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许多人用小剂量白术来益气健脾,那大剂量白术呢?

许多人用小剂量白术来益气健脾,那大剂量白术呢?
发表人:黄继斌

白术并非对所有的脾胃虚弱都通吃

现在学习中医的学子,不管学习程度深浅,有一个方子他们是必然记劳的,记不得就容易被老师打屁股,那就是益气健脾治疗脾胃气虚的四君子汤。这个方子荟萃了四味补气药:人参,甘草,白术,茯苓。

 

但是,这四味药其实性子各异,脾气不同,不能一见到脾胃虚弱,就立刻凑到一起来使用,这四味药各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我们使用时心中要有分寸。今天重点聊白术,重点聊的原因,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一个经典的治疗风水的方子:越婢加术汤。

 

白术的确一定的健脾益气的功效,但是,我在使用时,一般只用于胃中有湿的情况,此证的外在表现就是肚子咕噜噜的响,大便便溏,清稀,或不成形,若患者大便干结,或胃中如火灼般疼痛,或我一般舍之不用。所以使用白术问大便很关键。

 

这一点上我赞同明代缪仲醇的说法:世人兼云白术有健脾之功,其实是因为脾易为湿邪所伤,湿去则脾健,白术性子燥,所以说它能补。如果脾虚但无湿呢?用了反而会耗伤脾胃津液,损及脾阴。当然,也有一些医家用大剂量的生白术来治疗老年性便秘,这是他们的心得,我不这样用,我多用桂枝汤加大剂量的白芍来治疗,效果不错。

大剂量的白术呢?从量变到质变!

一般来说,在四君子汤,理中丸,八珍汤中,我们即使是使用白术来益气健脾,用量也不大,一般就是6~12克。

 

但是,如果把这个药剂量翻几倍来使用呢?那就是治疗水肿的良药!

 

 

在伤寒杂病论中,当归散中白术的用量最大,为半斤,这是一个清妊娠期肺热和肝热的方子,不过每次只服一勺。排名其后的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加术汤,越婢加术汤,那就是货真价实地大剂量用白术了。桂枝芍药知母汤用了五两白术,也就是78克左右;麻黄加术和越婢加术汤则用了四两白术,折算下来就是62克左右。用这么大剂量白术是为了干嘛呢?

 

我们先看看伤寒杂病论是怎么描述这几个方的: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此时白术五两):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麻黄加术汤(此时白术四两):湿家,身烦疼。

 

越婢加术汤(此时白术四两):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这儿学术界有一个争议,就是后面那个“里水”有的医家认为应是“风水”的笔误,《外台秘要》即认为:“皮水,越婢加术汤主之。”很多医家认为,水肿有虚实之别,阴阳之别,若患者水肿来势迅速,皮肤尚有紧凑感,伴恶寒发热,当用越婢加术汤;若患者体力日衰,面色不华,面浮身肿,按之凹陷不起,则当用实脾饮,防己黄芪汤之类的方剂加减,若出现了面色㿠白,祛寒神疲,则可用八味肾气丸之类的加减,不可用有发汗解表之力的麻黄。

 

但也有医家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肺为水道之上游,肾为水道之下游,肺能通调水道,肾可主水,若光知道疏通下游,不用麻黄,桂枝之类的药物调理肺的宣发和肃降的功能,水肿是好不了的。

 

我觉得治疗水肿,无论表水,里水,关键就是疏通水道,让湿邪,水邪有去路,治法就是开鬼门,洁净府,不是从汗走,就是从小便走,所以,里水未必不可用麻黄,桂枝,只是患者虚实状况不同,主要矛盾不同,用药须有一个主次之别。总之,各医家争论归争论,共识是有的,那就是大剂量的白术可以祛湿利水。

 

白术可以将水邪从上焦向心下,小肠,膀胱引导,最终流出体外。同时白术也有一定的健脾益气的能力,脾主运化,人体运化能力强了,津气循行通畅了,去宛陈莝了,人体的津液代谢自然能一定程度恢复生机勃勃,生生不息的状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骨髓水肿疾病介绍:
视盘是眼睛眼底的一个解剖结构,由视神经纤维汇聚成。视盘水肿指伴有视盘周围邻近的视网膜水肿、混浊、渗出、出血以及静脉怒张等继发性改变的视盘肿胀,并非一个独立疾病,而是一个多病因的体征。视盘水肿者视力可正常或轻度异常,伴有一过性黑矇、复视、头痛、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常见的原因有颅内压增高,任何原因导致的颅内压升高影响视神经鞘时,都可出现视盘水肿。也有部分原因为非颅内压升高疾病所致视盘水肿。需针对病因给予治疗。未经治疗和治疗无效的视盘水肿,可出现永久性的视神经萎缩导致视力损伤(包括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
推荐问诊记录
骨髓水肿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黄芪和西洋参都是人们常见的补气的中药。

     

    由于在日常生活和各类保健品中非常常见,有的人就想对这两种药物的补气效果进行比较,到底哪种的补气效果好?

     

    这里分析如下。

     

     

    中医说的气,有什么含义?

     

    补气到底补的是什么?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气是指什么?气血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的 “气”具有多重含义,从广义角度来讲无所不包,故有正气、邪气、精气、血气、神气、谷气、药气等,有一定的哲学抽象概括性。实际上中医学又将人体的精微物质进行了详细分类,分为: 气、血、精、津液等。

     

    其中 “气”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其来源不外自然界的清气、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及肾中的精气。而且指出气依据生成、分布和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经络之气。

     

    这些气虽有不同,但其功能总体来说不外温煦作用、推动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中介作用等。也就是说中医所谓的“气”既有古代哲学的概念又包含中医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病理的理解。截至目前,也没有学者真正能够举出令所有人都口服心服的具体的物质对“气”进行衡量和比较。

     

    所以我们既然无法说明“气”是什么,也就无法衡量黄芪和西洋参哪种补气效果好。

     

    黄芪和西洋参功效不同

     

    黄芪和西洋参虽然大方向都是补气药,但是还是有着不同的适应症和功效。

     

    (1)黄芪

     

    黄芪属于温补药材,有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的功效,常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宫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等。一般每次服用10g左右,服用过量可能导致上火。

     

    (2)西洋参

     

    西洋参也叫花旗参,是产自美国和加拿大等地的人参。性凉、味微苦,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的功效,用于气虚阴亏、虚热烦倦、肺虚久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口燥喉干、咳喘痰血等。一般用量3-6g。

     

    无论是黄芪还是西洋参,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虽然都是补气药,黄芪重在补气固表,用于气虚乏力,而西洋参重在补气养阴,用于气虚阴亏。侧重点不同,适应症不同,自然也不好直接比较。

     

     

    结语

     

    综上,中医的气血理论非常复杂,而且黄芪和西洋参二者功效不同,无法进行直接的比较,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不能仅仅只看功效还要看适不适合自身的体质和疾病。所以不要自行购买食用,最好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

     

    参考文献:

    [1] 张书金,李佳晌, 贾云芳, et al. 黄芪、西洋参、党参生血能力差异性比较及机制探讨[J].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8, v.33;No.133(04):42-45.

  • 在日常生活中,想必大家可能都说过艾灸吧,艾灸是我们中国的瑰宝,深得广大朋友的青睐。艾灸在传统疗法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对于现在注重养生的人群来说,艾灸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艾灸不仅仅可以调理我们的身体,并且它还可以治未病,和治疗疾病。在中医养生范围内,处处可见艾灸的存在,它的作用非常广泛,比如:痛经可以使艾灸来祛除宫寒,减轻疼痛感;对于关节活动不利的,害怕寒冷的关节炎来说,艾灸一下,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喜欢上了艾灸。艾灸的主要物质是艾草,把采集回来的艾草晒干制作成艾绒,或者是艾条,再将其点燃熏灸人体上相应的穴位等地方,以达到相应的养生防病的效果。这个过程,我们就称其为艾灸。那么艾灸的具体作用都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讲一讲。

     

     

    第一:调和体内的气血

     

    我们人体的日常活动,离不开体内的气血。虽然气血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它就存在我们的的体内,并且气血如果不充足的话,我们的身体可能还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并且,中医大夫讲很多人生病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气血不通造成的。因为气血不足,导致其在体内的循环不通畅,时间长了,也会影响血液在体内的循环流动。如果再遇见寒凉的天气,就会导致寒凝淤堵。

      
    这时,我们就需要点燃艾灸,进行熏灸祛除体内的寒湿之气,以达到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的功效。并且,艾灸的作用很温和,不会给我们的身体造成所谓的刺激,还能增强我们人体的气血更加的通畅。

     

    第二:固本扶阳之功效

     

    中医上常说的阳气,就是我们人能够生存下去的根本所在。如果阳气是人赖以生存的根本,通常情况下,如果我们体内的阳气不够充足的话,人往往会出现害怕寒冷,手脚冰凉,身体乏力虚弱等等一些阴盛阳衰的表现。艾草,其实是一个纯阳的物质,然后用火点着的话,那就是阳中之阳的表现,可以大大提升我们体内的阳气,以达到固本的功效。

      
    第三:提高机体免疫力

     

    免疫力对我们人体来说,无疑是一个人体自身的保护屏障。并且,中医专家指出,我们身体上的一些穴位,比如:在小腿外侧的足三里穴,还有关元穴和气海穴,都是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三个穴位。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每天可以用艾草灸灸这些部位,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阳气,并且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不生病,或者少生病的目的。

     

    第四:具有美容之功效

     

    想必有很多女性朋友们在为自己的脸部皮肤问题而苦恼,脸部皮肤黄暗无光泽,肌肤总是长痘痘出现粉刺黑头等,这些问题大多是因为体内的内分泌失调所导致的。而艾灸不仅可以温经活络,并且还能活血化瘀,加速体内的血液循环,让残留在我们体内的毒素可以更快速的排出体外。

      
    可能,现在有很多女性不喜欢闻艾灸的味道,毕竟艾灸有些类似烟一样,但是它可以很好的改善我们的气血。并且我们体内的气血会通过皮肤而展现出来,这些是再高档的化妆品也达不到的效果。因为艾灸,是通过从内而外的对我们的身体来进行调节的,通过它的温和作用,平衡我们体内的阴阳,从内而外的来调节机体,给我们带来健康。

     

    第五:治疗妇科疾病,疗效显著

     

    对于大多数的女性朋友们来说,像月经紊乱、子宫肌瘤、痛经等等一些妇科疾病,一直以来都困扰着她们,并且时间长了还威胁着健康以及生命安全。我们可能听说过宫寒一情况,对于女性朋友们来说,子宫是一个很薄弱的脏器,如果子宫出现宫寒的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艾灸的温和作用来进行相应的调理。用艾灸的温热来除去子宫的寒,在提升子宫温度的同时,也在帮助其恢复活性。

      
    并且,对于痛经的女性朋友们来说,艾灸可以化解因寒而凝的淤血,从而让子宫不再被淤血而堵。给子宫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增强对疾病的预防能力。

     

    虽然艾灸的好处多多,很多人也在尝试着用艾灸来调理自身的体质,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艾灸的,以下这几类人群就要特别注意了:

     

    1、火气旺盛,阳盛阴虚的人

     

    上面我们也讲过了,艾灸的主要作用是温热作用,帮助我们提升自身的阳气。所以对于本身就阳盛阴虚的人来说,是不适合做艾灸的,否则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2、经期以及妊娠期的女性

     

    艾灸有一个作用就是活血化瘀,所以提醒广大女性朋友们,不要在月经期间以及怀孕时做艾灸,以免造成出血过多的发生。同样也不适用于出血性疾病的人群。

     

    3、饥饿状态以及过度疲劳的人群

     

    对于饥饿和劳累的人群来说,是艾灸里面的一个禁忌症,希望大家可以注意。

  • 很多人分不清梅花、桃花和杏花。早春季节,梅花盛开,我一个人在北京大学校园徜徉。未名湖畔,几个大学生在辨别那里的植物。让我惊讶的是,他们其中一个人竟然分辨出来梅的品种:这是榆叶梅,这是美人梅。我没敢靠近这几个大学生,生怕打扰到他们。 

     


    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着很好的寓意。梅花在中国花卉界的地位很高,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梅是蔷薇科杏属植物,原产于中国南方,具有几千年的栽培历史,可做观赏植物和果树。

     

    梅一身都是宝,花、叶、根和种仁均可入药。梅花入药,用的是初春花未开放时的花蕾。其味苦、微甘、微酸,性凉。归肝、胃、肺经。具有疏肝解郁,开胃生津,化痰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郁闷心烦;肝胃气痛;梅核气;瘰疬疮毒等病症。 

     

     

    梅的果实,也是良药,《神农本草经》列入中品,谓其: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恶疾。生川谷。梅的果实常在夏季接近成熟时候采摘,熏制成乌梅入药。乌梅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等病症。

     

    梅花含有很多挥发油,早在清代就有用梅花来制作“精油”,《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有记载:“海澄人善蒸梅及蔷薇露,取之如烧酒法,每酒一壶滴露少许便芳香。” 

     

    临床中,遇到心情郁闷的患者,我会建议其采集一些梅的花蕾晒干了泡水喝,能起到舒缓情绪的作用。

     

    (附: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

     

    花蕾(梅花):微酸、涩,平。开郁和中,化痰,解毒。用于郁闷心烦,肝胃气痛,梅核气,瘰疬疮毒。果实(乌梅):酸、涩,平。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用于肺虚久咳,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胆道蛔虫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生活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就像蜗牛一样背负着重重压力,一点一点地努力向前攀爬。在这样高压的环境下,有的人面色憔悴,有的人焦虑难安,还有一部分人在壮年的时候就白了头发。

     

    乌黑的头发中参杂着零星的白发,会直接影响我们的颜值。但是我们却不敢轻易拔除这些白头发,因为老人们总是说白头发会越拔越多。那么事实的真相是这样的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壮年出现白发的原因。

     

    遗传因素

     

    有不少人在年少的时候就已经渐渐白了头,再看看他们的父辈,还没有进入暮年,就已经是满头白发。这就是遗传因素在作祟。基因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它会将父辈身上的印记留在我们身上。所以不少人的白发、秃头是遗传因素造成的。

     

     

    精神压力过大

     

    当我们感觉到压力的时候,心情总是会抑郁难舒。这个时候,血气也会出现凝滞的现象。我们身上的血液循环不畅,头皮没有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养,头发就会逐渐失去养分,出现白发的现象。所以精神压力大的人不仅看上去脸色憔悴,头发也是干枯无光,还掺杂着些许白发。


    营养不足

     

    当我们体内缺乏微量元素的时候,毛囊的功能就会逐渐减弱。这个时候,毛囊就无法源源不断地产生黑色素,头发就会慢慢变白。而且在营养不足的情况下,头皮和头发都得不到很好的供养,发质也会慢慢变差。


    回答完头发由黑变白的原理之后,我们再来说一说白头发真的会越拔越多吗?

     

    其实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每根毛发都有独立的毛囊供应其生长。当个别毛囊因为营养不足或者是精神压力过大的原因,而停止分泌黑色素的时候,也只有其毛囊内的毛发会慢慢变白。

     

    当我们拔出这根白发的时候,并不会对其它头发造成影响。但是我们拔掉白发并不能促使毛囊继续分泌黑色素,生长出来的依然是白色的头发。所以拔掉白发,根本不会使我们的头发变黑,我们完全无需多此一举。


    如果你在为头上的白发而烦恼,那么要怎么做才能改善这种现象呢?

     

    不挑食,保证营养充足

     

    有些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食物。这样很容易出现营养不均衡的情况。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到不挑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吸收食物中的营养,不让身体因为缺乏某些营养物质而出现问题。


    不焦虑,淡然平和地看待生活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有的人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而有的人出生连爸妈都没有。面对这些残酷的现实,我们不必羡慕,也不必自卑。你怎么知道在别人光鲜亮丽的背后没有残缺和痛苦。所以面对生活,我们不必焦虑,只要按照自己的步伐慢慢前进就可以了。淡然平和的生活态度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 读中医经典多年,颇有心得,每每与中医大夫讨论验方,虽然显露身手的机会不多,但往往一击即中,药到病除。

     

    当时科里收住一病人,男性,五十多岁,因四肢末端疼痛住院。该患者从心内科转科而来,已排除心脏方面的问题。转科后查风湿性疾病相关指标均正常,唯有CRP和血沉明显升高。患者疼痛的特点是白天正常,夜间子时开始发病,而四肢远端皮温,肤色均正常,疼痛难忍,夜不能寐,不予以治疗,天亮后可自发缓解。

     

     

    反复检查,结合检查的结果,未能与西医诊断的任何一个疾病相符合,类风湿,风湿性多肌痛,反应性关节炎…均不相符,而即使应用糖皮质激素,曲马多(编辑按:止疼药)等药物仍罔效。

     

    迁延至约三周,患者及其家属焦灼万分。而作为医生这边而言,患者配合做各种检查,而耗资两万余元,竟然不知道是何病,甚至不知道该往哪方面努力,烦恼异常。晨起交班,主任问计当如何是好,众皆默然。最后领导发话,让我去看下,于是领命而去。

     

    问诊持续约十分钟,秉承一个理念,病皆有缘由,特别是新发的疾病,我于是详细问了发病由来的生活情况,患者自谓当时已是冬日天寒,徒手驾驶三轮车去集市,来回过程觉寒冷异常,自此发病,几乎夜夜不息;再问有无好转之时,答曰有,自发病以来只有一晚上未疼痛,再问当时是何种情况,答曰因当时有发热,体温达38.5摄氏度以上,值班医生遂给予吲哚美辛栓(编辑按:退烧药)1/3粒肛塞,结果大汗淋漓,衣服被单尽湿,当晚未发疼痛,但第二日夜又恢复原状,疼痛依旧。

     

    病史问诊清楚,其实当时胸中已有丘壑,缘于当时正在读张仲景的名著《伤寒杂病论》,越看越与一段经文所述病情相似,且患者伤于寒病因明确,并已有实验验证,虽然药症并不十分相符,用镇痛消炎药大汗淋漓后后疼痛明显减轻,于是就恍悟该用麻黄汤,先开三剂试用:

     

    就五种药物,麻黄,桂枝,甘草,白术,杏仁,开三天量,嘱其按时服用。

     

    翌日晨,问患者感觉如何,答曰似乎有好转,再问有何好转,答曰似乎发病的时间有延迟,原来子时必疼痛发作,而今丑时后才发作且疼痛程度似有减轻,遂嘱其继续应用,隔日晨再问,答曰药太好了,疼痛明显减轻且下肢疼痛已消失,唯余上肢疼痛且疼痛已经明显减轻,能耐受,不影响睡眠,再一日,已霍然痊愈。随后患者出院两月后电话随诊曰:已痊愈,未再发。

     

    遂在科室内名声鹊起,传为佳话。

     

     

    细思整个治疗过程,真的可谓是效如柎鼓,而其思路却是来源于约1600年前的东汉末年,按仲景方书所云,是为病因--伤寒,病位--太阳表证,病机--虽发病约3周,病情并未六经传变,仍在太阳经,脉浮紧,患者药后发热,微微汗出,再观仲景书云,药后应微微汗出而解,不可大汗淋漓,若药后不出汗,应予热粥做引。

     

    推而广之,全国又该有多少这样的病例,又有几例能完美解决,即使动用所有的所谓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又岂能窥得疾病之一二,而这在仲景书中只不过是再简单不过稀松平常的一方。

     

    中医西医孰高孰低,无需多言,再读仲景书,可叹仲景书字字珠玑,全书一百余方,若能融汇贯通,灵活运用,则虽不敢说包治百病,但至少所见之大部分疾病均可治愈,可叹当今又有几人读仲景书,又有几人能娴熟应用,更遑论有几人相信老祖先的智慧,继承尚且不能,更不用说发扬了,中西医结合更是一句空话。可叹,可悲!

     

    编辑团队按:

    该患者有风湿免疫性疾病相关指标异常,却又未符合任何现代医学的疾病诊断,这时医患追求的共同目标就是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本例中的不被疼痛困扰,当西医方法已经无效而且花费高昂的时候,张大夫勇于果断采用补充与替代疗法——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说起明代大医家王肯堂所创制的四神丸,几乎中医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个方子对于中医腹泻当中的五更泻的治疗有神奇的效果。五更泻,又叫鸡鸣泻、肾泻,这种腹泻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到鸡叫前后的五更天就发作腹泻。这个病证的病根其实就在于脾肾阳虚、命门火衰,治疗起来不能当作普通的腹泻治疗,而应当温补与固摄同用、标本兼顾方可奏效。

     

    而四神丸用到的肉豆蔻二两(6g),补骨脂四两(12g),五味子二两(6g),吴茱萸一两(3g),煎煮时再加入生姜八两(24g),红枣一百枚,煮熟后用枣肉和末丸,做成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50-70枚,空腹或饭前用白汤送下。这个方子有良好的温肾暖脾、固肠止泻的作用。

    清代温病大家温载,在他的《温病浅说》一书中记载一次使用四神丸的经历,颇有意思,说给大家听听。

    话说温载有个好朋友叫刘星圃,这人个得了一种拉肚子的病。本来是个小病,刘星圃压根没放在心上,就随便找了一个医生给他治病,哪知道这位医生学艺不精给治错了!原来的腹泻加重,竟变成了痢疾,小便不通,断断续续下痢了一个月!这时候刘星圃才对自己的病情上心了,差遣仆人找了一个附近小有名气的医生过来给自己看病。哪知道,刘星圃太不走运了,这位医生也不知是诊疗疏忽,还是功力不够,竟然将这病当做水结证,于是轻易地使用了甘遂、甘草,并杂用其他十余味药物。

    刘星圃一看药方,大吃一惊地问道:“中药十八反不是说甘遂反甘草吗?我现在都虚成这样了,给我下这么猛的药行吗?”哪知道那位医生十分肯定地说:“这是我的独门秘方,你这病不这样治没办法治好!”刘星圃有听说过用药如用兵,有时兵行险招也是不得已,最终还是信了那个医生的话。哪知道才喝了一次就立刻泻下不止,直接把刘星圃拉得虚脱了,当时病势已十分严峻。这个时候刘星圃知道自己本来是小病,现在被两次庸医误治成了大病,于是赶紧差人请自己的好朋友温载过来给他看病。  

    温载到了刘星圃家,看到自己的好友刘星圃已经是奄奄一息,先向他的亲人询问了前几个大夫的治疗情况,并看了他们的药方。然后上前为刘星圃诊脉,左手尺脉浮芤,右手尺脉沉伏,六脉都有沉细无力的表现。温载不禁火冒三丈,大骂道:“庸医害人!刘兄的病本来是命门火衰引起的,结果竟然当做水结病,用如此峻烈的泻下药,那肾中的命门之火就更加衰微了!”于是,赶忙为刘星圃开了四神丸,刘星圃才服用了一剂就不再腹泻了,而且小便也通畅了许多。接着温载又给刘星圃开了真武汤吃了几天,温载又用了些健脾补火的药物,刘星圃的病终于治好了。

    为了感谢自己朋友,刘星圃病愈后专程拜访温载,两人在饮茶下棋的时候,刘星圃问道:“温载老兄,你究竟是怎么治好我的病的?怎么两个大夫都误诊了呢?”  

    温载笑道:“其实你最初还真不是什么大病,主要是久泄、久痢损伤了身体的阳气,肾阳亏虚则不能化气行水,所以才会小便不通,本来治疗应该要温阳化气,谁知道那两个医生没看出来,误用了峻下逐水的方子,结果更加伤及肾阳,命门之火衰竭,不能温暖脾土,导致了更加严重的泻下。我也就是用了一剂四神丸,温肾暖脾,起到温脾涩肠止泻的作用,所以一剂药就止住了腹泻,接下来就用真武汤温阳利水,最后健脾,你的病情自然也就好了。”刘星圃听了温载一席话,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小病酿成了大病,竟是这么回事,不禁感叹温载医术确实高明,没有他自己估计早就因误治丧命了。

  • 小孩一不小心就会吃多了,出现消化不良,中医称为积食、食积。药店里五花八门治疗小儿积食的中成药,怎么选择?有何注意事项?

     

    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具有“脾(胃)常不足”的特殊生理特点,极易为饮食积滞所伤,损伤脾胃。五脏相互联系,一脏受损,可连累其他脏器,比如,积滞化热,若犯肺可出现咳嗽;若热扰于心,可导致烦躁夜眠不安等。

     

    目前市场上用于小儿积食的中成药主要分为以下三类:消食导滞剂、消食健脾剂、消痞化积剂。但使用时要注意,不可把其作为日常食品给小孩长期食用。因为,小儿处在生长发育阶段,长期大量服用或习惯性地服用,容易使儿童自身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出现停药后消化力减弱现象而影响正常发育。

     

     

    消食导滞剂

     

    该类中成药主要以消食行气的中药组成,比如山楂、神曲、麦芽、谷芽、陈皮等,具有消食、行气、和胃的作用。适用于单纯性积食,且尚未出现明显的脾胃虚弱症状,症见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市场上此类中成药包括保和丸、大山楂丸、小儿消食片等。

     

    消食健脾剂

     

    该类中成药常在山楂、麦芽、神曲、鸡内金等消食药的基础上加以人参(党参、太子参)、茯苓、黄芪、薏苡仁、山药、白术等健脾益气之品,具有健脾益气、开胃消食、利湿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积食,症见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精神困倦、体弱无力、面黄肌瘦。市场上该类中成药包括健胃消食片、小儿健脾丸、参苓健脾丸等。

     

     

    消痞化积剂

     

    该类中成药由消食药、泻下药、清热药、行气药以及少量的破血消瘕药组成,其中泻下药如大黄、牵牛子、巴豆霜等;清热药如黄连、黄芩、连翘等;行气药如陈皮、香附、枳实、槟榔等;破血消癃药如三棱、莪术、鳖甲等。该类成药具有消食化滞、泻火通便、化积除疳的功效,适用于食滞化热所致的积滞及小儿疳证,症见不思饮食、烦躁、脘腹胀满、大便秘结、面黄肌瘦。

     

    市场上此类中成药包括枳实导滞丸、化积口服液等。消痞化积的中成药不宜久用,中病即止,当体内积滞消除应换用其他消食健脾之品,以恢复脾胃功能。

  •  

    七月盛夏,烈日当头,小暑节气也到来了。俗语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非常形象地概括了这一节气高温、闷热难耐的特点。

     

    在小暑节气,如何进行中医养生,如何才能在酷暑中安然度过呢?

     

    小暑节气有特点

     

    从中医理论来说,“暑”即夏日之“热”,但是此时天气虽然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作“小暑”。我们可以理解小暑为小热。

     

     

    古代中小暑又可分为三候(五日为一候)。

     

    “一候温风至”,意思就是说风中带着热浪,不再有一丝凉气;

    “二候蟋蟀居宇”说的是蟋蟀都因为炎热离开了田地转入庭院;

    “三候鹰始鸷(zhì)”,老鹰都因为气温太高不断往高处飞翔。

     

    除了温度不断升高,雨水也同样增多,尤其是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所以铺面而来的是热度与湿气交杂的潮湿感与闷热感。“热”与“湿”是小暑节气最主要的特征,同时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暑湿致病多缠绵 健脾祛湿是关键

     

    中医认为“壮火食气”,而湿又重浊而黏腻,小暑的湿热环境中,热会伤津耗气,湿又会遏制机体功能,使脾胃变弱,这就是夏季脾胃病丛生的根本原因,虽说夏季宜清心,但长夏更应健脾胃。

     

    在中医当中脾胃主运化,除了消化饮食之外,还要运化水湿,一旦脾胃功能减弱,水湿就会停滞在身体当中,这时就会出现浑身无力、头身困重、食欲不振等症状。

     

    如果水湿聚集在皮下就会引起水疱、湿疹等问题,很多人会在此时会出现手、脚上长“小水泡”的问题,瘙痒难耐。

     

     

    更有甚者会出现一定的水肿,通常多表现为手、足部有轻度凹陷,同时伴有乏力、厌食等症状,等夏天一过,水肿有时候会自动消退。

     

    这都是轻微的功能性水肿,也是身体对环境无法适应的表现。

     

    由于湿的黏腻性,所以也有“千寒易除、一湿难去”的说法,如果不能及时去掉,那么由它所导致的疾病也会缠绵难愈,所以强调夏季养生的饮食里要多吃祛湿、健脾胃的食物。

     

    小暑养生妙方

     

    饮食调节

    • 薏苡仁(薏米),性味甘、淡,能健脾祛湿;
    • 冬瓜,性味甘、淡,能利水消肿,消暑解毒;
    • 芡实(鸡头米),味甘、涩,性平,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

     

    这些食物属于药食同源,既可入药也可作为日常饮食,比如常见的食疗方芡实莲子薏苡汤。

     

     

    ● 食用方法

     

    芡实、莲子、薏米用清水浸泡30分钟以上,这样能更快的激发出它们的营养物质;

    起锅烧水,排骨冷水下锅并放入10克生姜片,大火烧开,然后温火再煮2分钟即可捞出,用清水冲干净表面的血泡沫,沥干水分;煲汤。

    准备一个大点的砂锅,放入排骨、芡实、莲子、薏米和适量的水,大火烧开,转小火再煲30分钟。

     

    注:夏季宜清心降火,莲子心苦寒清心火,可不取出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法可取丰隆穴与承山穴。

     

    丰隆穴可治痰湿,按摩丰隆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位于人体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处。每天可用大拇指点按此穴1~3分钟即可。

     

     

    承山穴可将水液气化,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在腓肠肌肌腹下,伸小腿时,当肌腹下交角处。用指按压此穴1~2分钟,或揉此穴5分钟亦可。

     

     

    夏季也要养肺气

     

    有的人会问了,夏季养心、长夏养脾,夏季为什么还要养肺气呢?

     

    我们从中医五行上来看就非常明白了,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火克金而土生金。

     

    心火亢盛或脾不健运都会影响肺的功能,中医非常讲究“治未病”,所以在清心健脾祛湿的同时,也应该兼顾肺气的升提。

     

    中医认为肺主宣发,适当吃一些辛味的食物就有助于发汗祛湿,也就能够升提肺气,比如川渝地区环境湿热,当地人最爱吃的也是辣,不过对于北方人来说,这样的辣就有些过重了,葱蒜的程度刚刚好。

     

    此外香菜、生姜、洋葱等也均具有发汗行水的作用。

     

     

    本就脾肺不足的人,经常咳嗽气短,而且还经常咯出清稀的痰液,还有大便不成形或者常因感冒而使咳嗽加重的情况,观察舌象有舌淡胖边有齿痕的情况,这时更应该注意夏季的调养,也可以使用健脾利湿、益肺气的参苓白术散作为日常用药。

     

    总之,进入小暑这样湿热的环境中,一定要注意脾胃的健运与肺气的升提,保证自身能有足够的力量抵御环境的变化。 

  • 许多医学大家之间的关系,都是挺好的,比如丁甘仁和曹颖甫。丁甘仁是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校长,曹颖甫是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教务长,曹颖甫和丁甘仁老先生是至交,在丁甘仁老先生去世后的一年后,曹颖甫的妻子也生过一场大病,原本是曹老自己治,却不见成效,后来还是师从丁甘仁及曹颖甫的章次公提醒他后才恍然大悟,改变用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那个年代,很多人通常是没有属于自己的固定的房子的,一家人能够养家糊口把日子过下去就算不错的了。曹颖甫虽说比一般人家的生活稍微好一点,可早些时候也是租房子住。所以换房子也是常有的事。六月二十三的那天曹颖甫的妻子出门找租的房子,直到傍晚才回家,回到家的时候便对曹颖甫说:“我今天不能亲自给你烧火做饭了,不舒服,先睡了。”说罢进房睡了,曹颖甫不放心跟着进了房。曹夫人原本就盖了一床被子,见曹颖甫进来了,便对他说:“我冷得厉害,你再去给我拿一床被子来。”加盖了一床被子后,仍是觉得冷。

     

    与此同时,曹夫人的口角还起了疮,面目发红,看着像是热病。但曹夫人的腹中却又没有不适感,脉象浮紧且有力。大热天盖这么多被子,很久仍旧没有汗出,身上仍旧没有热意,曹颖甫考虑了一番后,觉得这应该是患了伤寒表实证,于是用了麻黄汤给她服下。但因为当时天气比较热,所以麻黄汤中药的用量都比较少,麻黄和桂枝都只有两钱。

     

    曹夫人把药服下后,过了一个小时,病症仍然没有什么变化。于是又喝了一剂,这剂把麻黄和桂枝改成了三钱,服下之后,仍旧没有效果。于是又补充了一剂,这样断断续续的,到第二天中午就连服了四剂,却丝毫没有作用。曹颖甫急得不行,又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把章次公喊了来。

     

     

    次公查看后说道:“先生胆子为何如此的小?”曹颖甫说道:“那应该怎么办?”章次公回答道:“麻黄和桂枝应该各用五钱,甘草和杏仁可以维持二钱的剂量。”夫人服下后,果然半小时不到,就开始发热,大汗淋漓,发出的味道站在屋外都可以闻得见。期间房东过来过一次,都是捂着鼻子站在屋外面。人站在屋外面往里看,只见病人的被子上不停冒着热气。

     

    这样持续了一会儿,太阳病怕冷这些症状就消失了。随着又出现了口干渴,脉洪大、烦躁的症状。于是又用调胃承气汤给她服下后,症状便慢慢消失了。

     

    这次病了过后,曹夫人的身体很久才恢复。有一段时间她的皮肤都是紫黑色,很久才好。

  • 中药分为三种,饮片,注射剂,中成药。

     

    先亮观点,如果不算“中药注射剂”,那么——“中药饮片,经典方剂副作用小,西药副作用大”,这个观点虽“匪夷所思”,可从实践来看,却是正确的。

     

    很多人,不信这个观点,是因为中药药物成分不明确,但药物成分不明确,不等于副作用不明确。

     

    实际上,人类对植物药的研究还不够,对于植物药的某些单体,比如“甘草”中的“甘草酸苷”( Glyeyrrhizin , GL),或者“甘草酸二铵”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有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对于中药本身,以及成分更加复杂的“中药复方”,仍处于探索的阶段。

     

     

    不过,是不是必须把成分弄得清清楚楚,才能服用呢?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人类至今服用的食物,植物,全部都是先服用,再去研究其成分和结构,而不是先研究成分和结构,再服用。好了,观点亮完后,我开始亮证据。

     

    很多人不信中国的证据,担心中国的“中药科研系统”和“中药不良反应监控系统”会有一些问题。所以,我想举出日本的证据。所谓日本汉方,其实就是中国经方,这些方子多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万病回春》。

     

    1976 年,汉方药被纳入日本医疗保险,1987年有147 种基础中药纳入医保,至 2000 年增至 200 种,在日本,汉方药被广泛应用于老年疾病及慢性病治疗,目前使用汉方药的医师约占72%。日本有一个东洋医学会,大家现在都可以在网上查到,其中多是日本通过了执业医师考试的临床医师,多毕业于日本的顶级医学院。

     

    之所以选用日本汉方为证据,理由如下:

     

    1、日本有非常严格的,完善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控体系。

     

    2、日本汉方药,1976年开始接受汉方医学药物进入健康保险允许使用的药物名单,汉方药也进入日本的不良反应监控体系。

     

    3、日本汉方药,均使用中国经典医学著作的“原方,原比例,原组合”,不轻易加减,所以,纳入不良反应检测系统后,也便于检测。

     

    从1976开始,中医经方,已在日本药品管理部门的监控下广泛使用了41年。日本的药品副作用报告是由厚生省药务局负责收集整理的有关医药品副作用的信息资料,目的是提高药品使用的安全性,它首先发表在«日本医师会杂志»上.然后在«药务公报»、«日本药剂师会杂志»、«日本病院药剂师会杂志»、«临床药物疗法»等6种刊物上全文转载。

     

    自 1991年以来,该报告先后对小柴胡汤引起间质性肺炎、生药制剂(包括汉方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IFN-a制剂与小柴胡汤并用引起间质性肺炎、汉方制剂(柴朴汤、柴苓场、小柴胡扬、柴胡桂枝汤)引起膀胱炎样症状等进行了报道,受到日本医学界和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

     

    初步检测下来,结果是什么呢?

     

    1、汉方药(中医经典方剂)的确是有副作用的,所以,日本人把它的副作用标注得一清二楚,你们在日本药品代购网上就可以查得一清二楚。

     

    2、根据厚生省“医药品监控报告”的统计, 汉方药在全部医药品副作用发病例中所占的比率,1985年为 0. 49%,1990年为 0. 62%, 1993年为1. 23%。从副作用发生频率看,汉方药是比较安全的药物。

     

    那么拿汉方药物和西药做比较呢?

     

     

    以被诟病最多的会引起“间质性肺炎”的“小柴胡汤”为例:流行病学角度看, 1989年日本出现第1例小柴胡汤引起间质性肺炎的病例报道,至1998年达138例, 其中包括死亡病例 。

     

    而从1989年至1998年10年间(含1989年),日本每年服用小柴胡汤的人数为100万~200万,至1998年服用小柴胡汤并发间质性肺炎为138例,死亡10例,也就是说服用小柴胡汤间质性肺炎发病率不会高于13/10 万,死亡率不会高于1/100 万。

     

    而间质性肺炎的自然发生率,在美国ILD 发病率为20/10 万~40/10 万。而干扰素发生率仅仅低于0.1%,抗癌药、免疫抑制药和抗风湿药则更高。

     

    小柴胡汤引起的间质性肺炎的概率,从目前文献来看,不仅仅低于干扰素,免疫抑制药和抗风湿药,甚至低于间质性肺炎的自然发生率(欢迎打脸)。

     

    所以说,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汉方是有副作用的,可副作用确实比西药少。

  • 声带息肉是一种常见的喉部疾病,主要由于长期用嗓过度导致。手术治疗是治疗声带息肉最有效的方法,但术后水肿是常见的问题。

    针对声带息肉术后水肿,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

    1. 金银花颗粒:金银花颗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缓解咽喉肿痛。对于声带息肉术后水肿,金银花颗粒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糖尿病患者应避免使用。

    2. 激素治疗:对于水肿严重,影响发声的患者,可以使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激素类药物可以减轻水肿,缓解症状。但激素类药物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以免产生副作用。

    3. 抗生素:声带息肉术后水肿可能会伴有感染,此时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使用抗生素期间,患者应注意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4. 日常保养:声带息肉术后,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用嗓。在饮食方面,应保持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食物。

    5. 医院与科室:声带息肉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了解病情恢复情况。治疗声带息肉的科室通常为耳鼻喉科。

  • 水肿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它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肾脏疾病、心脏疾病、内分泌失调等。除了药物治疗外,饮食调理也是缓解水肿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一些具有良好利尿作用的食材,可以帮助消除水肿:

    1. 红豆

    红豆含有丰富的钾和皂苷,具有很好的利尿作用,尤其适合肾脏功能衰退引起的脸部、脚部浮肿。将红豆熬成汤,煮至汤汁浓缩,可起到消肿的效果。

    2. 西瓜

    西瓜含有瓜氨酸,具有利尿作用,可缓解因心脏病、高血压及妊娠引起的浮肿。将西瓜皮煮水饮用,效果更佳。

    3. 黄瓜皮

    黄瓜皮含有异檞皮苷,具有利尿作用,可缓解膀胱炎和急性肾炎。将黄瓜皮煮水饮用,可缓解水肿。

    4. 鲤鱼

    鲤鱼具有很好的利尿作用,可缓解孕妇怀孕期间的浮肿,促进产后母乳分泌。鲤鱼还可用于治疗咳嗽、肝脏病、皮肤病、胃溃疡、风湿和痔疮等疾病。

    5. 土豆

    土豆含有丰富的钾,可以帮助身体排出多余水分。蒸、烤或煮土豆时,最好不要去皮,以充分利用其中的钾。

    6. 大麦

    大麦具有利尿作用,还有助于美容,可以让你的皮肤充满光泽。

    7. 芹菜

    芹菜可以调节生理循环,对于月经不调的人来说,它是不可多得的健康食品。

    8. 苹果

    苹果含有果胶,可以解决便秘,下痢,有助于代谢掉体内多余盐分。

    9. 薏仁

    薏仁具有健脾益胃、补肺气消热、去风、去湿等功效,具有消水肿的美容功效。

    10. 玉米须

    玉米须具有利水消肿、利湿退黄的功效。

  • 四肢水肿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可能与多种疾病相关,如肾脏疾病、肝脏疾病、营养不良等。了解这些病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水肿。

    首先,肾脏疾病是导致四肢水肿的常见原因。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负责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当肾脏功能受损时,无法有效过滤水分,导致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水肿。

    其次,肝脏疾病也可能引发水肿。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代谢。肝脏疾病导致白蛋白合成减少,白蛋白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重要物质,白蛋白减少会导致组织液渗出增加,进而引起水肿。

    此外,营养不良也可能导致水肿。营养不良会导致体内蛋白质摄入不足,白蛋白水平降低,进而引发水肿。

    针对水肿的治疗,首先应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肾脏疾病,可通过药物治疗、血液透析等方式进行治疗;肝脏疾病,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营养不良,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蛋白质等方式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重饮食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以预防水肿的发生。

    总之,了解水肿的病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水肿,提高生活质量。

  • 怀孕期间,小腿肿胀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尤其在孕中期更为明显。这是因为随着胎儿的发育,子宫逐渐增大,压迫到下腔静脉,导致下肢血液回流受阻,从而引发水肿。

    除了生理因素,孕妇小腿肿胀还可能与其他原因有关,如:

    1. 内分泌变化:怀孕后,体内雌激素和醛固酮水平升高,导致水分和钠在体内潴留,引发水肿。

    2. 血液稀释:怀孕期间,血容量增加,但红细胞的增加幅度不如血浆,导致血液稀释,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容易渗出到组织间隙。

    3. 久坐久站: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坐或久站,会影响下肢血液循环,导致水肿。

    4. 营养不良: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也会导致水肿。

    针对小腿肿胀,孕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和缓解:

    1. 适量饮水:保证每天喝足够的水,有助于促进代谢,减少水肿。

    2. 适当运动:散步、游泳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水肿。

    3. 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4. 饮食调理: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5. 穿着宽松的衣物:避免穿着过紧的衣物和鞋子,以免压迫血管,加重水肿。

  • 先天性角膜营养不良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其症状因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根据营养不良的位置,可以分为角膜前部营养不良、角膜基质营养不良和角膜内皮营养不良三种类型。

    角膜基质营养不良的初期表现为角膜中心出现弥漫性浑浊和不规则的点状结节,结节会逐渐变粗,若不及时处理,病灶可向周围和上皮层扩散。角膜前部营养不良则表现为双眼同时发病,角膜上皮出现灰白色的斑片或透明的囊泡,大小不一,伴有角膜上皮糜烂、疼痛、怕光等症状。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则多见于50-60岁女性,以带状角膜、上皮层角膜水肿、毛玻璃样混浊等疾病最为常见。

    先天性角膜营养不良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通常在20岁之前发病,两只眼睛同时发病,初期仅侵犯角膜的一部分。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加重病情,从而对整个角膜造成损害,对病人的视觉造成一定的影响。

    针对先天性角膜营养不良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角膜移植等。药物治疗可缓解症状,延缓病情发展,角膜移植则是治疗晚期角膜营养不良的主要方法。此外,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如避免眼部受伤、保持眼部清洁等,以减少病情恶化的风险。

    在日常生活中,若出现视力下降、眼睛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 水肿,作为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可能出现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如面部、下肢、腹部等。引起水肿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肾脏疾病、心脏疾病、内分泌失调、饮食不当、长时间站立或坐姿等。针对水肿,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进行缓解,以下是一些快速有效的消水肿方法。

    1. 热敷与冷敷交替法

    热敷与冷敷交替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消水肿方法。具体操作如下:将两条毛巾分别浸泡在热水和冷水中,然后交替敷在水肿部位,如面部、小腿等。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水分代谢;冷敷则有助于收缩血管,减少肿胀。

    2. 黑咖啡利尿消肿

    黑咖啡具有利尿作用,可以帮助身体排出多余水分,从而缓解水肿。每天适量饮用黑咖啡,可以起到一定的消水肿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人群,饮用咖啡时应谨慎。

    3. 穴位按摩促进循环

    穴位按摩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水肿。常见的穴位包括足三里、三阴交、委中等。按摩时,可以使用按摩棒或手指轻轻按压,每次按摩时间约5-10分钟。

    4. 适当运动促进新陈代谢

    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身体机能,有助于消除水肿。适合的运动包括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时,要注意控制运动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5. 注意饮食调整

    饮食不当也是引起水肿的原因之一。要避免过量摄入盐分,减少腌制食品、加工食品的摄入。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多吃蔬菜水果,保持饮食均衡。

    总之,消水肿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于病理性水肿,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治疗。

  • 人体内水分过多会导致水肿,这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带来健康问题。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您快速消除水肿:

    一、调整饮食习惯

    1. 减少盐分摄入:过多盐分会导致钠离子滞留在体内,加重水肿。建议减少盐分摄入,选择低钠盐或无盐食品。

    2. 多喝水:适量饮水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加速水分排出。

    3. 增加利尿食物:柑橘、香蕉、冬瓜等食物具有利尿作用,可帮助消除水肿。

    4. 补充钙质:适量补充钙质有助于维持水分平衡,预防水肿。

    5. 增加鱼类摄入:鱼类富含优质蛋白质和必需脂肪酸,有助于改善水肿。

    二、适量运动

    1. 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水分代谢。

    2. 静态运动:如靠墙站立、瑜伽等,可增强肌肉力量,改善水肿。

    三、按摩淋巴

    1. 按摩部位:下颌、锁骨、腋窝、腹股沟等淋巴丰富部位。

    2. 按摩方法:用手掌或手指轻轻按摩皮肤表面,促进淋巴循环。

    四、保持良好心态

    1. 减压:学会放松身心,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2. 充足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身体恢复。

    五、就医咨询

    如果水肿持续时间较长或伴随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 脚腕水肿是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本文将为您介绍脚腕水肿的常见原因、诊断方法、治疗建议以及日常保养措施。

    一、脚腕水肿的原因

    1. 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会导致蛋白质合成减少,从而引发低蛋白血症和水肿。长期营养不良的人群,如节食减肥者,更容易出现脚腕水肿。

    2. 肾脏疾病:肾脏疾病如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等会损害肾脏功能,导致蛋白质代谢紊乱和水肿。

    3. 心脏疾病:心脏疾病如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等会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导致血液回流受阻,引起脚腕水肿。

    4. 肝脏疾病: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等会损害肝脏功能,导致蛋白质合成减少和水肿。

    5. 静脉回流不良:静脉回流不良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曲张等会阻碍血液回流,引起脚腕水肿。

    二、脚腕水肿的诊断

    1. 历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以及生活习惯等,以初步判断病因。

    2.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脚腕水肿程度、皮肤色泽等,以帮助诊断。

    3. 辅助检查:根据病情需要,医生可能会进行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病因。

    三、脚腕水肿的治疗

    1. 对症治疗: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补充营养、治疗肾脏疾病、心脏疾病、肝脏疾病等。

    2.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需要,医生可能会开具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以减轻水肿。

    3.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保持适当的运动量、避免过度劳累等。

    四、脚腕水肿的日常保养

    1.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膳食,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摄入。

    2. 适当运动: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游泳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3.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会导致下肢静脉压力增加,引起水肿。

    4. 保持心情舒畅:情绪波动会影响内分泌,进而影响水肿程度。

  • 肾脏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承担着净化血液、调节血压、维持骨骼健康等关键功能。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慢性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沉默杀手”。本文将从中医和西医两个角度,探讨肾脏健康的九个“金标准”,帮助您及时发现肾脏问题,维护肾脏健康。

    中医认为,肾脏是人体生命的根本,主管着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等生理功能。以下五个标准,可以帮助您初步判断肾脏是否健康:

    1. 听力清晰:肾脏与耳朵的听觉功能密切相关,肾好听力就好。

    2. 皮肤有光彩:肾脏健康,才能青春常驻,延缓衰老。

    3. 头发乌黑:肾脏健康,头发才能保持乌黑亮丽。

    4. 骨骼强壮:肾脏主骨生髓,肾脏健康,骨骼才能强壮。

    5. 记忆力好:肾脏健康,大脑才能保持清醒。

    西医则从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出发,以下四个标准可以帮助您判断肾脏健康水平:

    1. 尿液清澈泡沫少:尿液泡沫多、颜色异常、憋不住尿、小便疼等症状,都可能是肾脏问题的信号。

    2. 早起身体没有浮肿:肾脏是人体代谢水分的器官,肾不好,水分就会蓄积。

    3. 精神十足:肾功能受损会出现精神不振、疲劳、没劲儿的感觉。

    4. 血压正常:肾功能受损会出现血压升高的症状。

    除了以上九个“金标准”外,以下措施也有助于维护肾脏健康:

    1. 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盐、高脂、高糖食物。

    2. 适量运动:保持规律的运动,增强体质。

    3. 充足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肾脏排毒。

    4. 避免过度劳累:过度劳累会加重肾脏负担。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肾脏问题。

  • 新生儿窒息是一种常见的危急情况,它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甚至脑瘫。窒息是指呼吸道被阻塞,导致氧气无法进入肺部,进而影响全身氧气的供应。研究表明,如果窒息持续5分钟以上,孩子可能会出现神经损害的症状。

    窒息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溺水、异物吸入、痰液堵塞、气道痉挛等。其中,肥胖儿童由于喉部狭窄,更容易发生窒息。此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也是一种常见的窒息原因,它可能导致患者在睡眠中发生呼吸暂停,从而引发窒息。

    窒息的症状包括突然呼吸困难、面色苍白、意识丧失等。如果不及时救治,窒息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呼吸衰竭、心跳骤停等。因此,一旦发现窒息,应立即进行急救处理。

    窒息的急救方法包括清除呼吸道异物、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等。对于肥胖儿童,可以采取特殊的急救方法,如骑跨式按压法,以帮助其排出呼吸道异物。

    为了避免窒息的发生,家长和监护人需要加强对儿童的看护,避免其接触到可能导致窒息的物品。此外,定期进行儿童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也是预防窒息的重要措施。

    总之,新生儿窒息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需要引起家长和监护人的高度重视。了解窒息的原因、症状和急救方法,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悲剧的发生。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