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今天有个网友问我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断端对位满意,是好还是不好?我觉得挺有意思。
觉得有意思的原因是在于,报告单上明明写着满意两个字,怎么会被认为是不好呢?可细细一想,问这个问题也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因为在医疗上病人的要求往往并不满足于满意两个字,如果报告单的结果是:断端对位完美,我想病人就不会有这个疑问了。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为什么“断端对位满意,不一定就好”。
首先查一下满意的字面意思,就是:满足自己的愿望,符合自己的心意。这里强调的是自己。
我们不禁又要问,这个自己是谁?
答案是:影像科的医生,也就是看片子的医生,并没有骨科医生的参与。
他们满意的标准在哪里?是否解剖复位,也就是说,医生是不是在复位或者手术以后,将病人的骨头拼接成没有骨折前的模样。如果是,他们就满意,如果不是,他们就不满意,当然,他们也有一定的标准的误差范围。
影像学的医生不直接接触病人,他们所说的满意不满意,只能是针对片子上所呈现的骨头形态。
影像学医生满意了,医生就会满意吗?
不一定!
骨科医生更关注的并不仅仅是形态,还有骨折愈合及患肢功能!
其实,有时候骨头拼好了反而会影响愈合,而骨折不能愈合又影响康复,从而导致患肢功能恢复不满意。
为什么骨头都拼好了有时候反而影响愈合呢?我们来举个例子。
上图是个股骨干的骨折,用了个髓内钉进行固定,虽然在红圈内感觉对位不满意,但是,作为骨科医生来说,还是认为这个手术是满意的。因为这块终究会长上去,最后也不会影响功能。
假设,这个骨块如果非要拼上去,我们就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医生把皮切开,把肌肉分开,筋膜要烧掉,骨膜也可能会被破坏,最后用手将这块碎骨头拼好,甚至于上个螺钉或者线缆等固定。最后,滋养骨头愈合的血管就会被破坏掉,最有营养价值的骨折断端的血凝块也会被吸引器吸走,可能会导致骨折不愈合。
以上例子告诉我们,虽然骨折对位满意,但是骨折可能会不愈合或者功能满意,那还不如虽然对位不满意,但是骨折能顺利愈合以及可以积极康复获得功能满意的患者。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报告单上:断端对位满意,是不是就怕麻烦,直接满意地回家了呢?
王医生建议大家:报告单上的满意只是骨头拼得比较好,骨科医生并不一定就满意!至于复位后或者手术后效果怎么样,还是需要拿着报告单再去找医生看一眼,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最后的功能满意才是真的满意!喜欢骨科王医生的请加关注,并把此文转发给身边需要的人!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熬夜加班,工作太累,无暇健身,渐渐的身体发福;
下班后,跟朋友小聚,喝点小酒,配上火锅、烧烤,真是绝美的味道;
生活的琐事,又让你忍不住的发脾气……
而这些,都在无形之中侵害着你的“肝”。
根据《2020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的权威数据显示,中国肝病患者已经超过4.47亿,可见肝脏损伤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可惜的是,很多人并不重视,发现问题时往往为时已晚。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
肝,中医中五脏之一,主怒,将军易怒,故称为“将军的器官”;而将军是要有谋略的,可见肝之重要。
从解剖学看,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具有内分泌、代谢、调节血糖、解毒等非常复杂的生理功能。
● 合成功能:
糖原的合成与贮存、蛋白质的合成、凝血物质的合成均在肝脏中完成。
● 解毒功能:
肝脏可以将身体中产生的代谢废物、食物中的有毒物质和药物中的有毒成分分解,代谢为对身体无毒、无害的物质或小分子,易于代谢。
● 滤过功能:
肝脏可以代谢多种激素,如抗利尿激素、甲状腺素、醛固酮等,来调节体内激素平衡。
● 贮藏功能:
身体内补充的维生素很多都是在肝脏内贮存的,甚至有些还依赖于肝脏代谢,并且,肝脏还可以贮存铁,预防缺铁性贫血,甚至比血液中的铁都多哦!
● 分泌功能:
很多人以为胆汁是由胆囊分泌的,其实肝脏才是分泌胆汁的器官,在正常进餐的时候,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进入到肠腔,参与食物的消化吸收。在不进食的时候,肝细胞也在分泌胆汁,胆汁流入胆囊,在胆囊内贮存。
● 交通枢纽:
食物中的脂肪经过肠道吸收,部分进入肝脏,再转为体脂;当饥饿时,肝脏释放出这些脂肪,再被分解供身体所需。
● 供能:
我们知道,运动时肌肉会产生能量供应全身,那么安静时谁来功能?那就是内脏,这其中,肝脏是最大的供能器官。
● 防御功能:
肝静脉窦内皮层含有大量的库普弗细胞,能吞噬血液中的异物、细菌、染料及其他颗粒物质。
● 免疫调节作用:
肝脏中的单核-巨噬细胞可吞噬外源性的小分子致病性抗原物质,经过处理的抗原物质可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
● 循环功能:
当体内循环血量不足时,肝脏内贮存的血液进入体循环中,维持生命。
● 造血功能:
3-6个月的胚胎宝宝体内主要靠肝脏造血,而不是骨髓哦!
相信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对肝脏的功能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能理解它为什么对人体这么重要了。
但正是它的功能丰富,使得它的耐受性也大大增加,所以很多时候,得了肝病,一般在早期是很难发现的。
但如果你出现了下述症状,一定要警惕,可能那就是肝不好的征兆。
● 消化功能不好:
肝脏属于消化系统的一员大将,所以肝脏除了问题,往往也会出现消化功能的损伤,如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恶心、反酸、烧心、腹痛、腹胀、腹泻、口臭、便秘、黑便等。
● 皮肤:
人们常说的“肝病面容”,就是指面色、眼睑发黄、皮肤晦暗等;如果肚子上再出现静脉曲张,或出现皮肤极易出血、不易凝血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就诊,科学治疗。
● 神经系统:
肝病症状严重时,会影响到人的神经系统,从而出现萎靡、乏力、精神不振,甚至黑白颠倒、神志不清等症状。
● 其他:
出现饮用大量清水后尿色仍偏黄、大量吐血,视物模糊,身体水肿等症状,也有可能是肝病导致的肝胆堵塞、循环受损。
出现上述症状后,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治疗。
有些朋友觉得自己从不熬夜,肝脏肯定不会有事,殊不知,熬夜只是让肝的休息时间变少了,对肝脏的实质损伤有限。
真正肝容易损伤的还是那些爱喝酒的人,肝脏每天对酒精的代谢是有限的,经常过量饮酒会消耗身体中的营养储备,直接损伤肝脏的功能。
除此之外,那些有高盐饮食习惯、爱喝碳酸饮料、体型肥胖的人也容易肝脏受损;有肝炎家族史的病人,肝脏生病的风险会比其他人高;而那些喜欢使用药物保健的人群也更容易损害肝脏,毕竟“是药三分毒”,吃进去的药物都要靠肝脏来代谢。
如果不幸确诊了肝病,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就诊,在医生的咨询建议下服用护肝、保肝的药物,切勿私自服药。
俗话说得好“上医治未病”,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养肝护肝,是预防肝脏损伤的关键。
做到下述几点,让你的肝少受一点“威胁”——
● 戒烟、适量饮酒:
俗话说,小酌怡情,醉酒伤肝,长期大量饮酒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导致酒精肝、肝硬化;吸烟不仅对肺、心脏、脑血管有损害,对肝脏也有极大的损害。
● 避免熬夜:
肝脏休息时间是晚上11点-凌晨1点,晚上11点之前就寝,肝脏功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 避免高脂、高糖、高盐饮食:
油炸食品、高糖、高盐食品及各种添加剂,进入肝脏后,肝脏需高速运转,进行解毒、转运等工作,肝脏功能下降、脂肪肝等疾病随之而来。
● 调整情绪:
怒者伤肝,生气会使肝气郁结,损伤肝脏组织,引起肝功能下降。
除此之外,经常锻炼,加强自身体质,定期体检,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
肝脏是我们人体内极其重要的器官之一,但职场打工人每天经历着熬夜、易怒、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等损伤肝脏的行为,更需要注意养肝护肝。
在医院里经常会碰到一些住院或者体检的病人,在看到一份B超或者CT报告上写着肝占位性病变后,就会紧张到茶饭不思,不知所措。在这个人人“谈癌色变”的年代,大家很容易把肝占位与肝癌联系起来,这个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肝占位就一定是肝癌吗?答案也是否定的,临床上还有哪些疾病会出现肝占位?如何明确是否是肝癌?这篇文章为你一次性说清楚。
肝占位并非都是肝癌
首先无可否认,发现肝癌最常见且最快速的方法还是依靠B超或者CT等影像学手段,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B超还是CT,扫描时发现了肝占位医生都不会直接下肝癌的结论,即使从形态上看高度形似肝癌,最多也是在肝占位后面加肝癌两字再打个问号。
这是因为影像学方法始终不是诊断肝癌的金标准,无论临床经验多么丰富的医师,都不敢妄下结论。而且肝癌并不是引起肝占位的唯一疾病,能够引起肝占位的病变种类繁多,除了肝癌之外还有肝脓肿、肝囊肿、肝炎性肉芽肿、肝寄生虫感染、肝硬化再生结节、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局灶性脂肪变、肝结核等, 这些疾病大多是良性疾病,所以其实不用过于紧张。
面对肝癌如何做到“三早”
由于肝癌是恶性肿瘤,所以及时发现与治疗对于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我们一直提倡对于肝癌要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三早”呢?
1.早发现
首先有肝癌家族史、慢性病毒性肝炎、酗酒、黄曲霉毒素接触等都是肝癌发病的高危因素,存在这些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该提高警惕,最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上腹部B超或者CT检查。如果期间突然出现右上腹疼痛,厌油腻,体重减轻,乏力等表现,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
2.早诊断
虽然影像学发现肝占位并不一定是肝癌,但为了排除肝癌,还是需要进一步明确占位病变的性质的,万一是肝癌的话可以做到及早诊断。在临床上创伤较小的进一步检查可以在B超定位下进行肝脏穿刺活检,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手术切除再送病理检查。
3.早治疗
如果早期明确诊断肝癌,在癌细胞尚未发生转移时最彻底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切除。即使不能手术切除,现在的医学水平仍然有相当多的治疗方法,可以进行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分子生物疗法等。研究显示,越早进行治疗肝癌患者五年生存率越高。
所以说,即使体检发现肝占位病变,也不必要先过于恐慌。最好是听从医生的建议,及早明确诊断,及早治疗,如果是良性病变,可以密切随访观察。
参考文献:
王秋萍.肝占位性病变影像学诊断策略[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8(1):1-6
随着近年来各种冰雪运动的普及,越来越多人加入其中,体验冰雪运动带来的乐趣。
但由于多数人对冰雪运动的认知有限,由此导致受伤的现象时有发生,“雪道的尽头是骨科”成为近期的网络流行语。
自2月初以来,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骨科、运动医学科等相关科室的接诊中,手腕、脚踝、腰椎等部位受伤的咨询数量,相比1月有不同程度的增长;问诊量最多的5个科室分别是关节科、脊柱科、中医骨科、创伤科、康复医学科。
事实上,许多冰雪运动对运动者的身体素质、运动技巧、专业知识等都有着较高要求。
一些运动爱好者在运动前防护、热身等方面准备不到位,在受伤后缺乏自救知识以及相应能力,这也导致每逢冰雪运动火热,骨科问诊的数量就会随之增长。
对此,京东健康全职骨科医生苍松表示,普通运动爱好者应当在运动前,了解事前准备乃至受伤后、康复期的相关知识,保障自己的健康与安全。
其中,在运动前,充足的睡眠与营养必不可少,同时要在开始运动前旋转各个关节、拉伸肌肉,做好全面热身;装备方面,应当对头部、手腕、脚踝等易受伤部位进行必须的防护,并遵循里层透气速干、夹层抓绒衣、外层专业装备的原则,以做到在最大程度上减小损伤。
而在运动中如果发生受伤,运动者千万不能立即起身,要先对全身的伤情进行检查,然后按先重后轻的顺序处理伤处。
苍松指出,骨伤的康复需要较长的周期,即便是出院后,也还需要较长周期的健康管理和调养,应当予以重视。
此外,在冰雪运动中,运动者很容易发生软组织挫伤、外伤等伤情,由于有较厚的运动装备的保护,再加上冰雪运动场地比较寒冷,处于亢奋状态的运动者往往在当时并不会在意这些“小伤”,但之后运动者却可能会出现肿胀、酸痛等症状,对这些问题不能掉以轻心,否则有可能演变成更严重的伤情。
“从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的接诊情况来看,大部分的问诊者都是在运动时未加注意,之后小伤渐渐演变为大伤,从而影响了正常生活与工作”,苍松表示。
近日,为了向广大运动者爱好者普及冰雪运动的健康知识与注意事项,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就诊渠道,京东健康上线了“激情冰雪 让爱飞起”专区。
专区聚合了骨科、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等领域的众多知名专家,将通过为用户提供包括健康测评、在线问诊、复诊续方等在内的一站式服务,以及1元义诊、科普知识直播等相关活动,让运动者拥有更全面的健康保障。
打开京东或京东健康APP搜索“健康冰雪”
即可进入活动页面↓↓↓
*本文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供稿。
文章首发于 | 何氏眼科沈阳医院
斜视手术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外观美容,更重要的是,将斜视矫正为正视位,使双眼的视轴平行,建立正常的视网膜对应关系,获得双眼单视功能。
对于正处于视功能发育阶段的儿童,获得功能治愈的可能性非常大,因而应充分考虑到美容和功能这两个目的。对于成人斜视,重新建立双眼单视功能的可能性较小,一般情况下只能达到美容的目的。
1、正确点眼药水的方法
A、家属点眼药时:患者本人取仰卧位或坐位,头稍后仰,双眼向上注视,并用左食指将下眼睑轻轻拉开,右手持药瓶,距眼1.5-2cm将药水滴入下眼睑内1-2滴(避免直接滴在角膜上),然后轻闭眼2分钟。
B、自点眼药时:最好卧位,患者眼睛朝上看,头略往后仰左手握拳,隐藏拇指,用左手食指根部将下眼睑拉开,将下穹窿作成兜状;右手持眼药瓶,方式为执笔式,将右手小指贴紧左手小指根部,保持点眼的高度,避免眼药瓶触及睫毛及眼睛,防止交叉感染。
C、点眼后勿用力挤眼、揉眼及压迫眼球。
D、悬浊液如氟美瞳眼液用前必须摇匀。
2、手术后第2天遵医嘱按时点药每种药间隔5-10分钟,交替点术眼。防止术眼及全身感染,可口服抗生素。
3、注意用眼卫生,不要过度用眼,揉眼,避免眼睛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的睡眠。
4、饮食上注意营养摄入要均衡,忌烟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5、对有屈光不正的患者,术后需及时配镜治疗。对于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儿童,术后应戴矫正眼镜,尽量不用近距离视力,以免调节导致内斜视的复发。如果还有弱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弱视训练。
6、定期复查。外斜视患者术后出现小度数内斜视属正常情况,随着时间推移会变为正位的。
7、正确对待术后复视,只要患者术后能做到轻松、不紧张,一般1-2周复视会消失。
如果出院后眼部有任何不适的感觉,请勿惊慌,及时与我们进行电话联系或到就近医院检查。以上内容为一般性出院指导,具体情况请遵医嘱!
祝您早日康复!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65岁的郭先生,因心肌梗塞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发现他合并心房颤动导致心脏衰竭。接受病患的医院心脏管理室和心脏功能室的检查显示,郭先生的心血管狭窄,在接受心脏管理手术的同时,还设置了3个心脏支架治疗,出院后容易呼吸、头晕、检查后,受心肌梗塞的影响,他的心跳每分钟只有3、40分钟左右,肯之前已存在心脏神经系统短路的问题。
病窦症候群是心脏窦房结机能异常而导致心跳缓慢。经心电图检查,郭先生心脏曾“断片”停跳3秒,晕厥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因此得在心脏“装电池”,植入心脏节律器。
做过心脏重大手术的他,必须持续服用抗凝血药物,以免血栓引起中风,但传统的心脏节奏器必须在锁骨上做皮下伤口,连接导线到心脏,必然有出血问题,手术风险高,他可以适用无导线心脏节奏器,无需开刀。
大家要知道,无导线的心脏节律器是通过心脏导管的方式,直接进入心脏,通过心脏瓣膜嵌入右心室内,术后患者没有特殊情况,第二天可以出院回家。传统的心脏节奏器必须在术前和术后施用抗生素,以防止术后感染。没有导线的心脏节奏器可以免除这种预防药物。
没有导线的心脏节奏器比拇指小,但电量和传统的心脏节奏器一样可以维持10年到12年,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也没有问题。此外,可适用于洗肾患者、人工血管等血管状况差的患者。
这里分析一下,没有导线的心脏节律器不需要经历外科手术的局部麻醉过程,不需要依赖患者的意识,不能协助动作,只需通过心脏导管固定自己,手术稳定性更高,从过去的手术1小时到2小时术才能完成,现在一个小时都不到。
郭先生接受治疗后,不再呼吸、晕厥,独自去公园散步、小跑也没问题。指出,植入心脏节律器的患者,术后应定期回诊,及时矫正心脏节律器,还应注意有以上症状,怀疑心律不整齐的,应尽快就医,通过心电图检查提前发现治疗。
很多人都有过关节响的经历,或者目前正在经历着这样的困扰。
久坐站起时、下蹲起身时、上下楼梯时,不少人的膝关节都会发出“嘎啪“的响声。经常跑步的人更是会在运动的过程中,出现膝盖弹响,严重的还会伴随疼痛。
有的膝关节弹响并不需要治疗,但另一些却需要。那么这其中的区别是什么,又该如何防治呢?
为什么会出现弹响呢?
压力改变
关节腔是一个密闭腔,当关节静止时,各种压力处于一种静态平衡。当关节受到突然牵拉或屈折,瞬间拉力超过腔内的副压力,平衡被打破,出现一个短暂的明显腔。此时由于压力变化,周围气体会迅速向其扩散,而弹响就是气体扩散波的振动声。
滑液不足
如果人经常不活动,滑膜缺少外界的刺激,关节内的滑液就会变少。当缺少润滑,关节突然活动时,关节面之间就可能轻微摩擦发出声响。
韧带摩擦声
当一个姿势保持太久,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总保持紧绷状态,当关节活动时,韧带就可能与关节发生摩擦,发出弹响。
而病理性弹响,则多是因为关节的损伤、退变、增生、炎症、韧带增厚等引起了关节内异常的压力改变或异常的摩擦和撞击,从而引起弹响。
如何区分生理和病理性弹响
生理性的关节弹响,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弹响只发生在关节突然活动的时候;弹响发生前,关节一定有一段时间是静止不动的;弹响声音较清脆,且响声单一,同部位短时间内不会响第二次;弹响不会同时有疼痛或不适感,反而会有一定轻松感;
如果不符合上述特点,则要警惕病理性弹响。当然一般病理性弹响还会伴有如下不适:
颈椎关节:出现疼痛、麻木、无力等;肩部关节:出现疼痛、活动受限等;膝关节:出现疼痛、肿胀、走路突然卡住等;腰部关节:出现腰疼、腿疼、腿麻等。
总之,当弹响伴有疼痛为主的不适症状时,就要警惕病理性弹响,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了。
如何做保养呢?
首先,经常锻炼可以加强腿和膝盖的肌肉和韧带,可以通过骑固定的自行车或者游泳等低强度的运动来锻炼关节周围的肌肉,使膝关节更加稳定。
其次,运动前一定要热身。热身对于保持身体灵活性十分重要。在锻炼之前,可以进行伸展运动,让肌肉通过全方位的运动。运动后,进行静态延伸,持续30秒,定期拉伸大腿的肌肉,这有助于防止受伤。
再次,要穿合适的鞋子运动,锻炼姿势应正确。错误的姿势和运动装备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最后,保持正常的体重,减轻膝关节的压力,因为超重是膝关节炎的主要危险因素。
失眠是一种慢性长期的精神疾病,在生活中我们会出现身心疲惫、免疫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情况,这都是失眠常见的症状,被失眠缠上身非常的折磨人,给日常生活带来了不少困扰,一旦我们被失眠所困扰,就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病情严重的话,还会引发抑郁症。
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小杨,今年35岁,努力工作的同时,也由于精神压力过大,几乎每天都要在晚上睡觉前吃安眠药才能入睡。上个月底出差,照理睡前吃了两片地西泮片剂,就准备睡觉了,谁知道这个时候,同事打来电话说,领导让去陪客户喝酒,小杨二话不说,起身穿衣就出了门,全然忘记了自己刚刚吃过安眠药。席间,小杨喝了不少酒,但很快就晕倒在饭桌下。旁边就是同事,当即就打了120急救电话。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人救过来了。医生询问过之后,怒骂小杨无知。
现在社会,失眠严重的人有很多,很多睡不着的朋友,或者有心事的朋友,总会借酒消愁,还是睡不着,就加吃安眠药助眠,这是很危险的事情。酒后服用安眠药会有怎样的安全隐患?很明显二者同时使用,安全隐患很大。
酒精对人体的作用方式比较特别,少量的酒精对中枢神经表现为兴奋作用,量多一点则表现为抑制作用。而安眠药主要是起镇定、抑制兴奋的作用,所以如果吃了安眠药,又少量饮酒,就产生了“正负抵消”的效果,如果过量饮酒,则是双重抑制,可能会造成昏睡、昏迷、血压下降,甚至出现呼吸停止而死亡的风险。
这仅仅是从宏观层面说了安眠药与酒精是不能同时服用的原因。
以苯二氮䓬类药物(**西泮类)为例:
在药品说明书,慎用的情况中,清楚的写明了:本类药物与酒及其他镇痛、抗抑郁药合用时,可彼此增效,应调整用量。严重的急性乙醇中毒,应用此类药物,可加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
对于平常不怎么喝酒,酒量又不行,又服用了安眠药的话,建议及时进行催吐,避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尤其是地西泮,应用比较广泛,亲脂性更高,很容易穿越血脑屏障,这一方面,能快速发挥治疗作用,但另一方面,也能更快的与酒精达到双重抑制作用,更需要及时的处理。
对于一些嗜酒如命的人来说,如果突然的戒酒,会表现出显著的兴奋,并从轻度震颤及焦虑,到惊厥和震颤,甚至死亡。临床上对于这类人群的酒精戒断治疗,恰恰是苯二氮䓬类药物,但这并不是说,这类人群喝完了酒就服用此类药物用于戒断治疗,而是需要表现出明显兴奋时,才可以使用,而且临床中一般首先采用相对保守的剂量,以避免过度镇静,所以可能需要多次给药,而非一次性给药治疗。
所以说,不管是哪种情况,酒后都不应该服用安眠药,甚至是不建议服用任何药物。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主管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9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据统计,每个人的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枕头是我们每天都需要用的物品,但是你真的枕对了吗?
枕头的正确用法
从生理学角度来说,人体颈椎的曲度是向前凸,躺下后颈部和床面之间有间隙,所以需要用枕头填补间隙以使颈部保持正常的生理弯曲,放松颈背部肌肉。
因此,枕头应该是枕在后脑勺和肩部中间的颈部。如果用来枕“头”,反而会使颈椎悬空,颈部肌肉无法得到休息,导致肌肉紧张,出现酸痛感,甚至难以入睡。
枕头的高度怎么选呢?
睡觉时使用过高的枕头,会使颈椎过于前曲,颈部软组织过度紧张,易发生落枕,久而久之还会造成颈部的骨骼出现形态上的改变,如生理弯曲变直、反张,严重者导致颈椎病。
枕头过低或不用枕头也不利于健康。人仰卧时不垫枕头,则过分后仰,易张口呼吸,进而导致口干、舌燥、咽喉疼痛、打呼噜。倘若侧卧不垫枕头,一边的颈部肌肉会由于过分拉伸、疲劳而导致痉挛、疼痛,出现落枕。
枕头的高度应据个人肩宽胖瘦和睡姿确定,确保正面看脊柱是在一条直线上,侧身看是符合生理曲线的S型即可。
习惯仰睡的人,枕头的高度应该相当于一个拳头的高度(握拳虎口向上的高度);习惯侧睡的人,枕头的高度可以约等于一侧肩宽的高度;不管仰睡还是侧睡,能维持颈椎正常生理曲度的枕头才是最好的。
枕头的硬度有要求吗?
枕头的硬度以适中为宜。过硬的枕头与头的接触面积减少,压强增大,头皮会感到不舒服;而枕头太软,难以保持一定的高度,支撑度不足,会导致颈部肌肉过度疲劳,影响呼吸的通畅,不利于睡眠。
新生儿需要枕头吗?
刚出生的宝宝,脊柱是直的,只是轻微向后凸,需要等到3个月以后才会慢慢形成“颈曲”,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新生儿睡觉是不需要枕头的。
刚出生的婴儿平躺睡觉时,背和后脑勺在同一平面上,颈、背部肌肉自然松弛。婴儿头大,几乎与肩同宽,侧卧时头与身体也在同一平面。如果头部用枕头垫高了,反而容易造成新生儿脖颈变弯曲,有的还会引起呼吸困难,影响新生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3个月以内的宝宝是不需要睡枕头的。
老人枕头怎么选呢?
老人的脊柱多有退行性改变,因此更应重视预防脊柱病。挑选枕头时,最好选稍有一点硬度、透气性好的,枕芯内部要能产生一定摩擦,荞麦、茶叶枕芯都不错。这样,枕头能随着头部转动而流动塑形,起到均匀承托作用,保证呼吸通畅,又使头颈部肌肉得到放松。
建议在大枕头靠脊柱一侧的边缘再加一个厚约5厘米的小枕头,睡觉时将头放在大枕头上,颈椎部则靠在小枕头上。这样,即保持了颈椎的正常生理状态,也可避免颈部裸露、受凉。
妈妈们可能都知道分娩方式有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分娩两种。剖宫产是难产,那么阴道分娩有没有难产呢?
答案是肯定的。产钳助产也是难产!
何谓产钳助产?
所谓产钳助产,即应用特制的产钳放置于胎头两侧,通过牵引及旋转,协助胎头娩出的一种助产术。
产钳助产术已经有非常长的历史了。它开始于17世纪, 在20世纪初抗生素问世以前, 剖宫产术的危险性较大, 产钳助产术解决了部分问题, 但中、高位产钳助产也造成了较多的胎儿和母体的损伤。
随着抗生素的普及,剖宫产已普遍应用,取代了中、高位产钳助产,而低位产钳,仍是临床上常用的阴道助娩方法,紧急情况下能较快地帮助胎儿娩出,避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助产钳分为哪几类?
目前常用的产钳主要有以下几类:
最常用的产钳:Simpson(适用大部分产钳助产情形,特别适用于已塑形、较大的胎头,尤其适用于枕前位)。
特殊用途产钳:Piper(适用于臀位胎头娩出困难),kielland(适用于枕横位、枕后位牵引和旋转)。
什么情况下需要助产钳?
1)产妇适应症:①第二产程延长、产妇衰竭、软产道阻力导致胎头不下降;②产妇疾病----需要缩短第二产程(心、肺或颅内病变);③大出血。
2)母-胎相对适应征:①相对头盆不称;②胎位异常(枕后或枕横位);③先露异常(面先露)。
3)胎儿指征:①胎儿受损需要在第二产程立即分娩;②不可靠的胎心率图像。
4)必备条件:无明显头盆不称;宫口确已开全;胎先露骨质部已达+3,胎头无明显变形;胎儿存活;胎膜已破;先露部必须是枕或顶先露,颜面位必须是颏前位,臀位者只能用于娩出后出头。
产钳并发症
产钳毕竟是难产,仍会有一定的并发症。
对母亲,主要为产道损伤(如会阴裂伤 , 阴道壁的裂伤, 宫颈的裂伤等)、阴道壁血肿、感染,远期可出现盆底软组织损伤, 可后遗膀胱、直肠膨出或子宫脱垂等。
胎儿方面主要有:头皮及面部的损伤、面瘫、颅骨骨折、颅内出血等。
当子宫收缩乏力,第二产程延长;或产妇患有某些疾病,不宜在第二产程过度用力;或胎儿在宫内缺氧,产钳术仍然不失为一种非常好的助娩方式。
且产钳术操作简便、快捷,对母儿影响较小,着力点稳,拉力大,助产成功率很高。现今仍为较好的阴道助产方法。
综上,产钳助产术是产妇经阴道分娩时的一种重要技术,正确施行低位及出口产钳一般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操作较剖宫产术快捷,损伤小,对母儿安全分娩是有益的。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 jdh-hezuo@jd.com。
足部骨折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损伤之一,它通常由外力撞击或跌倒导致。骨折后,患者常常会出现局部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等症状。为了缓解这些不适,热敷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然而,足部骨折后热敷的时间和注意事项尤为重要。
首先,了解足部骨折的热敷时机至关重要。在骨折后的前24小时内,由于局部出血量较大,应采用冷敷来控制出血。过了24小时后,出血量减少,此时再进行热敷,可以帮助活血化瘀,促进骨折愈合。
热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控制热敷时间:每次热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5-20分钟即可。如果疼痛、肿胀明显,可以适当缩短间隔时间。
2. 确定热敷位置:以骨折部位为中心,覆盖整个关节进行热敷。
3. 选择合适的热敷方法:可以使用热水袋、热毛巾或热敷贴等。注意,热水袋的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
4. 注意观察:热敷过程中,如果出现皮肤发红、烫伤等症状,应立即停止。
除了热敷,以下措施也有助于足部骨折的康复:
1. 保持足部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负重,以免影响骨折愈合。
2. 适当进行功能锻炼: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足部关节的拉伸和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关节功能恢复。
3. 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骨折的愈合。
总之,足部骨折后进行合理的热敷和康复训练,有助于缩短康复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下颌骨骨折是常见的面部骨折之一,它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影响咀嚼和语言功能。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下颌骨骨折的原因、症状、急救处理方法以及后续治疗措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下颌骨骨折。
一、下颌骨骨折的原因和症状
下颌骨骨折通常由以下原因引起:
下颌骨骨折的症状包括:
二、下颌骨骨折的急救处理
发现下颌骨骨折后,应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三、下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
下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四、下颌骨骨折的预防措施
为了预防下颌骨骨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总之,了解下颌骨骨折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降低骨折带来的伤害。
尾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伤,它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了解尾骨骨折的恢复时间以及如何坐立,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根据骨折的严重程度,尾骨骨折的恢复时间有所不同。轻微的骨折,如骨裂,通常在一个月左右即可恢复,患者可以适当坐立。而粉碎性骨折或骨折断端移位的情况,恢复时间则较长,可能需要数月。
骨折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包括休息、固定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通常适用于粉碎性骨折或骨折断端移位的情况。
在恢复期间,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减少对尾骨的冲击。
2. 固定: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固定,以促进骨折愈合。
3. 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处方使用药物,如止痛药和消炎药。
4. 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5. 定期复查:按照医生的安排进行定期复查,以便及时了解骨折恢复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预防尾骨骨折:
1. 加强腰背肌肉锻炼,增强身体稳定性。
2. 注意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3. 使用舒适的床垫和椅子,减少对尾骨的压迫。
4. 避免剧烈运动,如骑马、滑雪等。
总之,了解尾骨骨折的恢复时间以及如何坐立,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养,以促进骨折愈合。
胸椎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脊柱损伤之一,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关于胸椎骨折多久能下床活动的问题,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胸椎骨折的治疗过程需要1至3个月的时间,具体下床时间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
对于轻微的胸椎骨折,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并进行局部封闭注射止痛。疼痛缓解后,应积极进行背部肌肉力量训练,如四点支撑法、两头起等,以增强背部肌肉的力量。经过约1个月的训练,患者可佩戴背部护具离床活动。
对于胸椎重度骨折,医生会采用双踝悬吊等方法进行复位。复位后,患者需要维持躯干过伸位,并佩戴石膏背心固定3个月。在此期间,患者应坚持进行背部肌肉力量训练,以促进骨折的恢复。石膏去除后,患者可以离床活动。
对于胸椎不稳定性骨折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复位和骨折内固定。术后3个月,患者可佩戴背部护具进行活动。
胸椎骨折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保持平躺姿势,以减轻胸椎的压力,促进骨折部位的恢复。卧床期间,家人应每两小时帮助患者翻身一次,避免褥疮的发生。翻身时,应注意保持身体直线转动,避免胸部扭曲,以免影响骨折恢复。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避免外伤、摔跤、坐矮凳等行为。此外,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服用钙片、维生素D、二磷酸盐或注射降钙素等方式增加骨密度,预防再次骨折。
在治疗结束后,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摔跤等。同时,加强钙补充和抗骨质疏松治疗,如服用钙片、注射降钙素等,以维持骨骼健康。
脚足部骨折是年轻人常见的损伤,了解其恢复时间及治疗方法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年轻人脚足部骨折在及时治疗后,7天左右疼痛可明显缓解,1个月左右基本可痊愈。
一、脚足部骨折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脚足部骨折治疗的基础。常用的非甾体类药物如吲哚美辛和双氯芬酸,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对于肿胀明显的患者,可使用抗水肿药物如甘露醇。
2.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复杂的脚足部骨折,如距骨颈骨折,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距下关节融合术等,以恢复骨折部位的结构和功能。
3. 保守治疗:对于一些简单的脚足部骨折,如跖骨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如石膏外固定、牵引等。
二、脚足部骨折患者的注意事项
1. 避免负重:骨折后,应避免骨折部位承受过多的重量,以免影响骨折愈合。
2. 观察血供和感觉:骨折后,应注意观察肢体远端的血供和感觉是否正常,防止因骨折过度而导致远端血供减少甚至丧失。
3. 功能锻炼:在适当固定下进行脚趾的早期功能锻炼,以尽快恢复关节功能,防止关节僵硬。
三、脚足部骨折的预防
1. 注意安全:避免参与高强度的运动和活动,减少脚足部骨折的风险。
2. 增强体质: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脚足部肌肉的力量和韧性。
3. 穿着合适的鞋子:穿着合适的鞋子,避免穿着过于宽松或过硬的鞋子,减少脚足部受伤的风险。
中老年人腰酸背痛,往往被误认为是衰老的标志,但你是否知道,这可能是骨质疏松的信号?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代谢疾病,会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在我国,七八成的中老年骨折都是因骨质疏松引起。
骨质疏松症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腰背疼痛、骨痛、身高变矮、驼背等症状。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应警惕骨质疏松症的可能性,及时就医进行骨密度检查。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性别、遗传、营养、生活方式等。其中,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为了预防骨质疏松症,建议中老年人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均衡饮食,摄入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
2. 适量运动,增加骨密度。
3. 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
4. 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
5. 如有骨质疏松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补充钙剂、维生素D、双膦酸盐等;生活方式干预包括调整饮食、增加运动、戒烟限酒等;手术治疗主要针对严重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折。
总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代谢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但危害巨大。中老年人应注意预防,及时就医,避免骨折的发生。
运动出汗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排毒养颜、强健骨骼,还能提高免疫力、增强记忆力。本文将从运动出汗的机制、好处以及如何科学地进行运动出汗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一、运动出汗的机制
运动出汗是人体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现象。当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体温升高,汗腺分泌汗液,通过汗液蒸发带走体内多余的热量,从而达到调节体温的目的。
二、运动出汗的好处
1. 排毒养颜:运动出汗能够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将体内堆积的毒素排出,使皮肤更加干净、通透。
2. 强健骨骼:运动出汗有助于钙质的吸收和保留,预防骨质疏松。
3. 增强免疫力:汗液中含有的抗菌肽能抵御病毒、细菌和真菌,提高免疫力。
4. 提高记忆力:运动出汗能促进大脑血液循环,提高专注力和记忆力。
5. 塑形美体:运动出汗能消耗脂肪,达到塑形美体的效果。
三、如何科学地进行运动出汗
1.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根据个人体质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跑步、游泳、瑜伽等。
2. 控制运动强度: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免造成身体损伤。
3.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运动出汗会导致身体失水,因此要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4. 注意运动环境:在高温或潮湿的环境中运动,要避免中暑或运动性低血糖。
5. 适当补充营养:运动出汗会导致能量消耗,要适当补充营养,以保证身体恢复。
骨折是生活中常见的损伤之一,它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会对性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那么,骨折后多久可以恢复性生活呢?本文将为您解答。
骨折后多久能恢复性生活,主要取决于骨折的严重程度和恢复情况。一般来说,轻微骨折三个月左右即可恢复性生活,而严重骨折则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骨折是指骨骼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导致骨骼无法正常承担身体重量和抵抗肌肉力量。生活中常见的骨折包括儿童骨折、老年人跌倒骨折、交通事故骨折等。骨折的类型有很多,如完全骨折、不完全骨折、粉碎性骨折等。骨折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如X光、CT、MRI等。
骨折后的恢复过程需要耐心和细心。首先,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固定和休息,避免骨折断端移位。其次,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此外,骨折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对于骨折患者来说,恢复性生活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由于骨折后身体恢复需要一定时间,因此患者在恢复性生活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总之,骨折后恢复性生活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患者应该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遵循医嘱,确保身体恢复后再进行性生活。
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合理的饮食调理对于骨折的恢复至关重要。
一、饮食调理原则
1. 早期(1-2周):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消肿止痛。
2. 中期(2-4周):以养血生肌、接骨续筋为主。饮食应以高蛋白、高钙、高磷的食物为主,如牛奶、豆制品、鱼类、瘦肉等,以促进骨折愈合。
3. 后期(5周以上):以滋补肝肾、强筋壮骨为主。饮食应以滋补肝肾、强筋壮骨的食物为主,如枸杞子、核桃、芝麻、牛骨、羊骨等,以增强体质,预防骨折复发。
二、食疗方
1. 早期:三七粉5克,当归10克,炖鸡或排骨,每日1剂,连续服用7-10天。
2. 中期:骨碎补15克,续断10克,炖猪骨或牛骨,每日1剂,连续服用2周。
3. 后期:枸杞子10克,骨碎补15克,续断10克,炖羊肉或牛肉,每日1剂,连续服用3-4个疗程。
三、注意事项
1. 严格遵医嘱,不要擅自调整饮食方案。
2. 饮食应以易消化、易吸收为主,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
3.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手不受控制的颤抖,这一症状可能让人感到焦虑和困扰。它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其中较为常见的包括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以及上肢神经损伤等。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和运动迟缓。这种疾病的原因复杂,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以及年龄有关。除了震颤外,帕金森病患者还可能出现步态异常、姿势不稳等症状。
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其特点是在静息状态下出现不自主的震颤,特别是在进行精细动作时更为明显。特发性震颤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遗传、中枢神经递质失衡等因素有关。
上肢神经损伤也可能导致手部震颤。上肢神经包括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它们在手臂的不同部位负责传递神经信号。如果这些神经受到损伤,可能会导致肌肉无力、感觉异常或手部震颤等症状。
针对手部震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物理治疗等。药物治疗可以通过调节中枢神经递质水平来减轻震颤症状,例如使用多巴胺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等。手术治疗如深部脑刺激术(DBS)可以调节大脑特定区域的神经活动,从而减轻震颤症状。物理治疗则可以通过锻炼和康复训练来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对于手部震颤的患者来说,及时就医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可以通过调整生活习惯、进行适当的锻炼和放松来缓解症状。此外,寻求心理支持和社交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