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发热的治疗(一)

发热的治疗(一)
发表人:王淼东

对发热的治疗(退热)应尽可能的权衡利弊,达到趋利避害,以最小的处理达到最佳的结果。一般性的发热,利多于弊;高热,则弊多于利。1、 治疗原发病。2、一般性发热(<38 ℃),不急于退热:一是充分发挥发热对机体的有利影响; 二是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如某些疾病有特殊热型。3、注意:应针对物质代谢的加强和大汗脱水等情况予以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维生素和水。4、哪些人血压解热,当发热的不利影响占主导地位时,应及时退热:(1) 高热 > 40℃时,(2)心脏病患者,(3) 妊娠妇女。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发热疾病介绍: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毒素等)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37.3℃),称为发热。正常情况下体温会有波动,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如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热水浴或进餐后、月经期、妊娠期体温略升高。除此之外,发热就是生病了。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1、从三个治疗“少阳证”的经典方谈起

     

    在《伤寒杂病论》构建的“六经”模型(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太阴)中,小柴胡汤治疗的是少阳证。

     

    所谓少阳证,就是邪气进入人体后,深入到表里之间,正邪相搏于半表半里,当“邪气”胜过“正气”时,人就会“恶寒”,当“正气”压倒“邪气”时,人就会发热,由于“正邪之争”处于“胶着”的状态,所以,人的状态也会在恶寒和发热之间交换,会觉得“忽冷忽热”。这种忽冷忽热也叫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另外,由于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会导致少阳枢机不利,出现胸胁苦满,肝胆气郁等症状,这是少阳病第二个重要特征。

     

    当少阳病进一步发展,出现内外阳气俱虚(所以怕冷),邪气聚留于胸胁(所以胸胁微胀满),津液不布(所以口渴),兼有气虚者(人累)时,则可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这是少阳病往虚的方向发展,若是往实的方向发展呢?也就是说,患者不仅仅出现了往来寒热,郁郁微烦,呕吐等少阳证的症状,还出现了“按之心下满痛”,“心中痞鞕,呕吐而下利”,甚至“汗出而谵语”等“热结在里”,“燥屎在胃中”的症候,这时不仅仅需用“和解”之法,还需要“急下之”,此时可用大柴胡汤。

     

    好了,总结下来,主要规律是,少阳证,用小柴胡汤,在少阳证主症不变的情况下,往虚的方面发展,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往实的方向发展,用大柴胡汤。

     

     

    柴胡是治疗少阳证的标志性药物

     

    但是,经过发展,后世中医发现,光用这三个方,也解决不完“寒热往来”的问题,特别是少阳证兼有“湿邪秽浊之气”时,于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治法,叫“芳化透达膜原”法。

     

    《伤寒杂病论》记载了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三个经典方子。后来,后世中医经过探索,发现光用这三个方子治疗“寒热往来”,“半表半里”,是不够的。那么,他们发现了什么新的临床现象,想出了什么新的办法呢?

     

    2、这类临床现象的典型特征是舌苔白厚腻浊,如布积粉

     

    那是1882年,一个叫雷丰的人,发现一年四季,人都有可能感受“不正之气”而得病。

     

    此人的医术乃是家传,其父雷逸仙的医术在当地已有显赫名声。雷丰传承得父亲的手艺,且孜孜不倦,刻苦专研,行知合一,最后撰写了一部书叫《时病论》。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看看他发现了什么样的临床现象。患者寒热往来,寒多热少,身痛有汗,手足沉重,时时欲呕,腹部胀满。特别是伸出舌苔来看,舌苔白厚腻浊,如布积粉,脉缓或者脉滑。

     

     

     

    如果我们把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整合起来,那么这类症状就叫“少阳证兼感湿邪秽浊之气”。

     

    在这儿“少阳证”分析的是人体的状态:病邪正处于表里之间,正邪处于反复交争之势,病性属阳。而“湿邪秽浊之气”,则是在对“病邪”进行分析,发现此乃“湿邪秽浊不正之气”。所以两者其实是不矛盾的。

     

    患者舌苔白厚腻浊,如积粉,可见湿浊郁结极重。此时用一般化湿之品,只是隔靴搔痒。遂用厚朴,槟榔,草果温燥湿浊,破戾气之郁结,除伏邪之盘踞,再用藿香芳香化湿,半夏畅气和中,生姜温中止呕,黄芩祛除湿中蕴热,甘草调和诸药。

     

     

    草果

     

    这就是雷氏家传的“雷氏宣透膜原法”。

     

    这个方子和吴又可的达原饮有什么区别呢?吴又可的“达原饮”没有这个“雷氏宣透膜原法”猛烈,“达原饮”中没有生姜,半夏,藿香,但是有知母,芍药滋润酸敛,所以“达原饮”当用于“湿浊壅盛”兼有“热伤津液”之象。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 宝宝发烧手脚冰凉这种情况在临床上经常见到,孩子本来发高烧却手足冰冷,待体温逐渐下降后,手脚又慢慢热起来,其实这是一种假冷真热现象,尽管孩子的手脚冰冷,但内脏却处于发热状态,这在3岁以下的婴幼儿中尤为多见。小儿四肢含血量少于内脏,四肢的供血不足,较成年人容易发凉。此外,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善,负责管理血管舒张、收缩的植物神经易发生紊乱,导致高热初发时四肢末端的小血管处于痉挛性收缩状态而发凉。遗憾的是,不少家长一发现小儿四肢发凉,就误以为孩子受寒怕冷,马上用棉被将孩子紧紧包裹,结果使得小儿的体温得不到及时散发而越升越高,发生高烧、抽筋,给孩子身体康复带来不良影响。遇到孩子手足发凉时,家长可用体温表测量孩子的体温,也可用手摸摸孩子的腋下,或面对面地感觉一下孩子呼出气体的温度;哺乳的妈妈还可以在哺乳时,通过乳头感觉孩子口腔的温热来判断小儿是否发热。

     

     

    假如小儿手足冰冷,而腋下、额部、口腔等部位灼热,应及时采取退热降温措施,并到医院找出发热的病因。


    小孩发烧怎么办?

     

    小孩发烧体温发烧38.5度以下时建议家长选择物理降温的方法为孩子退热药,大于38.5度时,家长才可以给宝宝吃退热药,同时为孩子做物理降温退热。每次服药要间隔4-6小时。但对有高热惊厥史的孩子可适当积极退热。常见的退烧药物有水剂、锭剂、栓剂和针剂。

     


    水剂退烧药较温和,最普遍使用的是含扑热息痛的糖浆,如小儿美林糖浆、小儿百服宁滴剂等。


    3个月内婴儿宜用物理方法,3-23个月的宝宝可服用幼儿对乙酰氨基酚滴剂,2-3岁的宝宝可服用儿童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或咀嚼片,间隔4-6小时服1次。剂量可以根据说明书上的方法按年龄或体重来计算。


    栓剂用来塞肛门,由直肠吸收,效果快速,年龄比较小的宝宝一般会拒绝吃退热药药,这时选择退热栓是一个非常方便的选择,但用量宁取少量,密集使用容易退烧过度,体温陡降,或是反覆刺激肛门,造成腹泻。退热栓间隔4-6小时给药1次。

  • “医生啊,我的小孩高烧不退怎么办?”“小孩是否会烧坏脑袋?”入冬以来,气温偏低,病菌蠢蠢欲动,不少小朋友发烧咳嗽,儿科急诊人数明显变多,儿童发烧是儿科急诊最常见的主诉,家属常因小孩发烧不适,而焦虑不安。‘幼儿发烧七大危险情况’,家长应立即就医。

     

     

    发烧若无脑膜炎、特殊不适症状可先观察

     

    一般来说,小孩如果没有脑膜炎及症状,单纯发烧是不会影响脑部。建议家长详记小孩发烧天数及相关症状,作为医生诊断时的重要参考,才能对症下药。

     

    耳温达如果超过38.5度,则可使用口服退烧药,耳温达到39度以上,或使用口服退烧药过了一个小时以上还未退烧,则建议使用退烧塞剂。 

     

    如果小孩原本身体健康,发烧时身体无特殊不适,即使耳温达到38度以上,家长可先观察,不一定急着使用退烧药。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有热痉挛或癫痫相关病史、慢性肺疾病、发绀性心脏病或并发心衰之心脏病、慢性贫血、糖尿病或其他代谢异常等疾病,耳温一超过38度,就可使用退烧药物,减少身体之不适,以免引发发烧相关并发症。

     

    退烧过程出现七大危险情况应尽快就医

     

    至于物理性退烧,例如,退热贴、冰枕,以及温水拭浴,可作为退烧辅助,不宜作为单一的退烧治疗方式,因为宝宝如因感染而发烧,则这类物理性退烧的效果有限,孩子看病后返家休息,家长务必注意其身体状况,如果出现下列症状,必须尽快就医。

     

    症状:

     

    (1) 意识不清、持续昏睡、眼神呆滞或退烧时精神活动力不佳。

    (2) 痉挛、肌跃型抽搐、肢体麻木、感觉异常或肢体无力。

    (3) 持续头痛呕吐、颈部僵硬。

     

    呼吸窘迫症状:

     

    (1) 呼吸暂停、退烧时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胸壁凹陷。

    (2) 正常活动后变得很喘,例如,不能爬楼梯或走一小段路就很喘。

     

    循环不良症状:

     

    (1) 皮肤紫斑、嘴唇或四肢末梢发黑。

    (2) 尿量大幅减少、哭泣时没有眼泪。

     


     
    提醒,发烧儿童如果出现上述七大危险情况,或是三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发烧,务必谨慎处理,尽速陪同至儿科急诊就医。

  • 文章首发于 | 复旦儿科医院-黄剑峰医生

     

    孩子发热了,到底要不要紧?啥情况算严重?会不会有啥大问题?

     

    介绍下判断发热宝宝是否存在严重疾病风险的方法:

     

    红绿灯交通信号灯评估法

     

    发烧的宝宝有红灯栏的症状体征被视为有高风险需要就医检查。

     

    发烧的宝宝有黄灯栏的症状体征没有红灯栏症状体征被视为中等风险。

     

    发烧的宝宝有绿灯栏的症状体征没有红灯栏或黄灯栏的症状体征被视为风险较低。

     

     

     参考文献:Fever in under 5s: assessment and initial management.NICE guideline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小孩发烧了,这个时候,不少父母都会焦急万分,手忙脚乱,恨不得马上让孩子吃药或者去医院,迫切寻求降温措施,以至于不合理的应用激素类药物退热,反而引起一些不良后果。

     

    正确认识小儿发烧,这些误解你有么?

     

    1、发烧一定要吃药

      

    发烧可以帮助孩子的机体对抗感染,所以除非发烧让孩子特别不舒服,不然没有必要吃退热药。因为吃退热药并不能让高温降至正常,只是让孩子感觉舒服一点。比如孩子发烧38.5℃以上并且感觉烦躁不安、睡不好、吃不好,退烧药的确会让孩子舒服很多(体温稍降就开始玩了有没有),还可以降低脱水的风险。如果你决定带孩子去儿科诊所,去之前就可以服用退烧药,不必等到医生看完后再给,因为孩子在舒服的时候更配合儿医的检查,而只有做好检查医生才能及时发现病因对症处理

     

     

    2、发烧会导致脑损伤

     

    每个正常的大脑都有内在的恒温机制可以防止体温太高而损伤脑组织。一个正常的孩子在一般生病发烧时是不会导致器官受损的

     

    3、温度计上量出高温就需要去急诊

     

    发烧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疾病本身,真正的敌人是细菌和病毒。当细菌和病毒入侵时,正常小孩的机体会用发烧来抵抗外来病原体的感染,所以发烧其实说明了你的小孩有坚强的自身免疫防御系统。所以,除非罕见情况,孩子在感染期间出现高烧并不是决定要不要去急诊的指标。

      

    4、小孩体温越高病情越重

      

    其实,发热的高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想关,比如幼儿急疹的患儿往往是高热,但一般情况较好,预后也好;败血症、脓毒症的患儿,即使体温不是很高,但一般情况差、中毒症状重、预后较差。因此,家长学会观察和判断孩子发热的“内在含义”及“预后好坏”非常重要,可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治疗或避免耽误严重疾病的治疗。

      

    5、退热药只给一半剂量

     

    药物的剂量是根据孩子的体重来算的,而不是年龄。有的家长说:“我真的不希望给孩子吃药,所以我只给一半量”。可是有时候半量不会起任何作用,还不如不给。总之,如果你觉得你的孩子需要使用退热药,一定要给足正确的量。

     

    那么什么情况属于家长不必过度担心的“良性发热”呢?

     

    发热时一般情况很好,能吃、能喝、能玩,尤其退热处理后玩耍正常,同时皮肤、口唇、舌头颜色正常;呼吸、心率基本正常;对刺激反应正常,保持清醒,有笑容,无过分哭闹或过分安静;皮肤、眼睑无水肿,黏膜湿润;无包块、皮疹、关节肿痛、惊厥抽风、精神萎靡、皮肤苍白发灰等;外周血象、C反应蛋白不高。

     

  • 孩子不发热没精神嗜睡可能是生理性因素引起,也可能是感冒、脱水、胃肠功能絮乱、脑内病变等病理性因素引起。

    1.生理性因素:低年龄小孩对睡眠的需求较高,喂养不当或者疾病等因素导致睡眠不足,都可能出现嗜睡、精神不振、昼夜节律紊乱等症状。

    2.病理性因素:(1)感冒:可能由于病毒感染或天气变化导致感冒,身体比较乏力,但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或者嗜睡等症状。(2)脱水:长期处于闷热环境、饮水过少、出汗多、腹泻过度等因素导致脱水,轻度的脱水不一定发热,但是孩子的身体素质差,对脱水非常敏感,可能出现嗜睡、头痛头晕或者没精神等症状。(3)胃肠功能絮乱:部分孩子的身体比较弱,肠胃道器官发育不完善,肠胃道功能絮乱,也可能导致孩子不发热没精神嗜睡,甚至伴随腹痛。(4)脑内病变:如颅内占位、颅内出血等也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此类症状。

    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建议家长密切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及时带孩子前往医院就医,明确病因,对症下药,以免耽误病情。

  • 小儿清热解毒去火的药有很多,常用有清开灵颗粒、小儿清热宁颗粒、双黄连口服液等。

    1.清开灵颗粒:此药内含珍珠母、水牛角、板蓝根等多味中药,有镇静安神、清热解毒之功效,若小儿因外感风热而引起身体发热、神情焦躁不安、咽喉肿痛等病症,可用此药来清热解毒去火。此药副作用不明,不宜给风寒感冒者用,也不宜和滋补性中药同服。

    2.小儿清热宁颗粒:该药内含金银花、牛黄、柴胡、黄芩等中药,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小儿若因外感温邪、脏腑实热而出现咽喉肿痛、大便干燥、内热高烧、咳嗽痰盛等病症,可用此药来清热解毒去火。此药副作用不明。

    3.双黄连口服液:此药主要成分是连翘、黄芩和金银花,能清热解毒、疏风解表,因外感风热而出现咳嗽、发热、咽痛等病症的小儿,可用此药来清热解毒去火。

    此药偶见腹痛、呕吐、腹泻等副作用,风寒感冒者以及对此药成分过敏者需禁用。小儿清热解毒去火的药还有 蓝芩口服液等多款药物,具体用药,必须谨遵中医医师指导,个人不要盲目乱服。

  • 作者 | 李奇

    文章首发于 | 儿科李奇大夫

     

    导读:王老在出中医门诊时,经常跟家长说发热时别洗澡,发热出汗用干毛巾擦擦就可以了;回去赶紧把药煮了,今天就吃完一付草药,烧的太高,孩子不舒服时可以吃一次退热药。也有大夫说发热了洗个热水澡,用温毛巾擦擦,帮助退热。孩子发热时到底能洗澡吗?贴退热贴好吗?

     

     

    首先,降温的目的是缓解宝宝因发热出现的不适感。降温的方法是否恰当,也应围绕孩子是否舒适、是否安全来评价。

     

    1.发热时洗澡、泡澡相当于温水浴,在最新的《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不推荐使用温水擦浴退热。虽然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基础上联合温水擦浴短时间内退热效果更好些,但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哭闹明显,伴寒战,皮肤疙瘩等等,寒战后体温升的更高,故不推荐。

     

    2.退热贴贴上去凉凉的,相当于是冰敷,指南中不推荐冰水冷敷的方法退热;冰敷会让孩子非常不适,并有可能引起颤抖,颤抖会导致发热加重;也会引起宝宝毛细血管收缩,阻碍散热体温会升的更高,所以不推荐。另外要注意退热贴还容易导致部分孩子出现过敏症状。

     

    3.更不推荐酒精擦浴退热,因为酒精渗透性很强,它有可能被宝宝皮肤吸收或口鼻吸入,从而引起严重的问题,例如昏迷。

     

     

    那怎样可以促进宝宝降温呢?

     

    1.当宝宝发热时,给宝宝一个安静、凉爽舒适的环境,多休息,多睡觉,适当减少衣物,盖薄一点被子,降低房间的温度,维持24℃,有利于退热,可以开空调,但别对着孩子吹。

     

    2.多给孩子多喝水,喝温开水,大一点的孩子也可以喝梨水、苹果水,有腹泻的喝口服补液盐、苹果水,这样有利于补充体液,小便增多,通过排小便带着体内的热量;另外体液充足,口服退热药物后才有助于出汗,缓解发热,如果体液不足也会影响退热药的退热效果。

     

    3.饮食上吃清淡的、软的及好消化的,少吃油腻、不好消化的食物,减轻胃肠道负担,若果宝宝1-2天没有排大便,可用一次开塞露,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通过排泄大便来降低体温。

     

     

    中草药退热可以广泛应用以下疾病,可以减少或者避免使用抗生素:上呼吸道感染、热性惊厥、流行性感冒、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急性喉炎、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支原体肺炎、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水痘、幼儿急疹、急性淋巴结炎、急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性肠炎、感染性腹泻、泌尿系感染、不明原因发热等等疾病。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李奇

    文章首发于 | 儿科李奇大夫

     

    发热是儿科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是机体对致热源的正常反应。那么关于发热,家长需要知道哪些知识呢? 

     

     

    1、体温的测量

     

    何时需要监测体温

     

    发热几乎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的一种疾病症状,当宝宝出现精神不好,面色红,口唇红,或伴有不想活动,不想吃饭,想睡觉时,都需要及时给孩子监测体温。因此宝爸宝妈们家中一定要备有至少一支体温计,避免临时着急。

     

    正常体温范围

     

    人体的不同部位温度不同,临床上经常采用腋温、舌下温度以及肛温进行测量,判断是否发热。通常认为肛温≥38℃或者腋温≥37.5℃即为发热。

     

     

    体温计的选择

     

    目前市场主流的体温计类型主要有水银体温计、接触式电子体温计、红外线体温计三类,该如何选择呢?

     

    大部分宝爸宝妈用过的传统体温计都是水银体温计,这种体温计测量准确,价格低廉,是很多家庭的首选。其不足之处在于需要的测量时间较长,较小的婴幼儿难以配合。

     

    另外提醒大家,如果使用水银体温计,要避免摔落造成玻璃碎片损伤及元素汞暴露。儿童的元素汞暴露主要来自水银体温计使用中的破碎。汞(即水银)是一种常温即挥发的液态重金属,具备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一旦水银体温计破碎导致汞暴露,最好远离暴露地点,并且开窗通风,及时清理。

     

     

    第二类常见的体温计为接触式电子体温计。在新生儿和儿童的腋温测量中,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的测量差异很小,而且电子体温计测量时间较短,也不存在汞暴露的风险,因此电子体温计是替代水银体温计测体温的理想工具之一。

     

    如果家里使用的是红外线电子体温计,则建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有可能提高测量准确性。

     

    如何正确测量体温

     

    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小儿体温,比如季节、一天当中不同的时间段体温都略有波动,小儿活动、哭闹、进食后、衣被过厚、室温过高都可以使体温升高到37.5℃左右。所以在测量体温时,应使宝宝处于安静状态,不哭闹、不活动,并且在穿的不多,房间温度适宜,非进食的情况下监测体温。

     

    2、就诊需要知道的问题  

      

    除了测量体温,还要做什么

     

    当宝宝发热时,家长需要观察并记录以下情况,方便在就诊时能够准确地描述孩子的病情:

    * 孩子的精神状况

    * 饮食及大小便情况(次数、性状等)

    * 有没有其它伴随症状如:鼻塞,咽痛,咳嗽,眼肿,皮疹,呕泻,抽搐等等

     

    若宝宝<3月龄,出现发热时应立刻就诊;如果出现持续发热、或发热伴精神萎靡,频繁呕吐,剧烈咳嗽,及抽搐发作等症状时,也建议及时就诊。

     

    何时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测

     

    首先,我们要知道行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检测的目的是什么,其中比较常见的一个目的是识别严重细菌感染,避免延误治疗。而指南中指出发热12小时后较发热12小时前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查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敏感度和特异性更优。

     

    家长急于查找病因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发热之初马上要求进行血常规、CRP检测未必是明智之举。

     

     

    血常规+CRP化验单怎么看

     

    很多家长想知道化验单怎么看,一般情况下:

     

    3岁以下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 WBC < 临界值15×109·L或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临界值10×109·L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小;

    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取CRP>临界值20 mg·L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小;取CRP >临界值40mg·L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取CRP >临界值80 mg·L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很大。

     

    (注意:疾病诊断需要结合多种化验结果及临床症状,单纯血常规及CRP检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请以医生结论为准!)

     

    3、退热药的使用

     

    何时可以使用退热药

     

    应用退热药的目的是缓解宝宝因发热出现的不适感,所以并不是孩子体温高于38.5℃就必须使用退热药物。

     

    常见的退热药物主要有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和布洛芬(美林),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2 月龄,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剂量为每次15 mg/kg,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h。

     

    ≥6 月龄儿童,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布洛芬的剂量为每次10 mg/kg,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为6 ~8 h。

     

    不推荐这样使用退热药!

     

    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相似,因此:

     

    * 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联合用于儿童退热;

    * 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交替用于儿童退热。

    * 糖皮质激素不能作为退热剂用于儿童退热;

    * 不推荐静脉、肌注赖氨匹林退热;赖氨匹林说明书最新【儿童用药】修改为:16岁以下儿童慎用,3个月以下婴儿禁用。儿童用药后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

     

     

    * 不推荐静脉、肌注中成药退热,如柴胡注射液等。柴胡注射液说明书修订要求应增加警示语【禁忌】项应当包括:儿童禁用。

     

     

    不推荐服用儿童复方感冒药

     

    首先,儿童复方感冒药不是退热药,但是很多家长在发热初期喜欢给孩子吃复方感冒药,如艾畅、惠菲宁、小儿氨酚黄那敏等等;认为可以把病毒和细菌“扼杀在摇篮里”。然而复方感冒药成分复杂,不推荐服用,有些复方感冒药同时具有退热功效,更不建议与退热药同时使用。

     

    多个欧美国家,都不推荐4岁以下儿童使用复方感冒药;

     

    在美国药店出售的儿童复方感冒药说明书都标注了限制使用的年龄段:

    * 2岁以下禁用;

    * 4岁以下不推荐使用;

    * 4~6岁儿童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6岁以上儿童根据需求自主使用。

     

    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对一些常见的感冒药做了一些变更,有需要的家长可以根据下方图片进行查找。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很多家长宁可自己生病也不想孩子生病,尤其是可爱的小婴儿。很多家长经验不足,孩子一旦发热就束手无策。今天冯医生翻遍了古书,给各位宝儿爸和宝儿妈们带来了一个快速判断宝宝发热原因的办法,简单又可行,准确又安全。

     

     

    其实这个办法我在上学的时候就读到过,但是当时没有拿笔记下来,以至于后来想找的时候却是茫茫书海,难再见!今天随意翻书,居然再次遇到这段文字,不禁让我兴奋中又带着一丝久违的情绪。李中梓写的《诊家正眼》在小儿脉法下面记录了这个方法,便于大家在学习方法之余可以一窥原文出处。

    中医快速诊断方法

    宝贝发热是最让家长揪心的,用最快的方式和方法找到病因,然后对症选用合适的感冒药是可以快速的帮助宝贝摆脱痛苦,而诊断便是关键。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学习这个方法吧!

     

    姿势:宝宝在大人的怀里,如果宝宝的头偏左,那么大人伸右手,如果宝宝的头偏右,那么大人伸左手。

     

     

    方法:大人伸出三根手指,分别是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掌心面向孩子的脸,用三根手指覆盖孩子的额头,食指在上,靠近发际。中指在中间,无名指在下,靠近眉毛。用三根手指分别感受孩子额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比如三指俱热、三俱都冷、名中二指热、食中二指热。

    结论如下

    1、三指俱热:外感受风,孩子发热外还会鼻塞和咳嗽。

     

    2、三指俱冷:外感寒冷,内伤饮食,发热的基础上还会伴有呕吐和拉稀。

     

    3、食中二指热:主上热下寒。

     

    4、名中二指热:主小儿惊风发热。

     

    5、单食指热:主小儿食积。

     

    虽然这个办法很简单,但是有的家长也会担心自己感觉不准怎么办,岂不是判断错误。不要紧,今天我还有改良版的办法带给大家。

     

    我相信大家最没有自信的就是怕自己的手指皮糙肉厚的测不准确,最后导致判断失误。那么接下来我跟大家说的这个改良版绝对会弥补家长们的这个担忧。不过为此您需要准备两个小工具:1、一块白纸板。2、红外温度计或额温枪。

    改良之后的方法

    我相信很多家长看到这里基本上已经明白这个办法了,没错,就是在白纸板上扣三个小洞口,然后放在孩子的额头上,用额温枪或者红外温度计分别测量三个小洞的温度就好了。

     

     

    这样得到的数据非常准确。是现代技术与传统医学的有机结合。一般宝宝发热时不太愿意配合家长的操作,所以建议在孩子睡着后,用这个办法,可以简单方便的了解宝宝发热的原因。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癌肺鳞:深入了解其症状与防治

    一、癌肺鳞概述

    癌肺鳞,即肺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肺部恶性肿瘤。其发生与吸烟、环境污染等因素密切相关。了解癌肺鳞的症状,有助于早期发现与治疗。

    二、癌肺鳞的常见症状

    1. 发热 发热是癌肺鳞的常见症状之一,约占20%~30%。其发热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肿瘤组织本身引起的炎症反应;二是肿瘤阻塞支气管,导致阻塞性肺炎。这种发热通常体温在38℃左右,抗生素治疗可能有效。 2. 咳嗽 咳嗽是癌肺鳞最常见的症状,约占35%~75%。咳嗽的原因可能与支气管黏液分泌改变、阻塞性肺炎、胸膜侵犯等因素有关。对于吸烟或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若咳嗽程度加重、次数增多,且咳嗽性质改变(如呈高音调金属音),要警惕癌变的可能性。 3. 痰中带血或咯血 痰中带血或咯血是癌肺鳞的常见症状,约占30%。这可能与肿瘤组织血供丰富、质地脆,以及肿瘤局部坏死或血管炎等因素有关。咳血的特征为间断性或持续性、反复少量的痰中带血丝,或少量咯血。若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咯血,需及时就医。 4. 胸痛 胸痛是癌肺鳞的另一种常见症状,约占25%。常表现为胸部不规则的隐痛或钝痛。

    三、癌肺鳞的防治措施

    1. 戒烟限酒: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因素,戒烟是预防肺癌的关键。 2. 注意环境保护:减少接触有害气体和粉尘,降低环境污染对肺部的影响。 3.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癌肺鳞,提高治愈率。 4. 营养均衡: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强机体免疫力。 5. 积极治疗:一旦确诊为癌肺鳞,应及时进行治疗。

    四、结语

    了解癌肺鳞的症状,有助于早期发现与治疗。在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肺癌的发生。
  • 夏天是孩子发烧的高发季节,家长需要掌握正确的退烧方法,帮助孩子尽快恢复健康。

    一、物理降温:

    1. 温水擦拭:如果孩子体温在38.5℃以下,可以使用温水擦拭身体,特别是手心、脚心、腋窝、腹股沟、腘窝以及踝关节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可以帮助散热降温。

    2. 通风散热: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孩子过度保暖。

    3. 穿着适宜:给孩子穿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过度包裹。

    二、口服药物:

    1. 常用退热药:如果孩子体温超过38.5℃,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如布洛芬混悬液、布洛芬颗粒、对乙酰氨基酚滴剂等。

    2. 抗生素治疗:如果发烧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肟颗粒等。

    三、日常保养:

    1. 多喝水:发烧期间要多喝水,保持水分充足。

    2. 营养均衡: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辛辣食物。

    3. 休息充足: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恢复体力。

    四、就医指南:

    如果孩子发烧持续不退,或者伴有其他症状,如咳嗽、呕吐、腹泻等,应及时就医。

    五、预防措施:

    1.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病从口入。

    2. 加强锻炼:增强孩子抵抗力,预防疾病。

    3. 合理接种疫苗: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相关疫苗。

  • 喉咙发热,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症状,背后却可能隐藏着多种原因。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喉咙发热的成因、症状、诊断方法以及相应的治疗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喉咙发热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喉部感觉神经性疾病的一种表现。根据症状的不同,可分为感觉过敏和感觉异常两大类。

    感觉过敏表现为喉部黏膜对刺激的敏感性增强,如进食、吞咽唾液等正常行为都可能引发呛咳、喉痉挛等症状。而感觉异常则表现为喉部瘙痒、发热、疼痛、干燥或异物感等不适感。

    引起喉咙发热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喉部急、慢性炎症:如急性咽炎、慢性咽炎等。
    • 长期烟酒刺激:烟草和酒精对喉部黏膜的刺激作用明显,容易引发喉咙不适。
    •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胃酸倒流至食管,刺激喉部黏膜,引起喉咙发热。
    • 邻近器官疾病:如鼻炎、鼻窦炎等。
    • 神经衰弱、贫血、更年期等全身性疾病。

    对于喉咙发热的治疗,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 避免刺激:戒烟戒酒、避免辛辣食物、减少对喉部黏膜的刺激。
    • 药物治疗:局部用药如漱口药、含漱剂等,口服药物治疗如消炎药、抗过敏药等。
    • 中成药:如草珊瑚含片、西瓜霜等。
    • 日常保养:保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保持乐观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预防喉咙发热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避免辛辣食物。
    • 注意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总之,喉咙发热虽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因此,一旦出现喉咙发热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 发烧,又称发热,是机体对感染、炎症、肿瘤等病理状态的一种防御反应。在发烧期间,机体能量消耗较大,同时消化系统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因此,如何合理饮食,补充能量和营养,对发烧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鸡蛋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发烧时食用会增加身体基础代谢率,反而可能使体温升高,不利于病情恢复。除了鸡蛋,其他高蛋白食物如瘦肉、鱼类等也不宜多吃。发烧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为主,如米汤、稀饭、面条、藕粉等,并搭配新鲜水果。待烧退后,再适量摄入高蛋白食物,帮助身体恢复。

    发烧患者应多补充水分,因为发烧会导致大量水分丢失。可以选择蒸馏水或果菜汁等,它们不仅可以补充水分,还能提供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维生素C。

    以下是一些发烧期间的饮食禁忌:

    1. 忌多吃鸡蛋:发烧时过多摄入鸡蛋,会导致体内产生额外热量,使体温升高,延长发热时间,增加患者痛苦。

    2. 忌多喝茶:浓茶会使人兴奋,加快脉搏,升高血压,使体温升高,并影响药物吸收,降低疗效。

    3. 忌多喝冷饮:对于由不洁食物引起的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导致的发烧,过多摄入冷饮会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4. 忌多食蜂蜜:蜂蜜是益气补中的补品,过多摄入会使患者内热得不到有效清理,容易并发其他病症。

    5. 忌多食辛辣:辛辣食物会加重病情,不利于退热和康复。

  • 身体持续发热,令人担忧。这种情况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免疫力下降、潜在癌症、风湿免疫性疾病以及病原菌微生物感染等。

    首先,免疫力下降是导致发热的常见原因。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容易受到细菌和病毒的侵袭,导致发热。常见的免疫力下降因素包括疲劳、淋雨、醉酒、熬夜等。

    其次,癌症也是导致发热的常见原因之一。癌性发热通常没有明显的感染灶,但患者会出现持续的发热症状。癌症细胞会分泌毒素,这些毒素会导致身体发热。

    风湿免疫性疾病也是一种可能导致发热的疾病。这类疾病与免疫力过强有关,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身体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

    病原菌微生物感染也可能导致发热。根据伴随症状,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检查。例如,伴有腹泻、腹痛等症状,可能需要检查消化道感染疾病;伴有咳嗽、气短等症状,可能需要检查肺部疾病。

    针对身体持续发热的情况,患者应注意保暖,并定期进行体检。此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
    • 保持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营养。
    • 适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 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
    • 如有发热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总之,身体持续发热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患者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脚底发热,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症状,却可能隐藏着大问题。本文将为您揭示脚底发热的成因、治疗方法以及日常保健要点,帮助您了解如何应对这一症状。

    一、脚底发热的成因

    脚底发热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常见的包括:

    1. 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可能导致神经受压,进而引起脚底发热。

    2. 骨质增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逐渐退化,可能导致骨质增生,压迫神经,引起脚底发热。

    3.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进而引发脚底发热、盗汗、潮热等症状。

    4. 肾阴虚:肾阴虚可能导致体内阴阳失衡,引起脚底发热、头晕眼花、精神状态差等症状。

    二、脚底发热的治疗方法

    1.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脚底发热多与体内实火或虚火有关,可采取中药内服、针灸等方法进行治疗。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理疗、牵引等,有助于缓解症状。

    3. 西医治疗: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等引起的脚底发热,可采取手术治疗。

    三、脚底发热的日常保健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2. 注意饮食,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3. 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4. 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5. 如有脚底发热症状,应及时就医。

  • 发热是身体对病原体入侵的一种反应,常见的发热原因包括感染、炎症、肿瘤等。发热时,身体会出现体温升高、出汗、乏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惊厥、昏迷等并发症。因此,了解发热的饮食注意事项,对于缓解症状、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热的饮食原则

    1. 供给充足水分:发热时,身体会大量出汗,导致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因此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可以选择白开水、淡盐水、果汁、蔬菜汤等。

    2. 选择易消化食物:发热时,胃肠道功能减弱,应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馒头、鸡蛋、豆腐等。

    3. 供给充足营养:发热时,身体对营养的需求增加,应选择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蛋、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4. 限制油腻食物:油腻食物难以消化,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应尽量避免。

    5. 避免刺激性食物: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酒精等会刺激胃肠道,加重症状,应尽量避免。

    二、发热时的食疗方

    1. 香薷扁豆汤:香薷、白扁豆、陈皮、荷叶等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热的功效,适用于暑湿型发热。

    2. 生姜红糖汤:生姜、红糖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型发热。

    3. 薄荷粥:薄荷、粳米具有清热解毒、利咽退热的功效,适用于风热感冒型发热。

    4. 葱豉黄酒汤:葱白、豆豉、黄酒具有发汗解表、和中止呕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型发热。

    5. 薄荷姜参膏黄汤:薄荷、生姜、人参、石膏、麻黄等药材具有疏风散热、解表止咳、益气补虚的功效,适用于风热感冒型发热。

    三、发热的注意事项

    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过度保暖。

    2.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3. 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4. 如发热伴有剧烈头痛、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 虚火上升,又称上火,是中医临床常见的阴虚火热证。其典型症状包括咽喉干燥、口干口渴、颧骨肤色发红等。

    中医认为,虚火上升主要由阴虚火旺引起,常见于心虚火、肺火、胃火、肾火等。患者常伴有体重下降、身体消瘦、午后和晚间发热加剧、睡眠不安、心烦失眠、手脚心出汗等症状。

    治疗虚火上升,中医主张生津养血、滋阴降火。常用的中成药包括知柏地黄丸、清骨散等,可加减菊花、枸杞、五味子、地黄等药材。

    日常保养方面,患者应注意饮食清淡,多吃水果、蔬菜、豆类等富含营养的食物,少吃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当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

    若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奇怪的现象,比如睡觉时用凉水从头到脚浇下去更容易发烧。那么,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临床上并没有关于‘睡觉时怎样能更快发烧’的说法。事实上,睡眠质量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不良的睡眠习惯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其中包括发热。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发热的原因:

    1. 睡眠时间不足:长期熬夜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发热只是其中之一。因此,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2. 睡眠时没有及时盖被子:尤其在秋冬季节,夜间气温较低,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发热。因此,在睡觉时及时盖被子,有助于保持体温,预防感冒。

    除了以上两点,以下因素也可能导致发热:

    3. 环境因素:长时间处于潮湿、寒冷的环境中,容易导致免疫力下降,从而引发发热。

    4. 生活习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乏锻炼等,都可能降低人体免疫力,增加患发热等疾病的风险。

    5.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能引起发热等不良反应。

    为了预防发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成年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饮食,适量锻炼,增强体质。

    3. 注意保暖:尤其在秋冬季节,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4.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总之,睡觉时用凉水从头到脚浇下去并不会导致发烧。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当的保暖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发热等疾病的发生。

  • 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突然发冷发抖的现象,但体温却正常的情况。这种现象让人困惑,甚至担忧。本文将为您揭开这一现象背后的秘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突然发冷发抖可能是发烧的前兆。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异常,导致体温升高,但尚未达到测量体温的标准。因此,短时间内测量体温可能无法发现发烧症状。建议过一段时间再次测量体温,以确认是否发烧。

    其次,体温调节中枢病变也可能导致突然发冷发抖。例如,颅脑损伤、丘脑功能障碍等都可能导致体温调节异常,从而出现发冷发抖的现象。

    那么,如何判断突然发冷发抖的原因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疾病和症状,可能与突然发冷发抖有关:

    • 感染性疾病:如急性乳腺炎、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风湿热等。
    • 神经系统疾病:如颅脑损伤、脑出血、癫痫持续状态等。
    •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危象等。
    • 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等。
    • 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

    为了预防突然发冷发抖的现象,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点:

    •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
    • 合理饮食,多吃绿色蔬菜、新鲜水果和粗粮。
    • 避免接触传染源,减少感染机会。
    •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总之,突然发冷发抖但没发烧的现象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了解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有助于保护我们的健康。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