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答:当归味道比较浓郁,有特殊的香味,属于温性的中药。
所以说平时体质湿热较重的人用当归需慎重,处方中最好加点凉药反佐一下。但是有一种热不需要反佐凉药,那就是阴虚发热之人。因为当归能生血,阴血同源,生血便能滋阴,滋阴就可以退热。
答:而且当归还有一个特殊技能,就是不但能调理血脉,还能够宣通气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既能够走气分,又能够走血分,使气血各有所归,所以取名叫当归。
答:这个说起来就比较复杂了,因为当归既能升又能降,因性温而能升腾气血,因味辛而能降气血。
答:要不说当归神奇呢,这家伙走表能疏通血脉,走里能养血和血。也是一个全能型人才呀。
答:绝非虚言。当归内走脏腑,能润肺清燥,所以神农本草经里都说,当归能治疗咳嗽。其实现在有的医生的处方里,治咳嗽的时候也是喜欢加当归的。
答:可以负责任的说,很靠谱。本身女人以血为本,当归又是调理血分的重要中药。再加上当归能缓解肝木之急,女同志爱生气,多吃当归脾气还能好一些呢!伤寒杂病论中有一张方子叫当归芍药散,便是用来专门治疗女同志腹痛的。
答:这事属实,为啥吃当归能让皮肤看起来有光泽呢,就是因为当归能补益脾血,气血足了脸色看起来自然就好看啦!
答:因为当归能生血,在生血的同时还能够化淤,这也是当归活血能力的一种体现。所以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周身的麻痹,肢体疼痛等症状。
答:坦白说,当归是在活血,也就是去除瘀血的基础上起到止血的作用的。一般的吐血和鼻子、牙龈等出血,用了都不错。但是想要当归更好的发挥止血作用,最好用醋炒一下。这样效果会棒棒哒!
答:产后最容易受风,造成肢体抽搐,产后风湿。这时候一定要重用当归,因为产后的这种肢体痉挛不舒张的状态,一半是因为受风引起,一半是因为血虚造成。
当归既能活血以祛风,又能生血以补虚,所以治疗产后问题一般要重用当归到一两左右,这时候再少家一点散风的药物,效果非常好。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从中医专业角度来看待鸿茅药酒这一产品,暂且称其为产品,主要从两方面讨论。一个是药物的配伍禁忌角度,另一个是鸿茅药酒的说明书治诸多疾病且百治百灵这一角度。
从药物配伍禁忌而言:十八反指明确提到的这些药物中,若两种药物同用,很可能会发生剧烈的毒性反应或者副作用。因这是历代中医前辈的经验总结,又因为中医本就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得以发展的,故这些经验教训历来受各大医家广泛推崇,且在临床上也确实是有深刻的临床意义的。
鸿茅药酒使用药物达67味之多,这么多药物相互作用机制并不很清楚,属于中医中的“大方”。若鸿茅药酒真是在中医辨证基础上出现的药物,那么越是这样庞大的配伍越应该严格遵循中医中药的用药原则,若无特殊情况且无法跟踪患者病情进展及用药情况时,十八反应该严格遵循且尽量避免出现。
且其广告中指出是治疗很多疾病且说明书中也没有明确指出不可长期服用,而在具体的组成药物中又有很多药物属于中医配伍禁忌中的“十八反”,所以对于其于“十八反”问题上当慎重对待。
若说鸿茅药酒不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出现的药物,那么就另当别论了,只是根据其广告和说明书,其确属“中成药酒”,故兼有十八反,面向市场,不清楚患者购买后的使用情况且无法及时跟踪其用药情况时,在这种大方中选择使用十八反实属不可行。
从药物治疗作用角度而言:鸿茅药酒说明书上明确指出其能祛风除湿,补气通络,舒筋活血,健脾温肾。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脾胃虚寒,肾亏腰酸及妇女气虚血亏等症。在选用药物时也是毫无章法、乱箭齐发,选择六十七味之多的药物来混合而成,听起来是下了大成本,于普通人来看,确实是很诱人的广告。
但是仔细来看,药酒的前提是“药”,真正的药酒首先药方必须成立,而有中医常识的人都知道,药方绝不是简单的药物相加,而是通过一定中医药理论,根据君臣佐使配伍而来,用药如用兵。用药味数多少犹如带兵多少。带兵多不代表军队就强大,若药物使用不当,往往并不能发挥各自的疗效,故鸿茅药酒用药67味,其中的用药机制及使用原理可能有待考究。
无论鸿茅药酒事件发酵到何程度,都算是为中医药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国家及大众对中医越来越看重,中医药事业发展越来越昌盛之时,产家及医药人员需要良心把关,普通民众需要具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在市场的作用下,不能保证所有的产品都是真的好产品,特别是药物这种关乎民众生命健康的产品,更需谨慎。
感冒了应该怎么处理?
第一步,学会自我判断,正确区分感冒
西医上的普通感冒一般就是上呼吸道感冒(上感),明显症状如鼻塞、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也伴有咳嗽、发烧等症状,治疗多以缓解上述症状为主。普通感冒对应中医的风寒与风热,实际也是对症治疗。
90%的感冒均是由病毒引起,比如上感多数由鼻病毒、腺病毒等引起,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所以流感不同于普通感冒,也不能归为风寒与风热。流感多伴有高烧发热的症状,严重会出现晕厥、器官衰竭等症状。
第二步,选择用药
启示不管是西药还是中成药,对于治疗感冒而言,都是治标的。要想治本,其实需要抗病毒治疗。再根本一点,就是要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这也不是常见感冒中成药能达到的效果。
不可否认,在缓解症状方面,西药确实疗效迅速。而中药如果用的对,也同样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部分感冒中成药中的组分相对比较复杂,或许有抗菌抗病毒的效果,但还是以清热解毒、疏风解表为主。
第三点,咳嗽的治疗
感冒了咳嗽是正常现象,是一种应激反应。但对于高烧及反复剧烈的咳嗽,要注意肺炎的发生,这是一种不能自行解决的疾病,一定要由医生诊断后进行药物治疗,选择的药物多数是西药,迅速控制感染,否则可能会危及生命。
第四点,风热感冒多于风寒
就感冒而言,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风热感冒多于风寒感冒。这是因为风寒感冒入里化热是非常常见的。刚开始风寒,很快(差不多一天左右),就会出现咳嗽有痰,嗓子疼等情况。而风热感冒则是直接出现上述症状。现实情况多为身体不舒服,口干,嗓子疼等外寒内热的证型。
第五点,急于求愈
普通感冒能自愈,但是对于伴有高烧的流感而言,应该尽早确诊后,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目前治疗感冒的西药和中成药复方的情况很多,如对成分不了解,会造成过量用药的情况,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所以如果不是高烧的流感,想缓解症状,建议选用一种药物进行治疗即可。
总结
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对应中医的风寒或风热,可自愈,可不用药。如想用,西药起效快,但用对了中药同样可以起到好的效果。对于普通感冒,症状较为严重的,建议选用西药治疗。对于流感,伴有高烧,特别是出现急性肺炎等情况,建议明确诊断后,由医生选用西药治疗。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主管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10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黄芪这味药,的确是一味经典好药材,但是千年以来,唯有东汉医圣张仲景、金元名医李东垣、清代名医王清任、近代医家张锡纯将黄芪运用得出神入化。比如张仲景创建的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血痹虚劳;李东垣创建的补中益气汤治疗中气下陷;王清任创建的“补阳还五汤”,其中“四两黄芪为主药”,能治疗半身不遂之证。这些都是妙用黄芪的高手。
然而,在当代,国医大师邓铁涛也是妙用黄芪的高手。早年在读邓老的《耕耘集》时,就看到邓老妙用黄芪的经典好文,颇为感概,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真是不假啊!
胃粘膜下垂,黄芪用量可在30克左右。胃主受纳,其气以降为顺,如果出现胃黏膜下垂,就要采用升提的方法来治疗,那么这个时候该如何用方呢?在众多中医方剂中,助阳补气的方剂,当属四君子汤为最佳,那么这个时候可以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黄芪30克,枳壳3克。加黄芪30克的目的是为了升提补气,那加枳壳是干什么的呢?枳壳在这里有两个作用,第一个是与黄芪组成一个升降枢纽,一升一降,升多降少,能够使黄芪的作用发挥到病情需要的程度,不适其升提过度;二是胃气本身喜降,反佐枳壳以顺应胃气的下降。
脱肛,黄芪用量可达120克。在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中有一个治疗脱肛的方剂,方中用黄芪120克,防风9克。其实这个方子是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治脱肛的黄芪防风汤。原方为:黄芪四两,防风一钱。金元四大家李东垣认为: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子宫脱垂,黄芪用量15克。子宫脱垂辨证为中气下陷证的,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加何首乌。补中益气汤专治中气下陷,加上何首乌有何深意?主要有两点,一是作为引经,二是养血。
重症肌无力,黄芪用量30-120克。国医大师邓铁涛曾自拟强肌健力饮来治疗重症肌无力,方中主药就有黄芪。重症肌无力,最大的特点就是肌肉无力,中医认为,脾主肌肉,肌肉无力便是脾胃气虚,且由虚及损,在治疗上只要抓住脾胃虚损这一重要环节,重用黄芪以补气升陷,同时针对兼夹之证调理五脏,重补脾胃,四旁健运,促病痊愈。
高血压,黄芪用量30克以上。按道理来说,黄芪治疗低血压才对,为何?因为黄芪具有升陷的作用,然而黄芪的确具有治疗低血压的作用。国医大师邓铁涛曾用黄芪合温胆汤治疗气虚痰浊型高血压。虽然黄芪可以降压,但黄芪仍是益气升阳之药,如果辨证为肝阳上亢或有内热之高血压则不宜用黄芪。
低血压,黄芪用量不超过15克。一般来说,治疗低血压可采用补中益气汤。
胎死腹中,黄芪用量可达120克。自宋代以来,妇科方书,下死胎多用平胃散加朴硝。明代以后,《景岳全书》提倡用脱花煎催生与下死胎。平胃散着眼于气滞,脱花煎着眼于血瘀。国医大师邓铁涛治一个气阴两虚之胎死腹中的患者,初用平胃散加芒硝,并配合针灸,后用脱花煎,皆因药证不符而未效,再经仔细辨证,借用王清任治产难之加味开骨散,重用黄芪120克,外加针灸,1剂而死胎产下。开骨散治产难有效有不效,缘于只着重于养血活血忽视补气行气,所以邓老在开骨散的基础上,重用黄芪以补气行气,使本方更加完善,以达到其应有的作用。
偏瘫、截瘫,黄芪用量60-120克。对于偏瘫、截瘫等属于气虚有痹者,补阳还五汤是一张非常著名的经效验方。补阳还五汤中就有很明显的一句“四两黄芪为主药”,按照剂量换算,四两黄芪即是120克。使用补阳还五汤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辨证须是气虚血瘀之证;二者黄芪必需重用至120克及以上,最少也不能少于60克,其他药量也可略为增加,但决不能轻重倒置。
自汗,黄芪用量12克左右。黄芪止汗的作用来自于一个经典的方剂——玉屏风散。这个方子也就三味药,即黄芪12克,防风3克,白术15克。这个方子有个特点就是,防风用量要少,且防风与黄芪的剂量加起来刚好等于白术的剂量。
疮疡烂肉,黄芪用量30克左右。黄芪具有脱毒排脓的作用,如果是疮疡烂肉,伤口久不愈合,不断渗液,用黄芪就可以起到内托的作用。
虽然古今名医都喜欢用黄芪,但黄芪终归还是药材,而非食材,只有辨证得当,使用才会有效,若辨证失误,自然也会有害健康。诚如国医大师邓铁涛所说,“对于使用黄芪的指征,我认为舌见淡胖有齿印,脉虚大或寸部弱,再参察有否其他气虚之证候,便可考虑使用。至于用量之多寡,则要时时留意证候之变化,切戒墨守成规,刻舟求剑”。
众所周知,很多东西都是进口的比国产的贵,但有一种中药却着实为我们扬眉吐气,国产价格把进口价格远远地甩在后面,那就是“砂仁”。在药材市场中,国产砂仁的价格是进口砂仁的平均5~7倍,最高的时候可以达到10倍左右。今天主要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砂仁”这味药的市场现状及药用、食用价值。
砂仁自古以来就有国产、进口品种的区别。唐《药性论》记载:“缩沙蔤出波斯国(今伊朗)。”五代时期《海药本草》记载:“缩沙蜜,今按陈氏,生西海及西戎诸地……多从安东道来。”这些本草书籍中的描述都是砂仁进口而来的证据。宋代《本草图经》则详述:“缩砂蜜,出南地,今惟岭南山泽间有之。”表明我国岭南地区也是砂仁的产地之一。
砂仁品名明清以前称缩砂蜜,明代起有缩砂蜜、缩砂密、缩砂、砂仁之称,至清代出现阳春砂、西砂之名。[1]现在作为中药使用的砂仁主要有三个品种,分别为阳春砂、绿壳砂、海南壳砂。阳春砂是广东阳春县的道地药材,是公认的砂仁最佳品种,笔者去年去安国药材市场时得知阳春砂的价格在每公斤550~590元之间;绿壳砂就是常说的进口砂仁品种,主产地在越南、缅甸、泰国等地,价格在每公斤60元左右;海南砂也叫“海南壳砂”,主产地主要在海南一带,也是常用的比较好的砂仁品种,价格在每公斤380~400元之间。
砂仁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湿浊中阻、呕吐泄泻、胃脘胀闷不舒、妊娠恶阻等病症,自古以来擅长治疗脾胃病的中医,常常是将砂仁这味药运用得妙不可言。此外,近代名医焦树德老先生认为“引气归肾时用砂仁”,以此治疗肾不纳气的咳喘气促,可谓发前人所未发。总之,砂仁是一味很有灵气的中药,很多有经验的老中医在给患者开补脾胃、补肾药方时,最后都会加上几克砂仁,目的在于用砂仁的辛香走窜之性来防止大队滋补之药呆滞壅塞的弊端,实为画龙点睛之笔。
砂仁不光有药用价值,还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比如,《本草纲目》中有用砂仁煮酒的记载,称为“缩砂酒”,具有下气消食、止心腹痛的作用,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也称砂仁为“化酒食之妙剂”。同样是喝酒,比起现代人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之后的伤身又伤神,古人可谓高明,喜欢喝酒的朋友不妨一试。接下来再推荐一款粥:清代有一位叫曹延栋的秀才写了一本老年人养生保健专用书,书名《老老恒言》,该书被很多人所推崇,书中就记载了一道“砂仁粥”,现代通常做法为:按照砂仁(研末)3~5克、粳米100克的比例,放入适量饮用水煎煮。老年人或者脾胃不好的人群可以早晚餐温热食用或者一天少量多餐服用,具有“调中气、暖脾胃、助消化”的功效。
术后寒战是指术后肌肉不自主收缩抽搐。具体原因不清楚。局麻药、吸入麻醉气体、长期手术、术中大量输血、暴露于手术野都会增加寒战的发生率。
暖和的环境和吸氧能减轻寒战,必要时医生会给你一些药物治疗。
由于药物的残留作用,全麻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和躁动。此时,家属应配合医务人员固定患者,防止摔倒或碰撞,并尽量安抚患者,注意观察异常情况,陪伴患者直至完全清醒。必要时,医生也会给一定的药物治疗。
现代麻醉使用的全麻药都是对人体影响小、作用可逆的药物,手术后完全可以通过人体代谢排出体外。世界上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人用全身麻醉做手术。结果表明,在专业人员的正确使用下,全麻对智力影响很小。
这是麻醉师在进行麻醉前访视时经常听到饮酒者提出的问题。酒精和麻醉有什么作用?正如大众所认为的,长期酗酒者在麻醉期间确实需要比一般人更大的剂量,但这并不是一个恒定的规律。对于麻醉医生来说,手术过程中剂量的变化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随时调整。
与年轻患者不同,老年患者往往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全身性疾病。这类危险因素增加了手术和麻醉的难度。有时手术是成功的,但最终病人因其他因素而死亡。所以麻醉前评估要慎重,生命安全第一。除非需要紧急手术拯救生命,否则我们宁愿暂停手术。由于其生理和身体条件较差,更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术中监测心血管、肺呼吸和肾功能,术后护理和镇痛,保持体温。
老年患者术后出现呼吸衰竭、心肌缺氧、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并发症。甚至比手术前和手术中还要高。此外,由于老年人患病组织和器官的老化,麻醉药物的代谢减慢。所以要注意减少用药量,注意药物的延缓作用。
一般来说,除了降压药(服药时可用白开水吞服)等心血管类药物外,其余应在禁食期间停用。此外,糖尿病患者应特别注意禁食期间不要服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以避免禁食或麻醉期间发生低血糖。诚实明确的告诉麻醉师自己的病史和用药情况,以及麻醉前遵守禁食规则,可以安全度过手术,迅速康复。
半夜时分,急诊诊室中,妈妈抱着孩子风风火火地来就医求助
一问情况,原来是没有按照医嘱用药
孩子吃完药后半夜又哭又闹
可真是吓坏了妈妈
这一幕经常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按医嘱用药、乱吃药、吃错药、误食药后影响健康的案例屡见不鲜。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关于"吃药"的事。
每次大家拿到琳琅满目的药物时,总会被五颜六色的包装和说明书搞糊涂,出现吃错药的情况,同时也有不良服药习惯导致药品失效、不良药物反应的问题。
那么我们在服用药物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药品附带的说明书是药品情况说明的重要根据,不但是医师、药师、护师给患者选择治疗用药时的科学依据,也是患者服药时的参考指南。
药品说明书还是药品生产、供应部门向医药卫生人员和人民群众宣传介绍药品特性、指导合理安全用药和普及医药知识的主要载体。
目前,我国食品药品监管局对药品说明书的规定内容包括:
药品名称、结构式及药物成分的分子式(制剂应当附主要成分)、作用与用途、用法与用量(毒剧药品应有极量)、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包装(规格、含量)、有效期贮藏、生产企业、批准文号、注册商标等多项内容。
因此,我们在服药时,首先一定要遵循药品说明书的要求服药,用药量与用药频率、禁忌、不良反应等一定要熟知,不然很容易发生严重不良后果。
比如很多药品的说明书上写着"一日三次",不少人就觉得那就跟着一日三餐服用就行了,其实一日三次≠一日三餐,而正确的做法是每隔8小时服一次药,以保证血药浓度的稳定,从而使得药物发挥最大效用。
并且,如果药物说明书中没有特别注明饭前饭后用药时,一般可放在饭后吃。
如果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可以选择饭后半小时吃一次,再隔半个小时吃一次,以此类推。间隔用药,避免多种药物同时服用后产生药理反应。
很多人在用药时有很多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不但会影响药物效果,严重者可能还会产生不良反应。
服药不用水
有时很多人在吃药时不喝水,反而选择牛奶、果汁、茶、咖啡等饮品送药。
尤其是当给家里的小孩子吃药时,由于药物太苦,小孩子往往会抗拒。家长们竭尽全力才哄着孩子用甜甜的饮料把药吃下去,孰不知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
研究发现有50多种药物都会与牛奶、果汁等饮料发生反应。
例如小孩子发热时常用的退热药,老人治疗高血压和预防心脏病的β受体阻滞剂,还有居家常用的消炎药红霉素、黄连素、碱性药物小苏打等等。
发生反应后药物的分子结构会被破坏,药效丧失,甚至产生毒性副作用 [1]。
同样,茶叶中的各种茶多酚、咖啡因、鞣酸等物质也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物效果,产生不良反应 [2]。
因此在吃药时,应尽量用温水或常温水送服药物,不要用上述饮品送服!
擅自调整服药量、盲目联合用药
也有很多人在吃药时会单纯地想让病早点好起来,于是擅自更改服药量。
例如说明书中明明要求的是一天3次,一次1颗,但有人偏偏自行改为一天5次,一次2颗,孰不知这可犯了吃药的大忌。
药物进入身体后会由胃肠道吸收入血,由血液将药物成分运往全身抵达病灶处发挥药物疗效,而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称为血药浓度。
通俗来讲,血药浓度可以分为治疗浓度、副作用浓度。即在某一适宜范围内药物可起到治疗作用,然而超出这个范围后便发生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
而药品说明书规定的服药频率、剂量是根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而定制的,即根据我们肾脏、肝脏的排泄能力而计算出来的 [3]。
按照说明书的规定用药,能让药物在摄入-排出之间保持平衡,使血药浓度维持在最佳水平——治疗浓度。
如果我们擅自更改服药剂量、频率,会导致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不断增高,超出了肾脏、肝脏的分解代谢和排出速度。
血药浓度就会超过治疗浓度,进入副作用浓度,药效得不到保证不说,还会对身体带来毒性作用,也给肾脏和肝脏的分解、排泄带来沉重负担。
除此之外,还有人自行选用药效相近的药物联合用药,这和擅自加大服药剂量是一个道理,最终会损伤我们的身体,造成不良反应。
不过,也有人考虑到药物有如此不良反应,因此在症状稍微减退后就快速停止服药,这也是不对的。
我们要遵从医生医嘱、按照说明书要求的服药周期来吃药,让身体的血药浓度维持在治疗浓度区间内并保持一定治疗周期,这样才能根治疾病,避免复发。
儿童用药误区
有些家长在给孩子吃药时,会经验性地选择自己曾经使用过并觉得效果不错的药物推荐给孩子服用,孰不知这样也进入了服药误区。
前文提到药物在体内的分解、代谢和排出主要依赖肾脏和肝脏的功能。
然而儿童的肾功能和肝功能并没有成人强大,因此同样的药物剂量对成人来说是治疗浓度,在儿童体内就可能成为了副作用浓度。
并且有些药物压根就不适合给儿童服用,会对儿童尚未生长发育完全的神经系统和身体器官带来影响。例如,常见的止咳药大都含有可待因成分(麻醉类药物主要成分)。
这类药物对成人来说尚且具有一定成瘾性,儿童服用更是容易形成药物依赖、甚至上瘾,并且影响儿童视力、听力系统成熟。因此,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都禁止使用此类药物 [4]。
同样,含有异丙嗪(抗组胺药)的药物也禁用于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的儿童需严格禁止 [5]。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成人常用的药物儿童都是不可使用的。
并且,对于儿童用药时应遵循"简而精"的原则。即尽量避免联合用药,选择药效好、副作用小的单一用药方法,切忌为了追求疗效擅自增加服药剂量、用药种类,最终酿成悲剧。
其实不只是儿童,就算成人在生病后也应该及时就医,在公立医院的专业医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用药,避免自己盲目用药,延误治疗时机还损伤身体。
若想了解更多用药、服药的知识,欢迎进入京东健康在线问诊,咨询专业的医生,快速了解详细的建议。Dr.京愿和大家一起学习药物知识,一起强健体魄,保持健康。
长期以来,由于儿童专用药不足,很多患儿在服药时都被当成“缩小版的成人”对待。
但是部分成人药品说明中对儿童用药量的描述含糊不清,常以“小儿酌减”、“遵医嘱“等字样一带而过。但是,孩子并不是缩小版的成人,按照“小儿酌减”的原则服用成人药,存在着巨大的用药安全风险。
那么,药品说明书中的“小儿酌减”到底应该怎么减?
儿童、婴幼儿用药剂量主要参考孩子的年龄、体重、体表面积及药品说明书。
当说明书对儿童用量有准确描述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给药。当未提及儿童剂量或以“小儿酌减”等带过时,可以用下面三个方法来计算。
1、按年龄计算法
婴儿药物剂量=(月龄×成人量)÷150
小儿药物剂量=(年龄×成人量)÷(年龄+12)
如牛黄蛇胆川贝液,成人说明书剂量一次10ml,一日3次。一位7岁儿童,体重为23kg,使用剂量为≈4ml,一日3次。
2、按体重来计算剂量
小儿剂量=成人量×儿童体重(kg)÷50
如牛黄蛇胆川贝液,成人说明书剂量一次10ml,一日3次。一位7岁儿童,体重为23kg,使用剂量为≈5ml,一日3次。
如所得结果不是整数。为便于服药可微调。这种方法对幼儿剂量可能偏小,对大龄儿童,特别是体重过重的儿童剂量可能会偏大,因此使用时应注意是否适宜。
3、按体表面积来计算剂量
儿童体重小于30kg,体表面积(m²)=儿童体重(kg)×0.035+0.1;
儿童体重大于30kg,体表面积(m²)=[儿童体重(kg)-30]×0.02+0.15
如牛黄蛇胆川贝液,成人说明书剂量一次10ml,一日3次。一位7岁儿童,体重为23kg,体表面积计算为0.91m² ,则它的用药剂量为≈5ml
这个方法比较年龄、体重计算更为准确,因为它与基础代谢、肾小球滤过率关系更为密切,但是这种计算方法较为繁琐。
综合以上内容,家长自行给孩子用药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方法来计算用药剂量。
京东大药房药师提示:儿童特殊的体质与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用药还需“量身定做”,因此家长为孩子挑选药品时,最好选带有儿童,小儿等字样的儿童专属药,这类药物不仅对儿童用药的剂量有较为精确的说明,其成分、剂型等也更适宜儿童使用。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喜欢用甲硝唑来治疗牙龈肿疼,疗效确实很不错。其实,甲硝唑可谓是一个经典老药了,又便宜又好用,除了口腔感染,对其它很多感染,也有着很好的疗效!今天笔者来给大家科普一下甲硝唑的相关知识。
甲硝唑的作用机制
甲硝唑可能通过其分子中的硝基,在无氧环境中还原成氨基或通过自由基的形成,与细胞成分相互作用而导致微生物死亡。其抗阿米巴原虫的机制为抑制其氧化还原反应,使原虫的氮链发生断裂,从而杀死原虫。厌氧菌的硝基还原酶在敏感菌株的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甲硝唑的硝基被还原成一种细胞毒,从而作用于细菌的DNA代谢过程,导致细菌死亡。
甲硝唑可用于对付这几种病
甲硝唑对原虫(包括阿米巴原虫、滴虫和兰氏贾第鞭毛等)及厌氧菌(包括脆弱拟杆菌等拟杆菌属、梭杆菌属、梭菌属、消化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属、韦荣球菌属及加德纳菌等)有较高的抗菌活性。甲硝唑口服吸收良好,常用剂型有片剂、胶囊剂,还可用作注射液和栓剂。在临床上,甲硝唑主要用于下列疾病的治疗。
(1) 是治疗肠道和肠外阿米巴病(如阿米巴肝脓肿、胸膜阿米巴病等)、阴道滴虫病的首选药。
(2) 可广泛用于各种厌氧菌感染。
(3) 还能用于小袋虫病和皮肤利什曼病、麦地那龙线虫感染等。
(4) 口服也可用于艰难梭菌所致的假膜性肠炎、与其他药物联合用于幽门螺杆菌所致的胃窦炎及消化性溃疡。
(5) 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也可作为盆腔、肠道、腹腔手术的预防用药。
甲硝唑的注意事项
(1)有活动性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血液病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要禁用甲硝唑。
(2)肝功能不全者使用甲硝唑时应根据情况减少剂量。
(3)甲硝唑的代谢产物可使尿液呈深红色,应告知患者。
(4)应用甲硝唑期间应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头痛、眩晕、感觉异常、肢体麻木、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有发生。
(5)应用甲硝唑期间或之后7日内禁止喝酒、服用含有乙醇的药物或食物以及外用乙醇,因可干扰酒精的氧化过程,引起体内乙醛蓄积,导致双硫仑样反应(如面部潮红、视觉模糊、腹痛、呕吐、头痛等)。
(6)甲硝唑属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尽量减少给药次数,达到满意杀菌效果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
结语
甲硝唑虽然经典,但毕竟是抗菌药物,属于处方药,务必在接受医师诊治之后才服用,切记不可随意服用。在服用甲硝唑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不适,应立即停药。同时,注意服药后,常见副作用有头痛、眩晕;偶见感觉异常、肢体麻木、共济失调、多发性神经炎等,大剂量可致抽搐。少数病例发生荨麻疹、面部潮红、瘙痒、膀胱炎、排尿困难、口中金属味及白细胞减少等,均属可逆性,停药后自行恢复。
它在东亚地区非常火,有一段时间,我收藏了好几个地区这种中药的制成品,中国大陆的,中国香港的,中国台湾的,日本的。这些地区的人广泛用它来祛除湿热。它如此家喻户晓,同时它又是一把打开中医经方治疗“湿病”的钥匙,所以这味中药在我们研读经方医学的过程中,无可回避。它叫薏苡仁。
我们不可把经方医学所言的湿病狭隘地于现代医学所指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等同,然后用抗O,类风湿因子,血沉之类的指标来判断疾病的转归。
我们一定要记住,限于历史条件,中医走向了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分析疾病的病理病机的道路,所以我们如果只是盯着几个指标看,那便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我们如果要对中药复方进行循证研究,以一组症候群为目标,才是比较合理的研究方法。
什么是湿邪,所谓湿邪就是坏的津液,湿邪的存在阻碍了正常津液的流动,导致组织得到不到充分供给,故而逐渐萎缩。
当湿邪初期可能会导致患者身体疼烦,关节疼痛,身体滞重,后期则有可能导致关节出现明显的疼痛,肿胀, 变形,这是一个湿邪从人体的体表外壳向人体内部的肉,筋,关节,甚至五脏侵入的过程。湿邪入侵的原因非常复杂,可能是外因,如汗出当风,久病取冷,也有可能是内因,如血虚生风,表虚不固。
治疗湿病不易,因为当患者出现症状时,往往经历了一个从局部津液运行不利,到身体各关节气血津液流动失常的复杂过程,此时,病因已难确定,同时由于局部组织已经发生了萎缩,变性,所以也很难使它们完全恢复正常。而薏苡仁是治疗各阶段湿证都有可能用到的一味药。
薏苡仁是作用比较单纯的中药,作用主要就是三点,一是利水渗湿,二是解除湿痹引起的筋脉挛急疼痛,三是排脓,还有一些医家用来解毒散结,治疗赘疣,癌肿。
其实,后面的这些功效都与薏苡仁的第一个作用息息相关。它能祛除人体肌部,肉,骨,关节中的湿邪,也就是不好的,过剩的津液,从而为正常津液的循行留出了位置,所以能一定程度拮抗湿邪留滞,气血津液循行受阻导致的筋脉挛急疼痛,甚至赘疣,癌肿。而它能够排脓,应该和它擅长祛除凝聚程度比较高的湿邪有关,胡希恕先生用它来治疗硬皮病也是这个道理。
要用好薏苡仁来祛除湿邪,一定要熟悉它的药性,才能更好地和另外一些祛湿的常用药物,例如白术,杏仁,进行鉴别。
白术:甘,苦,温。
苦杏仁:苦,微温。
薏苡仁:味甘,微寒。
三味药比较,从寒凉的角度分析,白术温,苦杏仁居中,薏苡仁最寒。所以薏苡仁适合治疗热象较重的湿病,白术适合治疗偏于寒象的湿病,所以需要我们具体用方时,辨清寒热,有的放矢。运用薏苡仁排脓也是如此,所谓脓肿,痈疽,有寒有热,有虚有实,同样是排脓药物,黄芪治虚,薏苡仁治实。
不过,也可以通过精心炮制和配伍,在保留它祛湿,排脓的能力的同时,祛除其寒性,也就是所谓的寒药温用法。主要办法是炒用,或是将薏苡仁与白术,桂枝,当归,麻黄搭配,治疗慢性期寒象较著的湿痹,例如《明医指掌》中的“薏苡仁汤”;或是将薏苡仁与附子搭配,用来治疗慢性期体力衰减,疲劳,颜面苍白,病性属“阴”的肠痈,例如《金匮要略》中的薏苡附子败酱散。
我研究过中国台湾,和日本生产的保健用的薏苡仁粉,或者红豆薏苡仁粉,每袋大概在9克作用,这个剂量是平时养生保健用的剂量。
如果是医疗用,一般认为《外台秘要》中祛湿的麻杏薏甘汤,排脓的苇茎汤的剂量较可靠,薏苡仁都用了半升,也就是70克,那么薏苡仁治疗急性期病症的量应该在70克左右。
现代社会,很多人越来越重视健康,网络上各种食疗养生话题因此非常受欢迎,各种食疗“养生秘诀”,人们总是乐此不疲地分享、探讨并尝试。不过很遗憾的是,有很多食疗“养生秘诀”却给满心期待的人们带来了不少麻烦,甚至损害了身体健康!下面列举的常见十大食疗“养生秘诀”,个个都是坑,误导了很多人。
“食疗养生秘诀”(误区)一:喝药酒有养生滋补的功效,可以多喝
真相是:我们知道,药酒是在酒中混合药材浸制而成的,包含了酒和药物的双重功效,主要作为药用。不过很多人过于相信药酒的保健效果,误以为这药酒可养生滋补,多喝点对身体有好处。其实,这种观念是不对的。药酒含有药材,大量喝药酒的后果相当于过量服用药物,也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
“食疗养生秘诀”(误区)二:蜂蜜水可润肠,可以大量饮用
真相是:蜂蜜本身是没有什么副作用,但使用不当会导致身体不适,如肠胃不好的人应该从小剂量开始,如果大量饮用易导致腹泻。
“食疗养生秘诀”(误区)三:喝蜂王浆可以美容养颜,女性可以多喝
真相是:蜂王浆则是工蜂头部腺体的分泌物,含有少量的雌激素。四十岁以上有更年期症状的女性体内激素水平降低,可适当补充雌激素。不过,雌激素若补充太多,易导致子宫肌瘤、乳腺肿瘤等体内肿瘤的生成。因此,女性喝蜂王浆得悠着点。
“食疗养生秘诀”(误区)四:膳食纤维摄入可以多多益善
真相是:虽然膳食纤维对人体有很多的好处,如可预防便秘、可辅助控制血糖和体重等,但是,如果长期大量摄入膳食纤维会导致矿物元素(如钙、铁、锌、铜等)的吸收受到阻碍。另外,膳食纤维中的果胶容易导致饱腹感,吃得太多,其他食物相对就吃得少,容易导致热量摄入不足,或蛋白质、脂肪及其他重要营养成分摄入不良。
“食疗养生秘诀”(误区)五:多喝肉骨头汤可以补钙
真相是:很多人认为肉骨头汤是补钙最好的食物。但研究表明,肉骨头汤的含钙量其实并不高。单纯只用肉骨头汤补钙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人体需要的。
“食疗养生秘诀”(误区)六:只要上火就可以喝凉茶降火
真相是:凉茶确实可去火,不过限于实火,比如舌质红、舌苔黄。如果熬夜而引起的虚火(如舌质红干、无舌苔),喝凉茶就没有效果了。此外,长期喝凉茶,还会造成胃寒。因此,凉茶不要天天喝。
“食疗养生秘诀”(误区)七:素食可以长寿
真相是:许多人担心发胖,也怕出现心脑血管疾病,于是每天吃素食。虽然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确实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但长时间吃素食并不能让我们健康长寿。动物脂肪中的胆固醇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若人体内缺乏胆固醇,就会造成免疫力低下,还会加速细胞老化,从而导致早衰。
“食疗养生秘诀”(误区)八:喝醋可以软化血管
真相是: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进入体内后首先会被碱性的肠液所中和,只有少部分被吸收,而且人体的血液系统有非常强大的缓冲作用,并能自我调节血液酸碱度,保持酸碱平衡,这部分醋酸即使进血液中,也很快被血液的酸碱调节而中和,最终被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根本起不到软化血管的作用。
“食疗养生秘诀”(误区)九:吃猪血可以排毒
真相是:肝脏是人体最主要的解毒器官,人体的代谢物如药物、酒精甚至有害物质,经过肝脏的转换,可以生成无毒物质进入血液循环,最终经过肾脏泌尿系统排泄出体外。只要肝肾功能正常,人体并不需要吃特别的食物或采取特别的手段来“排毒”。而猪血吃进肚子,经过代谢消化并不存在所谓的排毒功能。
“食疗养生秘诀”(误区)十:吃大蒜可以抗病毒
真相是:但据最新的文献研究,大蒜油的药理作用基本停留在动物模型或体外实验,目前还缺乏体内实验及临床实验的证据。因此,对于真正的临床治疗抗病毒来说,根本不可能用大蒜来替代。
结语
总之,在养生保健中,健康饮食确实很重要,特别是一些慢性疾病或难治性疾病,康复期间通过食疗甚至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康复辅助效果,但是不过对于一些道听途说的食疗“养生秘诀”,我们还是不要轻信,免得陷入饮食误区,反而有害健康。
那天,我如往常一样打开了我的手机,屏幕上跳出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消息提示。我的心头一阵紧张,因为我的病情似乎有些加重了。
“您好,请问您有什么问题需要咨询?”
屏幕那头,是一位温柔的声音,他告诉我,虽然我之前做的风湿相关化验结果都正常,但手指尖关节的肿大和握拳时的胀痛可能并非风湿病。
“那么,我应该挂哪个科室呢?”我焦急地问道。
“您需要先到我科面诊,进一步评估。”医生的回答让我稍微安心了一些。
然而,当我被告知挂不上主任的号时,我几乎要绝望了。主任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风湿免疫科医生,他的医术和人品都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您可以给我科其他医生先面诊。”医生的话让我看到了一丝希望。
我仔细询问了其他医生的信息,得知他们同样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最终,我选择了其中一位医生进行了面诊。
面诊的过程很顺利,医生耐心地听我讲述了病情,并给我提出了一些建议。他告诉我,虽然肾功能检查中尿素氮/肌酐的数值略高,但并不一定是风湿病。
在医生的鼓励下,我决定不再焦急,而是耐心等待医生的进一步诊断。医生告诉我,周一早上可以尝试挂号,因为那时公众号会放出新的号源。
整个过程中,医生的专业和耐心让我深感安慰。我知道,无论病情如何,我都会得到最好的治疗。
医生的回复仅为建议;如您对该医生的服务满意,可在问诊记录中发起复诊;如需诊疗,请前往医院就诊。
2024年9月4日,晚上8点36分,焦作市的王女士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向一位医生求助。王女士最近两个月来,先是颈椎疼痛,随后胳膊也开始疼痛,现已发展到手指疼痛,尤其是早上起床时,手指僵硬,握不住物体。王女士担心自己是否患上了关节炎,希望得到医生的帮助。
医生在详细了解了王女士的症状后,首先询问了她是否有过风湿指标的检查,并了解了她家庭中是否有类似病史。得知王女士没有进行过相关检查,也没有家族病史后,医生建议王女士可以先尝试服用一些活血止痛的药物来缓解症状,并在必要时去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王女士对医生的建议表示感激,并请求医生开具处方。医生在确认了王女士的基本信息和病情后,成功为她开具了处方。王女士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平台,直接预约了药品,并在用药期间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
几天后,王女士再次联系医生,表示服用药物后,手指的疼痛和僵硬有所缓解,感谢医生的帮助。医生也提醒王女士,如果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出现新的不适,应及时就医。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健康的人,直到那天我发现右手无名指内侧有一个倒刺。起初我并没有太在意,毕竟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在进行大扫除时,我不小心触碰到了倒刺部位,结果引起了发炎和肿痛。每次触碰都像针扎一样疼,连其他手指的指甲边缘也开始有刺痛感。我开始感到窘迫和焦急,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我决定尝试在线上问诊平台寻求帮助。
在这个平台上,我遇到了一位非常专业的医生。他首先考虑到我的情况可能是甲沟炎,细菌感染引起的。然后,他问我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并告诉我需要口服药和外用药联合治疗。我本来想拔掉倒刺来解决问题,但医生劝阻了我,指出这样做容易引起感染。他建议我用指甲剪剪掉倒刺,并给出了详细的用药建议和调理要点。整个过程非常顺利,医生也很耐心地解答了我的问题。
然而,我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医生在最后提醒我,如果情况恶化,肿痛加剧,甚至出现脓液波动感,需要及时去医院开个切口排脓。这个提醒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位朋友,他曾经因为前列腺癌没有任何症状而被忽视,直到病情严重才发现。医生说前列腺癌可能会导致手指关节游走性疼痛,虽然这并不是常见症状,但也不能排除。我开始担心自己的健康,是否也存在潜在的风险。
医生看出了我的担忧,安慰我说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前列腺癌的早期症状通常是尿频、尿急、尿痛等。手指关节游走性疼痛更可能是风湿性疾病或者其他关节炎引起的。他让我放心,并且再次强调了甲沟炎的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我感激医生的耐心和专业,决定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注重自己的健康。
八十岁的奶奶,曾经是家里的顶梁柱,如今却被风湿病折磨得生活不能自理。她的骨头因为长期的疼痛和炎症而变形,走路都成了一种奢望。作为她的孙女,我心疼不已,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在宜昌市的某家医院,我带着奶奶进行了初步的检查。医生告诉我们,奶奶的风湿病已经非常严重,需要及时治疗。由于奶奶年纪大,不能进行手术,医生建议我们使用安康信或西乐葆来缓解疼痛和炎症,并推荐外用氟比洛芬凝胶来辅助治疗。
我对医生的建议感到满意,但同时也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医生解释说,这些药物都是经过临床验证的,安全性高,适合老年人使用。我们决定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并定期复诊以监测奶奶的病情。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的重要性。通过在线平台,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医生交流,获取专业的医疗建议,避免了繁琐的挂号和排队等待的过程。同时,线上问诊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奶奶的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我从未想过自己会在30岁出头就被关节疼痛困扰。起初只是右脚大拇指的关节疼,后来发展到左手大拇指、食指中间关节,甚至连膝盖也开始不适。每天都像是在经历一场无声的战争,关节仿佛在抗议着什么。这种疼痛让我感到无助和恐惧,担心自己的生活将被彻底改变。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尝试了线上问诊。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平台,我与一位专业的医生进行了交流。医生耐心地听取了我的描述,并询问了我的病史和生活习惯。最终,医生建议我进行风湿和尿酸的检查,以排除风湿和痛风的可能性。
我按照医生的建议去做了检查,结果显示我的抗核抗体稍高,可能存在风湿病的风险。医生开具了药物处方,并告知我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受凉,并半年复查一次。虽然我还不能确定是否患有风湿病,但至少我知道该如何去面对和处理这个问题了。
我是一名小说家,平日里总是沉浸在自己的故事世界里。然而,最近我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打破了平静。七天前,我开始反复发烧,伴随着关节疼痛和全身酸痛。起初,我以为只是普通的感冒,于是自行服用了一些退烧药。但是,情况并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我决定去医院就诊。
在医院,我被安排住院七天,接受了各种检查和治疗。医生们怀疑我可能患有风湿性疾病,但经过一系列的检查,仍然没有找到确切的病因。出院后,我依然感到不适,于是开始寻找其他的治疗方法。
在网上,我偶然发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决定尝试一下线上问诊。通过视频通话,我向医生详细描述了我的症状和病史。医生建议我进行全面的风湿科检查,包括ANA谱等项目,以确定是否存在免疫系统问题。我按照医生的建议,重新进行了检查,并最终得出了确诊结果。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的便捷性和实用性。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疾病时,能够及时获得专业的医疗建议和指导,避免了不必要的折腾和延误。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坐在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敲击,等待着与医生的线上会诊。屏幕那头,是***医生,一位来自风湿免疫科的专家。
“您好,我是***医生,您今天检查的结果是双肺积液,积液量约为3.8厘米。”医生的声音透过屏幕,平静而专业。
“关节痛多长时间了?”医生紧接着问道。
“一个礼拜左右。”我回答。
“你好,他这个是风湿吗?看化验结果的话。”我尝试从医生那里得到一些答案。
“一周前有没有长期关节痛?”医生追问。
“没有的。”我回答。
“原来天冷的时候会膝盖疼,但是不严重。”我补充道。
“一般这么短时间发病的,首先需要排查感染,肿瘤等。”医生分析道。
“我问下那个化验结果能看出来啥不?”我渴望得到更多的信息。
“这个肿瘤,感染我应该去检查什么?”我进一步询问。
“单纯从你提供的几个图片看,目前没有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常见疾病的依据。需要进一步检查。建议住院详细检查治疗。”医生给出了专业建议。
“那就是这个报告显示的都好着呢是吧?”我看着手中的报告,有些疑惑。
“那住哪个科室呢?”我追问。
“先有发热,还是先有关节痛?”医生继续询问。
“除了发热,关节痛以外,还有无其他不适?”医生关切地问道。
“先发热,然后才关节痛,手腕脚腕肿。”我回答。
“还有些胸闷。”我补充。
“有无咳嗽咳痰?”医生继续询问。
“没有的。”我回答。
“已经断续发烧两个礼拜了。”我感叹。
“建议先去风湿科。”医生给出了建议。
“风湿也会导致这些所有的症状是嘛?”我问道。
“目前什么疾病还不是很清楚。”医生回答。
“那行吧,就是风湿免疫科是嘛?”我确认道。
“能给建议一下主要化验什么项目吗?”我希望能得到更多帮助。
“单纯从你提供的几个图片看,目前没有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常见疾病的依据。需要进一步检查。建议住院详细检查治疗。”医生再次强调了住院的必要性。
“建议住院是吗?”我确认。
“是的。”医生回答。
“好的。”我回答。
这次线上问诊,虽然结果并不乐观,但我对***医生的专业和耐心感到非常满意。医生不仅给出了专业的建议,还耐心地解答了我所有的疑问。
一个普通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温馨的客厅里,我坐在沙发上,心中充满了对健康的小小忧虑。
电话那头,传来的是一位温柔的声音:“您好,我是医生助理,您现在感觉如何?”我简要地描述了自己的症状,她耐心地记录着,并告诉我医生会很快回复。
片刻后,医生接通了电话。他首先感谢我的配合,然后详细询问了我的病情。我清晰地记得,那天医生的声音里充满了专业和关切,他让我感到,即使是在线,也能得到同样温暖的关怀。
我提到了自己长期的风湿症状,医生认真地分析了我的病情,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他告诉我,虽然不能面对面,但通过详细的病情描述,他也能为我提供专业的治疗方案。
在交流过程中,医生还不断地鼓励我,让我保持乐观的心态,这对于病情的恢复也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我们不能见面,但通过电话,我感受到了医生的真诚和专业。
随后,我提到了想要了解一些风湿疾病的相关药品。医生耐心地为我解释了每种药品的适应症、用法和注意事项,并告诉我,虽然某些药品目前无法开具,但我会收到相应的替代建议。
整个问诊过程,我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虽然只是线上交流,但我没有感受到任何的隔阂,反而觉得更加方便和舒适。
最后,医生提醒我,如果有任何病情变化或不适,请及时咨询或就诊。我心中暖暖的,感谢这位医生在我迷茫时给予的指导和支持。
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优势。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无需奔波于医院之间,就能得到专业、便捷的医疗服务。我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医院将会为更多的人带来健康和温暖。
我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最近一周开始咳嗽,伴随着鼻涕和四肢酸痛。起初我并没有太在意,自行购买了一些感冒药物。但是,咳嗽并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于是,我决定去医院做一个全面的检查。
在医院,医生对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查,包括血常规和肺功能测试。结果显示,我的嗜酸粒细胞非常高,肺功能测试也显示呼气NO浓度均值非常高。这些结果让我感到非常担忧和焦虑。我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幸运的是,医生很快就给出了初步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他们告诉我,我的症状可能与过敏有关,并建议我住院详细检查一下。同时,医生开了一些药物,包括阿斯美和孟鲁司特钠,用于缓解咳嗽和其他症状。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药物,并且定期复查。虽然一开始没有明显的改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症状逐渐减轻。现在,我已经基本恢复正常,感谢医生的专业帮助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