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宝宝发烧手热但是脚凉是什么病?

宝宝发烧手热但是脚凉是什么病?
发表人:外科苗主任

宝宝发烧手脚冰凉这种情况在临床上经常见到,孩子本来发高烧却手足冰冷,待体温逐渐下降后,手脚又慢慢热起来,其实这是一种假冷真热现象,尽管孩子的手脚冰冷,但内脏却处于发热状态,这在3岁以下的婴幼儿中尤为多见。小儿四肢含血量少于内脏,四肢的供血不足,较成年人容易发凉。此外,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善,负责管理血管舒张、收缩的植物神经易发生紊乱,导致高热初发时四肢末端的小血管处于痉挛性收缩状态而发凉。遗憾的是,不少家长一发现小儿四肢发凉,就误以为孩子受寒怕冷,马上用棉被将孩子紧紧包裹,结果使得小儿的体温得不到及时散发而越升越高,发生高烧、抽筋,给孩子身体康复带来不良影响。遇到孩子手足发凉时,家长可用体温表测量孩子的体温,也可用手摸摸孩子的腋下,或面对面地感觉一下孩子呼出气体的温度;哺乳的妈妈还可以在哺乳时,通过乳头感觉孩子口腔的温热来判断小儿是否发热。

 

 

假如小儿手足冰冷,而腋下、额部、口腔等部位灼热,应及时采取退热降温措施,并到医院找出发热的病因。


小孩发烧怎么办?

 

小孩发烧体温发烧38.5度以下时建议家长选择物理降温的方法为孩子退热药,大于38.5度时,家长才可以给宝宝吃退热药,同时为孩子做物理降温退热。每次服药要间隔4-6小时。但对有高热惊厥史的孩子可适当积极退热。常见的退烧药物有水剂、锭剂、栓剂和针剂。

 


水剂退烧药较温和,最普遍使用的是含扑热息痛的糖浆,如小儿美林糖浆、小儿百服宁滴剂等。


3个月内婴儿宜用物理方法,3-23个月的宝宝可服用幼儿对乙酰氨基酚滴剂,2-3岁的宝宝可服用儿童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或咀嚼片,间隔4-6小时服1次。剂量可以根据说明书上的方法按年龄或体重来计算。


栓剂用来塞肛门,由直肠吸收,效果快速,年龄比较小的宝宝一般会拒绝吃退热药药,这时选择退热栓是一个非常方便的选择,但用量宁取少量,密集使用容易退烧过度,体温陡降,或是反覆刺激肛门,造成腹泻。退热栓间隔4-6小时给药1次。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发热疾病介绍: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毒素等)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37.3℃),称为发热。正常情况下体温会有波动,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如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热水浴或进餐后、月经期、妊娠期体温略升高。除此之外,发热就是生病了。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很多家长宁可自己生病也不想孩子生病,尤其是可爱的小婴儿。很多家长经验不足,孩子一旦发热就束手无策。今天冯医生翻遍了古书,给各位宝儿爸和宝儿妈们带来了一个快速判断宝宝发热原因的办法,简单又可行,准确又安全。

     

     

    其实这个办法我在上学的时候就读到过,但是当时没有拿笔记下来,以至于后来想找的时候却是茫茫书海,难再见!今天随意翻书,居然再次遇到这段文字,不禁让我兴奋中又带着一丝久违的情绪。李中梓写的《诊家正眼》在小儿脉法下面记录了这个方法,便于大家在学习方法之余可以一窥原文出处。

    中医快速诊断方法

    宝贝发热是最让家长揪心的,用最快的方式和方法找到病因,然后对症选用合适的感冒药是可以快速的帮助宝贝摆脱痛苦,而诊断便是关键。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学习这个方法吧!

     

    姿势:宝宝在大人的怀里,如果宝宝的头偏左,那么大人伸右手,如果宝宝的头偏右,那么大人伸左手。

     

     

    方法:大人伸出三根手指,分别是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掌心面向孩子的脸,用三根手指覆盖孩子的额头,食指在上,靠近发际。中指在中间,无名指在下,靠近眉毛。用三根手指分别感受孩子额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比如三指俱热、三俱都冷、名中二指热、食中二指热。

    结论如下

    1、三指俱热:外感受风,孩子发热外还会鼻塞和咳嗽。

     

    2、三指俱冷:外感寒冷,内伤饮食,发热的基础上还会伴有呕吐和拉稀。

     

    3、食中二指热:主上热下寒。

     

    4、名中二指热:主小儿惊风发热。

     

    5、单食指热:主小儿食积。

     

    虽然这个办法很简单,但是有的家长也会担心自己感觉不准怎么办,岂不是判断错误。不要紧,今天我还有改良版的办法带给大家。

     

    我相信大家最没有自信的就是怕自己的手指皮糙肉厚的测不准确,最后导致判断失误。那么接下来我跟大家说的这个改良版绝对会弥补家长们的这个担忧。不过为此您需要准备两个小工具:1、一块白纸板。2、红外温度计或额温枪。

    改良之后的方法

    我相信很多家长看到这里基本上已经明白这个办法了,没错,就是在白纸板上扣三个小洞口,然后放在孩子的额头上,用额温枪或者红外温度计分别测量三个小洞的温度就好了。

     

     

    这样得到的数据非常准确。是现代技术与传统医学的有机结合。一般宝宝发热时不太愿意配合家长的操作,所以建议在孩子睡着后,用这个办法,可以简单方便的了解宝宝发热的原因。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文章首发于 | 复旦儿科医院-黄剑峰医生

     

    发热是儿科常见症状,多数可从伴随症状可以找到线索查明发热原因。若没啥明显的伴随症状,孩子还一个劲的发热,要注意排查一些隐匿的易被忽略的但会引起孩子发热的病因。

     

    比如急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并不少见。

     

     

    儿童中发病率4%,高峰期年龄段是1-2岁,这个年龄段孩子恰恰还不会说耳痛,容易造成漏诊。往往等到孩子耳道流脓了,家长才意识到是耳朵出了问题。急性中耳炎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密切关系,上呼吸道感染中急性中耳炎的发生率达10%。

     

    急性中耳炎如不进行规范化处理,轻者可导致患儿听力下降,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外并发症,包括耳后和耳下脓肿,以及脑膜炎、硬膜外脓肿、硬膜下脓肿、脑脓肿等颅内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不说了,不说了,吓坏我的粉丝了。

     

    如何发现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可以有细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等引发。

     

    年长儿可以诉说有持续性儿童,小宝宝可表现为易烦躁,有时表现为捂耳朵和拽耳朵,甚至影响睡眠,还可伴有高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其症状直到耳道流脓后缓解。

     

    部分患儿早期听力下降。如果怀疑宝宝有中耳炎需及时到耳鼻喉科给医生检查下。

     

     

    如何治疗急性中耳炎?

     

    儿童急性中耳炎疑为细菌感染引起的,特别是对于重症(耳流脓或伴高热≥39℃),以及年幼患儿,应及时积极采用抗菌药物治疗。抗菌药物可以选择阿莫西林或阿奇霉素或头孢霉素。

     

    使用疗程

     

    1. 对于<2岁和临床症状严重的患儿,口服抗菌药物标准疗程为10天。
    2. 对于有轻度或中度临床症状的2~6岁患儿口服抗菌药物标准疗程为7天。
    3. 对于有轻度或中度临床症状的>6岁患儿,口服标准疗程为5-7天。另外还可以抗菌药物滴耳和鼻腔局部用药缓解咽鼓管咽口炎性黏膜的肿胀,降低中耳腔负压,减少渗出,缓减疼痛。
  • 大家都知道一件事情,尤其是家里有孩子的家庭,特别害怕宝宝发烧,毕竟一个大人发烧那倒是没什么,但是,如果是一个宝宝发烧,着实能让一家人都十分头疼,尤其是一些新人爸妈,面对宝宝发烧,更是头都能给你变大了,甚至会手足无措,那么,宝宝发烧了该怎么办呢?

     
    其实,遇到宝宝发烧的话,在一般的情况下,发烧是一种正常的身体调理,对于宝宝来说,其实非但没有害,相反还有助于孩子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因为发烧可以增加免疫系统吞噬细胞的一种抗体生成措施,说白点,就是宝宝发烧是产生免疫力的一个过程,所以,家长并不用太担心。

     

     
    当然,我也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发烧是正常现象不假,但是,宝宝的体温要维持在38C以下,如果超过了这个温度了,那对于宝宝来说,那你就得小心了,因为这种高烧对于孩子来说,危害非常大,尤其是还在发育中的宝宝,这种温度下,搞不好会烧坏脑子,这不是瞎说的。

     
    首先,就是物理降温法,最简单的,你去药店买一些退热贴或者用冰块敷在额头上面,不过,我觉得对于一些3岁左右的儿童,这种方式,我还是不太建议这样做的,最佳的选择是用温水浸毛巾后,慢慢地擦拭孩子的身体部位,比如额头、脖子和腋下等等地方,辅助孩子降温。

     
    如果仍然没有什么效果的话,宝宝还是持续的高烧不退,这时候,就要采用药物治疗,我个人首选推荐是布洛芬,不过,考虑到这种药物的剂量,你也可以选择用乙酰氨基酚,具体的话,那就只能根据个人的情况来定,这个我觉得都可以的,如果这还不行的话,可以试试混合来使用。

     

     

    当然,我这里强烈不推荐,切记,是强烈不推荐大家去给宝宝吃阿司匹林进行退烧,这种东西千万别让孩子去吃,因为这种药片有一个副作用,可能会引发一种叫做瑞夷综合征的疾病,如果真的引发了这种疾病,你家宝宝这辈子算是倒霉了,所以,千万别用这种药物。

     
    当然,还有一些长辈,会使用一个偏方,比如盖被子降温法,这个我也是不太推荐的,这就相当于是“以毒攻毒”,这种方法搞好了,孩子拥有更强大的抵抗力,搞不好了,那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灭顶之灾,所以,那些土办法,千万别去做,否则下场一定不会太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 | 黄圆媛
    文章首发于 | 黄圆媛医师

     

    不少家长都追问我孩子体温到多少度要退热、多少度要送医院,总想要个“标准答案”。

     

    其实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通常会建议将体温警戒值设定在38.5℃。但人和人的体质是不一样, 就像我们每个人日常的体温是不同的。一切要以孩子的身体状态和行为表现来判断。

     

    发热不是彻彻底底的一件坏事,相反,是好事!是人体免疫的自然反应,是身体在全力以赴地对抗感染的表现。如果孩子处在发热状态,但是没有异常表现,就不需要干预,否则有可能好心办坏事。

     

     

    以下情况需要紧急退热,不可忽视。

     

    • 体温快速上升、体液快速流失,这些症状是热性惊厥发病的前兆,尤其是有癫痫病史的孩子需要特别注意。
    • 发热,皮肤颜色发白、不出汗却手脚冰凉,这意味着体表血管痉挛,散热降低,内脏温度高却没办法散热到四肢,这种情况很容易发生热性惊厥
    • 出现心跳加速、呼吸加快等表现,例如有心脏病、贫血、慢性肺心病等病史,容易产生并发症。
    • 头痛、心悸、四肢无力或出现其他难以忍受的症状,小孩子哭闹不止。

     

    发热虽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出现以上情形表明孩子不是单纯地发热,目前的身体状况很糟,需要立即使用退热药避免发生严重的后果,如果用药1小时内温度还不下降就得及时送医。

     

    如果孩子发生热性惊厥,家长要做紧急处理。

     

    • 不要紧张,不要慌乱,80%以上的热性惊厥会在3~5分钟自行缓解
    • 保持安静,禁止一切不必要的刺激
    • 不要围观孩子,不利于空气流动,增加孩子的焦虑压抑情绪
    • 保证空气流通,或将孩子转移到空气清新的地方
    • 让孩子侧卧,避免呕吐物和分泌物的吸入
    • 保持呼吸道畅通,必要时吸氧,避免缺氧性脑损伤
    • 不要往孩子嘴里放任何东西(布条、毛巾等其他防止咬伤舌头的东西,其实这并不会发生)
    • 把衣服鞋子能解开或松开的东西都解开(襁褓、衣扣、腰带、鞋扣)
    • 收走周围可能弄伤孩子的物品。

     

    退热药首选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的安全性高,适合小月龄的幼儿使用,而布洛芬则一般用于半岁以上的儿童才适用,有过敏体质的或脱水症状的孩子要避免用布洛芬。

     

     

    在使用退热药时还要注意使用剂量。

     

    每家药企生产药剂浓度都不一样,甚至同一家厂商同一款产品,不同剂型间成分浓度也不一样,像滴剂和混悬液的浓度就会不一样, 家长在用药前一定要仔细查看药剂浓度和剂量使用说明。

     

    发热是一件好事,在非紧急情况下都不应该滥用退热药。

     

    一般情况没有上述紧急症状表现的发热,在体温38.5℃以下,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式让孩子舒服一些。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家里有孩子的估计都深有体会,说到手足口病,每个家长都谈之色变。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这一病症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身上。一到早春,手足口病就开始高发,在孩子之间的传染性非常高,令许多家长为此烦恼。而得了手足口病的孩子,一般会出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等部位会出现小疱疹或是小溃疡,让孩子痛苦难耐。通常来说,患儿一周左右可以自愈,但是少数患儿会引发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如果情况更严重的,可能还会导致死亡。

     

    所以,当宝宝得了手足口病,一定要引起家长们的高度注意。这种病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口),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以及密切的接触等途径传播。也就是说,家长要格外关注孩子接触过的食物、玩具、或是患有手足口病的其他孩子等等。

     

     

    除此之外,父母还可以通过一些家庭护理方式来减轻孩子的不适感。

     

    (1)饮食调整

     

    患上手足口病的宝宝,会因为发热、口腔长疱疹导致胃口差,不愿进食。家长应给孩子吃点清淡、温性、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而生姜、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最好进食,同时还要少吃鱼虾蟹和鹅肉。

     

    一般来说,在手足口病初期,应该让孩子少吃多餐,可以牛奶、豆浆、米汤、蛋花汤等流质食物为主。

     

    如果宝宝有发烧的症状,可以给孩子喂一些红萝卜马蹄水。红萝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而马蹄有利尿的功效,可以减少宝宝发热期间聚集在膀胱的毒素,同时还能补充发烧时的体力消耗。

     

     

    (2)清洁口腔

     

    在患病期间,孩子会因为口腔疼痛而哭闹不止,这时候需要注意保持孩子的口腔清洁。在饭前饭后都要用生理盐水漱口。如果宝宝太小不会漱口,那么可以用棉棒蘸取生理盐水轻轻清洁口腔。

     

    此外,也可以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孩子口腔糜烂部位,或是涂鱼肝油,也可以口服维生素B2 、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宝宝的疼痛感,促使口腔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3)注意卫生

     

    除了给孩子做好口腔卫生清洁之外,还要帮助和引导孩子勤洗手,特别是在饭前、便后、玩耍后。孩子使用的餐具和玩具也要经常消毒。

     

    室内要保持痛风,尽量不要让孩子在传染高峰期出去玩,接触太多人。

     

    最后,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远离手足口病,健康地长大~

  • 很多孩子都会对某些物质有过敏反应,发烧也是儿童中很常见的问题。

     

    但是,过敏是不会引起儿童体温升高的。

     

    孩子过敏发烧,最有可能是受到了继发性感染的影响。过敏和发烧的症状,可能会有一些是相同的。但是治疗方法不同。

     

     

    那么,继发性感染有哪些呢?对于过敏和发烧又该如何治疗呢?


    继发性感染导致孩子过敏发烧


    孩子过敏发烧,最有可能是受到继发性感染的影响。

     

    过敏是不可能引起孩子的体温升高的。过敏反应的一些症状,可能会导致粘液聚集在孩子身体的不同部位中,从而引起感染。在过敏儿童中发现的最常见的继发性感染,是耳部感染、鼻窦感染和支气管炎。

     

    你应该咨询小儿科医师的建议,以确定发烧的原因。

     

    区别


    根据儿童健康组织所说,过敏是儿童的免疫系统对特定的物质有敏感,比如花粉。过敏反应会引起类似于感冒的一些症状,但其实并不是病毒导致的。


    对于受到继发性感染(比如鼻窦感染)的儿童来说,发烧是很常见的。过敏反应会引起鼻窦的肿胀、发炎,粘液分泌增多,还会促进细菌和病毒的生长。


    症状


    孩子过敏和发烧的症状可能会有部分相同。

     

    例如,一个粉尘螨过敏的儿童,可能会有严重的鼻窦充血,这会导致鼻窦感染,造成更严重的鼻窦充血。常见的过敏症状包括:流鼻水、打喷嚏、流眼泪、咽喉刺激和鼻窦充血。如果一个过敏的孩子发烧,他的体温可能会超过100.4华氏度。也会表现出一些症状,比如身体发冷、疲乏和恶心。

     


    过敏的治疗


    治疗要从看儿科医师开始。一个儿科医师将正确做出诊断,并推荐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家庭医生组织的报道,要通过识别引起反应的过敏原来防止过敏反应,避免过敏原,给孩子日常的抗组胺剂。如果孩子有慢性过敏性疾病,导致了连续的发烧,那么过敏医师可能会建议进行过敏注射。


    发烧的治疗


    治疗由过敏造成的发烧,要用止疼药或退烧药。不要让18岁以下的孩子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的产品,可能会增加儿童患雷伊市综合症的风险。治疗发烧的其他方法,包括:让孩子穿宽松的衣服,洗温水澡,让孩子多喝水。


    注意


    建议,如果过敏的孩子表现出以下的症状,就要立即去看医生:发烧超过105华氏度;不断哭闹;颈部僵硬;很难醒来;出现紫色斑点或者呼吸困难。

  • 作者 | 李奇

    文章首发于 | 儿科李奇大夫

     

    发热是儿科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是机体对致热源的正常反应。那么关于发热,家长需要知道哪些知识呢? 

     

     

    1、体温的测量

     

    何时需要监测体温

     

    发热几乎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的一种疾病症状,当宝宝出现精神不好,面色红,口唇红,或伴有不想活动,不想吃饭,想睡觉时,都需要及时给孩子监测体温。因此宝爸宝妈们家中一定要备有至少一支体温计,避免临时着急。

     

    正常体温范围

     

    人体的不同部位温度不同,临床上经常采用腋温、舌下温度以及肛温进行测量,判断是否发热。通常认为肛温≥38℃或者腋温≥37.5℃即为发热。

     

     

    体温计的选择

     

    目前市场主流的体温计类型主要有水银体温计、接触式电子体温计、红外线体温计三类,该如何选择呢?

     

    大部分宝爸宝妈用过的传统体温计都是水银体温计,这种体温计测量准确,价格低廉,是很多家庭的首选。其不足之处在于需要的测量时间较长,较小的婴幼儿难以配合。

     

    另外提醒大家,如果使用水银体温计,要避免摔落造成玻璃碎片损伤及元素汞暴露。儿童的元素汞暴露主要来自水银体温计使用中的破碎。汞(即水银)是一种常温即挥发的液态重金属,具备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一旦水银体温计破碎导致汞暴露,最好远离暴露地点,并且开窗通风,及时清理。

     

     

    第二类常见的体温计为接触式电子体温计。在新生儿和儿童的腋温测量中,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的测量差异很小,而且电子体温计测量时间较短,也不存在汞暴露的风险,因此电子体温计是替代水银体温计测体温的理想工具之一。

     

    如果家里使用的是红外线电子体温计,则建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有可能提高测量准确性。

     

    如何正确测量体温

     

    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小儿体温,比如季节、一天当中不同的时间段体温都略有波动,小儿活动、哭闹、进食后、衣被过厚、室温过高都可以使体温升高到37.5℃左右。所以在测量体温时,应使宝宝处于安静状态,不哭闹、不活动,并且在穿的不多,房间温度适宜,非进食的情况下监测体温。

     

    2、就诊需要知道的问题  

      

    除了测量体温,还要做什么

     

    当宝宝发热时,家长需要观察并记录以下情况,方便在就诊时能够准确地描述孩子的病情:

    * 孩子的精神状况

    * 饮食及大小便情况(次数、性状等)

    * 有没有其它伴随症状如:鼻塞,咽痛,咳嗽,眼肿,皮疹,呕泻,抽搐等等

     

    若宝宝<3月龄,出现发热时应立刻就诊;如果出现持续发热、或发热伴精神萎靡,频繁呕吐,剧烈咳嗽,及抽搐发作等症状时,也建议及时就诊。

     

    何时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测

     

    首先,我们要知道行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检测的目的是什么,其中比较常见的一个目的是识别严重细菌感染,避免延误治疗。而指南中指出发热12小时后较发热12小时前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查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敏感度和特异性更优。

     

    家长急于查找病因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发热之初马上要求进行血常规、CRP检测未必是明智之举。

     

     

    血常规+CRP化验单怎么看

     

    很多家长想知道化验单怎么看,一般情况下:

     

    3岁以下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 WBC < 临界值15×109·L或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临界值10×109·L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小;

    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取CRP>临界值20 mg·L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小;取CRP >临界值40mg·L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取CRP >临界值80 mg·L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很大。

     

    (注意:疾病诊断需要结合多种化验结果及临床症状,单纯血常规及CRP检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请以医生结论为准!)

     

    3、退热药的使用

     

    何时可以使用退热药

     

    应用退热药的目的是缓解宝宝因发热出现的不适感,所以并不是孩子体温高于38.5℃就必须使用退热药物。

     

    常见的退热药物主要有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和布洛芬(美林),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2 月龄,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剂量为每次15 mg/kg,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h。

     

    ≥6 月龄儿童,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布洛芬的剂量为每次10 mg/kg,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为6 ~8 h。

     

    不推荐这样使用退热药!

     

    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相似,因此:

     

    * 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联合用于儿童退热;

    * 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交替用于儿童退热。

    * 糖皮质激素不能作为退热剂用于儿童退热;

    * 不推荐静脉、肌注赖氨匹林退热;赖氨匹林说明书最新【儿童用药】修改为:16岁以下儿童慎用,3个月以下婴儿禁用。儿童用药后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

     

     

    * 不推荐静脉、肌注中成药退热,如柴胡注射液等。柴胡注射液说明书修订要求应增加警示语【禁忌】项应当包括:儿童禁用。

     

     

    不推荐服用儿童复方感冒药

     

    首先,儿童复方感冒药不是退热药,但是很多家长在发热初期喜欢给孩子吃复方感冒药,如艾畅、惠菲宁、小儿氨酚黄那敏等等;认为可以把病毒和细菌“扼杀在摇篮里”。然而复方感冒药成分复杂,不推荐服用,有些复方感冒药同时具有退热功效,更不建议与退热药同时使用。

     

    多个欧美国家,都不推荐4岁以下儿童使用复方感冒药;

     

    在美国药店出售的儿童复方感冒药说明书都标注了限制使用的年龄段:

    * 2岁以下禁用;

    * 4岁以下不推荐使用;

    * 4~6岁儿童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6岁以上儿童根据需求自主使用。

     

    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对一些常见的感冒药做了一些变更,有需要的家长可以根据下方图片进行查找。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文章首发于 | 复旦儿科医院-黄剑峰医生

     

    孩子发热了,到底要不要紧?啥情况算严重?会不会有啥大问题?

     

    介绍下判断发热宝宝是否存在严重疾病风险的方法:

     

    红绿灯交通信号灯评估法

     

    发烧的宝宝有红灯栏的症状体征被视为有高风险需要就医检查。

     

    发烧的宝宝有黄灯栏的症状体征没有红灯栏症状体征被视为中等风险。

     

    发烧的宝宝有绿灯栏的症状体征没有红灯栏或黄灯栏的症状体征被视为风险较低。

     

     

     参考文献:Fever in under 5s: assessment and initial management.NICE guideline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宝宝全身发烫但不发烧可能有以下原因:

    1.环境温度:如果宝宝身处温暖的环境中,例如在夏天、室内温度较高的房间或被过多的衣物包裹,可能会导致宝宝感觉全身发热。

    2.运动或活动:当宝宝进行剧烈运动或活动时,身体会产生热量,导致全身感觉发热。这种情况通常在运动或活动后会自行消退。

    3.食物摄入:某些食物,特别是辛辣食物、热饮或高糖食物,可能会导致宝宝的身体感觉发热。这种情况通常是暂时的,并在一段时间后自行消退。

    4.激动或情绪变化:当宝宝处于激动、紧张或情绪变化较大的状态时,体内的肾上腺素分泌会增加,导致血液循环加快,从而引起全身发热的感觉。

    5.代谢率增加:宝宝的新陈代谢率较高,特别是在成长发育阶段,身体会持续产生热量,导致全身感觉发热。如果宝宝出现其他症状,如异常疲倦、食欲减退、呕吐、腹痛等,或者发热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咨询儿科医生的意见,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诊断。

  • “医生啊,我的小孩高烧不退怎么办?”“小孩是否会烧坏脑袋?”入冬以来,气温偏低,病菌蠢蠢欲动,不少小朋友发烧咳嗽,儿科急诊人数明显变多,儿童发烧是儿科急诊最常见的主诉,家属常因小孩发烧不适,而焦虑不安。‘幼儿发烧七大危险情况’,家长应立即就医。

     

     

    发烧若无脑膜炎、特殊不适症状可先观察

     

    一般来说,小孩如果没有脑膜炎及症状,单纯发烧是不会影响脑部。建议家长详记小孩发烧天数及相关症状,作为医生诊断时的重要参考,才能对症下药。

     

    耳温达如果超过38.5度,则可使用口服退烧药,耳温达到39度以上,或使用口服退烧药过了一个小时以上还未退烧,则建议使用退烧塞剂。 

     

    如果小孩原本身体健康,发烧时身体无特殊不适,即使耳温达到38度以上,家长可先观察,不一定急着使用退烧药。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有热痉挛或癫痫相关病史、慢性肺疾病、发绀性心脏病或并发心衰之心脏病、慢性贫血、糖尿病或其他代谢异常等疾病,耳温一超过38度,就可使用退烧药物,减少身体之不适,以免引发发烧相关并发症。

     

    退烧过程出现七大危险情况应尽快就医

     

    至于物理性退烧,例如,退热贴、冰枕,以及温水拭浴,可作为退烧辅助,不宜作为单一的退烧治疗方式,因为宝宝如因感染而发烧,则这类物理性退烧的效果有限,孩子看病后返家休息,家长务必注意其身体状况,如果出现下列症状,必须尽快就医。

     

    症状:

     

    (1) 意识不清、持续昏睡、眼神呆滞或退烧时精神活动力不佳。

    (2) 痉挛、肌跃型抽搐、肢体麻木、感觉异常或肢体无力。

    (3) 持续头痛呕吐、颈部僵硬。

     

    呼吸窘迫症状:

     

    (1) 呼吸暂停、退烧时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胸壁凹陷。

    (2) 正常活动后变得很喘,例如,不能爬楼梯或走一小段路就很喘。

     

    循环不良症状:

     

    (1) 皮肤紫斑、嘴唇或四肢末梢发黑。

    (2) 尿量大幅减少、哭泣时没有眼泪。

     


     
    提醒,发烧儿童如果出现上述七大危险情况,或是三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发烧,务必谨慎处理,尽速陪同至儿科急诊就医。

  • 发热,作为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常常让患者及家属感到担忧。虽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中,发热是较为常见的首发症状,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发热症状都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

    事实上,引起发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普通感冒。除此之外,如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细菌感染等,都可能导致发热症状。因此,不能单纯凭借发热就断定患者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

    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若出现发热症状,尤其是有典型或疑似流行病学接触史的人群,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应立即前往发热门诊进行病毒核酸及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即可确诊。确诊后,必须到指定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即使检测结果为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感染的可能,仍需隔离并反复进行检测,直至排除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不仅对肺部造成明显损害,还可导致肺部以外器官受损。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可引起肺泡渗出性炎症,导致肺组织充血、水肿、炎症和坏死。晚期患者可能合并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和血栓形成。此外,肺泡间隔破裂形成囊腔,肺泡功能受损。这种病理变化可继发于肺间质增生、肺间质纤维化、脾脏萎缩、淋巴细胞减少、心、肝、肾等器官的继发性改变、炎性细胞浸润和脑组织非特异性炎症。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加强自我防护,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一旦出现发热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

    此外,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因此,预防和早期发现至关重要。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按照医嘱进行隔离,以防止病毒传播。

    总之,发热并不一定意味着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在疫情期间,我们要保持警惕,但也要理性对待。如出现发热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

  • 儿童甲型流感,简称儿童甲流,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宝宝感染甲流后,常见的症状包括高热、肌肉酸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本文将详细介绍宝宝甲流的治疗方法、症状表现、预防措施以及日常护理等内容,帮助家长更好地应对宝宝甲流。

    一、宝宝甲流症状

    1. 发热:宝宝甲流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且热度持续时间较长。

    2. 肌肉酸痛:宝宝甲流患者会出现全身肌肉酸痛,尤其是腿部和背部肌肉。

    3. 精神萎靡:宝宝甲流患者精神状态较差,表现为嗜睡、烦躁不安等。

    4. 食欲不振:宝宝甲流患者食欲不振,甚至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5. 其他症状:部分宝宝甲流患者还可能出现咳嗽、咽痛、鼻塞等症状。

    二、宝宝甲流治疗

    1. 抗病毒药物:针对甲型流感病毒的药物,宝宝常用的是磷酸奥司韦。

    2. 退热药物:如果宝宝出现高热,可以口服布洛芬或对乙氨基酚口服液进行退热处理。

    3. 对症治疗:根据宝宝的具体症状,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如止咳、止吐、止泻等。

    4. 休息:保证宝宝充足的休息,有助于病情恢复。

    三、宝宝甲流预防

    1. 健康饮食:保证宝宝营养均衡,增强免疫力。

    2. 适量运动: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宝宝身体素质。

    3. 个人卫生: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流感患者。

    4. 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去人群密集、不通风的场所。

    5. 接种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甲流的有效措施。

    四、宝宝甲流护理

    1. 观察病情:密切观察宝宝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 降温处理: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3. 营养支持: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保证宝宝营养摄入。

    4. 保持清洁:保持宝宝衣物、被褥等清洁卫生。

    5. 心理护理:给予宝宝足够的关爱和陪伴,缓解其焦虑情绪。

  • 午后脸红发热,是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这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1. 体温调节

    人体在下午时分,体温可能会略有升高,这可能导致皮肤血管扩张,从而出现脸红发热的情况。特别是在天气炎热时,体温升高更为明显。

    2. 环境因素

    环境温度较高、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空气干燥等都可能导致皮肤血管扩张,从而引起脸红发热。

    3. 雌激素水平下降

    更年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容易出现脸红发热、出汗等症状。

    4. 神经调节功能障碍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等都可能导致脸红发热。

    5. 感染因素

    肺结核、感染等疾病也可能导致午后低热、盗汗、乏力等症状。

    应对方法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熬夜等。

    2. 注意保暖,避免过冷环境和温度的快速变化。

    3. 保持皮肤保湿,避免皮肤干燥。

    4. 饮食方面,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咖啡、茶、可乐等。

    5. 如出现持续发热、盗汗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 麻疹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侵袭儿童,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尤其在人口密集、疫苗接种率不高的地区,麻疹更容易爆发。了解麻疹的病因和症状,对于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麻疹的病原体为麻疹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病毒在空气中存活时间较短,但具有高度的传染性。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是人类,离开人体后,病毒很快失去活性。

    麻疹潜伏期为6-21天,典型症状包括:

    • 发热:体温可达38-39℃,伴有寒战、头痛、乏力等症状。
    • 上呼吸道症状:咳嗽、流涕、咽痛、结膜炎等。
    • 皮疹:发热3-4天后,皮疹开始出现,从耳后、颈部、躯干逐渐蔓延至四肢,最后累及手掌和足底。
    • 口腔黏膜斑:发热3-4天后,口腔黏膜出现灰白色斑点,称为麻疹黏膜斑。
    • 其他症状: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

    麻疹的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包括退热、止咳、抗病毒等。重症病例需住院治疗,注意预防并发症。

    预防麻疹的关键是接种疫苗。我国已将麻疹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适龄儿童应按时接种。

    此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等,也有助于预防麻疹的传播。

    总之,了解麻疹的病因、症状和预防措施,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当家长发现孩子身体发烧,但头部并未出现发烧症状时,首先要考虑是否是穿衣过多导致的。过多的衣物会阻碍身体散热,从而导致身体温度升高。因此,家长应检查孩子的衣物是否合适,避免过度包裹。

    其次,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体温。可以通过测量腋下温度来判断孩子是否真的发烧。正常情况下,儿童的腋下温度应该在36.5℃左右。如果体温超过37.5℃,则表示孩子可能处于低热状态,需要及时采取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处理方法:

    1. 病理性原因:如果孩子体温持续升高,并且伴随其他症状,如咳嗽、流涕、呕吐等,可能是由于感染或其他疾病导致的。此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2. 药物治疗:对于低热状态的孩子,可以适当使用退烧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但请注意,在使用药物前,务必咨询医生的意见。

    3. 日常保养:保证孩子充足的休息和水分摄入,适当增加室内通风,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同时,注意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医院科室:对于发烧的孩子,建议前往儿科就诊。儿科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5. 治疗建议:对于发烧的孩子,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冷。

    - 保证孩子充足的休息和水分摄入。

    - 注意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如发热、咳嗽、呕吐等。

    - 如果孩子出现抽搐、意识模糊等症状,应立即送往医院急诊。

  • 小儿麻痹,也称为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根据临床表现,小儿麻痹可以分为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和瘫痪型四种类型。

    1. 无症状型:部分患者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可能不会出现任何症状,但血清中可检测出特异性抗体,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

    2. 顿挫型: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和消化道相关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恶心、呕吐、腹泻等,数天后症状逐渐消失。若症状持续发展,可能进展为瘫痪型。

    3. 无瘫痪型:患者可能出现头痛、颈痛、背痛、呕吐、颈部和背部僵硬等症状,同时伴有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

    4. 瘫痪型: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多汗、头痛、恶心、呕吐、烦躁或嗜睡等症状,并伴有四肢僵硬、灼痛等神经病理学症状。瘫痪期主要表现为四肢瘫痪,尤其是下肢瘫痪,表现为弛缓性麻痹、不对称、腱反射消失和张力减退等。

    为了预防小儿麻痹,建议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同时,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病毒感染源,也是预防小儿麻痹的重要措施。

    如果怀疑孩子患有小儿麻痹,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治疗小儿麻痹的关键在于对症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症治疗包括控制体温、缓解疼痛、营养支持等。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言语治疗等,旨在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

    小儿麻痹患者需要长期康复训练,以恢复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康复训练需要患者、家属和康复治疗师的共同努力。患者应保持积极的心态,坚持康复训练,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疾病。

  • 发热拉肚子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发热拉肚子的原因:

    1. 消化酶功能下降:当人体消化酶功能下降时,食物消化吸收受阻,可能导致腹泻。这可能与饮食不当、药物影响、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

    2. 细菌性肠炎:细菌感染是导致发热拉肚子的常见原因。常见病原菌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后,释放毒素刺激肠道,导致腹泻。

    3. 病毒性肠炎:病毒感染也是引起发热拉肚子的原因之一。常见病毒包括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病毒感染后,可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引起腹泻。

    4. 感冒病毒:一些感冒病毒可以侵犯消化道,导致发热和腹泻。如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

    5. 其他原因:如胃肠道功能紊乱、药物副作用、内分泌疾病等。

    针对发热拉肚子的治疗,可采取以下措施:

    1. 药物治疗:对于细菌性感染,可使用抗生素如诺氟沙星、庆大霉素等;对于病毒性感染,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

    2. 对症治疗:如发热超过38.5℃,可使用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3. 休息与饮食:保证充足的休息,多喝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如面条、粥、馒头等。

    4. 日常保养: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劳累;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发热拉肚子是一种常见病症,了解其病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有助于患者及时就医,减轻病痛。

  • 持续中度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本文将探讨持续中度发热的常见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并提供相应的处理建议。

    一、持续中度发热的常见原因

    1. 感染性因素

    - 细菌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

    - 病毒感染:如流感、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等。

    - 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感染、肺孢子菌感染等。

    - 衣原体、支原体感染:如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性尿道炎等。

    2. 非感染性因素

    -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

    - 肿瘤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 炎症反应:如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

    - 吸收坏死物质:如急性溶血、急性心肌梗死等。

    二、持续中度发热的处理建议

    1. 诊断与治疗

    - 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 根据病情,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等。

    2. 日常保养

    -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多喝水。

    -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C。

    -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 保持室内通风,避免细菌滋生。

    三、预防措施

    1. 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2.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病原体。

    3. 预防感染:接种相关疫苗,避免接触传染源。

  • 当大人患上风寒感冒时,及时的治疗和合理的用药显得尤为重要。风寒感冒颗粒和氨酚烷胺片是常见的治疗药物,它们可以有效缓解感冒症状,帮助患者快速康复。

    风寒感冒是由于外界风寒邪气侵袭人体,导致肺气失宣而引起的。主要症状包括: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等。这些症状通常在秋冬季节较为常见。

    风寒感冒颗粒是一种中成药,具有清热解表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发热、鼻塞、流鼻涕、咽喉疼痛、咳嗽等症状。而氨酚烷胺片则是一种西药,可以缓解感冒引起的各种症状,如头痛、发热、咳嗽等。马来酸氯苯那敏可以缓解鼻塞、流鼻涕的症状,对乙酰氨基酚具有解热镇痛的作用。

    在治疗风寒感冒的过程中,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如练习太极拳、八段锦、快走等。
    • 保持居住环境舒适整洁,保持空气流通,避免直接吹风。
    • 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 观察病情变化,如体温过高、鼻塞、流鼻涕等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对于易感冒的人群,还可以通过按摩迎香穴、服用调理防治方药等方式进行预防和治疗。总之,了解风寒感冒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患者及时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宝宝湿热症状是许多家长都关心的问题。宝宝体内湿热,容易引发发热、食欲不振、皮肤过敏等症状。为了帮助宝宝缓解湿热症状,家长需要及时调整宝宝的生活饮食习惯。

    首先,饮食调节至关重要。宝宝应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油炸食品、海鲜等。可以适量食用清热去湿的食物,如绿豆、冬瓜、茯苓、薏苡仁等。同时,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饮品,如金银花水、桂皮籽水等。

    其次,日常锻炼也是不可或缺的。家长应督促宝宝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此外,保证充足的睡眠、多喝水、戒烟戒酒等良好生活习惯也有助于宝宝缓解湿热症状。

    在治疗方面,中药方剂和推拿手法是不错的选择。中药方剂可以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定制,以达到清热解毒、祛湿止痒的效果。推拿手法可以刺激宝宝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湿热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在为宝宝选择治疗方法时,应遵循医嘱,切勿自行用药。同时,家长还需关注宝宝的日常护理,如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宝宝接触过敏源等。

    总之,宝宝湿热症状的调理需要家长在饮食、锻炼、生活习惯等方面多加注意。通过科学合理的调理方法,相信宝宝会很快恢复健康。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