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谣言止于医者——育儿知多少(八)

谣言止于医者——育儿知多少(八)
发表人:住院医师何诚

儿童骨密度检查缺乏参考标准,不能反映宝宝是否缺钙。

孩子总会自己尿尿,把屎把尿没必要。遵循孩子的发育规律,在适当的时间开始排尿排便的训练。

白天睡觉可以拉窗帘。拉窗帘不影响帮宝宝建立符合昼夜节律的睡眠。

安抚奶嘴不是洪水猛兽,适当使用没关系,但 1 岁后开始戒除,最好不要超过 3 岁。

磨牙不代表肚子有蛔虫,大多数可以在 6 岁后减轻或消失,但也可能持续到青春期甚至成年。

养得胖 ≠ 养得好,白胖不代表健康。太胖了孩子还不得使劲儿减肥?

宝宝照镜子不会做噩梦。谁还不爱臭美两下?

只要天气好,宝宝小也可以多带出门,家里宅着身体会更弱。

内衣手洗,孩子其他衣服完全可以和大人衣服一起洗。当妈很累了,放过自己好吗?

别说女孩比男孩好养了,生男生女都不省心。

也别说男孩穷养、女孩富养了,21 世纪,男女平等。

允许孩子哭,比逗孩子笑更重要。

9 剖腹产不比顺产轻松,奶粉喂养也同样辛苦,全职妈妈和职场妈妈都不容易,育儿没有鄙视链。

说带孩子不上班很轻松的,要不没当妈,要不没带娃。

带孩子不是妈妈一个人的责任,爸爸的参与也同样重要。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作者 | 于晓云
    文章首发于 | 中医美容产后调养于大夫微博

     

    只要进过育婴室,你就会发现许多小宝宝的皮肤和眼球都是微微泛黄的,这就是新生儿黄疸。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这就跟长痱子一样,很快就好,不用担心。

     

    大多数新生儿都会不同程度地患上这种病,这是由于一种叫做胆红素的黄色色素在血液中大量出现,并在皮肤中沉积所造成的。胆红素的多少,可以通过采集新生儿的足跟血来测量。

     

    一:正常的黄疸和不正常的黄疸

     

    新生儿黄疸有两种类型:正常的(生理性黄疸)和不正常的(病理性黄疸)。

     

    婴儿出生时,体内往往携带了多于正常需求的红细胞。这些多余的红细胞就像一个个鼓鼓的小圆饼,里面充满了黄色的色素,即胆红素。当这些红细胞被体内的废物处理系统弄破时,胆红素就被释放出来。

     

    其实我们体内每天都在进行这种程序,但我们的皮肤不会变黄,这是因为我们的肝脏——体内主要的过滤器官一把这些多余的胆红素处理掉了。

     

    新生儿的肝脏还没有成熟到能处理胆红素的程度,所以这些黄色的色素就沉积在皮肤上,让婴儿的皮肤变黄了。

     

    一般情况下,婴儿出生三四天后皮肤开始变黄,这是正常的黄疸。只要宝宝体内的“胆红素处理系统”逐渐成熟起来,让多余的胆红素逐渐变少,黄疸就自然消失了。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一两周,不会对宝宝产生伤害。

     

     

    不正常的黄疸通常出现得更早,在婴儿出生24小时内就会出现。这是由于婴儿体内太多的红细胞被过快地破坏掉了。如果太多胆红素被释放出来(用医学术语来说就是“胆红素水平过高”),这些多余的胆红素可能会造成脑部损伤(在现代医疗的预防与治疗下,这种情况已经很少出现了)。

     

    只要婴儿是足月出生、十分健康的话,即使是这种不正常的黄疸,也不太会对他产生伤害。但对早产儿或者生病的新生儿来说,如果出现不正常的黄疸,则需要引起父母和医护人员足够的重视。

     

    不正常的黄疸通常是由于母亲与婴儿的血型不相容引起的,比如母亲是O型血,而宝宝是A型或者B 型:或者母亲是Rh阴性,而宝宝是Rh阳性(为了防止出现Rh溶血症,母亲在怀孕最后一个月以及生产后都会立即注射抗Rh免疫球蛋白)。

     

    在怀孕时,母亲的血液会进入胎儿的血液,如果胎儿的血型碰巧与母亲不同,战争就会在胎儿的血液中爆发:胎儿的红细胞誓死抵抗从母亲那儿来的外来抗体,这场战争必然会导致许多红细胞牺牲,胆红素也就被释放出来,从而迅速形成了黄疸。

     

    医生会通过采血来检查胆红素水平和黄疸值。如果胆红素水平低,则基本无碍,不用担心。

     

    如果胆红素水平很高而且上升太快,医生可能会需要对宝宝进行治疗,让宝宝喝更多的液体借以冲淡多余的胆红素。医生还会把宝宝放在蓝光箱中接受蓝光治疗,以溶解皮肤上多余的黄色色素,让它从尿液中排出,减少血液中的胆红素。

     

    医生还可能会选择一种更亲近宝宝的解决办法——毯式黄疸光疗仪。

     

     

    宝宝被裹在一张毯子里,毯子内侧的治疗灯发出的光线能溶解胆红素,降低宝宝的黄疸值。用这种方法治疗黄疸,你可以在宝宝治疗时抱着他,给他喂奶,而不是让他孤零零地躺在有机玻璃做的小箱子里照着蓝光。

     

    这种新式治疗法效果非常好,常常能缩短治疗时间,让宝宝早日出院。

     

    如果宝宝出现了黄疸(大多数宝宝都会出现),你一定要请教医生,确认是哪一类的黄疸,再来决定你用不用担心。以我的经验来说,父母的忧虑值通常高于婴儿的黄疸值。在照顾新生儿时,父母的忧虑值和婴儿的黄疸值一样需要重视,应及时诊断并加以治疗。

     

    二:给黄疸宝宝喂母乳

     

    想象一下下面的情形:宝宝足月出生,出现了正常的(生理性)黄疸,他很健康,血液中也找不到造成黄疸的因素,只是看起来黄黄的。当医生看到宝宝的“黄色标志”后,就会把宝宝从妈妈身边抱开,放在蓝光箱里。蓝光治疗会让宝宝很困,并且有点脱水。而且,与妈妈分开会让宝宝不想吃母乳,这样宝宝就只能用奶瓶喝配方奶了。

     

    少了宝宝的频繁吮吸,又没有宝宝在身边对泌乳产生刺激,妈妈的乳汁也很快减少了,而这个时候宝宝正需要更多的热量和液体来排出胆红素。(研究表明,与水和配方奶相比,母乳能更有效地帮助宝宝排出多余的胆红素,也许是因为母乳有通便的效果,可以让宝宝的大便量增多。)

     

    这种情形应该尽可能少出现。医学界普遍认为吃母乳的宝宝比较容易出黄疸,但就我的经验来说,只要以正确方法采用母乳喂养,宝宝出黄疸的几率并不比喂配方奶的新生儿高。

     

    但是,按固定时间喂奶并且将妈妈和宝宝分开,确实会让许多吃母乳的宝宝出黄疸,这是因为限制时间的喂奶无法让宝宝得到足够的热量。这种黄疸是环境造成的,不是因为你的乳汁,而是因为喂母乳的方法不对。以下这些方法将教你如何控制宝宝的黄疸,让母乳喂养有一个好的开始。

     

    遵循成功喂母乳的好建议,尤其是在刚开始频繁喂奶的时候。向专业人士进行咨询,这将有助于减少黄疸的产生。母乳中含有充足的水分和热量,有助于宝宝排出体内多余的胆红素。

     

    咨询医生,了解宝宝的黄疸是哪一种。如果宝宝很健康,黄疸也是正常的(我称之为没问题的黄疸),不用担心,多分泌一些母乳就可以了(担心会让妈妈的乳汁减少)。

     

    不要忽视昏昏欲睡的宝宝。黄疸有时候会让宝宝昏昏欲睡,想睡的宝宝吸母乳不像以往有力气,这样就使黄疽更严重了。

     

    如果你的宝宝黄疸出得很严重,就需要接受蓝光照射,有时还需要进行静脉注射,借此来排出多余的胆红素。这个时候,你要继续给宝宝喂母乳,除非医生不允许。

     

     

    三:母乳性黄疸

     

    有一种很少见的黄疸,叫做“母乳性黄疸”(与前面说的那一种黄疸不同)

     

    在新生儿接受母乳喂养并出现严重黄疸的病例中,母乳性黄疸的比例小于l%。对于母乳可能会加重黄疸的症状,或者减慢黄疸排出速度的原因,现在我们了解到的还很少,生物学上的原因也不清楚。

     

    如果你的医生怀疑你的宝宝有母乳性黄疸,就会要求你在12 - 24个小时内停止喂母乳,如果宝宝的胆红素水平很快地下降了20%,说明医生的诊断可能就是正确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只要宝宝的胆红素并不是很高,许多妈妈还可以继续喂母乳。但如果医生通知你停止喂母乳几天,你就要每隔3个小时挤出母乳,直到恢复母乳喂养为止。

     

    但是通常情况下,不需要给一个有黄疸的宝宝停止母乳喂养。​​​​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家有儿女,孩子生病是最让父母操心的事了,一旦有个感冒、咳嗽比较严重的情况时,免不了要给孩子吃点药来治疗,一般常用药家长平时只要根据孩子情况给孩子按量服用就行,但如果需要用到处方药的话,就必须遵医嘱了。

     

    儿童特殊的体质与生理特点决定了儿童用药需要“量身定做”,所以家长在为孩子挑选药品时,最好选用带有“儿童”、“小儿”等字样的儿童专属药,这类药物不仅对儿童用药的剂量有较为精确的说明,其成分、剂型等也更适宜儿童使用。但因为儿科专用药物非常少,很多药物说明书会在用法用量里写“儿童酌减”的备注,其剂量可以参照如下介绍的方法,确保用准药量。

     

     

    常见4种小儿药物剂量计算方法:

     

    1.按体重计算。按照说明书毫克(剂量)/千克(体重)计算好药物剂量,在病情轻者剂量相对减少。年龄稍长的儿童有时按体重计算后其剂量有时会超过成人量,只要给药量不超过成人量的下限即可。

     

    2.按年龄计算。药物说明书上会标明各年龄的剂量,按此法计算的药物剂量往往不需要十分精准,最多不能超过成人量。

     

    3.以成人剂量为基数折算。计算公式为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千克)/50。如成人剂量为10毫升,5岁小儿体重20千克,则小儿剂量为10×20/50=4毫升。体重偏轻者剂量偏小,体重偏大者剂量偏大。

     

     

    4.以体表面积计算。这个方法比较按年龄、体重计算更为准确,因为它与基础代谢、肾小球滤过率关系更为密切,但较为繁琐。常用于抗癌药等对剂量要求非常严格的药物。要根据身高、体重再查体表面积计算用药量。具体方法如下:

     

    体重小于30kg的儿童,体表面积(㎡)=体重(kg)×0.035+0.1

     

    体重大于30kg的儿童,体表面积(㎡)=[体重(kg)-30]×0.02+1.05

     

    总之,儿童服用处方药时应遵医嘱,非处方药可按说明书上的剂量。如果有“儿童酌减”的备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方法来计算用药剂量,这样才能用准药量。希望对家长有所帮助。

  • 很多医者在治疗很多疑难杂症的时候,心理十分忐忑,以前并没有遇到过哪个证型与这个证型一样,即使症状有些相似,但因为种种原因也不敢大胆用药。其实病症原本就是这样,很多病症都不可能完全一样,这就要求医者在治病的时候要做到胆大心细。要把所有的症状全都纳入考虑的范畴,分析清楚各种病症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合理用药。

     

    但这种思维并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需要经验的积累,很多名医在行医的路上都曾遇见过这种情况,这就相当于哲学上的量变与质变,你只能在平时的学习与行医过程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遇到这些情况后才能应对自如。曹颖甫的行医过程中就曾遇到过这种情况。

     

     

    沈家湾陈家,这一代只有一个独苗,所以看得格外宝贝。十四岁那年突然生病,一家人急得不行,赶紧命人请曹颖甫去看病。曹颖甫到后,只见患者出汗不停,触摸皮肤温度很高,右腿像是被什么定住了一样,不能屈伸,问病人的感觉,他说口干,但不想喝水,身上热得不行,前胸部像是被什么东西塞满了一样。

     

    曹颖甫查看了一番,发现按压患者前胸部的时候,患者会觉得疼得厉害,但前胸部不胀也不硬,脉象洪大,症状与悬饮所导致的体内疼痛相似。家人又补充到,他已经5日未曾大便。

     

    曹颖甫分析了一下,根据上面的情况来看,因是太阳的湿气内入胸膈,与阳明的内热交织在一起,才导致这些症状,如果不把湿痰祛除,燥热肯定也不会散,于是开了大陷胸汤给他服下。一共三味药,分别是甘遂、大黄、芒硝。

     

    开完药后,曹颖甫便回去了,但心里始终感觉不安。孩子原本就属于娇嫩之躯,而现在给他服用这么峻烈的药,要是病人承受不了可怎么办!而且《伤寒论》中记载的大陷胸汤证,一定是有心下痞满硬痛,有的甚至还有从心下到少腹都硬满的症状,而且这种痛以痛不能靠近为主。

     

     

    而今天看的这个孩子,并没有痞满硬痛的表现,不过是觉得闷胀,情况与小孩儿吃多了导致的,食积很相似,而且在这些症状,并不是由太阳表证医者用药错误、不解表反而泻下所致。想到这儿,曹颖甫更觉得担心,一整夜都没有睡着。第二天天刚微微亮,便立即赶往陈家查看情况。

     

    到的时候,病儿母亲赶紧迎了出来,笑着说:“昨天汤药服下后,大便就通畅了,燥屎和痰涎都先后排了出来,如今已感觉非常舒适,其他的各种症状也全都消失了。”曹颖甫听完心里的石头才算落地。于是又开了一副清热的药以清余邪。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2月2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深化药品审评审批改革进一步鼓励创新的意见》,其中,“鼓励儿童药物研发”作为一项措施被单独列出,国家将在招标、定价、医保等方面出台综合措施,鼓励研发儿童专用剂型和规格,完善儿童临床用药规范。而《意见》出台的背后,凸显的是目前我国儿童药品缺乏的尴尬现状。

      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数据显示:我国医药市场现有的3500多个制剂品种中,供儿童使用的只有60种,所占比例仅为1.52%,国内市场90%的药品无适用于儿童的剂型。

      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显示: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率是12.9%,新生儿高达24.4%,而成人是6.9%,中国每天有数百人死于不良用药,其中儿童就占32%。

      昨日,记者特别针对儿童用药情况展开调查。儿科专家及药剂专家联合表示,目前缺乏的不是儿童用药的种类,而是剂量和规格专属儿童的“迷你版”药品。现在不少儿童药品是成人药品的“减量版”,这不仅使大量药品被浪费,更重要的是存在用量计量不准致使中毒的风险。

      部分儿童用药是成人药的“减量版”

      昨日,记者走访10余家药房,发现均在销售儿童药品,不少大型药房还专门设立了儿童药品专柜。“药盒上面写有需要服用多少,家长需要看仔细。”某药店药师林小姐告诉记者,部分成人药品也能用于儿童,但是需要减少服用剂量。

      成都市儿童专科医院的西药房里储存有170多种不同类型的药物,其中95%以上为儿童专用药。该院药房主任郑虹在药剂岗位上已经干了20多年,她回忆,上世纪80年代才真是儿童用药“基本靠掰”,药房人员每天需要把大片大片的药或掰或磨地进行改造,之后才能分给患儿服用。而现今药房的儿童药品多以儿童方便吞服的悬液、颗粒为主,一些成人、儿童通用的片剂也在逐步得到改善。

      不缺儿童药品种缺的是“迷你版”规格

      成都几家医院的儿科医生及药剂专家一致认为,目前儿童药品主要面临的问题不是种类少,而是剂型和规格的缺乏。

      “口服药情况还好,但针剂、静脉用药目前基本上没有儿童规格。”成都市儿童专科医院儿科主任房君伟表示,即便目前医院采购的药剂已经是最小剂量,但还是超过了儿童的需求范围。以常用的青霉素为例,最小剂量的是80万单位/支,而一个体重10kg的患儿每次仅需25万单位。针剂开后容易变质,剩下的55万单位药品不可能再被使用,只有丢掉。省医院药剂科专家杨勇称,部分毒性大的药物需要严格把握用量,如果家长喂药时把握不准,极易造成药物中毒。

      审批难利润低厂家不愿冒风险投产儿童药

      虽然药剂专家一再期盼出现小剂量、小规格的儿童用药,但市面上却依旧稀少,原因何在?

      “每种药品、每个规格都需要单独的批文。”本地一不愿透露姓名的药厂负责人称,比如5%的葡萄糖与10%的葡萄糖,就需要两个不同的批文才能生产,而0.5克/片的药片改成0.3克/片的药片,也需要申请一个新的批文。单是准备报批的资料就需要大约1年的时间,企业要拿到层层审批后下发的批文才能生产。一般儿童药品针对的是0—14岁儿童,使用范围相对有限,儿童药品利润低、风险大,是厂家不愿意生产的主要原因。

      而此次《意见》的出台,表明了国家对儿童健康用药的重视,对儿童药物的研发将是一个大大的利好。

  • 小满是夏三月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农作物生长旺盛,《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小满节气是初夏到仲夏的过渡,气温明显升高,全国各地都渐次进入夏季,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降水进一步增多。受湿热天气的影响,人易患消化系统类疾病与皮肤病。

     

    01 吃

    小满时天气炎热,雨水增多,气候湿热,饮食调养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宜多吃具有清利湿热、养阴作用的食物,如薏苡仁、赤小豆、绿豆、冬瓜、丝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胡萝卜、西红柿、西瓜等,红豆薏米粥具有较好的除湿作用。

     

     

    此外,不宜食辛辣油腻之物,以免生湿助热,引发痤疮、口腔溃疡、便秘等。“苦菜秀″为小满三候之一,苦菜即败酱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的功效,《本草纲目》载,久服可“安心益气,轻身耐老”,故而可多食苦菜。

     

    人们为消暑降温,常喜爱用冷饮,吃凉物,但过量则会引起胃肠不适,导致腹痛、腹泻等病症,尤其消化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的小儿以及消化吸收功能渐衰的老。因此,饮食方面要注意避免过食生冷之物。

     

     

    02 穿

    小满时节气温明显升高,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但早晚气温温差仍较大,尤其降雨前后,因此要注意适时增减衣物,以防着凉受风而患夏季感冒。若不慎被雨水淋湿后,应及时擦干头发,更换干燥衣物,避免受到外来“湿邪”的侵犯。

     

    此外,闷热潮湿的气候最易损害脾胃功能,因此不但在室外要避湿,室内也要注意保持通风。同时顺应夏季阳长阴消的规律,早起晩睡,保证一天的精力充沛。

     

     

    03 动

    小满天气炎热,运动锻炼宜选择较为凉爽之时,如早晨或傍晚,以避免中暑。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为宜,微微出汘,忌剧烈运动或锻炼时间过长避免大汗淋漓,伤阴损阳。

     

    休息时,可小口慢饮淡盐水或清凉退暑饮料,补充水分与电解质。有心脏病或其他基础病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制订锻炼方案,量力而行,不宜盲从,以免发生危险。

  • 作者 | 李瑛
    文章首发于 | 李瑛主任微博

     

     

    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件关于一位机智妈妈的故事。

     

    我的门诊一直孩子比较多,这周三的门诊,在接诊别的患儿时,我发现在候诊的一群孩子里面,有一个小男孩跑来跑去的非常活跃。

     

    他是妈妈和奶奶一起进来的,妈妈和奶奶找我来就诊的主要诉求是孩子最近一直吃饭太差了:不吃正餐,吃零食,吃正餐的时候,必须要看着手机放动画片才能吃。

     

    当时我听完后非常不客气地对妈妈说:“你觉得孩子吃饭的时候看动画片,这样的饮食行为正确吗?”这位妈妈这个时候非常机智地冲我眨了眨眼睛,向奶奶的方向撇了撇嘴,我立刻就明白了。

     

    两代人育儿观念有矛盾来找我来解决,这在我的门诊也是非常常见的情况。理解了这个之后我转向奶奶,仔细问了孩子的身高体重发育情况,发现还不错,之后又问她:“您每天都给孩子做什么吃?”

     

    奶奶如数家珍地跟我说:“我给他做各种各样的主食,还有杂粮,鱼肉蛋每天都要有,有各种的蔬菜...”

     

    我接着问:“那他如果不吃饭,您怎么做呢?”

     

    奶奶特别自豪地说:“那我就给他看着动画片吃,如果他看动画片都不吃,我就只能追着喂,他现在不吃,一会他也会吃的。只要我喂他就会吃,如果这个孩子不是我喂的,他长不了这么好。”

     

     

    但是,这孩子长得真的好吗?

     

    经过我对孩子发育评估的判断,发现最近几个月这孩子已经出现了生长停滞和轻度贫血。简单来说,生长停滞就是他体重和身高增长不如前一阵好。这种情况比较典型的原因是不良的喂养方式导致的营养摄入不均。

     

    拿到检验报告后,我当即板起脸给这个家庭(重点是奶奶)制定了以下四个纠正方法。

     

    1. 正餐前后两个小时不给孩子吃任何零食
    2. 规定进餐时间20-30分钟
    3. 禁止在进餐时间进行一切进餐以外的行为
    4. 不论正餐吃少还是不吃,也不能追着孩子喂饭

     

    听完这些「规矩」,奶奶看向小孙子,眼里满是担忧与不舍,我不由得放缓了语气和老人说:“您放心,这些方法对孩子没有伤害,您现在对他「狠」一点,他之后才能长得更好。”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不良喂养方式与不良进食行为。

     

    大量的研究资料与统计显示,造成孩子发育不好、营养不良,比如体重身高发育落后、贫血,的一大原因就是不良喂养方式,其中就包括不良进食行为。

     

    不良的进食行为包括边吃边玩、不吃正餐吃零食、无陪伴进餐、不规律进餐等等。

     

     

    孩子从液体食物过渡到固体辅食添加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适应性喂养,这个过程有三个目的:

     

    1. 全面营养的保证
    2. 消化系统成熟的需要
    3. 良好饮食行为的养成

     

    我们希望孩子经过一年半的辅食添加后,能够在两岁时,在没有任何人帮助的情况下顺利地完成正餐进餐。

     

    很多资料显示,边吃边玩的孩子,反而会有食物摄入过量、肥胖等问题。所以不能小看孩子吃饭这件事,不要简单地把它认为只是营养需要,它还是孩子消化系统成熟的需要,是孩子心理行为成熟的需要。

     

    说回这次的故事,当孩子在出现今天文章里小男孩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孩子是否有不良的进食行为。不正确的进食行为不但对孩子的营养摄入有影响,甚至可能会影响他的社交和人际关系。

     

    在最后,我想再表扬一下这位机智的妈妈,选择与奶奶一起向我寻求专业意见。隔代育儿的矛盾、问题一旦突出,很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养育。我的建议是:隔代育儿首先要互相理解,双方都是“为了孩子”,如果有问题不能调和的话,我们不妨学习一下这位机智的妈妈,请专业人士来做裁判,给出正确的指导。

  • “带下病”大家都比较陌生,说起“阴道炎”,相信大家就耳熟能详,但是,带下病是什么呢?跟阴道炎有什么区别吗?带下过多又是什么?本文今天手把手教大家~

     

     

    一,带下病跟阴道炎的区别

     

    实际上,单从名称上来看就明白,带下病和阴道炎,一个是中医的说法,一个是西医的叫法。不过,因为两者在症状上,有一定的相似程度。所以,经常有人拿出来比较,傻傻分不清楚,其实,严格来说,这其实是两种病,只不过有一定的交叉。

     

    “带下”起源于《黄帝内经》,经过漫长发展,有了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带下病,是指所有的妇科疾病;狭义的带下病跟阴道炎的表现情况就很类似了,都是外阴瘙痒,白带异味,增多等,但是,会引来这些表现还包括了盆腔炎,宫颈炎等疾病,所以,狭义的带下病也包含了阴道炎。总之,中医的带下病包含了阴道炎在里面,阴道炎具有的一些表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用带下病的辩证来使用。

     

    二,什么是带下过多?

     

    顾名思义,带下过多是指带下量(私处分泌物)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私处瘙痒等)及全身症状者(腹部疼痛,疲惫无力等)。古代有“赤白沥”、“下白物”等名称。

     

    三,带下过多引起的病因

     

    带下过多,主要病因是湿邪入侵人体,导致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所以,湿邪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主要有内外来源。内湿一般是因脾肾肝三脏功能失调,导致脾虚失运,水湿内生或肾阳虚衰,气化失常,水湿内停或肝郁侮脾,肝火夹脾湿下往。外湿多因人久居湿地,或涉水淋雨,或摄生不洁,或不洁性交等,以致感受湿热毒虫邪。

     

     

    四,辨证论治

     

    根据类型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4种,大家可以对号入座:

     

    1.脾虚证

     

    主要表现:分泌物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粘稠,绵绵不断,无臭;面色苍白或暗黄,四肢无力,无食欲,容易腹泻,或四肢浮肿,舌淡胖,苔白或腻,脉细缓。如果有以上表现,很可能就是脾虚证哦~

     

    以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为主,推荐方子,宽带汤(白术2两,杜仲1两,甘草2钱)。若分泌物量多,还色黄,黏稠,有臭味者,推荐以健脾祛湿,清热止带为主,推荐方子易黄汤(山药(炒)、芡实(炒)各30g,黄柏(盐水炒)6g,车前子(酒炒)3g、白果(碎,十枚)12g)。

     

    2.肾阳虚证

     

    主要表现:分泌物量多,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或腰酸,畏寒肢冷,小腹冷感,面色暗,小便清长,或夜尿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如果有以上表现,很可能就是肾阳虚证哦~以温肾培元,固涩止带为主,常用方子:内补丸。要是肾阳虚类的,建议以医生调理为主。

     

    3.阴虚夹湿证

     

    主要表现:分泌物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阴部灼热感,或阴部瘙痒酸腿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咽千口燥,或烘热汗出,失眠多梦,舌质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如果有以上表现,很可能就是阴虚夹湿哦~以滋肾益阴,清热利湿为主,推荐知柏地黄汤,为了方便用,可以用此款中成药。

     

    4.湿热下注证

     

    主要表现:分泌物量多,色黄或呈脓性,质黏稠,有臭气,或带下色白质黏,呈豆腐渣样,外阴瘙痒或小腹作痛,口苦口腻,胸闷纳呆,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如果有以上表现,很可能就是湿热下注证哦~此类患病人群,为大多数。以清利湿热为主,解毒杀虫为辅,推荐止带方,由于此类人群,常伴随其他情况,所以,药物组成会根据个体调整,建议尽早就医。

     

    5.热毒蕴结证

     

    主要表现:分泌物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腻,臭秽难闻或小腹疼痛,腰骶酸痛,烦热头晕,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或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如果有以上表现,很可能就是热毒蕴结证哦~建议以清热解毒为主,推荐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

     

    希望本文能对各位有所帮助~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曾在妇产科专业的知名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一篇从王玉玲所著的《子宫的秘密》一书中摘出的文章《谁再说你宫寒,你就跟谁急!》,用看似科学的理论驳斥了中医“宫寒”之说。之后又在同一公众号上读到了另一篇刘睿所写的内容相似的《关于“宫寒”的四大谣传,你中过几条?》,同样堂而皇之地把“宫寒”当做谣言进行辟谣。作为一名中医妇科医生,这一次我实在无法保持沉默,必须要替中医学中的“宫寒”一词正正名了。

     

    “宫寒”这两个字的确在中医学教材中看不到,但是教材和著作中有很多“寒邪凝滞胞宫”或“胞宫失于温煦”的词语,用来描述痛经、妇人腹痛、不孕症等疾病的发病机理,其实就是指普通大众口中所说的“宫寒”,很多医家的医案中“宫寒不孕”一词更是高频出现。临床上,中医妇科医生为了便于和患者沟通,也常常会用到这个词语。

     

    真相一:“宫寒”并不是指子宫温度低

     

    两篇文章中都煞有介事地用子宫处于盆腔内,温度比较恒定,较体表温度高为由说明子宫不会寒冷,因而并不存在“宫寒”。这理由看起来好像很充分,是生活和医学中的常识,但实际上非常可笑。

     

     

    首先,您听哪位中医跟您交流过“宫寒”就是子宫温度低?还是您自己望文生义,认为这个“寒”就是温度低呢?如果这么说,“血热”就得是血液温度高于正常,“肾虚”就得是肾脏比别人小喽?中医的概念要用中医理论来解释,把“寒就是温度低”的概念强加给中医,并以之驳斥中医,简直就是偷换概念,且自说自话。对于“喜食冰冷易导致宫寒”这一说法,刘睿的文中也以寒凉食物吃不到子宫里,不会影响子宫的温度为由进行驳斥,这就更说明作者对中医的整体观念及阴阳脏腑气血理论并无半点了解。

     

    而我们的患者虽然没有学过中医理论,但对中医以取类比象为特点的描述非常能理解,从来没有一个病人提出过“为什么我的子宫温度会低”的问题。事实上,多数患者以及大众都能理解中医所说的“寒”和温度根本不是一个概念,是指机体的阳气被遏制或者受到损伤,使胞宫失于温煦。

     

    另外,两位在文中都提到了一些女性手脚冰凉的问题,认为是穿衣不当、外界环境温度低造成的,这和临床实际严重不符合。难道你们真的没有遇到过穿衣正常或夏天手脚冰凉的女病人吗?还是因为西医不讲究望闻问切,根本就没有关注过手脚是否凉的问题?亦或是你们遇到这样的病人就只会叮嘱她们多穿点衣服呢?

     

    真相二:中医从未将“宫寒”奉为万病之源

     

    两篇文章中都提到有很多人把月经过少、痛经、月经有血块、不孕等妇科问题的原因都归结为“宫寒”,似乎中医看妇科病只会用“宫寒”说事,显然这是对中医的曲解,也是与事实不符合的。

     

    在中医理论中,外感寒邪,寒凝胞宫或阳气虚损,不能温煦胞宫造成的“宫寒”的确是造成很多月经病及不孕症的常见病机。寒凝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凝滞不通,不通则痛,易导致痛经的发生;阳气温煦不足,有碍气血化生,胞宫不能按时满盈,易导致月经过少;胞宫虚寒,不能触发氤氲乐育之气,不易摄精成孕,导致不孕。但是,“宫寒”只是这些疾病的常见病机之一,这些疾病的发生机制都是复杂的,还有多种或实或虚、或寒或热的其他病机,教材和诸多著作中都有详列。

     

     

    事实上,如果患者到专业正规的中医院就诊,医生是不会不分青红皂白都按照“宫寒”治疗的,一定会经过望闻问切,以及必要的化验检查和辅助检查,综合诊断及辨证,再给出适当的治疗方案。

     

    真相三: 暖宫是中医妇科历史悠久且疗效显著的治法

     

    两篇文章中都提到有一些人因为被诊断“宫寒”,草药、艾灸轮番上,最后有的吃坏了肝肾、有的烫伤了局部的皮肤,也没有治好病,反而白花了不少药钱。不可否认,市面上、微商圈里,不乏打着中医养生保健旗号推销各种产品的商人,其中包括一些具有暖宫功效的产品。我们从不赞成患者自行诊断辨证,或受一些商家及庸医的蛊惑,乱用各种保健品或药品,但因此就否定暖宫疗法的疗效也是片面的。

     

    清代名医王清任所创的少腹逐瘀汤是中医妇科常用的温经散寒、暖宫止痛的方剂,因为疗效显著,被称为“调经种子第一方”,是治疗“宫寒不孕”和痛经的常用方剂;清代名医傅山创制了名方温胞饮,功能温肾暖宫,调补冲任,常用于治疗“下部冰冷不受孕”;艾附暖宫丸也是治疗宫寒所致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的常用方剂。这样的方药不胜枚举。艾灸是中医最具特色的一种疗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络回阳等作用,单用或与中药方剂联合运用,只要辨证准确,方法得当,不仅不会造成伤害,对宫寒患者常可见效,临床上为此受益的患者非常多。

     

    中医是一门发源于劳动实践的科学,又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始终和生活实践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中医文化和一些中医观念早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植根在人们的头脑中。“宫寒”一词因此而早已在大众中普及,只是很多人对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然而在我们中医工作者力图给大众普及正确的中医知识和保健养生常识,避免大众走入误区或上当受骗的时候,一些不懂中医的西医却将中医理念斥为谣言,并且说“谁要说你宫寒,就直接将其拉黑,老死不相往来”或者“你就跟谁急”,显然是要将大众误导到另一个极端,这就有博人眼球之嫌了。

     

    王玉玲所著《子宫的秘密》笔者曾经拜读过,是一本很专业且文风简练的科普著作,其中不乏好文,但是对于批驳“宫寒”的这一篇,作为中医人笔者实在不能苟同。在完全不懂“宫寒”含义的情况下,就出言不逊、乱棍打死,这谣言的黑锅不仅扣在了“宫寒”头上,更是扣在了中医头上,这是我们中医人不愿意看到的,应该也是很多热爱中医、相信中医的人大众不愿意看到的吧。

  • “我儿子35岁了,他小的时候,在语言,情感,社交等几个方面,都有很大的障碍。而且他不仅仅有自闭症,还伴有多动、智力障碍等等,按照现在的标准,他肯定是属于重度自闭症。”

     

    这是一位35岁大龄自闭症孩子楠楠妈妈的自述。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自闭症在国内仍鲜为人知,尽管如此,他们依然摸索出了一条属于楠楠成长的道路……

     

    作者|楠楠妈妈(化名)

    编辑|嗨脑仁

    No.01

    80年代,陌生的自闭症

           

    1985年,我的孩子出生了。

           

    孩子是爷爷家族里的长孙,他长得漂亮又可爱,全家老少都很喜欢他!

           

    由于我们夫妻都是文革下乡的知青,当时大学都不招生,我们只能乡下劳动,根本没有读大学的机会。回城工作后,两人都近30岁了。但我们两个人都很努力,边工作边读大学,生活过得向上而充实。

           

    我们的宝贝出生后,周围的同事和亲友都说,就凭你俩的智商和能力,这孩子一定能考上重点大学,我们也在心里默默地憧憬着孩子美好的未来!

           

    但是,孩子一岁左右的时候,我们就发现他在很多地方比同龄孩子落后,比如:说话晚,走路晚,对亲人很冷淡等等,实际上,几乎所有孤独症的核心症状他都符合。

           

    但因为当时国内大部分医生还不完全了解“自闭症”(孤独症),我们带他跑遍了城市的各个大医院,都没有办法得到一个明确的诊断。

           

    一直到他成长到八岁,已经过了上学的年龄,我们送他去了很多学校(包括小时候去了很多幼儿园),但是孩子异于同龄人的行为、以及没有与人正常沟通的能力,几乎所有学校都拒收。

           

    至此为止,我们心中的疑惑越来越深、探索真相的渴望也愈发强烈:孩子肯定是有某种病,可到底是什么病?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到底能不能上学……没有人能告诉我们。

           

    情急之下,我们带孩子来到了北京检查,诊断后,被告知孩子属于儿童自闭症。听到这个诊断,我们犹如五雷轰顶,万箭穿心,真想带着孩子一起结束生命算了......但是在没有任何专业机构和专业知识的支持下,我们只能慢慢摸索着对孩子进行干预。

           

    那时候的我们,极度渴望能够有专业的知识和专业的机构、老师能帮助到孩子。因为应该怎样对他进行训练……所有的这些,我们都一无所知。

           

    每当夜深人静,看着身边熟睡的漂亮宝贝,我就会泪流满面,我一遍遍地问自己,命运为什么要给我这样一个孩子?宝贝,妈妈需要怎样做,才能帮助和引领你走出孤独?

           

    在上世纪80年代,国内的医学界刚刚引入“自闭症”这一概念,对这种病了解地还不够深入,对普罗大众而言更是极其陌生,更别提专业地康复机构了。

           

    就诊后的十年里,我们只能在家进行干预。与其说干预,不如说是在黑暗中摸索,陪伴孩子成长

           

    经过我们夫妻反复研究认为,在目前没有任何人能指导帮助我们的前提下,我们只有两种选择:

     

    一是只管给孩子吃饱穿暖,不对他进行任何训练,只当“傻子”养着,这实质上就是一种变相的放弃;另一种是破釜沉舟,我们自己去干预训练孩子,努力引领他走出孤独。这后一选择,无疑会给我们的身心和经济上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不知道孩子未来能否康复成功?

           

    两种选择摆在面前,我们感到身为父母既然把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上,不论他得了什么病,我们都应该对他负责到底,陪伴和引领他,克服困难,努力前行!基于这种思想,我们逐渐坚定了自己干预训练孩子的决心!

           

    直到孩子长到十多岁,我们当地终于开了第一家自闭症机构,我们第一时间报了名,想让他尝试接受专业的康复训练。没想到,我们又一次因为“年龄太大”而被拒收了——机构只收学龄前的孩子,尚无能力帮助大龄的孩子。

           

    无奈之下,我们只能求助于书籍。

           

    令人绝望的是,几乎跑遍了城市的各个书店,却依然买不到一本关于自闭症的书。

           

    有一次一位同事的老公去日本,我赶紧委托他帮我买一本自闭症训练书籍,他真帮我买了一本纯日文的书,回国后又夜以继日的帮我翻译。

           

    等到我拿到了这本厚厚的如获至宝的书一看,当时就傻眼了,因为里面几乎全是介绍婴幼儿自闭症症状及训练内容的,我的孩子当时已经10多岁了,此书对我来说根本没用!我捧着历经磨难才拥有的我的第一本自闭症书籍,真是欲哭无泪。

           

    那时,国外一些比较先进的理念和方法都还没有引进国内,网络也不如今天发达,所以我们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参照,也没有任何老师、医生和机构来帮助我们进行指导。

           

    当时的我们仿佛处身孤岛,孤立无援。

           

    从北京诊断回来后,已经八岁多的孩子不能再不上学了,我们带着他跑遍本市的几所特教学校,但都拒收:我们从没接收过自闭症学生,不知道怎样教育他......

           

    特校不收,我们只好咬牙送他进普小并向校方提出陪读,学校的回答是:如果能独立上学可以来试试,家长进校陪读绝对不允许。

           

    当时我们心里十分清楚,论能力我儿子与同龄孩子(其实当时他已比同班同学大了1-2岁)天差地别,但如果再不硬着头皮让他去上学,他这辈子就将永远失去上学读书的机会了。

           

    因此,我们只能咬紧牙关,胆战心惊的把他送进了普小。

           

    入学后的事实证明,因为他不会理解和表达,各方面能力都较弱,经常出现各种状况,没有朋友,饱受欺凌,最后只能在小学没毕业时就提前离开了学校。

     

     

    No.02

    困难中摸索

           

    尽管没有专业知识的支持,但是我们经过对他的观察,总结出一个道理:虽然他的各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同龄的孩子,智力水平也比较低。

           

    但是,只要认认真真的手把手的教他,他还是能学会一些东西。

           

    楠楠上小学后,我们开始摸索着对他进行训练。但因为当时的条件和环境影响,孩子的接受能力也比同龄人差很多,只能一步一步来,孩子哪方面能力弱就训练哪方面。

           

    在整个训练过程当中,没有任何资料、也没有任何人能够帮助到我们,所以我们就只能自己动手,自己去摸索总结积累,于是我们研究出了一些认为可行的、适合我们孩子实际情况一些干预方法。比如:

     

    1、降低任务难度

     

    因为孩子病情的特殊性,教育他的方法不能跟他的年龄去相吻合。

     

    比如,尽管他当时已经八岁了,但他的智商和能力仅相当于三、四岁孩子的智商,因此只能降低任务要求。

     

    2、分解步骤、适当地给奖励等

     

    比如系鞋带,对于很多自闭症孩子都是学习的难点。起初我们教了好长时间,楠楠就是学不会,弄得孩子发脾气我们也要崩溃了。

     

    这时,孩子爸爸突然想到系鞋带需要几个步骤,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确实难度比较大,于是我们改变了教法,分解步骤,每一步骤反复多次熟练掌握再进入下一步。这样,楠楠终于学会了系鞋带。

     

    总之,这都是我们在这个干预孩子的过程当中自己总结出来的。

     

    但是现在回过头看看,我们当时对孩子的干预方法与现在机构和专家所说的一些方法不谋而合。这说明,我们当时走的路还基本上是对的。

     

     

    No.03

    关于语言表达,我的独家心得

           

    语言障碍,是大部分自闭症孩子正面对的问题,楠楠也是如此。

           

    我们夫妻两个人经过反复的分析研究,觉得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原因在于:他听不懂话,也不愿意听别人说话,以至于他更不可能理解别人的话。对别人说的话不理解,他自己怎么能说出来呢?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认为:想让他“说话”,首先得训练他“听懂话”,然后再一点点的让他尝试说简单的话。

           

    可同时,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楠楠注意力不集中,总是走神,也不愿意听别人说话。

           

    怎么办呢?在他小的时候,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想了一些方法:

     

    1、给他编很多很简单他爱听的故事 

     

    起初,我们也试图给他讲一些儿童故事,但是他根本听不懂,他甚至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听故事”,所以只能自己给他编一些很简单的小故事

     

    比如他小时候就很喜欢看电视中的广告或天气预报,我们就在自编的小故事中加入广告和天气预报,这样,我们一讲故事,他就乐呵呵的跑过来,这就达到了我们提高他的注意力和喜欢听故事的能力的目的。

     

    另外,每次编完故事之后,我们会很夸张地讲给他听,以此吸引他的注意力。慢慢的,他从不爱听故事到特别喜欢听故事,但这整个过程是极其漫长的。

     

    在他愿意听故事开始,我们尝试加入少量且简单的提问;再后来,就让他复述故事;最后,就是我们一起讨论故事的内容等等,这些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就是为了能够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后来他长大了,我们便培养他看一些幼儿的读物,比如说绘本或者是动画书等。

     

      2、带他看电视剧 

     

    先从动画片开始,边看边讲,后来逐渐变成情节比较简单的电视剧(比如农村生活的片子),一点点地培养他说话。

     

      3 多聊天、多提问、多回答他提的问题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培养他看电视剧的习惯,也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天吃晚饭的时候都会看电视剧,我们陪他一起看并给他讲解剧情,逐渐地帮他理解别人说话。

     

    电视剧相当于一个小世界,各种各样的人物和场景,孩子通过看电视剧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这样孩子也能更好的融入社会。

     

    No.04

    在绝境中重生

           

    回顾走过的路程,我们对他进行了30年的干预训练,全部都是居家干预,没经过一天的机构。

           

    经过了为期30多年艰难的干预,我们从对自闭症一无所知到现在摸索出了一条属于楠楠成长的道路。而对比楠楠干预前,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干预前 

     

    1、不会表达

     

    我们曾一度以为,他是不是个聋哑孩子,带他到医院去做检查后,医生说不是聋哑。过了一段时间他开始说话了,但只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不能完整的说出一句话。

     

    直到了7岁该上小学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旧很差。

     

    2、与家人没有情感联结

     

    我们明明是他最亲近的人,但他的表现总让人觉得我们对他而言只是“陌生人”:

     

    他从不与我们对视,即便我们叫他名字,他仿佛没听到般不会应答。跟我们一点儿都不亲,不让人抱也从来不粘人。甚至在我伤心流泪的时候,他也无动于衷,只会自己在一个地方自言自语,无缘无故地笑。

     

    面对他的“冷漠”,我们焦灼、生气,更多的是无奈。

     

    3、不懂社交,屡次遭受校园欺凌

     

    在他小的时候,我们也曾经多次送他到公立的和私立的幼儿园。但是,哪个幼儿园都呆不长,上学没几天就会被退学。

     

    因为老师们都说:“我们没见过这样的孩子,我们带不了。”

     

    在学校,他没有任何朋友,即便别人欺负他,他也不会告诉老师或家长。被欺负了之后更不会反击对方,只能任人欺负,连老师都替他着急。

     

     干预后 

     

    1.生活及社交方面

     

    现在的他,能够已经与人流畅对话、也能够独自外出购物、交水电费、去社区办理残疾人事宜、接受记者采访等等。

     

    目前他是我们城市的大龄自闭症孩子当中比较优秀的、也是能力比较靠前的一个。不论在生活自理,还是家务劳动、还是学习才艺等各个方面,都还不错。

     

    如今孩子已从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重度自闭症儿童逐步学会了购物、做饭、洗衣、收拾卫生(包括处理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独立外出乘公交、地铁、打车、在火车站独立购票、候车、检票上车、在旅馆办理入住手续以及自己陪伴父母去看病、去药店买药、交水、电、煤气费等等。

     

    2.康复及个人发展方面

     

    他还在几位爱心老师的培养下,学习了声乐、朗诵及太极拳等才艺,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和省、市电视台等舞台为观众演出(他还担任了声乐老师的小助教)。

     

    连他的声乐老师都说,我的儿子是他接触过的所有自闭症孩子当中,语言表达能力最好的。

     

    No.05

    回顾过去艰难的30年,

    作为大龄自闭症儿童父母,我想说

           

    回顾过去的35年,困境和挑战几乎是一步一个坎儿。

           

    经历数次被拒收,或者饱受欺凌后无奈退学后,我们始终坚持着,事实也证明:只要家长不放弃,孩子的希望就一定不会消失。我常和我身边的小龄自闭症家长说,总结我们夫妻30多年走过的与自闭症抗争之路,我想送给家长们八个字--科学干预,持之以恒!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成长,父母也在一天天的老去,剩给我们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但他们还要在短暂的时光里面临大龄儿童训练、没有机构、找不到正式工作等挑战——这也是所有大龄自闭症患者的父母所担忧的。

     

    他的未来,怎么办?

           

    目前楠楠和本市一些大龄自闭症及残障青年一样,拥有一个公益性岗位(残联安排的),这个岗位工作不累,每个月给少量的工资,并缴纳社保。

           

    这对于一些大龄自闭症孩子来说,已经有了一些生活保障。但是我们当地,最近已经下发文件,3年以后残疾人的公益岗位就全都取消了。此刻,恐慌焦虑的情绪也逐步在我们城市的大龄残疾人家长群体中蔓延开来——

           

    3年以后,孩子的生活来源没有了,我们又一天天地老去,身体越来越不好,他的工作没有了,该怎么生存下去?

           

    另一方面,大龄自闭症人群缺乏干预训练机构,这也是中国所有大龄自闭症家庭都苦恼的问题。

           

    自闭症人士是需要终生接受干预训练的,但目前国内训练机构绝大多数都针对小龄儿童,能够帮助大龄青年的机构几近空白。

           

    所以说,很多大龄家长都期待能有专业的大龄训练机构能使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不断地进步和提升。

     

    他能被社会接纳吗?

           

    尽管越来越多人了解到自闭症,也越来越多人愿意理解、包容自闭症孩子,但“就业”及“托养”这两个问题对他们来说,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们这些大龄自闭症青年家长,尤其是孩子属于高功能的或者是康复的比较好的家长,都期待孩子能够在社会上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找个工作,能够自力更生。

     

    我们老去后,他如何生存?

           

    在经济压力方面,我们为了陪伴和干预孩子,夫妻二人40多岁就先后都辞职了,辞职离开单位回家照顾孩子这20多年的生活压力确实不小。

           

    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在坚持干预训练,现在孩子干预情况很不错。现在我们夫妻虽然有少量退休金,再加上医药费(我们夫妻两个人都患有心脑血管病)等支出,需要常年吃药,已经入不敷出了。

           

    当我们老了,孩子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时,他们该如何活下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家长们的终极问题--我们死后孩字怎么办?

  • 产科学和新生儿科学合称围产医学。因此在临床上,我们产科医生也有不少护理新生儿的经验。当然,如果需要更专业的意见,或者在护理新生儿中发生了异常的情况,新妈妈和爸爸们还是要听新生儿科医生的。

     

    我们通常所说的足月儿是指≥37周分娩的婴儿。近年来有观点认为真正的足月要到39周,而37周或38周分娩的婴儿,称之为“早期足月”婴儿。因为,他们相较于39-40周的婴儿来说,仍然不成熟。

     

    理论上来说,大于24周的早产儿理论上都有存活的希望。当然,孕周和出生体重越大,早产儿的结局就越好。目前已知,早产对于新生儿最大的危害在于神经系统的发育影响。我们在这里只讨论早产儿经过医院抢救和治疗出院后,宝妈和宝爸应该注意什么。

     

     

    注意保暖

     

    早产儿体温调节功能差,脂肪少,基础代谢低,产能量少,而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同时汗腺发育不成熟,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常因寒冷而导致硬肿症的发生,家庭护理中特别要注意保暖。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4~28℃。需要注意的是更换被褥、 内衣及尿布时先用家长身体或暖气预暖后再给早产儿使用。

     

    精心喂养

     

    早产儿消化酶不足,消化吸收能力弱,吸吮能力差,吞咽反射弱,易发生呛乳和溢乳,合理的喂养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的关键。早产儿体重增长快,营养供给要及时,最好是母乳喂养。奶量由少到多,以不发生溢乳及呕吐为原则。由于早产儿先天缺乏凝血因子、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喂养过程中,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防止感染

     

    早产儿免疫功能不健全,皮肤柔嫩,屏障功能差,易发生感染,因此家庭护理中要注意环境及用物的消毒,除专门照看孩子的人外,最好不要让其他人走进早产儿的房间,更不要把孩子抱给外来的亲戚邻居看。专门照看孩子的人,在给孩子喂奶或做其他事情时,要换上干净清洁的衣服,洗净双手。

    早产儿要不要去接种疫苗也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如果出生体重≥2500g的早产儿可按时接种疫苗,出生体重< 2500g的则根据婴儿体重增长及身体发育情况适当接种。

     

     

    保持安静

     

    早产儿的居室要保持安静、清洁,进入早产儿的房间动作要轻柔,换尿布、喂奶也要非常轻柔、敏捷地进行,不能大声喧哗或弄出其他刺耳的响声,以免惊吓宝宝。

     

    出院后的随访

     

    早产儿出院后必须随访, 第一年的前半年应1~2个月随访1次, 后半年应2个月随访1次, 以后仍需继续随访。随访的重点是神经系统及生长发育评估,行为测试,必要时需要做头颅B超或CT、脑电图等检查,随访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因此,不要觉得出院就万事大吉了。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 jdh-hezuo@jd.com。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