疝气后,也会出现腹痛、腹胀、便秘、抵抗力减弱、营养不良、消化不良等症状。老年人应自觉加强腹肌锻炼,增加肌力,预防疝气发生。例如,如果你坚持练习抬腿,你可以有效地增加腹部肌肉的力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骨质疏松这个问题,它是不是容易引起骨折?为什么?

     

    其实结果是显而易见的,骨质疏松很明显是容易引起骨折的。

     

    骨质疏松实际上就是我们的骨量减少,骨微结构遭到了破坏,然后发生了骨质疏松,继而容易发生骨折的这种情况。骨质疏松在我们的数据统计中,多见于绝经后的女性,还有60岁之后的男性。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在绝经后,女性的雌激素下降,会导致对钙的吸收这方面出现一些问题,还有男性在60岁以后,他的身体的机能随着退变在下降,也会出现骨质疏松的情况。

     

    那好多人就会说:骨质疏松不就是补钙,补钙的话,吃点钙片,喝点补钙的口服液不就完了嘛。

     

    实际上,在女性绝经后,和男性60岁以后,大部分人补钙是吸收不了的,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重在于钙的吸收,而不在于你补多少。因为咱们现在这个饮食,实际上是不缺钙的,你想想,过去人都吃不饱的时候,也没见以前的人骨质有多疏松的,而我们现在这些人,往往是营养过剩的,反倒出现了骨质疏松。那这是为什么?

     

     

    首先钙的吸收,它需要有太阳的作用,所以我们说要去经常晒太阳,但是往往我们现在人跟以前又不一样了。像我们平常可以看到很多女性朋友,她出门的时候往往要抹一些防晒的东西;还要带个帽子打个伞,要把这些胳膊,腿都遮住,就害怕晒太阳,害怕把她晒黑。那么这样的话,没有这个光合作用,钙就无法吸收,这是一方面。

     

    再一个方面,还要加强我们的运动,那我们现在人都是坐在办公室上班,平日里也懒的去运动,这种情况骨质就容易疏松,就容易发生退变。

     

     

    所以要预防骨质疏松,重在于去户外活动,去接触大自然,去晒太阳,我们整天说生命在于运动,而现在的情况是,大部分办公室一族就只剩下手指的运动了,在办公室里敲键盘,写报告等等。所以我建议大家还是经常要去跑跑步,健健身,去打篮球,踢足球,游泳之类的。

     

    当然还要适当的吃一些钙含量多的食物就行,我觉得不用刻意非得用钙片,或者用口服液之类的补钙这种形式。像我们平时吃的豆制品、牛奶等等,这些都含有大量的钙这些成分,那我们通过这个食补,其实能更好的、更利于钙的吸收和消化。

     

    关于骨质疏松的问题,我跟大家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 随着年龄增长,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老化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难以抗拒的自然规律。

     

    然而脑老化与痴呆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比如正常老人和痴呆病人的大脑都会出现萎缩,也可以出现脑内神经细胞减少等。

     

    但二者也有不同,即上述改变在痴呆病人的大脑内损害程度要重的多,由量变到质变,达到了病理状态,而并非生理性减退。

     

    因此,脑老化并不意味着痴呆,脑老化是生理过程,而痴呆是病理状态。

     

    大脑老化的都有哪些变化?

     

    大脑老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大脑体积的减少以及大脑重量的减轻。

     

    大脑的「重量」

     

     

    • 青年:人脑饱满充实,重量大约为1300克~1400克。
    • 老年:随着人到中年,特别是进入老年期后,大脑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表现为脑回变窄、脑沟加深、大脑皮层变薄,脑的重量也会减轻100~150克左右。

     

    一般年龄越大,上述改变越重。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大脑的这种改变已经可以应用一些仪器设备准确检出,例如脑CT或脑核磁共振成像(脑MRI)。

     

    这些仪器所拍下的照片可以记录一个人从青少年到老年脑的体积变化,清晰的显示不同时期的脑叶、脑区甚至脑回、脑沟随年龄出现的萎缩改变。

     

    神经细胞的「丢失」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科学家们就已经证明了老年人脑内神经细胞较青年人减少,一般减少10~20%。

     

    但是在某些部位,神经细胞的脱失明显,如额叶和颞叶的部分区域,神经细胞的丢失可达40~50%。

     

    正常成年人大脑皮层的厚度约一公分左右,而一般老年人大脑皮层的厚度较青年人下降10~20%。

     

     

    值得重视的是,老年人脑内不同区域神经细胞的丢失程度是不同的:

     

    • 不随增龄而改变的神经细胞:负责面部肌肉运动的面神经核,以及主管眼球侧向转动的展神经核等。
    • 受年龄的影响的神经细胞:主管记忆的海马和杏仁核的神经细胞数量在老年人脑中与青年人相比,平均可减少15~20%。

     

    不同神经递质对大脑的影响

     

    由于海马和杏仁核与人的记忆和情绪密切相关,因此有理由认为老年人的记忆力减退、情感的波动是与这些部位神经细胞老化有关,有组织结构改变的基础。

     

    人类活动的神经信息传递可以通过电传递和化学传递两种方式完成。而后者所依赖的生物化学物质,也被称为「神经递质」相当重要。

     

    这些由神经细胞分泌的神经递质又被相应的神经细胞回收,再生产、又释放,循环往复。

     

     

    因为神经递质的产生与神经细胞密切相关、唇齿相依,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神经细胞的脱失,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各种神经递质的产生以及代谢变化,进而影响神经信息的传递。

     

    乙酰胆碱

     

    乙酰胆碱是与人们学习记忆过程密切相关的化学递质,其含量的减低可以导致记忆力下降、学习能力受损。

     

    和乙酰胆碱活动相关的神经细胞广泛分布在大脑皮层,海马等脑组织中。

     

    由于老年人这些部位的神经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因此乙酰胆碱的产生及发挥作用的能力也会减弱。

     

    谷氨酸与γ-羟基丁酸

     

    谷氨酸与γ-羟基丁酸是一对相互制约的神经递质。谷氨酸属兴奋性递质,而后者为抑制性递质,这二种化学物质平衡才能维持神经功能的稳定。

     

    在老年人中,与这二种神经递质转化活动的神经细胞功能均有下降,因此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基本稳定性也变得十分脆弱。

     

    五羟色胺

     

    五羟色胺这种神经递质除了与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活动相关外,它和人的情感、睡眠调控紧密关联。

     

    而在老年人脑中,与五羟色胺合成、分泌以及代谢活动相关的神经细胞均有脱失或活力下降,这与老年人一些情感活动障碍不无关系。

     

    缓解脑老化进程,可以这么做

     

    认识脑老化的客观规律,正视这一客观现象,不仅老年人本身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其亲朋好友也应帮助其创造温馨和谐的活环境和氛围。

     

     

    可以鼓励其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尽可能的减缓脑老化的进程,延迟脑功能衰退症状的出现。

     

    要增强记忆功能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 保持专注:注意力集中,专心一致,高度精神关注可以帮助你捕捉到瞬间发生的事物。

    2. 加强重复、学习:如头一天看一篇小说,如果以后再不去想它,可能就此遗忘,但如果第二日、第三日再回味一下,和他人交流一下,就有可能长时间记住书的内容,甚至终生不忘。

    3. 加强趣味性:一件使人动情的事物可以让人即刻记住而且长期保留,而对平淡无奇,索然无味的事件可能毫无印象,所以提高兴趣是保持记忆的重要条件。

    4. 联想与实践:即动脑、动手、增加视觉、色彩形象等,都是保持记忆力的好办法。

  • 肾脏是人体很重要的一个器官,如果肾脏不好的话在人体的健康方面也是有非常大的影响的,但是很多时候肾虚也是有症状可以查看的,比如以下这些方面:

     

    1.腰酸背痛,腰不坏通常可以看出肾不好。我们知道,腰部是身体运动的主要部位,如果肾气足的话,腰部也会表现为健康有力,我们看到年轻人往往是肾气充盛的,而老年人的弯腰驼背的比较多,这都是与肾功能息息相关的。腰部如果活动受限,或者腰酸腿疼的,都有可能是肾虚的表现。

      


    2.面部的颜色不好,往往可能是由于肾虚导致的,因为肾阴虚的人,往往是火旺,导致脸部出现潮红,而肾阳虚的人由于寒气盛,就会表现为面部发暗,缺少光泽。还有一些人,眼光发黑,这也是肾虚的一种表现。

     

    3.很多时候老年人牙齿开始松动,甚至脱落,这也是跟肾有关的。中医讲叫“肾主骨”,牙齿同骨骼一样也是属肾的,所以,我们肾的好坏,也是关系到牙齿好坏的关键因素。如果牙齿整洁干净,坚固有力,则说明肾没有问题,反之,则可以判断肾可能出现了问题。

      


    4.中医讲耳朵也是与健康密切相关的。我们可以看耳朵的形态和颜色来判断肾虚。如果我们的耳朵饱满、红润、柔软,则说明肾是健康的。如果耳朵发暗而且不饱满,就有可能肾气不足,也就是肾虚的表现。

     

    5.通过排便情况也可以帮助判断是不是有肾虚的表现,因为肾脏的主要功能之一即是排出尿液,排便的情况直接表现出身体的好坏。肾功能如果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大小便出现问题。比如出现血尿、蛋白尿、尿频尿不尽等情况,可能是肾阴虚导致的,如果小便的量很多,伴有口渴、皮肤干燥等情况,也可能是肾虚的结果。

     

    6.睡眠情况,很多人觉得睡眠可能就只与情志方面的因素有关,但是很多时候睡眠情况也是是否有肾虚的一个表现,比如有肾虚的人可能因为夜尿多,会在解完小便后很难睡着,甚至睡眠质量非常差。这也是很多时候很困扰那些肾脏功能不好的患者的问题。

      


    7.头发的色泽和疏密也可能与肾虚有关,肾虚的人一般头发都不怎么好,因为在肾脏功能不太好的情况下势必会影响到头发的情况,比如少年白头、秃顶、头发毛躁干枯等情况。

     

    肾虚虽然只是一个概念,但是在生活中却是经常能看见的,所以如果有出现这些类似于肾虚的情况,先不要急着自己下结论,可以前往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在专业意见的指导下也是能够帮助恢复健康的,特别是那些年轻人和中年人的群体,即使出现了肾虚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药物调理、心态调理以及运动管理等方面去改善和治疗。

  • 癫痫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早期症状可能包括意识丧失、突然跌倒、肌肉抽搐、瞳孔散大以及尿失禁等。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应立即就医以进行诊断和治疗。意识丧失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表现为突发的意识不清。突然跌倒可能是由于大脑皮层受到抑制,导致运动和平衡功能受损。肌肉抽搐则是大脑神经元过度兴奋的结果,常表现为身体某一部位的阵发性痉挛。瞳孔散大可能是颅内压增高的表现,而尿失禁可能与大脑皮质对排尿中枢的抑制作用减弱有关。针对癫痫症的早期诊断,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头颅MRI、CT扫描以及脑电图等检查。治疗措施包括抗癫痫药物的使用,如卡马西平、苯巴比妥等,并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确保充足的睡眠。

  • 我从未想过,一个简单的跌倒会给我带来如此大的困扰。昨天,我在家中不小心摔了一跤,屁股着地,虽然当时并没有太大的不适,但随后的几天里,我的腰部开始隐隐作痛。起初,我以为只是轻微的拉伤,休息一两天就能好转。然而,疼痛并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影响了我的日常生活。

    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时,我偶然发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在线问诊服务。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注册了账号并提交了我的病情描述。很快,一位医生回复了我,询问了更多的细节,并要求我拍摄舌头的照片以便进行中医辨证施治。虽然一开始我对此持怀疑态度,但我还是按照医生的指示做了。

    医生告诉我,我的腰疼可能与肾阳虚有关,并给出了相应的治疗建议。首先,短期内减少活动,避免过度劳累;其次,24小时之内可以局部冷敷,但超过24小时就需要热敷了;最后,应及时到当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局部拍一个X光片(排除骨折),并在排除骨折之后,局部可以用伤科药。并安静休养。医生的回复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和专业,虽然我还没有完全康复,但我对自己的病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且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肾阳虚腰疼的治疗与调理 常见症状 肾阳虚腰疼的常见症状包括腰部酸痛、四肢乏力、畏寒怕冷等,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或久坐不动的人群。 推荐科室 中医科或骨科 调理要点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2.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 饮食上应多摄入温补的食物,如羊肉、鸡肉、黑豆等; 4. 可以服用一些中药调理,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5. 如果疼痛严重,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 小儿轻度癫痫的十种表现包括意识丧失、跌倒、瞳孔散大、尿失禁、自动症以及其他行为异常,如吸吮、舔舐等无意识动作。这些症状可能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大脑皮层运动区抑制、颅内压增高和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等因素引起。对于疑似癫痫症状的儿童,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头颅MRI、脑电图等检查。治疗通常包括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巴比妥等,并需注意孩子的睡眠质量和避免过度疲劳。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 小儿痫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早期症状包括意识丧失、肌肉痉挛、跌倒发作、尿便失禁以及睡眠障碍。意识丧失可能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的暂时性脑功能障碍。肌肉痉挛可能由神经传导异常引起的局部肌肉过度兴奋所致。跌倒发作多因大脑运动皮层异常放电引发短暂性意识丧失和肢体无力。尿便失禁可能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导致控制排泄的神经功能障碍。睡眠障碍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也可能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针对这些症状,建议进行头颅MRI、脑电图等检查以评估大脑结构和功能,并采取抗癫痫药物治疗。家长应注意孩子的生活环境安全,避免潜在的风险因素,确保充足的休息时间,促进健康的生活习惯。

  •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跌倒成为了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据统计,每年约有300万老年人因跌倒而受伤,其中约20万人因此死亡。为了避免老年人跌倒,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小物件来提高他们的安全性。

    首先,我们可以为老年人准备一个七天小药盒。这个药盒可以帮助老年人按时服药,避免漏服、重复服药或吃错药的情况发生。我们可以在药盒内部分成7个小格子,分别标有一周的日期,将老年人需要服用的药物按照每天的剂量分门别类地包好,这样老年人就可以按照日期依次服用药物了。

    其次,我们可以在老年人的房间或过道安装一个小夜灯。老年人夜间起夜次数较多,而突然开灯可能会刺激到他们的视网膜,造成眩光。小夜灯的柔和灯光可以帮助老年人安全地起夜,避免跌倒。

    此外,对于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来说,一把四脚拐杖可以提供额外的支撑,帮助他们保持身体平衡。在选择拐杖时,要选择底部带有防滑垫的款式,以增加摩擦力,防止跌倒。同时,拐杖的把手长度不宜过长,以免老年人握持时感到费力。

    浴室是老年人跌倒的高发区域,因此,为老年人准备一个浴室防滑垫至关重要。在选择防滑垫时,最好选择无味橡胶材质,色彩鲜艳,容易辨认。背面带有吸盘的防滑垫可以更好地固定在地面上,防止滑倒。

    对于行动不便、起夜频繁的老年人,准备一只夜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现在市面上有许多防漏夜壶,使用起来方便卫生,可以有效解决老年人的烦恼。

    除了以上这些小物件,我们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以下帮助:

    1. 保障老年人的饮食健康,避免因饮食不当导致的营养不良或消化不良等问题。

    2. 定期为老年人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3. 教导老年人进行适当的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跌倒能力。

    4. 帮助老年人学习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以便在发生意外时能够及时自救。

  • 眩晕症通常不会直接导致死亡,它是由前庭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常见的症状包括头晕、恶心和呕吐。虽然眩晕症本身并不致命,但在某些情况下,如严重的耳石症或梅尼埃病急性发作时,可能会导致跌倒,从而引发严重后果。因此,对于有眩晕症状的人来说,避免快速头部运动和确保周围环境的安全至关重要。如果眩晕症状持续不缓解或有其他严重不适,应立即就医。

  • 小儿痉挛癫痫症的初期症状包括意识丧失、肌阵挛、瞳孔散大、尿失禁以及跌倒发作。这些症状可能提示癫痫发作,需要及时就医。意识丧失是由于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大脑功能障碍引起的,肌阵挛可能与遗传因素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有关。瞳孔散大可能是颅内压增高导致的。尿失禁则是在痉挛状态时膀胱壁肌肉失去控制能力的结果。跌倒发作是由于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所致。治疗措施包括抗癫痫药物治疗,如丙戊酸钠、苯巴比妥等。家长应注意患儿的生活环境安全,并确保定期服药以减少发作风险。

    头颅MRI、脑电图等检查有助于评估病情。治疗措施包括抗癫痫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丙戊酸钠、苯巴比妥等。家长应注意患儿的生活环境安全,避免潜在危险物品,并确保定期服药以减少痉挛发作的风险。

  • 我是老人的女儿,自从父亲去年脑梗住院后,生活就像被打乱的棋盘。他的左胳膊和左腿都不能正常活动,日常生活需要我们全家人的帮助。前几天,父亲不小心跌倒了,整个左胳膊肿得厉害,连手指和手腕都不能动弹。我们非常担心,怕他再次受伤,影响到康复进程。

    在这个关键时刻,我想起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在线问诊服务。通过手机APP,我很快联系到了一位专业的医生。医生详细询问了父亲的病情和跌倒的情况,并建议我们拍片检查是否有骨折,同时进行彩超排除血栓的可能性。虽然父亲说不疼,但医生强调了不疼也可能有骨折的风险,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认。

    我深深感激医生的耐心解答和专业建议。我们决定第二天一早带父亲去医院做检查。医生还提醒我们,目前不建议自行外用药物,应该先找到问题的根源再进行治疗。我们遵循医生的建议,暂时让父亲休息,使用丝巾悬吊胳膊,等待明天的检查结果。

    这次在线问诊的经历让我更加信任和依赖京东互联网医院的服务。它不仅节省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还提供了专业的医疗建议和指导。我们会继续关注父亲的康复进程,并在需要时寻求在线医生的帮助。

    脑梗康复期跌倒后的应对指南 常见症状 脑梗患者在康复期可能会出现肢体活动不便、肌肉无力、肿胀等症状,尤其是在跌倒或受伤后更需要引起注意。 推荐科室 骨科 调理要点 1. 在跌倒或受伤后,及时就医进行检查,排除骨折和血栓等严重问题。 2. 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避免自行使用药物或进行不当的治疗方法。 3. 在康复期,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4. 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避免再次跌倒或受伤。 5. 定期复查,监测康复进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跌倒已成为老年人健康的一大隐患。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荷兰推出了一项防摔倒课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将详细介绍这项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并探讨如何帮助老年人预防和减少跌倒的风险。

    荷兰的防摔倒课程主要针对65岁以上的人群,通过模拟真实场景的障碍训练,帮助老年人提高身体协调性、平衡能力和反应速度。课程内容包括:

    1. 平衡训练:通过站立、行走、转身等动作,锻炼老年人的平衡能力。

    2. 反应速度训练:通过快速反应游戏,提高老年人的反应速度。

    3. 肌力训练:通过举重、拉伸等动作,增强老年人的肌肉力量。

    4. 骨骼健康训练:通过跳跃、行走等动作,提高骨骼密度,预防骨质疏松。

    5. 生活技能训练:教授老年人如何正确使用拐杖、助行器等辅助工具,以及如何在家中预防跌倒。

    此外,荷兰还鼓励老年人参加社区活动,增加社交互动,提高生活质量。

    除了荷兰的防摔倒课程,以下措施也可以帮助老年人预防和减少跌倒的风险:

    1. 增强肌肉力量:通过锻炼,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稳定性。

    2. 保持体重:过重或过轻都会增加跌倒的风险,保持适宜的体重有助于预防跌倒。

    3. 保持良好的视力:视力不良是导致跌倒的重要原因之一,定期检查视力,及时配镜。

    4. 保持室内环境整洁:清除地面障碍物,保持地面干燥,避免滑倒。

    5. 配合医生治疗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控制好病情,降低跌倒风险。

    总之,预防和减少跌倒的风险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通过参加防摔倒课程、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老年人可以降低跌倒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 痫症发作时,患者可能会经历意识丧失、肌肉强直、跌倒、肢体抽搐和尿失禁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是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可能涉及到大脑皮层和相关区域。肌肉强直是由于神经传导异常导致的持续性肌肉收缩,常伴随痫症发作。跌倒则是因为大脑突然失去对身体的控制,身体失去平衡。肢体抽搐是大脑运动皮质过度兴奋的表现,可能会集中在手臂、腿或其他身体部位。尿失禁可能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导致膀胱括约肌无法正常工作。针对痫症,脑电图和头颅MRI等检查是必要的。治疗以抗癫痫药物为主,如卡马西平、苯巴比妥等。患者应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确保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减少发作的风险。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