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从2006年到2016年,「奶类把人类送进癌症的坟墓」一直都是很多媒体和微信圈子反复炒作的话题。经过无数专家辟谣之后,相信这个说法的人越来越少了。
但是,这两年有一个关于酸奶的微信文章到处传播,说是酸奶并不会令人长寿,益生菌也没法在肠道定植,所以喝酸奶没什么意义,还不如喝牛奶。
不过,两项最新的研究,给这种说法打了脸。因为——包括酸奶在内的奶类食物,居然有可能帮助长寿,酸奶甚至有利于预防癌症!
您信吗?反正我是信了。
研究说,酸奶有利防癌
这个说法的证据之一,来自于一篇2018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研究。
——说起来,又是PURE研究的结果。对于这个纳入多个国家的13万多人的长期跟踪流行病学研究所产生的庞大数据,研究者们一直在深挖不辍。从主食,到蔬果,到豆类坚果,现在轮到奶类了。
相比于蔬菜水果,奶类算是比较容易统计的。
按西方的惯例,研究者确定,所谓一份乳制品,相当于244克的牛奶或酸奶,或者一片15克的奶酪。
差不多就是中国人日常喝的一盒牛奶(约243毫升,250克)。在我国超市里,一片切达奶酪大概是16克。
读者可能很难理解的是,在这项研究当中,黄油居然也算是乳制品,5克就是一份。在我国民航飞机上,用来涂面包的一小盒黄油是8克。
按照每周都不吃不到1份乳制品、每天摄入1份乳制品、1-2份之间,以及每天2份以上,研究者把所有被调查的受访者分为4档。
这里可能很多朋友会问:
加糖的牛奶或酸奶,算不算?脱脂的和全脂的怎么说?高蛋白的和蛋白质含量低点的一样算么?
至少在这项研究里,没考虑酸奶是不是加糖的问题,也没考虑牛奶产品蛋白质含量2.9%和3.5%的差别。毕竟那么多万人呢,没法太细致啦。
跟踪9年多之后发现,每天吃奶类食物最多的人,是所有4个组中死亡风险最小的。和不喝奶的人相比,中风风险下降了33%,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了23%。全因死亡风险下降了16%。换句话说,吃乳制品多的人,不容易早死,活得长!
那么,如果只喝一份奶呢?一份牛奶和酸奶也是能降低全因死亡率的,可分别下降10%和14%。而且,全脂产品的效果比脱脂产品还要好。考虑到全脂要比脱脂香浓很多,这个说法实在让人开心。
我自己本来是超级喜欢喝奶的,而且只喝全脂奶和全脂酸奶。但最近每天只喝一小杯自制酸奶,大概相当于150克牛奶,还不到一份乳制品。主要是因为要用勺子掏着吃,还要刷杯子,嫌麻烦。我更喜欢抱着一个塑料瓶大口喝,然后瓶子再加点水晃晃,把涮的水都贪婪地喝掉-_-||
其实此前已经有很多高质量研究和汇总分析结果提示,喝酸奶比牛奶健康效果更好:酸奶有利于预防肥胖,有利于预防糖尿病,有利于预防中风。
不过,最新研究又给出了酸奶的更大福利:吃发酵乳制品,尤其是酸奶,能帮助预防癌症。
这项发表在《国际癌症杂志》上的文章,汇总分析了国内外61项有关酸奶与癌症风险的研究结果,其中总受访人数高达190万人。分析发现,吃发酵乳制品有利于降低总的患癌风险,其中喝酸奶的效果最好,能降低19%的患癌风险。
从各种癌症的风险来说,发酵乳制品对降低食管癌(降低36%)、肠癌(降低12%)和膀胱癌(降低21%)的效果最好。考虑到中国一直是食管癌发病大国,食道癌的发病率正在一路攀升,喝酸奶防癌症真的是个好消息。
这里科普一下,发酵乳制品是个大概念,包括了各种奶酪,各种纯酸奶(酸乳),风味酸奶,也包括貌似酸奶,其实是乳酸菌以外的其他微生物发酵而成的奶制品。但是,酸奶是个小概念,它特指用牛奶和乳酸菌发酵而成,可以添加少量增稠剂和糖,不加其他配料的产品。
为什么喝酸奶能防癌?
有人可能会问:
流行病学调查不能证明因果关系啊,为什么酸奶能防癌呢?
其实,酸奶可以帮助预防癌症,这事并不意外。作为健康发酵食品的代表,酸奶在促进健康方面是有综合优势的。
首先,酸奶作为乳制品的一种,含有丰富的钙质。研究发现,钙能够减少由有毒的胆汁酸结合物或者游离脂肪酸导致的细胞增生,减少肠癌风险。
其次,研究认为,酸奶中富含蛋白质,而酪蛋白和乳清蛋白可以通过调节胃肠激素的分泌来增加饱腹感,抑制短时间内的食物摄入。
多项研究也证实,在总热量相同的情况下,酸奶比其他食物有利于控制体重、预防肥胖,而健康的体重,是预防癌症发生的关键有利因素之一。
再次,酸奶中的乳清蛋白能使血浆氨基酸浓度快速上升,而乳酸则能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速度,因此对增加饱腹感和血糖控制是有好处的。已经证实,酸奶对预防糖尿病非常有益。医学界已经公认,保持合理的血糖水平是有利于预防癌症的。
此外,酸奶中的有益微生物,也可能是它有利防癌的理由之一。早在20多年前就有研究证实,即便不是活的微生物,微生物的死菌体和菌体碎片也有一定的生理调节作用,能影响到人体内巨噬细胞的活性和一些免疫因子的含量。
活菌即便不能在肠道定植,在穿肠而过的过程中也会对胃肠功能、炎症反应等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地影响到癌症的发生和发展风险。
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研究发现,某些酸奶提取物有抑制致癌物导致的动物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同样需要提示的是,全脂酸奶中含有酪酸、共轭亚油酸等多种抗癌成分。发酵还能增加共轭亚油酸的含量,因此为了预防癌症,不必选择脱脂酸奶。相比而言,选择含糖量略低的酸奶(100克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在12以下为好)更有意义。
中国人不适合喝牛奶?
有些人说「中国人不适合吃乳制品」,其实,有大量证据表明,奶类对中国人有多方面的健康作用。
一项对64191名中国女性进行的研究发现,钙、镁和乳制品的摄入量都和糖尿病危险呈现显著负相关。
我国中科院营养所的营养流行病学研究也发现,奶制品的摄入量与腰围呈现极显著负相关,与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负相关,与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显著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正相关,与体质指数(BMI)和血糖有负相关趋势。
对中国人而言,在一日总热量不增加的前提下,少吃几口肉和米饭,换成一杯牛奶或酸奶,有利于预防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多种心脑血管疾病。
特别是酸奶,不仅口味令人愉快,而且没有乳糖不耐受作用,对胃肠非常友好,很适合中国人。
花样吃酸奶,营养又美味
别忘记,酸奶是天然的方便食物,也是个美味的好帮手。
早上,可以试试酸奶泡早餐谷物片,方便又营养。
上午和下午,可以用酸奶做加餐和甜食。
如果不想做晚饭,或者回家太晚,不妨再吃一份酸奶、坚果、水果、蔬菜拌成的沙拉,简单又健康。
工作太忙经常不能按点吃饭?包里带一瓶酸奶,饭点之前提前喝,能让你精力充沛地完成任务!
所以,为什么我们不现在就开始行动,把酸奶喝起来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在如今的酸奶市场上,“益生菌”这三个字随处可见,那可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感觉只要能和益生菌沾边儿了,就比其他的酸奶要“高贵”。
确实,食用益生菌不但能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维持肠道菌群结构平衡,进而抑制肠道炎症的发生,同时还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氧化水平,这样的好东西,贵一点儿也值了。
可是,你买的酸奶真的能实现这些吗?它里面真的有益生菌吗?
同样是酸奶,为什么有的益生菌不好使?
在超市里一般有两个地方可以找到酸奶,一个就是饮料区的货架上,这里摆放的一般都是常温酸奶,又叫“灭菌型酸奶”;另一个就是冷藏柜区域,这里的都属于低温酸奶,也叫“活菌型酸奶”。同样是酸奶,是否含有益生菌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温度。
酸奶的核心成分就是活性乳酸菌,在0-4摄氏度的环境中活性会受到抑制,进入人体后,达到活性乳酸菌活跃的30-36度,开始发挥作用,所以如果将酸奶放置在常温环境中,在进入人体之前就已经发挥活性,而进入人体之后也就没什么效果了。
所以长期冷链保存低温酸奶的原因也在于此。酸奶进入人体后,乳酸菌活力恢复,大量发酵、生长,从而起到杀灭有害菌、保护胃肠道的作用。
知道了益生菌与温度的关系,大概也可以猜到,那些摆放在普通货架上的所谓益生菌乳制品,并不可能含有益生菌,至少不会是活的,而益生菌一旦了失去活性,也就失去了它最大的营养价值。
那么是不是只要一直喝冷藏的酸奶,就万事OK了呢?等等,想要益生菌真正的发挥功效,还是有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的。
1、 必须是活的
除了保存温度外,酸奶的生产日期也值得关注。优先选择最新鲜的,离生产日期最近的产品,因为越新鲜的酸奶,其乳酸菌的活性也就越高。
2、 数量要足够
益生菌的功效是需要“抱团工作”才能发挥作用的,只有当每毫升酸奶中的益生菌含量达到100万个时才有效。
尽管目前市场上的酸奶在刚出厂时的益生菌含量在50到100亿个,可抛去酸奶在冷藏运输、销售过程中“阵亡”的益生菌不说,即使进入到人体以后,益生菌在经过人体胃的时候,也会被杀死一大部分,经过5-7米小肠的时候,又会被杀死一大部分,所以真正能够进入大肠“定居”下来,生长、繁殖的其实只剩很小一部分了。
3、 要对人体真正的有益
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可用于人体的益生菌有21中,包括6种双歧杆菌属,14种乳杆菌属和1种链球菌属。菌株的种类决定了功效,而市场上很多由牛奶、糖、乳酸、苹果酸、香料和防腐剂等加工而成的“乳酸奶”,其实不具备保健作用,所以购买时要注意看配料表中的菌种。
那有人可能要问了:是不是喝的越多越好呢?其实也不用,毕竟物极必反,肠道菌群的平衡也不可能通过一两天就得到改善,还是要慢慢的调理。酸奶一天的最佳摄入量为400克,大约为两杯,而如果是奶酪的话,一天40克就足够了。
随着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的提高,近年来“硒”这个字眼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和网络之中。在各大超市、市场中,也充斥着各种富硒食品,诸如富硒米、富硒鸡蛋及富硒蔬菜等比比皆是。根据媒体的宣传,硒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且补硒能够预防多种疾病发生,商家们甚至宣传硒能够防癌抗衰。今天,这篇文章来告诉你,日常生活中这些富硒食物真的有必要吃吗?
硒对人体的作用
硒的确是人体中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之一,长期缺硒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会导致克山病(地方性心肌病)的发生。同样,硒对人体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作用,比如提高人体免疫力;维持甲状腺功能;保护心血管系统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促进脑部发育,防止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发生;促进精子发育,提高精子运动能力,防止孕妇流产及先兆子痫;降低糖尿病的患病风险等。所以无论任何年龄段的人群,身体中都需要保持一定的硒含量。
硒能够防癌抗衰吗?
虽然硒对人体非常重要,也能够预防一些疾病发生,但在防癌抗衰上,我们需要理性去看待了。有科学家在2014年对55项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和8项硒摄入量200-500ug/d的随机对照干预试验进行补硒防癌效果的系统评价显示,额外补硒不能减少癌症的发病率或死亡率。所以大家请不要再盲目相信硒能够防癌抗衰了。
日常生活中有必要吃富硒食物吗?
硒在地壳上的含量仅为一亿分之一,而且我国总体上是世界上缺硒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所以那些保健品、富硒食品多是以这个为理由之一来包装宣传的。
但大家仔细想想,我国的土壤中缺硒,我们的身体里就一定会缺硒吗?既然硒对我们那么重要,又是不是补充越多越好呢?首先,硒作为微量元素,我们身体的需求量并不大。每天只需要19ug即可预防硒缺乏相关疾病的发生,而我国营养学会推荐硒的日摄入量为50ug。其次,硒也并不是越多越好,根据现有资料显示,血液中硒的适宜范围为80-120ug/L,低于或者高于这个范围,都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一不小心补过量了,血液中硒浓度达到1000ug/L时,还会有潜在中毒的风险。
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必要吃富硒食物,关键是要看我们身体里缺不缺硒。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摄入的硒,主要来源于粮谷、豆类、肉制品、海产品、蛋和奶制品,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要正常饮食,其实并不会缺硒,也不需要额外补硒。当然,在我国某些边远贫困地区,由于饮食不当,也会有缺硒的可能,这的确需要额外补充,但这仅为极少数。
综上,虽然硒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但比不需要额外补充,正常饮食即可满足身体需要。因此,不要再相信商家们的宣传了,以免为智商税买单。
关于母乳和奶粉到底哪个更为营养?一直都是宝妈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老一辈的人就总爱念叨说:要给孩子喂母乳,吃母乳的孩子少生病,而新生代的妈妈们有些会认为现在的奶粉工艺这么强大,营养成分一定一样都不少。事实真的如此吗?母乳可以被取代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母乳是从何而来的?母乳是以妈妈的血液为基础而生成的。乳房的毛细血管中遍布着分泌细胞,而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就是从这些细胞之间的缝隙进入到分泌组织中,通过分泌细胞转化为母乳,才有了数以百万计的白细胞,所以母乳也被称为“免疫增强饮品”。
美国儿科协会建议母乳喂养至少要一年的时间,如因各种原因无法实现的,至少也要六个月,以保证宝宝从母乳中得到足够的抗体。尤其是在生产后最初几天的母乳,呈黄色液体,也叫“初乳”,其中含有丰富的抗体,对宝宝非常有益。
1、 抗体
被子宫保护着的宝宝,在刚出生时对于周围的细菌是完全没有抵抗力的,而母乳中含有一种被称为免疫球蛋白的抗体,是母体通过摄入、吸入或其他方式与病原体接触时在体内产生的,可以通过母乳喂养带入一部分到宝宝的体内。
而这些抗体都具有特异性,意思就是这种抗体只会针对它所对应的那种抗原,而不会攻击其他无关物质。 因为妈妈体内的抗体就是针对她所处环境中的病原体,所以宝宝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周内,从母乳中获得的免疫球蛋白,能够抵抗这个阶段最有可能遭遇的病原体。
世卫组织在2013年的报告中指出,1岁内的婴儿纯母乳喂养4个月以上,可以降低72%下呼吸道发生感染的风险,23%中耳炎发生的风险,母乳喂养还可降低38%婴幼儿湿疹发生的风险以及32%哮喘、喘息发生的风险。
2、 低聚糖
低聚糖约占母乳碳水化合物的1/3,是母乳中的重要成分,却不是用来提供能量的。低聚糖可以完整的通过胃、十二指肠后到达结肠,为肠道中的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提供养料,使其数量增多,直到使消化道中的条件得到改善。而肠道中的有益菌则有助于形成强大的肠道屏障,阻止有害细菌、过敏原等进入血液。
3、乳清蛋白
乳清蛋白会在胃肠道中被分解成多肽片段后同样能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生长,而宝宝体内早期的肠道菌群会影响免疫细胞的分化和成熟,进而对免疫系统功能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母乳中还有很多具有促进、调节免疫力作用的营养和免疫成分,如人乳中还含较多乳铁蛋白,它有杀菌、抗病毒、抗感染和调理细胞因子等作用;人乳中的溶菌酶能水解革兰阳性细菌胞壁中的乙酰基多糖,使之破坏并增强抗体的杀菌效能;双歧因子抑制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酵母菌等生长[1]。
所以为了宝宝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坚持母乳喂养是最经济,也是最有益的选择。
奶酪是一种发酵牛奶产品,是通过发酵工艺制成的,但奶酪的浓度高于酸奶,是一种固体的食物,而且具有营养价值更高。每公斤奶酪产品由10公斤牛奶浓缩而成,富含蛋白质、钙、脂肪、磷和维生素。
说到奶酪,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吃了会发胖。其实只要我们不吃太多,就不会让人发胖。学会巧吃奶酪是必修课。合理饮食不会发胖,但对身体有很多好处,甚至达到减肥的效果。
奶酪保存了牛奶中的所有精华,钙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都比牛奶的含量还要高。此外,奶酪是经过复杂的工艺分解成多肽和氨基酸聚合物,都具有自己的独立的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比牛奶更有利于人体吸收。所以只要不吃太多奶酪,就不会让人发胖。而且奶酪富含乳酸菌及其代谢产物,可以使肠道内的菌群保持稳定和平衡,防止出现腹泻和便秘的情况。每天吃一些奶酪可以改善肠胃等消化系统的功能。
我们在早上10点和下午4点左右可以吃一些健康的茶,配上富含维生素的水果,或者选择坚果或苏打饼干,配上低脂奶酪,不仅可以感到饱腹,还能恢复一些体力,所以奶酪是个不错的选择。
由于奶酪的益处很多,所以很多人都把奶酪当作小点心或茶点小点心吃。虽然产品不是很丰富,但是可选的品牌和品种还是很多的。比如有块状,瓶装油浸类,独立颗粒包装等形式,味道也比较丰富。对于很多人来说,选择独立包装的产品很容易携带和使用。选择这种独立包装的颗粒奶酪,不仅比较方便,而且分量比较小,不会多吃。除了食用方便之外,在口味上也选择了很多,比如乐芝士的颗粒香味,甚至还有培根味,比如传统的白领的颗粒香味,比如培根香。
1.奶酪有两种:天然奶酪和再生奶酪。从加工工艺上讲,天然奶酪是由牛奶和发酵菌发酵而成,再生奶酪是由奶酪制成,加入牛奶或奶粉、黄油等。天然奶酪味道重,中国消费者普遍难以接受。再生奶酪的味道更容易被公众接受。两者都是营养丰富的奶酪。
2.买奶酪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看个人口味是咸还是甜。
3.选择奶酪时,也可以注意营养的搭配。
4.选择份装奶酪时,应注意包装的完好。假如锡纸破了,建议不要吃。
和牛奶一样,豆浆在我们日常饮食中,可说是非常熟悉的营养食物之一,它不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有大豆异黄酮及许多微量营养素,甚至有助于抗发炎和抗癌。豆浆虽然对身体有益,也要摄取其他食物营养,这才是正确的喝法。本文将解释为什么豆浆能帮助抗癌,喝豆浆有哪些该注意的要点。
事实上,很多慢性病都和自由基的攻击息息相关,包含三高(指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失智症以及癌症。要知道自由基如何产生,就先要了解身体分子的构造,简单来说,自由基是不成对的电子,非常活耀不稳定,为了使自己达到稳定的状态,会抢夺其他物质的电子,而被抢夺的分子就会变得不稳定,再去抢夺其他电子,产生了恶性的连锁反应,这统称为“氧化现象”。
而油炸和烧烤这两种常见的高温料理方式,会使蛋白质和脂肪在烹调过程中产生自由基,所以,营养师才会建议民众少吃油炸物,其原因不只是高热量,还包括油炸过程中油变质的问题,尤其如果没有更换使用过的油,并反复使用的话,必然是不健康的。
根据癌症临床研究发展基金会的资料,大豆异黄酮本身并没有清除自由基的功能,但可以启动体内抗氧化系统,促进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活性,这个酵素能保护身体不受氧化性损伤,进而帮助减低癌症风险。此外,大豆异黄酮的结构和雌激素类似,尤其可助抗乳癌的复发,以及降低摄护腺癌的风险。
虽然大豆异黄酮的抗癌效果还有待确认,但适量补充大豆异黄酮的补充品并不会有严重的副作用,当然,鼓励民众以摄取含大豆异黄酮的天然食物为主,而豆浆就是最方便、高营养密度且容易取得的选择,不论是小孩或老人都可以安心饮用。
至于建议的癌症患者豆浆食谱,其实并无特别设计的食材组合,若仍不知道怎么挑选食材,可参考豆浆之心血管文章的食谱。但最重要的,还是多摄取像含有大豆异黄酮这类的助抗氧化天然食材,同时要避免高温烹调的食物。
豆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非常好喝一种食物,甜咸搭配都可以完美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可以适当的开始调整自己的食谱了。
很多人都知道,奶制品是营养成分最高的一种饮品,想要补充营养的人可以适当的喝些奶制品。但是奶制品中也是有很多种类的,比如:酸奶和纯牛奶,虽然都是乳制品,但是它们其实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成分不同,营养也不同。因此,到底选择哪一种饮品就常常会让我们不知道如何下手。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两种乳制品到底都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可以让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营养作用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来使用。
纯奶和酸奶到底喝哪个好?
酸牛奶
酸奶和纯牛奶最明显的不同就是味道了,一个喝起到酸甜可口,一个喝起来有种香浓的感觉。酸奶其实是在纯牛奶的基础上发酵而成的,其中含有很多能促进人体肠道健康的有益菌。对与肠胃功能较弱,需要提高肠胃工作的人而言,适当的饮用酸奶可以起到增强肠胃健康,促进肠道菌平衡,还可以提高体内肠道消法能力。而纯牛奶中的却没有酸奶中含有的有益菌,对肠胃的帮助没有酸奶那么大。所以,如果有这部分需求的人可以选择喝酸奶多点。
纯牛奶
一提到补充营养,补钙我们就会想到纯牛奶,纯牛奶中含有很多蛋白,钙和多种氨基酸,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对正在长身体或急需补充营养成分的人而言是在适合不过的饮品了。且纯牛奶中基本不会含有香精成分或者添加剂等,本身就是一种安全又健康的饮品。适合大部分人食品且没有副作用,但是要注意的是,可能也有部分人士对乳糖物质的忍耐力比较低,或者有着腹泻的现象,如果出现这种状况,最好停止食用纯牛奶。
经常喝牛奶都有什么好处?
补钙
如果你比较缺钙或者想要补充钙元素的话,可以常喝牛奶来达到补充营养的目的,且经常喝牛奶还能缓解骨质疏松和牙齿松动的情况。
提高睡眠
牛奶还有着助眠的作用,想要有个好睡眠,晚上喝点牛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牛奶中含有能帮助人进入睡眠的物质氨基酸,氨基酸能让人的大脑得到放松,对于经常失眠或难以入睡的人来说,能帮助他们进入睡眠状态,还能提高睡眠质量。
牛奶是现阶段营养价值比较丰富的一种饮品了,常喝有益身体健康,还能帮助正在长身体的人补充营养成分,且很多牛奶的营养都各不相同,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喝那个了,可以根据自身的口味或需求来选择适合你的哪款。
现在的人们都提倡要健康饮食,其中就包括要低盐低脂饮食,尤其是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但是吃盐真的是越少越好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盐”的这些事。
2012年某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每日食盐量达10.5g,该数据表明国人的食盐水平处于高水平。在正常情况下我国成年人每天食盐的消费应该是6g,包括日常调味摄入的食盐量,也包括含钠盐量高的食物如火腿、腌制的食物等。
摄入过多的盐对我们的身体是有一定影响的:
1、摄入的盐过多会导致高血压疾病,这是因为钠盐进入我们人体后会在人体内蓄积,导致体内的体液容量增多,从而引起外周阻力的增加以及心输出量的增加,长期下去就会引起高血压。
2、摄入的盐过多会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我们的机体处于动态平衡当中,当摄入盐分过多的时候,机体就会相应的增加钠代谢,机体在排钠时也会相应的排出体内的钙;长期下去就会导致骨质疏松。
3、食盐过多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过多的盐会损伤胃粘膜的保护层,引发炎症的发生,继而损伤胃粘膜,长期下去会进展为胃癌。
食盐过少也是十分危险的,吃盐过少会引起以下几个问题:
1、精神健康问题,如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乏力、目眩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厌食、心率失常等并发症。
2、会导致肌肉抽搐的现象。
3、低钠低氯血症,患者表现为严重的肌无力,恶心呕吐、嗜睡以及共济失调等症状。
我们要科学的摄入食盐,在生活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吃新鲜卫生的食物,尽量少吃腌制过的食品。
2、平素做菜时宜清淡,做菜时要注意调味品的使用,可以使用限盐勺。
3、尽量较少外出就餐。
4、食用零食时要注意了解食物的含钠量,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食物及控制食用量。
健康成人的食盐摄入量每天是6g;对于婴幼儿而言,尤其是1周岁之前的应尽量避免含盐量的家庭饮食;对于高血压病人食盐应控制在3g以内;老年人应控制在5g以内;对于钠盐缺失严重的患者如严重腹泻、呕吐等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钠盐。
希望大家都能够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在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这些话,多喝骨头汤能补钙,多喝骨头汤对身体好,多喝骨头汤能防止骨质疏松。但是,骨头汤能防止骨质疏松吗?据证实,牛奶的钙含量远超过骨头汤。
并且对于大部分老人来说,骨头汤里含有大量的脂肪,多喝会引起其它的健康问题。所以,不要大量饮用,要注意饮食多样化,在平时可以坚持喝牛奶,少吃油腻辛辣的食物,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骨质疏松的7大误区:
误区一 骨质疏松与年轻人无关
很多人认为骨质疏松是只有老年人才会出现的病症,但是如果在年轻的时不注意饮食,时而吃饭时而不吃饭,饮食没有规律,并且经常挑食,不喜欢吃蔬菜,导致无法从饮食中获得足够的钙。
工作时坐在座位上几乎不运动,忽视运动;经常过量饮酒,吸烟等,这些都会使体内的钙缺乏,从而使骨质疏松提前,出现在更多年轻人身上,尤其是年轻的女性。所以要想预防骨质疏松,就要尽早开始。
误区二 老年人治疗骨质疏松已经来不及了
很多老年人认为出现了骨质疏松很难再治好,索性就不治疗。如果这时放弃治疗,随着年纪的增大,骨质疏松会越来越严重,甚至会影响正常的生活。所以,对于骨质疏松,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尽量去正规医院详细检查,不要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误区三 治疗骨质疏松靠补钙即可
治疗骨质疏松,只吃钙片是不可行的,要去医院检查自己的病情,有针对性的治疗,综合治疗能改善骨质疏松的症状,增强骨骼,使骨折的次数减少。
误区四 靠感觉发现骨质疏松
如果靠自我感觉发现骨质疏松,恐怕为时已晚。因为骨质疏松在早期的时候往往症状不明显,不容易觉察出来,如果感觉明显的腰酸背痛或者骨折时再去检查,有可能为时已晚。所以,建议进入中年时,要定期去医院检查骨密度,及时了解自己的骨骼状况。
误区五 出现骨质疏松不能运动
有一些患者出现骨质疏松之后,就停止了运动,这反而对骨骼是不利的。因为只有不断的运动,才能使骨骼不断增强,缺乏运动会加快骨量流失。
在平时要坚持体育锻炼,可以加快血流速度,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还可以延缓骨质疏松的出现。相反的如果不注意锻炼身体,会加快骨质疏松的发展,加重病情,甚至还会影响膝盖关节的灵活性,使腿脚不方便,很容易出现跌倒,骨折的情况。
误区六 骨质疏松不用治疗
很多老人不注意身体的护理,不关心自己的身体,认为骨质疏松是小病,无需治疗,只是会偶尔出现腰痛,腿痛而已,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刚开始只是腰酸疼痛,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后期很容易出现髋部骨折,会使人长期卧床,生活难以自理。
误区七 骨折手术过后骨骼就恢复了
很多老人走路不方便,很容易出现骨折,很多老人认为经过做骨折手术,就会使骨骼恢复,这是错误的。一旦出现骨折,就意味着你的骨质疏松已经很严重了,骨折手术只是暂时缓解了局部的情况,并不是完全治好了骨质疏松。
所以,我们不仅要积极治疗骨折,还要关注自己骨骼状况,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慢慢的使骨质疏松改善。
希望这些能帮助你深入了解骨质疏松,帮助你避开认识误区。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生保健,尤其是饮食养生尤为受到大家的重视。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为我们制定了最为科学的饮食养生指导原则,即《黄帝内经》藏器法时论所记载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同时告诫大家不可暴饮暴食,不可五味偏嗜。
中国营养学会于2007年制定的适合中国人群的膳食指南中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依然没有脱离《黄帝内经》的这一饮食原则。如果我们按照这一饮食指导原则安排饮食,自然可达到饮食养生的目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受不良商家引导,老百姓多采用保健品进行健康养生。维生素便是其中之一。维生素原本是一种药物,起初多用于针对性的治疗相关疾病,并不被老百姓广泛服用。当下维生素类产品之所以成风靡之势,最早源于美国的一项研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大量食用蔬菜和水果的人患癌症的风险要远远低于不吃蔬菜和水果的人,当时研究者认为是蔬菜和水果中的维生素发挥了作用,因为维生素是一种抗氧化剂,能够消除人体内的自由基,从而预防肿瘤和延缓衰老。
而一些商家正好利用这一研究成果大肆鼓吹维生素的功效,以致美国有一半以上的成年人每天服用至少一种维生素。同样还是这家研究机构,在经过近十年的临床观察发现,长期服用维生素的人和未服用维生素的人相比,不但癌症发病率没有降低,反而有所上升。比如服用胡萝卜素的人肺癌和心脏病的发病率比未服用维生素的人增加了20%;正常人长期服用维生素A比未服用的人的死亡风险增加了16%。凡此种种,足以说明健康人服用维生素类药品有百害而无一益。
当然,并不是说维生素不好,而是我们应该合理的摄入,所谓合理的摄入是指通过健康合理的饮食而非药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食物中的天然维生素和人工合成维生素是有区别的。虽然天然维生素与人工合成维生素的化学结构与活性是基本一样的。
但在食物中,天然维生素和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有机结合,并且能相互产生协同作用,有利于维生素的合理吸收和排泄。而人工合成维生素因为没有其他物质的协同作用,被人体吸收率高,不能像天然维生素一样按需摄取,容易在体内过量蓄积,从而对健康造成伤害。
上了年纪以后,很多中老年人都会被儿女“苦口婆心”地劝告要多喝牛奶,这也是基于中老年人容易患骨质疏松这一现实因素考虑。众所周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体内原本“收支平衡”的钙质,会加速流失,导致骨骼接收到的养分减少了,最终引起骨质疏松。
所以,中老年人应该适当补充钙质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很多人一想到补钙,首先想到的就是喝牛奶,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喝牛奶似乎才是补钙的最佳选择。但是你知道吗?牛奶中的钙质含量其实并不算多,而且很多老年人并不习惯纯牛奶的口感,甚至会选择用一些酸奶、乳饮品等饮料代替牛奶。
这些饮料中一般都存在很多添加剂、色素、糖精等,不仅起不到补钙的效果,反而有加速体内钙质流失的风险。所以,如果大家想通过喝牛奶来补钙的话,一定要选择无添加的纯牛奶,如果喝不了纯牛奶的,也尽量不要选择牛奶的替代品。
中老年人为何会成为骨质疏松的“目标群体”?
众所周知,过了35岁以后,我们的身体就已经开始踏入衰老阶段,而在这个阶段老化得最明显的部位,除了皮肤之外,还有骨骼。虽然骨骼在人们心里一直以来都是最坚硬、最强壮的存在,但随着骨骼的老化,骨密度会开始下降,骨骼也会变得脆弱,发生骨折的几率也会显著提高。
而骨质疏松也就是在此刻“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如果不做好预防措施的话,要不了多久,身体可能就会被疾病“支配”。所以,在补充钙质、保养骨骼方面,我们不能懈怠。
科学补钙,关键在于3个不起眼的习惯
坚持有氧运动
其实很多朋友在过了35岁之后,都放弃了锻炼,因为年轻的时候,大家还会为了增加魅力而运动增肌,但人到中年,体重越来越难以管理,生活负担、工作压力越来越重,很多人都会把运动抛至脑后,选择用酒精、香烟来麻痹自己。
保持规律的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还能刺激骨细胞、灵活关节。有些朋友上了年纪以后,发现自己腿脚越来越不听使唤,其实就是因为太久没有锻炼了,通过有氧运动,我们可以“唤醒”逐渐退化的骨骼,提高钙质利用率,预防骨质疏松。
营养均衡
对于大家来说,营养均衡看似很好理解,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却会遇到很多难题,有的人没时间准备,有的人不会搭配。其实如果能严格按照营养均衡的原则进食的话,想生病可能都难!
尤其是中老年朋友,正是需要大量补充营养的时候,若平时光知道吃剩饭剩菜、青菜萝卜的话,身体是扛不住的。合理搭配食材,保证充足的营养,不仅能预防营养不良,还能为身体带来充足的营养物质,维持机体正常运行。
少吃高盐食物
可能大家还没有意识到,那些平时爱吃偏咸口味的朋友,更容易被骨质疏松“盯上”。上了年纪以后,我们的味觉确实会有所退化,但若因此就经常吃一些重口味的食物的话,可能会加速体内钙质的流失。
钠离子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但若大量摄入,对身体并无好处,身体代谢钠离子的时候,也会代谢出去一部分钙质,这对原本体内钙质就不多的老人来说,实在是雪上加霜。
总结:饮食和运动,是贯穿我们一生的两个方面,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若想远离骨质疏松,补钙和加强锻炼必须“双管齐下”。
近日,刘先生因腿麻无力来到一家医院进行确诊和治疗。起初,他并未将这些症状与任何严重疾病联系起来。然而,一次尴尬的经历让他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在与医生交流后,刘先生被诊断出患有椎管内肿瘤。这种肿瘤压迫了相应的神经,导致了他的各种症状。医生向他解释了手术切除肿瘤的必要性,并详细说明了手术中的风险和如何降低这些风险。刘先生最终接受了手术治疗,并在术后一周内恢复良好。
椎管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早期症状包括疼痛和麻木。由于这些症状不易引起注意,很多患者在发现时肿瘤已经长得很大。因此,如果您经常出现背部、下肢或上肢不明原因的疼痛或麻木,应及早就医进行筛查。
那是一个普通的下午,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斑驳地洒在病房的角落。我躺在病床上,看着窗外,心里五味杂陈。恶性肿瘤,营养不良,这些字眼像梦魇一样缠绕着我。
我深吸一口气,拨通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医生温和的声音:“您好,请问有什么需要咨询的医学问题?”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您好,我患有恶性肿瘤,营养不良,现在每天吃的东西很少,可以服用瑞能营养液吗?”
医生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可以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一丝希望,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不久后,我收到了医生的处方详情。看着那行字,我心中五味杂陈。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服药期间,我时常感到腰痛,声音嘶哑,无法发声。这让我倍感焦虑,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我又一次拨通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电话:“你好,想再问一下,患者现在腰痛,声音嘶哑无法发声,希望能够解决说话的问题,是应该带他看肿瘤科还是看呼吸内科呢?”
医生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病情,然后说:“是什么部位肿瘤呢?”我回答:“左肺肿瘤并骨转移可能。”医生沉吟片刻,说:“建议看肿瘤科。”
我心中一紧,但同时也感到一丝安慰。至少,我知道了下一步该怎么做。
在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帮助下,我顺利地完成了治疗。虽然过程艰辛,但我从未放弃。每当我想起那段日子,心中总是充满了感激。我想,这就是生活的力量吧,无论多么艰难,只要我们不放弃,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如今,我已经康复出院。每当看到阳光洒在窗台上,我都会想起那段日子。我想,这就是生活的意义吧,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地去面对,去挑战。
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啊?如果有的话,你们又是怎么度过的呢?
一名年轻女性患者因头痛和呕吐就诊,检查发现她患有右侧顶枕部巨大镰旁/窦旁巨大脑膜瘤,并且左下肢肌力有所减退。由于肿瘤位于脑功能区,手术风险较高,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运动功能损害,甚至偏瘫。但是,在本例中,患者不仅没有出现神经功能损害,原先因肿瘤受损的肌力也得到了恢复。
这次成功的治疗归功于术前仔细的影像学评估和周密的手术计划;手术过程中,医生展现了足够的耐心和精细的操作技巧,尽可能避免了手术副损伤;此外,平日的思考和积累改善手术预后的操作技巧也是确保手术效果的关键因素。
那是一个普通的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医院的走廊上,我独自一人,脚步沉重地走向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咨询室。
“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咨询的医学问题?”医生的声音温和而关切。
我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医生,我想问下乳腺癌骨转移是晚期了吗?”
医生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要做FISH检测。”
我的心猛地一沉,FISH检测,那意味着肿瘤大,做不了手术,还是因为骨转移了做不了手术吗?我紧张地问。
“做了。”医生回答。
“骨转移。”医生的声音低沉。
“晚期病人做手术没意义。”医生的话像一把锋利的刀,直刺我的心。
“我是晚期了吗?”我几乎是在问,声音中带着颤抖。
“并没有看到你骨转移的报告。”医生的话让我稍微松了一口气。
“晚期。”医生再次确认。
“晚期。”医生重复,这一次,我听清了。
“只能做化疗。”医生的话让我感到绝望。
“不用发了。”医生的话让我感到一丝安慰。
“不是和我说的中期吗?”我忍不住问。
“晚期。”医生再次回答。
“你这个要去肿瘤科看。”医生的话让我意识到自己可能走错了科室。
“谢谢你。”我礼貌地说。
“不要去什么外科看。”医生提醒我。
“温馨提示:疫情期间,去医院就诊请戴好口罩,勤洗手,积极防护,保护自己~祝您早日康复,再见!”医生的话让我感到温暖。
我走出咨询室,心中五味杂陈。我没想到,乳腺癌骨转移竟然是晚期。
我回到家中,看着窗外的阳光,心中充满了无奈和绝望。我该怎么办?我该如何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
突然,我想起了医生的话:“你这个要去肿瘤科看。”我决定,我要去肿瘤科,我要找到治疗的方法。
我拿起手机,拨通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电话,预约了肿瘤科医生的复诊。
我告诉自己,我要坚强,我要活下去。
我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啊?有没有人能给我一些建议?
幸好我在京东互联网医院咨询过,病情才没有加重。大家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又没时间去医院挂号看病的话,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健康没有小事,平日里大家也要多注意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
最后,我想说,无论生活给我们带来多少磨难,我们都要坚强地活下去,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它。
在控制肿瘤性疼痛和某些顽固性疼痛方面,吗啡类药物是常用的选择。然而,部分患者在使用大剂量吗啡类药物后仍然存在副作用或疼痛未能完全缓解的情况,或者由于消化道肿瘤等原因无法口服药物。在这种情况下,椎管内使用吗啡类药物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
通过植入特制的管道到硬膜外或蛛网膜下腔,实现了持续给药。根据患者的需求和经济能力,可以选择将完整的给药装置埋置在腹部皮下,或者只埋置通道接头并外接给药装置。定期或不定期地调整药物用量并加药,以满足疼痛状况和药物使用情况的变化。通过适当的管理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比于传统的口服给药方式,椎管内使用吗啡类药物具有显著的优势。首先,疼痛控制效果更好。除了使用吗啡类药物外,硬膜外和蛛网膜下腔还可以使用适量的局部麻醉药物,阻断疼痛感觉的传入,从而减少吗啡的用量并增强镇痛效果。其次,使用吗啡的剂量更小。由于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因此达到相同的止痛效果所需的硬膜外和蛛网膜下腔吗啡的使用量仅为口服剂量的1/40和1/300。最后,副作用更少。由于明显减少了吗啡类药物的使用剂量,并且不经过胃肠道吸收,因此减少了副作用的发生。
尽管癌症的早期筛查和预防常识已经广泛普及,但其发病率仍然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选择在进行西医手术、放化疗、靶向药治疗的同时,使用中医中药进行巩固治疗。事实证明,中医药在这方面并未让人失望,随着深入治疗,癌症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五年生存率明显提升。
然而,作为物品,中药也存在质量问题。每年国家都会组织打假活动,但层出不穷的造假事件仍然让人担心自己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例如,最近的“西安奔驰车发动机漏油事件”和“长安妇保院孕妇输液药物已过期3个月事件”等都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中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古代医家曾用中药治疗无数疑难杂症,疗效甚佳。然而,现代中药治疗效果有时却不尽人意。这是否是医者的医术不精,还是药品的质量问题?或许两者兼有。对于癌症患者来说,选择医术精湛的中医肿瘤专家非常关键。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的药品质量必须有保证,才能药到病除。
在门诊治疗中,一些外地患者会到当地配药,但用药后没有明显效果,甚至出现了胃不适等症状。追根溯源,问题可能出在所用药物的质量上。治疗肿瘤的药物非常精巧,稍有不当就会影响疗效。例如,有些治疗癌症的药物当地没有,就用别的药代替;有的少了几味药;有的中药产地不同;有的中药炮制方法不同;有的中药中掺杂了次品劣品等。因此,很多时候并不是中药没有效果,只是我们没有用对药。
以下几个因素会影响到中药的质量:一、产地;二、野生与人工培养;三、采收季节以及炮制方式;四、配伍;五、储藏时间和环境;六、人为掺杂。为了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千万不要贪图便宜,药品质量非常关键。无论在哪里配药,都必须确保药品质量没有问题,以便用药后得到预期的疗效。
我还记得那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仿佛世界都在向我微笑。可当我从医院走出来时,心情却如同被乌云笼罩一般。医生的话在我耳边回荡:“你患了直肠类癌。”
我感到世界都在旋转,仿佛自己置身于一个陌生的梦境中。直肠类癌?这不是老年人的病吗?我才三十多岁啊!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但医生的表情和语气却让我无法逃避这个残酷的现实。
我开始疯狂地搜索关于直肠类癌的信息,希望能找到一丝希望。泄泻、脾虚……这些症状我都有过,但我从未想过它们会是癌症的征兆。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真是太大意了。
我决定去京东互联网医院咨询专家。通过视频连线,我见到了肿瘤科的医生。他告诉我,虽然直肠类癌听起来很可怕,但如果及早发现和治疗,治愈的可能性非常高。手术切除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且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完全治愈。
我问医生,是否需要立即进行手术。他说,虽然手术越早越好,但也要考虑到病情的发展和个人的身体状况。我的肿瘤只有1-1.5厘米,属于小肿瘤,可以等待一段时间再进行手术。同时,他也建议我尽快去大医院进行手术,因为大医院的设备和技术更先进,手术的成功率也更高。
我开始担心等待的时间会不会让病情恶化。医生安慰我说,直肠类癌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一个月内不会有太大变化。只要我按时复查,及时进行手术,就不用太过担心。
在等待手术的日子里,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会得这种病?是不是因为平时不注意饮食和锻炼?我决定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坚持每天运动。希望通过这些改变,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战胜病魔。
手术的那一天终于来了。我在手术室外等待,心中充满了焦虑和恐惧。可当我被推进手术室时,我突然想起医生的话:“不要紧,手术切除了就好。”我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好的。
手术很成功,医生说肿瘤已经被完全切除。虽然恢复期有些艰难,但我坚信,只要我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经历虽然痛苦,但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希望我的故事能够帮助其他人,提醒他们要及时关注自己的身体,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也要感谢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医生们,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耐心解答,让我在最困难的时刻找到了希望和勇气。
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PNETs)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身体部位,包括肺、肝、肾、胸壁、骨、头颈部及四肢皮下组织、会厌、卵巢、子宫、后腹膜等。该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和复发性,治疗效果不佳。以下是对两例胸壁PNETs患者的临床分析和治疗经验总结。
病例1:一名9岁男孩,发现背部肿块并伴有右胸痛和发热。CT扫描显示右第Ⅸ后肋有破坏,局部胸膜增厚,右背部软组织增厚。穿刺抽取组织病理检验为PNETs。该患者接受了11次化疗和2次放疗,期间进行了自体骨髓移植。化疗4次后,CT检查显示背部软组织影已基本消失。目前,该患者已生存6年,无特殊不适,各项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病例2:一名19岁女孩,主诉咳嗽半年,左侧胸痛、胸闷四个月。体检未见异常。超声检查发现左胸腔内6厘米无回声区,距皮肤4厘米。左胸腔内探及10╳7cm实质性包块。病理报告显示为PPNETs。该患者正在接受化疗。
PNETs在病理学分类上分为中枢型(CPNETs)和外周型(PPNETs)。PPNETs是神经器官以外发生的多种原始小细胞的恶性肿瘤。肿瘤肉眼观察多有明显的分叶或不规则,多数呈浸润性生长;切面呈灰白灰黄色,实质性,质韧或脆,经常可见广泛出血及坏死。PPNETs临床少见,多数文献认为好发于青年及青少年,但也罕见有较高年龄发病者。该病由于侵袭力强,手术后易复发,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化疗及放疗的综合性治疗,文献报道多数认为预后较差。然而,结合本文的两例病例,化疗及放疗效果尚好,提示该病应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为好。
化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的全身性治疗手段。它通过化学药物杀死肿瘤细胞、抑制其生长繁殖和促进分化来达到治疗效果。然而,化疗也会对正常细胞和免疫系统造成伤害,引起一系列副作用。
以下是11种常见的化疗副作用及其应对方法:
肝癌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治疗方式多样化。根据欧美的严格肝癌肝移植入选标准,只有符合米兰或者UCSF标准的肝癌患者才能有资格接受肝移植手术。然而,一些肝癌患者在接受抗肿瘤治疗后,肿瘤可以降期至符合米兰标准以内,这引发了一个问题:这些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肝移植?
尽管有一些回顾性研究表明这种做法可行,但还缺少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意大利开展了一项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主持者是Mazzaferro教授。该试验的流程比较复杂,招募的患者是超过米兰标准的肝癌患者(但不能太晚期,需要血管侵犯或肝外转移),他们在接受局部治疗、手术或系统治疗后(根据MDT的决定选择何种治疗),部分患者的肿瘤可以被成功降期。
对于成功降期的患者,再接受3个月的观察,如果过了观察期之后,患者的肿瘤依然稳定的话,再接受随机分组,按照1:1的比例随机接受肝移植治疗或非移植的其他治疗。3个月的观察期的设计虽然拖延了研究进度,但是非常有必要。因为有些患者的肿瘤在局部治疗后,肿瘤负荷很快下降,但这可能只是临时现象,治疗之后可能很快就进展。在观察期内,患者最多只能接受索拉非尼这样的抗肿瘤治疗,不能其他抗肿瘤治疗。
这项研究被提前终止,原因之一是欧洲肝癌肝移植的标准放宽了,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研究入组病人太困难了。研究从2011年持续到了2015年,一共4年,最终也只有45例患者接受随机分组,分别有23例和22例患者入组肝移植和非肝移植组。研究本来分两个阶段,但在2b期的阶段就终止了。2b期主要研究终点是5年无肿瘤相关事件的生存率,肝移植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6.8%和18.3%,5年生存率分别是77.5%和31.2%。这表明,如果一开始肿瘤分期超过米兰标准的肝癌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肿瘤成功降期,并且条件允许的话,这时候接受肝移植手术,生存期应该比接受非移植治疗要强很多。
然而,这项研究没有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降期患者接受肝移植之后的长期疗效与一开始就符合米兰标准的肝癌接受肝移植的效果相比会怎么样。因为只有证明前者不劣于后者,才算是更强的理由允许这部分患者接受肝移植。值得注意的是,肝癌的药物治疗取得了很多进展,特别是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例如“可乐组合”和“T+A”组合)抗肿瘤活性很强,甚至可以使部分患者的全部肿瘤细胞被杀死。因此,晚期患者可以先试试药物治疗,没准出现很好的疗效,如果效果不好再接受肝移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