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11月27日,中国台湾演员高以翔在录制综艺节目中因心脏性猝死离世,享年35岁。
35岁,很年轻的年纪。
年轻人突然猝死,已经并不是个例。
2019年11月1日,上海瑞金医院麻醉科医生江金健,因心脏骤停,不幸离世。
2019年7月4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副教授肖育众,被人发现晕倒在实验室,送医后抢救无效死亡。
……
年纪轻轻怎么会猝死?猝死离我们有多近?
为什么有些人年纪轻轻会忽然猝死
在众多引发猝死的原因中,心脏性猝死是发生率最高的。
心脏性猝死(SCD)是由于心脏病导致的意外死亡,据估计,全世界SCD每年有超过700万人丧生。
中国心脏性猝死的发病率是42/10万,据此推算, 每年约有54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
心脏猝死来势汹汹,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分钟。
大多数心脏性猝死是由异常的心律引起的, 最常见的危及生命的是心室纤颤,是指从心室(心脏下腔)发出的不规则搏动,节律杂乱无章。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心脏将无法泵血,如果不及时治疗,将在几分钟之内发生死亡。
心脏性猝死不是突然发生的,有很多风险因素会增加一个人的心脏骤停和心脏猝死的风险。
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长期血压控制不好,容易损害左心室壁,导致左心室肥大,左心室肥大被认为是成年人中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2016年有一份对中国人高血压知晓率的调查,从数据上看,中国人高血压患者的检出率仅有51.6%,有近一半的人群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
这意味着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有心脏病的发病隐患。
“极度疲劳”的状态也是引发年轻人猝死的重要原因。
从数据上显示,中国目前中青年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突发性心源性死亡最常见于30多岁至40多岁的成年人。
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交感神经会变得兴奋,从而使血压升高,让原本就不堪重负的心脏负担增加,诱发心律失常,很容易引发猝死。
猝死诱发因素还有大量吸烟, 饮酒、情绪波动、运动过量……
猝死前是否有征兆
可惜的是,在心脏骤停之前,大约50%的人没有任何症状。
另外一部分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其症状也不会特别明显。
例如突然发生的胸痛,疲劳,头晕,呼吸急促,虚弱和呕吐,而这些症状往往会被大部分人忽视。
猝死如何预防
心脏骤停基本上是“死亡”的代名词。
1. 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
对于年轻人,心脏骤停的筛查显得尤为重要。
筛查的方法建议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电解质等检查,发现心脏缺血、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等证据,以及积极地回顾是否有胸痛、疲劳等症状。
2. 定期体育锻炼很重要
进行自己能耐受的体育锻炼有利于身体各器官发挥正常的功能。
3. 戒烟
吸烟者患冠状动脉斑块的可能性是普通吸烟者的2至4倍,科学研究已证实, 长期吸烟会导致血管内皮严重受损, 从而诱发急性血栓,需要积极地戒烟。
请牢牢记住AED,能救命
心脏性猝死只有短短几分钟时间,但是其实是有机会的。
2019年3月,6名协和医院的医生通过心肺复苏和使用自动除颤仪(AED),成功救治了一名猝死的中年男子。
AED是一种原理复杂但易于使用的医疗设备,可以分析心脏的节律,并在必要时进行电击或除颤,以帮助心脏重新建立有效的节律。
普通人也能够操作AED,当遇到紧急情况,在设备完好的情况,可以立即开启设备,根据设备显示屏和自动语音提示进行操作。
日本是AED普及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根据日本総務省消防厅2018年的统计数据,使用了AED,患者的救命率能提升到53.5%,比仅仅呼叫急救车高出了6倍,也比只做心脏按压高出了3倍。
所以,在公共场合遇到猝死的情况,请大声呼喊AED,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作者 | 高秋
责任编辑 | 十三月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其特点有三:死亡急骤、死亡出人意料和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近年来,我国随着心血管病发生率的增高,心脏猝死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
心源性猝死,占据了猝死中的绝大多数,正是因为心脏这一重要脏器的功能无可替代,而且随着老龄化的加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心源性猝死的患者,也就自然而然的增多了,我们要如何预防心源性猝死呢?
一、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做好心脏病的二级预防
如果已经发现自己罹患心脏病,不管是心律失常还是冠心病,不管是心肌病还是心功能不全,不管是瓣膜病还是其他心脏病,只要发现,做好心脏病的二级预防就相当的重要了,因为有心脏病病史的患者,猝死就已经先行给我们打了招呼,这类人是猝死的高发人群,如果不能做好二级预防,那么后果你懂得。
二、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做好心脏病的一级预防
如果有高危因素,不管是家族心脏病高发病史,还是抽烟酗酒史,还是熬夜劳累加班史,又或者是其他心脏病高危因素,只要有高危因素,还没有罹患心脏病的患者,需要做好心脏病的一级预防,戒除不良习惯等,才能避免猝死找上门来。
三、没有危险因素的人群做好体检
如果没有什么高危因素,定期做好体检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心肌肥厚,心律失常等无症状的时候,也可以通过体检发现,所以,对普通人群进行体检,做好预防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防患于未然。
四、全面科普心肺复苏
猝死最好的治疗就是短时间内进行心肺复苏,因为时间越长,心肺复苏过来的可能性也就越小,超过4-6分钟,多数就不可逆的死亡,所以,如果等医护人员到来,可能结局就悲剧了,所以,做好全面的全民科普,科普心肺复苏,对身边的人尤其重要。
猝死,防不胜防,但我们不能因为防不胜防而不防,毕竟,生命只有一次。
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胃癌男性的发病率是女性的1.5~2.5倍,大约90%的胃癌属于腺癌,可分为肠型胃癌和弥漫型胃癌。胃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增高,发病的高峰年龄在50~80岁。
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区,胃癌年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胃癌占癌症死亡人数接近四分之一。
一、胃癌可以治愈么?
早期胃癌没有转移时,及时行手术切除肿瘤,有机会治愈,进展期胃癌基本无法治愈。胃癌的预后直接与诊断时的分期有关。迄今为止,手术仍然是胃癌的最主要治疗手段。
但由于胃癌早期诊断率低,约10%。大部分胃癌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5年生存率约7%~34%。
二、胃癌患者的饮食调理
胃癌对机体造成很大的消耗,为了保证患者体力和营养的需要,应给予足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热量的摄入。平时应少食多餐,不吃过冷、过热、过硬的食物,忌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胃黏膜。
做过胃切除术后,病人一般在1~3天内逐渐恢复肠功能。当肠内气体从肛门排出后,就可进食少量清流食,如米汁、稀藕粉、蜂蜜水、面汤、青菜汤等,每次饮用100~150ml,一日饮服6~7次。
3~5天后应改为流食,如大米粥、小米粥、鸡蛋汤、蒸蛋羹、鸡蛋面糊等,一日吃5~6次。术后1周可吃半流饮食,如面条、馄饨、米红枣粥、烩豆腐等。产气的食物如牛奶、豆浆以及含粗纤维多的食物,如芹菜、黄豆芽、洋葱等均不宜食用。
三、胃癌的预防
胃癌的预防主要是减少或消除高危人群所面临的各种致癌因素,降低胃癌发病率。其次,早发现、早治疗。注意身体不适症状,定期检查,一旦发现早期胃癌尽早手术,可延长生存期,增加治愈率。另外,治疗胃癌时,应尽可能采取各种综合治疗方,以法预防复发和转移。
早期筛查
年龄≥40岁,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条者建议作为筛查对象:
良好的生活习惯
严冬时节,寒冷的天气对人体露出部位及保暖性差的部位有一定刺激。如果此时穿鞋过紧、保暖不好或很少运动,气血凝滞,可以引起局部血瘀而形成冻疮。妇女、儿童和体弱者的手背、手指、足趾、足缘、足跟、面、鼻、耳轮、耳垂等处易患此病。冻疮给人带来不便和痛苦,严重者对身体健康影响很大。
别再“冻疮”“冻伤”傻傻分不清
冻疮是与寒冷、潮湿相关的末梢部位局限性、淤血性、炎症性皮肤病。本病好发于四肢末端及暴露部位,皮损常表现为红斑或结节,严重时皮损部位可见水疱、溃疡,以及自觉瘙痒、肿胀或疼痛。病情严重时可损伤肌肉、骨骼,引起全身症状。常发于冬季及初春天气寒冷季节,且易来年复发。
而医学上把低温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统称为冷伤,冰点(0℃)以下的低温造成的冷伤才是冻伤,而0~10℃的低温对人体造成的则是非冻结性冷伤,冻疮就属于非冻结性冷伤。
容易形成“冻疮”的因素
气温骤变的换季时节是冻疮最爱出击的时间,潮湿的环境是它的“帮凶”。
除了寒冷与潮湿的外界环境,自身血液循环不好也是导致冻疮发生的另一重要因素,因肢体末梢部位血液循环相较其他部位来说稍差,故冻疮好发于肢体末梢部位。不过,在相同环境下并非每个人都会生冻疮。女性肢体末梢循环常较男性差,儿童末梢循环的调节能力较成人差,糖尿病、营养不良、贫血等人群末梢循环也较健康人群差,因此,这些群体更容易被冻疮“盯”住不放。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冻疮患病与否与遗传也有关系。基因使得个体对寒冷和潮湿的反应存在差异,让某些人天生易感冻疮。
温暖环境里更难受
虽说冻疮是常见小病,但要赶走它却并非易事。冻疮有反复复发的恼人特性,往往连续几年都会在同一部位发作。更恼人的是,冷时还好,一旦进入温暖的环境,冻疮部位就会变得红肿、刺痒无比,严重时刺痒变为疼痛、局部出现青紫团块甚至溃烂,久久不愈,很令人心烦。温暖的环境之所以会让冻疮更折磨人,是因为低温使得皮肤血管收缩,当进入温暖环境后,动脉受热扩张,同时会伴血管通透性增加,就造成了皮肤组织发红水肿,而组织水肿又会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痒痛感。这就是为什么进入温暖环境后冻疮导致的痒痛才“发作”。
有一位阿姨问我:为什么我们都是夫妻同时患糖尿病?糖尿病会传染吗?
夫妻对拜,送进“糖”房
呵!好多年没听过这个问题了。答案是肯定的:糖尿病不会传染。那为什么夫妻会同时患上糖尿病?
用丁香医生的话说,原因有三:
一拜天地,即拜基因所赐;
二拜高糖,拜不良生活方式所赐;
三夫妻对拜,拜相同不良生活方式所赐。
三拜结束后,就送进“糖”房。
这种看起来像传染的糖尿病包括3类人:
1、 有血缘关系的人:如北京有一门5朵金花全部患上2型糖尿病,属于遗传性质;
2、 有相同生活方式的人:比如夫妻同时患上糖尿病,这是因为有相同的不良生活方式,另外到了一定的年龄,比如50岁以上了,也是患糖尿病的高发年龄。
曾经有媒体报道的“糖尿病村”,是因为整个村里以前很落后,后来开矿了,村里有钱了,吃得多动得少,因此一个接一个患上糖尿病了。当时村里人也以为糖尿病会传染。
3、 到了50岁以上的人,50岁以上的年龄本来就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瑞典研究:糖尿病真的像会“传染”
关于这种说法,瑞典的科学家曾经做过研究,主要观察 15 万名 2 型糖尿病患者及其 2 万名子女,结果发现:
如果某个家庭中有人得了糖尿病,那么他家里人得糖尿病的风险大约是一般人的 2~30 倍。
如果某人有两个兄弟姐妹都得了糖尿病,那么这个人得糖尿病的风险是一般人的 30 多倍。
这也说明,兄弟姐妹之间相同的那一部分基因,在糖尿病发病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上海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王卫庆教授在大众医学上也指出,我们中国的研究团队在2011~2012年选取全国25个社区中34 805对年龄在40岁或以上的夫妻开展调查。
研究结果显示,与配偶为非糖尿病的调查对象相比,配偶罹患糖尿病的调查对象具有更高的概率罹患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
在没有血缘关系的夫妻之间,若有一方患有糖尿病,那么另一方夫唱妇随地患糖尿病的风险是一般人的 1.3 倍。
5个方法杜绝“传染”
看到这里,很多已患糖尿病的就紧张了:你说影响老伴也就罢了,毕竟都老了,相互扶持;但万一遗传给孩子可怎么办?
莫怕!虽然2型糖尿病有遗传因素,但想要预防它,其实也没那么难。而且自己患糖尿病,给身边亲人敲响警钟,这也算是舍己为人、大公无私了。
1、 防止太胖
一胖毁所有!说的不只是视觉,还有健康。胖,真的会容易让人生病。努力保持BMI在18.5-23.9之间,最好能在22左右。
男性腰围控制在90厘米以内,女性腰围控制在85厘米以内(记住这个腰围“985工程哦”)
2、 健康饮食
多选择新鲜的全谷物、蔬菜,避免太甜、太油、太咸、深加工、高热量油炸食物,适当吃一些杂粮、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3、 养成运动的习惯
不只是要运动,还要把运动当做一种习惯。
你以为运动的人表面上很风光,实际上……他们内心和表面一样阳光。运动给人带来的好处是你想象不到的。
4、 定期体检
如果你已经患糖尿病,可以定期给身边的亲人也测测血糖(视情况而定,比较肥胖、不爱运动人,可以每周或每个月测一次),一旦发现血糖偏高,及时干预;
糖尿病发现得越早、干预得越早,花钱越少,受罪越少,健康越多。
5、 放轻松
别给自己太多压力,如果你和亲人做到了以上几点,一般会离糖尿病比较远。而且你会发现,与家人一起预防糖尿病,全家人越来越健康,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
诺诺不打诳语,前不久就有这样一个故事,详情请阅读:没吃药,3个月通过饮食运动帮老公血糖达标,所有糖友都应该这样做
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一定是你想象不到的!
(注:1型糖尿病遗传因素较少,更不存在“传染”,请那些自责“没有照顾好孩子导致他患1型糖尿病”的家长们摆正心态:我们不要后悔过去,要做的是认清疾病,照顾好他们的未来)
近日,医院新收了一对夫妻,两人竟然同时被诊断为胃癌。原来,他们夫妻二人老家是山区的,在儿子2岁时他们到了大城市打工,二人不久就慢慢适应了城里生活。看着城里孩子享受着城市美好的生活,他们便想到了自己还远在山沟老家的孩子,于是就有了要通过努力在城里买房安家的想法。
因此,两个人工作上更加努力拼搏,而且为了能拿到全勤奖以及比平常工资多一倍的加班费,两个人更是没日没夜的加班工作。每次夫妻二人回家做饭时,都会做好能吃好几顿的饭菜保存在冰箱内,甚至有时连着两三天只吃馒头和老咸菜。如果想吃水果时,两人为了省钱也只是买带有坏斑的买。转眼几年过去了,两人总算在城市买了一套小平方的房子,并将儿子接到了城里跟自己一起生活。
有一天,丈夫总觉得浑身没劲,感觉特别劳累。本以为是工作时间太长的原因,两人并未太在意。直到前几天的晚上,丈夫突然感觉腹部开始疼痛难忍,在妻子劝说下,丈夫同意到医院检查,最终医院科主任诊断其患上了胃癌。科主任在了解了其生活和工作等状况以后,便建议病人妻子也做一下检查。非常不幸的是,妻子竟然也患上了胃癌。
为什么夫妻二人同时患上了胃癌呢?其实,正是跟他们平常经常吃的两种东西有关:隔夜菜和腐烂的水果。隔夜菜和腐烂水果中会含有较多亚硝酸盐,这些亚硝酸盐即使通过加热也无法去除。
研究表明,长期摄入过多亚硝酸盐,除了引起食物中毒、甲状腺肿、胎儿畸形等,甚至会导致食道癌和胃癌。更为严重的是,亚硝酸盐可能会导致摄入者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
除了隔夜菜和腐烂水果会含有较多亚硝酸盐,腌制肉制品、泡菜、咸菜、火腿肠等都会含有较多亚硝酸盐,所以生活中对这些食品一定要严格控制其摄入量。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放弃、逃避、退缩、依赖、缺乏勇气,是处于抑郁之中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表面看起来是产生于现实中的挫折与失败,但其根源依然来自于内心中的“战争”。
患者会表现出逃避工作、逃避人际交往的倾向,有时连应付日常生活都成了问题。逃避也会以“病态依赖”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在所依赖的人身边才能部分地面对生活,离开所依赖的对象他什么都做不了。一开始,逃避会令他感觉好过一些,起码可以少一些自我挣扎。但逃得了一时却逃不了一世,这是一场来自内心的战争,就算逃避了所有人,所有事,都不会终结。
这场战争的起源在于两个自我:理想化自我与真实自我。正是因为理想化自我无法达到,而真实自我又无法接受,所以他一直在两个自我的矛盾中挣扎。开始他会奋力地摆脱真我,以达到理想化的自我,当这种挣扎在现实面前变得苍白无力的时候,他就会慢慢地变得自卑与自恨。
当他既无法放弃幻想,又无法面对真我的时候,就会逃避现实来让自己“心安”。毕竟他自己都无法面对这“丑陋”的自己,又怎敢让别人发现,所以逃避也是维系理想化自我的一种手段。缺乏对真我的接纳,有时也会被外移,就好像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的他,没有人会接纳这样的他,如果以这样的自己去见人,就一定会受到他人的伤害或抛弃。
总之,因为这种外移的作用(把自己内心中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他可以找到很多支持自己逃避的理由。如,失败、他人的否定、现实的艰难等。但逃避并不能解决这场内心的战争,只会带来更多的失败与挫折。逃避的时间越久,就越没有勇气来面对生活与真实的自己。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在疾病面前,我们会本能地选择快速见效的治疗方法。但治疗后,康复过程与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的却是持续的量变。
——丁荣晶
若非亲身经历,普通人很难理解疾病给人带来的打击。
“心肌梗死”这四个字意味着——在短时间内,你的胸部会剧烈疼痛,心脏收缩能力下降,无法正常工作,最严重的结果是死亡。
如果能够抢救及时,医生会探查你的心脏,找到堵塞的冠状动脉血管,植入支架。命能够保住,但是等待你的是术后的心脏功能重建和心理重建。
甚至对于部分患者来说,只能长期躺在床上,在方寸之地活动,吃喝拉撒都需要人来照顾,没有基本的尊严可言。
但是置入支架并不是治疗的终点,病人的最终生活也不应该缠绵于病榻,他们值得更好生活。
李康(化名)是一名心梗患者,2018年,他经历了心梗住院治疗,病情恶化卧床不起,到最后经过心脏康复治疗后,慢慢恢复健康,能够正常生活的一系列转变。
他的经历,对于心脏疾病患者家庭来说,是一个值得参考和借鉴的案例。
一波三折
2018年,59岁的李康因心肌梗死住进当地的心外科病房,冠脉造影显示,他的心脏病变非常严重,需要马上植入支架,但是他的心功能严重不全,动手术的风险非常高。
无论手术与否,对于李康和他的家人来说,最后的结果可能都难以承受。
走投无路之下,全家人决定去北京做最后一搏。
2018年9月16日,在救援直升机的帮助下,李康入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CCU监护病房。10月10日,经过CCU医护人员积极抢救,李康的病情稳定下来,终于有条件接受支架介入手术。
李康放了支架之后,心脏功能确实好转了,然而并没有如之前所期望的全身功能恢复更好,感染不能控制,肾功能恶化需要血滤,消化功能严重下降,血糖水平不好控制,整夜无法入睡,甚至出现谵妄,连坐起的力气都没有。
手术后第三天,李康的肾功能衰竭,开始接受血滤治疗,消化功能也出现严重衰退,到后来睡眠也有了问题,甚至出现谵妄,连坐起的力气都没有。
为了给李康治病,他们全家人都来到了北京,在医院周边租了房子,为了让李康家能在医院吃的舒服,家里人更是日日买菜做饭,送到病人床前。
当时的情况,对于李康他们一家人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峰回路转
心脏监护室CCU医护人员为了患者的治疗殚精竭虑,心脏监护CCU的护士长王静忽然想到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她曾经参加过一次心脏康复的国际论坛,心脏康复目前是一个新的治疗方向,主要是为了帮助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在术后恢复健康,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北大人民医院刚好有心脏康复领域的专家——丁荣晶教授,她在心脏康复方面有着丰富临床经验。
王静辗转联系到了丁荣晶教授团队,幸运的是,丁教授经过评估后认为,如果李康在医生的严格监督下接受心脏康复治疗,是有可能康复的。
丁教授带领心脏康复团队,根据李康的心脏病变、身体状态、饮食、情绪、睡眠等情况作了细致全面的分析评估。
随后,丁教授为李康制定了心脏康复治疗方案,I期的心脏康复将在心脏监护室进行。
2018年11月5号,李康的心脏康复治疗开始了。
从改变呼吸方式做起
针对李康目前的状态,为了他的安全和科学化治疗,我们一方面需要降低患者的心肌耗氧量,另一方面要改善患者的氧摄取能力。
丁教授从李康的呼吸功能开始着手,不仅是进行呼吸模式调整,还有吸气和呼气功能角度整体进行评价和指导,以免因为错误的呼吸会引发呼吸肌窃血现象,导致心脏负担加重。
因此指导他学会如何正确呼吸非常重要,第一步就是要让李康能够重建呼吸模式,最大化控制病情进展。
运动康复训练
考虑到李康目前的精神状态问题,丁教授告诉运动治疗师需要加入身心放松训练,促进李康从神经肌肉到自主神经功能的双重改善。
李康的肢体功能恢复计划也在同步进行中,丁教授团队为李康安排了下肢关节活动,从髋关节,到膝关节再到踝关节,从每次5分钟逐渐延长到每次20分钟,上下午各一次。
由于李康卧床时间较长,腰部和下肢肌肉力量非常弱,待李康的关节灵活性与稳定性的提高后,丁教授开始加强对他的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训练。
丁教授为李康准备了脚踏车,这样他在床上躺着,就可以进行下肢肌肉的活动,同时也对其上肢肌肉从局部到整体设计锻炼方案。
饮食调整
调整饮食也是心脏康复的重要一环,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营养科一起,为李康设计了一套日常饮食方案。
经过I期的心脏康复训练之后,李康可以自己坐起来吃饭了,食量开始增加,精神状态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2018年11月16日,李康因病情需要转入肾内科继续治疗,但是他的心脏康复治疗并没有中断。
在他身体各项机能提高以后,丁教授团队又制定了下床后的活动方案,比如站立训练,走路调整训练……
2019年1月,李康仍然在进行心脏康复训练,现在已经可以下床正常活动了。
如果说冠脉支架治疗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心脏康复治疗就是让患者活得更好,余生不在病榻上度过,不再反复住院和发病,让患者拥有一个健康完美人生,实现健康终老。
心脏康复治疗
丁教授强调:“想要做好心脏康复,医生需要关注患者身体多脏器的功能协同问题,同时也需要有些意外事件的预判能力。”
第一,要有严密的心电血压血氧和血流动力学监护,随时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有异常,糖尿病患者还需要注意监测血糖。
第二,如果患者体力极度虚弱的话,从呼吸肌训练开始,训练中注意观察是否有呼吸模式异常等问题。
第三,肌肉的训练,从关节到肌肉,从下肢到上肢,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力量从抵抗身体重力开始,从肌肉训练到神经肌肉协调等等,避免肌肉拉伤和骨折。
第四:鉴于患者目前的精神状态异常睡眠颠倒等问题。
通过全面的评估和系统的设计安排,心脏康复才是完整的,我们才能真正做健康的主人,才能实现我们治病的初心。
说到肝脏,大家都知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它每时每刻都在帮助我们分解身体中的毒素,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一些伤害肝脏的行为,很多人还不知道,比如说到了夏天,天气比较热,一些人习惯喝冰啤酒,这样对肝脏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很多酒精性肝炎也是由此而来,再者,很多人的饮食习惯不规律,经常吃一些不健康的食物,比如方便面、油炸食品、腌制品等,长此以往,再好的肝也顶不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关于肝脏的疾病,一发现就是晚期,白白的错过了肝病的最佳治疗时期。这是因为肝脏有一个"特殊技能",就是当它受到伤害时,也不会直接反应出来,甚至有25%肝细胞受到损伤,也可以维持正常的运转。
但是肝脏发生病变前也会给我们发出一些"征兆",这些变化非常细微,需要细心观察才可以看出来,稍不注意就容易忽略掉。
肝不好的人,通常身上会出现这2种"异常",若一个不占,值得恭喜
异常一、刷牙时牙龈经常出血
牙龈出血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况,许多人都没有引起重视,认为只是一件小事,过一段时间就好了,结果过了很长时间,牙龈出血的情况依然存在。
一般来说,上火时也会出现牙龈出血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引起的出血是短时间的,通常多喝点水,这种症状就会慢慢的消失,但如果你发现刷牙时经常会出血,那可能就是肝脏的问题了。
这时你可能会奇怪,牙龈出血和肝脏有什么关系?其实肝脏受损,也会引起牙龈出血的情况。这是因为随着肝功能的衰退,凝血因子的合成能力也会随之下降,这样一来,体内的凝血因子数量减少,就容易引起出血异常。
异常二、脚掌发白
脚位于人体的最低处,却是人体健康的"指向标",许多疾病都可以脚上的变化反应出来,同样,肝脏的健康与否也与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通过观察脚掌的颜色判断出来。
正常的脚掌颜色应该是白里透红,但如果脚掌发白,没有血色,这可能是肝功能发生了障碍。根据中医理论,肝脏每天都在分解着人体的毒素,肝功能受损时,血液健康也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由于体内的毒素无法排出,就会在体内越积越多,致使血液流通不畅,脚掌供血不足,就会出现发白的症状。
总结以下3种保护肝脏的做法,坚持做,呵护肝脏的健康,让肝脏轻松起来
一、经常保持心情愉悦,不生闷气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个说法,"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就大动肝火",这其中就暗含了一个医学道理,即生气对肝脏的健康是非常大的,如果经常发脾气,就会导致体内肝火旺盛,时间长了,很容易使肝细胞受损。
根据调查显示,经常生闷气、发脾气的人患肝病的概率更高,所以,要想养肝护肝,就绝对不能随便的发脾气。
二、少熬夜
我们应该都知道,熬夜对身体没有好处,不管是通过电视新闻,或是其它渠道,都可以了解到熬夜的危害,甚至经常有"熬夜猝死"的报道发出,看到这些新闻,不禁让人非常的惋惜,一个鲜活的生活竟被"熬夜"这个恶魔夺去了,因此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尽量少熬夜。
今天小编要为大家再介绍一个熬夜的危害,那就是熬夜对肝脏的伤害非常大,其原因是肝脏在晚上分解毒素的能力比白天要高达14%左右,如果长期熬夜,肝功能会逐渐下降,身体中堆积的毒素也越来越多,这对肝脏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急性心肌梗死造成悲剧的例子多不胜举,在很多自媒体的文章中,心肌梗死都是一个久热不衰的话题。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后的科普也各种各样相关的说法也不尽相同,所以很多人就有疑问,发生心肌梗死以后,我们的家人需要做什么,才能保证患者能够最大限度的获救降低死亡呢?咱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第一时间拨打120
急性心肌梗死以后任何所谓的偏方秘诀都不可能挽救心肌梗死,只有第一时间拨打120,到医院进行溶栓或者急诊手术治疗,才有可能力挽狂澜,挽救心肌梗死于一线。所以心肌梗死以后我们第一时间要做的就是拨打120。
二、不要继续活动
急性心肌梗死以后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自己要不要地尽快赶到医院,但往往在赶到医院这样的过程当中,发生悲剧以后我们无法进行及时的施救,所以如果120能够在在很短的时间内赶到的话,我的建议是不要继续活动,等待医务人员到达现场进行救治。
三、保持安全体位
急性心肌梗死以后不要活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保持一个安全的体位,我经常告诉我的患者,如果心肌梗死以后最好保持平卧或者倚靠位,不要站立或者坐着,因为心梗后一旦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可能随时晕倒,而站立或者不安全体位时很容易导致二次伤害。
四、不要乱用药物
很多人会问要不要含硝酸甘油,要不要含舒效救心丸?我的原则是在没有搞清楚是什么疾病之前,不要乱用药物,毕竟我们不是医务人员,而且如果真的是心肌梗死,那么我们无论用哪一种药物,都不可能缓解症状,只有溶栓和急诊手术能够改变和改善疾病状态。
五、听从医生安排
即便是到达医院以后,也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安排,第一时间作出决定。无论医生建议你溶栓还是急诊手术,配合治疗是最好的处理方法。
六、学会心肺复苏
心肌梗死以后我们能做的除了以上这些以外,在医务人员没有到达现场之前能够学会判断,意识障碍能够学会心肺复苏,掌握心肺复苏技巧,可以大大增加患者的相关风险增加救治成功率。
看懂了吗?急性心肌梗死我们能做的其实很少把自己安全的交给医生,听从医生的安排进行,尽快的开通血管治疗,挽救濒死的心肌才能让我们最大限度的减少死亡,减少并发症!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
又是一个夜班,又是一个彻夜不眠。而下夜班也只能第二天中午处理完手头的工作才能回家。每每看到医生猝死的报道都心痛不已,也深怕自己躺下后不会醒来。 猝死就在你我身边,可以浓缩成 6 个字,即患者是因病、突然、死亡。应该如何预防呢?
不急,先听听我的夜班故事。白天来了一个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的心肌梗死患者,患者及家属选择了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后需应用肝素钠持续泵入48小时抗凝,每4小时要采血监测APTT,使之维持在50-70S。夜班接班后仔细查了患者,开始完善在院病历、出院病历,应对随时患病的患者,多次查看心梗患者,接近凌晨的时候,查看化验APTT不达标,调整肝素。这时电话铃响了,心跳突然加速,猛地心悸了几下。这就预示着要来新的患者了。内心企盼着会不会是其他科室请教问题的?会不会是找借用仪器设备的?拿起听筒,一个熟悉的声音:我是急诊科,一个考虑心衰的患者,准备好床接患者。赶紧放下手头的活,吩咐护士准备。一会患者上来了赶紧监护、查看生命体征,查体、问病史、用药、写病历和患者家属谈话签字,一套下来1个多小时。患者也平稳了许多。继续完善病历,熬到了02:30实在有些困了,回到值班室眯着,闹铃定到03:50,因为04:00需要采血化验。迷迷糊糊的也不知道到底睡没睡着,外面有一点动静就惊醒一次。一会的功夫被熟悉的音乐叫醒。这时候赶紧下医嘱抽血化验,约20分钟后APTT出来了,刚好达标。患者监护生命体征平稳,新来的患者半卧位依然入睡。回到值班室,总是处于半睡半醒状态。突然间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彻底弄清醒,原来是护士喊我,急诊又打来电话。。。。。。打开手机看时间06:45,赶紧洗了一把脸,整理被褥,来到医办室守候,有一个心衰的患者喘得厉害,赶紧用药、抢救,大约30分钟后开始逐渐呼吸平稳,这才松了一口气,又要开始写病历、谈话、签字......交班、查房、开药、开检查单,忙完已是11:55.
下夜班补觉,却也不像年轻时候睡得踏实,体力恢复的也慢。睡了2个多小时,女儿放学回来我也就醒了。短短的陪了会孩子,刷了刷头条......心里很不开心,今天阅读量好少啊,也没涨粉丝啊。到了快18:00却又要出门,因为已经答应了一个好兄弟一起要喝酒。无奈的酒局,悲惨的人生。几瓶啤酒下肚,很快就醉了。高强度夜班,短暂的睡眠,又大量饮酒。作死的节奏。第二天晨起胃难受、头晕、周身无力。
而今天03:00就醒了,再也睡不着。索性起床,来到电脑前,思索着前几天,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出的一条消息,标题为80后们:“中年人”这个称谓,你们接受吗?文中提到第一批80后已经37岁,最后一批也满28岁。中年象征着柴米油盐,象征着重压下的琐碎生活,而我今年正好是本命年36周岁。不服气是没用的,因为身体和潜意识已经不断的提醒自己真的不年轻了。各种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也越来越年轻化。我们科见过一个29岁心梗的患者,就是因为长期熬夜、大烟、大酒,最后放了支架。他是不幸的年纪轻轻就放了支架,终身泡在药里,他又是幸运的,他有机会做了支架,而没有猝死。70、80后醒醒吧,不要再透支身体了。牙疼的时候才知道大鱼大肉摆在面前也没用。生病的时候才明白金山银山也没地方花。人生最悲惨的事就是人在天堂,钱在银行。你有再多的财富,没有健康等于零。
书归正传吧,我们来说猝死。世界卫生组织对猝死的定义为“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尽管猝死难以预测,但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可有一些征兆,如心肌梗死引发的猝死,常在发病前一周出现背痛,胸痛,气短、胸闷、疲乏等症状,需引起重视。
怎么才能有效的预防猝死呢?
一、平衡饮食,加强运动,控制体重
生活中要避免胡吃海塞,不要再参加一些没有必要的酒局。多吃水果、蔬菜,BMI指数控制在24以下。(体质指数,简称BMI)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此外,每周宜进行三次以上的有氧运动,每次30~45分钟,有利于体内物质代谢,保持血管舒缩弹性。应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
二、戒烟限酒
吸烟和吸二手烟等于慢性自杀,烟的代谢物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损害舒缩功能,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风险。而长期大量饮酒会引发肝硬化、酒精性心肌病等疾患,如果正在应用头孢等抗生素,容易造成双流伦反应,诱发猝死。
三、经常测量血压、血糖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生活方式西方化,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逐渐增多。要关注自己的血压、血糖,及时治疗,千万不能不当回事。
四、多饮水,避免久坐不动
持续缺水的状态会导致血液黏稠,一直保持坐姿将不利于下肢的静脉血液回流到心脏,血液淤滞会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一定要注意定时的起来运动和补充水分,虽然忙起来很难兼顾,但是为了您的健康、您的家人,请尽量去做吧。特别要说明的就是“经济舱综合征”,有的人长时间坐飞机,肢体活动受限,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导致肺栓塞死亡。
五、注意身体的求救信号
时刻关注身体状况,当出现胸闷、胸部挤压痛;心慌;长期上腹痛;气短、呼吸困难;头晕、晕厥;冷汗;恶心呕吐;莫名疲劳等症状时一定要重视并及时就医,因为这都是猝死前的信号!
六、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释放压力
别将压力看成动力,透支身体,累坏自己。我们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压力势必增大。但这不是不爱护健康的理由。年轻时用健康换钱,年老了试图用钱换健康。结果是人财两空。我们不是一个人,我们的身后是一个家庭,是那些最爱我们最离不开我们的人。
七、做到定期体检
体检了解自身身体情况,做到及早预警、早干预,有效地预防猝死等严重情况的发生。别以为能救命的只有医生,其实最能救命的是你自己,养生防治重于救命,
八、多关注专业人员的正确健康宣传知识。
学会心肺复苏知识,懂得猝死基本抢救流程。
最后,真心希望大家重视自己的身体。您的健康,我的心愿。
近年来,心肌梗死这一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年轻化趋势,给年轻人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威胁。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发生心肌梗死往往起病急骤,症状凶险,且多无先兆不适,易出现致死性心律失常,早期猝死率高。
年轻人心肌梗死的高发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现代中青年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和生存压力增大,导致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其次,缺乏体力劳动和运动,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环境污染,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此外,年轻人缺乏“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保护机制,一旦发生血管完全闭塞,心肌梗塞面积会更大,严重并发症和猝死风险更高。
那么,哪些年轻人需要防范心梗的“突袭”呢?研究表明,中青年心肌梗死多发生于男性,尤其以从事脑力劳动者居多。长期吸烟、具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冠心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的年轻男性,更应警惕心梗的发生。
对于年轻一族,一旦出现典型心肌梗死的表现,如持续胸痛、胸闷、冷汗等,应高度警惕。如果突然发病,周围的人或家属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采取以下措施:平卧休息、给予急救药品、吸氧、人工呼吸等,并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
为了预防心肌梗死,年轻人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保持良好的心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合理饮食等。此外,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也是预防心肌梗死的重要措施。
高血压,曾经被认为是老年人的专属疾病,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高血压的行列。本文将围绕高血压的危害、发病原因、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科普,帮助大家了解和预防高血压。
一、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壁受损,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肾衰竭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二、高血压的发病原因
1. 遗传因素:高血压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家族中有高血压病史的人更容易患病。
2. 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因素,如高盐饮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等。
3. 精神因素:长期的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也会导致血压升高。
4.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避孕药、激素等,也可能导致血压升高。
三、高血压的治疗
1. 生活方式干预: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盐摄入;增加运动量,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
2. 药物治疗:根据血压水平、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
3. 手术治疗: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高血压,如主动脉缩窄、动脉导管未闭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四、高血压的预防
1. 健康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
2.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3.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
4.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导致血压升高,应尽量避免。
5. 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6.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血压检测,及时发现高血压并采取措施。
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许多患者都会出现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无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本文将介绍抗心律失常治疗的目的,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首先,抗心律失常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维持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血液循环状态。正常情况下,心脏具有很强的代偿和调节能力,即使在心率异常的情况下,仍能维持足够的心排血量。然而,当心脏功能不正常时,这种代偿能力就会丧失,导致心排血量减少,血压下降,甚至出现血液循环障碍。通过纠正心律失常,我们可以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维持血液循环的稳定。
其次,抗心律失常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症状。许多心律失常患者都会出现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无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影响睡眠、工作、休息及日常生活。通过及时治疗,这些症状可以得到有效缓解,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抗心律失常治疗还能预防猝死。心源性猝死是临床上常见的死亡形式,其中冠心病患者发生猝死的概率最高。据统计,美国每年有30~60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其中约80%~90%的病例与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并发室颤有关。因此,抗心律失常治疗对于预防猝死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抗心律失常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电除颤、射频消融和安装起搏器等。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方法,通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控制心律失常。电除颤和射频消融是通过物理手段直接消除心律失常。安装起搏器则是通过植入起搏器来调节心脏的节律。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戒烟限酒等都是预防心律失常、改善病情的重要措施。
总之,抗心律失常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猝死具有重要意义。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注意日常保养,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心肌炎,一种常见的心肌炎症性病变,其病因多样,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多种感染因素,以及药物、毒物、血管炎等非感染因素。由于心肌炎的病因和病情复杂,其临床表现也千差万别,从无症状的轻度患者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的重症患者均有可能出现。
心肌炎的病程具有一定的自限性,部分患者可自行好转,但也可能进展为扩张型心肌病,导致慢性心力衰竭。因此,心肌炎的治疗至关重要。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休息、营养支持等,其中药物治疗包括抗病毒、抗炎、抗心律失常等药物。
为了更好地管理心肌炎患者,以下是一些日常保养的建议:
1. 保持良好的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心脏的恢复。
2. 均衡饮食:保持营养均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3. 定期随访:定期进行心脏彩超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4. 遵医嘱:按时服药,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
5.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心肌炎患者在选择医院和科室时,应选择具有心血管疾病诊疗经验的医院和科室,以便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冠心病,作为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一旦被诊断为冠心病,患者除了遵循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也需格外注意,因为它们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心脏事件,如猝死、心肌梗死、急性心功能衰竭等。
血液流动和血液凝固性是导致心脏事件的两个重要因素。冠心病患者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过度体力劳动、吸烟、高脂肪饮食等行为下,都有可能引发心脏事件。
1. 情绪激动:特别是过度愤怒,会导致患者心率加快,原本狭窄的冠状动脉进一步缺血;愤怒还会刺激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引起冠状动脉收缩;血压突然升高,容易导致黏附在冠状动脉上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剥落。
2. 精神紧张:可能导致40%-70%的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缺血,且通常无症状,甚至心电图也没有改变。一旦诱发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预后多比较差。对于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精神紧张时不易发生心肌缺血。
3. 过度体力劳动:平时很少从事体力活动的人,突然进行过度体力劳动或极度用力,很容易诱发心脏事件。特别是冠心病患者患病后减少运动量,甚至长期卧床休息,突然进行强度很大的活动或体育锻炼是非常危险的。然而,经常保持规律、适当强度的体育锻炼,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可能性明显下降。
4. 用力排便、吸烟、饮酒、过度饱餐、高脂肪饮食等行为都十分危险,尤其是在冠心病病情不稳定时,任何一个小动作都可能导致心脏事件。
因此,冠心病患者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上述危险行为,定期进行体检,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风险。
近年来,猝死事件频发,让人们对生命健康更加关注。猝死,顾名思义,就是突然发生的死亡。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猝死去世的人数近55万,平均每天有上千人因猝死离世。猝死现象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猝死离世,令人惋惜。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猝死呢?猝死之前有没有征兆?如何预防和避免猝死的发生?本文将为您一一揭晓。
猝死的原因
猝死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心肌梗死、冠心病、高血压等。这些疾病会导致心脏功能衰竭,从而引发猝死。
2. 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也是导致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包括脑出血、脑梗塞等。这些疾病会导致大脑功能受损,从而引发猝死。
3.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异常,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房颤等。这些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骤停,从而引发猝死。
4. 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导致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吸烟、饮酒、熬夜、暴饮暴食等。
5. 压力: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容易导致身体机能下降,从而引发猝死。
猝死的征兆
猝死虽然突然,但往往也有一些征兆,如:
1. 持续胸痛或胸闷
2. 持续头晕或头痛
3. 持续气促或呼吸困难
4. 恶心、呕吐
5. 意识模糊或晕厥
如何预防和避免猝死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
2. 控制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3. 减轻压力:学会放松,避免过度劳累。
4.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5. 学习急救知识: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够及时进行自救或互救。
心脏健康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却可能成为引发猝死的‘最后一根稻草’。近期,一项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柳叶刀》上的研究,首次对导致心脏病发作的‘最后一根稻草’进行了排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份‘伤心榜单’。
第一位:空气污染
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的环境中,如交通密集的闹市,会显著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会刺激心脏血管,导致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
第二位:用力过猛
日常生活中,如用力解大便、搬重物等突然发力动作,都可能导致血压骤升,增加心脏负担,引发猝死。
第三位:过量饮酒
过量饮酒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长期酗酒还会导致心脏肌肉损伤,引发心脏疾病。
第四位:情绪波动
情绪波动,尤其是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会刺激交感神经,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
第五位:暴饮暴食
暴饮暴食会导致胃肠道负担加重,血液流向胃肠道的血液增多,心脏供血不足,增加心脏负担。
第六位:吸烟
吸烟会导致心脏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长期吸烟还会导致心脏疾病。
第七位:久坐不动
久坐不动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增加心脏负担,引发心脏疾病。
第八位:高盐饮食
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引发心脏疾病。
第九位:缺乏运动
缺乏运动会导致心脏功能下降,增加心脏负担,引发心脏疾病。
第十位:肥胖
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引发心脏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