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川崎病的实验室检查
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
其他检查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川崎病(KD, Kawasaki diseases)在儿科中并不常见,它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诊性小儿疾病。但对家有川崎病患儿的家庭来说,更重要地对这种疾病有着更深的了解,树立一个正确的、积极的心态去辅助医生的治疗。
川崎病怎么诊断的?
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表现,可能只有发热,跟普通感冒的表现没有太大差异。因此疾病早期不只是家长没办法辨认出,连医生也无法仅根据发热症状就诊断川崎病。
那么如何诊断?发热持续5天或更久,并且在下述5条主要临床症状中至少满足4条才能确诊。但如果超声心动图或心血管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病变,则满足以下3条主要症状即可确诊。
1. (皮肤)多形性皮疹
2. (黏膜)结膜充血
3. (淋巴结)颈部淋巴结肿大
4.(口舌)唇红皲裂,杨梅舌
5. (手足)手足硬肿,指端膜状脱皮
川崎病的并发症
并发症之一:心血管并发症
心血管并发症是KD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二尖瓣反流、迁延性心肌功能不全、冠状动脉病变、心功能衰竭、休克,因此及时准确识别并积极处理非常重要。其中,冠状动脉病变是最重要的心血管并发症。
并发症之二:川崎病休克综合征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的发病率约为7%,表现为低血压和休克。KDSS为中度休克,可以是心源性、血流重新分布性或二者兼而有之的混合性。
病理生理过程与脓毒性休克相似,表现为相对或绝对的低血容量、心功能不全和血流的重新分布,血流重新分布可能源于循环中较多炎性细胞因子。
其发生可能与一些内源性活性物质释放有关,这些活性物质介导了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心肌功能不全以及毛细血管渗漏,但确切的机制不明,患者循环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很高,可能与毛细血管渗漏有关。
并发症之三: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
嗜血细胞综合征(HPS)又称嗜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HLH由于触发因素不同,被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而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属于继发性sHLH。
MAS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与其他HPS类似——以持续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以及骨髓、肝、脾、淋巴结组织发现嗜血现象为主要特征;多见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也可以见于川崎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
总之,川崎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呈自限性,预后良好;另有部分患儿症状不完全,需要注意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还有部分患儿炎症反应过度,导致休克综合症及巨噬细胞活化,进展快、预后差,需早期识别、尽早治疗。
这其中,也离不开家长的协助。儿科医生最好的帮手是家长,医生很需要家长提供的信息,因为患儿刚开始的症状可能不明显,且症状出现的顺序因人而异。因此,家长了解疾病的症状、关注宝宝的状态并及时就诊、及时治疗,有助于疾病的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在做常规体检时,阿华发现尿中有潜血,紧张地跑去看医生,但做了尿路检查没有发现结石,又做了肾超声也没有发现肾病变,医生说可以再看一次,让他回去看看自己是否还有其他症状。尽管隔了几天都不疼也没有别的不适,但他还是有点不安,不知道那血到底从哪儿来的。
许多人都听过“粪便潜血”检查,代表可能有大肠息肉或大肠肿瘤,所以让大家听说检查结果是阳性的时候很紧张。而且实际上尿液中可能还有肉眼看不到的血液,这一检查被称为“尿潜血”。
血尿会痛,通常肉眼就可以看到尿液中有一些鲜红,大部分是因为尿路结石,其他原因还可能是因为尿道急性细菌感染,尿道外伤,泌尿道畸形等引起炎症,血前段集中在尿道,所以容易看到。假如是结石后端比较发炎或发炎,如肾结石,或膀胱炎,肾炎,不一定肉眼就能看到鲜红色的血滴,但血丝也可能出现。
有一种或暗或红的尿,是溶血性的,即血液在流过尿液时,红血球破裂,释放出血色素,或血红蛋白,呈暗色;这种叫做“血红素尿”,最常见的是横纹肌溶解症,恶性疟疾,败血症,或重金属中毒,维生素D中毒等,但蚕豆病、镰刀型贫血等先天性溶血性疾病,也可发生溶血性尿。
但是尿中见血大多是经过良好处理的结石,而见肉见血最常见的原因就是“癌”,因为看不见,说明出血量不多,是慢慢地出血,通常是肿瘤缓慢的摩擦血管引起的出血,所以也就不觉得痛,叫做“无痛性血尿”。最为常见的是膀胱癌,再次出现的是肾盂癌,如果年龄超过40岁,并且有无痛性血尿,要小心自己是否患有癌症。
还有一种很常见的可能是丝球肾炎,因为丝球就像是净水的“大分子过滤器”,会过滤掉蛋白质、红血球、水分这样的大分子,所以会导致蛋白尿跟血尿,通常会成为免疫疾病的先兆,比如红斑性狼疮、B型或丙型肝炎、紫斑症等,而慢性丝球肾炎则是台湾人肾衰的首要诱因。
而且儿童血尿的常见病因,很可能是2种遗传疾病所致,一种是“遗传性肾炎”,另一种是再发性良性血尿。遗传性血尿可引起反复血尿,持续肾功能恶化,甚至引起听力障碍和视力障碍;良性再发血尿也是无痛性血尿,但肾功能并未恶化,只需持续追踪。
但是出现血尿的原因有百种之多,如果检查出血尿,而没有结石,肾超声也没有异常,建议让尿液送到显微镜下,并抽血验生化、免疫等反应,甚至可以考虑做膀胱镜,以免错过癌症或其他疾病的机会。
小孩子都是出生时间没有多久的新生儿,他们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完善,免疫力没有达到我们这些大人们一样的水平,所以我们需要更加的关心新生儿的健康问题。现在小编就要为各位父母们讲一讲什么是川崎病,万一孩子的川崎病好了小孩血象高发烧怎么办以及川崎病的诊断。
川崎病又叫作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选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本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高发年龄为5岁以下婴幼儿,男多于女,成人及3个月以下小儿少见。临床多表现可有发热、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杨梅舌、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等。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并发症而引起人们重视,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率达20%~25%。
它的临床常以高热(39℃以上)为最初表现,热程在5天以上,一般为一、二周,有的热退一、二天又高,热程长的可达三、四周,退热药仅短暂稍降。发热数日后掌跖面红肿且痛,躯干部出现大小不一的斑丘疹,形态无特殊,面部四肢亦有,不痒,无疱疹或结痂。发热数日两侧眼结膜充血,球结膜尤重,仅少数并发化脓性结膜炎,用裂隙灯可能查到前虹膜睫状体炎。唇面红肿、干燥和皲裂,甚至有出血;舌常呈杨梅舌,口腔黏膜充血,但无溃疡。所以川崎病好了小孩血象高发烧是常见的现象,一般父母最好先带着孩子去医院,最好是那种大型的医院,去询问医生,让医生对孩子进行诊断治疗,做到在关键时刻为孩子提供正确的治疗。父母们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用药。
本病目前死亡率下降至1%以下,约2%左右出现复发。由此可见川崎病还是较良好的,所以家长们不要太过于担心,只要去医院做好相关治疗还是可以的。为了让死亡率下降至没有,这些都需要科技医务人员们的共同努力,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去创造更好的东西来治疗川崎病。
作者 | 黄圆媛
文章首发于 | 黄圆媛医师
活性益生菌一般7~12天才开始在肠道内发挥作用,人体细胞新陈代谢周期90~120天,这也是菌株定植在体内菌群逐渐平衡的周期,所以一般建议,服用益生菌需要持续3~4个月,切勿断断续续,吃吃停停。
有的父母担心“服用益生菌会不会产生依赖”,答案是不会。
曾听到过一种说法:“吃进去的食物经过肠道消化、分解和发酵可以产生益生菌,如果人体长期使用人工合成的益生菌产品,会导致肠道功能逐步丧失自身繁殖有益菌的能力,久而久之人体肠道便会有依赖性,而人体一旦对益生菌产生依赖,终生都将依靠使用益生菌产品来维持生命的健康状态。”
乍听之下,感觉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推敲就会发现这个观点根本站不住脚。
首先,人体内的微生物,本来就是从外界获取而并非人体自己产生的。
胎儿时期肠道是几乎无菌的,出生后随着母乳、辅食等食物的摄入,开始不断有微生物定植,因此说“人体丧失自身繁殖益生菌的能力”的说法就是错误的。
再来看,定植在人肠道内的益生菌,会不会因为不断补充益生菌而丧失自我繁殖的功能?
这也不会,因为自我繁殖是益生菌作为一种生物的本能,与人体是否补充益生菌完全不相干。
如果孩子能避免接触过敏原、呼吸道消化道保持健康、肠道菌相有良好的构成,那么是不需要额外持续补充益生菌的,但现实情况中往往没办法做到。
饮食结构有问题,经常出现腹泻、腹胀、嗳气、肠道中坏菌多好菌少,那么就只能通过“外援”益生菌来调整菌相。
在“健康”这件事是非常公平的,平时不愿多花心思注意,生病时就得多花钱买单。
家长们在选择益生菌时除了要注意菌种、菌种含量,还要看菌株编号,菌株编号就像人的身份证一样,有编号的益生菌,意味着做过大量的筛选和研究,经过测序的微生物基因序列信息和固定的遗传性状,相反,没有编号的菌株,功能和作用就不明确,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益生菌都有这个作用。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益生菌的数量和活性,不过比起数量,益生菌的活性和有多少活菌能够定植在肠道,才是真正决定结果的关键,因为益生菌在到达肠胃之前要经过胃酸,如果益生菌无法成功通过肠胃分泌的胃酸胆盐消化酶,那么孩子吃下去的不过是糖粉/糖水而已。
所以家长们在选择益生菌时们要注意,其菌株需要能耐受恶劣的消化道环境,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多层包埋技术处理,才能够最大限度保护益生菌能够定植肠道中。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李瑛
文章首发于 | 李瑛主任微博
之前,有媒体报道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爱婴坊母婴店将一款固体饮料冒充特医食品销售给牛奶过敏儿童,虚假宣传特殊功能,不仅涉嫌消费欺诈,更是对宝宝的身体造成伤害。
毋庸置疑,对宝宝来说,均衡且安全的营养摄入,是健康发育的根本,不仅是妈妈们应该在意的事情,也是全社会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但是我们却看到了一则让人气愤到发抖的新闻:爱婴坊将饮料当做奶粉给妈妈们推销,导致多名孩子出现发育迟缓、红疹、拍头、头骨突出等异常!
让我们看看这种错误的喂养方式,给孩子带来的危害——根据原视频中显示,经过如此“喂养”的宝宝,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这几种症状:红疹(湿疹),头颅畸形,发育迟缓,部分诊断佝偻病等症状,显然是因为严重的营养素缺乏的导致!
目前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尽快改善症状,以免出现不可逆的后遗症,因此后续治疗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科学喂养和营养素的强化补充,尽快纠正这一系列疾病症状。
关于婴幼儿食品,特别是配方奶的成分构成,我国有明确标准,现行的国家标准中,普通奶粉执行的 GB19644-2010 和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 GB 25596-2010 中,均对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种营养素做了要求。尤其是婴幼儿配方奶粉,还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有了明确要求。
而固体饮料执行的国家标准 GB/T29602 中,只有蛋白质含量达到 0.5%~1% 这一个要求。因此固体饮料是普通食品,不是婴幼儿配方乳粉,更不是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其蛋白质和营养素含量远低于婴幼儿配方乳粉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根据食品安全法,婴幼儿配方乳粉、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属于特殊食品,在我国实行严格注册管理和出厂批批检验,质量安全有保障。
宝宝口粮无小事,希望各位家长都引起重视,消费者选购婴幼儿食品,要注意查看标签标识,给宝宝选择配方奶,一定要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不要盲目听信推销员的推荐!必要时,应咨询临床医生的建议。
其实在我的日常门诊中,有很多宝宝因为喂养出了问题来就诊,如果需要添加配方奶,我都会详细分析其配方是否符合孩子的营养全面需要,才给出我的建议,当然,我想,这样的建议如果让一个母婴店的推销员来完成,是勉为其难的!
所以,我想说,在全社会呼吁市场监管总局高度重视,责成市场监管部门对涉事商家进行彻查,依法从严从重处罚的同时,也要对涉及婴幼儿养育指导的相关人员,制定严格的培训和准入制度,这样,才可能彻底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让每个宝宝都健康成长!
生活中容易引起耳聋的因素很多,比如耳部或其他器官疾病引起的耳神经损害性耳聋,强烈噪音、外伤等引起耳膜和耳蜗的机械性损伤,情绪剧烈波动引起的应激性耳聋,还有的药物性耳聋。
什么是药源性耳聋呢?
药源性耳聋是指使用某些药物治病或人体接触某些化学制剂所引起的位听神经系统中毒性损害而产生的听力下降、眩晕甚至全聋。
临床表现有哪些呢?
症状初期,患者会感觉耳鸣、进行性听力下降,多为双侧性的,可有眩晕、走路或站立不稳 等表现,儿童用药后因为对外界听觉减弱会表现为过分安静,也正是因为如此,本病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药物性耳聋,说白了,就是因为无知导致的。
由于药物的使用不当,把患者带入到了无声的世界,想想就觉得可怕,特别是幼儿,稍不注意,就变成了聋哑儿。
常见引起耳毒性的药物,主要就是氨基糖苷类药物。因为这是一类耳毒性很强的药物。像链霉素,直接损害内耳前庭和听神经。特别是双氢链霉素,因强烈的耳毒性已经被禁用,硫酸链霉素目前也很少使用。
卡那霉素易损害耳蜗,庆大霉素易损害前庭,这两种药目前是造成中毒性耳聋的主要药物。新霉素损害耳蜗螺旋器,也有较强的耳毒性。
除了以上氨基糖苷类的抗生素药物外,大剂量的水杨酸,奎宁,袢利尿药、抗肿瘤化疗药等也会引起可逆性或永久性耳聋。
处理及预防
1、使用药物前,必须充分了解自己所用药物的种类,有关剂量和疗程要充分咨询医生。
2、往往耳毒性的药物都伴有肾毒性,建议慎用或禁用耳毒性药物,尤其对婴幼儿、孕妇、肾功能不良者更应该如此。
3、如必须接受耳毒性药物治疗者,建议治疗前,治疗中均需定期做听力及前庭功能检查,一旦有耳鸣、耳聋或眩晕等症状,立即停药,并及时给予解毒处理。
就现有的医疗条件而言,大多数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治疗是比较困难的,甚至有些患者经过多方综合治疗后听力改善也不显著。在现阶段主要是通过佩戴助听器进行听力康复。不过一旦出现突然的听力变化也应及时进行听力测试,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与对应的有效治疗。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主管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9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如果孩子患了呼吸道疾病,除了让他按照医嘱吃药以外,尽量让他身体舒适、好好休息,是使孩子早日康复的关键。孩子的呼吸道疾病,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这里给爸爸妈妈介绍一下护理的要点。
家里要常通风透气,保持空气清洁、湿润,不要再让污浊、干冷的空气刺激孩子的呼吸道。
如果孩子烧得比较高,或者烧得难受,可以用冷敷、温水洗澡和擦身等物理方法给孩子退热,需要的时候,给孩子吃退烧药,避免孩子高热惊厥,使孩子感觉舒适一些,利于他进食和休息。孩子发热时,要每隔2~4小时就给孩子测一测体温,监控体温的变化。
因为发热,孩子的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功能减弱,孩子的胃口比较差。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减少进食,给孩子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面片汤、蛋羹等。
孩子多饮水,有利于排尿和发汗,使体内的毒素和热量尽快排出,帮助孩子退热和疾病好转。
体内的很多毒素是通过大便排出的。孩子的大便通畅,就有利于把体内的毒素顺畅地排出体外,同时也能起到降温的作用。所以,别忘了关注一下孩子的大便情况。如果孩子大便燥结,可以考虑用一些开塞露,帮助孩子排便。
患呼吸道疾病的孩子,往往有鼻塞或其他呼吸困难问题。如果孩子因鼻塞而影响吃奶或睡眠,可以适当用一些儿童专用的滴鼻剂;如果孩子有喘的现象,可以按医嘱用扩张气管的药物。
患呼吸道疾病的孩子,常常会喉咙痛,有时还会影响吃饭。如果孩子比较大了,可以让他含一些口腔含片;婴幼儿不宜用含片,可以用喷洒咽喉的药剂。如果孩子口腔溃疡,可以用生理盐水清洗口腔,涂一些金霉素鱼肝油。
孩子呼吸道感染后,常常流鼻涕,时间长了,孩子鼻子周围,尤其是鼻子下面的皮肤会发红,孩子会感到很疼。可以用温湿的毛巾给孩子敷一敷,然后涂一些消炎药,比如金霉素眼药膏。
良好的睡眠对孩子疾病痊愈十分重要。患呼吸道疾病的孩子常常会咳嗽,睡不踏实。可以适当垫高孩子的上身,减少气管分泌物对咽部的刺激,就能减少咳嗽。
家里宝宝患有儿童癫痫,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种负担,治疗儿童癫痫的过程非常艰难,需要家长极大的耐心。很多初患儿童癫痫的孩子的家长、病情反复的孩子的家长都会问儿童癫痫真的能治愈吗?科学的数据告诉我们,儿童癫痫是可治愈的,科学的治疗方案和措施能够让八成的患儿恢复健康,当然,患儿的恢复状况和家长的付出是分不开的。
癫痫不是精神病,也不是传染病,更不是不治之症。对大多数患儿来说,治愈癫痫是可能的。儿童癫痫的治疗宜从单药治疗开始,只要长期规律服药,定期复查,一般来说,65%~80%的癫痫患儿能够完全控制病情。但临床表现为频繁的部分性发作或多种发作类型伴神经系统或精神行为异常的癫痫患儿预后较差,这些病例主要包括先天脑发育异常(如半球巨脑症、皮质局部发育异常等)或围产期脑损伤伴发的癫痫、婴儿痉挛症、脑炎、颜面血管瘤等患儿。这些病例的共同特点是:多种抗癫痫药物治疗后仍频繁发作,同时出现认知、语言等神经心理功能障碍和身体发育障碍。临床统计表明,约有25%的患儿会发展成为这类药物难治性癫痫,导致患儿智力低下和精神衰退,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
对儿童癫痫患者而言,决定其预后的因素不仅是控制癫痫发作,还要考虑到患儿的脑功能发育情况。当应用2~3种最适合的抗癫痫药物对患儿进行治疗后仍无明显疗效时,希望通过更换其他药物来控制患儿癫痫发作的可能性非常小,此时,在患儿大脑皮质尚有最大的可塑性之前对其进行手术是最好的选择。手术治疗可以说是对患儿脑部功能的一种保护性治疗,可以消除癫痫发作给脑发育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利于患儿以后的脑部发育。
当然手术也有严格的适应证:
1.经正规服用抗癫痫药2年时间仍不能控制发作,频率每月2次以上,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2.癫痫发作已经影响到神经发育。一般在5~10岁之间做手术较为理想。现在有视频影像融合脑电设备,对患儿致痫灶能精确定位,为外科手术治疗创造了良好条件。
儿童癫痫病给患儿及家庭带来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治愈癫痫、让孩子健康成长对于患儿家长来说是希望。在医生科学的治疗方案下,分阶段的采取适合的治疗措施相信能够让更多的不幸家庭恢复生机。
敏宝为什么不能喝羊奶粉?
羊奶中蛋白质与牛奶蛋白高达92%相似性,不能作为牛奶蛋白过敏宝宝的饮食替代1。
且目前从各项研究来看,没有证据可以证明羊奶粉比牛奶粉更具低敏性,在营养上也并不比牛奶粉有优势。
很多敏宝家长可谓是“护娃心切”不管啥的都想试试,殊不知盲目改用羊奶,或其他例如骆驼奶等,仍然可能存在交叉过敏反应风险,从而加重过敏情况,使宝宝过敏时间加长,甚至形成恶性循环,耽误宝宝“黄金生长期”。
TIPS:敏宝也不能喝豆奶哦~2006年欧洲儿童胃肠营养学会儿童喂养指南中明确指出:豆蛋白配方粉不能用于6个月及以下食物过敏的婴儿;美国儿科营养学会1983年起不推荐用大豆作用食物过敏患儿的首选营养来源。
敏宝的最佳口粮应该是?
√ 首先是母乳,但要注意,敏宝喝母乳时,宝妈的饮食中也要注意回避牛奶蛋白哦~同时,宝妈要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和维生素D。
√ 对于无法母乳的敏宝来说,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氨基酸配方替代喂养至少6个月1。氨基酸配方是100%无敏的,能快速缓解过敏症状不反复,只是蛋白质这一部分由游离氨基酸来替代。此外,部分氨基酸配方粉能满足过敏宝宝所需的热卡、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还富含33%MCT,小分子脂肪易吸收,满足过敏宝宝生长营养需求。
TIPS:宝宝的高致敏状态会持续6个月,即使是过敏症状消失,宝宝仍然可能处于致敏状态,在此期间如果接触致敏原,过敏症状将反复发生,导致病情延长,影响宝宝生长发育,因此建议敏宝坚持喂养氨基酸配方至少6个月,顺利度过高致敏期。
吃下氨基酸配方粉喂养敏宝这波安利,敏宝过敏症状缓解快,健康无忧成长!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常见于4岁以下儿童的罕见病。该病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于1967年首次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那么,川崎病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川崎病的主要症状包括:眼结膜充血、颈淋巴结肿大、四肢末端硬性红肿、口唇干裂、口腔粘膜炎症、高热(38-40度)、皮肤红色微疹等。在病程的3-4天内,患者的手脚背部会出现类似水肿的硬性红肿,皮肤发亮,手脚心和掌心发红。同时,患者还会出现全身红色炎症性微疹,类似麻疹,伴有瘙痒,但不会形成水疱。此外,患者还会出现眼部分泌物增多、口唇干裂充血、口腔内粘膜及舌苔红色、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等症状。
川崎病的心血管并发症是其预后的重要因素。冠状动脉瘤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约有一半的患者在治疗后冠状动脉瘤可自行消退,10-20%的患者有冠状动脉病变,1-2年后可消退,3%的患者可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缺血性心肌病。因此,治疗川崎病时,需要关注心血管系统的变化,进行心电图和二维超声心动图追踪,必要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川崎病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病变、胆囊积液、关节炎或关节痛、神经系统改变等。其中,冠状动脉病变是最严重的并发症,需要引起重视。
川崎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情况下可以自愈。治疗主要采用阿司匹林和γ-球蛋白。阿司匹林可以减缓冠状动脉瘤的发生和防止血栓形成,γ-球蛋白可以显著减轻冠状动脉病变。此外,还可以根据病情需要,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对于较大的冠状动脉瘤,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主要侵袭儿童全身血管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这种疾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眼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最令人担忧的是,川崎病还可能引发心脏血管系统的损害,严重者甚至可能因为冠状动脉瘤破裂、血栓闭塞、心肌梗死或心肌炎而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川崎病的症状、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法至关重要。首先,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体温变化,若体温持续高于38℃,且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就医。在发热过程中,如果孩子出现双侧球结膜充血、唇裂、杨梅舌和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高度怀疑川崎病。此外,一些患儿还可能出现短暂的躯干多形性皮疹,部分患儿的手指和脚趾可能会出现硬肿胀,并在疾病恢复期出现膜性脱皮。
川崎病的诊断主要基于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持续时间、皮疹、眼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等。一旦确诊,治疗应尽早开始。目前,阿司匹林和免疫球蛋白是治疗川崎病的主要药物。阿司匹林可以缓解发热和炎症,而免疫球蛋白则有助于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并遵医嘱进行相关检查。
除了药物治疗,日常保养也非常重要。家长应保证孩子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注意口腔卫生,预防感染。此外,合理膳食、加强锻炼,提高孩子的免疫力也是预防川崎病的关键。
川崎病是一种严重的儿童疾病,但通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大多数患儿可以恢复正常。因此,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健康,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虽然川崎病本身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川崎病的典型症状包括持续性发热、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皲裂或出血、杨梅样舌、手足硬性水肿等。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5-11天或更久,体温常达到39℃以上。
目前,川崎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以及阿司匹林等对症支持治疗。通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大多数川崎病患儿都可以得到良好的预后。
对于川崎病的护理,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保证孩子充足的休息和营养。同时,要注意保持孩子的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川崎病患儿在出院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特别是有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需要长期关注。此外,家长还需要注意孩子的消化道管理,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川崎病虽然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只要家长和医生密切合作,及时诊断和治疗,大多数患儿都可以恢复健康。
川崎病,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的全身性中小动脉血管炎,自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医生首次报道以来,引起了全球的关注。这种疾病以皮肤黏膜淋巴结症状为主要表现,也被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尽管病因尚不明确,但川崎病的危害不容忽视。
川崎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至少持续5天,以及以下4项主要临床特征:四肢改变(如急性期手掌和足底红斑、手足水肿,亚急性期手指和足趾甲周脱皮)、多形性皮疹(如躯干部斑丘疹、多形红斑样或猩红样)、非渗出性双侧球结膜充血、口唇和口腔改变(如红斑、口唇皲裂、草莓舌、口腔和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1.5厘米,常为单侧)。
治疗川崎病的主要方法是正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2克/千克体重)及阿司匹林。虽然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但仍有一定比例的患儿会出现冠状动脉瘤,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和死亡。
为了预防冠状动脉瘤内的血栓形成,动脉轻中度扩张患者仅需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凝聚,或给予两种抗血小板药物;巨大冠脉瘤或多发性复杂冠脉瘤患者需阿司匹林联合抗凝药治疗。抗凝药物长期应用多选择华法林,需监测血液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1.5~2.5),并密切观察重要脏器出血可能。
除了药物治疗,川崎病的患儿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营养摄入、避免过度劳累等。此外,定期随访和治疗对于预防冠状动脉瘤内血栓形成、降低心肌梗死和死亡风险至关重要。
总之,川崎病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疾病,需要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重视。通过及时的治疗和科学的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川崎病的危害,保障患儿的健康成长。
川崎病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由于症状与感冒、麻疹、猩红热等疾病相似,很多家长容易误诊,导致孩子病情加重。那么,如何正确识别川崎病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发热
川崎病的首发症状是持续高热,体温通常在38℃以上,甚至可达40℃。与普通感冒不同,川崎病患者的病情通常较为严重,伴有食欲不振、精神不佳等症状。
二、结膜充血
川崎病患者会出现双眼球结膜充血,但没有眼部分泌物。这是川崎病的典型表现之一。
三、口唇口腔表现
川崎病患者的口唇红肿、皲裂,口腔粘膜弥漫性发红,类似杨梅舌。
四、淋巴结肿大
颈部淋巴结肿大是川崎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
五、皮疹
川崎病患者的皮疹呈多形性,没有水疱或痂皮。皮疹可能在发热的同时出现,也可能在发热消退后出现。
六、四肢末端变化
川崎病患者的掌心和脚心会出现红斑,恢复期手指和脚趾尖开始片状脱皮。
除了以上症状外,川崎病还可能导致心血管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瘤、心肌炎等。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就医。
川崎病早期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异常症状,要及时就医。
川崎病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儿童疾病,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了解川崎病的早期症状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首先,川崎病的主要症状是突然发热,持续时间较长,通常为5-11天,体温常在39度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此外,患者还会出现结膜充血、口唇潮红、皲裂或出血、杨梅样舌等症状。
其次,川崎病的严重症状包括心脏损害,如急性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等,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乏力、胸闷、心前区痛等症状。
除了心脏损害,川崎病还可能引起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中耳炎、肺炎、无菌性脑膜炎等症状。
川崎病的病程分为三个阶段:急性发热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在急性发热期,患者会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在亚急性期,患者体温下降,症状缓解,但可能出现指趾端膜状脱皮;在恢复期,临床症状消退,但可能遗留冠状动脉病变。
为了预防川崎病,建议家长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与感染因素、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包括持续发热、皮疹、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改变等。
针对川崎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预防冠状动脉病变。对症治疗包括使用解热镇痛药、抗病毒药物等。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方法是使用免疫球蛋白和阿司匹林。
川崎病的随访非常重要,出院后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一年都要复查一次。一般会随访到二到三年,也有随访更长时间的到五年。随访内容包括检查体温、皮疹、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改变等症状,以及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
除了药物治疗和随访外,川崎病的日常保养也非常重要。患者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同时,要避免接触感冒等感染性因素,以免诱发疾病复发。
川崎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定期随访。患者和家长应充分了解川崎病的知识,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随访,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川崎病,也称为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虽然它不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但会对患儿造成很大的危害。本文将为您介绍川崎病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一、病因
川崎病的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免疫系统异常:川崎病是一种免疫系统的疾病,可能与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有关。
2. 病毒感染:有研究表明,某些病毒感染可能与川崎病的发病有关。
3.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人患有川崎病的儿童,其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二、症状
川崎病的典型症状包括:
1. 持续高烧:病程初期,患儿会出现持续高烧,体温可高达39℃以上,持续10多天甚至一个月。
2. 皮肤症状:发热后3-4天,皮肤上会出现多形性红斑和丘疹,一般1周左右消退。
3. 口唇症状:口唇红肿、干裂甚至出血。
4. 眼睛症状:结膜充血和发红,但不会流眼泪或分泌物。
5. 手足症状:手脚末端红肿、疼痛。
6. 心脏症状: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心脏炎症,如心肌炎、心包炎等。
三、治疗方法
川崎病的治疗方法包括:
1. 抗病毒治疗:针对病因进行抗病毒治疗。
2. 抗炎治疗: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控制炎症。
3. 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形成。
4. 心脏手术:部分患儿可能需要心脏手术。
四、预防措施
为了预防川崎病,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提高儿童免疫力:加强儿童营养,保证充足睡眠,增强体质。
2.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接触病毒。
3. 及时就医:一旦发现孩子出现疑似川崎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五、儿时患川崎病能生育吗?
川崎病的患儿在治愈后,对结婚生育并不会造成影响。但建议在生育前咨询医生,了解相关注意事项。
川崎病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儿童疾病,其主要症状为高热、皮疹、结膜充血等。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川崎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以及日常保养等方面的内容。
一、病因
川崎病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临床表现
1. 高热:川崎病患儿最早出现的症状为39℃以上的高热,持续5天以上,一般一两周,有的高热一两天,有的发热三四周。
2. 皮疹:发热几天后,手掌和足底面红肿疼痛,躯干出现大小不一的斑丘疹,无特殊形状,面部四肢也有,无瘙痒、疱疹或结痂。
3. 结膜充血:发热数日后,双眼两侧结膜充血,尤其是球结膜,仅少数合并化脓性结膜炎,裂隙灯可检出前虹膜睫状体炎。
4. 口腔黏膜:嘴唇红、肿、干、皲裂,甚至出血;舌常为杨梅舌,口腔黏膜充血,但无溃疡。
5. 淋巴结肿大:有些病例早期有淋巴结肿大,一侧或两侧不化脓,几天后消退。
三、诊断方法
川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四、治疗方案
1. 抗病毒治疗: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使用抗病毒药物。
2. 抗炎治疗: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控制炎症。
3. 抗凝治疗: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4. 丙种球蛋白:对于病情较重的患儿,可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
五、日常保养
1. 休息:给予足够的休息,以避免剧烈运动增加心脏功能的负荷。
2. 饮食:清淡饮食,避免辛辣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B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
3. 免疫增强:口服脾氨肽等免疫增强药物,预防感染。
川崎病,又称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这种疾病主要侵袭儿童的血管系统,尤其是冠状动脉,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脏并发症。
大多数川崎病患儿经过规范治疗后,可以完全康复,没有明显的后遗症。然而,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以下后遗症:
1.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这是川崎病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指冠状动脉出现异常扩张。这种扩张可能会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2. 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狭窄会导致心脏缺血,引发心绞痛等症状。
3. 心肌炎:川崎病还可能导致心肌炎,引发心脏扩大、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
为了及时发现并治疗川崎病,以下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病情:
1. 心脏彩超:可以观察冠状动脉的形态、走行和血流情况。
2. 血常规:可以检测血液中的炎症指标。
3. 血脂检查:可以评估患儿的血脂水平。
4. 心电图:可以检测心脏的电活动。
5. 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针对川崎病,以下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儿恢复健康:
1. 抗病毒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感染。
2. 抗炎治疗: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炎症。
3. 抗凝治疗: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4. 抗血小板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5.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心脏并发症,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此外,患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2. 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食物。
3. 避免过度劳累,避免剧烈运动。
4.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
总之,川崎病是一种严重的儿童疾病,需要引起家长和医生的重视。通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日常保养,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川崎病对患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