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有这样一个女病人、七十多岁,因“突发偏瘫伴口齿不清”立即送至我院,急诊头颅 CT 示:基底节出血,出血约 20ml,遂入神经内科住院治疗。
我接诊病人后,立即给予相关紧急治疗,并告知患者儿子及老伴相关治疗的情况及注意事项和预后。比如脑出血急性期血压不能降到正常,降太低影响脑部的供血;患者要绝对卧床,以免再次出血;中药要按时喝等等。患者儿子及老伴表示积极配合,一切听我的安排,希望患者能最大限度的康复。
可后来根本不是如此,患者儿子从第二天起就不在,患者七十多岁的老伴服侍患者,我每天查房,患者老伴都埋怨血压为什么还高,跟他也无法沟通,且患者一直下床大小便,怎么说都没有用。患者入院的第七天,我值夜班,夜里 2 点多种,被护士紧急叫起,患者在下床解大便时昏倒了。我立刻给予抢救,抢救时患者老伴一直对我发火,病人救醒后面色很难看,血压很高。患者老伴骂我,说治着治着,血压还是那么高,治了那么长时间一点效果都没有,就是因为血压高才昏倒的。我真的很无语,神经内科同行都知道脑出血急性期血压不能降太低,要维持在一定高度,我的治疗方案肯定没问题。我也跟他们反复沟通,但一点用都没有。吩咐患者绝对卧床,大小便用便盆床上解,可就是下床解大小便,这是患者昏倒的主要原因。
我整晚都在治疗病人的同时,反复观察患者,内心很难受,这样的病人及家属一点都不配合治疗,万一出事该怎么办?第二天一早,患者儿子过来找我说:既然没什么效果就办出院吧。我反问道:患者来时的偏瘫及口齿不清明显缓解,效果很显著啊,至于血压高是因为脑出血急性期血压不能降太低,患者昨夜昏倒是因为病重体虚,下床解大便引起的,此前我也反复强调。最后我对患者儿子及老伴说:其实患者现在出院,我内心很想,因为你们不配合,一旦病情加重出事,我免不了有麻烦;但是作为一个医生,我必须对我的职业负责任,患者现在出院回家后果很严重,除非患者转院治疗。
经过反复沟通后,患者继续住院治疗,患者老伴配合也比以前好了,一周后患者出院了,出院时患者几乎恢复到正常状态,根本不像一个脑出血患者。又过了 2 周患者复诊开药,患者及老伴不断说谢谢,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说起精神病,第一印象可能是「发疯」、「乱骂人」、「行为异常」,或者是失眠、抑郁、自杀、自残等,很多影视剧作品也喜欢把「犯罪」和精神疾病相关联。
其实那只是冰山一角,精神疾病还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身体的各种疼痛、说不清的难过、痛苦、浑身不适、尿频、大便次数多、食欲不振或食欲亢进等。
即使诊断为各种疾病,花钱无数却无法消除疾苦,使病人倍受煎熬,就是说身体的各种痛苦还可以以非常隐蔽的形式隐藏在精神疾病之中,使我们很难识别其庐山真面目,换句话说精神疾病才是这些身体病症的根源,治好了这些精神问题,才可以改善躯体不适症状。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3位患者患病的经历,起病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疼痛」是他们主要痛苦的症状……
故事1:
19岁的刘甜甜(化名)在某大学读书,平素话少,不喜欢社交,很少和宿舍人说话,舍友们背地里说她「自命不凡」。一个人去食堂吃饭、独自去教室上课,不愿参加学校、班级、宿舍的活动,渐渐的各种活动大家也不叫她了。
大三的下学期,班主任找到了刘甜甜,「你最近怎么总是旷课?再这样下去,都难毕业!」「老师,真的不是故意的。也不知道怎么了,就是觉得头疼的很,时不时还胸口疼,上述疼痛症状位置不固定,好像经常移动,已经看了好几家医院了,都查不出什么毛病来,只能回宿舍躺着……」
故事2:
兢兢业业的闫爽(化名)是名银行职员,35岁上升空间有限,身体也拼不过年轻一辈。
经常因为身体难受休病假,半年没上班了,病情不但没好反而越来越严重「觉得浑身疼,喜欢躺着,可是躺着症状也不能减轻,动起来就疼得厉害,终日卧床,根本下不了床!」
闫爽告诉我们,某市的医院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按照此病治疗一段时间一点·没效果,又到外地另一个大医院诊断是“肌纤维痛”,又吃了许多药,治疗一段时间还是不见好转,而且到处都疼。
家人听说是精神因素导致的,把她送到某大城市的三甲精神病院求治,被收入精神病院住院治疗,吃了很多抗抑郁、抗焦虑药,疼痛症状有所改善,还是好不彻底。
故事3:
张德民(化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项目经理,和竞争对手打「商业战」是他的日常。
最近,他打了场败仗,营业额被对手吊打、碾压,那以后经常感觉腿疼、腰疼,没有力气,甚至都站不起来了…
他怀疑自己患了重病,可是一直查不到原因,可是过一段时间又头疼起来,经常去医院检查头疼的问题,可是以往的毛病却不再提了,好像已经好了一样,为了搞清头疼原因,他住进医院,各专科会诊后,结论是「无器质性疾病,建议去心理科治疗」。这个结果使他很沮丧,几乎要崩溃了,七尺的男儿居然哇哇大哭了起来……
于是,我们走访了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找到了3名患者的接诊医生——李江波主任。
李江波从事精神科医疗工作已经30余年了,而且在日本研究森田疗法、心身医学多年,他告诉我们:“精神疾病的一部分症状很有迷惑性,往往以身体感觉异常为主要表现,身体各部位的疼痛、闷、晕、胀、无力等,为此无论病人还是家属都会认为是身体出了毛病,各科医师也是首先这样考虑的,会积极地做各种检查,帮助病人查找发病病因,而且给与对症治疗。”
有时即使给予病人充分地治疗,症状还是没见好,医师才会考虑是否存在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建议到心理科治疗。
而很多患者仍无法同意医生的意见,继续换一家医院或换一个科室再重复检查和治疗,往往是几经周折,万般无奈才不得不半信半疑的去精神科或心理科求治。
其实做了几十种检查也不过就是一类检查,即身体检查,若身体检查没问题,患者又不是装病,那一定还有其他原因,那就是心理方面因素,包括心理疾病、不良行为和性格、饮食、性行为异常、人际关系问题等,所以另一部分检查就是心理检查,可以帮助我们去探索非器质性痛苦的真正原因。
所谓术业有专攻,上面3位「各种疼」的病人,遇到李江波之前,也是四处求医,各种检查来了一遍,查不出明确的病变,吃了一些药也都不见好转,即使是吃了一些抗抑郁药物,症状有所改善,仍不能完全得到治愈,。
最终,李江波主任给他们1个共同的诊断——躯体形式障碍,就是我们提到的「精神疾病」之一。
国际上对这个病的病因仍没有弄清,在最近的国际疾病分类,把这个病的名称又改为躯体不适障碍。许多医学专家都认为情绪的压抑和对现实的逃避是「躯体形式障碍」的主要病因,如果情绪没能表达出来,就会表现在躯体上。
但是事实上其病因也许并不仅限于此,李江波主任告诉我们,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性格倾向于过于敏感、胆小,过度追求完美。
生活中经常由于劳累、被批评、失败、挫折、寒冷、炎热、紧张、恐惧、生气等因素导致躯体不适感,或者由于偶尔的失眠导致身体不适感觉,这种躯体不适本来是对这些刺激因素的正常反应和现象,正常的现象不去在意它很快就会消失,而具有上述性格特征的人,对于身体出现的哪怕一点不适感觉都特别敏感,容易往坏了想,越想越怕。
因此对这些身体不适感觉引起“特别关注”,越是关注,其身体不适感觉就会越是被增强,这是一种精神交互作用,它使躯体不适症状越来越加强,形成恶性循环,逐渐加重而难以治愈。
故事1的主人公比较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同学不理她又很生气,经常生气就头疼,头疼就不上课,就更有时间去关注头痛,就更头疼,可是经常吃完饭就躺着,不容易消化,胃肠又不舒服了,开始关注胃肠,越关注就感觉越难受。
故事2的主人公是银行职员,经常坐着,回家很累,家务都是丈夫做,自己坐着吃现成的,久坐不动很容易导致身体弱,肌肉僵硬疼痛,越是关注这种疼痛,就越痛,就越不爱动(精神交互作用),陷入恶性循环,疼痛久治不愈,心情越来越差,情绪越来越低落,抗抑郁药物治疗以后情绪得到改善,躯体不适感得到减轻,然而不爱动的习惯没有改变,身体肌肉久坐导致的僵硬感仍没有改善。所以尽管服了很多抗抑郁药物,疼痛症状仍然不能彻底改善。
故事3的主人公,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在电脑旁久坐,久之难免颈肩、腰部疼痛,由于工作失利,导致情绪消沉,身体不适感觉增强,为此却怀疑是患了躯体疾病,到医院又查不出器质性疾病,更是心怀疑虑,更加关注躯体不适症状,却没有改变久坐不动的状态,越是这样就越是容易身体不适症状加重。
第一个病人有个特点:闲着的时候疼加重、忙起来的时候疼痛减轻甚至不疼。所以,李江波主任在接诊她的时候,除了对应给与抗抑郁、抗焦虑药物的治疗外,还建议她发展点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
比如打打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这种活动既可以强身健体、增强大脑的快乐信号,还能让她通过这些活动变得开朗起来,打开心门,积极交友,这样就减少了对不适感觉的关注,切断了精神交互作用,使疼痛等躯体不适症状减轻,心情就更加愉悦,也逐渐愿意与同学适当交往,形成良性循环,躯体疼痛症状逐渐消失。
第二个病人,尽可能去改变久坐、不爱动的习惯,既然没有查出确切的身体各系统的问题,给予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改善睡眠、情绪,同时鼓励她在床上爬起来(因为以往经常躺着,身体不动,尽量休息并无疼痛改善效果);从开始每天走100步,一点一点的加到每天1千步,最后每天突破10000步,用这种「目标性激励」的方式,促使她活动起来,不去关注和放大躯体不适症状,转移注意力,切断精神交互作用,切断恶性循环,建立良性循环;
第三位男病人把自己的疼痛症状想的很坏,认为可能是患了什么重病,越是这样就越害怕,反而症状就越严重,其实怕病就等于希望健康,那就建议他为了健康而多去进行身体锻炼,同时给予抗抑郁药物,改善情绪、睡眠,这样一来关注的焦点发生了改变,切断了精神交互作用,改善了恶性循环,也改善了久坐不动的不良习惯。
通过上述治疗和指导,以及患者的配合,上述患者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精神类疾病一旦发生,有些患者症状来势凶猛,进展异常迅速;有些症状的诱因很难以被患者本人和家属察觉,医生有时也很难鉴别。
但是如果没有器质性疾病证据,按照身体疾病不能使其身体不适症状得到改善的患者,一定要关注是否可能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一旦确定心理方面的异常改变,精神疾病的治疗要采取综合的方法,即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改变其不断关注躯体不适症状的状态。
李江波主任把精神症状、躯体不适症状比喻成「火」,如果单纯用药治疗比喻成消防队灭火,不将持续的不良情绪和不断地对症状的关注掐断,就如同没有切断火源,病情就会反反复复,不能得到好转。
李江波主任有很多病人朋友,他们都亲切的叫他「知心李老师」。面对病人,他喜欢倾注120%的爱心和100%的专业,这也是病人「络绎不绝」、「好评如潮」的原因。
如果您阅读完这篇文章,也发现了相关的问题,可以点击下方的卡片,找到我们的李江波主任进行线上咨询,祝您健康!
近年来各种癌症发病率逐渐升高。有的是基因遗传因素,家族聚集性、易感性。有的是由于外界因素诱发的,比如长期大量吸烟引发的肺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发的宫颈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癌。
由于癌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不少家庭也面临着需要对癌症患者进行照顾护理。如何科学的护理,尽最大可能的减轻癌症患者的病痛,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思考。
癌症晚期的人,不仅承受身体的痛苦, 也会有极大的精神压力。癌症晚期患者多器官功能受损,并发症多。对癌症晚期患者科学合理的护理照顾,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利于患者走好生命的最后一程。
(1) 癌症晚期患者常会疼痛,严重的引起神经功能紊乱,导致患者烦躁不安。
①疼痛症状轻的, 可转移注意力,播放喜欢的音乐、电视等。
②疼痛难忍的,可以根据患者体质,选择适合的止痛药物。
(2) 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呵护:癌症晚期的人多会烦躁不安、恐惧、绝望。应多观察患者情绪, 及时沟通、倾听。如患者有心愿未了, 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满足患者心愿。陪患者安静平和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让患者不留遗憾。
(3)对症处理:癌症晚期患者由于癌细胞扩散, 身体功能出现紊乱及下降, 有时会出现全身水肿、器官衰竭、大小便失禁、意识障碍等症状。
①对全身水肿患者给予脱水剂。
②排泄失常的,安装导尿管, 帮助患者排泄。
③及时清理排泄物。
(4) 对长期卧床, 易生压疮。
①应帮助患者适时翻身。用温水擦拭患者身体, 勤换衣物。
②对患者排泄物应及时清理, 留置导尿管及时更换。
③对体能稍好些的, 应适度下床活动。天气良好时,适当的出来晒晒太阳, 利于患者放松心情。
(5) 饮食方面:
①根据患者喜好, 不影响健康的前提下, 应尽量满足患者口味。
②可以自行吃饭的, 以清淡、有营养的食物为主,可以采取半流质食物, 少吃多餐, 利于消化吸收。
③对于无法自己吃饭的, 可给予静脉输注营养液或鼻饲进食。
(6)保持环境卫生,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保持居住环境干净、卫生。适当开窗通风, 保证足够的阳光照射,保证室内空气的新鲜。
和结核病人长期生活确实都有可能会被传染,但并不能因为这个问题就抛弃我们的亲人、朋友,而是该想办法解决,在同结合病人一起生活的时候该注意以下方面:
1. 防止唾沫传播,控制传染源是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当传染源比较明确的时候,既有利又有弊端。有利的是知道传染源头所在,做好防护就行,弊端在于传染源太亲近,是亲人或朋友,或者是同事、同学,太多接触防不胜防。
所以结核病人在结核病的活动期间自己在与外界相处的时候就需要特别注意,最好戴上防护口罩,以免唾沫进入空气中。
2. 痰液的处理:病人咳痰最好吐在手纸内,或者吐在纸杯内或者塑料袋等一次性用品中集中烧掉。这是最简便最经济和最有效的防止结核病传播的方法。或者也可以选择采用消毒液浸泡的方法,用1:500的84消毒液,将痰液等分泌物吐在其中,可有效杀死结核杆菌。
3. 肺结核病人咳嗽打喷嚏时用手纸或手绢捂住口鼻,把头转向别出。手纸用后放在塑料袋内收集统一烧掉,不可随地乱仍。咳嗽打喷嚏不要面对他人,不要高声说话,和别人说话应保持最少1米的距离。
4. 通风时肺结核病人居住的房间应采用空气消毒。
最简便的方法每日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结核病人的被褥要勤洗凉晒,碗筷及洗漱用品应专用专洗;穿过的衣服、用过的床单被罩等最好用开水煮沸后单洗单放;毛巾、口罩、碗筷等在开水中煮沸10分钟,便可杀死其中的结核菌。
5. 结核病人最好分房居住,难分房居住者,至少单睡一床或者分头居住,尤其是家有小孩的。
6. 家人在照料结核病人以后要注意充分洗脸、洗手以及清洁鼻腔和漱口。
同结核病的治疗一样,需要医生和患者互相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同样结核病患者在日程接触中,也是需要其他人群予以配合的,特别是亲密接触的入家人、朋友。
首先需要摆正心态,应当给予结核病人充分的信心和关照,照顾患者的自尊心,以保证患者的心理健康,更利于疾病的康复。本身结核病就不是一个那么可怕的疾病,亲友更需要给患者一个健康正确的态度,帮助其共同克服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在很多细节方面,可能患者自身并未注意到,那么一起生活的那些人就需要起到督促、监督、共同战胜疾病的作用。比如,很多患者会出现盗汗,在患者极度虚弱需要照顾的时候,一起生活的人就需要给患者勤换衣被,以免本身防御机制差的患者感染其他疾病如肺炎等。
治疗结核是长期坚持吃药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很多患者出现复发或者疗效不佳的情况,一般都是懈怠了药物治疗,或者干脆主动减量或停药。此时患者亲友应当督促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坚持服药慢规定的疗程。
做好这几点,和结核病患者生活也不怕!
这几天,有个比较要好的女性朋友和我聊天,说她的一个同事迷恋上了火疗。原本她有一个很不错工作,结果也辞去了,自己开了个火疗店。饶恕我的见识短浅,在她描述火疗这种东东之前,我竟然没有听说过是什么东西。原来火疗是在人身上放块类似于毛巾样的东西,然后在上面洒上酒精,点火之后就出现很恐怖的现象,整个背上都在着火。这是我考察她的店时候看到的景象。知道我是中医大夫,她就和我聊火疗这些事儿。她并没有说原理,只是说火疗可以治疗多种疾病,风湿等疾病不在话下,更重要的是可以调理亚健康,减肥等等。
总之吧,火疗是一个很神的一种体验,至少在她的嘴里和她店里的体验者是这样认为的。抱着科学的态度去看这件事,我回去就查资料,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火疗,不出我所料,肯定和传统的艾灸疗法扯上关系。在能够查到的关于火疗的介绍,常常可以见到火灸这一表述。更有商家说火疗是清朝时期宫廷御医根据中国传统医学脏腑、经络、气血理论和现代神经、循环、消化、代谢理论,在古代熏蒸疗法、民间热敷疗法、道教火烧疗法和中医祖传秘方的基础上,研究出的宫廷秘方。经过加热与皮肤广泛接触、浸润、透过表皮,由真皮吸收渗透到体内的肌肉、骨骼及血液中去,使药物直达病灶,该法同时作用于全身各个部位,无禁区;作用于全身上百个穴位,无死穴;作用于全身数十条经络,无任何毒副作用。
了解之后,我发现火疗只是一个概念,至少在传统中医理论里没有见到过关于火疗的阐释。查了下专业的数据库,发现火疗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96年,是厦门市的一个体育从业人员提出的。 2008年之后,专业文献库里偶有提及,但是也很少有专门对研究,都是一些学术会议场合的交流文章以及一些不入流杂志上刊登的软文性质的报道。总之,从学术层面,很难看到火疗的理论基础和适应症等情况。所以,我认为火疗是一种不入流的疗法或者说是民间的一种疗法。
中医有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叫艾灸,通常来说我们会将艾灸和针刺疗法和在一起叫针灸疗法,学术上叫针法和灸法。灸法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其中直接灸包括化脓灸、非化脓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间接灸也叫隔物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黄蜡灸、硫磺灸等。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如果非要往艾灸上靠,火疗和直接灸有很大的相似性。直接灸,就是用点着的艾条直接灸皮肤,有那么一点着火的意思。但问题是艾灸和针法一样,都需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在辨别穴位的情况下灸的。而火疗,我看到的就是在背部等洒上酒精,直接烧灼,很显然和灸有很大的区别。艾灸疗法最主要的作用机理就是起到很好的经络调节作用,也就是利用经络原理,加上艾灸的刺激,达到一定的作用。火疗显得没有章法,不符合中医严谨的治疗方法。
所以,我说火疗是火疗,但千万别和中医混为一谈。
最近,青岛的一个“大仙”,上了新闻。打着帮人看病,替人消灾的幌子,大行其道的行骗。
近些年来,在“全民养生”的大潮中,有的地方,医学科普宣传相对滞后,却没能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以至于出现了一个世人见怪不怪的现象: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内行不说,外行乱说;不学医的人写医,不懂医的人论医。
一方面,老百姓十分渴望了解医学防病只是、养生保健知识;另一方面,擅长将专业的医学知识,通俗化的讲给大家听,写给大家看的专家少之又少。加之,中国传统医学一直没有很好的施展的机会和舞台,很多神医大仙,借着传统中医的名号,打着家族秘方传承的幌子,欺骗世人。
所谓的神医之所以能到处欺骗,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当地人们医学科普知识宣传不及时所引起的。近年来,所谓的“神医”,“邪门歪道”层出不穷,骗人的手法出奇的一致:卖假药、卖伪劣保健产品、出书立传、上节目开讲坛、并冠以“中医教授”、“中医传人”、“领导保健医生”、“中医世家”等虚构的身份、虚构的学历掩人耳目,自欺欺人。
这些现象的出现,既有医疗体制上的多种原因,也有传统文化上的深刻根源,既是国人健康素养缺失的表现,更是广大医务工作者没有主动作为的失职。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健康保健意识逐渐增强,人们对于健康知识的需要也逐渐加大。
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中岛宏博士就曾指出:“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
单有健康的知识,并不能确保你一生的健康。人的健康说到底,还是应该由自己负责,没有任何人能替代。给大家尽可能的普及更多的科普知识、更多的技巧、督促大家逐渐养成的良好的作息习惯,科学的养生方式,才真正的有利于大家的的健康和未来。
说起明代大医家王肯堂所创制的四神丸,几乎中医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个方子对于中医腹泻当中的五更泻的治疗有神奇的效果。五更泻,又叫鸡鸣泻、肾泻,这种腹泻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到鸡叫前后的五更天就发作腹泻。这个病证的病根其实就在于脾肾阳虚、命门火衰,治疗起来不能当作普通的腹泻治疗,而应当温补与固摄同用、标本兼顾方可奏效。
而四神丸用到的肉豆蔻二两(6g),补骨脂四两(12g),五味子二两(6g),吴茱萸一两(3g),煎煮时再加入生姜八两(24g),红枣一百枚,煮熟后用枣肉和末丸,做成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50-70枚,空腹或饭前用白汤送下。这个方子有良好的温肾暖脾、固肠止泻的作用。
清代温病大家温载,在他的《温病浅说》一书中记载一次使用四神丸的经历,颇有意思,说给大家听听。
话说温载有个好朋友叫刘星圃,这人个得了一种拉肚子的病。本来是个小病,刘星圃压根没放在心上,就随便找了一个医生给他治病,哪知道这位医生学艺不精给治错了!原来的腹泻加重,竟变成了痢疾,小便不通,断断续续下痢了一个月!这时候刘星圃才对自己的病情上心了,差遣仆人找了一个附近小有名气的医生过来给自己看病。哪知道,刘星圃太不走运了,这位医生也不知是诊疗疏忽,还是功力不够,竟然将这病当做水结证,于是轻易地使用了甘遂、甘草,并杂用其他十余味药物。
刘星圃一看药方,大吃一惊地问道:“中药十八反不是说甘遂反甘草吗?我现在都虚成这样了,给我下这么猛的药行吗?”哪知道那位医生十分肯定地说:“这是我的独门秘方,你这病不这样治没办法治好!”刘星圃有听说过用药如用兵,有时兵行险招也是不得已,最终还是信了那个医生的话。哪知道才喝了一次就立刻泻下不止,直接把刘星圃拉得虚脱了,当时病势已十分严峻。这个时候刘星圃知道自己本来是小病,现在被两次庸医误治成了大病,于是赶紧差人请自己的好朋友温载过来给他看病。
温载到了刘星圃家,看到自己的好友刘星圃已经是奄奄一息,先向他的亲人询问了前几个大夫的治疗情况,并看了他们的药方。然后上前为刘星圃诊脉,左手尺脉浮芤,右手尺脉沉伏,六脉都有沉细无力的表现。温载不禁火冒三丈,大骂道:“庸医害人!刘兄的病本来是命门火衰引起的,结果竟然当做水结病,用如此峻烈的泻下药,那肾中的命门之火就更加衰微了!”于是,赶忙为刘星圃开了四神丸,刘星圃才服用了一剂就不再腹泻了,而且小便也通畅了许多。接着温载又给刘星圃开了真武汤吃了几天,温载又用了些健脾补火的药物,刘星圃的病终于治好了。
为了感谢自己朋友,刘星圃病愈后专程拜访温载,两人在饮茶下棋的时候,刘星圃问道:“温载老兄,你究竟是怎么治好我的病的?怎么两个大夫都误诊了呢?”
温载笑道:“其实你最初还真不是什么大病,主要是久泄、久痢损伤了身体的阳气,肾阳亏虚则不能化气行水,所以才会小便不通,本来治疗应该要温阳化气,谁知道那两个医生没看出来,误用了峻下逐水的方子,结果更加伤及肾阳,命门之火衰竭,不能温暖脾土,导致了更加严重的泻下。我也就是用了一剂四神丸,温肾暖脾,起到温脾涩肠止泻的作用,所以一剂药就止住了腹泻,接下来就用真武汤温阳利水,最后健脾,你的病情自然也就好了。”刘星圃听了温载一席话,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小病酿成了大病,竟是这么回事,不禁感叹温载医术确实高明,没有他自己估计早就因误治丧命了。
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过多,要学会明智地选择,优化治疗方案。
——希波克拉底
大家好,我是胡大一,退休前是一名心血管内科的医生。
我当了四十多年的心血管病医生,刚做医生的那些年,全年见到的心肌梗死病人可能也就四五十个,而且绝大多数是老年人。
可是做了十几二十年之后,我发现手里的病人变得越来越年轻。
自己的技术好了,科技发展了,但病人怎么好像越治越“糟”了呢?
医生的成就感来自于减少发病率
现在好多医生,最大的成就感是来自于用支架把病人的血管打开,挽救一个个濒临死亡的生命。
有的病人,35岁第一次放支架,放完就把所有药物都停了,没有人提醒他应该怎么做。
10年过去了,他又在同样的位置出现了血栓,医生赶紧又加上支架抢救回来。
如此循环,我们很多人不是在“等待发病”,就是在“等待复发”。
那么,让我们再看看芬兰这个国家。
芬兰有一位帕斯卡医生,也是做心血管病的。上世纪70年代,帕斯卡医生不做临床,而转去做了预防。
他选择了芬兰一个心血管病发病率最高的省份做示范并推广至全国。通过改变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并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11年后,芬兰的冠心病死亡率下降80%,总死亡率下降50%。
我们看到,预防,绝不是乌托邦,是可以做到的。
我们做医生的成就感,不应该仅仅来自于今天抢救了多少病人,而是我能够在怎样的程度上减少公众的发病几率。
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太多
希波克拉底说,“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过多”,要学会明智地选择,优化治疗方案。
看到一位病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虽然有心血管病,但毫无症状,你觉得他真的需要做支架吗?
一个医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喊停”——你在手术中打开胸腔,啊,似乎和预想得完全不一样,短暂时间内找不到对的答案。
这个时候,你是否宁愿承认自己的失败,关上胸腔,以免造成不能挽回的后果呢?
没错,医学的最高目标是“救死扶伤”。但现实是,我们只是“有时在治愈”。
从小,大家笃信的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使用知识的地方要对,不要孤注一掷地放在疾病的最后阶段,反而应该通过研究,获得某种疾病的致病证据,写成指南来培训医生。
同时,把这样的健康知识传播开来,群防群治。只有公众参与到自己的健康管理中来,才能把知识转化成行为,把知识转化成提高公众健康的力量。
现在,我们的整个医疗体系是一个被动式、碎片化、断裂的医疗服务链,医院和医生的执业模式是坐堂行医,等着病人来,但是很多来的人已经是病程的中后期了,这个阶段往往更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而且每次病情的复发,疗效都会更差。
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当前医学所经历的迷失,有时不在于手段,而在于目的。
所以我想再强调一遍预防的重要性。近几年,我们常说医疗机会的公平性、健康权益的公平性。
真正的医疗机会公平性是指——控烟,治污,为公众作健康宣讲……让所有公民都能享有疾病预防的环境。
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相关机构理应承担主要的牵头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医生就可以免责。
医疗不应该只有刀片、药片、支架和起搏器
最基本的是需要有效的沟通,看病不是修机器,不是简单地看几个检查结果、几个数据就可以轻易诊断清楚,没有医生可以一次看好病的,只有在与患者充分的沟通中才能发现问题,帮助一个患者制订最佳治疗方案往往需要几个月时间甚至更久。
我自己做了几十年的健康教育。其实,真正做好健康教育是非常深的学问,你得懂科学,还得能把科学说得很通俗、有趣味、有实效,而且要处处坚守公益。
我建议年轻医生要有这样的观念,就是要为健康服务业出力,要有建设“健康4S店”的意识。什么意思呢?像对待车一样地对待公众。
没有生病、没有具体需求的时候,要能实施个性化的服务,根据每个人分析他的社会行为方式,提供运动、饮食等建议,让他们少得病,晚得病;对已经患病的人群,要追踪管理,帮助他康复,并且预防复发。
这样一个主动服务的“健康4S店”,还要能培养教育患者的家属,发挥他们自我管理健康的主动性和能力。
我从生物医学技术向双心、心脏康复的改变
我学医从医50多年了,开始也是用单纯的生物医学技术,到1995年开始感悟双心,近几年学康复做康复又悟出五个处方——心理、运动、营养、药物、戒烟。
目前,我看病是三步曲:
1. 问病情
2. 看心情
3. 谈谈生活工作和人生经历,有无压力,不顺心。
我的母亲是胡佩兰,她是一名妇产科医生,她时常说,做医生是一项需要情感投入的事业。
我从母亲的精神理解了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
▲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和他的母亲胡佩兰医生
近几年,我一直致力于建设心脏中心,因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心脏中心,才能够做到以患者为中心,而不是让患者一个科室一个科室地跑着看医生。
真真正正地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今年,我的这项事业又有了新的成就,我将和京东健康一起,将心脏中心这个项目推广至全国各地,服务于更多的患者。
我们设置了心脏内科、心脏外科、预防与康复科以及双心医学四大分中心,并且我会和其他34名全国顶级心脏领域专家一起承担京东健康心脏中心核心管理职务。
我相信京东健康心脏中心将会惠及全国更多的患者。
▲著名心血管病专家、京东健康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发表演讲
目前,我们第一家区域诊疗中心落地于天津市南开医院,当然之后还会在更多的城市建立我们的区域诊疗中心。
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有需求的人看到这条信息,让我们有机会帮助到更多的人。
责任编辑 | 毛十三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医生与患者是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两个非常重要的主体。
医患双方能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疾病治疗的疗效。
但是许多情况下,患者并不能完全信任医生、理解医生,使得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
那么既然是共同对抗疾病的医患双方,为什么会在治疗疾病时产生矛盾或分歧呢?
一、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是十分辛苦的
医生每天都需要照顾很多的病人,甚至有时候会挤占个人的时间。
很多病房的患者,认为一天看不见医生。
其实医生每天上午坐诊,往往要到下午一两点才能处理完所有的病人,如果有手术,往往早上查完房后,还要赶快给患者排手术,晚上也常常加班到七八点才下班。这期间一直在为病人服务,且疾病多种多样,每一位病人都必须认真的诊断,这是一件非常消耗体力的事情。
很多患者往往也是四处奔波,更有许多病人不远千里而来。
挂号排队一上午,最后才能和医生见面,很多患者都抱怨和医生说不上几句话,就要检查。
并不是因为医生态度不好,而是问诊的患者很多,下午还有很多患者,所以只要病情没那么严重,医生没有太多的时间含蓄问暖,所以很多患者感觉自己明明生病了,却得不到医生的“关心”。
不过好在现在的预约挂号、预约检查系统日益完善,节省了不少的麻烦。
二、部分患者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
患者掌握的医学知识自然是要比医生少的,还有很多都是从网上看到的。
因此,如果身体一旦出现不适,一定要到医院就医,这样可以得到正确的医疗护理,缓解病情。
甚至还有些患者对医生有些偏见,往往不能理解医生开具的检查、药物等其他治疗手段,甚至有患者会觉得“医生这么做是在赚我的钱”。
其实,无论你们到底相信与否,医生和患者都有同一个目标,就是希望患者早日康复。
三、网传的医学知识真假难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人为了谋取不法的利益在网上发表一系列的不合理言论“危言耸听”来谋取利益,这些利益可以是金钱,也可以是热度等。
患者往往因为自己知识不足而听信了这些谣言,甚至会拿着这些不正确言论来反驳医生的治疗方案。
这也是现在许多医生十分反感一些患者张口就讲“我在网上上看到”的患者,称这是“一句话激怒一个职业”。
四、部分医生和患者不愿意和对方沟通
医患沟通的目的在于了解患者的详细病史、社会状况、家庭情况、经济条件。
减少双方的疑问,与患者及其家属的讨论,对理解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和机会,形成完整的诊疗计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患者认为自己才是真正了解的自己的人,医生只顾运用自己的技术而忘记了对患者的关怀。
患者这样想是不对的,想赢得尊重得先从理解别人开始。
人与人的交往得遵循这样的原则,当然医患之间也不例外。
医生和患者处于对抗疾病战线的同一方,医患之间要换位思考,不互相猜疑,结为同盟甚至成为朋友。
在呼吁患者理解医生时,医生也不要忘了一味地追求医技而忽略了医德。
现代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顾玉东院士曾对自己提出的行医准则:对工作要有责任心、对事业要有进取心、对同志要有团结心、对病人要有同情心。
只有医生心系患者,患者理解医生,双方相互包容。才能构造良好的医患沟通环境。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所有的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但是我们在给孩子创造良好生活的同时,也要知道,哪些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哪些事情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曾经读到一则古人的医案,说有一富户人家,老先生老来得子,对这个小少爷那是喜欢的不得了。真的是关怀备至,呵护非常。小少爷从小做任何事情都有佣人来帮助,更夸张的是,连走路都不需要做。每天有佣人全天候的抱着小少爷,无论想去哪里,都有人抱着他到达。
一开始家里人还不注意,但是后来发现很多同龄的孩子都会跑了,但是这位爷儿站还站不稳,蹒跚学步的意思两步后很快就重心不稳的倒下了。家长这时候才把这个当回事,于是赶紧请大夫来看。后来大夫说,这是孩子不接地气的原因,因为长时间被人抱着,孩子双腿很难沾地,久而久之,脾土虚浮。
治疗的办法就是在健脾强肉的同时,让孩子和同龄的宝宝们一起在地上爬,在地上玩耍。这样孩子很快就能五脏调和,肌肉壮实。走路自然也就不是问题了。
还有一个故事,也很值得我们思考。说有一位官员的孙子,口水流的止不住。请来大夫进家门的时候,被孩子的奶奶要求消毒后才能进屋。原来孩子的奶奶是个医生,对细菌深恶痛绝。所以家里面微生物的数量基本上都快赶上手术室的标准了。
孩子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这种无菌的环境导致了孩子体内菌群的失调,所以小孩子不但体质比较弱,而且三四岁的年纪口水还不停的流。最后医生要求孩子的奶奶让家里和自然连通,让孩子呼吸大自然的空气,出去在公园里,在田野里玩耍,沐浴在阳光下。在此基础上,再配合健脾调胃的中药,慢慢恢复健康。
虽然这两个小故事说的比较极端,但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的确有一些父母在带孩子的时候,会有一些过度的行为。这些行为久而久之,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和心理。
巢元方说,小孩子刚出生,一定要多见太阳。如果不见太阳,不吹风,那孩子的皮肤就会比较脆弱,容易在变天的时候生病。
所以,中医认为,在天气暖和的时候,一定要把孩子抱出来,在温暖的阳光下嬉戏玩耍,如果孩子整天宅在家里,就好比在背阴的地方生长的草木,因为不见风日,所以柔软、脆弱、不耐风寒。
并且,中医还建议孩子最好穿的薄一点,但时候后背一定要暖和,也就是说在穿的薄的同时,配一个坎肩,护住孩子的后背。这也是老话说的春捂秋冻,但话虽如此,我们读者切不可断章取义。为啥这么说?老祖宗说了,锻炼孩子耐寒的能力一定要从秋天开始,你别大夏天就让孩子光着膀子,就咱们现在这生活条件,进个超市估计一下子就会被冰冷的空调击倒。
所以锻炼孩子的耐寒能力一定要从秋天开始,天气逐渐变凉,孩子的耐受力在一点一点的增强和提升。并且小孩子穿的衣服也不必太暖,太暖了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宝宝在融入自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切不可汗出当风。
因为汗出的时候,体表毛孔是打开的,此时如果吹风受寒,那么邪气会乘虚而入,这对于宝宝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家长朋友带着宝宝户外活动时,要多观察孩子的汗出状态。
过度的溺爱和保护孩子是不对的,会让孩子“不接地气”、“远离自然”,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吹风、晒太阳的孩子体质会更强壮一些。但是家长们不可以认为这样做好,就要求孩子经常吹风晒太阳,一定要注意孩子的体质,如果孩子平时就比较爱出汗,表虚的话,一定要调理的平和后,在吹风晒太阳。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精神物质文明,身体健康成为当下讨论的热门话题。科学健身已经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不少的老年人加入到健身的队伍中去。当然,力量性健身项目不适合老年人。科学的锻炼方法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健康饮食习惯、愉快的心理因素都是老年人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
1、有助于心血管健康的运动。
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下老年人多发病之一,冠心病、脑梗、心梗更是常见。慢跑是有氧锻炼一种好的选择,慢跑不仅能够锻炼身体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更能够锻炼下肢、让下肢充满力量杜绝下肢肌肉萎缩现象。
2、力量训练
适度的重量训练可以达到减缓骨质丧失、防止肌肉萎缩、维持机体功能、器官正常运转的目的,还有改善机体能力。
3、高龄者参与的运动
绿树成荫的公园、宽敞的广场,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头发花白的大爷大妈们的身影。矫健的太极拳动作、悦耳的广场舞音乐夹杂着锻炼的氛围。
1、忌暴饮暴食
老年人身体功能机能下降,身体自身解毒功能下降。饮食种类的日益繁杂不仅让人垂涎欲滴,但食物本身附带的各种性质也加重肠胃的负担,不少食物中多少会包含一定的有毒物质,这种物质自身就会分解。所以老年人尽量避免暴饮暴食的习惯。
2、忌冷饮、冷食
老年人肠胃退化,消化酶分泌日益下降。冷食对于肠胃的刺激不亚于辛辣的刺激,夏季炎热切忌多食冷食。
3、少油、少盐、多食蔬果膳食纤维
高盐、高油增加了食物的可口度,但反之加重了老年人的肠道消化负担。蔬果中的维生素补充老年人所需的维c,增加免疫力。膳食纤维有助于帮助肠胃改善。
娱乐方式的正确选择不仅会愉悦身心,更能够改善心情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1、音乐
音乐的曲调复杂多变,或雄壮、或激荡。音乐的播放会改善老年人的心情,一曲的播放会拂去心中愁绪。激昂的曲调会使人热血澎湃达到气血通行的效果。
2、书画
书画的联系讲究的是平心静气、全神贯注。与气功的锻炼有异曲同工之效,书法绘画有讲究多练。书法书写姿势讲究正确,个肢体协同合作,达到日常锻炼的目的。
保持快乐心情,让病魔远离你!
那天,我82岁的母亲突然感到右侧面部不适,嘴歪了,连刷牙都漏水。想到疫情期间,我立刻决定为她预约了线上问诊。在京东互联网医院,我们遇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神经内科医生***。他耐心地询问了母亲的症状,并仔细分析了她的病历,包括她长期患有糖尿病和新冠阳性史。
医生***询问了我母亲的病情,并告诉我可以通过照片观察症状。我立刻上传了照片,医生仔细查看后,确诊为周围面瘫,很可能是面神经炎。他告诉我,母亲的情况需要使用激素治疗,并推荐了一些药物。
在询问了母亲的详细症状后,医生***又询问了她的神经痛位置,并了解到她已经有两周的病史。他建议母亲可以使用甲钴胺和维生素B1进行对症治疗,并适当进行红外线理疗。他还提醒我,母亲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血压和血糖。
面对母亲的担忧,医生***再次确认了新冠特效药的使用情况,并告诉我,母亲的情况可以服用。他还提醒我,新冠病毒感染、发热或应激状态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或诱发并发症,需要特别注意。
当我询问医生能否开具处方药时,他告诉我,目前社区医院还没有开处方权利,需要拍片子后。但医生***已经为我母亲开具了处方,并告诉我可以通过便捷复诊预约药品。用药期间,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诊。
在这次线上问诊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耐心。他不仅为我母亲提供了正确的治疗方案,还给予了我很多关爱和指导。我相信,在医生***的帮助下,母亲会很快康复。
那是2020年3月的一个清晨,我还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中,却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面瘫将我的生活打乱。
三年过去了,我尝试了无数的针灸、按摩,吃了不少甲钴胺、B1等治疗面瘫的药物,但效果总是不明显。左眼发胀,嘴巴张不开,嘴边肌肉松弛,眼闭不上,这些问题让我痛苦不堪。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了解到了互联网医院。于是,我决定尝试线上问诊,希望能找到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我选择了***医生,他/她是一位针灸推拿科的专家。在问诊过程中,他/她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病情,并仔细观察了我上传的视频。他/她告诉我,我的情况需要综合治疗,包括针灸、按摩和药物治疗。
虽然治疗的过程并不轻松,但我对***医生充满信任。他/她总是耐心地为我解答疑问,给我提供专业的建议。在我治疗的过程中,他/她还会定期跟进我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现在,我的病情已经有所好转,虽然还有一些后遗症,但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感谢***医生,是他/她的专业和耐心让我重拾了生活的希望。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优势。它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还能让我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
脑软化灶是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它指的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形成的病灶。这种病灶在医学上被称为脑软化灶,也称为脑梗死灶或脑出血灶。
脑软化灶的后果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影响患者的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后果:
1. 肢体感觉障碍:脑软化灶可能影响到大脑皮层或皮层下区域,导致患者出现肢体感觉障碍,如肢端麻木、疼痛、无力等。严重时,患者可能无法正常行走、穿衣、进食等,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2. 头晕、共济失调:当脑软化灶发生在脑干或小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步态不稳、共济失调等症状。严重时,患者可能无法保持平衡,容易跌倒,甚至导致骨折。
3. 吞咽困难:脑软化灶发生在脑干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吞咽困难,进食时食物容易滞留在咽喉或食道,严重时甚至无法进食。
4. 记忆力下降、痴呆:脑软化灶可导致脑组织受损,影响大脑的认知功能,如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等。严重时,患者可能出现痴呆症状。
5. 语言障碍:脑软化灶可能影响大脑的语言中枢,导致患者出现失语、语言不清等症状。
为了预防和治疗脑软化灶,患者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
2. 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药物。
3. 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4. 定期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
5. 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康复治疗。
偏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然而,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被应用于偏瘫的治疗中。其中,推拿治疗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偏瘫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推拿治疗偏瘫的原理
推拿治疗偏瘫的原理是通过手法按摩和穴位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推拿治疗可以缓解肌肉痉挛,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改善肢体功能。
二、推拿治疗偏瘫的适应症
推拿治疗偏瘫主要适用于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对于偏瘫患者,推拿治疗可以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三、推拿治疗偏瘫的注意事项
1. 推拿治疗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按摩造成伤害。
2. 治疗过程中,患者应放松身心,积极配合。
3. 治疗期间,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
四、推拿治疗偏瘫的常见手法
1. 按法:用手指或掌根按压穴位或肌肉,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
2. 滚法:用手指或掌根在肌肉上滚动,起到放松肌肉、缓解疼痛的作用。
3. 揉法:用手指或掌根在肌肉上揉动,起到活血化瘀、缓解肌肉紧张的作用。
4. 拿法:用手指捏住肌肉,起到放松肌肉、缓解疼痛的作用。
五、其他治疗方法
除了推拿治疗,偏瘫患者还可以采用以下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医生会开具相应的药物,如抗血小板聚集药、抗凝血药等。
2. 康复训练:通过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3. 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
半身不遂,也被称为偏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同侧上下肢、面部肌肉以及舌下肌的运动障碍。这种疾病通常由急性脑血管病引起,如脑梗塞、脑出血等。在疾病的初期阶段,患者常常会出现肢体短暂麻木无力的症状。
半身不遂的症状表现多样,轻度患者可能仍然能够进行一些日常活动,但在行走时会出现上肢弯曲、下肢伸直的偏瘫步态。而重症患者则可能卧床不起,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根据瘫痪的程度,可分为轻度麻痹、不完全麻痹和完全麻痹。轻度麻痹的肌力为4~5级,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不完全性麻痹的肌力为2~4级,范围较大;而完全瘫痪的肌力为0~1级,肢体完全不能活动。
面对半身不遂这一疾病,及时就医至关重要。越早接受治疗,治疗效果越好,后遗症的可能性也越小。在治疗期间,患者还需注意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低盐、低糖、低脂饮食。
为了预防半身不遂的发生,首先要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颈动脉狭窄等疾病。其次,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血压控制,保持情绪稳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喝酒、不暴饮暴食。此外,合理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确保充足的饮用水,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减少血栓形成。最后,注意自身保护,防止颅脑损伤和脊髓损伤。
在半身不遂的治疗过程中,康复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专业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偏瘫,即半身不遂,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瘫痪。其病因复杂多样,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脑血管疾病。以下是偏瘫的常见原因和诱发因素:
一、常见病因:
1. 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是最常见的偏瘫病因。
2. 脑血管畸形: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可导致出血或破裂,引起偏瘫。
3. 脑肿瘤:脑肿瘤的压迫和侵犯可导致偏瘫。
4. 脑外伤:如脑震荡、脑挫裂伤等,可导致偏瘫。
二、诱发因素:
1. 高血压:高血压可导致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
2. 高血脂:高血脂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梗死。
3. 糖尿病:糖尿病可导致血管病变,引起偏瘫。
4. 心脏病:心脏病可导致血栓形成,引起脑梗死。
5. 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
三、预防措施:
1. 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
2. 戒烟限酒。
3. 适量运动。
4. 健康饮食。
5. 定期体检。
脑梗死偏瘫是一种常见的后遗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为了帮助患者尽快恢复,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治疗和护理建议:
首先,肢体功能康复治疗至关重要。专业的康复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肢体运动、肌肉力量训练等,以促进瘫痪肢体的恢复。患者应及时前往康复医院接受治疗,遵循医师的指导进行康复训练。
其次,定期进行肢体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长期卧床容易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进而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患者应积极进行下肢活动,如走路、做脚踝运动等,以预防血栓的形成。
此外,定期翻身拍背也是预防压疮和坠积性肺炎的重要措施。长期卧床容易导致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造成皮肤损伤。通过定期翻身拍背,可以减轻皮肤受压,预防压疮的发生。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在饮食方面,患者应注意能量和营养的摄入。不能进食的患者需要接受鼻饲,以确保营养的供应。此外,患者还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预防便秘。
总之,脑梗死偏瘫患者需要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以促进病情的恢复。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同时做好日常的护理工作。
脑梗塞,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其中,偏瘫作为脑梗塞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更是让患者痛苦不堪。那么,脑梗塞偏瘫患者多久能恢复正常呢?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为大家详细解析。
脑梗塞是指脑部血管因各种原因发生阻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中断,进而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出现功能障碍。脑梗塞的常见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在发病初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随后逐渐出现偏瘫、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严重后果。
脑梗塞偏瘫的恢复时间因人而异,一般而言,恢复期在发病后的数天至数年内。恢复的快慢与病变的严重程度、患者年龄、身体状况、治疗康复锻炼是否规范等因素密切相关。
为了提高脑梗塞偏瘫患者的恢复速度,除了常规的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还可以使用一些具有辅助治疗作用的药物,如脑脉利颗粒。该药物源自经典方剂补阳还五汤,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偏瘫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除了药物治疗,康复训练也是脑梗塞偏瘫患者恢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康复训练主要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此外,患者还需注意日常保养,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以促进病情恢复。
脑梗塞偏瘫患者应选择正规医院就诊,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在康复过程中,患者要保持积极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康复训练。
那天,我如往常一样,在繁忙的工作中突然感到一阵眩晕,左耳也开始肿胀起来。我意识到这并非寻常的头痛,于是决定请假去当地医院就诊。
在等待就诊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位和蔼可亲的医生。他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症状,并仔细地查看了我的病历。他告诉我,我可能是患上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也就是面瘫。
医生给我开了一些药物,包括抗病毒药物和营养神经的B族维生素。然而,服药六天后,我的症状并没有明显改善,左眼依然无法闭合,左耳下方仍然肿痛。
我开始怀疑当地医院的药方是否合理,于是决定通过互联网医院寻求专家的帮助。在京东互联网医院,我遇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神经内科专家。他详细地询问了我的病情,并仔细地查看了我的病历资料。
专家告诉我,我的病情与之前诊断相符,但可能是因为药物剂量不够,所以症状没有明显改善。他调整了药方,并建议我继续服用伐昔洛韦,并开始针灸治疗。
在专家的指导下,我按照新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的病情逐渐好转,左眼可以闭合了,左耳的肿痛也消失了。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优势。它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可以让我得到专业的治疗建议。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关爱,这让我对互联网医疗充满了信心。
长期卧床容易导致褥疮,这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尤其在老年人和瘫痪患者中更为常见。除了注意卧床姿势的调整,中药外敷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
褥疮,又称压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受阻,出现缺血、缺氧、营养不良等症状,最终导致组织溃烂坏死。长期卧床、坐轮椅、昏迷等患者都容易发生褥疮。
预防褥疮的关键在于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定期翻身是必不可少的。除了翻身,中药外敷也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措施。常见的药物有红花、黄芪、白蔹、冰片等,这些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褥疮症状。
在使用中药外敷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除了药物治疗,日常生活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总之,长期卧床患者预防褥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包括调整卧床姿势、中药外敷、日常保养等,才能有效降低褥疮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