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发热查不出原因是怎么回事?

发热查不出原因是怎么回事?
发表人:宋善路
发热查不出原因是怎么回事?
  • 小孩发热总是事出有因的,有时发热之所以找不到病因,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是许多小孩感染性发热临床表现不典型,例如小儿尿路感染发热,婴幼儿这一年龄段常常缺乏尿路刺激症状,临床需要借助于尿常规检查才能找到发热的症状所在。二是有些小孩的发热,炎症常常在隐秘的部位,如咽部充血或溃疡等,临床如果不仔细检查,很容易误诊、漏诊。三是有些小孩发热的病因,只有在疾病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例如幼儿急疹,通常表现为热退疹出,虽然有时全身皮疹很明显,但疾病正趋于稳定好转。因此,对于小孩不明原因的发热,临床需要仔细检查,也需要借助一些实验室检查来协助诊断,更重要的是分析判断。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发热疾病介绍: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毒素等)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37.3℃),称为发热。正常情况下体温会有波动,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如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热水浴或进餐后、月经期、妊娠期体温略升高。除此之外,发热就是生病了。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近三个月来,王女士感觉小便次数增多,但每次小便量并不多,且排完之后感觉小腹部坠胀不适,仍觉有尿意,此类症状三个月来间断出现四次,每次王女士都自行口服一些消炎药后觉症状好转,所以也没有当回事儿。

     

     

    近日,王女士排尿不畅的症状又出现了,还发现小便有点发红,且觉脑袋昏昏沉沉的,伴有全身发冷,这才来医院就诊。当时测体温升高,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4*109/L,尿液分析:潜血(+),红细胞计数10个,白细胞++,白细胞计数34个。查体为右肾区叩击痛,初步考虑急性肾盂肾炎,建议王女士住院治疗。从王女士最初的症状来看,很像尿路感染,但怎么会发展成这样严重的程度?急性肾盂肾炎和尿路感染又有什么联系呢?

    先了解一下 尿路感染 急性肾盂肾炎

    尿路感染是病原微生物侵入尿道黏膜或组织黏膜引起的炎症,通常伴随有菌尿和脓尿,又称泌尿系统感染。

     

    急性肾盂肾炎是指肾盂黏膜及肾实质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是大肠杆菌的感染,另外还有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粪链球菌及绿脓杆菌等引起。

     

    尿路感染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分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主要为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主要为膀胱炎。二者均有尿频、尿急及尿痛等症状,膀胱炎症状较轻,伴或不伴有血尿;急性肾盂肾炎除了膀胱刺激征外,还伴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恶寒、头痛及恶心欲吐等,患者自觉腰痛或腹部不适,甚则会出现肉眼血尿,可见于结石损伤组织黏膜或囊肿破裂等继发感染,查体见肾区叩击痛及输尿管点压痛。从以上可见,王女士的症状就是肾盂肾炎的范畴了。

     

    王女士怎么会发展到如此严重的程度呢?

    入院后完善肾脏B超发现,王女士右肾盂部位可见一较小的结石。这可能是由于某种因素导致结石损伤组织黏膜引起感染,便出现尿频、尿血。又与王女士半年来一直没有规范治疗尿路感染,自行口服抗生素引起细菌耐药,病原体逆行性感染加重病情有关。

     

    所以说,尿路感染看似简单,很多人都认为只要吃点消炎药就好了,其实不然。如果反复尿路感染迁延不愈,应及早专科就诊,查明感染原因,必要做药敏试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足量、足疗程使用,进而降低病原体耐药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文章首发于 | 复旦儿科医院-黄剑峰医生

     

    发热是儿科常见症状,多数可从伴随症状可以找到线索查明发热原因。若没啥明显的伴随症状,孩子还一个劲的发热,要注意排查一些隐匿的易被忽略的但会引起孩子发热的病因。

     

    比如急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并不少见。

     

     

    儿童中发病率4%,高峰期年龄段是1-2岁,这个年龄段孩子恰恰还不会说耳痛,容易造成漏诊。往往等到孩子耳道流脓了,家长才意识到是耳朵出了问题。急性中耳炎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密切关系,上呼吸道感染中急性中耳炎的发生率达10%。

     

    急性中耳炎如不进行规范化处理,轻者可导致患儿听力下降,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外并发症,包括耳后和耳下脓肿,以及脑膜炎、硬膜外脓肿、硬膜下脓肿、脑脓肿等颅内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不说了,不说了,吓坏我的粉丝了。

     

    如何发现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可以有细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等引发。

     

    年长儿可以诉说有持续性儿童,小宝宝可表现为易烦躁,有时表现为捂耳朵和拽耳朵,甚至影响睡眠,还可伴有高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其症状直到耳道流脓后缓解。

     

    部分患儿早期听力下降。如果怀疑宝宝有中耳炎需及时到耳鼻喉科给医生检查下。

     

     

    如何治疗急性中耳炎?

     

    儿童急性中耳炎疑为细菌感染引起的,特别是对于重症(耳流脓或伴高热≥39℃),以及年幼患儿,应及时积极采用抗菌药物治疗。抗菌药物可以选择阿莫西林或阿奇霉素或头孢霉素。

     

    使用疗程

     

    1. 对于<2岁和临床症状严重的患儿,口服抗菌药物标准疗程为10天。
    2. 对于有轻度或中度临床症状的2~6岁患儿口服抗菌药物标准疗程为7天。
    3. 对于有轻度或中度临床症状的>6岁患儿,口服标准疗程为5-7天。另外还可以抗菌药物滴耳和鼻腔局部用药缓解咽鼓管咽口炎性黏膜的肿胀,降低中耳腔负压,减少渗出,缓减疼痛。
  • 理解经方,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聊到了汉代古医书中“痉病”的本质,所谓痉病其实就是热邪停留于肌肉深层,导致肌肉津液匮乏的一种病理现象。

     

    然后又聊了在太阳病中,“痉病”的两种类型,一为刚痉,二为柔痉,刚痉首选葛根汤,柔痉首选瓜蒌桂枝汤。但,一种病理状态,它不会永远停留在原地等你去治疗,它可能会发展为另一种病理状态,或复归平和。所以,停留在肌肉深层的热邪是可能继续向前发展的,所谓热盛于表,势必及里,扰动里气,上逆则为呕,下奔则为利,入肺则喘而胸满。邪在太阳未解,热传阳明渐盛,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内容。

    三种类型

    一、热盛于表,上逆则为呕

     

    这就是所谓的邪在表未解,肌肉深层的热邪又下逼肠胃,导致里气扰动,胃气上逆为呕。此时可用葛根加半夏汤。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伤寒论 第33条


     

    这个方子很简单,就是葛根汤加上半夏。依然用葛根汤,是因为葛根汤对应的证仍在,所谓葛根汤证对应的症候群就是“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所谓项背强几几,就是指从颈项至背部肌肉僵凝之态。本质是,风寒束表,皮腠关闭,肌肉深层郁热灼津,津液向肌肉、皮肤的供应减少,首先出现颈部津液供给恶化,接着弥散到全身肌肉。再严重些,还可能发热恶寒,头痛项强,口噤不得语,角弓反张。

     

    但是,如今在上面的症状上,还要添上一条,那就是呕。这呕,就是热邪逼胃,里气扰动,胃气上逆导致的,于是加半夏。半夏一能燥湿化痰,二能降逆止呕,放在这儿恰如其分。若是“有汗恶风”,则需去麻黄,减轻发汗的力度。

     

    二、热盛于表,下奔为利

     

    所谓利,就是腹泻的意思。表邪入里而致腹泻不止。此时,又分两种情况。

     

    其壹,虽然出现了下利,但是正邪相争的主要矛盾还在表证上,此时,可用葛根汤: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伤寒论 第32条

     

    太阳病的特征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而其中,恶风,脉象和缓,皮肤腠理疏松者,为太阳中风证。恶寒,脉寸关尺俱紧,皮肤腠理比较致密,身痛,头痛者为太阳伤寒证。

     

    为什么太阳与阳明合病(在同一时间段,太阳、阳病均发病)会导致腹泻呢?这一段,日本汉方家大塚敬节解释很精彩。一般太阳伤寒证,太阳之邪闭塞于表,当用“麻黄汤”发汗解表之,若出现肌肉津液亏虚,则加用葛根以补肌肉津液之不足。若与阳明同时而病呢?阳明病有一个特征就是,渴,同时有濈然汗出。可是,现在表证未解,皮肤腠理不开,汗出不来,于是阳明之汗外出无门,遂内迫于里为下利。你看,虽然有下利,但是主要矛盾还是在肌表,太阳证>阳明证,所以依然要坚持解表发汗,疏经升津,这个葛根本来就有升阳止泻之能。

     

    其贰,虽然有表证,但是“利遂不止”,邪气只是残留肌表,矛盾转移到了胃肠,此时,可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方子: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第34条

     

    此条中的下利,乃表证误下,导致邪气内陷所致。 此时,是表里俱病,太阳证的份量与阳明证相当,所以,需要表里俱治。脉促,即短促之脉,与浮数之脉类似。它提示什么呢?提示上虚下实, 有一个著名的方子“桂枝去芍药汤” 就是治疗“上虚下实,脉促胸满”的,此胸满是虚满。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的脉促,即是误下使得上焦之气(肺、胸之气)下陷导致的,所以不仅有脉促,还有虚喘。

     

    《伤寒论》原文用词极精当,此处是“喘而汗出”,而不是麻杏石甘汤证中的“汗出而喘”:“喘而汗出”乃上焦肺气虚之虚喘,喘是重点;“汗出而喘”乃邪热壅肺之实喘,汗是重点。所以用大剂量的葛根(八两),就可以理解了。葛根不仅能解肌退热,生津之渴,还能升阳举陷,其药势向上,向外,可推动胃气向上焦,肌表循行。至于黄连三两,黄芩三两,清胃肠之邪热也,炙甘草二两守护胃气。

     

    三、入肺则喘而胸满

     

    刚刚我们说到了停留在肌肉深层热邪的两种变化:

     

    一种是,热邪逼胃,里气扰动,胃气上逆为呕,可用葛根加半夏汤。

     

    一种是,遂内迫于里为下利,同样是下利,主要矛盾还在表证的,用葛根汤;主要矛盾在胃肠的,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那么,第三种,就是热邪入肺,入肺则喘了: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伤寒论 第33条


    这一次的胸满,则是邪热壅肺之“实满” 了。既然提到了“不可下”,可能患者还伴有大便硬或者燥,甚至便秘,所以才被视为“太阳阳明合病”,但尚未到里热燥实的程度。此时当用麻黄汤类方,即所谓“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脉浮无汗而喘是此时的主要矛盾,此时的治法是“此虽邪实于胃,先发其表然后下之也。”若肺热甚重,可用“麻杏石膏汤”。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我是李医生,既是一名心内科医生,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看多了双心疾病,可以说浑身疼而且查不出来原因的情况见得多了。今天,李大夫给大家分享一个疾病,听完以后,或许大家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一、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是以各种躯体不适症状为主诉的一种神经症,常见的形式有多重多重,包括浑身疼、不能吃饭、心脏不适等你可以想到的所有症状,都可以是躯体形式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些患者虽多方就医,而且做过各种医学检查,但都不能查出有器质性疾病和明确的病理生理机制异常。但这些检查,不能去除患者的躯体症状,所以称之为躯体形式障碍。 

     

     

    二、躯体形式障碍的分类!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心因性疾病,是一种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躯体形式障碍又可分为:躯体化障碍、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身体变形障碍、躯体形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等类型。

     

    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患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躯体不适,四处求医,且一般情况下都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即便是发现了一些轻度异常,也不能解释患者所描述的躯体症状,进而导致反复就医,被称之为“逛医”。

     

    三、这类疾病应该怎么办?

     

    其实对于躯体形式障碍,最主要的是能及早识别出来,然后对症治疗,治疗上有多种流派的治疗方案和方法,对于这些躯体形式障碍的治疗效果都是可以肯定的。往往轻度的躯体形式障碍,经过心理疏导及物理治疗即可治愈。但重度的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可能反反复复,难以治愈。往往需要加用抗精神药物治疗,且长期坚持配合心理治疗方可缓解。关键是放松心情!

     

    长期疼痛,往往是躯体形式障碍比较常见的一种表现,所以提问者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警惕是不是躯体形式障碍的一种。

     

    亲,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你!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 长期不发烧,是对身体好还是不好。也好,也不好,要综合分析,下面我们具体看看。

     

     

     为什么会发烧?

     

     我们为什么会发烧,很简单,有几种情况,首先,是因为身体有了炎症,比如喉咙发炎、身体某些部位发炎,因为炎症引起的发烧只需要消除炎症发烧的情况就会慢慢的好转。还有就是我们知道的流感,流感是因为病毒引起的,这时候需要合理用药抗病毒才可以对抗发烧。最后有些不正常的发烧,比如白血病等等,这种发烧比较频繁,属于特殊疾病引起的发烧,不再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

     长期不发烧是身体好还是不好?

     

    有的身体抵抗力好身体健康的人群是不会经常发烧的,这是一种身体健康的表现,可能他长期作息时间正常,身体也经常去锻炼、免疫力比较好,这时候不经常发烧说明他的身体比较健康。但是也有一些亚健康人群,他们不会经常得病,也不会经常发烧,但是要是一旦生起病来不太容易好转,这样就很危险了。建议如果是这类人群一定要及时定期的去体检,避免疾病的发生。

     

     

    发烧后怎么处理?


     不要因为疾病小而不注意,建议大家如果发烧了要及时吃药,休息,让身体尽快好转,如果超过两天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有时候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发烧就可能引发身体的大问题,比如心肌炎,而这些后续的病症有些是无法逆转的,建议大家不要掉以轻心。

    饮食
     

    发热期间的患者提倡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进食易消化的食物,补充足够水分。发热患者机体内会过快丧失过多的水分,应该大量饮水,保证体内水分充足。
    发热期间选择清淡易消化的的流食或者半流食,如米粥、汤类等。


    护理


    发热患者居住环境应该清洁安静,室内温度一般在18~20℃,每天至少通风一次。应该间隔一段时间测一次体温,观察患者精神状态,测量呼吸,脉搏,心率。

     

    患者在出现发热症状后不要盲目使用退烧药,以免掩盖病情的发展趋势,造成病情误判,应该立即就医查明病因再进行降温处理。,建议一旦不适马上去医院,千万不要拖着和,第一时间马上去医院是明智的。

  • 热烧伤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烧伤,在生活上经常可见,但是工作需求越来越大,有很多人不知道还有其他的烧伤类型,热烧伤对人们危害是很大的,我们一定要重视这种疾病,以下就是热烧伤的相关症状。

    热烧伤的病理改变,取决于热源温度和受热时间。此外,烧伤的发生和发展还与病人机体条件相关。例如:某些衰弱的病人用40~50℃的热水袋时,不慎即可造成 Ⅱ度烧伤,与组织对热力的传导良不有关。又如:小儿烧伤的全身反应,常比成人受相同面积(占体表%)和浓度的烧伤后严重。

    病理改变,除了高温直接造成的局部组织细胞损害,为机体的各种反应所致。烧伤后机体反应可能释出:①应激性激素,由于疼痛刺激、血容量降低等,儿茶酚胺、皮质激素、抗利尿激素、血管加压素、醛固酮等释出增加;②炎症介质,由于伤处组织细胞受损或加以沾染细菌,缓激肽、补体碎片(C3a、C5a等)、组胺、色胺等释出;③花生四烯酸由於磷脂酶等作用,变为前列腺素(PG)、血栓质(TX)和白三烯(LT);④各种其他因子,如血小板活性因子(PAF)、白介素 (IL)、肿瘤坏死因子(TNF)等。以上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引起烧伤的局部炎症和全身反应。如用糖皮质激素、消炎痛等药物,可减轻机体反应,但只可适当使用,否则反可增加并发症。

    为了正确处理热烧伤,首先要判断烧伤的面积和深度,还要密切观察创面变化和全身状态,应警觉并发症的发生。

    一.烧伤的面积和深度 如上所述,这两个条件与病情轻重密切相关。

    1.面积的估计 以烧伤区占体表面积%表示。研究者曾提出几种估计方法。国内现有中国新九分法和手掌法,后者用小面积烧伤。

    新九分法是将人体各部分别定为右干个9%,主要适用于成人;对儿童因头部较大而下肢较少,应稍加修改。

    手掌法是以伤者本人的一个手掌(指并拢)占体表面积1%估计。

    2.浓度的识别 按热力损伤组织的层次,烧伤分为1°、浅Ⅱ°、深Ⅱ°和Ⅲ°。

    Ⅰ°烧伤:仅伤及表皮。局部呈现红肿,故又称红斑性烧伤;有疼痛和烧灼痛,皮温稍增高。3~5日可好转痊愈,脱屑而不留瘢痕。

    Ⅱ°烧伤:深达真皮,局部出现水泡,故又称水泡性烧伤。①精选Ⅱ°者仅伤及真皮浅层,一部分生发层健存。因渗出较多,水泡较饱满,破裂后创面渗液明显; 创底肿胀发红;有剧痛和感觉过敏;皮温增高。若无感染等并发症,约2周可愈。愈后不留瘢痕,短期内可有色素沉着,皮肤功能良好。②深Ⅱ°者伤及真皮深层,尚残留皮肤附件。因变南的表层组织稍厚,水泡较小或较扁薄,感觉稍迟钝,皮温也可稍低。去表皮后创面呈浅红或红白相间,或可见网状栓塞血管;表面渗液少,但底部肿胀明显。若无感染等并发症,3~4周可愈,因修复过程中间有部分肉芽组织,故留有瘢痕,但基本保存了皮肤功能。

    Ⅲ°烧伤:伤及皮肤全层,甚至可深达皮下、肌肉、骨等。皮肤坏死、脱水后可形成焦痂,故又称焦痂性烧伤。创面无水泡,蜡白或焦黄,或可见树枝状栓塞血管;触之如皮革;甚至已炭化。感觉消失;皮温低。自然愈合甚缓慢,须持焦痂脱落,肉芽组织生长而后形成瘢痕,仅边缘有上皮,不仅丧失皮肤功能,而且常造成畸形。有的创面甚至难以自愈。

    Ⅰ°烧伤容易识别。浅Ⅱ°与深Ⅱ°、深Ⅱ°与Ⅲ°的烧伤有时不易在伤后即刻识别。如作用于伤处的热力不均匀,不同深度的烧伤区之间可有移行部。表皮覆盖下的创面变化,一时未能看清。创面发生感染或者并发深度休克,可增加皮肤损害深度,致使Ⅱ°烧伤后损害如同深Ⅱ°,深Ⅱ°者如同Ⅲ°

    二.烧伤严重性分度 为了设计治疗方案,特别是处理成批伤员时,筹组人力、物质条件,需要区别烧伤严重程度的分类。我国常用下列分度法:

    轻度烧伤:Ⅱ°烧伤面积9%以下。

    中度烧伤:Ⅱ°烧伤面积10%~29%;或Ⅲ°烧伤面积不足10%。

    重度烧伤:总面积30%~49%;或Ⅲ°烧伤面积10%~19%;或Ⅱ°、Ⅲ°烧伤面积虽不达上述百分比,但已发生休克等并发症、呼吸道烧伤或有较重的复合伤。

    特重烧伤:总面积50%以上;或Ⅲ°烧伤20%以上;或已有严重并发症。

    另外,临床上还常称呼小、中和大面积烧伤,以示其损伤轻重,但区分标准尚欠明确。故病历记载仍应明确面积(%)和深度。

    三.局部病变 热力作用于皮肤和粘膜后,不同层次的细胞因蛋白质变性和酶失活等发生变质、坏死,而后脱落或成痂。强热力则可使皮肤、甚至其深部组织炭化。

    烧伤区及其邻近组织的毛细血管,可发生充血、渗出、血栓形成等变化。渗出是血管通透性增高的结果,渗出液为血浆成分(蛋白浓度稍低),可形成表皮真皮间的水泡和其他组织的水肿。

    四.全身反应 面积较小,较浅表的热烧伤,除疼痛刺激外,对全身影响不明显。面积较大、较深的热烧伤,则可引起下述的全身性变化。

    1.血容量减少 伤后24~48小时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成分丢失到组织间(第三间隙)、水泡内或体表外(水泡破裂后),故血容量减少,严重烧伤后,除损伤处渗出处,其他部位因受体液炎症介质的作用也可有血管通透性增高,故血容量更加减少。除了渗出,烧伤区因失去皮肤功能而蒸发水分加速,加重了脱水。

    机体在血容量减少时,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降低肾的泌尿以保留体液,并产生口渴感。毛细血管的渗出经高峰期后可减少至停止,组织间渗出液可逐渐吸收。然而,如果血容量减少超过机体代偿能力,则可造成休克。

    2.能量不足和氮负平衡 伤后机体能量消耗增加,分解代谢加速,出现氮负平衡。

    3.红细胞丢失 较重的烧伤可使红细胞计数减少,其原因可能是血管内凝血、红细胞沉积、红细胞形态改变后易破坏或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故可出现红蛋白尿和贫血。

    4.免疫功能降低 伤后低蛋白血症、氧自由基增多、某些因子(如PGI2、IL-6、TNF等)释出,均可使免疫力降低;加以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灭作用也削弱,所以烧伤容易并发感染。

    五.全身性反应和并发症 中度以上烧伤的严重性实际包含其全身反应和并发症,并发症甚至可使轻度烧伤病人发生危险。预防或减轻并发症,则可促使烧伤病人顺利或转好治愈。为此,必须重视烧伤的全身性反应和并发症的早期表现。

    低血容量的表现,主要有口渴、唇干、尿少、脉率增快、血压偏低、红细胞比积增高等。如发生休克,可有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出冷汗或肢端凉湿、脉搏细弱或触不清、血压明显降低或测不到、尿量甚少或导尿始能观测尿量、中心静脉压降低等。

    烧伤容易并发感染,创面上的化脓易发现。坏死组织、焦痂下的感染和全身性感染,则可能被忽视。此时病人体温明显上升、白细胞及其中性百分率明显增多;但重病人的体温反可降低、白细胞可不增多或减少。应取创面分泌物和血液,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还要根据烧伤严重程序,监测肾、肺等重要器官功能。例如:对肾功能改变,除了计算每小时尿量,还要化验尿常规(含比重)、测定血/尿肌酐、血/尿钠等。对肺部改变,除了呼吸系统的理学检查,需要时摄X线胸片和血气分析等检查。总之,要及时发现和诊断烧伤的各种并发症,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希望以上关于热烧伤的相关症状能帮助到大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做好对热烧伤的预防工作,避免接触易伤害皮肤的工具,如果意外真的发生了,不要忽略伤口的处理,到立刻正规医院接受治疗,避免后果严重。

  • 作者 | 张伟
    文章首发于 | 耳鼻喉科张医生

     

    夏季潮湿闷热,是耳朵频繁出问题的时节,湿疹、耵聍栓塞、咽鼓管问题……都可能会让人主观感觉耳闷。

     

    目前秋风习习了,耳闷情况应该会有很大缓解吧?其实不然。

     

     

    耳闷只是一个临床症状,原因可能藏匿于外耳道(耵聍,湿疹,真菌等),也可能是鼻-鼻咽问题导致中耳通气不良(咽鼓管功能障碍),还可能由内淋巴水肿的耳疾病(如美尼埃等)引起。

     

    秋季开始,呼吸道感染问题开始抬头,上呼吸道感染出现的急性鼻炎鼻窦炎,增加了咽鼓管功能异常的概率,出现耳闷;呼吸道感染伴发中耳炎,中耳积液,出现耳闷的症状。

     

    因此耳闷的问题并未因夏季结束而减少,只是诱发原因有所不同。当出现同一耳闷症状时,要分清原因,针对性解决。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咽喉部是我们食物必经之路,如果出现灼烧感的话,很可能是与某些疾病相关了,如慢性咽炎、反流性食管炎等。炎症可刺激皮肤黏膜,直接引发疼痛感,反馈到神经中枢,所以了解清楚喉咙灼烧感来源,对于缓解症状表现有着重要意义。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几个引发喉咙发热的原因吧。

    第一、慢性胃炎引发喉咙灼烧。胃部疾病患者常常会有消化不良症状表现,当胃酸积压过多时,就会导致患者出现恶心感,从而引发打嗝,胃酸返回到食道中的时候,患者就会感觉到喉咙有阵阵灼烧感。因此,如果感觉到喉咙总有热热的感觉的话,应先排除是否患有慢性胃炎。

    第二、慢性咽喉炎。慢性咽喉炎也会引发喉咙有热热的感觉。临床上,慢性咽喉炎的主要症状表现有:咽部不适、异物感、痒感、灼热感、干燥感等。因此,对照自己的症状表现,如果喉咙除了有热热的感觉外,同时还伴有咽部不适、异物感等症状的话,应考虑是不是患有慢性咽炎。

    第三、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也是引发喉咙灼热的诱因之一。该病主要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主要表现为食管糜烂以及食管溃疡等。由于疾患处有明显的创伤性,所以当吞咽口水、食物等的时候,患者可出现自觉的灼热感。

    以上是几个引发喉咙发热的原因。若发现自己有喉咙有热热的感觉时,可对照以上几种病因进行排除。如果不敢确认病因的话,应及时就医诊断治疗为宜。此外,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外,还要尽量避免使用辛辣刺激性较强的食物,以免灼伤喉咙,引发不适。

  • 生活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我们发烧发热的时候会感觉嘴巴里是非常的苦的,甚至于我们吃一些东西的时候都会感觉到没有味道或者是发苦。怎么也难以消除,不管是喝水还是刷牙,真得令人不舒服。那么发烧嘴巴苦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1、可能是肝胆出现了情况,像急性肝、胆炎的一个常见症状就是口苦。出现肝胆湿热、胆汁分泌异常、胆汁反流或是肝胆部位发炎时,早起就会感到口苦的。

    2、肠胃功能差的时候也会出现口苦的情况,食管炎和慢性胃炎这些患者就很容易感到口苦,如果吃饭不注意,进食的食物中胃肠停留时间太长的话,就容易产生湿热,引起口苦,当食用了过多的辛辣食物,也会出现嘴苦的情况。

    3、患有口腔疾病容易嘴苦,像牙龈炎和牙龈出血、嘴干等病症就会导致发炎等,细菌的滋生会使口中产生异味,就会感到口苦。

    4、长期睡眠不足、工作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睡眠休息不足的问题也会引起嘴干和嘴苦的情况。

    5、缺乏运动锻炼,身体虚弱的人容易出现内脏器官功能失衡,引起内分泌失调,也会出现口干和口苦的情况。

    6、有不良嗜好,比如吸烟、酗酒等爱好严重的人,长期会引起呼吸和消化系统的疾病,也会引起口干和口苦的情况。

    7、口腔是人体消化道的起始端,与呼吸道相通,当消化道和呼吸系统发生疾病的时候,也有可能导致吃东西后嘴巴苦的现象出现,如消化功能紊乱,肠胃炎,腹泻,便秘人群,支气管扩张,肺部感染炎症人群,或是患有内分泌疾病的人群都可能出现这种症状。

    现在的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真正属于大家的时间越来越少,即使是忙,也要抽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要知道,适当的运动是身体健康所必要的。运动可以增强人身体的免疫力,使人精神愉悦,同时有利于加速身体内的代谢。

  • 作者 | 李瑛
    文章首发于 | 李瑛主任微博

     

     

    孩子是不是发烧了!

     

    在孩子精神状态不佳的时候,我相信很多家长第一时间都会这样想。也因此把“发烧”误认为是一种病理的表现,但其实发烧只是孩子生病的外在表征,是一种现象。

     

    孩子生病时,发烧反倒是一种好的表现,说明孩子在面对外界的病毒攻击,比如说病毒感染时,机体强壮到能够做出一系列的免疫排斥反应,这类免疫反应的直观现象就是发烧。

     

    1、发烧也分类型

     

    发烧分为急性发热和慢性发热,通常我们所见到的一般都是慢性发热,并且时间会超过一周的时间。

     

    而急性发热是指体温超过 38.0℃,持续时间在一周内的发热。

     

    急性发热患儿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病急,可伴有或不伴有明显的局部症状与体征,有时病因不好明确。

     

     

    2、发烧有哪些坏处?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子,发烧的时候都必然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因为发烧的时候体内代谢速率的增加,能量没有及时的补充导致的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精神萎靡等症状。

     

    这时候要保证孩子的水分电解质的及时补充,如果孩子有胃口的话,还应该补充蛋白质等等。

     

    另外在我的门诊,经常有家长问起长时间发高烧会不会「烧坏脑子」——当然不会!

     

    发烧本身不会对脑部造成损伤,会发生「高烧烧坏脑子」是因为导致发热的病毒对大脑直接形成了伤害。

     

    3、发烧不完全是坏事!

     

    开篇也提到了, 发烧是人体在对入侵病毒做出的免疫排斥反应,等病毒被「打败」之后,宝宝的体内就会形成该病毒的抗体,下次再遇到同样的病毒,免疫系统就可以迅速作出反应。

     

    所以发烧对孩子免疫力有一定的锻炼意义。

     

    4、什么情况下要用药?

     

    是否要去医院主要还是要看孩子的一般状态。

     

    3岁以前,特别是1岁左右的宝宝,会发烧基本上病毒感染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吃药只能缓解不适症状。

     

    如果孩子体温在38.2℃以下,一般状态还很好,不用特别用药。可以采用物理降温法,用湿毛巾敷在宝宝额头,也可以用温水擦身(腋窝、颈部、大腿根等区域),不建议使用酒精。

     

     

    5、什么情况下一定要去医院?

     

    1.看体温。如果孩子持续发热38.5℃ 以上,并且持续了 3天以上,发热现象依旧没有好转,就建议到医院观察。

     

    2.看呼吸。如果孩子呼吸急促并且持续不间断,就要到医院观察了。

     

    3.看精神状态。精神萎靡还是相对比较正常的状态,反倒是异常的尖叫等比较大的情绪波动,才是要到医院观察的迹象,当然如果孩子比较嗜睡,叫也叫不醒,也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4.看外在表征。皮疹、面色不好、呕吐、咳嗽等一些现象都是要及时就医的外在表征。

     

    带娃不易,宝贝的每一次喷嚏咳嗽都让家长担心万分,就算是家有二宝的「老手」父母也不一定能淡定应对。

     

    关于「发烧」,今天咱们就说到这里,如果您还想知道更多常见病及其对策的内容,欢迎留言~​​​​

  • 热疮,又称为单纯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黏膜交界处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它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1. 外感风温:当人体受到风温邪气侵袭时,邪气可能阻滞在肺胃,导致肺胃热盛,进而引发热疮。常见于口鼻周围的胃经循环区域。

    2. 情绪不佳:长期的情绪困扰可能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化火,火毒积聚于肝经,湿热火毒下泄,引发热疮。

    3. 饮食不当: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可能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生,湿热火毒下泄,引发热疮。

    4. 久病体虚:疾病后期,当虚毒相恋时,可反复发作,热邪伤津液,或因发热、感冒、月经期或劳累过度而进一步损害正气,进而沿经络发生腹泻。

    热疮的典型症状包括皮肤黏膜交界处成簇水疱、自觉灼热瘙痒、紧张等。常见于口角、嘴唇、鼻孔、脸颊、外阴等处。治疗热疮需要综合考虑病因,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

    除了药物治疗,以下一些日常保养措施也有助于缓解热疮症状:

    1.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患处。

    2.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3.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

    4. 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

    5.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果热疮症状严重或反复发作,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 登革热是一种常见的热带病,很多人对其传播途径存在误解,认为登革热会人传人。事实上,登革热并不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那么,登革热究竟是如何传播的呢?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蚊虫叮咬。当蚊子叮咬了一名登革热患者后,病毒会进入蚊子的体内并繁殖。之后,当蚊子再次叮咬其他人时,就可能将病毒传播给下一个人。因此,预防登革热的关键在于灭蚊和防止蚊虫叮咬。

    在家中,可以通过安装纱窗、挂蚊帐等方式来防止蚊虫叮咬。外出时,可以选择穿着带有避蚊胺药物成分的衣物,以降低被蚊虫叮咬的风险。登革热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高热、头痛、肌肉关节剧烈酸痛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症状。

    登革热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我国的广东、香港、澳门等地是登革热的主要流行区域。登革热的发病高峰期通常在7至9月份,主要通过伊蚊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以成人为主。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经过对症处理,大部分患者都能痊愈。

    感染登革热的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做好个人和家庭卫生清洁,清理堆积的垃圾物品,将积水处清洗处理干净,避免蚊虫滋生。

    2. 多喝水,饮食方面以清淡的半流质饮食为主,积极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

    3. 在高热时,采取物理降温疗法,如冷敷、温水擦洗等。

    4. 退热药物要慎用,因为对一些患者可能会导致溶血发生。

    5. 严密观察患者的水电解质情况,必要时进行补液治疗。

    6. 一定要卧床休息,不要着急下地走动。

    7. 如果有出血症状,要进行止血药物治疗。

  • 流感,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其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流鼻涕、打喷嚏等。

    一、流感症状

    1. 呼吸道症状:轻症患者可能只有轻微的咳嗽,而无发热。严重者可能出现明显衰竭症状,呼吸系统症状相对较少。

    2. 发热:体温一般在38~41℃之间,起病后第一天体温可能急骤上升,两日后逐渐下降。有时体温可能持续一周以上。

    3. 全身症状:头痛、前头痛较为普遍,全身肌痛常见,常累及下肢和腰背部,也可发生关节痛。

    4. 咽痛和咳嗽:随着全身症状的消退,患者可有咽痛或持续性的咳嗽,可持续一周或更长时间。

    5. 眼部症状:可有眼球运动时疼痛、畏光和眼部烧灼感。

    二、流感治疗

    1. 抗病毒治疗:应在发病48小时内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

    2. 祛痰药:对于痰量大不易咳出的患者,可使用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等祛痰药。

    3. 止咳药:咳嗽严重者可使用止咳药物。

    4. 解热药:高热患者可使用解热药。

    三、流感预防

    1. 保持良好的工作和休息,确保充足的睡眠。

    2. 每天适度锻炼,循序渐进,逐渐恢复体力。

    3. 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兴奋时心跳加速和呼吸急促。

    4.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5. 注意卫生,饭前、大便后、外出和回家后用肥皂和洗手液洗手。

    四、流感就诊科室

    流感患者可前往呼吸内科、感染科等科室就诊。

  • 发烧是儿童常见的症状,也是许多疾病的早期信号。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会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然而,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时,就会发生发烧。本文将介绍儿童发烧的常见原因、症状、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儿童发烧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包括感染、炎症、药物副作用等。感染性发烧最为常见,如感冒、流感、扁桃体炎、肺炎等。此外,还有一些非感染性原因,如中暑、药物副作用等也会引起发烧。

    发烧的典型症状包括体温升高、出汗、乏力、食欲不振等。体温升高是发烧的最直接表现,而其他症状则因个体差异而异。一般来说,如果口腔温度超过37.3℃,则定义为发烧。

    针对儿童发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方法:

    1. 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宝宝的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处,通过蒸发散热来降低体温。此外,还可以使用冰毯进行物理降温。

    2. 口服退热药:如果体温超过38.5℃,可以口服退热药,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这两种药物具有相似的退烧效果,但使用时应注意剂量和频率。

    3. 保持充足的水分:发烧时,人体会流失大量水分,因此要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加快新陈代谢和促进病情恢复。

    预防发烧的关键在于增强体质和提高免疫力。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

    1.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病原体。

    2.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细菌和病毒滋生。

    3. 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提高身体素质。

    4.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5. 避免接触流感患者,减少公共场所的活动时间。

  • 乙酰水杨酸片,简称APC,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它主要由阿司匹林和非那西丁等成分组成,具有镇痛、抗炎、解热等多种作用。在日常生活中,APC常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酸痛、痛经等。此外,它还能降低体温,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

    APC的抗炎作用主要来自于其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能力。前列腺素是一种在体内产生疼痛和炎症的化学物质。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APC可以减轻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疼痛和炎症症状。

    除了镇痛和抗炎作用,APC还具有抗血小板作用。它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预防血栓的形成。这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血栓是导致心肌梗死和中风的主要原因。

    然而,APC并非没有副作用。长期或大量服用APC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胃痛等。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胃溃疡、胃出血甚至胃穿孔。因此,在使用APC时,应遵循医嘱,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服用。

    除了药物治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保养措施也对缓解疼痛和炎症、预防血栓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保持健康的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总之,AP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但需注意合理使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 胸骨骨髓炎是一种罕见的骨科疾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于术后胸骨感染患者、老年人和合并糖尿病的全身性疾病患者。

    胸骨骨髓炎的主要症状是胸骨部位持续性的疼痛,疼痛程度可能因人而异,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昏厥。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寒战、局部红肿等症状。

    胸骨骨髓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手术清创和引流等。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为了预防胸骨骨髓炎的发生,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皮肤感染;

    3. 术后注意伤口护理,避免感染;

    4. 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

    5. 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慢性疾病。

    胸骨骨髓炎虽然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但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 肠系膜淋巴结炎,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名字,却困扰着不少家庭。它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尤其在7岁以下儿童中较为多见。这种疾病主要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肠系膜淋巴结引起,导致淋巴结增生、充血和水肿。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症状主要包括阵发性或持续性腹痛、发热和呕吐。这些症状可能会让患儿感到非常不适,甚至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尽管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一定的自愈性,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较长时间。

    那么,为什么肠系膜淋巴结炎会发生在儿童身上呢?一方面,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另一方面,感冒、着凉、饮食不当等因素也可能诱发肠系膜淋巴结炎。

    当孩子出现肚脐周围阵发性疼痛、发烧等症状时,家长应引起重视,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儿科进行检查。如果确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医生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对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通常需要足量抗生素进行消炎治疗;对于慢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可以选择益生菌类药物配合健脾和胃的中成药进行调理。

    除了药物治疗,日常保养也非常重要。家长应保证孩子的饮食均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增强免疫力。此外,注意保暖,避免孩子着凉;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饭后勤洗手,也是预防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有效措施。

    总之,肠系膜淋巴结炎虽然有一定的自愈性,但仍需家长引起重视。通过及时治疗和日常保养,帮助孩子战胜病痛,健康成长。

  • 身体发热但不发烧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可能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缓解。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身体发热但不发烧,指的是体温没有超过正常范围(一般为36.1-37.2℃),但仍然感到发热不适。这种情况可能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

    1. 环境因素: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如炎热的天气、空调房间等,可能导致身体发热但不发烧。

    2. 饮食因素:进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者刚喝过热水、吃热食,也可能引起身体发热。

    3. 神经系统因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能导致体温调节异常,引起身体发热。

    4. 内分泌系统因素: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可能导致体内产热增多,引起身体发热。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缓解:

    1. 脱离高温环境:尽量待在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2. 注意饮食:适量摄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3. 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4. 药物治疗:对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5. 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

    如果身体发热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春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流感,了解流感的饮食注意事项至关重要。

    一、预防流感的食疗方

    1. 预防流感:板蓝根、大青叶、野菊花、金银花各50克,沸水冲泡代茶饮,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2. 治疗流感:

    (1) 发热恶寒,头痛身寒,流涕等:生姜红糖茶、葱白粥、紫苏粥等。

    (2)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咽痛、目赤:菊花茶、桑菊豆豉饮、薄荷芦根饮、白菜绿豆饮等。

    (3) 发热、头痛、头晕、鼻塞、声重、困倦乏力,纳减欲吐:藿香饮。

    二、适宜食物

    1. 饮食宜清淡稀软:白米粥、牛奶、玉米面粥、米汤、烂面、蛋汤、藕粉糊、杏仁粉糊等。

    2. 宜多饮开水:淡绿茶水。

    3. 宜多吃水果、蔬菜:生姜、葱白、香菜、油菜、苋菜、蕹菜、菠菜、茭白、西瓜、冬瓜、丝瓜、黄瓜、西红柿、藕、柑橘、苹果、杏、枇杷、甘蔗、荸荠等。

    三、不适宜食物

    1. 禁吃咸食:加重鼻塞、咽喉不适等症状。

    2. 禁食甜、腻食物:加重痰液、刺激局部引起咳嗽加剧。

    3. 禁食辛热食物:伤气灼津、助火生痰。

    4. 不宜吃烧烤煎炸的食物:刺激呼吸道及消化道,使病情加重。

  • 新生儿的手凉现象一直是家长们关注的焦点。事实上,新生儿手凉的情况可能正常,也可能不正常,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首先,我们要了解新生儿体温调节的特点。新生儿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体温调节能力较弱,皮下脂肪较薄,相对体表面积较大,因此体温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房间温度低、天气寒冷或刚洗完澡后,新生儿容易出现手脚冰凉,甚至发紫的情况。此时,家长应注意保暖,适当提高室内温度,宝宝的手脚会逐渐转暖。

    如果新生儿手脚冰凉,但精神状态良好,吃奶情况正常,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家长们无需过分担心,只需给新生儿适当增加衣物,或提高室内温度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家长要重视新生儿的适宜温度,保证其生活环境温暖舒适,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然而,当环境温度足够,新生儿仍然出现手脚凉的情况时,就要考虑是否存在异常病理表现了。如果新生儿手脚冰凉,且全身皮肤也比较凉,甚至出现花纹,这可能是末梢微循环不良引起的,常与重症细菌性感染、脓毒性休克等相关。此时,新生儿可能出现精神状态差、吃奶欠佳、发热等症状,家长需高度重视,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明确病因后进行治疗。

    针对感染引起的疾病,应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随着病情好转,新生儿的手脚体温也会逐渐恢复正常。此外,家长还需关注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合理喂养等,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新生儿手凉的情况可能正常,也可能不正常。家长们在面对这种情况时,要保持冷静,了解相关知识,科学护理,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