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游戏成瘾”是一种精神疾病

“游戏成瘾”是一种精神疾病
发表人:廖振江

“游戏成瘾”是 2017 年底,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设立的一种疾病,归类为精神疾病。在 2018 年新更新的《国际疾病分类》中,专门为“游戏成瘾”设立条目,并明确了相关的诊断标准。

游戏成瘾的相关症状包括:

  • 无节制沉溺于单机或网络游戏
  • 因过度游戏而忽略其他兴趣爱好和日常活动
  • 明知会产生负面后果却仍沉溺于游戏

晚上窝在沙发上,眼睛紧盯着手机屏幕,手指快速移动,赢一把就喜不自胜,输了就骂骂咧咧。用罢学“威胁”父母,经常在家发脾气等。

2019 年 8 月 20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 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18 年 12 月,中国游戏成瘾人群已达 27.5%,其中,青少年为网瘾的重灾人群,比例高达 30.5%,也就是约三个青少年中,就有一个“网瘾少年”。重视青少年,关注青少年是我们工作的重心,需要寻求帮助的家长与孩子们可以及时找到我们,一起努力,克服瘾患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症状性精神病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采访专家 |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理咨询科主任医师 李江波
    文 | 黑凤梨

     

    说起精神病,第一印象可能是「发疯」、「乱骂人」、「行为异常」,或者是失眠、抑郁、自杀、自残等,很多影视剧作品也喜欢把「犯罪」和精神疾病相关联。

     

    其实那只是冰山一角,精神疾病还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身体的各种疼痛、说不清的难过、痛苦、浑身不适、尿频、大便次数多、食欲不振或食欲亢进等。

     

    即使诊断为各种疾病,花钱无数却无法消除疾苦,使病人倍受煎熬,就是说身体的各种痛苦还可以以非常隐蔽的形式隐藏在精神疾病之中,使我们很难识别其庐山真面目,换句话说精神疾病才是这些身体病症的根源,治好了这些精神问题,才可以改善躯体不适症状。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3位患者患病的经历,起病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疼痛」是他们主要痛苦的症状……

     

    受访医生:李江波

     

    疼,是最突出的症状!

     

    故事1:

     

    19岁的刘甜甜(化名)在某大学读书,平素话少,不喜欢社交,很少和宿舍人说话,舍友们背地里说她「自命不凡」。一个人去食堂吃饭、独自去教室上课,不愿参加学校、班级、宿舍的活动,渐渐的各种活动大家也不叫她了。

     

    面临孤立的刘甜甜

     

    大三的下学期,班主任找到了刘甜甜,「你最近怎么总是旷课?再这样下去,都难毕业!」「老师,真的不是故意的。也不知道怎么了,就是觉得头疼的很,时不时还胸口疼,上述疼痛症状位置不固定,好像经常移动,已经看了好几家医院了,都查不出什么毛病来,只能回宿舍躺着……」

     

    故事2:

     

    兢兢业业的闫爽(化名)是名银行职员,35岁上升空间有限,身体也拼不过年轻一辈。

     

    经常因为身体难受休病假,半年没上班了,病情不但没好反而越来越严重「觉得浑身疼,喜欢躺着,可是躺着症状也不能减轻,动起来就疼得厉害,终日卧床,根本下不了床!」

     

    不得不放弃银行工作的闫爽 

     

    闫爽告诉我们,某市的医院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按照此病治疗一段时间一点·没效果,又到外地另一个大医院诊断是“肌纤维痛”,又吃了许多药,治疗一段时间还是不见好转,而且到处都疼。

     

    家人听说是精神因素导致的,把她送到某大城市的三甲精神病院求治,被收入精神病院住院治疗,吃了很多抗抑郁、抗焦虑药,疼痛症状有所改善,还是好不彻底。

     

    故事3:

     

    张德民(化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项目经理,和竞争对手打「商业战」是他的日常。

     

    最近,他打了场败仗,营业额被对手吊打、碾压,那以后经常感觉腿疼、腰疼,没有力气,甚至都站不起来了…

     

    竞争压力山大的张德民 

     

    他怀疑自己患了重病,可是一直查不到原因,可是过一段时间又头疼起来,经常去医院检查头疼的问题,可是以往的毛病却不再提了,好像已经好了一样,为了搞清头疼原因,他住进医院,各专科会诊后,结论是「无器质性疾病,建议去心理科治疗」。这个结果使他很沮丧,几乎要崩溃了,七尺的男儿居然哇哇大哭了起来……

     

    疼痛背后的真相是......

     

    于是,我们走访了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找到了3名患者的接诊医生——李江波主任。

     

    李江波从事精神科医疗工作已经30余年了,而且在日本研究森田疗法、心身医学多年,他告诉我们:“精神疾病的一部分症状很有迷惑性,往往以身体感觉异常为主要表现,身体各部位的疼痛、闷、晕、胀、无力等,为此无论病人还是家属都会认为是身体出了毛病,各科医师也是首先这样考虑的,会积极地做各种检查,帮助病人查找发病病因,而且给与对症治疗。”

     

    有时即使给予病人充分地治疗,症状还是没见好,医师才会考虑是否存在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建议到心理科治疗。

     

    反复就医,又找不到问题,让人奔溃 

     

    而很多患者仍无法同意医生的意见,继续换一家医院或换一个科室再重复检查和治疗,往往是几经周折,万般无奈才不得不半信半疑的去精神科或心理科求治。

     

    其实做了几十种检查也不过就是一类检查,即身体检查,若身体检查没问题,患者又不是装病,那一定还有其他原因,那就是心理方面因素,包括心理疾病、不良行为和性格、饮食、性行为异常、人际关系问题等,所以另一部分检查就是心理检查,可以帮助我们去探索非器质性痛苦的真正原因。

     

    所谓术业有专攻,上面3位「各种疼」的病人,遇到李江波之前,也是四处求医,各种检查来了一遍,查不出明确的病变,吃了一些药也都不见好转,即使是吃了一些抗抑郁药物,症状有所改善,仍不能完全得到治愈,。

     

    最终,李江波主任给他们1个共同的诊断——躯体形式障碍,就是我们提到的「精神疾病」之一。

     

    你越关注它的症状,它就越欺负你

     

    国际上对这个病的病因仍没有弄清,在最近的国际疾病分类,把这个病的名称又改为躯体不适障碍。许多医学专家都认为情绪的压抑和对现实的逃避是「躯体形式障碍」的主要病因,如果情绪没能表达出来,就会表现在躯体上。

     

    但是事实上其病因也许并不仅限于此,李江波主任告诉我们,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性格倾向于过于敏感、胆小,过度追求完美。

     

    药物可不是唯一的办法

     

    生活中经常由于劳累、被批评、失败、挫折、寒冷、炎热、紧张、恐惧、生气等因素导致躯体不适感,或者由于偶尔的失眠导致身体不适感觉,这种躯体不适本来是对这些刺激因素的正常反应和现象,正常的现象不去在意它很快就会消失,而具有上述性格特征的人,对于身体出现的哪怕一点不适感觉都特别敏感,容易往坏了想,越想越怕。

     

    因此对这些身体不适感觉引起“特别关注”,越是关注,其身体不适感觉就会越是被增强,这是一种精神交互作用,它使躯体不适症状越来越加强,形成恶性循环,逐渐加重而难以治愈。

     

    故事1的主人公比较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同学不理她又很生气,经常生气就头疼,头疼就不上课,就更有时间去关注头痛,就更头疼,可是经常吃完饭就躺着,不容易消化,胃肠又不舒服了,开始关注胃肠,越关注就感觉越难受。

     

    性格孤僻

     

    故事2的主人公是银行职员,经常坐着,回家很累,家务都是丈夫做,自己坐着吃现成的,久坐不动很容易导致身体弱,肌肉僵硬疼痛,越是关注这种疼痛,就越痛,就越不爱动(精神交互作用),陷入恶性循环,疼痛久治不愈,心情越来越差,情绪越来越低落,抗抑郁药物治疗以后情绪得到改善,躯体不适感得到减轻,然而不爱动的习惯没有改变,身体肌肉久坐导致的僵硬感仍没有改善。所以尽管服了很多抗抑郁药物,疼痛症状仍然不能彻底改善。

     

    故事3的主人公,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在电脑旁久坐,久之难免颈肩、腰部疼痛,由于工作失利,导致情绪消沉,身体不适感觉增强,为此却怀疑是患了躯体疾病,到医院又查不出器质性疾病,更是心怀疑虑,更加关注躯体不适症状,却没有改变久坐不动的状态,越是这样就越是容易身体不适症状加重。

     

    李江波主任的治疗策略

     

    第一个病人有个特点:闲着的时候疼加重、忙起来的时候疼痛减轻甚至不疼。所以,李江波主任在接诊她的时候,除了对应给与抗抑郁、抗焦虑药物的治疗外,还建议她发展点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

     

    比如打打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这种活动既可以强身健体、增强大脑的快乐信号,还能让她通过这些活动变得开朗起来,打开心门,积极交友,这样就减少了对不适感觉的关注,切断了精神交互作用,使疼痛等躯体不适症状减轻,心情就更加愉悦,也逐渐愿意与同学适当交往,形成良性循环,躯体疼痛症状逐渐消失。

     

    躯体形式障碍

     

    第二个病人,尽可能去改变久坐、不爱动的习惯,既然没有查出确切的身体各系统的问题,给予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改善睡眠、情绪,同时鼓励她在床上爬起来(因为以往经常躺着,身体不动,尽量休息并无疼痛改善效果);从开始每天走100步,一点一点的加到每天1千步,最后每天突破10000步,用这种「目标性激励」的方式,促使她活动起来,不去关注和放大躯体不适症状,转移注意力,切断精神交互作用,切断恶性循环,建立良性循环;

     

    第三位男病人把自己的疼痛症状想的很坏,认为可能是患了什么重病,越是这样就越害怕,反而症状就越严重,其实怕病就等于希望健康,那就建议他为了健康而多去进行身体锻炼,同时给予抗抑郁药物,改善情绪、睡眠,这样一来关注的焦点发生了改变,切断了精神交互作用,改善了恶性循环,也改善了久坐不动的不良习惯。

     

    通过上述治疗和指导,以及患者的配合,上述患者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结语

     

    精神类疾病一旦发生,有些患者症状来势凶猛,进展异常迅速;有些症状的诱因很难以被患者本人和家属察觉,医生有时也很难鉴别。

     

    但是如果没有器质性疾病证据,按照身体疾病不能使其身体不适症状得到改善的患者,一定要关注是否可能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一旦确定心理方面的异常改变,精神疾病的治疗要采取综合的方法,即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改变其不断关注躯体不适症状的状态。

     

    李江波主任把精神症状、躯体不适症状比喻成「火」,如果单纯用药治疗比喻成消防队灭火,不将持续的不良情绪和不断地对症状的关注掐断,就如同没有切断火源,病情就会反反复复,不能得到好转。

     

    出现相关症状,请及时看医生 

     

    李江波主任有很多病人朋友,他们都亲切的叫他「知心李老师」。面对病人,他喜欢倾注120%的爱心和100%的专业,这也是病人「络绎不绝」、「好评如潮」的原因。

     

    如果您阅读完这篇文章,也发现了相关的问题,可以点击下方的卡片,找到我们的李江波主任进行线上咨询,祝您健康!

     

  •  

    徐俊是国际阿尔茨海默病(老百姓的说法是“老年痴呆症”)协会研究与治疗组国际委员。在北京天坛医院工作多年的他,接诊的大部分病人都超过60岁。

     

    而我们的主人公林康(化名),却只有18岁!

     

    受访人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神经内科 主任医师 徐俊
    文 | 十里缸缸
    监制 | 黑凤梨
     

     

    林康在见到徐俊医生之前,已经在全国各地的知名医院看过了。

     

    从儿童时期开始,他似乎就比别人发育慢一截,一度被诊断为人格行为缺陷,在儿科多次就诊并对症治疗后,他的症状并没有明显好转,甚至随着年龄增长,还出现了昏迷的症状。

     

    等长到十四五岁时,医院检查发现,他体内的胰岛素经常分泌过多,决定对他采取手术治疗,手术后的林康昏迷次数减少了,可伴随而来是出现新症状——记忆力不断下降。

     

     

    林康说,他经常觉得大脑一片空白,记不住事情,有时候甚至会忘记就诊的时间。可这么多年求医问药,不管是神经科还是精神科他都看了很多遍,就是没有大夫能治好他的疾病,他急切地抓住徐俊的手,问道:“徐大夫,我这个病能治好吗,有没有那种一下子能治好我的药?”

     

    受访专家:徐俊

     

     

    徐俊静静地听完林康的话,心里有了一个大胆的诊断,这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得的,极有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旧称老年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并非只会有老年人发病。林康在其他医院做了许多检查,包括腰穿,PET-CT,甚至还有老专家进行疑难病的联合会诊,都没能查出他的病因。

     

     

    徐俊常年关注阿尔兹海默病的国际研究动态:阿尔兹海默病最大的研究中心在拉丁美洲的哥伦比亚,已经有数例极年轻的病人通过基因诊断确诊,他们因为体内一个名为“早老素-1基因”的基因位点突变,意味着必然会得阿尔茨海默病。

     

     

    徐俊心里已经有了诊断,可他还需要林康做一项名为基因诊断的检查来证实他的诊断。

     

    林康很多疑,但又迫切地希望治好自己的疾病,因而在其他医院开的药没有明确的疗效后,他就拒绝继续服用,继续去其他医院求医问药。

     

    林康迫切地想治好他的病,但是对于一项费用昂贵的检查,他不愿意在徐俊能保证治好他的病之前花钱。

     

    他说他在其他医院做过基因诊断,那里是免费的。但这项特殊的基因诊断项目,是不可能免费的。

     

     

    于是林康他拒绝徐俊的建议,继续抱着厚厚的一摞病历去下一个医院求医问药。

     

    他坚信,他的病一定会治好的,一定有一种药能让他的病立竿见影地好起来的。如果没有,那一定是他没找到。

     

     

    徐俊再见到林康,已经是两年之后了。

     

    林康又一次走进了徐俊的诊室的时候,他的记忆力下降得更加严重了。这一次林康还反馈,他远在四川老家的奶奶也确诊了阿尔茨海默症。

     

    徐俊耐心地给林康解释了一个叫“遗传早现”的概念,即一种遗传性疾病,在下一代中发病年龄会逐渐提前,比如林康的奶奶会在五六十岁时发病,他的父亲就可能在三四十岁时发病,而林康可能十几岁发病。这就解释了这些年他身上的病症。

     

    与此同时,林康之前做的脑脊液相关检查也由隐性转变为阳性。

     

    林康的病终于得到了确诊,可治好他依旧遥遥无期。

     

     

    据林康自己陈述,他断断续续地吃了两年药,包括常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抗胆碱酯酶药、美金刚、甘露酸纳971等等,只是这些药物不能立竿见影地治好林康的病,他往往吃了一两个月没有疗效后,就拒绝继续服药了。

     

    但是很遗憾,关于阿尔茨海默病,医学上依旧没有任何特效药。

     

    目前应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常规药物,也只能缓解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而国际新兴的靶向治疗药物,价格让绝大多数患者望而却步。

     

    林康对于康复的执念如此迫切,作为医生的徐俊很心痛,却不得不遗憾地告知他,目前他的病没有治愈的可能。

     

    随着林康记忆力的不断下降,他的交流能力也会逐渐丧失,未来他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他一定需要家人照顾,他会逐渐逐渐忘记更多的东西,丧失更多的能力……这对于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来说,真的太过残忍。

     

    可这就是阿尔茨海默病!

     

    只是林康拒绝相信这些诊断,也拒绝接受这个事实。他想:或许医生的诊断是错误的,或许有哪种能够一劳永逸地治好病的药物,或许一定有一天他能痊愈。林康固执地想着。在线上,他用京东健康反复地、近乎执念地追问徐俊他能不能治好;而线下呢,他仍在在求医路上……

     

     

    林康的未来我们不得而知,可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我们需要多一点了解,早一点预防。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人均寿命增加的同时,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

     

    而对于这种目前没有特效药治疗的疾病,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预防。

     

    徐俊医生在采访中反复提及几个概念,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我们可以分为:零级预防、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在采访中,徐俊医生说道,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很多,比如三高等慢性疾病,再比如熬夜、不运动等影响健康的不良生活习惯,还有吸烟、喝酒都是引起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

     

    减低、排除这些危险因素对身体的影响,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控制慢性疾病发展,主动进行脑健康体检,就是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级预防。

     

    而主动追求健康的生活习惯,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是对于阿尔茨海默症的零级预防。

     

    那么如果我们自己或者家人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对阿尔茨海默病病人进行全面、系统的护理治疗,接受来自医方的培训教育,成立家庭护理小组,悉心照顾病人,延缓疾病发展恶化,就是对阿尔兹海默病的二级预防。

     

    在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到来之日,我们呼吁大家应该对阿尔兹海默病足够重视,因为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但是我们也希望大家对阿尔茨海默病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预防,促进健康。

     

    最后送给大家徐俊医生的预防口号:早筛早查早治疗,全面预防是关键;运动营养要跟上,心态乐观身体棒!

  • 很多人聚德心理疾病离自己很遥远,对心理疾病的认识还停留在“抑郁症”和“精神病”等症状明显的精神疾病上,很少会注意到普通人可能会犯的一些心理疾病。事实上,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问题,虽然表现轻微,但也属于心理疾病的范畴。有很多人病情不明显,在不知不觉中自愈了。换句话来说,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表现就是心理疾病。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三个容易被忽视的心理疾病。

      


    正常癖

     

    或许大家刚看到这个词心中会充满疑惑,什么时候正常也是疾病的表现了。通俗点来讲,有正常癖的人会痴迷于遵守很多规则和习俗,而且要求自己做每一件事都要严格遵守标准,没有一点个性可言。正常癖患者的生活就像提线木偶一般,每一步都踏在既定的轨道当中,丝毫不容许自己有半点越轨行为,非常枯燥和机械化。而且一旦有人和突发事件打破他们内心遵守的这种严格规律,他们就很容易崩溃,陷入极端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

      
    强迫性重复

     

    心理专家发现,人类在婴幼儿时期就已经具备了重复的能力。当他们感受到深刻的开心或痛苦之后,会接下来的时间中刻意去寻找这种感觉,希望能够重复这种情感体验。就像很多人在分手之后常常感到过度悲伤,明明知道是对方给自己制造了这种伤害,还是希望与他(她)重修旧好,继续之前的感情。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熟悉的事物和人会比真正温暖的新事物带来更多的安全感。他们会一次一次甘心被伤害,并且重复体验这种伤心的感觉,直至这种病态的重复感再也不能被满足,才能使他们清醒过来。

      
    分离性落魄

     

    分离性落魄与人格分裂的症状有些相似,有些人在经历突然变故或重大事件,会出现一些应激反应。内心会生出极端恐惧的情绪,久而久之会发展成习惯性的自我怀疑。落魄症患者心中的归属感严重缺失,脑海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念头在盘旋“我自己是真正的自己吗”“我究竟属于谁,谁又属于我?”。

      


    我们内心中最原始的归属感来自于我们的父母,这种极端怀疑一旦产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与父母的亲密联系,心中温暖的归属感也会慢慢流失。

     

    因此,不要认为心理疾病离自己很遥远,它其实就在你我中间。平时要认真观察自己情绪的变化,毕竟你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网瘾行为的咨询案例

     

    小文是一个有点内向的初二学生,老师、家长对小文一向都很放心,虽然小文的学习成绩不突出,但是小文做什么事情都很自觉,父母很少为他操心。但是自从家里多了一台电脑以后,一切都改变了。

     

    小文上了初一以后,课程里就多了一门计算机,爸爸觉得家里如果有台电脑,小文学习起来就会更方便,于是就给小文买了一台电脑。小文很高兴,整天围着电脑打转,从研究软件到研究硬件,家里的电脑被他拆拆装装了好几遍,小文的计算机水平很快得到了提高,后来,小文又缠着爸妈要求上网,爸妈考虑了一下也同意了。

     

    可是,小文的爸爸妈妈没有想到,他们的这一决定导致了噩梦的开始。家里有了网络以后,小文从放学回家那一刻起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上网,妈妈要催几次,他才肯出来吃饭,吃饭也是应付式的,匆匆吃完又跑回去上网。

     

    爸爸问他作业做完了没有,小文总是说在学校就做完了,问他总上网干什么,他说上网找资料,老师布置的作业。

     

     

     

    爸爸打电话问班主任,班主任说是有那么一回事,爸爸就打消了顾虑。可是小文对着电脑的频率越来越高,有一次爸爸半夜起来喝水,惊讶地发现小文的房间里还有灯,他悄悄地透过门缝一看,天啊,小文正在玩游戏,爸爸再看看表,4:14!爸爸冲进小文的房间,结结实实地打了小文一顿,然后告诉小文,从明天起就断网。

     

    被爸爸强迫断网的小文好像有所好转,老实了很多,没有机会再泡在网上,但是他与父母的对话越来越少,脸色也越来越难看,老是打呵欠,一副没有精神的样子。老师打来的电话更是让父母吃惊,“小文今天没有来上课,而且最近他成绩退步了很多”。

    小文到底去了哪里呢?在老师和父母的强大压力下,小文终于说出了实情。他从初二就迷上了上网打游戏,开始也就是空闲的时候玩一玩,没想到越陷越深,最后发展到通宵达旦地玩,直到那回大意被爸爸发现,导致家里不能上网,小文就想到了外面的网吧,于是放学后,还有周末,小文就开始泡在网吧里打游戏,所以他总是没有精神,上课也想着过关的事,成绩也就越来越差,逃学的去向自然也是网吧。

     

    小文说觉得自己离不开网络,离不开电脑,一离开网络他就没有精神,只有在打游戏的时候,小文才觉得有力气。

     

    很明显,小文已经患上轻度的“网络成瘾症”,他的成瘾对象主要是网络游戏。幸好父母和老师发现得比较及时,小文还没有发展到出现一系列不良生理反应的情况,但是小文目前的状况也不容乐观,要改变的话,仍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一、网瘾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网瘾行为的表现

     

    互联网使人们的交流更快捷便利,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据有关方面的调查,上网者中有29.1%的人是学生,其中有部分是大学生,但更多的是中学生。

     

    而据另一份调查表明,有6%的上网者由于对上网如痴如醉,整日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而患上了“网瘾综合征”,其实也就是这里要讨论的网瘾行为。

     

    网络成瘾,也称网络过度使用或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一种现象。其主要特征是: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上网,不能上网时情绪异常体验明显增加,对学业、日常生活等构成明显干扰,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和人际行为也会受到影响,不易断除,易反复。

     

     

     

    这些患有“网瘾综合征”的青少年终日与网为伴,只要一上网,就精神亢奋、难以自制,如果一段时间不上网,就会无精打采,心烦意乱。

     

    这些学生为了上网,不惜荒废学业,上网成了其生活的唯一,其行为特征与吸毒、酗酒、赌博成瘾者十分相似。另外,由于长时间泡在网上,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血压升高,还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以及机体免疫力下降。

     

    患者常常表现为头昏眼花、疲乏无力、双手颤抖、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并且能诱发紧张性头痛、心脑血管疾病,甚至猝死。

     

    而且由于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长期沉迷于网络不仅会抑制他们的正常发育,而且会影响他们智力的开发,由此而造成的学习成绩下降、旷课、逃学的现象更是日益普遍。

     

    另外,对于那些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火爆刺激的游戏内容也会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

     

    (二)网瘾行为的原因

     

    造成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互联网的普及性

     

    如今上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只要一台个人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一条电话线,就可以轻松上网,而要具备这些硬件设备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随着我国拥有个人电脑的人不断增多,上网的人也在不断增多,即使有些学生无法在家中上网,他们也会到网吧里上网。如此便利的上网条件是学生出现网瘾行为的外在原因。

     

    第二,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在某种程度上使人的心理得到满足,尤其是对于青少年。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这个时期的中学生特别渴望得到肯定,而电脑网络在这方面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特别渴望得到成人的认可,觉得自己也是成人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很多行为和想法都会受到干涉和限制,无法摆脱成人的控制。

     

    在电脑网络里则不同,人们不会计较你的出身、年龄、相貌、经历,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学生可以在网络上随心所欲,扮演自己渴望成为的角色,做着在现实生活中受到限制的事,而这些都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这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

     

    而且现在很多的网络游戏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虚拟平台让参与者重新塑造自己,并且他们每一次的胜利都会得到嘉奖和赞扬,这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

     

    另外,网络也容易使学生因为寻求人际关系而对其产生交往依赖。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可以在全球的网民中选择交往的对象,并同时与其中的许多人交往,这样,找到知己的机会就会大大地多于现实生活。

     

    这种交往具有间接性,人们不用像现实生活中那样面对面,这就给交往带来了神秘感,随之而来的则是美好的想象和交往的热情,人们不用即时回应对方,这就有了充分的思考时间,使他们显得格外从容、机智、幽默,容易使交往继续下去。

     

    而且网络的安全性也使人们不必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漏而危及自身利益。网络交往的种种好处使青少年相对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是中学生出现网瘾行为的重要原因。

     

    二、网瘾行为的心理疏导策略

     

    如今,学生中出现网瘾行为已是越来越普遍,如何进行预防和矫治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电脑网络的普及却又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正面作用,面对这样一种矛盾,很明显,不能简单靠“堵”,而要靠“导”,并且一定要注意预防。因此,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出发,以下主要介绍预防措施和即时疏导措施。

     

    (一)预防性疏导策略

     

    1.家庭、学校的正面关怀

     

    让学生的自我得到满足沉迷于网络的大部分学生,主要是对网络的依赖,因为他们在网络的虚拟环境里可以无所顾忌地扮演各种角色并且畅所欲言,他们不会因此而受到指责和控制,他们有着最大的自由。

     

    从这点出发,学校和家长要关怀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加以正面引导。在学生自我意识萌芽阶段,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教育,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通过正确的途径获得自我认同。

     

    家长也要对自己的孩子多加鼓励和赞扬,孩子做错了事不能不明原因地责罚,否则只会加大代际之间的鸿沟,让孩子觉得无人理解自己,从而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

     

    2.进行正确使用互联网的宣传教育

     

    并告知网络成瘾的症状及害处,正反面加以说服教育对互联网的正确用途进行宣传和教育,使学生了解使用互联网的知识。

     

    目前,大部分的中学生上网是为了结交朋友,因为他们觉得通过互联网,双方不需要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便可以结交,有着很强的隐匿性和安全感,因此他们宁愿选择网络虚拟人生。

     

    但是这样他们就忽略了互联网的其他用途,如浏览信息、搜索信息等。因此要宣传互联网的用途与优势,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尝试。除此以外,对于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也要向学生加以说明,让学生学会对互联网上的信息加以辨别,防止网络成瘾。

     

    学校可以通过参观、图片展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家长就要多与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需要,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做好预防措施。

     

    3.利用电脑技术本身的优势

     

    设计相应的软件进行上网时间提示沉迷于网络的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废寝忘食、生物钟紊乱的,他们往往已经不知道自己在网上停留了多长的时间,因此有关部门可以利用电脑技术本身的优势,设计相关软件提醒上网者已上网多长时间。

     

    家长可以设定上网时间限制,当孩子超过预定上网时间,就强制关闭计算机,并且使其在相应时间内无法开机。

     

    通过这种半强制的方式可限制孩子的上网时间。但是有一点,就是要求家长自己要懂得计算机方面的相关知识,否则,孩子一旦掌握破解的技术,那就会适得其反。

     

    4.加强对网吧的监管

     

    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学生在家上网相对地还可以控制,但是如果学生到网吧上网的话,那几乎等于没有限制。现在的网吧为了吸引学生,实行很多优惠。

     

    首先学生就有学生价,然后上网时间满一定的额度就给予进一步的优惠,这些网吧为了赚钱,从来不会管你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因此吸引了很多学生光顾,甚至有学生通宵达旦地泡在网吧,最终网络成瘾。

     

     

     

    所以就社会因素而言,有关机构要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尤其是对那些黑网吧,在法律层面上严令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否则将施以严厉的处罚。通过国家法律监控机制,控制造成学生网络成瘾的外部原因。

     

    (二)即时处理辅导策略

     

    1.限制学生上网时间

     

    戒断治疗当发现学生出现网瘾行为以后,应采取相应措施限制学生上网时间,如果出现身体上的不良反应,应送有关方面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救治。多给予学生关怀,了解其需要,并向其说明网络成瘾的坏处,争取学生的配合。

     

    2.转移学生注意力

     

    控制事态发展当限制了学生上网的时间以后,学生会无所事事,于是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上网,即使控制了他们的经济来源,他们仍会想办法把钱弄到手去网吧上网,因此,要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不能上网的时间里有事可做,如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从而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其逐步学会不再依赖网络。

     

    3.采用代币疗法所谓的代币疗法

     

    其实就是一种奖励方式。就同一些游戏一样,和学生约定好,如果学生每天只上四小时的网,那么就可以换取一定数量的币,但是如果超过了规定的时间,就要扣除一定数量的币,如此类推,当学生积攒到一定数量的币时,他们就可用这些币换取相应的实物奖励,而当他们欠了一定的币额时,也相应地要得到惩罚。

     

    用这种方式事先一定要和学生约定好,并用书面形式记录下来,学生签名确认。

     

    还有,这种方式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虎头蛇尾,出现问题就草草了之,因为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很难按照约定去做的,而作为执行者一定要按约定严格执行,否则很难有效果。

     

    4.与学生家长联系,学校与家庭联手,共同帮助学生

     

    学生出现了网瘾行为,家庭的帮助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因为孩子上网通常是在家中。另外,就算孩子要到网吧去上网,其经济来源也是家里,因此家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家长要积极和学校配合,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关心孩子的需要,用爱心帮助孩子恢复健康。网络成瘾行为,与毒瘾等行为有相似之处,要完全纠正学生的行为有一定的难度,当学生情况比较严重时,建议转介相应的专业治疗机构进行治疗戒断。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近日,一位广东17岁小伙玩手机后,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不能动弹,被送往医院后,检查结果显示小伙椎管内自发出血,导致了完全性的瘫痪,因此,直接被下了病危通知书。

     

     

    为什么小伙子玩手机玩着玩着,就发生了瘫痪呢?

     

    这是与长期玩手机,颈椎受压迫有关系,一直玩手机的话,这个小伙子的头就被保持在比较低的状态,导致血管里的静脉血管压力非常的高。

     

    除此之外,这个小伙子的最近时间的饮食,不是非常的正常,因此,血液的黏稠度又比较的高,所以血管就出现了破裂。


    为了避免类似的惨剧再次发生,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一聊,那些不良的玩手机习惯。

     

    1.充电时玩手机

     

    前一段时间,山西太原的一位18岁小伙子,半夜一边玩手机一边充电,最终由于充电器和数据线的质量问题,导致漏电情况的出现,最终不幸在被窝中被电死。

     

     

    2.边打电话边充电

     

    在2013年,就有空姐在边打电话时,边进行充电,最终被电流电击,不幸身亡。

     

    3.边玩手机边吃

     

    在人类吃饭时,血液会被大量的运送给胃部,因此让胃里的食物得到充分的消化。如果你边玩手机边吃饭,就会让本该运送到胃部的血液,去到了脑部,这样一来,人体的消化能力就会降低。


    除此之外,手机表面存在着大量的细菌、真菌和病毒,如果在吃饭的时候玩手机,这些微生物就会很容易通过接触到达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4.睡前玩手机

     

    如果在睡觉之前玩手机,会直接影响到体内激素的分泌代谢情况,不利于机体的安然入睡。

     

    长时间的手机屏幕光直射,还会影响到眼球,引起干眼症、黄斑损伤、近视等等情况。


    5.长时间低头玩手机

     

    新闻事件中的小伙子,就是由于血管被长期压迫,造成了血管压力升高,加上血液的黏稠度增高,最终所导致的椎管内血管破裂情况的发生。

     

    除此之外,长时间玩手机还会引发颈椎病,腰椎病,筋膜炎等等疾病。

     

    因此,在平时玩手机时,就要尽可能的注意下玩手机的时间和方式,在玩手机之前,观察下周围的环境是否安全,不要长时间的盯着手机屏幕看,多把自己的视野往身边的现实环境中放,这样既可以保护视力,也有利于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除此之外,不要边充电边玩手机,也不要边充电边打电话,最好在修手机时,找正规的商家进行修理,而不是图便宜随便的安装配件。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多喝水,少吃油腻的食物,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避免高血脂的产生。


    总而言之,长时间低头玩手机,是会造成椎管内出血的,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娱乐消遣而放松大意,弃自己的健康于不顾。毕竟,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基础,我们才能够更好的生活。

  • 吸烟虽然是经常出现在男性身体上的一种行为,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有部分女性对此很感兴趣。香烟的危害我们都知道,但是却还是有着很多人无法抵抗它的魅力,只要体验过后,很少有人会成功戒掉它。对于男性来说,烟是他们交际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释放压力的一种选择,你还记得你是为什么吸烟的吗?人在刚刚成长的时候,其实对烟这种东西是没有多大的好奇心的,后来选择吸烟也多办是这些原因造成的,所以,小编在这里还是要提醒一下,有的时候多克制下自己的好奇心,对你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帮助,若你还没有开始吸烟,但心理有着这行念头,请尽快打消。

      


    吸烟的第一步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若你有这些想法,请及时制止

     

    好奇心

     

    很多人走向吸烟这条路都是受到好奇心的蛊惑,对于大多数吸烟的青少年而言,他们会选择吸烟主要还是因为好奇心,因为听过太多人说吸烟的感觉很棒,便想去体验一下,而吸烟这种事情是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的,所以,广大青少年们对此还是不要抱有太多好奇心比较好。

      
    模仿心理

     

    吸烟的人大多在青少年时期的时候就会了,他们会选择吸烟除了好奇心,还有想要模仿的心理,觉的人家吸烟很帅,且很多历史上的名人也都喜欢吸烟,觉得吸烟的自己更容易受到女孩子的反应等等原因,才会去模仿。如果是抱有这种想法法话,劝你还是不要去尝试为好,因为对于现在的女生来说,吸烟是一个很令人反感的事情。

     

    缓解压力

     

    但人进入社会的时候,就会面临各方面的压力,比如:工作,家庭,房贷,车贷等等,令人喘不过气来,而当我们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便会想要用抽烟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因为它会使我们消除烦恼,释放压力。

      
    吸烟的人具有的特点

     

    开始吸烟的人,只会越吸越多,从一开始的一根慢慢变成一包,一直到最好养成烟瘾。发展到最后,想要戒烟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在不吸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没精神,心情不好,郁闷,经常坐立难安。此外,可能还会出现冲动,控制不住自己脾气的情况。

      


    最主要的是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尤其是在饭后吸烟,其危害更是相当于平时的10倍之多,所以为了自己的健康着想,最好不要在饭后吸烟,这样会加速我们的肠胃蠕动,让我们的血液循环速度加快,而烟中含有的有毒成分也会更容易进入我们体内,从而伤害到我们的身体。且吸烟还影响这我们的脑部神经,对脑细胞哟组合很大的损害,可能会出现记忆力减退的情况,所以,还没有吸烟的朋友们,请不要因为你的好奇心,让自己走向这条不归路。

  •  

    喂,120吗,你们快来,我老公突然喊不醒了……电话另一端传来一个女子焦急的声音。

     

    十分钟之后,救护车呼啸声赶到了事发小区。

     

    一个年轻男子坐在电脑桌面前,电脑里依然传来游戏战斗的声音,但是男子却无法喊醒。

     

    他叫晓军,今年29岁,打电话的是他的妻子,妻子一直说一边哭,29岁的晓军是个游戏迷,国庆放假,他天天窝在书房玩网游,茶不思饭不香,如痴如醉。

     

    按照妻子的描述,晓军玩游戏特别入迷,而且非常疯狂,不但脏话连篇,还经常大笑,拍桌子,有一次键盘都被他砸了……

     

    妻子根本不敢说他,每一次一说,就会惹来晓军劈头盖脸的谩骂。

     

    如此疯狂地玩网游,晓军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到医院后,医生通过头部CT检查,发现导致晓军昏迷的罪魁祸首就是急性脑栓塞!

     

    所谓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

     

    研究发现,导致脑栓塞的栓子来源主要是心源性,房颤,风湿性心瓣膜病,心内膜炎赘生物,心肌梗死,心脏手术等等,非心源性则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肺静脉血栓或血凝块,骨折或手术时的脂肪栓塞和空气栓塞,还有肾病综合征,败血症,肺部感染等等。

     

    在很多人看来,脑栓塞主要高发于老年人,这是因为老年人更容易罹患心脏等基础疾病,其实这样的认识是不正确的,医生说,脑栓塞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壮年也可发生,多在活动中急骤发病,无前驱症状,局灶性神经体征在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多表现完全性卒中,这时就可能出现意识障碍。

     

    医生分析,29岁的晓军虽然没有心脏等基础疾病,但是他长时间玩网游,久坐缺少运动,导致全身血液流动减慢,血液更容易处于高凝状态,再加上情绪激动,过度劳累,诱发急性脑栓塞也并不意外,前几天,医院曾接诊过一名过度网游导致左眼失明的患者,也是因为长时间玩网游诱发了急性脑栓塞。

     

    鉴于晓军病情危重,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通过积极的介入取栓治疗,晓军的病情有所好转,但是医疗费也花了不少,一周花了将近六万,想到自己的丈夫平时那么不听话,自己怎么劝他都不听,如今弄到了这步田地,妻子恨铁不成钢,忍不住骂了句畜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 | 幺幺七七壮士

    文章首发于 | 心理荷包蛋

     

    这项研究发表在《Social Science & Medicine》杂志上,研究表明,麻将是中国中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几种方式之一,这些活动与降低抑郁症发病率有关。

     

     

    佐治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副教授Adam Chen说:“全球经济和流行病学趋势导致老年人群的精神卫生负担显著增加,特别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精神卫生状况不佳是中国的一个主要问题,占全球精神障碍疾病负担的17%。除此之外,随着中国老年人数量的不断增加,与社会隔离和孤独感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在增加。

     

    参加社会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好处已得到广泛承认,包括美国和日本在内的一些发达国家也做了一些工作,以更好地了解这社会活动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但是,在这些国家之外,人们对社会交往和心理健康的作用知之甚少。

     

    麻 将 / Mahjong

     

    Adam Chen说:“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社会参与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Chen和来自中国华中科技大学的合作者分析了来自于全国代表性的中国健康与退休纵向研究的,近11000名45岁以上的居民的调查数据。

     

    他们研究了抑郁症的症状,并将其与社会参与的类型和频率进行了比较,包括与朋友聚会、打麻将、参加体育活动或社交俱乐部,以及在社区做志愿者。

     

    他们发现,总的来说,更频繁地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与更好的心理健康有关。具体来说,打麻将的城市居民更少可能会感到抑郁。

     

     

    这对研究者来说并不奇怪,因为这一发现与其他研究一致,但研究者们惊讶地发现,与城市居民相比,中国农村居民总体上倾向于报告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

     

    “传统上,中国农村的特色是紧密团结的血亲社区,通常在一个村庄里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家庭。”

     

    研究者们原以为中国农村地区会有牢固的联系和公共纽带,但可能随着许多身体健全的成年人进城找工作,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被打乱了。虽然家庭纽带依然牢固,但农村地区的社区纽带却变弱了。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农村老年人中,打麻将并不能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一种可能的假设是,在中国农村,打麻将往往更具竞争性,有时还会成为一种赌博手段。

     

     

    这些发现可以为卫生工作者设计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指导,以便于改善中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Adam Chen说,这些发现也适用于亚裔美国人社区。年长的亚裔美国人有自杀念头的比例比白人和非洲裔美国人高得多。提高年长的亚裔美国人的社会参与度,可能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内容

    [1]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9/190917115420.htm

    [2]Ruoxi Wang, Zhuo Chen, Yongjie Zhou, Lining Shen, Zhiguo Zhang, Xiang Wu. Melancholy or mahjong? Diversity, frequency, type, and rural-urban divide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depression in middle- and old-aged Chinese: A fixed-effects analysi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19; 238: 112518 DOI: 10.1016/j.socscimed.2019.112518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一、什么是焦虑症?

     

    焦虑性神经症简称焦虑症,以广泛、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常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和运动性紧张。焦虑形式来源于各种不同的经历,包括对于正确或错误的信息进行观察学习,以及直接经历真实或者感知到的创伤。在长期的状态下发展成目前的行为模式,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二、焦虑症有哪些分类?

     

    急性焦虑:急骤、严重、相对短程的重度焦虑,伴有深刻的认知、生理及行为改变,包括惊恐焦虑、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分离焦虑障碍等。


    慢性焦虑:持续性的轻度焦虑,与前者存在质和量的差异,又称广泛性焦虑症。


    特定焦虑症:一般是对特定的事物,如飞行等产生的焦虑或是害怕等。


    三、引发焦虑症的原因有哪些?

     

    焦虑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主要与自身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不同类型其病因不尽相同,总之疾病因素以及生活中的环境因素参与其发病。

     

     

    1.急性焦虑


    应对不良情绪所致的焦虑,例如人格特征的脆弱性、面临威胁时容易退缩或是进退两难、危及生命的内科或外科疾病、缺少家庭或其他社会支持,以及孤独感或者被抛弃感,患者开始变得害怕、颤抖、入睡困难,以及反复寻求关心和安慰、抱怨疼痛难忍或其他躯体症状,最终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焦虑症发生。
    有创治疗所致的焦虑,近年来人们开始发现严重的内科疾病及有创治疗也能导致明显的焦虑反应,甚至已接近或达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诊断标准。

     

    妨碍疾病评估及治疗的焦虑,焦虑可能会影响对患者疾病的评估及治疗,往往需要精神科会诊,例如因为害怕疼痛或者不适而拒绝检查及治疗,对躯体症状或辅助检查而出现过度的恐惧反应或弱化,甚至不承认情况的严重性,这些都对评估疾病造成极大的限制。与焦虑症类似的内科疾病,焦虑症状可能是潜在内科疾病的主要表现,在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中,最终发现有5%~42%的患者感到痛苦,是因为之前未被查出的内科疾病,而他们的主诉往往是抑郁或者焦虑。

     

    2.慢性焦虑


    慢性焦虑症患者常因缺乏理智而感到不适、紧张、恐惧和不安,有些人可能处于长期恶劣的环境中,比如长期熬夜、长期精神紧张,也与性格因素,家庭成员之间的问题,家庭环境问题以及人际关系等有关,并没有明确原因而是持久性焦虑,是一种慢性焦虑状态。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网瘾行为的咨询案例

     

    小文是一个有点内向的初二学生,老师、家长对小文一向都很放心,虽然小文的学习成绩不突出,但是小文做什么事情都很自觉,父母很少为他操心。

     

    但是自从家里多了一台电脑以后,一切都改变了。小文上了初一以后,课程里就多了一门计算机,爸爸觉得家里如果有台电脑,小文学习起来就会更方便,于是就给小文买了一台电脑。

     

    小文很高兴,整天围着电脑打转,从研究软件到研究硬件,家里的电脑被他拆拆装装了好几遍,小文的计算机水平很快得到了提高,后来,小文又缠着爸妈要求上网,爸妈考虑了一下也同意了。

     

     

    可是,小文的爸爸妈妈没有想到,他们的这一决定导致了噩梦的开始。家里有了网络以后,小文从放学回家那一刻起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上网,妈妈要催几次,他才肯出来吃饭,吃饭也是应付式的,匆匆吃完又跑回去上网。

     

    爸爸问他作业做完了没有,小文总是说在学校就做完了,问他总上网干什么,他说上网找资料,老师布置的作业。爸爸打电话问班主任,班主任说是有那么一回事,爸爸就打消了顾虑。

     

    可是小文对着电脑的频率越来越高,有一次爸爸半夜起来喝水,惊讶地发现小文的房间里还有灯,他悄悄地透过门缝一看,天啊,小文正在玩游戏,爸爸再看看表,4:14!爸爸冲进小文的房间,结结实实地打了小文一顿,然后告诉小文,从明天起就断网。

     

    被爸爸强迫断网的小文好像有所好转,老实了很多,没有机会再泡在网上,但是他与父母的对话越来越少,脸色也越来越难看,老是打呵欠,一副没有精神的样子。老师打来的电话更是让父母吃惊,“小文今天没有来上课,而且最近他成绩退步了很多”。小文到底去了哪里呢?

     

    在老师和父母的强大压力下,小文终于说出了实情。他从初二就迷上了上网打游戏,开始也就是空闲的时候玩一玩,没想到越陷越深,最后发展到通宵达旦地玩,直到那回大意被爸爸发现,导致家里不能上网,小文就想到了外面的网吧,于是放学后,还有周末,小文就开始泡在网吧里打游戏,所以他总是没有精神,上课也想着过关的事,成绩也就越来越差,逃学的去向自然也是网吧。

     

     

    小文说觉得自己离不开网络,离不开电脑,一离开网络他就没有精神,只有在打游戏的时候,小文才觉得有力气。很明显,小文已经患上轻度的“网络成瘾症”,他的成瘾对象主要是网络游戏。

     

    幸好父母和老师发现得比较及时,小文还没有发展到出现一系列不良生理反应的情况,但是小文目前的状况也不容乐观,要改变的话,仍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一、网瘾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负面影响

     

    网瘾行为的表现互联网使人们的交流更快捷便利,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据有关方面的调查,上网者中有29.1%的人是学生,其中有部分是大学生,但更多的是中学生。

     

    而据另一份调查表明,有6%的上网者由于对上网如痴如醉,整日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而患上了“网瘾综合征”,其实也就是这里要讨论的网瘾行为。网络成瘾,也称网络过度使用或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一种现象。

     

    其主要特征是: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上网,不能上网时情绪异常体验明显增加,对学业、日常生活等构成明显干扰,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和人际行为也会受到影响,不易断除,易反复。这些患有“网瘾综合征”的青少年终日与网为伴,只要一上网,就精神亢奋、难以自制,如果一段时间不上网,就会无精打采,心烦意乱。

     

    这些学生为了上网,不惜荒废学业,上网成了其生活的唯一,其行为特征与吸毒、酗酒、赌博成瘾者十分相似。另外,由于长时间泡在网上,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血压升高,还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以及机体免疫力下降。

     

    患者常常表现为头昏眼花、疲乏无力、双手颤抖、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并且能诱发紧张性头痛、心脑血管疾病,甚至猝死。而且由于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长期沉迷于网络不仅会抑制他们的正常发育,而且会影响他们智力的开发,由此而造成的学习成绩下降、旷课、逃学的现象更是日益普遍。

     

    另外,对于那些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火爆刺激的游戏内容也会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

     

    (二)网瘾行为的原因

     

    造成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互联网的普及性。

     

    如今上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只要一台个人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一条电话线,就可以轻松上网,而要具备这些硬件设备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随着我国拥有个人电脑的人不断增多,上网的人也在不断增多,即使有些学生无法在家中上网,他们也会到网吧里上网。如此便利的上网条件是学生出现网瘾行为的外在原因。

     

    第二,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在某种程度上使人的心理得到满足,尤其是对于青少年。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这个时期的中学生特别渴望得到肯定,而电脑网络在这方面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特别渴望得到成人的认可,觉得自己也是成人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很多行为和想法都会受到干涉和限制,无法摆脱成人的控制。

     

    在电脑网络里则不同,人们不会计较你的出身、年龄、相貌、经历,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学生可以在网络上随心所欲,扮演自己渴望成为的角色,做着在现实生活中受到限制的事,而这些都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这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

     

     

    而且现在很多的网络游戏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虚拟平台让参与者重新塑造自己,并且他们每一次的胜利都会得到嘉奖和赞扬,这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

     

    第三,依赖性

     

    网络容易使学生因为寻求人际关系而对其产生交往依赖。

     

    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可以在全球的网民中选择交往的对象,并同时与其中的许多人交往,这样,找到知己的机会就会大大地多于现实生活。

     

    这种交往具有间接性,人们不用像现实生活中那样面对面,这就给交往带来了神秘感,随之而来的则是美好的想象和交往的热情,人们不用即时回应对方,这就有了充分的思考时间,使他们显得格外从容、机智、幽默,容易使交往继续下去。

     

    而且网络的安全性也使人们不必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漏而危及自身利益。网络交往的种种好处使青少年相对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是中学生出现网瘾行为的重要原因。

     

    二、网瘾行为的心理疏导策略

     

    如今,学生中出现网瘾行为已是越来越普遍,如何进行预防和矫治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电脑网络的普及却又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正面作用,面对这样一种矛盾,很明显,不能简单靠“堵”,而要靠“导”,并且一定要注意预防。因此,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出发,以下主要介绍预防措施和即时疏导措施。

     

    (一)预防性疏导策略

     

    1.家庭、学校的正面关怀

     

    让学生的自我得到满足沉迷于网络的大部分学生,主要是对网络的依赖,因为他们在网络的虚拟环境里可以无所顾忌地扮演各种角色并且畅所欲言,他们不会因此而受到指责和控制,他们有着最大的自由。

     

    从这点出发,学校和家长要关怀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加以正面引导。在学生自我意识萌芽阶段,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教育,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通过正确的途径获得自我认同。

     

    家长也要对自己的孩子多加鼓励和赞扬,孩子做错了事不能不明原因地责罚,否则只会加大代际之间的鸿沟,让孩子觉得无人理解自己,从而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

     

    2.进行正确使用互联网的宣传教育

     

    并告知网络成瘾的症状及害处,正反面加以说服教育对互联网的正确用途进行宣传和教育,使学生了解使用互联网的知识。

     

    目前,大部分的中学生上网是为了结交朋友,因为他们觉得通过互联网,双方不需要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便可以结交,有着很强的隐匿性和安全感,因此他们宁愿选择网络虚拟人生。

     

    但是这样他们就忽略了互联网的其他用途,如浏览信息、搜索信息等。因此要宣传互联网的用途与优势,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尝试。除此以外,对于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也要向学生加以说明,让学生学会对互联网上的信息加以辨别,防止网络成瘾。

     

    学校可以通过参观、图片展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家长就要多与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需要,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做好预防措施。

     

    3.利用电脑技术本身的优势

     

    设计相应的软件进行上网时间提示沉迷于网络的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废寝忘食、生物钟紊乱的,他们往往已经不知道自己在网上停留了多长的时间,因此有关部门可以利用电脑技术本身的优势,设计相关软件提醒上网者已上网多长时间。

     

     

    家长可以设定上网时间限制,当孩子超过预定上网时间,就强制关闭计算机,并且使其在相应时间内无法开机。通过这种半强制的方式可限制孩子的上网时间。

     

    但是有一点,就是要求家长自己要懂得计算机方面的相关知识,否则,孩子一旦掌握破解的技术,那就会适得其反。

     

    4.加强对网吧的监管

     

    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学生在家上网相对地还可以控制,但是如果学生到网吧上网的话,那几乎等于没有限制。

     

    现在的网吧为了吸引学生,实行很多优惠,首先学生就有学生价,然后上网时间满一定的额度就给予进一步的优惠,这些网吧为了赚钱,从来不会管你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因此吸引了很多学生光顾,甚至有学生通宵达旦地泡在网吧,最终网络成瘾。

     

    所以就社会因素而言,有关机构要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尤其是对那些黑网吧,在法律层面上严令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否则将施以严厉的处罚。通过国家法律监控机制,控制造成学生网络成瘾的外部原因。

     

    (二)即时处理辅导策略

     

    1.限制学生上网时间

     

    戒断治疗当发现学生出现网瘾行为以后,应采取相应措施限制学生上网时间,如果出现身体上的不良反应,应送有关方面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救治。多给予学生关怀,了解其需要,并向其说明网络成瘾的坏处,争取学生的配合。

     

    2.转移学生注意力

     

    控制事态发展当限制了学生上网的时间以后,学生会无所事事,于是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上网,即使控制了他们的经济来源,他们仍会想办法把钱弄到手去网吧上网,因此,要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不能上网的时间里有事可做,如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从而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其逐步学会不再依赖网络。

     

    3.采用代币疗法所谓的代币疗法其实就是一种奖励方式

     

    就同一些游戏一样,和学生约定好,如果学生每天只上四小时的网,那么就可以换取一定数量的币,但是如果超过了规定的时间,就要扣除一定数量的币,如此类推,当学生积攒到一定数量的币时,他们就可用这些币换取相应的实物奖励,而当他们欠了一定的币额时,也相应地要得到惩罚。

     

    用这种方式事先一定要和学生约定好,并用书面形式记录下来,学生签名确认。

     

    还有,这种方式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虎头蛇尾,出现问题就草草了之,因为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很难按照约定去做的,而作为执行者一定要按约定严格执行,否则很难有效果。

     

    4.与学生家长联系,学校与家庭联手,共同帮助学生

     

    学生出现了网瘾行为,家庭的帮助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因为孩子上网通常是在家中。

     

    另外,就算孩子要到网吧去上网,其经济来源也是家里,因此家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家长要积极和学校配合,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关心孩子的需要,用爱心帮助孩子恢复健康。网络成瘾行为,与毒瘾等行为有相似之处,要完全纠正学生的行为有一定的难度,当学生情况比较严重时,建议转介相应的专业治疗机构进行治疗戒断。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那是一个普通的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安静的诊室里。我,一个在互联网医院注册多年的患者,又一次通过网络与我的主治医生进行了线上问诊。

    医生***,一个总是面带微笑、和蔼可亲的人,他的专业知识让我感到安心。这次复诊,我告诉他我的病情有所好转,德巴金也快吃完了。他仔细询问了我的病情进展,然后告诉我下周一复诊时再讨论后续治疗。

    在等待复诊的日子里,我按时服药,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康复训练。每当我觉得疲惫或焦虑时,我都会想起医生的那句话:“保持信心,你会好起来的。”这句话成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周一的复诊如期而至,医生***再次询问了我的病情,并为我开具了新的药物处方。他详细解释了每种药物的作用和用量,并告诉我如何调整用药。我感到非常放心,因为我知道他在用心为我治疗。

    在接下来的治疗过程中,我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并定期进行线上复诊。每次与医生***的交流都让我感到温暖和安慰。他不仅关注我的病情,还关心我的生活和心理状态,让我感到他是一个真正关心患者的医生。

    现在,我已经基本康复,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我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医生***的精心治疗和鼓励。在互联网医院这个平台上,我找到了一位值得信赖的医生,也找到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 那天,阳光明媚,我踏进了淄博市的一家互联网医院。我,李梅,一个普通的职员,最近心里总是不舒服。我觉得有人在背后说我坏话,对我有意见,或是大家都不喜欢我。现在在单位女的不大理我。就感觉在背后说我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心里很受不了。

    我预约了一位精神科医生,医生***温和地询问我的情况。他耐心地听我讲述,没有打断,没有评判。他问:“你能具体描述一下这种感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我告诉他,这种感觉已经持续了有一段时间了,生理期前中后最严重。

    医生***让我放松,他告诉我,这可能是因为我不习惯跟同事交流,找不到共同话题。他建议我可以尝试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参加社交活动,或者找朋友倾诉。他还告诉我,如果需要,可以服用一些调整情绪的药物。

    那段时间,我开始尝试医生***的建议。我开始参加一些兴趣小组,认识了一些新朋友。我也开始尝试服用医生***推荐的药物,慢慢地,我感觉自己的心情好多了。

    现在,我明白了,工作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同事只是我生活中的一小部分。重要的是,我要照顾好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

  • 那是一个普通的下午,我坐在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精神科在线咨询室里,焦虑和不安的情绪如同乌云笼罩着我的心灵。我叫小王,来自江苏无锡市,最近一段时间的我,精神状态极度痛苦,无法用言语表达。

    我和医生***进行了线上沟通,他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病情,包括之前服用的奥氮平和氨磺必利,以及我最近出现的痛苦感受。我告诉他,之前服用25毫克的奥氮平并没有效果,于是医生建议我降低剂量到10毫克,并询问我是否还有幻觉妄想,我回答没有。

    医生告诉我,25毫克的奥氮平超出了治疗剂量,而10毫克是在治疗剂量范围内的。他提醒我不要用那么大剂量,并询问了我关于阿普唑仑的使用情况。我告诉他,我之前每天都会服用阿普唑仑,但有一天忘记吃了,就陷入了痛苦中。今天我又吃了两片阿普唑仑,感觉到了一丝舒服。

    医生建议我可以考虑使用劳拉西泮,并告诉我这种药物和阿普唑仑效果相似,但作用机制不同。我询问医生这种药物是否可以在线上开药,但医生告诉我需要线下购买,因为这种药物在网上无法购买。他还告诉我,阿普唑仑一般可以开40颗,但在精神病院可以开一月的药量,一天3片,就可以开90粒。

    与医生***的这次线上咨询,让我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耐心,他不仅给我提供了治疗方案,还给予了我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我相信,在医生的帮助下,我的病情会逐渐好转。

  • 那天,我坐在电脑前,心情沉重,手指轻轻敲打着键盘,向一位陌生的医生,也是我的新朋友,发送了第一条信息。

    “你好,医生。我最近感觉精神状态很不好,严重社恐,听说舍曲林这个药不错,想试试看。”

    很快,我收到了回复。医生温和地询问了我一些细节,询问是否是首次咨询,是否需要详细的描述目前的情况,或者是否有之前的诊断和处方。

    我详细描述了我的状况,虽然有些紧张,但医生的文字里充满了理解和同情。

    “您好,病友推荐的舍曲林,您先尝试一盒。但请注意,首诊不能线上开药,建议您上传线下医院的病历或处方,以便我更好地了解您的病情。”

    我按照医生的建议,上传了病历,并收到了医生的再次回复。虽然不能直接开药,但医生的专业和耐心让我感到安心。

    “医生的回复仅为建议;如您对该医生的服务满意,可在问诊记录中发起复诊;如需诊疗,请前往医院就诊。”

    就这样,我在医生的陪伴下,开始了我的治疗之路。虽然路途遥远,但有了医生的指导和关怀,我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力量。

    这是一个关于信任、理解和关爱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现代医疗技术的应用,让我这个身处成都的患者,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 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坐在家里,心情如同窗外的天气一样阴沉。自从出现幻听的症状后,我的生活变得混乱不堪。那个温柔的声音,总是在我最需要独立思考的时候出现,让我分不清现实与幻想的界限。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尝试了线上问诊。通过互联网医院,我联系到了一位精神科医生。医生的声音温和而坚定,他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症状,并给出了专业的建议。

    虽然隔着屏幕,但我能感受到医生的热情和关心。他告诉我,我的症状很可能是由于心理压力导致的,并为我开了一些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服用药物,并按照他的建议进行复查。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医生的帮助下逐渐恢复了正常。每当情绪波动时,我会想起医生那温暖的话语,这让我感到无比的安慰。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压力,如何与那个声音共存。

    如今,我已经不再惧怕那个声音,而是开始理解它背后的含义。我知道,这是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而那位精神科医生,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 那天,我如往常一样,坐在家里,焦急地等待着医生回复。电话那头,是那位温柔的声音,***医生,您好,我是您的患者,最近我有些焦虑,感觉症状又出现了。

    医生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症状,并告诉我,根据我的病情,需要继续服用西酞普兰和劳拉西泮。虽然药量有些大,但我还是坚定地答应了。医生告诉我,这种药需要坚持服用,尤其是西酞普兰,需要服半年以上才能控制病情。

    我开始按照医生的指示,按时服药。虽然每天都要吃这么多药,但我并没有放弃。每天早饭后,我都会准时吃一克西酞普兰,晚饭后半颗,睡前半个劳拉西泮。虽然药效并不明显,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我的病情一定会好转。

    有一天,我再次联系医生,询问我的病情何时能有所好转。医生告诉我,虽然目前症状还没有明显改善,但我已经取得了进步,需要继续坚持治疗。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很欣慰,也更加坚定了治疗的信心。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医生的专业和耐心。他不仅为我提供了治疗方案,还一直鼓励我,让我感受到了温暖。我想,这就是医者仁心吧。

  • 2024年8月的一个下午,我坐在家中,心情有些沉重。自从我意识到自己可能患有精神疾病以来,我就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医生和治疗方法。在朋友推荐下,我选择了这家互联网医院,开始了我的线上问诊之旅。

    一开始,我联系了一位精神科医生。她非常和蔼可亲,耐心地听我讲述病情,并给予我很多鼓励。她告诉我,根据我的病情,需要长期服用一些药物。于是,我向她提出了开处方的请求。

    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病史,并告诉我需要填写一份风险评估表。我如实填写了表格,并在表格上确认没有药物、食物过敏史,近期各项检查指标正常,没有其他严重疾病,也没有正在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类药物,也没有自伤、自杀等消极冲动行为,目前也没有备孕、怀孕或哺乳的计划。

    几天后,医生告诉我,我的处方已经送达药师审核。她详细解释了每一种药物的作用和注意事项,并告诉我如何正确使用这些药物。她还提醒我,在用药过程中如果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要及时就医。

    收到医生的回复后,我感到非常安心。我开始按照医嘱用药,并定期进行复查。虽然治疗过程有些艰难,但在医生的鼓励和指导下,我逐渐感受到了病情的改善。

    现在,我已经习惯了这种线上问诊的方式。它让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节省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非常感谢那位医生,她的专业和耐心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

  • 那是一个普通的下午,我坐在电脑前,心中有些忐忑。我预约了在线问诊,因为最近我感到情绪波动较大,精神科医生***告诉我需要根据我的精神基因检测报告来调整我的用药。

    医生***非常耐心,她详细询问了我的病情,然后根据检测报告提出了建议。她说,可以先尝试换一种情绪稳定剂——拉莫三嗪。我有些惊讶,因为我之前没有用过这种药物。

    医生***解释说,拉莫三嗪可能会有皮疹这种不良反应,但她建议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并让我密切观察。我还告诉她,我曾经有慢性荨麻疹,但后来已经好了。她听后,微笑着说她会提醒我在复诊时完善相关信息。

    复诊的时间定在了下周三,我有些紧张,但同时也感到一丝期待。医生***在问诊记录中提醒我完善信息,以便我能顺利开药。在等待开药的过程中,我通过图文问诊的方式向医生咨询了关于用药的细节,包括需要服用哪些药物、如何服用、多久需要复诊,以及如何在互联网医院购买药物。医生告诉我,京东互联网医院暂时没有拉莫三嗪这种药物。

    虽然有些失望,但我对医生***的服务感到满意。她不仅给出了专业的建议,还非常关心我的感受。我决定下周三去医院就诊,期待得到更详细的指导和帮助。

    在线问诊让我感受到了互联网医疗的便利,同时也让我更加信任和依赖医生的专业能力。

  •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末,我的生活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情绪波动而变得不再平静。那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烦躁,电视成了我逃避现实的避风港。每当父母试图与我沟通,我总是不耐烦地打断他们,甚至有时会说出伤害他们的言语。

    时间到了7月底,我需要进行一场手术。手术前的紧张情绪让我更加不愿意出门,整日沉浸在电视和电脑的世界里。手术顺利,但术后我依然无法摆脱那股莫名的烦躁情绪。我开始害怕上学,渴望换一个环境,甚至有了离家出走的念头。

    父母意识到我的异常,带我去连云港第一人民医院就诊。脑电图和甲状腺激素检查都显示正常,医生给予了我喹硫平和奥氮平的药物治疗。然而,药物的效果并不理想,我仍然感到烦躁不安。

    9月13日,我来到了南京脑科医院寻求进一步的诊治。在医生那里,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关怀。医生耐心地倾听我的诉说,详细询问我的病情,并根据我的情况调整了治疗方案。在医生的帮助下,我开始逐渐恢复。

    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的便捷。医生的专业建议和耐心解答让我感到安心,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 您好,我是来自一家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医生,非常感谢您的信任,也很高兴能为您解答疑问。那天,我正在家中准备晚餐,突然手机震动了一下,原来是您发来的消息。您告诉我除了奥氮平片,还需要其他三个药品。我立即回复了您,询问需要开几盒,以及是否需要其他帮助。

    随后,您告诉我需要4盒药品,还有2瓶。我立即在系统中为您创建了处方,并告知您处方已创建。紧接着,我告诉您处方详情,并看到您回复了“处方详情”。我知道,您正在认真阅读,确保一切无误。

    没过多久,我收到了您的消息,说处方已送达药师审核。我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意味着您的药品很快就能审核通过。您回复说:“已送达药师审核,审核通过后,即可预约购药。”我再次提醒您,用药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中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在用药过程中,如果出现不适,您可以通过线上咨询或去线下医院就医。我建议您定期复诊,特别是病情严重或者病情明显波动加重时,建议您前往线下公立医院就诊治疗。

    收到您的“好的谢谢”时,我感到非常欣慰。我知道,我的工作得到了您的认可。最后,我提醒您,医生的回复仅为建议,如您对该医生的服务满意,可在问诊记录中发起复诊;如需诊疗,请前往医院就诊。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