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胎动时宝宝在做什么?怎样判断胎动是否正常?

胎动时宝宝在做什么?怎样判断胎动是否正常?
发表人:京东健康

作者 | 于晓云
文章首发于 | 中医美容产后调养于大夫微博

 

胎动是准妈妈感知宝宝存在的重要方式。有的准妈妈在第一次感受到胎动时激动异常,有的甚至喜极而泣。那么胎动究竟是什么感觉?准妈妈又该如何正确认识胎动呢?

 

什么是胎动

 

胎动是指胎儿在孕妇子宫腔里因自主性活动撞击子宫壁,从而引起孕妇腹部变化。胎动易受到孕妇的情绪、动作、环境刺激等影响,它是检测胎儿活动量增减的指标之一,胎动异常一般也预示着潜在的健康问题。

 

胎动时宝宝在做什么?

 

全身性运动:整个躯干的运动,例如翻身。这种运动力量比较强,而且每一下动作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一般为3-30秒。

 

胸壁运动:这种运动比较短而弱,一般妈妈不大容易感觉得到。

 

 

肢体运动:伸伸胳膊、扭一下身子等等,每一下动作持续时间一般为1-15秒。

 

下肢运动:踢腿运动,这种动作很快,力量比较弱,每一下胎动持续时间一般在1秒以内。

 

有胎动啦!孕妈啥感觉?

 

由于每个孕妈的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所以对胎动的感觉也会不同。腹壁薄的孕妈比腹壁厚的孕妈更容易感觉到胎动,换言之,瘦一点的孕妈对胎动的感知力更强。当然,这还与孕妈的敏感度有关,当胎动还很微弱的时候,敏感的孕妈就能有所感觉,但迟钝一些的孕妈很可能就感觉不到。

 

最初胎动的感觉

 

如果是首次怀孕,孕妈第一次感觉到胎动可能会在18-20周左右。

 

刚开始的胎动若有若无,像是蝴蝶在扇动翅膀,微弱、不明显。慢慢孕妈会感觉到宝宝的胎动变得越来越有劲,也越来越有规律。孕早期由于胎儿运动量小,动作幅度小,此时胎动位置在肚脐附近,胎动的感觉类似胀气、肠胃蠕动,也有孕妈表示像小鱼游动。

 

20-24周胎动的感觉

 

这几周里,宝宝的胎动会越来越多。从这时起,一直到接下来的十几个星期里,将是胎儿胎动非常活跃的时期,宝宝正忙着在妈妈的肚子里踢腿、翻筋斗呢。

 

24-28周胎动的感觉

 

宝宝可能开始打嗝了,孕妈偶尔会感到肚子阵发性的一跳一跳。

 

这个时期孕妈的羊膜囊里容纳了多达740毫升的羊水,宝宝可以在里面自由活动。此时,宝宝可以感受一些外界刺激,当外界突然发出声响,宝宝会在子宫里跳一下。

 

一般从28周开始,宝宝的生活节奏就比较明显了,会有睡眠和觉醒的周期。

 

 

宝宝醒着时,胎动就多,胎动的幅度也大。宝宝睡觉时,就显得很安静,即便有胎动,动作也很小。所以,从现在起,孕妈需要好好了解宝宝的“作息”,每天数胎动,作为监控宝宝健康状况的一个自助手段。

 

29-31周胎动的感觉

 

虽然宝宝胎动的幅度变小,但孕妈却能更加明显的感觉到胎动。胎动的幅度变小,是因为随着宝宝长大,孕妈子宫里的空间变得狭窄,胎儿的活动自然受到了限制。

 

32-33周胎动的感觉

 

宝宝的胎动将达到高峰,发育正常的胎儿此时活动频繁,大动作增多,孕妈感受明显,同时胎儿的位置升高,胎动位置在孕妈的胃部及两侧。由于宝宝越来越大,越来越强壮,从现在开始,宝宝胎动的频率明显增加,胎动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

 

36周左右胎动的感觉

 

这时候,宝宝可能已经头朝下蜷曲着身体,摆好了最终出生时的姿势。如果是头胎,孕妈子宫和腹部的肌肉会比较紧,能帮助宝宝保持这种姿势。

 

孕妈能感觉到的宝宝胎动主要是来自于小胳膊和小腿捅肚子,有时候还可能会把孕妈的肋骨踢得生疼。如果是二胎,孕妈腹部的肌肉可能松弛而不那么结实有力,宝宝可能会不断改变姿势和胎位,甚至有可能直到预产期都会不断改变。

 

36-40周胎动的感觉

 

随着宝宝越来越大,撑满了孕妈的子宫,胎动也随之减少,大翻身式的胎动不再那么频繁,胎动位置在孕妈的整个腹部。孕妈可能会感到宝宝快速、突发的胎动。如果宝宝正在吮吸拇指,突然找不到拇指了,宝宝的小脑袋就会从一边转到另一边,试图找回自己的拇指。

 

这时,孕妈就会感到宝宝这一快速、突发的胎动。在孕期的最后两周,胎儿成长的速度会略微下降,因此胎动也会稍慢下来,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孕妈不必过于担心。

 

怎样判断胎动是否正常?

 

正常胎动

 

胎动正常表示胎盘功能良好,输送给胎儿的氧气充足,胎儿发育健全,小生命在宫内生活愉快。一般来说,孕28周以后,胎动约每小时3-5次,12小时内胎动约为30-40次。

 

胎动的强弱和次数,个体差异很大,有的胎儿12小时多达100次以上,但只要胎动有规律,有节奏,变化曲线不大,即证明胎儿发育是正常的。

 

正常情况下,一昼夜胎动强弱及次数有一定的变化,一天之中以早晨次数少,下午6点以后增多,晚上8-11点胎动最为活跃。胎动的次数并非恒定不变,妊娠28-38周是胎动活跃的时期,以后稍减弱,直至分娩。

 

孕妇的运动、姿势、情绪以及强声、强光和触摸腹部等,都可引起胎动的变化。

 

异常胎动

 

12小时胎动少于20次则为异常,少于10次则表明胎儿在子宫内有缺氧现象,十分危险。在一段时间内胎动超过正常次数,胎动频繁,或无间歇的躁动,也是宫内缺氧的表现。

 

胎动次数明显减少直至停止,是胎儿在宫内重度窒息的信号。当胎儿的生命受到威胁时,胎儿便出现异常的胎动,不仅表现在次数上,而且还体现在性质上,如强烈的、持续不停的推扭样的胎动或踢动,甚或是微弱的胎动,这些都是不祥之兆,应及时就诊。

 

妊娠28周后,胎动部位多在中上腹,很少出现小腹下部。如果小腹下部经常出现胎动,则可视为异常,表明胎位不正常,多为臀位或横位,容易造成分娩困难,应及时就诊。

 

急促胎动后,突然停止

 

脐带绕颈、打结。好动的小家伙翻身打滚时一不小心被脐带缠住了,就会导致因缺氧而窒息的现象,从而造成急促运动又突然停止的现象,这是胎儿异常的信号。

 

胎动突然加剧,随后慢慢减少

 

缺氧、受到外界刺激、高血压、受到外界撞击、胎盘早期剥离,以及外界噪音的刺激都会使胎儿做出类似的反应。建议有妊高症的孕妈,应定时到医院做检查,并注意休息,不要过度劳累。无论是走路还是乘公共汽车,尽量和他人保持距离,不到吵杂的环境中去,防止外力冲撞和刺激。保持良好的心态,放松心情,控制情绪。

 

胎动突然减少

 

孕妈血糖过低、发烧发热、羊水量减少、服用镇静剂等会造成胎动减少。如果体温持续过高,超过38摄氏度,就会使胎盘、子宫的血流量减少,小家伙也就变得安静许多。

 

为宝宝健康着想,孕妈注意随气温变化增减衣物,避免感冒,尽量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去。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适当进行锻炼。平时多喝水、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胎动计数的方法

 

计数胎动时,孕妇最好用左侧卧位的姿势,环境要安静,思想要集中,心情要平静,以确保测量的数据准确。为了测量胎动,也可以选购简单的胎心测量工具。

 

三点检测:孕妈每天固定同一时间段,最好的时间是每天上午8-9点,下午1-2点,晚上8-9点,各计数胎动1次,每次数1小时,3次计数相加乘以4,就是12小时的胎动数。若12小时胎动少于20次,就有异常的可能,若12小时胎动少于10次或少于平时胎动平均数的50%,则提示胎儿缺氧,所以一旦胎动减少,应立即就医。

 

白天检测:孕妈在白天测10次胎动。如能检测到10次胎动就是正常的,如胎动检测低于10次可能为异常。

 

餐后检测:孕妈从怀孕28周起,建议在晚餐后,记录10次胎动所需的时间。若10次胎动时间小于120分钟,表示胎动次数没有异常。若没有感觉胎动,或10次胎动时间大于2小时,应尽快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睡前检测:如果每日3次计数有困难,可于每日临睡前1小时计数1次,每天的检测时间也应该是固定的。然后将每日的数字记录下来,描绘成曲线,便于观测胎动的变化情况,及时了解胎儿的安危情况。

 

时长检测:孕妈监测10次胎动所需要的时长。若10次胎动所花时间超过3小时,可能为异常,应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其实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对孩子是利大于弊。既能阻止异物吸入,又可将气管当中的分泌物或者异物排出体外,防止分泌物积聚,从而避免呼吸道继发感染。所以宝宝偶尔咳嗽几声,妈妈们并不需要太过担心。但长期咳嗽或较严重的咳嗽会影响宝宝休息,增加体力消耗,引起呼吸道粘膜水肿充血,损伤肺功能,就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了。所以宝宝咳嗽不要怕,查明“真相”最重要。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宝宝咳嗽的原因有哪些。

     

     

    1. 过敏性咳嗽。

     

    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多有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支气管哮喘患儿可见明显的喘息、气促,症状典型;咳嗽变异性哮喘则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临床临床表现,无明显喘息、气促等症状,但存在气道高反应性,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咳嗽较剧烈,夜间及凌晨咳嗽较重,当接触过敏原或冷空气、灰尘、油烟等会诱发或加重咳嗽。

     

    2. 咽炎引起。

     

    如慢性咽炎、慢性喉炎、慢性扁桃体炎等,除了咳嗽症状常伴咽痒、咽后黏液附着、咽喉不适感,患儿很多时候有清嗓动作或伴声音沙哑。因鼻腔疾病使鼻涕倒流滴漏到鼻后和咽部,直接或间接刺激咳嗽感受器而引起咳嗽。

     

    3. 上、下呼吸道的感染

     

    如病毒性感冒、咽炎、喉炎、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感冒引起的咳嗽,一般伴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流鼻涕、喷嚏、鼻塞、咽痒、咽痛等不适,其中普通感冒全身症状少见,流行性感冒可伴发热、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如上感伴全身症状之后咳嗽逐渐加剧,伴或不伴咳痰,要考虑急性气管或支气管炎,较小婴儿及全身症状较重的不能排除肺炎;急性咽炎除咳嗽外主要表现为咽干、咽痛、咽部异物感,可伴有体温升高等全身症状;急性喉炎也可因上呼吸道感染引起,但病情较重,表现为典型的犬吠样咳声,伴有声音嘶哑甚至呼吸困难。

     

    4. 异物吸入。

     

    小儿自我保护性差,有时在吃东西时会有食物等其他东西误吸入气道,引起小儿反复咳嗽,此外,小婴儿溢奶也很容易误吸引起咳嗽;

     

     

    5. 其他少见疾病。

     

    如慢性肺间质病变、肺含铁血黄素沉积、嗜酸性肉芽肿、肺内肿物压迫气管、胃食管反流等。

     

    因此,宝宝出现咳嗽时,不要盲目口服止咳药,应先弄清楚咳嗽的原因,对症用药,才能安全有效。

  • 嘟嘟是一个6个月大的女宝宝,肉呼呼的,十分可爱。一个月前,细心的嘟妈突然发现孩子有个特别的小动作:右手握拳、右胳膊伸直用力,嘴角微微向右咧、咬牙、缩脖子,并伴随身体微微抖动。有点像突然受凉时打了个寒战,哆嗦了一下;像是在使劲,又像是在发狠一样。

     

     

    通过几天来的观察,嘟妈发现这个小动作时不时地就会出现。嘟妈有些不放心,便和家里的老人说了。嘟嘟奶奶说,“没关系,那是孩子长个子呢,长大了就好了”;嘟嘟姥姥说,“孩子是不是缺钙了呀,听说缺钙的孩子会有抽搐的症状”;嘟妈的朋友说,“这是抽动症吧?不可大意呀!”

     

    众说纷纭,嘟妈决定还是带着孩子去医院看看。嘟妈把孩子发作时的视频给医生看,又告诉医生“那个小动作每次出现都是在嘟嘟醒着的时候,睡着的时候从没有过这样的动作。而且嘟嘟做这个动作时,只要一叫她,她马上就会停下来了;即便不叫她,动作也只会持续几秒钟,很快就恢复了正常。此外,嘟嘟的吃饭、睡觉、大小便也都与平时无异。”医生建议:“先排除癫痫的可能性吧!”

     

     

    这可吓坏了嘟妈,赶紧带着孩子做检查。经过核磁共振、视频脑电图、动态脑电图等一系列检查,排除了癫痫的可能性,也确认孩子的大脑发育目前并无异常。嘟妈总算松了一口气。医生建议嘟妈继续观察孩子的情况。

     

    那么,嘟嘟到底为什么反复出现这样的动作呢?

     

    几经辗转,原来,嘟嘟的小动作是非癫痫性强直样发作。非癫痫性强直样发作,是一种发作性的重复性行为,多见于2—11个月的婴儿,6月龄的婴儿最为常见。民间俗称“打嘿喽”、“打狠”,主要表现有凝视、瞪眼、咬牙、咧嘴、伸颈或缩颈、左右摇头、上肢伸直用力、双手握拳、躯干微微抖动等;少有下肢特殊动作。这种发作有时可被语言和姿势诱发,也可被外界刺激所中断,发作后随即恢复原状。嘟嘟的小动作正是这种情况。

     

    所幸的是,这种发作是孩子正常发育过程中可以见到的一种行为,发作期和间期脑电图均无异常放电,也不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小动作也会逐渐消失,无需治疗,大多数情况下1岁左右就会自行停止发作。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非癫痫性强直样发作需要与癫痫发作、低钙抽搐等相鉴别。

     

    其实,不少宝宝都曾有过非癫痫性强直样发作,但是大多数家长都没有当回事,甚至都没有发现孩子有这样的小动作。只有少数特别关注孩子的家长才会将此当作一种“病”或“异常”去咨询医生,这也是多数医生遇到这种情况难以确诊的原因。如果细心妈妈发现宝宝有类似表现,建议尽早去医院排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又称为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

     

     

    多动症分类

     

    1. 注意障碍为主型


    该型以注意障碍不伴多动为主,主要表现为懶散、困惑、迷惘、动力不足,伴较多焦虑、抑郁,有较多的学习问题,而较少伴品行问题,该型更适合女孩、青少年的诊断。

     

    2. 多动、冲动为主型


    常见于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儿童,以活动过度为主要表现,一般无学业问题,合并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性障碍较多,临床上这一类型较少。

     

    3. 混合型


    这一类型活动水平、冲动、注意力、学业及认知功能损害最严重,代表了最常见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概念,合并对立违抗障碍(ODD)、品行障碍(CD)、焦虑抑郁障碍均高,社会功能损害重,预后差。

     

     

    多动症病因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因不清,目前认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由多种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单独或协同作用造成的一种综合征,好发于青少年、儿童及早产儿。

     

    1. 遗传因素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生物学亲属的心理障碍往往比非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亲属多,尤其是抑郁、酒瘾、品行问题或反社会行为、多动,这些研究提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能有遗传倾向。

     

    2. 环境因素


    孕期(尤其是妊娠早期)感染、中毒、营养不良、服药、饮酒及吸烟、X线照射,以及各种原因所致婴儿脑损伤,如宫内窒息、分娩时所致脑损伤和非正常分娩(产程过长、过期产、早产)、低体重儿等均可能引起神经发育异常,使儿童出现多动和行为问题,成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病危险因素。

     

    如果儿童存在铅暴露,体内高水平的血铅有可能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原因,因为研究表明中度至高度铅暴露可以损伤大脑组织。

     

    3. 大脑发育异常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人群大脑中特定的化学物质发生改变,且特定脑区活动下降、发育不成熟和体积萎缩。大脑额叶区可能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有关,该脑区被称为额叶眼区。

     

    4. 心理行为因素


    父母个性特点和精神、病理对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也起着重要作用,如父母存在心理问题,如压抑、焦虑或情绪问题,其子女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病率明显高于父母心理健康的儿童。

     

    儿童不良行为的形成与家庭教育中的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有关,父母个性特征,如神经质、低责任以及与子女的对立关系均可导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不良行为的发生与发展。

     

    5. 家庭环境因素


    儿童的行为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不良行为起示范和强化作用,主要家庭环境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家庭关系严重不和睦;父母社会经济阶层父母经济阶层低(包括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父母职业、经济收人)。

     

    6. 学校因素


    儿童缺乏安全感可引起多动,在学校缺乏安全感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常伴有咬指甲现象,咬指甲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一种外在表现。

  • 作者 | 王芳
    文章首发于 | 皮肤科小医生微博

     

     

     

    7岁的欢欢是个刚上一年级的小姑娘,本应该是天真烂漫的年纪,她却不爱说话,也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儿。原来她脸上有一块巴掌大的红色胎记,小时候她不懂也不在意,但逐渐懂事后,就明白自己与别的小姑娘不一样,总是不愿意正脸看人。

     

    欢欢的爸爸妈妈以前总是担心孩子太小,治疗太痛苦或对生长发育不好。但是眼看着孩子越发自卑孤僻,终于还是决定去医院听听医生怎么说。

     

    什么是红色胎记?

     

    这个红色胎记其实叫做鲜红斑痣,又称葡萄酒样痣或毛细血管扩张痣,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好发于面、颈和头皮,好发于单侧,双侧少见,有时累及黏膜,可随人体长大而增大。

     

    早期为一个或数个淡红、暗红或紫红色斑片,呈不规则形,边界清楚,不高出皮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压之易退色,表面平滑。发生于枕部、额部、鼻梁部等中间部位的鲜红斑痣,常可以在1-3岁自然消退,位于面中部的更易消退,又称鲑鱼斑、天使之吻。因此皮损位于这些部位的患儿家长可以不必特别担心,一般都会消退。

     

     

    但累及一侧者且面积较大或广泛的皮损常终身持续存在,随着年龄增长,颜色加深变红,变紫,65%患者的病灶将逐渐扩张,在40岁前后会出现皮损增厚,隆起或形成结节,创伤后易出血。

     

    长在脸部的鲜红斑痣患者有65%的都有可能会合并眼睛以及造成神经方面的异常,比如青光眼。长在背部中线的鲜红斑痣患者,很有可能会并发脊髓内的血管异常。

     

    长在肢体上的鲜红斑痣患者可能会发生肢体肥大,有的甚至使骨骼肌肉生长异常或者畸形,很容易引起造成皮肤破损、溃疡。如果鲜红斑痣是长在患者的面部、颈部或头部等明显的部位将会给患者的容貌带来极大的影响,同时还会给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容易造成孩子自卑、孤僻等不良性格。

     

    因此,除某些可消退的特殊部位外,其他部位的鲜红斑痣都应该进行积极治疗,而在1岁以内治疗效果最佳。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法有两种:脉冲染料激光和光动力治疗,二者各有优劣,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经济状况等选择。

     

    其次,脉冲染料激光适合年龄小的患者,光动力治疗更适合年龄大的或者激光治疗抵抗的患者。

     

    两种治疗方法为何会对年龄有所选择呢?

     

    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鲜红斑痣的原理是“选择性光热作用”,比较挑血管,太粗和太细的血管对其不是很敏感。海姆泊芬光动力治疗恰好在这点上和激光形成互补,因为光动力是直接针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治疗,治疗不挑血管管径。

     

     

     

    大面积的成人患者可以先使用光动力进行第一阶段治疗,毕竟光动力治疗后病灶的消退更为均匀,部分残余或更深在的病灶可以继续采用脉冲染料激光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患有鲜红斑痣的朋友,建议越早治疗越好,年龄稍小的孩子通常经过三次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鲜红斑痣就会基本消退。对于成人的治疗,次数则会多一些。​​​​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宝宝变得爱打人,这种问题常常困扰着年轻的父母,既不能表现出不能大惊小怪,又不可置之不理。那么具体如何解决?其实已经成为了大多数宝爸宝妈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我们的宝宝为何爱打人?

    1.宝宝不懂分享:彼此都会对对方的东西产生兴趣,既想玩对方的,又不允许他人玩自己的玩具,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争执;

     

    2.宝宝喜欢模仿:看到别的小朋友在打闹,觉得好玩,就会去模仿学习;

     

    3.家庭环境影响:家长之间争执,会被孩子看在眼里,遇到类似情节也会试图效仿解决;

     

    4.错误的成长教育:怕宝宝受到欺负,便教宝宝"有人打你,给我打回来。"

     

    二、遇到宝宝打人的时刻,我们该如何做?

    不管是什么原因,都要引起重视,不能以宝宝还小的理由年放任行为,但也不用刻意责骂来恐吓宝宝,家长需要做到。

     

    1.了解宝宝的想法:宝宝打人后,家长的反应非常激烈,在宝宝眼里会成为一种"惊奇的鼓励",让他们"愈战愈勇";

     

    2.时刻保持冷静:不和孩子计较,让他有反思的空间,更多时候,双方父母更需要坦诚沟通,避免"二次战争";

     

    3.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打人不受欢迎,自己心情也会"阴云密布"。引导宝宝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让他有一个清晰的是非观念。

     

    三、如何正确应对宝宝打人?

    1.换位思考:站在宝宝的角度,就事论事,理解并接纳他在社交上的不成熟。社交能力也是在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发展的。

     

    2.理性应对:宝宝之间发生争执,父母都会担心孩子受伤,担心孩子间的关系会破裂,甚至会担心家长之间的关系会受到影响。但其实父母需要做的是仅仅是"坦诚相待"。

     

    3.引导分享:在家里,父母与宝宝物品所有权要有界限,再亲密借取需请示。在外面,父母保护宝宝的物品所有权和引导分享同样重要。

     

    4.多和小伙伴玩耍:同伴游戏是孩子学习分享,体味交往的最佳途径,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愿我们的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无限美好的未来。

  • 作者 | 李瑛
    文章首发于 | 李瑛主任微博

     

     

    对于初为人母的妈妈们来说,有时候,宝宝的一些“不合理”的行为,让妈妈们很困惑,不能理解,就想要去矫正宝宝的行为。殊不知,这都是宝宝正常发育的表现,如果自作主张去抑制宝宝的行为,反而会害了宝宝,比如,下面这几点,妈妈们就应该注意。

     

    1、啃手啃得太起劲

     

    相信妈妈们应该都见过这个画面,宝宝经常会咬自己的手指头,甚至是只要自己能够得着的东西都会塞进嘴里去啃。这时候,大多数妈妈肯定就要出手制止了,认为这个习惯太不卫生了,万一把病菌吃进肚子里怎么办。

     

    其实,大可不必,宝宝的这种行为其实是口欲期的正常表现,是宝宝开始用嘴巴来感知世界,感受身边事物的途径。如果,妈妈强行制止,就会破坏宝宝的探索思维,还会让宝宝变得焦虑。

     

    正确的做法是,妈妈做好宝宝的手部清洁,不要刻意去阻止,让宝宝可以尽情的去探索、认识世界。

     

     

    2、乱扔东西

     

    有的妈妈会抱怨,宝宝的脾气是越来越大了,经常会乱扔东西,把自己的玩具扔得到处都是,自己也是很苦恼。

     

    妈妈们不用担心,这其实是一种好事,为什么这么说呢,随着宝宝的长大,他身体的各个器官也在迅速的发育,而宝宝乱扔东西正好是宝宝抓握能力的一种训练,同时,这种扔东西的行为还能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呢,是宝宝正常发育的一种表现。

     

    不过,为了宝宝的安全,妈妈可以给宝宝提供一些不易碎的玩具,来满足宝宝喜欢扔东西的需求。

     

     

    3、怕见生人

     

    很多宝宝一看到生人的脸,就开始哭闹,这其实是宝宝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并不是一件坏事情。所以妈妈们不要在这个时候怪罪自己的宝宝哭闹了,也不要认为他们性格不好,就开始开导、教育宝宝不要认生。

     

    对于这种情况的正确处理方法,就是不要刻意的去强求宝宝接近陌生人,只需创造人多的环境,让宝宝慢慢适应即可。

     

    当然,宝宝虽然还有一些我们不能理解的行为,但是我们要相信存在即合理,只要妈妈们掌握正确的育儿知识,就能及时解读宝宝这些行为背后的意义啦!

  • 作者 | 于晓云
    文章首发于 | 中医美容产后调养于大夫微博

     

    也许你会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对分娩的过程了解得那么清楚,有助产士和医生,她们会知道如何帮助你。

     

    但是,从很多过来人妈妈那里了解到,如果你事先知道你会遇到哪些情况,那么在分娩的过程中,你会多一份镇定和轻松,这也正是你在分娩关键时刻最需要的。

     

    下面的7个问题的答案是准妈妈最想知道的,它们将使你在分娩的过程中更有安全感。

     

    1、我如何知道分娩开始了?

     

    有些女性在分娩的那天会感到烦躁,这是身体发出的一种明确的信号,还有的准妈妈会出现心跳、燥热或者头痛等症状。

     

    我们之前已和准妈妈们讲过入盆是什么感觉,此外,还会有人感到没有胃口或者特别饿,也可能出现腹泻或者严重的便秘。

     

    这时,子宫口也开始慢慢打开,有更多的液体流出来,骨盆和小腹开始感受到拉扯的疼痛。阴道和膀胱有被压迫感也是分娩要开始的信号。

     

    当流出的血或羊水增多的时候,就是该去医院的时候了,这时阵痛也开始变得有规律了。

     

    有一个黄金定律可以帮助准妈妈判断分娩是否开始了:这个定律是4:1:1,具体的说:每四分钟有一次疼痛,每次疼痛持续1分钟,这样的阵痛节奏已经持续一个小时了。

     

    还有一种分娩即将开始的征兆,那就是准妈妈开始感觉到强烈的疼痛,疼痛的强度让人难以忍受。

     

    还有一种最简单的信号是,准妈妈自己觉得马上要见到小宝宝了,这个时候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分娩也许很快就会开始了。

     

    2、我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分娩这项艰巨的任务,怎么办?

     

    对于分娩有恐惧感完全是正常的。准妈妈可以通过分娩准备阶段中的放松练习让自己平静下来。这里了解一些和分娩有关的细节,对克服恐惧很有帮助

     

    分娩前的阵痛是慢慢增强的,而不是突然降临,因此准妈妈可以逐渐适应。

     

     

    每次阵痛之间都有间歇,那时准妈妈感觉不到任何疼痛(除了分娩的最后阶段),可以利用间歇好好休息一下。

     

    此外,阵痛是有时间限制的,每一次阵痛都意味着宝宝离出生近了一步,当宝宝躺在你的怀里的时候,阵痛就真正结束了。

     

    很多研究显示,女性在怀孕20周到生产这段时间里,对疼痛的敏感程度会不断下降。

     

    其中的原因是身体中分泌了一种类似鸦片一样有麻醉作用的激素。成功分娩并不意味着你一定要忍受剧烈的疼痛,可以通过很多的方法和药物缓解疼痛,例如针灸、呼吸、缓解疼痛的药物,以及局部麻醉等。

     

    3、分娩需要多长时间?

     

    统计数据表明女性在分娩第一胎的时候平均花费大约12个小时,第二胎平均需要8.5个小时。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在这10多个小时里要一直忍受没有间断的疼痛。每个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总地来说,在熟悉的环境中、在信赖的人的陪伴下分娩会更快一些。

     

    有些准妈妈阵痛的时间比较短,但是疼痛的强度高,而另外一些准妈妈痛感柔和一些,却需要更多时间完成这个阵痛期。因此,准妈妈应该顺其自然,千万不要有压力。

     

    分娩究竟需要多长时间因人而异,而且是可以遗传的。如果担心分娩的时间过长,需要提前了解如何帮助自己保存体力。你不妨询问你的母亲,看看她的分娩经历如何。也可以了解一下你的姨妈和外祖母的生产过程,多少对你会有所帮助。

     

    你对阵痛的敏感程度与分娩持续的时间关联不大,但是你可以坚信,一切忍受到宝宝第一声啼哭的时候就结束了。

     

    4、谁应该在分娩时陪伴在你左右?

     

    选择有很多种。有些人认为应该是宝宝的爸爸。因为宝宝的爸爸陪伴在你身边,这样你们可以共同经历生产的过程。但是,也有一些准爸爸不能承受这样的场面,那么最好安排他们在产房外面等待。

     

    有些人则认为应该找一些有过生育经验的女性亲戚或朋友陪伴在身边。因为她们经历过这个过程,会给你一些有用的帮助,而且不会过分紧张。

     

    另外,你也可以选择医院提供的专业导乐服务,这些导乐都是很有经验的医护人员或者助产士,她们给产妇带来安全感,使分娩过程缩短(据统计,在第一胎分娩中,平均缩短了两个小时),而且她们还把“不胜任”陪产的父亲解放出来了。

     

    有了她们的指导,你的分娩会更加顺利!当然,这项服务也是需要额外付费的。

     

     

    在剖腹产的过程中,如果允许陪产,准爸爸们最好选择离准妈妈越近越好,哪怕不是直接站在产床前,也应该选择一个让准妈妈看得见的地方,这对产妇的情绪很有帮助。

     

    5、当分娩遇到停滞不前该什么办?

     

    通过相应地调节呼吸、放松和活动可以使分娩重新“启动”。这样的“中场休息”很有好处,因为我们知道阵痛是项艰辛的工作,因此产妇需要时间短暂地恢复一下。

     

    在阵痛中,能够入睡吗?这几乎难以想象,但是有1/5的女性在阵痛的间隙时间里还是做到了这一点。

     

    缓解疼痛的药物也能起到促进睡眠的作用。在阵痛中,准妈妈们不必忍受所有的疼痛,因此可以接受一些缓解疼痛的药物或方法,从而让自己感觉好一些。

     

    呼吸、放松和活动对顺利地度过阵痛有帮助。

     

    例如,在子宫张开的阶段,可以让准妈妈坐在健身球上,身体向后弯曲,使呼吸变得容易,助产士或准爸爸坐在后面扶着。

     

    这个练习非常简单易行,任何一位产妇不需要预先学习,就可以在分娩中运用它。而且这个练习不仅对缓解疼痛有益处,而且也能帮助宝宝加速向下“降”如骨盆。

     

    6、破水了,是否应该立即去医院?

     

    很多女性在整个怀孕期间都在考虑,当分娩前,羊水大量流失该怎么办。其实,破水的时候,羊水急泻是非常罕见的,因此不必对此过分担心。

     

    另外,还可以让你安心的是,妇产科大夫会在预产期前为你检查胎儿的头是否已经进入骨盆中了。当宝宝的小脑袋已经向下进入产道,羊膜囊破了,羊水流入产道,这个时候就应该去医院了。

     

    如果破水来的太早,比预产期提前很多天,胎儿还没有进入准备降生的位置,就比较危险了。因为这个时候脐带会先于宝宝滑向阴道,在后面的胎儿的脑袋压迫着脐带,阻碍的血液的流动。

     

    因此,这个时候产妇应该平躺着被送往医院,以保证不压迫脐带,使给胎儿的供给得以继续。

     

    7、是否能够使用催产针控制分娩的进程?

     

    如果分娩没有任何进展,可以考虑使用催产针加快阵痛。

     

    另外一种需要采用催产手段的情况是,分娩一开始很正常,可是突然阵痛消失了,或者阵痛的节奏很慢,阵痛很微弱的情况下也需要通过静脉注射催产针来推动分娩。

     

    静脉注射的速度应该得到严格的控制,这样产妇才不会感到失去控制。

     

    如果阵痛频率太高,就应该放慢甚至停止点滴,使阵痛间歇重新变得长一些。

     

    准妈妈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及时和产房中的护士沟通,提醒她们注意准妈妈对催产针的反应如何。​​​​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华大母婴

    文章首发于 |  华大细胞公众号

     

    从新生儿到3岁,宝宝总共需要经历10次体检。

     

    体检的意义

     

    婴幼儿体检十分重要,可以从体检中得知宝宝是否健康,对宝宝的身体状况更加了解。

     

    宝宝从出生到三岁之前不仅体力脑力均发展较快,而且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最敏感,任何细微的环境变化都可能引起宝宝不适,所以让宝宝接受定期的体检对于全面掌握宝宝身体状况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些疾病在宝宝婴幼儿时期就已经出现萌芽,体检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威胁,并采取相关措施以降低这些疾病会宝宝的不良影响。因此,专家提议,宝宝在三岁之前应该一年至少做两次体检。对于体检反映出来的问题要认真对待,及时解决。

     

    每次体检对于宝宝来说,都是一个成长的里程碑,宝爸宝妈们一定要重视哦!

     

    10 次体检的时间

     

    一岁以内宝宝要进行7次体检:

     

        第1次体检:出生后

     

        第2次体检:出生后第28天

     

        第3次体检:出生后第42天

     

        第4次体检:宝宝4个月时

     

        第5次体检:宝宝6个月时

     

        第6次体检:宝宝9个月时

     

        第7次体检:宝宝1周岁时

     

    之后在1岁半、2岁、3岁各进行一次体检。

     

    这样宝宝从出生到3岁一共体检10次。

     

    体检项目和时间表

     

    第一次体检(出生后)

     

    这是宝宝出生后接受的第一次检查,一般在出生后立刻进行。如果发现宝宝异常,可及早进行治疗。

     

     

    重点项目解读:肌张力

     

    肌张力是在静息状态下的紧张度,表现为肌肉组织微小而持续的不随意收缩。临床上以被动活动肢体或按压肌肉所感到的阻力来判断肌张力。脑瘫中无论是那种类型的脑瘫,几乎导致这些症状出现的原因都离不开肌张力,肌张力的异常是导致各型脑瘫的重要因素。

     

    第二次体检(28天)

     

    第二次体检通常是在宝宝一个月大左右,也叫做满月体检。另外,宝宝的计划免疫卡也应该在体检的时候办好。

     

     

    重点项目解读:呼吸频率

     

    呼吸是人体内外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必需过程,人体通过呼吸而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第三次体检(42天)

     

    第三次体检也就是“42天体检”,即体检时间是在宝宝出生后的42天或两个月的时候。因为此次体检时宝宝已经离开医院在自己家了,所以第三次体检也是监测宝宝生长发育的开端。

     

     

     

    重点项目解读:评价发育智能

     

    一般医生会以拉坐和竖抱等方式来测试宝宝竖头的情况,给予玩具来测评宝宝手部抓握的情况,用移动的图卡或玩具测试宝宝追视的情况,用摇铃测试宝宝听觉的情况,并询问家长宝宝语言发育的情况。

     

    如果有疑问,会通过神经-行为测试进一步对宝宝的智能发育作全面评价。对有智力发育迟缓的宝宝,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进行早期康复治疗。

     

     

    第四次体检(4个月)

     

    当宝宝有四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进行第四次体检了。这时带宝宝去体检就要准备宝宝用品了,比如尿不湿、奶粉奶瓶等,因为整个体检下来,宝宝的体力有所消耗,不要让宝宝挨饿。

     

     

    第五次体检(6个月)

     

    当宝宝六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进行第六次体检了。这个时候有的宝宝已经开始长牙了,流口水及磨牙的现象比较常见,因此要给宝宝做好卫生工作,避免龋齿和口周湿疹的出现。

     

     

    重点项目解读:

     

    1、牙齿检查:乳牙的萌出时间是具有个体差异的,过早萌出或延迟萌出,都会对宝宝牙齿发育和辅食添加造成影响。一般,宝宝半岁开始萌发出两颗下门牙,医生会查看宝宝出牙状况,并给予相应的指导意见。

     

    2、评价发育智能:半岁的宝宝已经能够灵活地翻身,独坐稳定而持久,可以向各个方向转动,扶着腋下可以主动迈步,玩具能在两手之间倒手,想要抓取小物体,叫名字有反应,偶尔模仿发音,甚至可以说爸 妈 打”等词,能够理解语言和动作及物品之间的联系,怯生反应明显。医生会依据以上几个方面对宝宝进行测试,观察宝宝的反应,并给予家长正确的指导和意见。

     

    3、血常规检查:对于母亲孕期存在贫血问题的宝宝,可以做血常规检查,了解宝宝是否贫血,如果贫血应适当补充铁剂。

     

    第六次体检(9个月)

     

    宝宝九个月大的时候就该进行第六次体检了。由于宝宝已经长出乳牙了,所以口腔卫生工作一定要做好,控制宝宝进食甜食的数量,预防龋齿的出现。

     

     

    重点项目解读:

     

    1、牙齿检查:9个月的宝宝一般已经出2—4颗牙齿了,医生会查看宝宝出牙状况,了解宝宝是否患有龋齿,并指导家长帮宝宝做好口腔清洁工作。

     

    2、评价发育智能:9个月的宝宝已经能够手膝爬,可以从仰卧位坐起到站立和坐下,各种体位和姿势之间可以较好的转换,扶着东西可以站并迈步,有取放意识,能够拇食指捏取小物体,会盖瓶盖、套杯等,可以清晰地发爸 妈”音,能够理解语言和动作联系,可以执行简单的指令,能认识身体部位,模仿家长肢体动作。

     

    第七次体检(1周岁)

     

    第七次体检的时间是在宝宝一岁的时候,本次体检时如果宝宝还没有乳牙萌出,可能是缺钙。就要相应地给宝宝补充钙质。

     

     

    重点项目解读:

     

    1、牙齿检查:1岁的宝宝一般已经出6—8颗牙齿了,医生会查看宝宝出牙状况,了解宝宝是否患有龋齿,并指导家长帮宝宝做好口腔清洁工作。

     

    2、评价发育智能:1岁的宝宝已经可以爬越障碍,独立站片刻,扶物行走了,宝宝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增强,他已经可以搭积木、滚皮球、够玩具、翻书画、学涂鸦了,他可以理解更多的语言,学会用点头和摇头表达自己的意见,模仿能力也越来越强,可以随着音乐手舞足蹈”,还能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甚至还可以说抱、拿、给、走、要”等简单的词语。

     

    第八次体检(1岁半)

     

     

    重点项目解读:

     

    牙齿检查:医生会查看宝宝出牙状况,了解宝宝是否患有龋齿,并指导家长帮宝宝做好口腔清洁工作。

     

    第九次体检(2周岁)

     

    宝宝两周岁的时候进行第九次体检。宝宝两岁是有婴儿向幼儿转变的新时期,并表现为很多明显的幼儿特征。

     

     

    第十次体检(3周岁)

     

    这次体检是在宝宝三岁的时候。这时小朋友的乳牙已基本上齐全,共20颗,父母还是要注意口腔卫生,预防龋齿和牙龈炎。

     

     

    婴儿体检标准

     

    关于体检标准,比较重要的有三项:身高、体重以及头围。

     

    身高

     

    周岁之前,宝宝的身高增速是递减的。前三个月长高最多,平均每月3~3.5cm;四个月大到六个月大时,每月约长高2cm;七个月大到满周岁时每月长高约1~1.5cm。

     

    所以等宝宝一周岁时,身高大约是刚出生时的1.5倍。宝宝满周岁之前是身高发育的重要阶段,因此一定要保证营养供给,科学喂养,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体重

     

    宝宝刚出生时合理的体重区间在2.5~4.0kg左右。前三个月增重最明显,平均每月750~900g;四到六个月每月增重约600g,七个月大到一岁时,每月增重约500g。

     

    累积下来,宝宝刚出生时的体重仅为一岁大时体重的1/3。实际上,宝宝体重既可能增加,还可能降低,但理想的变化量应该在正常体重的10%左右。

     

    一旦增重大于20%就有肥胖症可能,同样体重减少量超过15%也是不正常的,可能是营养不良或者其他疾病,建议就医检查。

     

    头围

     

    宝宝大脑和颅骨的生长状况反映在数据上就是头围大小。具体测量方法是把软卷尺围在宝宝后脑勺较突出的位置到额头处一周。前六个月宝宝的头围增长约6~10cm,到周岁时共增长11cm左右,这也是人头脑和颅骨发育最迅速的阶段。

     

     

    通过体检可能发现的疾病

     

    ① 孩子无论是过胖、过瘦或身材矮小、抵抗力低下,这都有可能跟营养性疾病有关。虽然如今的孩子生活条件都变好了,但营养性疾病的患病率仍然很高,如消化不良、贫血、某些慢性疾病,都会引起营养性疾病的发生。

     

    ② 人的心脏每天大约要跳动十万次左右,这么大的工作量,如果心脏存在问题,将会成为猝死的原因之一。除了人们熟知的先天性心脏病外,人们还面临着心肌问题的风险,这种风险也会出现在孩子身上。由于心肌功能代偿能力强,潜在的问题不易暴露,所以心肌问题常常会被人们忽略,只有通过体检的方式,才能监测心脏健康。

     

    ③ 乙肝病毒携带率在中国人中很高,严重危害公共健康,乙肝病毒是肝硬化、肝癌等疾病的元凶,因此接种疫苗必须及时、有效。通过体检,可发现身体保护性抗体是否有减弱或消失,有必要时必须要及时复种疫苗。

     

    ④ 脊柱侧弯可引发一些列问题,如脊椎病、身体发育不对称、腰腿痛等,除了先天性骨骼肌肉畸形外,不良的坐姿常常会影响脊椎发育的健康。脊柱侧弯也是儿童的常见病之一,通过体检的方式可及时发现病情,采取非手术疗法,加上积极正确的体育锻炼,可纠正侧弯,减轻手术带来的痛苦。

     

    ⑤ 肥胖已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调整饮食、改变生活方式,才能预防。肥胖症危害大,不仅可引发心血管、内分泌代谢等多系统疾病,肥胖还会影响智力等多方面发育。

     

    ⑥ 通过只有孩子耳朵疼或耳道流出脓水时,才会想起去看耳鼻喉科。儿童听力受损是很难被发现的,别等到听力受损才想到治疗。通过体检,可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并及时解决,以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⑦ 弱视在儿童身上并不少见,弱视必须在低龄时进行治疗,错过治疗关键期将无法挽回。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很难发现孩子有弱视的,只有通过体检才能发现。

     

    体检注意事项

     

    明确体检地点

     

    宝宝出生后的最早那次体检一般是在分娩的医院里,有的是在当地的妇幼保健所,后续的体检安排在就近的社区卫生院就可以。为了让体检准时进行,家长要提前确定“42天体检”的地点。

     

    提前预约

     

    带宝宝体检之前最好事先了解一下相关医院的时间安排,接着选择工作人员正常上班时间去体检,还要错开上下班交通拥堵时段。如果时间安排不合适的话,可以自行调整。

     

    证件齐备

     

    初次带宝宝体检的时候要带好基础证件,如宝宝的出生证明、户口本、家长身份证等。具体其他的证件根据地区要求携带。对于宝宝平时生活表现妈妈要仔细观察,用心记住,可与医生沟通。

     

    照顾宝宝的情绪

     

    体检是给宝宝体检,因此一定要在宝宝心情好的时候去体检,这样才能更好地配合检查。建议在上午去体检,因为空气比较好,温度也适宜。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记得小时候弟弟特别爱哭,每当弟弟嚎啕大哭时,邻居李大爷常会说,“又开始唱上党梆子了”。那个时候家里人也不知道听谁说的,说弟弟胆子小,所以从襁褓中就爱哭,以后长大了多吃点鸡心就不哭了,所以家里每次炖鸡,鸡心都是留个弟弟的。学医之后才不觉得宝宝爱哭有那么神奇,从宝宝的哭声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信号。

     

      

    家长需要知道宝宝爱哭好处多多:

     

    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哭和笑一样是一种精神活动,在婴幼儿发育的过程中更是这样表现的。在宝宝学说话之前这种哭声是与父母以及周围事物的一种简单易懂的交流方式。而且哭声可以促使宝宝的肺活量扩大、肺部组织的发育且对声带的发育也有好处。并且宝宝在啼哭时,手脚的乱动,也相当于在做“体操”,有益于肢体的锻炼。宝宝还可以通过泪水冲刷眼睛中的代谢废物,而保持眼球洁净明亮,预防眼睛部位疾病发生。

      
    1、宝宝的生理性哭

     

    (1)宝宝肚子饿或者口渴了。

     

    (2)尿布尿湿了。

     

    (3)天太热烦躁了,或者感觉冷了。

     

    (4)或者周围环境太吵了等导致的生理性需求而引起的哭。

     

    (5)如果是上述原因导致宝宝啼哭,一般通过喂奶、换尿片等对应处理后,宝宝只要感觉舒适了,哭声自然而然会停止。

     

    2、病理性哭声

     

    (1)如果宝宝哭声较之前长而且哭声也较为剧烈,通过喂奶、换尿布、添衣物等不缓解甚至加重,这时候要通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表情等有何不同,从中寻找答案。

     

    (2)如当宝宝肠胀气时,宝宝吃奶时会不好好吃,而且会越吃越哭。

     

    (3)如果宝宝常常哭闹不止,且伴有枕秃、易激惹等,大多提示家长孩子缺钙了,需要补钙。

     

    (4)还有当宝宝感冒的时候,宝宝身体不舒服也会哭,家中要测量宝宝体温,因为宝宝不会说,所以要做到提前防护。宝宝的肠套叠、肠梗阻等也会引起宝宝啼哭不止。

     

     

    生活中往往有很多家长不想听到宝宝哭,一旦哭泣,便通过喂奶等行为来抑制宝宝啼哭,其实这不是个聪明的做法。应该分清楚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的啼哭,要对症处理宝宝的哭声。宝宝的哭声不仅是在告知父母自己身体上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同时像大人一样,是在宣发自己心中的“不满”,假如宝宝哭声不断,家中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免耽误病情。

  • 一些老人凭着“经验之道”,当宝宝出现这些异常症状,就认为一定是有虫了,其实不然。

    一、这些情况不一定是有虫

    1.指甲白点≠虫卵

     

    宝宝指甲的发育是不断钙化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宝宝的指甲上就容易出现一些小白点。另外,宝宝活泼好动,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受到磕碰也会使指甲上产生白点。因此指甲上出现的白点和寄生虫没有关系,也不是缺少营养的表现。

     

    2.面部“虫斑”≠肚里有虫

     

    所谓宝宝脸上的“虫斑”其实是一种叫做“白色糠疹”的良性皮肤病。常见于3~16岁,与宝宝容易感染寄生虫的时间重合,所以两者才会常常被联系起来。一般这种良性皮肤病根据宝宝自身情况,几个月至一两年可自愈,但通常不会持续到成年。只需避免宝宝被阳光暴晒,注意营养均衡即可。

     

    3.磨牙不一定是有虫 

     

    宝宝6-14岁时会更换乳牙,这时牙龈发痒会引起宝宝轻度磨牙。导致宝宝磨牙的因素有很多种,磨牙的宝宝不一定就是肚里有虫。

     

    判断宝宝是否被其他寄生虫感染,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带着宝宝的粑粑到医院进行检验,在这之前家长切不可擅自用药!因为打虫不当,可能造成各种自体性感染,严重的甚至能导致宝宝死亡。

     

    二、打虫该注意些什么?如何科学打虫?

    经医生判断感染寄生虫后,可用阿苯达唑类药物(如肠虫清)进行驱虫。打虫药需空腹食用,所以在清晨,晚上睡觉前服用最佳!同时,两岁以下宝宝和孕妇不建议吃打虫药!一般吃一次就可以消灭肠道寄生虫。但因蛲虫会在体外产卵,有反复感染的几率,需在医嘱下多次服用才能彻底清除。

    三、预防寄生虫,日常这样做

    小宝宝总是有爱吃手的习惯,触碰过带有寄生虫物品的小手再放到嘴里,虫虫们就到宝宝的身体里“安家”了。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宝宝几乎不会直接接触到虫卵,我们更要注意的是环境卫生,和饮食卫生,以下注意事项一定要记牢。

     

     

    饭前便后要洗手;


    蔬菜水果彻底洗净后食用;


    生肉煮熟之后再给宝宝吃,厨房用具生熟分开;


    勤剪指甲;


    不穿开裆裤,不随地大小便;


    有养宠物的家庭,需定期给宠物驱虫,注意宝宝与动物玩耍后的清洁。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