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为什么糖尿病病人要查眼底?

为什么糖尿病病人要查眼底?
发表人:马美娇

一个糖尿病仅仅5年的患者的眼底,该有的并发症几乎都有了,大片的出血,渗出,棉绒斑,增殖期的新生血管,覆盖整个视盘和鼻上方网膜的纤维增殖膜,大片的网膜水肿,没有新鲜的玻血,玻璃体积血都已经机化,牵拉网膜和血管,屈光间质不好,OCT仅仅扫到一部分,只能进一步B超确定有没有网脱,而患者视力也仅仅0.02,其实网脱的可能性已经很大了。最让人可惜的是他对侧眼的眼底也很差,如果不控糖不做任何干预,结局和这个眼几乎无差。好多人并不清楚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症,像今天这位患者,视力下降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他只觉得是休息不好,根本没有想到是糖尿病原因。临床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很多糖尿病会诊查眼底的病人,有初发眼底就很差的,有需要用药,打激光,眼内注药甚至手术的,有通过干预好转的,也有彻底失明仅存光感的,当然也有一部分人30年糖尿病眼底依然干干净净的,个体差异存在,但更多的还是对血糖的绝对控制,这也是遏制糖尿病眼部乃至全身并发症的根本。发这么多只是希望给大家提个醒,请一定重视糖尿病眼部并发症,无论有没有症状,都要遵医嘱查眼底。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糖尿病性多发性微血管并发症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作者 | 营养科 许英霞

    文章首发于 | 北京天坛医院 

     

    今天上午门诊来了一名51岁的女性患者,糖尿病10余年,近日外院监测空腹血糖9.95mmol/L,糖化血红蛋白7.1%(该院正常上限5.8%),身高165cm,体重76kg,近2个月体重增加了6kg。既往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10余年。

     

    患者提问

     

    患者一进门诊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我吃了3种降糖药了,为什么我的血糖控制的不好?我每顿就吃一小口米饭,我的体重为什么长这么快?

     

    通过膳食调查,我了解到:患者每日8点早餐,牛奶、鸡蛋、麦片,有时加几片饼干;到午餐时间并没有饥饿感,11:15按时在单位食堂吃午餐,主食+荤素搭配菜肴,比如肥牛葱头盖饭、各种肉片炒菜等;下午无饥饿感情况下加餐无糖点心、无糖巧克力;晚餐7点左右在家吃,主食+炒2-3个菜(五花肉,锅里、盘里会剩油),餐后吃水果、每日坚果。上下班坐车,基本无运动。给患者做了人体成分分析,体脂率38.5%,基础代谢1378kcal。

     

     

    糖尿病治疗饮食原则

     

    个体化控制每日总能量,在总能量范围内合理安排餐次,少量多餐,定时定量进餐,每顿正餐包括主食、肉蛋奶、蔬菜,烹调采用蒸、煮、炖、汆、炝拌、生食等方法。

     

    这位患者有几个糖尿病饮食治疗误区:

     

    1、糖尿病饮食治疗不是单纯少吃一口主食那么简单;

    2、要控制全天总能量,依据该患者身高、体重等情况,每日能量需要1500kcal,粗略估算一下,每日实际能量至少在2000kcal以上,也就是每日能量多摄入500kcal以上,所以体重会增加;

    3、患者认为无糖点心、无糖巧克力可放心食用,其实无糖点心除了口感不甜以外,能量远高于同等重量的馒头;

    4、水果、坚果当零食,不计入总能量;

    5、烹调油、五花肉造成每日脂肪量超标;

    6、患者从不感觉饿,也就是每餐能量都“富裕”。

     

     

    给了患者一个每日1500kcal的食谱,又指导了如何粗细搭配、薯类代替部分主食、荤素搭配、蔬菜、水果的选择等。最后给予运动指导,每餐后增加活动量,有氧运动+无氧运动,达到减轻体重、减脂增肌、控制好血糖、血脂的目的。

     

    特别提示,糖尿病患者不要空腹运动;控制饮食要找到饿的感觉,但一定不要饿出低血糖,所以建议外出随身携带零食。

     

    这么详细的饮食和运动干预措施,只有营养门诊可以做到,营养医生会给您提供个性化的专业的饮食、运动治疗方案。顺便说一句,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患者,同样要以饮食治疗为基础,再结合药物治疗才能事半功倍。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经常有人来医院,医生为了诊断是否是糖尿病,而让病人多次采集不同时间段的血糖,医学上称之为葡萄糖糖耐量试验。

     

    1.为什么要采集不同时间段的血糖呢?

     

    单纯检测空腹血糖,不能全面反映人体的血糖控制情况,为全面彻底以了解机体对葡萄糖的调节能力,医学上有一个葡萄糖糖耐量试验,这是一种葡萄糖负荷试验,是采集不同时间段的血糖,综合分析5次葡萄糖水平来判定的。

     

    2. 如何进行葡萄糖糖耐量试验?

     

     

    以测定血糖的时间为横坐标,血糖浓度为纵坐标。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是清晨抽空腹血后,口服100g葡萄糖(或按1.5~1.75g/kg体重),就诊者服糖后0.5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各取血1次,将测得的血糖按上述方法做耐糖曲线。

     

    3.葡萄糖糖耐量试验有何临床意义?

     

    (1) 糖耐量正常者由于存在正常的代谢调节机制,服糖后0.5~1小时血糖浓度暂时略有升高,耐糖曲线显示峰值<10mmol/L,且尿糖阴性。1小时后血糖浓度逐渐降低,一般2小时左右恢复至空腹3.9~6.1mmol/L水平。此种糖耐量曲线说明机体处理糖负荷的能力良好。

     

    (2)典型的糖尿病患者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浓度≥8.0mmol/L,服糖后血糖浓度急剧升高,血糖浓度增高的时间为0.5~1小时,峰值超过10mmol/L,并出现尿糖;之后血糖浓度恢复缓慢,常常2小时以后仍高于空腹水平。说明患者调节摄入糖的能力降低。

     

    此时,重要的判断指标是服糖后2小时血糖浓度仍然高于空腹水平。对于早期糖尿病患者,可只表现为服糖后2小时血糖浓度高于8mmol/L。若空腹血糖浓度正常而服糖后2小时血糖浓度大于11mmol/L,以及空腹血糖浓度>8mmol/L而服糖后2小时的血糖浓度水平在8~10.9mmol/L者,均应诊断为糖尿病。

     

     

    (3)糖耐量受损:如果非妊娠的成年人糖耐量试验呈现空腹葡萄糖水平浓度<8.0mmol/L,服糖后60、90分钟的血糖浓度≥11mmol/L,而2小时血糖浓度在8-11mmol/L则为轻度耐糖能力下降,称为亚临床或无症状的糖尿病。这类患者几年后可能有1/3恢复正常,1/3仍为糖耐量受损,1/3则转为糖尿病。近来发现,这些患者容易发生小血管合并症,如冠心病、脑血管病,而不会发生微血管合并症,如视网膜病、肾病。

     

    糖耐量试验受许多因素影响,如年龄、饮食、劳动、应激、药物、胃肠功能、标本采集和葡萄糖测定方法。所以,临床上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 糖尿病是以血糖偏高为主要特点的疾病,而很多人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都曾经出现过血糖偏高这种状况,但也有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低血糖的状况。

     

    有时会经常听到医生嘱咐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时定量饮食,用药规律,如果患者感觉自己有心慌、汗出的情况时,应首先考虑出现低血糖的可能,则应该立即进食,避免产生更严重的情况。

     

    得了糖尿病的病人为什么要警惕出现低血糖呢?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出现异常,患者为了控制血糖,往往需要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并配合降糖药物,当进食过少,过量采用控制血糖药物,和运动过多时,则会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在3.9 mmol/L以下时,就说明该患者出现了低血糖,常见的症状为有饥饿感、心慌、汗出、面色苍白等,严重的患者则会出现昏迷等危重情况。

     

     

    当昏迷持续时间较长的时候,会严重的损伤脑细胞,甚至会遗留记忆力减退、痴呆等症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少数老年的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时,易并发心脏病、心律不齐甚至心梗等疾病。因此,糖尿病的患者应特别警惕出现低血糖的情况。

      
    那么,糖尿病患者应如何预防低血糖的出现呢?

     

    1、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降糖计划,按时进餐,且应定量,不可过度控制食量,如果进食量明显减少,应该根据减少的量也相应的减少药物的量,这样才科学才健康。

     

    2、一定要按照医嘱服用药物,不可以擅自加大剂量,过量的服用导致血糖快速下降引发低血糖。

     

    3、运动也易导致血糖下降,因为运动会导致身体能量大量消耗,能量摄入不足出现低血糖,糖友锻炼前应询问医生是否应吃点东西。

     

    4、如果轻微的低血糖只要患者及时吃高糖食物让血糖得到回升,同时避免低血糖症状加重。

     

    5、定期去正规医院监测血糖、听取医生的治疗建议,患者及家属应学会辨别低血糖,知道出现低血糖的时候应该如何自救。

     

    6、患者外出时,身上要常备一些随身的必须品,比如糖果,饼干等,在出现低糖的状况的时候可以及时补充,能够减少一些意外发生。

  •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它会对人体的多个系统产生影响,其中包括我们的视觉系统。许多人可能不知道,长期的高血糖状况不仅会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还可能损害眼睛的视网膜,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可能出现严重的视力问题,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那么,糖尿病如何导致视力下降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视网膜的构造。视网膜是眼球内壁的一层薄膜,由许多感光细胞组成,这些细胞能将光线转化为神经信号,然后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形成视觉。视网膜的正常工作需要良好的血液供应,而血管是为视网膜提供营养和氧气的重要通道。

    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会破坏血管的结构,使其变得脆弱,容易出血和渗漏,甚至可能导致新生血管的形成。这些新生血管结构脆弱,容易破裂出血,进一步损害视网膜。这就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此外,糖尿病还可能引发其他眼部并发症,如白内障和青光眼,这些都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白内障是眼睛晶状体浑浊,导致视力模糊,而青光眼则是由于眼压增高,损害视神经,进而影响视力。

    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眼部疾病,以保护视力。同时,良好的血糖控制也是防止视力下降的关键,因为血糖控制不良是导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主要风险因素。

    总的来说,糖尿病通过损害视网膜血管,引发白内障和青光眼等并发症,导致视力下降。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重视眼部健康,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并努力控制血糖,以保护视力。

  • 有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全世界将会有5.52亿“糖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由其引发的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而其中有一半糖尿病人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网病)。

     

    糖网病一旦发展至晚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视觉健康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

     

    要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视力损害风险,糖网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尤为重要。下面,让我们看看目前有哪些检查方法可以及时发现糖网病。

     

    NO.1 视觉评估三剑客 


    裸眼视力检查、矫正视力检查(验光)、眼压检查是被喻为评估眼部视觉健康的初级三剑客。

     

    这三样检查看似平常,但进行了这些最基本的检查,医生就可以凭其对眼部进行初步判断,不仅重要且非常必要!

     

    NO.2 眼底照相 

     

    顾名思义,就是给眼底拍照片。如果把眼球比喻成一个封闭的房间,那么我们在门外能看到的只能是房间的表面,而眼底就如同是房间内部深处的墙壁,肉眼是看不见的,需要借助眼科仪器才能一窥究竟。

     

    但普通的眼底照相拍到的视网膜范围相对较小,大概就是相当于一个半身照,仅适用于糖网病的筛查。

     

    NO.3 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镜

     

    对于眼底科医生来说,最美的照片,就是一幅清晰明亮的超广角眼底图。来自英国的眼底检查利器——欧堡Daytona,全名“欧堡免散瞳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以其快速无创、免散瞳、超广角(200°)的优势,为患者的眼底检查提供了便利,也帮助医生提升了接诊效率,查看是否有出血、渗出等病变出现。

     

     

    对比:左图欧堡超广角可观察超过82%范围的眼底,右图眼底照相机可检查15%范围的眼底


    需要注意,部分糖尿病患者在自然光线下瞳孔较小,这样的情况对周边的扫描不理想,获得的图像质量不高,此类患者需要散瞳后再进行检查。

     

    NO.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不同于眼底照相和欧堡从外貌上观察视网膜,OCT类似于超声成像,当然它使用光而不是声音,OCT可以在现场和实时提供微米级别的组织结构的横截面图像,查看视网膜各层组织是否有病变,适用于观察诊断是否出现糖尿病黄斑水肿。

     

    OCT可以清晰地看到视网膜各层结构有无异常:上图为正常图像;下图可以明显看到视网膜增厚,黄斑水肿

     

    NO.5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FFA是目前评估视网膜微血管情况的重要手段,通过造影成像可以直接观察视网膜毛细血管损害情况及损害部位,对糖网的早期诊断及分期有着重要作用。普通的FFA可以观察到30°-55°范围的视网膜,而超广角FFA则可以观察到周边200°的视网膜。

     

     FFA图像可以明显看到血管的损害情况:上图为正常图像;下图可见毛细血管荧光渗漏、充盈缺损


    FFA需要进行静脉注射造影剂,为有创操作,且存在造影剂过敏风险,因此要求患者告知过敏史并做好皮试。

     

    NO.6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近年来发展成熟的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无需静脉应用造影剂便能快速、安全获得高分辨率眼底血管成像。

     

    OCTA检查视网膜病变的优点在于没有任何侵入性,在检查过程中不需要静脉注射任何试剂,检查速度比较快,而且不需要患者散瞳。由于医师进行检查操作很容易,患者也更容易接受。

     

    OCTA检查的另一个优点是其在评价毛细血管阻塞方面尤其有效。与荧光素血管造影可能存在荧光素渗漏影响眼底观察不同,OCTA检查没有任何荧光素渗漏问题,不仅能够将视网膜浅层至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之间的各层结构清晰成像,还具有血流追踪、血管成像等功能,可以宏观地显示视网膜毛细血管网,还可以显示视网膜层间血流情况,检出微小病变组织结构改变,广角OCTA更是可以观察到中周部的视网膜。

     

    OCTA可直观地观察视网膜表面及层间毛细血管情况:图一、图二为正常图像;图三图四可见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图四可见视网膜新生血管

     

    在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公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明确提出要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糖网病”是其中重要的并发症之一。


    要实现“糖网病”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就必须医患共同努力,采取有效干预措施。糖友们一定要注意生活细节,控制好血糖的同时,遵循医生建议定期眼底检查,需要治疗时遵从医嘱。

  • 生活中经常有人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耳朵老是莫名其妙的发痒,总是不自觉的想要去挖耳朵。耳朵痒是一种非常多见症状,一般情况下是因为外耳道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引起的一种想挠抓的感觉。

     

     

    常见的导致耳朵痒痒的耳部疾病:外耳道湿疹、外耳道真菌感染,还有一个很常见的是掏耳朵陋习。

     

    一、外耳道湿疹

     

    是发生在耳廓及外耳道皮肤的过敏性炎症。临床表现有耳廓及外耳道瘙痒、皮肤表面糜烂甚至有渗出液。久而不愈的话,还会导致皮肤增厚,表皮脱屑、皲裂、结痂等。除了过敏物质刺激后引起湿疹外,化脓性中耳炎长期流脓也会引发外耳道湿疹。治疗上,需要避开过敏源、根除病因,可以根据过敏症状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外用药,还可以口服抗过敏药治疗。当然,增强身体素质是不可忽视的一种治疗及预防手段。

     

    二、外耳道真菌感染

     

     

    一般是霉菌感染,表现出来的症状是剧烈的外耳道瘙痒和闷胀感。当外耳道环境酸碱度及湿度变得适合真菌繁殖,而人体抵抗力比较弱的时候,真菌就会过度增生,机体就会表现出来真菌感染的症状。治疗上应清除外耳道的所有真菌痂皮和分泌物,同时配合使用抗真菌药局部涂抹。真菌感染是很容易反复发作的,所以治疗上一定要彻底。另外,在临床上见到过在采耳后得了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患者,这种情况应该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尽量不要去享受采耳的一时之爽。

     

    三、掏耳朵。

     

    一般情况下耳屎是不需要清理的,但如果耳屎积存的太多导致堵塞,会刺激外耳道神经,引起耳痒。所以有些人喜欢有事没事掏掏耳朵,这样使得耳内茸毛会易掉落并且变得较少,不能很好的抵御外界的物质进入耳朵,时间一长,耳朵的内膜就会变得稀薄和敏感。而且频繁掏耳朵还会导致外耳道耵聍腺增生活跃,耵聍分泌越来越旺盛,不掏耳朵就会觉得耳朵痒痒。这是一种陋习,一定要戒断。

     

    最后,建议在家平时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尽量不要掏耳,如果出现耳痒严重者,要去医院耳鼻喉科检查一下,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对症治疗。耳朵也是我们重要的器官之一,要好好爱护。

  • 糖尿病是常见病,会引起视网膜病变,甚至会引起失明。几乎每个人都听说过“白内障”,但鲜有人知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这种眼底病。那么什么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它又会给患者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在了解这个问题之前还是要从眼的解剖说起。

     

    简而言之,眼球就像一部精密的照相机,角膜、晶状体、玻璃体是透明的屈光介质。光线通过透明介质后在视网膜上成像,通过视神经传入大脑完成视觉传输。晶状体相当于相机的镜头,而视网膜相当于相机的底片。晶状体混浊称为白内障,而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部位的疾病就称为眼底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问题就出在视网膜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最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是50岁以上人群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到了最后的阶段往往也只有采用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方式来清除积血和增殖膜,即使成功地清除了积血和增殖,视功能也是极差的。

     

     

    那么有人会问,得了糖尿病怎么才能知道自己存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呢?

     

    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如若血糖控制不好,眼底就会出现问题。而这个病最可怕的地方是早期无症状!病变发展到黄斑(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部位)后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而笔者临床发现有一部分人甚至是因为眼睛视力下降就诊于眼科才发现了糖尿病。而这个时候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了。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是关键。

     

    糖尿病患者每年到眼科常规检查眼底是必须的。如果已经诊断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就要每半年检查1次。而控制血糖是关键,餐前及餐后2小时血糖都要达标。如果是处在无灌区期和生长新生血管的时期可以采取打激光治疗。如果更严重就只有手术治疗。

     

    然而打激光其实是一种舍车保帅的策略,但是往往有一种情况是因为视网膜的渗漏、水肿,激光治疗无法进行。西医的方法是注射激素减轻水肿,而注射激素有副作用。甚至有患者注射了激素水肿还是无法消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全身病在眼部的表现,眼睛说到底是身体的一个器官。而眼底的血管是身体上唯一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血管。试想一下,眼睛出问题了,身体的各个器官都会有类似的病变,只不过我们眼睛看不到而已。

     

     

    而我们中医恰恰是从注重整体的辨证论治。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主要是由于阴虚、气阴两虚、最后发展成阴阳两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于糖尿病的并发症。因此,已经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必然有阳虚的表现。阳气虚衰而导致温煦不足,气化作用减弱,水液运行不畅。在眼底会表现为视网膜水肿增厚。临床上需要激光治疗的患者往往有畏寒、手脚怕冷尤其是膝盖以下尤为明显。

     

    因此,临床上使用温阳益气、利水渗湿治法往往可以缓解视网膜水肿。利于激光治疗,同时可以减轻激光治疗后的水肿。在此不再赘述具体方药,因为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视网膜患者病机错综复杂,不宜照搬处方以免贻误病情。本文的目的在于传播一种理念,引起患者的注意,早发现、早治疗。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期望提高疗效,光明常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养生是大家现在都会谈论和都会关心的话题之一,而养生也有很多的讲究,因为季节不同,养生的侧重点也不同,只有方法正确,养生才能到保护身体健康的作用。对于秋天而言,受早晚温差的影响,对于中老年这个阶段的人们来说,养生的重点在于怎么养好心脏?

     

     

    心脏是人们身体所有能源的供给处,但同时它本身又很脆弱,所以一定要好好养护它,其实我们的身体在出现一些心脏方面的疾病时,比如心悸、心脏病之类时,身体都会有很多的外在表现。


    一:面部浮肿


    一般而言,如果晚上饮水过多,或者是吃太多重口味的食物的话,很容易第二天早晨起床引起面部浮肿。但经过短暂的调理,很快就会恢复过来。但如果经常性有这种情况发生,而且伴随着面部出现松弛,用手轻轻压的话有压痕而且短时间内还恢复不过来。如果有这些变化的话,那则可能是我们的心脏已经出现了问题,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就诊。

     

     

     

     

    二:睡眠质量差


    在临床上,有很多女性患者在即将发作心脏病的一个星期前,通常会感觉到身体疲惫无力。而且在晚上的时候失眠多梦,睡眠质量大大下降。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就要考虑心脏是否要有异常情况出现了,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三:易气喘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稍微运动比如爬楼梯就出现上气不接下气的情况,应该要提高警惕了,因为当出现心脏瓣膜病的时候,通常伴随着呼吸症状。


    四:肠胃不适


    没有任何原因的,突然间有腹泻、恶心、呕吐的症状时,要警惕可能这是心脏病发作前的征兆。因为如果排除吃坏东西或者是食物中毒的情况,原因也只有发生心力衰竭时,才会伴随着肠胃方面的问题。


    五:异常排汗


    一般当人体大量排汗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在做过运动之后或者是天气炎热时,如果排除这些情况,没有任何原因的人体大量出汗,那么可能就是心脏出现了异常,这个时候要及时去医院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你身体有上面任何一个症状时,一定不要忽略它,要及时就医,只有早发现,才能避免心脏发生更严重的问题。


    护养心脏,既然对于人们的生命健康是如此重要,那么在秋天该如何养护呢?


    在人体中有这样一个经络,经常没事的时候可以推一推,按摩一下,关键时刻能够救命。这个经络就是心包经,在中医上认为经常按摩心包,对人体产生的功效就相当于服用人参。身为人体十二经络之一的心包经在中医上的地位很高,它包含有9个穴位,这九个穴位如果经常按摩得当的话,特别是对于养护心脏方面有意想不到的功效。


    1:保持心包经的通畅,可缓解心郁。


    在人体的腋窝下有一个穴位叫极泉穴,这个穴位是缓解人抑郁情绪的很重要的一个穴位。如果你发现腋窝下莫名其妙出现了一个包,那则证明这是由于心郁滞留而形成的症状,通过按摩极泉穴可有效消除这个包。


    2:有助于补脾气,提高免疫力。


    只有心包经通畅了,心脏的能力才能随之提升,而相应的也能有效的补脾气,强壮人体脾脏,而脾脏强壮了,人体免疫力才会增强,所以,平常经常按摩心包经,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功效。


    3:有助减肥


    当心脏不不能正常活动时,心脏泵血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相对应的皮下血液也会减少,从而会形成肥胖。因此经常按摩心包经,有助于使心脏活动恢复正常,所以可以帮助人们减肥。


    4:有助恢复正常体温


    当出现心包积液时且长时间积液不退时,就会使得心脏的机能异常,而人体中脾脏功能也会下降,人体免疫力减弱,所以会加重心包积液的症状。当人们的身体和疾病开始抗争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体温过高,所以这个时候通过按摩心包经,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心脏中的积液排出体外,提高心脏机能,帮助脾脏恢复正常,使体温恢复正常。


    通过上文的介绍,大家可以知道当心脏有异常时,身体会给出这些表现如面部浮肿,睡眠质量差,出现一些肠胃不适或者是大量排汗等情况。而经常推一推心包经,可以在关键的时候保护心脏,缓解心脏方面的不适,所以大家在日常的时候可以每天都按摩心包经,保持心包经的通畅,也是在养护我们的心脏。

  • 一般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三期,分别是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1.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是糖尿病初期,视网膜没有出现明显的异常变化。

    2.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由于糖尿病引起的微循环问题,会使视网膜血管出现明显改变,比如微血管瘤、出血、渗漏、水肿和硬渗等。

    3.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这个阶段由于微血管受损,视网膜发生新生血管的生长和扩张,这些新生血管不稳定、易破裂,导致严重的眼底出血和视网膜脱离的风险增加。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的阶段,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还可以有其他特殊类型,比如水肿性视盘病变,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医治疗。

  •  

    断肠草,又称为钩吻(Gelsemium elegans),是葫蔓藤科植物葫蔓藤,一年生的藤本植物。常绿木质藤本,长3-12米。小枝圆柱形,幼时具纵棱;除苞片边缘和花梗幼时被毛外,全株均无毛。产于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生海拔500-2000米山地路旁灌木丛中或潮湿肥沃的丘陵山坡疏林下。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

     

    很多人都听说过断肠草,但你知道它的用途是什么?

     

    断肠草,为马钱科植物胡蔓藤的根、叶或全株。具有攻毒拔毒,散瘀止痛,杀虫止痒之功效。外用适用于皮肤湿疹,体癣,脚癣,跌打损伤,骨折,痔疮,疔疮,麻风。还适用于除四害,杀蛆虫。

     

    因为断肠草独特的药理作用,因此很多皮肤病及外伤的患者都钟爱这种中草药。

     

    但30岁的小锦却犯下一个大错误,原来他患有严重的皮肤湿疹,看了很多皮肤科医生,也用了很多西药,但效果都不好,听人说,断肠草效果不错,于是小锦弄来了一些,开始外用,觉得有效果。

     

    为了让湿疹快点好,小锦想到口服效果应该更好,于是用水煎服。

     

    医生说,断肠草是一定不能内服的,这是因为它里面含有的毒性物质是葫蔓藤碱。吃下后肠子会变黑,会腹痛不止。

     

    更糟糕的是,根本不知道实情的小锦还内服了很多,很快,他出现剧烈的腹痛,情急之中,他赶紧拨打120求助。

     

    当小锦被送到医院的时候,他的情况已经非常糟糕,医生说,毒素导致小锦的肠子缺血变黑,之所以称其为断肠草,恰是因为对肠道的毒副作用。

     

    随着时间的延长,断肠草还会导致肠坏死,出血,穿孔甚至是严重的腹膜炎,败血症,从而危及生命。

     

    万幸的是,通过洗胃等抢救措施,一周后小锦转危为安。

     

    医生说在使用中草药之前一定要详细了解它的

    药理作用,副作用,一些中草药只能用于外用,而不能内服,更要小心。

     

    很多人认为中草药没有副作用,这是不对的,很多中草药可能对肝肾造成损害,也有可能损伤消化道。所以使用前,一定要咨询专业医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会导致患者全身微小的血管组织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我们需要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一、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病因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

    1. 长期高血糖: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进而引发微血管病变。

    2. 血脂异常:血脂异常会加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加重微血管病变。

    3. 高血压:高血压会加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加重微血管病变。

    4. 烟草、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烟草、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加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加重微血管病变。

    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

    1. 视网膜病变:表现为视力模糊、眼前黑影等。

    2. 肾脏病变:表现为蛋白尿、水肿等。

    3. 神经病变: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

    4. 足部病变:表现为足部溃疡、坏疽等。

    三、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治疗方法

    1. 控制血糖、血脂、血压:通过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等方式,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延缓微血管病变的发展。

    2. 扩血管、改善微循环:通过使用扩血管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等,改善微血管病变。

    3. 干细胞移植:对于一些严重的微血管病变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干细胞移植治疗。

    4. 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适当运动等。

    四、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预防

    1. 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血压,保持其稳定。

    2. 健康饮食:保持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

    3. 适量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4. 戒烟限酒: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中,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管病变包括心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肾脏、视网膜及皮肤的微血管病变等。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可分为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

    大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和下肢坏疽等严重疾病。微血管病变主要发生在视网膜、肾脏、皮肤等部位,可能导致视力下降、肾功能衰竭、皮肤溃疡等。

    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内皮细胞和凝血机制异常、激素调节失常、高血糖症、遗传、种族等因素。

    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危害不容忽视,可导致心梗、脑中风、肾病、失明、神经病变、性功能障碍、糖尿病足等严重后果。因此,糖尿病患者应积极预防血管病变,降低并发症风险。

    预防糖尿病血管病变,首先要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次,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中药,如养阴清热、清热活血、益气养阴等,修复受损血管、神经等,改善代谢状况。此外,患者还需控制饮食,限制主食、肉食及水果等,并配合适量运动,如散步、快速行走、健身操、太极拳、滑冰、游泳、老年迪斯科等。最后,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生活和疾病,有助于病情控制和康复。

    总之,糖尿病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需要高度重视的疾病。通过积极预防、治疗和保养,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诊断方法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

    (一)尿液检查

    1. 尿糖:尿糖的检测是糖尿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情况下,人体从肾小管滤出的葡萄糖几乎被完全吸收,每天从尿中排出的葡萄糖量非常少。当尿液中葡萄糖含量超过150mg/天时,称为糖尿。尿糖的检测方法包括班氏法和葡萄糖氧化酶法,但需要注意排除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干扰。

    2. 尿酮体:尿酮体是胰岛素缺乏的指标之一,可以提示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酮症酸中毒。尿酮体的检测方法包括硝酸钠法,但需要注意排除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干扰。

    3. 尿白蛋白:尿白蛋白的检测可以反映糖尿病肾脏的受损情况。糖尿病患者的尿白蛋白含量往往高于正常人。

    4. 尿C肽:C肽与胰岛素都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可以反映胰岛B细胞的储备功能。糖尿病患者的C肽水平往往低于正常人。

    5. 管型尿:管型尿往往与大量蛋白尿同时出现,多见于弥漫型肾小球硬化症。管型尿的出现提示肾脏可能存在异常。

    6. 镜下血尿:镜下血尿在其他一些疾病中也常见,如高血压、肾小球硬化症、肾小动脉硬化症、肾盂肾炎、肾乳头炎伴坏死或心力衰竭等。糖尿病患者出现镜下血尿的情况比非糖尿病者更为常见。

    (二)血液检查

    1. 血糖: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之一。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往往高于正常人。

    2. 血脂: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往往高于正常人,尤其是甘油三酯、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

    3. 血酮、电解质、酸碱度、CO2结合力与非蛋白氮等:这些指标的变化可能与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关。

    为了及早发现糖尿病,建议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高危人群。

  • COVID-19和流感都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但它们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有何不同呢?本文将从心血管死亡率、ICU入住率、血管并发症、心血管疾病事件、心血管住院率以及预防策略等方面,为您详细介绍新冠和流感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两种疾病。

    首先,从心血管死亡率来看,新冠的病死率远高于流感。据研究,新冠的病死率为1.38%,而流感的病死率仅为0.0962%。此外,新冠患者的死亡原因中,心血管疾病占比高达15%~70%。

    其次,新冠患者的ICU入住率也远高于流感患者。据研究,新冠患者的ICU入住率可达5%~79%,而流感患者的ICU入住率仅为1%~81%。

    在血管并发症方面,新冠患者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尤其是静脉血栓栓塞和动脉血栓栓塞。报告显示,新冠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为27%~69%,而流感患者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此外,新冠患者的心血管疾病事件发生率也远高于流感患者。研究发现,新冠患者的卒中发生风险是流感患者的7.5倍。

    最后,在预防策略方面,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而针对新冠,目前有超过100种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评估,保持距离、注意手部卫生和戴口罩是降低SARS-CoV-2传播最有效的方案。

    总之,新冠和流感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了解这两种疾病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