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柴胡桂枝干姜汤配合针灸治疗慢性腹泻医案

柴胡桂枝干姜汤配合针灸治疗慢性腹泻医案
发表人:主治医师张春梅

陈光中 1 张春梅 2

1 北京东方古本中医医院 2 北京康益德中西医结合肺科医院

  • 关键词: 柴胡桂枝干姜汤;慢性腹泻;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综述

患者,女,70 岁,于 2021 年 5 月 8 日就诊,腹泻半年,五更泻,恶寒无汗,大便每日 4-5 次,便溏,小便涩痛,纳差,口涩,呕吐,心烦,手足心热,耳聋,口干,不欲饮,舌质暗,苔白厚腻,微黄,脉沉涩。结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肠粘膜光滑,未见溃疡及肿物。尿常规红细胞 21/ul 透明管型 2/LPF,白细胞 2+。西医诊断: 1.功能性腹泻。2.泌尿系感染。中医诊断:泄泻病(久泄)脾胃虚寒型;淋证(血淋)。综上分析:符合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的情况,故选择柴胡桂枝干姜汤主方加减,配合针灸治疗。

中药:

  • 柴胡 15 克桂枝 9 克干姜 6 克天花粉 12 克黄芩 9 克牡蛎 20 克炙甘草 6 克灯芯草 9 克升麻 6 克知母 9 克生黄芪 18 克桔梗 9 克党参 15 克小蓟 12 克蒲黄 9 克生地榆 9 克车前子 10 克

7 剂,每日 1 剂,水煎煮 300ml,早晚温服。

针灸治疗:

  • 天枢穴,中脘穴,下脘穴,气海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太溪穴,关元穴,水道穴,水泉穴

针灸 7 天,每天针一次,每次针灸 20 分钟。

医嘱:

  • 注意清淡饮食,忌生冷酸辣食品,保持心情舒畅。

2021 年 5 月 15 日复诊,腹泻减轻,五更泄减轻,大便每日 1 次,成形,小便涩痛减轻,仍有手足心热,心烦减轻,眠可,无呕吐,纳差,仍口涩,口干减轻,不欲饮,舌质暗红,苔白厚,微黄,脉沉涩。

中药:

  • 柴胡 15 克桂枝 9 克干姜 6 克天花粉 12 克黄芩 9 克牡蛎 20 克灯芯草 9 克升麻 6 克知母 9 克生黄芪 18 克桔梗 9 克党参 15 克小蓟 12 克蒲黄 9 克生地榆 9 克车前子 10 克炙甘草 6 克通草 9 克滑石 20 克栀子 9 克萹蓄 6 克地黄 15 克

7 剂,每日 1 剂,水煎煮 300ml,早晚温服。

针灸治疗:

  • 天枢穴,中脘穴,下脘穴,气海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太溪穴,关元穴,水道穴,水泉穴,然谷穴

针灸 7 天,每天针一次,每次针灸 20 分钟。

医嘱:

  • 注意清淡饮食,忌生冷酸辣食品,保持心情舒畅。

2021 年 5 月 22 日三诊,腹泻消失,大便成形,每日一次,小便正常,手足心热减轻,无心烦,无呕吐,眠可,纳可,口涩消失,口干减轻,口不渴,舌质淡红,苔白,脉沉。

中药治疗:

  • 柴胡 9 克桂枝 9 克干姜 6 克天花粉 12 克黄芩 6 克牡蛎 20 克炙甘草 6 克人参 9 克麦冬 12 克五味子 9 克生地黄 12 克

针灸治疗:

  • 中脘穴,下脘穴,气海穴,关元穴,足三里穴,太溪穴

针灸 7 天,每天针一次,每次针灸 20 分钟。

医嘱:

  • 注意清淡饮食,忌生冷酸辣食品,注意生活起居。

2 周后电话随访:大便正常,成形,每天一次,五更泄消失,小便涩痛消失,手足心热感消失,纳可,无口干。尿常规复查结果正常,嘱患者注意饮食,忌食生冷酸辣食品,注意卫生,每天锻炼。

按语:

慢性腹泻是指患者每日排便次数超过 3 次,腹泻的病程超过 4 周,或间歇期在 2-4 周内的复发性腹泻。慢性腹泻分为三种,分别为吸收不良性腹泻、分泌性腹泻、运动性腹泻,而慢性腹泻的中医分型属于久泻,分别有肝气乘脾证、脾胃虚弱证、肾阳虚衰证。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病治下第七,“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病的病机是肝胆郁热兼脾胃虚寒。临床上我们见到寒热错杂,虚实共见的情况可以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不可局限于肝胆郁热兼脾胃虚寒证。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用柴胡桂枝干姜汤配合针灸来治疗,疗效显著。现将柴胡桂枝干姜汤配合针灸治疗慢性腹泻的分析综述如下。

因患者腹泻,恶寒,同时伴有心烦,手足心热,小便涩痛,符合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寒热错杂,虚实共见”的情况。腹泻半年,五更泻,恶寒,大便每日 4-5 次,便稀,,此证属脾胃虚寒证,用药为柴胡、桂枝、干姜起到和解散寒的作用,缓解腹泻恶寒等症状;天花粉、黄芩、牡蛎、炙甘草起到清热生津敛阴的作用缓解手足心热,心烦等阴虚的症状,升麻、知母、生黄芪、桔梗、柴胡为升陷汤,配合党参对于久泄引起的脾虚起到益气升提之功,且益气之力更强,小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蒲黄止血化瘀利尿;生地榆凉血止血解毒;车前子利尿痛淋,同时车前子起到利小便实大便的作用。

针灸治疗:

  • 天枢穴为大肠募穴调理肠腑、升降气机,治疗腹泻的要穴。
  • 中脘穴、下脘穴、气海穴、关元穴取腹针疗法之引气归元法,足三里穴是胃的下合穴、上巨虚穴是大肠的下合穴,合治内腑,固脾胃之气,固大肠之津。
  • 太溪穴、水道穴起到滋阴利尿的作用,水泉穴是肾经郄穴,有止血的作用治疗血淋。

复诊时小便涩痛减轻,仍有手足心热,故在原方的基础上加通草、滑石、萹蓄、栀子、地黄用以利尿痛淋、清心凉血、滋阴。复诊时针灸治疗在原来穴位基础上加然谷穴,起到益肾固泄,导赤清心的作用。

三诊时手足心热减轻,口干减轻,因久泄会引起阴虚口干、手足心热,中药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基础上加生脉散和生地,起到固脾、益气生津、清热养阴的作用;三诊时针灸中脘穴,下脘穴,气海穴,关元穴,足三里穴,太溪穴固本归元的基础上益气养阴。

综述: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脾胃虚寒引起的腹泻,以温阳扶脾为主,温阳用以固摄涩肠,扶脾用以渗湿止泻。《诸病源候论·诸淋病候》指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景岳全书·淋浊》指出“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固者宜温补命门。”的治疗原则。血淋为膀胱湿热,灼伤血络,迫血妄行,血随尿出而成。清热通淋,凉血止血是治疗血淋的主要治疗方法。柴胡桂枝干姜汤用以和解散寒、温阳扶脾、渗湿止泻。针灸以引气归元,温阳健脾固护脾胃以止泻,滋阴利尿止血以消除小便涩痛及手足心热。虚实寒热错杂,为本病病机,故补虚、泻实、温阳、清热以治之,针药并用疗效更佳。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回到原文去看看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方十五。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伤寒论,第316条

     

    少阴病,二、三天还是不好,到了四、五天,腹痛,小便少,四肢沉重疼痛,开始腹泻,这是有水气的原因。患者也有出现咳嗽的,小便不少,但腹泻的,也有呕吐的。


    出现慢性腹泻,最关键的原因是,人体处理“饮食”的“分别失调”。

     

    以中医的角度来看,人体脏腑处理饮食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把饮食及体内的产物分为对身体有用的“清”和无用的“浊”。这阶段若失调,比如“清”得不到补充,人就越来越虚弱,“清”,补充太过,就会出现营养过剩。这个阶段的失调多是“脾胃失调”引起的。

     

    第二阶段,是对“浊”的处理,就是把“浊”分成大便,小便两部分,若处理不当,该去膀胱的,去了大肠,也会出现腹泻,这个阶段的失调多是“小肠失调”引起的。但是这个阶段的失调不会导致人越来越虚弱,因为“清”已经被吸收了。所以很多慢性腹泻的患者,精神还是不错的。

     

    理解这两个阶段,也许就能理解为什么“真武汤”能治疗部分顽固的“慢性腹泻”。“真武汤”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变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治疗人体内“水湿四泛”的方子,当然水湿泛滥的程度远没有“真武汤”证严重,仅仅是“心下微满痛”及“小便不利”,还没有到“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浮肿”的程度。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用了擅于祛湿,利小便的“铁三角”:芍药,茯苓,白术。

     

     

    芍药促进肌、肉中湿气的回流;白术祛除心下饮,健脾燥湿;茯苓,可以祛除胸中之饮,也能祛除肾水,提高膀胱的气化功能。三药合用,可以导流心下,胃肠间的水饮,通过膀胱排除。

     

    真武汤保留了“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中鼓舞胃气,促进胃气生成的“生姜”,以及祛湿,利小便“铁三角”,加上了能振奋、鼓舞胃、肾阳气的“炮附子”。

     

     

    “生姜,附子”,温补胃肾之阳,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通过阳气温化水饮,这是解决慢性腹泻,肠间水停的根本之道。“芍药,茯苓,白术”则引导心下,肠间水饮随小便而出,从而让患者恢复第二阶段,对“浊”的处理能力,于是慢性腹泻自然可以慢慢痊愈。

     

    在实践中,我很少使用“理中汤”治疗慢性腹泻,理中汤中有人参,干姜,治疗虚羸,胃寒的能力是很不错的,但是它治疗“停水”的能力不如“真武汤”,因为理中汤中没有利小便铁三角,也没有附子。而且人参贵嘛,贵的药物我不喜欢用。慢性腹泻多有“停水”,有停水,应该首选真武汤。

     

    不过,学习真武汤,取其方意即可。有时患者畏寒,肢冷的情况不重,温补脾胃,我就不用附子,用山药,莲子,再加祛湿,利小便铁三角,几剂下去,患者的腹泻,便溏情况也会大为改善。有时我还喜欢寒温并用,用点蒲公英,久病必瘀,蒲公英又能消瘀,又能清肺,是“清道夫”般的角色。想想看一条水沟,如果只是将水蒸发,却不清扫,那么污垢也不会消失啊!

  • 教师是非常辛苦的职业,我平时接诊的腰腿痛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教师,其次就是司机和农民。

     

    这是因为长期的弯腰写字,侧弯,前屈等动作容易导致梨状肌慢性劳损,忽然由前屈位变直立位也容易导致梨状肌急性损伤,导致梨状肌痉挛、充血和肿胀,如果没有得到持续的休息,梨状肌还会逐渐变形,以至于肌束增厚、硬化和黏连,从而刺激和压迫邻近的神经、血管,导致腰臀部钝痛、刺痛、酸胀、疼痛向大腿后侧、小腿外侧乃至足背和足外缘放射,我们将其称之为梨状肌综合征。

     

     

    劳损引起的腰痛

     

    事实上,长期的不良姿势,和脊柱负荷过重,不仅仅会引起梨状肌综合征,还会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一系列的疾病,这些疾病往往会带给患者绵延不绝的痛苦。从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教师等职业,为了知识的传承,承受了怎样的负荷,做出了怎样的付出,我们理应向他们致敬。

     

    最好的致敬,就是让他们多一些休息,已经患了脊柱源性腰痛的老师,还需要多躺,少走,忌坐,这是因为平卧位时,人的髓核内压力只有30公斤,盘坐时会增加到90公斤,前屈20度后就会急剧增加到120公斤——可想而知,老师的髓核在长期的讲课、写板书、伏案阅读时,持续不断地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所以,多给老师一些休息,就是给老师最好的关爱,也是给已经患了慢性腰痛病的老师,最好的治疗。

     

    今年高考前,河北宁晋五中教师郭现蕊因腰痛难忍跪着上课的身影,感动了无数网友,被称为“最美女教师”,其实,给她最好的赞美,不是用华丽的辞藻去描述,而是让她像一个普通腰痛患者一样,得到好好的休息,减少长期前屈运动对腰椎的损伤。

     

     

    对于长期不良姿势和过负荷引起的慢性腰痛,除了尽量在生活和工作中避免长时间前屈运动,得到足额的休息,就是积极的康复治疗。

     

    西医的治疗方法很多,有注射疗法,神经阻滞疗法,使用消炎止痛剂,镇静剂,脱水剂,激素,牵引等等,今天重点说说中医的疗法。西医的方法是一种“还原式”的分析方法,例如腰痛,他们会根据患者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表现,细致地分为腰肌紊乱症,腰部软组织劳损,梨状肌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等,然后再进行具体的治疗。

     

    中医则不同,它秉承是整体观,用的是系统分析的方法,它是运用方药对患者进行宏观的、系统的、多靶点的调理。用中医的方法来分析慢性腰痛,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过劳或者过逸等病因导致的腰部气血运行不畅——劳力过度会损耗机体之气,暗耗气血,气虚血瘀;而过度安逸也会导致肌肉松弛,气血运行减慢,流通不畅。

    气血运行不畅,一般就会有两个后果,一个就是出现淤血,一个就是出现继发性的水湿痰饮,前者会导致疼痛,后者则会导致病势缠绵不休,病情反复不已。

     

    理解了腰痛的病因,在治疗上,我们就豁然开朗了。

     

    第一步,就是补虚。我们在临床上常用的补虚药有甘草、牛膝、杜仲、续断等等。以甘草,牛膝这对药对为例,甘草,甘,平,能补脾益气,缓急止痛;牛膝苦、甘、酸、平,能补肝肾,强筋骨,逐淤通经;前者健脾益气,夯实后天之本,后者,可补肝肾不足,有强筋骨之效,这是治本之策。

     

    第二步,就是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常用的药物有土鳖虫,乳香,没药等等。土鳖虫咸,寒,可破血逐淤,续筋接骨;乳香辛,苦,温,可活血定痛,消肿生肌;没药散瘀定痛,消肿生肌。但是这些药物,炮制加工工艺非常复杂,所以不建议患者自行使用。可以使用一些含有这类成分的中成药。

     

    第三步,就是祛湿。腰痛宁的组方曾给我很大的启发,尤其是它祛除腰部寒湿之邪的方法。它的组方中,除了含有补虚的甘草,牛膝;活血化瘀的土鳖虫,乳香,没药;还暗含一对祛除湿邪的药对:苍术+麻黄。

     

    湿邪具有重浊粘滞的特点,它会导致腰痛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经方“甘草干姜苓术汤”,之所以能够对腰部沉重、冷痛的症状有效若桴鼓之力,就是因为其中的白术,茯苓,干姜等中药有强大的健脾、祛湿之力。而腰痛宁胶囊中的苍术+麻黄则另辟蹊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祛湿。

     

    使用苍术来祛湿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苍术辛,苦,温,主要功效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又是芳香化湿之药,对于湿积证,很是适宜。

     

    可是,为什么要用麻黄呢?要知道麻黄辛,微苦,温,主要功效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为什么能去中焦湿阻呢?

     

    这涉及到了中医最基础的理论之一。在中医理论中,肺具有通调水道的能力。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不但能使得水液运行之道变得通畅,而且在维持机体水液代谢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所以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

     

     

    而麻黄就是宣发肺气最有力的中药之一,所以这个配伍触及到了中医的整体观,意义很是深远。所以这两个药组合在一起,能宣利肺气,燥湿运脾,共奏宣肺运脾燥湿、行表里之湿之功。

     

    在临床上,这两个药物的组合是治疗湿阻证的一支奇军,对于湿积为主的疾患,选用这个组合,屡屡奏效。

     

    两者之间的剂量比例有讲究,苍术与麻黄的比例如果是等量使用,临证常见有发大汗作用,苍术倍麻黄则发小汗,苍术三倍于麻黄,则常见尿量增多,有较强的利尿作用,四倍于麻黄,虽无明显之汗、利,但湿邪能自化。

     

    综上所述,补肝肾,活血化瘀和祛湿,是中医缓解慢性腰痛的三把钥匙。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让工作中需持续做前屈运动的人群,例如,教师,司机,农民,多一些休息的时间,不让脊椎及椎旁软组织,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希望他们,都能多一些闲暇的时光,少一些高强度的工作,能够相对自由地利用这些剩下来的时间,去度假,发呆,旅游,看书,写作,发明,创造。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在为患者诊病的过程中,常常遇到善于开玩笑的。比如有个人找我看病,我问他什么症状,他说:浑身上下头痛,满肚子牙疼。其他患者听了哄堂大笑,都知道他在开玩笑。一天,来了一个病人,他对我说:“医生,我得的病,你见过吗?就是连拉肚子带便秘。”我看他不像开玩笑,就说这种情况我见过,也治过。

     

     

    既腹泻又便秘,属于西医所说的慢性结肠炎。凡是导致结肠的慢性炎症均可称为慢性结肠炎(chronic colitis),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因各种致病原因导致肠道的炎性水肿,溃疡、出血病变。本病特征是病程长,慢性反复发作,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特征,黏液便、便秘或泄泻交替性发生、时好时坏,缠绵下断,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20~30岁青壮年多见。其中有一种便秘腹泻交替型即是本病,另外还有腹泻型、便秘型。中医叫做溏结不调,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这种病中西医都认为治疗时颇为棘手。西医认为难治是因为:结肠位于消化道的下端,用药之后经过胃和小肠的消化吸收,到结肠只有很少药量了。所以有人主张灌肠给药,直接作用病变部位。中医认为难治是因为:本病病因复杂,除了脾虚,气滞外,往往寒热夹杂,多种因素纠结在一起,给辨证和治疗带来了一定困难。

     

     

    根据本病便秘腹泻交替出现、溏结不调、里急后重的情况。我用乌梅丸加味,并改丸做汤服,药用:乌梅30克、细辛3克、人参10克、干姜15克、黄连20克、制附子9克、当归10克、川椒10克、桂枝10克 黄柏10克。水煎服。服药一段时间后,诸证消失。

     

    方中乌梅收敛止泻;当归养血润肠;干姜、附子、黄连、黄柏辛开苦降,调和寒热,调理气机;人参、细辛、桂枝、川椒温中散寒。诸药合用,调和寒热,调理气机,温中健脾,则便秘腹泻自调,诸证自除。我用此方治疗结肠炎多例,效果良好。并且不限于便秘、腹泻交替型,对腹泻型、便秘型的结肠炎效果也不错。

     

    本文旨在传播中医药知识并供同行参考,患者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 我有个患者,女,55岁,当时她的症状是每天下午和晚上腿都会不由自主地抽搐,以腓肠肌处最为严重,抽搐时期下肢深部有蠕动感、刺痛感,这种情况已经连续几个月,非常难受,其舌淡,苔薄白,尺脉弱。体检下来,头颅,肝肾功能等未见异常。有骨质疏松。她服用过钙片,或许是因为服用时间不够的原因,上症未见缓解。

     

    遂拟方:白芍30克 、炙甘草27克、 桂枝12克 、生姜12克、大枣10克、 川牛膝12克、 当归10克、 山药10克、杜仲10克 、陈皮12克。中药配方颗粒5付 水冲服 日一剂 分二次,饭前温服。

     

    这个方子很简单,就是桂枝汤的加减,但是加大了芍药和甘草的剂量,同时加了甘,温,补肝肾,强筋骨的杜仲;同样有补肝肾之功,又能引血下行,逐瘀通经的川牛膝;以及甘,平,补脾养胃,补肾涩精的山药,为防止补药滋腻,再加陈皮以理气健脾。

     

    患者拿了5付药后,也没有反馈,就消失了,一直到了4个月后又出现在我的诊室,自从那次服药之后,双腿抽搐的情况已不再出现,因为路过医院,加上这几天胃稍有烧灼感,大便略溏,所以,再来反馈和复诊,想再调理一下。

     

    其脉稍弱,舌淡苔薄黄,遂又处方:白芍10克 、炙甘草6克、 大枣10克 、川牛膝10克、当归10克、 山药10克 、杜仲10克、 陈皮6克、蒲公英15克、 乌贼骨10克 、木香6克、 茯苓10克、白术10克。中药配方颗粒7付 水冲服 日一剂 分二次,饭前温服。

     

    这是化裁使用芍药甘草汤治疗下肢轻度抽搐的一则小医案,下面要说的,是使用芍药甘草汤治疗重度下肢剧烈抽搐的病例。

     

    下肢抽搐

     

    患者有10+年类风湿关节炎病史,伴有尿酸增高,有多年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因长年服用地塞米松环境疼痛,出现了骨质疏松,同时还伴有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就诊前,两个月前曾因胸膜炎住过院。前来求诊前已卧床一周,胸部剧烈疼痛,稍一翻身,胸口即如将裂开一般,所以不敢翻身,腿抽筋较为频繁,一抽身体疼痛即加剧。舌苔黄腻尤以舌中舌根为重,舌淡而青紫。

     

    金匮中云,病人胸满,唇痿,舌青,此为有瘀血。王叔和亦云,舌青口燥,为瘀血。而青紫并见呢?肝属木,青色应肝,青紫色应肾。青紫色的出现与热邪深重,津枯血燥,血性壅滞不通有关,同时患者舌中,舌根苔黄腻,湿热蕴结于中焦,下焦。

     

    劝其去医院急诊科就诊,不愿意去,因为,开销太大,动辄万元,而且因为长期的激素用药史,对医院已生恐惧感。

     

    不得已,处方:柴胡12克、 黄芩12克、 瓜蒌壳20克、 薤白15克、白芍24克、 炙甘草24克、 当归12克、 川芎12克、川牛膝12克 、杜仲12克 、桂枝9克。2000毫升,熬到600毫升,分三次,饭前温服。并叮嘱其若不改善,立即送医院急诊科。

     

    5日后,反馈,患者可以家人搀扶行走少许,腿部抽筋好转很多。再嘱咐患者服药十剂,再10日后,反馈已能下床了。

     

    白芍

     

    这也是一个重用芍药甘草汤的病例,当然,在使用芍药甘草汤以养血荣筋的同时,配合使用瓜蒌、薤白以清热化痰,宽胸散结降浊;当归、川芎补血活血;柴胡、黄芩、桂枝、开膈之腠理,除膈之热邪,同时温阳通络;牛膝,杜仲补肝肾。

     

    这位患者热痰与膈邪得除后,后期可以秉承补肾壮骨、调肝养血强筋的原则,随症加服如独活寄生丸,六味地丸,壮腰健肾丸等等选用与汤剂相得益彰,保持药力,一急一缓,缓急交接,再辅以外治的针灸,贴膏,病情或得稳固,当然前提是患者家属要有持久战之决心。

     

    芍药甘草汤为何能够缓解患者的剧烈下肢抽搐?

     

    其道理在于,人体脉外气津和肌部气津均来自于胃,当为胃中津液减少后,脉外和肌津液随之减少,筋、肉不得正常津液濡养,遂出现下肢僵硬和活动不利。日久,其脉外气津,脉中营血运行也逾艰涩,筋、肉中的正常津液也越来越干涸,最后出现“脚挛急”。

     

    一方面“好水”(正常津液减少),一方面“坏水”(停滞的、异常的津液)存留在肌部,所以患者在下肢僵硬,脚挛急的同时,甚至会出现“四肢水肿”,若出现这种情况,可重用生白术,茯苓,以祛坏水,存好水。

     

    在芍药、甘草汤原方中,剂量都很大,芍药、甘草各为四两,按照汉代剂量换算为今日剂量即各为60克,当然,实际使用时,量可依患者病情略减。大剂量甘草,可以增加胃中津液,而大剂量芍药可畅达脉络中津液的流动,使得肌部气津与内在脏腑之间的循环更为通畅,循环一复,筋肉得荣,“脚挛急”之证则可得愈。

     

    患者伴有严重恶寒者,可在芍药甘草汤中,加炮附子一枚(15克),以鼓舞阳气。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 消化不良和便秘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病症,但是很难治好,其实只要坚持科学地揉肚子,就可以轻松促进消化治疗便秘。首先准备好硬板床,依次进行胃、十二指肠和小肠、阑尾、大肠和小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直肠等部位的按摩,坚持做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一、准备工作


    1.硬板床;2.平躺屈膝;


    第一部分:腹部按摩


    胃部按摩


    ●按摩点定位:左侧乳头直下,与肋骨的交点,以右手的食指与肋骨相贴。


    ●力度:腹部下陷3公分


    ●按摩手法:手不要离开腹部,像吸盘一样吸住,顺时针揉5分钟。


    十二指肠和小肠按摩


    ●按摩点定位:肚脐


    ●力度:腹部下陷3公分


    ●按摩手法:手不要离开腹部,像吸盘一样吸住,顺时针揉(也可震动)5分钟

     

     


    阑尾、大肠和小肠按摩


    ●按摩点定位:右手小指紧贴髂前上棘(俗称大胯骨)


    ●力度:腹部下陷3公分


    ●按摩手法:手不要离开腹部,像吸盘一样吸住,揉(也可震)5分钟。


    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直肠按摩


    ●按摩点定位:右手小指紧贴髂前上棘(俗称大胯骨)开始


    ●力度:腹部下陷3公分


    ●按摩手法:从右胯→右肋骨下→左肋骨下→左胯,滑到右髂前上棘,用一定的力量,按顺序擦揉上述部位的皮肤,使力量浸透到内脏,周而复始,共计5分钟。


    第二部分:腹部运动


    屈膝做卷腹动作15次+屈膝抬臀3次(一共做2~3组)


    ●类似仰卧起坐


    ●速度不要太快


    ●起身尽量贴近腿部


    ●屈膝抬臀,每次抬腹坚持3秒


    平躺屈膝12次+屈膝抬臀3次(一共做2~3组)


    ●时刻保持小腿和创面平行


    ●缓缓放平双腿


    ●屈膝抬臀,每次抬腹坚持3秒

  • 上个星期,一个认识的同学打电话和我说,他爷爷头晕多天,住院检查排除颈椎问题,最后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院调养。但仍自觉头晕、头重、晃动后加重。他爷爷相信中医,我同学找到了我,希望可以开中药调理。他爷爷今年70多岁,平时没什么大病,身体一直很健康,不胖不瘦,但这次发病后,腹胀、腹泻,伴有食欲减退、纳少,食后腹胀加剧。我给他开具藿香正气汤3剂。三天后他告诉我腹胀减轻但腹泻一天3-4次,水样便,吃点稀粥、鸡蛋羹则腹痛腹泻加重。

     

     

    遂又仔细询问症状,并看了拍来的舌苔。刻下:头晕,头沉,四肢烦躁,坐卧不安,双下肢乏力畏冷;胃内有振水音,胀满不适;大便稀溏,稀如水样,小便不多。询问之,是否口渴,病人反馈夜间口干,但饮水不多。舌质胖,略有齿痕,苔白。

     

    突然想起伤寒论中太阳病篇蓄水证条文:“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我给他开了五苓散原方:桂枝10g,肉桂5g,茯苓30g,猪苓30g,泽泻40g,白术30g。5剂煎服。

     

    第2天,同学就兴奋的告诉我,他爷爷胃里的振水音消失了,下肢冷困乏力的症状减轻了,头晕、坐立烦躁不安的症状竟然消失了。又过了几天,同学给我打电话说;他爷爷腹泻还是3-4次,但其他无明显不适,精神好,食欲好,小便量也多起来了。我让他嘱咐爷爷多喝热水,果然,几天后反馈大便成形,疾病基本痊愈。

     

     

    五苓散虽然与藿香正气汤症状类似,但藿香正气偏于理气,症状多有恶心呕吐,腹胀不欲食;五苓散善于温阳利水,多为口渴心悸,烦躁多汗,虽有腹胀,但是少嗳气并伴有胃内振水音。后面又想到五苓散的服用方法:暖水频吞,汗出苏。嘱其饮暖水而病愈。中医讲究辩证论治,方证相关,这也正是中医的魅力所在。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腹胀腹泻都可以用五苓散治疗。

     

    给大家推荐一款调理脾胃的食疗方:山药薏米瘦肉粥(山药、薏米、猪瘦肉、葱、姜)。年老体弱,脾胃不足,误食生冷很可能导致腹胀腹泻,但一定要请中医师辨证开方子治疗,才能达到效如桴鼓,否则自己乱服药物,可能会加剧疾病。

     

  • 对于慢性结肠炎这种疾病,很多人并不重视。只有到了“病来如山倒”的时候,才后悔莫及。治疗慢性结肠炎的简便验方就是用乌梅茶饮治疗,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取乌梅30克,加水1500毫升,将其煎至1000毫升,然后放入适量的白糖即成。每天1剂,代茶饭后饮用,连续饮用1个月为1个疗程。

    评:慢性结肠炎患者在发病的初期往往有腹泻(每天的排便次数可达20次),大便带血、不成形、内有黏液,并伴有腹痛等症状,而且该病的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严重时患者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大量便血、贫血及消瘦等全身症状。该病属于中医“泄泻”的范畴,可辨证施治。乌梅深受人民的喜爱,它不仅是一种常见的水果,同时也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很不错的祛病治疗作用。古时候,乌梅就已经被中医所注意,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药材。《本草新编》记载乌梅“止痢断疟,每有速效。”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的未成熟果实经炕焙而成。其味酸,性平温,有敛肺、涩肠、生津、驱蛔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乌梅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如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百日咳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还能增强免疫功能。乌梅有增加食欲,促进消化,刺激唾液腺、胃腺分泌消化液的作用;亦有显著的整肠作用,促进肠蠕动,消除炎症;同时又有收缩肠壁的作用,因而可以用于治疗腹泻。乌梅能涩肠止泻痢,可用于脾虚久泻、久痢或大肠滑泻不止甚至脱肛不收。近年有人用《伤寒论》中的乌梅丸作基本方加减治疗非特异性结肠炎,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也有人报道用乌梅酒治疗结肠炎,疗效颇佳。取乌梅500克,洗净去核后泡入500毫升白酒中,密封放于阴凉处保存。治疗时取乌梅20克加酒5~10毫升口服,早、晚各一次。大部分患者用此法治疗3~5天可愈。


    现代研究已经证明乌梅还有以下功效:

    防老化 吃乌梅会刺激腮腺荷尔蒙的分泌,而这种荷尔蒙能预防老化。

    清血 现代人喜欢吃的食物不外是精制食品,如精白谷类、精白面包、精白面条、精白糖、化学调味料及动物性食物。吃了这些食物会致使血液里的毒素剧增,日子久了,血液循环恶化而产生酸素。每天吃一个乌梅可帮助清扫血液,使血液流动量正常化,排除过量的酸素。

    增加能量 当血液净化时,新陈代谢就增强,身体自然会恢复能量。乌梅里的柠檬酸酸帮助吸收维他命及酵素,还有能预防疾病及消除疲劳。

    保护消化系统 乌梅有消毒的功能,也防止食物在肠胃里腐化。

    消除疲劳 当你觉得疲倦时,在身体上只是因为身体里过多的酸素致使。所以当你下班被困在车阵里,好不容易回到家里时,觉得累毙了,建议你吃一个乌梅,倦意很快就会消除。

    消除便秘 乌梅里的苹果酸把适量的水分导引到大肠,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

    增进食欲 长期性的无食欲是身体里的一些器官功能不好,食欲因为压力、吃过量、肝脏、胃及大肠的功能不好,生病后食欲也差了。若要康复得快,需要吃东西,能帮助恢复食欲的就是每天吃一个乌梅。

    解酒 乌梅对治口臭及宿醉的效果也很好,在兴高采烈欢庆佳节时,难免会喝多几杯,睡醒时头痛欲裂时,可尝试喝一杯乌梅茶。


    但是以下人群最好不要用乌梅:

    小孩不适合服用乌梅 这是因为孩子的身体处于一个正在生长发育的时期,肠胃功能并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来说身体以及肠胃的抵抗力比较差,如果说大量的服用了乌梅,这种酸性物质会腐蚀肠胃,不利于身体健康。

    女性在月经期间以及分娩前后需要慎用 在我国的中医名著之中就有记载,女性格在月经期间以及分娩前后服用乌梅,容易损害身体健康。除此之外,在刮痧以及祛痘之后都是不能够服用乌梅的。

    平时服用乌梅需适量 如果没有节制地服用乌梅,很容易损害我们的牙齿,同时身体也会上火,导致咳嗽痰多,不利于身体健康。

    感冒发热的患者 使用乌梅需慎重:对于感冒患者来说,特别是那些伴随有咳嗽痰多症状的患者,千万不要服用乌梅。


  • 治疗腹泻,是一个中医的基本功,但是现在中医也很少用中药来治急性腹泻了,遇到急性腹泻,医师首先想到的是输液,纠正水电解质的平衡,开蒙脱石散等胃黏膜保护剂,使用抗生素。

     

    使用中药来治疗急性腹泻,慢性腹泻的“功夫”已差不多失传了,部分中医由“疾医”沦为了只会开不痛不痒“补药”的医师。所以,我觉得,有必要重温经方家是怎样治疗腹泻的。今天说的是中医经方治疗腹泻的一味要药:干姜。

     

     

     

    姜科植物的新鲜根茎是生姜,如果把生姜晒干或微火烘干,就是干姜了。生姜擅治呕吐,而干姜呢则擅治“水毒结滞”和腹泻。

     

    前段时间我遇到了一个慢性腹泻的患者,她每天稀便已经很久了,每天肚子咕噜咕噜叫,伴有腹胀不适。做过胃镜,肠镜,西医诊断是慢性浅表性胃炎。也看过中医,诊断是“脾虚泄泻”,有开红参的,有开山药的,有开黄芪的,总之一堆补脾药,但是患者的症状也没有解决。她后来找到我,说想开点补药调理。她上腹部感觉胀满不适,但按起不硬。下腹部有肠鸣音。舌淡,有齿痕,苔黄腻。脉稍弱。

     

    四诊后,我考虑她心下有痰饮。所谓痰饮,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而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于是我第一时间想到了干姜。干姜能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是一味温热药。《千金要方》就单用它来治疗中寒水泻,方法是:干姜(炮)研末,饮服二钱。

     

    回到这则医案。患者上腹部满闷不适,伴肠鸣,大便清稀,和以半夏,干姜为主药的“半夏泻心汤证”非常吻合。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均有记载:但满而不痛者,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腹部胀满,咕噜咕噜肠鸣,稀便,是许多慢性腹泻共同的特征。患者一方面脾弱,消化不良,一方面,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这个时候,只用补药是没有效果的。仅仅用黄芩,黄连这些寒凉,止泻药也不行。必须要加上能去水毒的要药干姜,及燥湿化痰的半夏。

     

     

    半夏泻心汤用量,用法:半夏半升(经方家常用量5~15克)、黄连一两(经方家常用量6克)、 黄芩三两(经方家常用量18克)、干姜三两(经方家常用量18克)、甘草三两(经方家常用量18克)、 人参三两(经方家常用量18克)、大枣十二枚。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实际运用时,因那位患者拒绝服用苦药,所以,我将其中的“黄连”改为了同样有清热解毒之效的“蒲公英”,蒲公英也是一味非常好的清热解毒,平胃止痛的好药,而且不苦,很适合依从性差的患者服用。

     

    上面的药,患者服用几剂后,腹泻,肠鸣便渐渐减少,大便也逐渐成型了。这个以干姜为主药的方子,是经方中治疗慢性腹泻的要方之一,特别适合寒热夹杂,心下痞满,伴有腹泻的患者。

     

     如果患者恶心,呕吐的症状比较重,泄泻的症状比较轻,可以加上四两生姜,减干姜用量为一两,这就是生姜泻心汤;如果患者呕吐,泄泻均较轻,腹部闷胀尤其突出,心情烦躁,可以将甘草加到四两,这就是甘草泻心汤。

     

    总之,我们需要牢记,半夏,生姜治呕,治痰,干姜治水,干姜治疗泄泻时一般与配合黄芩,黄连并用,可以加上一些补脾药物,比如人参,沙参,山药,一些理气药,比如橘皮,枳实。

     

    这便是经方家治疗腹泻的一般原则。若遇到暴泻,手足厥冷,或者长期腹泻,肢冷畏寒者,光用上面那些药物是不够的。

  • 胃火实热的便秘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如果自己出现了大便干结不通的情况,大多都会想到,可能是因为最近吃东西上火了。

     

     

    说道胃火实热的便秘,医生首先会想到的是《伤寒论》中的大承气汤。这张方子是汉代张仲景治疗阳明胃热腑实证的经典方剂,虽然只有大黄、芒硝、枳实、厚朴这4味药,但是通腑泄热的功效却非常强大。但是我们今天说的阳明热证和阳明腑实证却又有所不同。

     

    阳明腑实证和阳明热证的区别

     

    从六经辨证来讲,大承气汤用来治疗阳明腑证,具体表现就是具备了痞、满、燥、实四个典型症状的便秘。在临床上,除了阳明腑证之外,还有阳明经热证导致的便秘。这里就跟大家说说阳明腑实证和阳明经热证的便秘有什么区别。

     

     

    两者的区别可以通过腹部触诊分辨:阳明腑实证的便秘,因为大肠里有燥屎,堵在肠道里拉不出来。燥屎和阳明的热邪纠结在一起,患者的腹部按上去是胀满而硬的。这时候治疗需要通阳明、下燥屎。

     

    阳明经热证的便秘则不同,因为肠道没有燥屎堵着,所以按上去是软的,不像阳明腑实证按上去那么硬。患者体内因胃火旺盛,将胃肠道的水分过度消耗,导致大便干燥。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肠道中虽然干燥,却没有燥屎内结。

     

    先用竹叶石膏汤清热

     

    治疗阳明经热证的便秘,首先会用到清阳明胃火的凉药。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些下火药一定要足量,如果用的少了,可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一定要大剂量的用,具备大雨滂沱,倾盆倒瓮的势头,才能清掉这个阳明胃火。

     

    陈士铎清阳明胃火用了竹叶石膏汤,这张方子里其实就包含了白虎汤中的石膏、知母、甘草和粳米。用白虎汤来清热,用人参、麦冬这些药来滋阴。

     

     

    一般来讲,针对阳明经热,2付竹叶石膏汤就能清的差不多。因寒凉之药不可以久用,所以像石膏这种寒凉的药物同样不可以用的时间太长,一旦大便通了以后。就停用竹叶石膏汤,改用清肃汤。

     

    清肃汤清热、养阴、通便

     

    陈士铎的清肃汤有8味药,包括:玄参、麦冬、白芥子、甘菊、丹皮、竹叶、生地、陈皮。其中玄参的用量最大,目的就是清肃胃火中的余热,同时滋阴润肠。

     

     

    竹叶石膏汤清解阳明胃热之后,因其石膏苦寒而不可久用。这时候为进一步去清热、养阴、通便,则改用清肃汤来清余热、养胃阴。

     

    笔者在临床上经常会用到清肃汤,尤其是到了便秘治疗的后期,患者的肠道开始恢复有序大便的时候,服用清肃汤肃清余热的同时,兼能养阴通便。对于维持后续规律的大便有积极的意义。

  • 按:“通因通用”是中医比较常见的治法,就是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通利症状的疾病,主要针对实性症状,通过通利排泄的方法,能够解除症状。

     

    曾治疗一溃疡性结肠炎中年男性患者,主要症状是经常腹胀腹痛,排粘液便,偶夹未消化食物,曾肠镜检查示溃疡性结肠炎,曾服用中西药治疗,症状反复,日渐消瘦;来我处就诊,发病来食欲减退,饮食肥腻容易消化不良,腹胀腹痛加重,排大便每天7-8次,大便秽浊夹粘液,或偶尔排黑色便,精神疲惫,睡眠稍差,舌红苔稍黄腻,脉稍滑数。



    予处方:枳实、厚朴、生大黄、炒牵牛子、白芍、黄芩、黄连、肉桂(焗服)、槟榔、木香、甘草。另用白及粉,冲服。


    患者见方中有大黄,不敢服药,经说明医理,耐心劝导,后服药3剂,泻下秽浊大便较多,但腹胀腹痛的现象减轻,精神体力也较前舒展;于是原方再服三剂,症状继续好转,泻下程度逐渐好转;后改为参苓白术散及健脾丸之类善后,继续调理2月左右,各症状基本消除,体重恢复。

     


    按:慢性肠炎的治疗,多使用健脾温阳、行气祛湿、固肠止泻等方法,多能取效,这个病例之前用药也大多如此,但起效不大;治不效当反其法而治,再考虑到患者舌红苔黄,脉象有力,尽管有诸多虚弱的表现,思考是“大实有羸状”,属于实证,因此采用清热祛湿、泻下导滞的方法,以图邪祛正自安。


    方药参考用芍药汤、枳实导滞丸加减,加牵牛子加强大黄的泻下通腑作用;大黄、牵牛子、黄芩黄连,用量偏小,以免过度泻下伤及正气;芍药汤能清热燥湿、行气祛邪;加入白及起到收敛生肌的功效,有比较好的修复溃疡的作用。经治疗,患者邪热湿热、胃肠浊气清除,中病即止;后一阶段转用健脾和胃固肠治疗,以固本复元。
     


    以上病例就是反治法的运用,除此之外,临床上比如桂枝汤等方子,里面还有桂枝生姜等药物,有一定的发汗解表的作用,但对于部分患者,也可以用于治疗自汗,此类的方法案例有很多,可以看出中医的灵活,而辩证找准病机,是中医运用的核心。


    以上病案、方药、方法供同道及患者参考;个体情况不同,不宜照方抓药;症状复杂,建议找中医医师就诊。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