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作者 | 黄圆媛
文章首发于 | 黄圆媛医师
炎热的天气, 你还喜欢喝着冷饮, 吃着西瓜, 在空调屋里享受凉爽吗?
但空调屋里呆久了, 是不是常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不振、上呼吸道感染、关节酸痛等症状呢?
这就可能患上了所谓“空调病”。但这不是一种具体的病名, 而是一组症状, 所以也称为“空调综合征”。 一般而言, 老人、儿童和妇女是其易感人群。
夏季人们衣着单薄极易患上“空调病”,可有些人会说“我盖着被子吹空调不就行了”
NO!NO!NO!这种想法太可怕了。
盖着被子吹空调只能防冻却不能防病。有的人盖被子之后把空调的温度调得更低,而睡觉时人的新陈代谢放慢,更容易被病菌侵袭,冷空气从呼吸道进入人体,睡醒后轻则口鼻发干、头痛,重则打喷嚏、流鼻涕,甚至患上严重的呼吸道疾病。
原因主要有微生物滋生和过冷的刺激等, 这与人们对空调的过分依赖、建筑设计不完善及空调本身的缺陷有一定关系。空调房间密闭性强、空气流动性差、风量小、长时间不开窗、阳光不足, 致病微生物容易滋生, 空调机的风管、吹风机也适合病菌和病毒生存繁殖, 病菌和病毒被空调吹送出来, 易于引发较大规模的感染。室内外温差较大, 也容易机体适应不良。
1. 家用空调每年可请专业人士进行一次全面清洗和消毒,特别是室内的蒸发器。必须使用合格的消毒剂和正确的配比方法,由专业人员操作。消毒后,把消毒剂残液清洗干净,防止残液挥发对健康不利。在空调使用期间,应经常清洗过滤网(用清水直接冲洗即可),最好每周一次。
2. 开空调前,先开窗通风10分钟,尽量是室外新鲜空气进入室内。空调开启一段时间后,关闭空调,再开窗通风20~30分钟,如此反复,使室内外空气形成对流,让有害气体排出室外。
3. 室内温度最好控制在25℃左右,室内外温差不宜超过7℃;冷风出口处不要直接对着人。
4. 长期处于温度偏低的空调房间,容易引起关节酸痛。在空调房进出,由于室内温差过大,忽冷忽热,容易出现咳嗽、头痛、流鼻涕等感冒症状。此外,由于空调的过滤器可吸附空气中的阴离子,使室内的阳离子增多,从而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5. 如空调未定期清洗,会聚集灰尘、纤维,滋生大量细菌、病毒、霉菌、螨虫等。当空调开启时,这些灰尘和病原微生物就被空调吹送出来,造成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疾病的传播。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隐藏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中的军团杆菌,可引起军团病。此外,螨虫是强过敏原,可引起过敏性哮喘、皮炎、鼻炎等。
6. 老人呼吸系统功能较弱,使用空调时,空调温度不能太低。天气干燥时,可使用加湿器或在室内放一盆水。从室外进入室内前,先将身上的汗擦干,最好将空调调定时。
7.儿童免疫功能较低,使用空调时,出门前半小时就应关闭空调并开窗通风,以适应室内外温度变化,有效的降低室内外温差,可以有效预防。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理解经方,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聊到了汉代古医书中“痉病”的本质,所谓痉病其实就是热邪停留于肌肉深层,导致肌肉津液匮乏的一种病理现象。
然后又聊了在太阳病中,“痉病”的两种类型,一为刚痉,二为柔痉,刚痉首选葛根汤,柔痉首选瓜蒌桂枝汤。但,一种病理状态,它不会永远停留在原地等你去治疗,它可能会发展为另一种病理状态,或复归平和。所以,停留在肌肉深层的热邪是可能继续向前发展的,所谓热盛于表,势必及里,扰动里气,上逆则为呕,下奔则为利,入肺则喘而胸满。邪在太阳未解,热传阳明渐盛,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内容。
一、热盛于表,上逆则为呕
这就是所谓的邪在表未解,肌肉深层的热邪又下逼肠胃,导致里气扰动,胃气上逆为呕。此时可用葛根加半夏汤。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伤寒论 第33条
这个方子很简单,就是葛根汤加上半夏。依然用葛根汤,是因为葛根汤对应的证仍在,所谓葛根汤证对应的症候群就是“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所谓项背强几几,就是指从颈项至背部肌肉僵凝之态。本质是,风寒束表,皮腠关闭,肌肉深层郁热灼津,津液向肌肉、皮肤的供应减少,首先出现颈部津液供给恶化,接着弥散到全身肌肉。再严重些,还可能发热恶寒,头痛项强,口噤不得语,角弓反张。
但是,如今在上面的症状上,还要添上一条,那就是呕。这呕,就是热邪逼胃,里气扰动,胃气上逆导致的,于是加半夏。半夏一能燥湿化痰,二能降逆止呕,放在这儿恰如其分。若是“有汗恶风”,则需去麻黄,减轻发汗的力度。
二、热盛于表,下奔为利
所谓利,就是腹泻的意思。表邪入里而致腹泻不止。此时,又分两种情况。
其壹,虽然出现了下利,但是正邪相争的主要矛盾还在表证上,此时,可用葛根汤: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伤寒论 第32条
太阳病的特征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而其中,恶风,脉象和缓,皮肤腠理疏松者,为太阳中风证。恶寒,脉寸关尺俱紧,皮肤腠理比较致密,身痛,头痛者为太阳伤寒证。
为什么太阳与阳明合病(在同一时间段,太阳、阳病均发病)会导致腹泻呢?这一段,日本汉方家大塚敬节解释很精彩。一般太阳伤寒证,太阳之邪闭塞于表,当用“麻黄汤”发汗解表之,若出现肌肉津液亏虚,则加用葛根以补肌肉津液之不足。若与阳明同时而病呢?阳明病有一个特征就是,渴,同时有濈然汗出。可是,现在表证未解,皮肤腠理不开,汗出不来,于是阳明之汗外出无门,遂内迫于里为下利。你看,虽然有下利,但是主要矛盾还是在肌表,太阳证>阳明证,所以依然要坚持解表发汗,疏经升津,这个葛根本来就有升阳止泻之能。
其贰,虽然有表证,但是“利遂不止”,邪气只是残留肌表,矛盾转移到了胃肠,此时,可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方子: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第34条
此条中的下利,乃表证误下,导致邪气内陷所致。 此时,是表里俱病,太阳证的份量与阳明证相当,所以,需要表里俱治。脉促,即短促之脉,与浮数之脉类似。它提示什么呢?提示上虚下实, 有一个著名的方子“桂枝去芍药汤” 就是治疗“上虚下实,脉促胸满”的,此胸满是虚满。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的脉促,即是误下使得上焦之气(肺、胸之气)下陷导致的,所以不仅有脉促,还有虚喘。
《伤寒论》原文用词极精当,此处是“喘而汗出”,而不是麻杏石甘汤证中的“汗出而喘”:“喘而汗出”乃上焦肺气虚之虚喘,喘是重点;“汗出而喘”乃邪热壅肺之实喘,汗是重点。所以用大剂量的葛根(八两),就可以理解了。葛根不仅能解肌退热,生津之渴,还能升阳举陷,其药势向上,向外,可推动胃气向上焦,肌表循行。至于黄连三两,黄芩三两,清胃肠之邪热也,炙甘草二两守护胃气。
三、入肺则喘而胸满
刚刚我们说到了停留在肌肉深层热邪的两种变化:
一种是,热邪逼胃,里气扰动,胃气上逆为呕,可用葛根加半夏汤。
一种是,遂内迫于里为下利,同样是下利,主要矛盾还在表证的,用葛根汤;主要矛盾在胃肠的,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那么,第三种,就是热邪入肺,入肺则喘了: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伤寒论 第33条
这一次的胸满,则是邪热壅肺之“实满” 了。既然提到了“不可下”,可能患者还伴有大便硬或者燥,甚至便秘,所以才被视为“太阳阳明合病”,但尚未到里热燥实的程度。此时当用麻黄汤类方,即所谓“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脉浮无汗而喘是此时的主要矛盾,此时的治法是“此虽邪实于胃,先发其表然后下之也。”若肺热甚重,可用“麻杏石膏汤”。
夏季天气炎热,容易诱发各种胃肠道疾病,尤其是腹泻、溃疡性结肠炎等。溃疡性结肠炎常反复发作,多见于年轻人,需要及早治疗,而且溃疡性结肠炎的饮食调理是很重要的。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性疾病。专家指出,腹泻、腹痛,大便中常伴有粘液和脓血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见症状。每日大便2~4次,严重者可达10次以上。病情轻重不等,多反复发作或长期迁延呈慢性经过。病人往往表现营养不良状态、消瘦贫血。
溃疡性结肠炎的饮食总原则是高热能、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油少渣膳食。专家建议,患者的饮食应保证足够的热量、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尽可能避免出现营养不良,以增强体质,有利于病情缓解。但是,溃疡性结肠炎的饮食也是有禁忌的,不是什么食物都可以吃的,下面具体有四点饮食禁忌。
1.少吃粗纤维食物
忌选粗纤维的食物和加工粗糙的食品。因为大量的粗纤维食物会刺激肠道,并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对原本就营养不良的患者而言更会加重病情。所以,应尽量限制食物纤维,如韭菜、芹菜、白薯、萝卜、粗杂粮、干豆类等。疾病活动期应忌食生蔬菜、水果,可制成菜水、菜泥、果汁、果泥等食用。不要用大块肉烹调,要经常用碎肉、肉丁、肉丝、肉末和蒸蛋羹、煮鸡蛋等形式。
2.慎吃海鲜
中医将海鲜列为发物是有一定道理的,海产品中的蛋白质不同于我们经常吃的食物中的蛋白质,某些异种蛋白质易引起过敏,加重炎症反应,所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一定要慎重食用海鲜。疾病活动期也不建议喝牛奶及乳制品。
在饮食调养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应注意观察病情:哪些食物对患者效果好,哪些食物患者食后感到不适或有过敏反应。应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摸索适合的饮食。
3.忌刺激性食物
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对胃肠道造成不良刺激,因此,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禁忌辣椒、芥末、酒等辛辣刺激食物,少吃大蒜、生姜、生葱。也不要食用过冷、过热的食物。夏天尤其要避免食用冷饮和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
4.不宜吃油腻食物
溃疡性结肠炎的腹泻常伴有脂肪吸收不良,严重者伴有脂肪泻。因此膳食脂肪量要限制,应采用少油的食物和少油的烹调方法。对伴有脂肪泻者,可采用中链脂肪酸油脂,如椰子油。腹泻时不宜吃多油食品及油炸食品,烹调各种菜肴应尽量少油,并经常采用蒸、煮、焖、氽、炖、水滑等方法。
总结: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一般都是由于吃的东西导致的,所以在生病期间要严格注意饮食,不能吃油腻、辛辣的食物,而且还要多吃清淡饮食、容易消化的饮食。在急性期要吃禁食,但是可以静脉补充营养,等稍微有点好转的时候,在适当的吃点流食。如果发现病情严重,要及时到医院就医。
炎炎夏日,闷热的天气使本来不必出门的文莉,更喜欢躲在办公室里吹凉气,即便是中午吃个饭,或是去银行办点私事,短途旅行结束后,也一定要找一个开着凉气的餐厅或商店吹凉气纳凉。可不幸的是,当她下班回到18层楼高的住家时,刚进门就还是先开了空调,一整天都呆在冷气房里,渐渐地,她发现自己几乎无法忍受酷热。
很奇怪,最近文莉只要进了冷气室,就开始出现偏头痛,肌肉酸痛,眼睛干涩等各种症状,全身都不舒服。一直到医院检查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得了“空调不适应症”。
“空调不适应症”是指由于空调装置引起的各种不适症状,其中除了经常出现肌肉酸痛、下肢无力、头痛、口干舌燥、咳嗽或类似感冒的症状外,最常见的症状。这类由空调引起的疾病,许多人都将其统称为“冷气病”,虽然医学上并没有真正定义冷气病,但只要与空调有关,由于冷气吹过多而引起的不适现象,也可归为“冷气病”。
若对冷气病的病因进行分类,可大致分为体质、环境内温湿度和室内空气流通三个因素。
一、就体质而言,空调中隐藏的尘螨容易诱发过敏气喘,如果温度再低,就会产生冷过敏,出现与感冒相似的症状,如鼻塞、头痛等,“特别是对于本身就有过敏体质的人来说,这些症状更明显”。
二、因为楼里的空调冷气大多不流通,此时只要有一个人出现感冒症状,就很容易传染给身边的同事。就连曾经有研究发现,空调主机本身由于储水、温度的原因,又适合细菌滋生,因而常成为细菌、霉菌的温床,而这些细菌传染病又以绿脓杆菌、棒状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为主。另外,前一阵子甚嚣尘上的“老兵症候群”,也是因为冷气冷却塔。
三、上班族若经常感觉眼睛干涩时,建议不要长时间戴隐形眼镜,而且在使用电脑时,还必须适当休息,让眼睛稍微眨一下眼。但是最好的预防“冷感冒”的方法,仍然是调整吹冷的时间,最合适的室内湿度保持在60度左右,同时也要控制冷气的温度在25~26度之间。
当有类似感冒的冷气病相关症状时,可先喝热饮并配以热敷肩颈,如果坐位不能调整,可戴上面罩,或将温度调低,让风口稍微转向,不能吹风。即使进冷气室试一试,先去茶水间喝口水或上个厕所,即先到没有冷气的地方缓冲一下,让身体稍微适应温差,再进办公室,这样也能避免因血管收缩引起的头痛。
天气会逐渐转冷。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组专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焕春曾提到,新型冠状病毒喜冷怕热,温度越低对它越有利,温度越高越不利。
如何做好个人防护,防止新冠反弹呢?
新型冠状病毒,很怕热和紫外线,56℃30分钟就可以灭活。同时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也可有效灭活病毒。冠状病毒属中,SARS在室温24℃条件下在尿液里至少可存活10天,在腹泻病人的痰液和粪便里能存活5天以上,在血液中可存活约15天,在塑料、玻璃、布料、复印纸等多种物体表面均可存活2-3天。
有以下6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注意。
1.肉类和蔬菜的切菜板和刀没有分开,肉类、蔬菜没完全煮熟就吃。
切肉的菜刀和菜板油脂较多,不容易被洗净,容易滋生细菌,如果再用来切蔬菜和水果可能会引起污染。人体感染后,容易引起胃肠炎,免疫力下降,所以切肉和蔬菜、水果最好用两把刀和两块菜板。
生肉中可能有寄生虫或者其他细菌病毒,如果不经过长时间高温的烹制就不会被杀死,随着生吃的蔬菜和水果会被吃进肚子里,造成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很怕热56℃30分钟就可以灭活。将食物彻底煮熟,能明显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
2.冲马桶时,马桶盖打开。
腹泻粪便里,冠状病毒能存活5天以上。
无论家里是否有感染者,冲马桶时需要将马桶的马桶盖盖上, 冲水时将马桶盖打开,马桶中的细菌病毒会随着冲水时产生的气旋升到半空中,并保持悬浮状态长达多个小时,很多家庭会将洗漱、淋浴的物品放在卫生间里,细菌病毒会落在牙刷、漱口杯、毛巾表面,造成二次污染。
3. 随地吐痰或者将痰吐到垃圾桶里。
病人的痰液冠状病毒也能存活5天以上。现在都要求居家隔离,痰液一直暴露在空气中,空间相对封闭,病毒容易通过痰液播散。大家可以将痰吐到马桶里,然后盖上马桶盖冲掉。
4. 平时爱喝酒的人,想着喝地点高度白酒吧,可灭活新型冠状病毒。
事实上,能够有效杀灭病毒的是75%医用酒精。白酒,酒精浓度一般在50%到60%之间,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没有杀灭作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而喝酒是通过消化道进入,没有抗病毒的作用。而且大量饮酒还会降低人的抵抗力。
5. 怕被传染,出门戴多层口罩。
目前口罩紧缺,戴一个口罩就可以了。
事实上,戴上三四个口罩会使人喘不过气来,因为空气无法从正面进入鼻腔,只能从侧面进入,反而起不到防护效果。
6. 洗手用自来水,洗洗就完了。
单纯自来水冲洗,是不够的。最好用洗手液或者肥皂洗手,或者使用含有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洗手,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疫情期间,用肥皂与洗手液能杀死部分致病微生物,如那些可以引起腹泻、肠炎、腹痛、腹胀等副作用的细菌等,能去除污垢和油脂,减少病毒附着。
同时,洗手时,不要随便洗两下就完了,尽量按七步洗手法洗手,洗得彻底,洗得干净。
最后,希望大家居远离不良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自我防护。
作者 | 张伟
文章首发于 | 耳鼻喉科张医生
夏季潮湿闷热,是耳朵频繁出问题的时节,湿疹、耵聍栓塞、咽鼓管问题……都可能会让人主观感觉耳闷。
目前秋风习习了,耳闷情况应该会有很大缓解吧?其实不然。
耳闷只是一个临床症状,原因可能藏匿于外耳道(耵聍,湿疹,真菌等),也可能是鼻-鼻咽问题导致中耳通气不良(咽鼓管功能障碍),还可能由内淋巴水肿的耳疾病(如美尼埃等)引起。
秋季开始,呼吸道感染问题开始抬头,上呼吸道感染出现的急性鼻炎鼻窦炎,增加了咽鼓管功能异常的概率,出现耳闷;呼吸道感染伴发中耳炎,中耳积液,出现耳闷的症状。
因此耳闷的问题并未因夏季结束而减少,只是诱发原因有所不同。当出现同一耳闷症状时,要分清原因,针对性解决。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太阳:火,是我的热情!
我:热,是我的宿命!
(40℃的爱,我实在承受不来)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很强大,热的时候,它让你打开汗腺排汗进行散热;冷的时候,它让脂肪燃烧产热进行保温,让你的体温始终恒定。
但为啥会中暑呢?
因为当我们处在暑热季节或者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盲猜是累的)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就会引起眩晕、头晕、口渴、大量出汗、全身乏力、脉搏加快甚至晕厥等中暑症状。
详细的解释请看下面:
凶手一:不排汗&排汗过量
这是指暑热时节,人体体温调节功能一直在工作,但当达到生产上限,出现了警报甚至调节无能的情况。
这时候下游的汗腺的产能也达到了顶峰,机体的排汗散热困难,就会导致体内热量过度积蓄,就易引发中暑。
但如果大量而长久排汗,水与电解质就会丢失过多,也会导致中暑。
凶手二:中暑用酒精降温
相信大家在疫情时期囤积了不少酒精,在夏日用酒精擦拭一下手,顿时清凉无比,再用清凉油擦一擦,凉爽一夏。
我们知道,中暑最重要的措施是把体温降下来,但用酒精或者擦清凉油达到降温,但真的靠谱吗?
首先肯定的是,这是错误的,在皮肤上擦酒精,酒精再通过皮肤来吸收,会进一步造成脱水或者导致中暑症状更加严重。
中暑是因为汗腺功能的衰竭,清凉油既不能改善汗腺功能,更不能调节体温,所以它给我们的感觉只是清凉一会儿而已,对缓解中暑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凶手三:随意服用藿香正气水
被誉为“中暑良药”的藿香正气水,可以说是拯救中暑人的福音,怕中暑,恨不得把藿香正气水当水喝。
一提到中暑,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服用藿香正气水, 所以很多人在高温天气出门前,都会备上一支藿香正气水,不少单位也会为员工准备,预防中暑。
那么藿香正气水对于治疗中暑真的有作用吗?
其实,藿香正气水对于长时间在高温暴晒的环境下活动导致的中暑作用并不明显 [2],也不能用于治疗中暑 [3]。而且藿香正气水中的酒精含量高达40%,过敏人群慎服。
(PS:切记不要与头孢类、硝唑类同服,以免导致双硫仑样反应,即出现恶心、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晕倒后要通风,不要围观和掐人中。)
预防篇
01 白衣服
夏天“行走江湖”记得多穿白色浅色衣服,浅色衣服吸热较少,且可以选择吸水与透气性更好的棉、麻、丝等天然纤维为面料的衣服度过炎炎夏日。
02 喝水
预防中暑的关键还是需要补充水分,但也不要忘了在补充水分时还需补充电解质,例如我们可以喝些淡盐水或者运动型饮料。
03 通风
注意,这里说的通风是真的开窗通风,为了加快人体表面空气流通,而不是一味地使用空调。
治疗篇
01 降温
身体降温可以使用凉水弄湿毛巾擦洗身体或额头,达到蒸发散热的目的,同时吹电风扇或空调加快蒸发 , 加速身体降温。
02 晕倒后怎样急救
Dr.京希望大家都能在夏日拒做娇美人,不担心中暑烦恼!
过敏性紫癜(anaphylactoid purpura),又称自限性急性出血症,是一种侵犯皮肤和其他器官细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过敏性血管炎,发病原因可能是病原体感染、某些药物作用、过敏等致使体内形成IgA或IgG类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真皮上层毛细血管引起血管炎。主要表现为紫癜、腹痛、关节痛和肾损害,但血小板不减少。有认为过敏性紫癜与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属于同一个谱系疾病。本病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血管炎,多发于学龄期儿童,常见发病年龄为7~14岁,1周岁以内婴儿少见。
过敏性紫癜常常在感冒、嗓子疼等上呼吸道感染以后病发,也就是由于链球菌感染引起,也可能是因为接触了一些药物、食物,或者接触花粉等诱发,这是一种血管炎性疾病。小儿过敏性紫癜也是一种高发病。
刚开始宝宝可能身上会出现一些丘疹,家长往往以为不严重而耽误病情。紫癜的宝宝丘疹一般在四肢见得的比较多,脸上比较少见,按压的时候也不会褪色。还有一些紫癜的孩子会有肚子疼、恶心、呕吐的表现。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大便也变成黑色的话,要立马去医院化验大便,接受治疗。关节疼痛也是紫癜的常见表现之一。过敏性紫癜严重的话,还会引起肾脏疾病,发展为紫癜性肾炎。因此,家长们千万不可忽视。
在饮食上,由于过敏性紫癜的孩子身体处于致密状态,所以,不能给孩子吃容易过敏的食物,比如海鲜,也不要吃动物蛋白类的食物,比如鸡鸭鱼肉等。要避免接触花粉等容易引起过敏物质。辣椒、酒、花椒等辛辣的食物也应该忌口。过敏性紫癜的孩子一般建议卧床休息,尽量少做剧烈运动。还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寒冷季节,及时添加衣服,防止感冒。同时,要避免劳累,放松身心,没有压力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要避免精神刺激。
过敏性紫癜的病程是比较长,很多都会在一个月以上,家长要坚持带孩子治疗。期间还要定期查尿,防止发展为紫癜性肾炎。由于这个疾病容易复发,即使治愈后也可能因为感冒基本等疾病导致再次发作,所以家长应该注意病情变化,做好宝宝的日常护理。
秋季从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期间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共6 个节气,并以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 作为气候转化的分界1。
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科学的揭示了天文、气象的变化规律,不仅引导耕作,更是对人们的生活起居养生调息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入深秋,寒露至,寒露节气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气温比白露节气的时候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而到了晚秋,则秋霜降临,气候真正转冷1。
这个时节,当今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秋收冬藏 2
《黄帝内经》言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当深秋时节,秋收的忙碌基本告一段落,人们要开始为冬藏做准备了。我国民间自古便有“贴秋膘”之说,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并且首选肉食,“以肉贴膘”。
但是这并不适合于现在的人们。现代社会,一般情况下人们基本营养均衡,且家家都有暖气或空调,无需以肥甘厚味来抵御严寒。如果过食肥甘厚味反倒会加重胃火,使自身秋燥症状更加明显,并且不利于心血管病人控制血压血脂。所以,应吃一些具有养阴生津功效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
秋季润燥
秋天在五行中属金,应六气为燥,五味属辛,所以人们在秋天经常会感觉口干鼻燥2,3。故秋季适宜吃一些清润甘酸和寒凉的食物:寒凉能清热,甘味食物的性质滋腻,有缓急、和中、补益的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敛、生津、止渴的功能2,3。
同时中医认为,肺与秋气的关系非常密切,秋令宜食苦以坚肺,“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4。“味苦者坚”,能强肺之宣降,防燥气伤肺4。若违逆了秋收之气,就会伤及肺脏,至冬天阳气当藏而不能藏,就要发生飧泄等病,即“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4。
因此,寒露之后应多吃有润肺生津功效的食品,比如萝卜、梨、苹果、香蕉、柿子、荸荠、龙眼肉、柚子、百合、莲子、山药、藕、番茄等4。
保暖防病 1
寒露过后就要结束“秋冻”了,这时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足部保暖。此外,秋天一定要高度重视防病保健。具体来讲,应注意疟疾、支气管哮喘、便秘、小儿秋季腹泻、脱发、慢性咽炎、阳痿、姜片虫病等的防治。
寒露过后气温转凉,但仍旧秋燥。所以,大家记得饮食尽量养阴润燥的同时,还要开始注意保暖,少吃凉食了。
如果不是几年前偶然看到香港大学童瑶先生主持的一项试验,我还不知道二仙汤这方子。这个结果发表在北美更年期学会杂志《更年期》上,这个试验是这样的:101位40~50岁处于更年期并伴有更年期潮热症状的妇女,被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服用二仙汤,一组服用栀子一类的中药。二仙汤组妇女平均每天5.8次潮热,对照组妇女平均每天5次潮热。服用二仙汤两周后,二仙汤组妇女降为每天2.2次潮热,对照组妇女降为2.5次潮热。停药3个月后,重新回访,二仙汤组妇女每天潮热的维持在2.2次/天,可见二仙汤对于缓解更年期潮热有着积极作用。
我看到这篇报道后,饶有兴致地查了查二仙汤的来源。在我的印象中,二仙汤应该是一个古方。岂知翻了历代医典,竟没找到它的踪迹。后来才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中医妇科学》“经断前后诸证”中找到这个方子。我顺藤摸瓜查询,得知这是上海名老中医张伯臾创造的方子,因为效果显著,一经推出,就被广泛使用。
女性更年期
这个方子体现了中医的一些重要特点,下面我想谈谈它的精彩之处。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乃至完全消失,这段时期,西医叫更年期,中医叫经断前后诸证。此时,女性天癸渐绝,冲任二脉渐虚,阴阳气血开始发生剧烈变动。
部分女性会在这动荡的日子里出现面赤汗出,手足心热,烦躁易怒,失眠健忘,精神疲乏,耳鸣心悸等症状,时间或长或短,有的甚至会十多年迁延不愈,让女性非常痛苦。
很多女性身体烘热,于是一些医师就想当然地用清热泻火之法,谁知越泻火越旺,因为这是虚火;一些医师则用滋阴清热的药物,比如“知柏地黄丸”,可疗效也不理想。
用二仙汤来加减治疗,往往会有不错的效果。为什么呢?
我们先看看二仙汤的组成:仙茅12g、仙灵脾12g、巴戟天12g、当归12g、黄柏8g、知母8g。每日一剂,水煎服,分两次服用。这个方子中“仙茅“”性味、辛、热;“仙灵脾”也即“淫羊霍”,味辛甘、性温;“巴戟天”甘、辛,微温;“当归”甘、辛、温;一个方子,四味热药,只有“黄柏”、“知母”苦、寒,属于凉药。
为什么,一个以热药为主的方子,反而能够治疗身体烘热的症状呢?
这涉及到了,中医最重要的理念之一,阴阳互根互用。在中医看来,阴阳是如影随形,彼此相依的。世界是相对的,阴阳都不可能脱离对方存在,这是互根;阴阳双方能不断地资生、促进、助长对方,此谓互用。
更年期会出现面赤发热,手足心热,这肯定不是实热,也不仅仅是阴虚,女性肾气由盛转衰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而这衰,不但会导致阴虚,也会带来阳虚。于是,无论清热,还是滋阴,都解决不了问题。
而二仙汤,方中既有阳药,又有阴药。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补肾温阳;当归滋阴养血;知母黄柏滋阴、泻火。全方阴阳相济,互相滋长,能使肾阴、肾阳恢复平衡。
在临床使用的时候,如阴偏虚,可加女贞子,生龟板,鳖甲;若阳不足,可加补骨脂、菟丝子、干山药;方子滋补之药较多,我个人体会,应该稍稍加些理气的药物,比如木香,陈皮。
这几天,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恐怕就是——
热!热!热!
热浪来袭,全国各地已经发出黄色高温预警信号,多地区温度已达到40℃,打开门热气腾腾,走在路上汗流浃背。
在这个炎炎夏日,我们要如何防暑降温呢?
过高的气温带来的不仅是热汗淋漓,人体调节温度的能力是有限的。
人体温度调节
人的身体里有一套非常实用的工具——温度调节系统。
平时体温虽然会受到气温或食物等温度的影响,但始终都维持在 37℃ 左右。在温度较高的夏天,我们会感觉体表温度升高,出汗量增加。
正因为这套温度调节系统,人们才能在温度变化的四季,都保持一个稳定的生存状态。
但是这套系统并不是万能的。
注:体感温度-湿度关系表
图片解读
高温需警惕
当人体耐受极限被突破时(尤其体温>41°C),身体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和损伤,甚至可能威胁到生命安全。
过高的体温会让人体失去过多的水分和电解质,同时可引起蛋白变性、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引起细胞功能障碍和炎性级联反应的激活,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症状方面早期会出现发热、头晕、心悸、乏力、恶心,渐渐会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
若是不能够及时补充失去的水分,血液就会变得粘稠、总量减少。
同时因散热需要向外周的血液再分配增加,身体的器官缺少血液供应,心脏会代偿性心率增加、增加心排放量,心脏负担过大,则可能出现心力衰竭。
先兆中暑
身体暴露在高温环境下,但尚未出现明显的中暑症状,此时人体仍然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保持正常体温。
先兆中暑一般会出现疲劳、乏力、多汗及口干等情况。刚开始情况虽不严重,但也需及时脱离高温环境,避免中暑程度加深。
轻症中暑
身体在高温环境下出现一些明显的不适症状,但尚未威胁到生命安全。常见的轻症中暑症状包括头晕、乏力、口渴、出汗过多或皮肤干燥等。
对于轻症中暑患者,应立即将其移至阴凉处休息,并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可以给患者喝些含盐分的饮料,如椰子水、运动饮料等,以帮助恢复体内的电解质平衡。
● 预防方式
1.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
2. 穿着宽松、透气的衣服;戴上遮阳帽、太阳镜等防护用品。
3. 定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过度运动等。
重症中暑
重症中暑一般表现为热痉挛型、热衰竭型和热射病三个类型。
1. 热痉挛型:由于失去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如钠、钾)而引起的肌肉痉挛,多发于老年人、儿童、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
2. 热衰竭型: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而引起的全身性疲劳和虚弱感,通常出现在体力消耗较大的运动员、建筑工人等人群中。
3. 热射病: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而引起的严重中暑,通常出现高温作业者或被困在车内等密闭空间中的人群中。50岁以上的患者病死率高达80%,严重者可在发病后的24小时左右死亡。
预防
● 喝水
预防中暑的关键还是需要补充水分。但也不要忘了在补充水分时还需补充电解质,例如我们可以喝些淡盐水或者运动型饮料。
● 通风
这里说的通风是真的开窗通风,为了加快人体表面空气流通,而不是一味地使用空调。
中暑急救方案
● 降温
身体降温可以使用凉水弄湿毛巾擦洗身体或额头,达到蒸发散热的目的,同时吹电风扇或空调加快蒸发,加速身体降温。
● 晕倒后急救
及时脱离高温环境,并移送至通风处,可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变化。
中暑后,患者若肤色偏红,可将其头抬起,若脸色苍白则应降低头部,确保大脑供血。
如果患者失去知觉,及时催促醒来,并拨打急救电话,及时就医。
中暑非小事,希望大家安全健康地度过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