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患有抑郁症,不去上学,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孩子?

患有抑郁症,不去上学,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孩子?
发表人:京东健康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导语:好多孩子患有抑郁症,出现厌学,网瘾,人际交往问题。家长非常着急,其实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不过确实需要一段时间.

 

下面是真实案例展示,希望给家长和孩子一些启示

 

性别:女,年龄:21岁 大一下半学期时开始休学至今 ,目前大二。

 

2019年4月12日,咨询师接到来访者母亲电话,自述女儿从上高三(2016年9月)起就陷入抑郁状态, 2017年2被北医六院诊断为中度抑郁症,目前正在服药期间,希望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走出抑郁。

 

咨询经过:

 

本人自述:

 

我从小就学习好,班里、年级排名靠前,喜欢音乐、美术,中考结束后考入一所重点中学并一直排名在全年级前10名。

 

高二分班时,本来自己想进文科班学美术(艺术类),但父母认为自己的数、理、化成绩都很好,担心学美术未来不好找工作,坚持让自己上理科班!我心里虽然很不情愿,但迫于父母的压力只得进了理科班。

 

 

之后在班级里渐感压力过大,一方面想再向前冲几名,进入全年级前十名,一方面怕排名在自己后面的同学赶上自己,每天都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开始失眠。

 

与同学处理不好关系,只有一个玩的好的女生,其他女生基本上都不跟自己来往,尤其难受的是,一个宿舍六个女生,其他五个很排斥自己,心情非常苦闷。坚持到高三,与母亲的关系越来越糟,不断吵架。

 

高三月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每考完一次,就要大哭一场,坚持到2017年3月,实在无法在学校待下去,暂时回家复习。

 

2017年6年参加高考,考上一所一本,本人很不甘心,想复读再考,上985或211,但父母坚持让自己去上,于2017年9月入读大学。

 

大一期间,与同学关系处理不好,二大时开始挂科二门,无法适应学校各种要求,于2018年10月办理休学手续,回家静养。在母亲找我做咨询之前,已经跟三、四位咨询师做过咨询。

 

咨询次数:10 次及以上

 

案例类别:抑郁症

 

运用的技术:后现代疗法

 

咨询经过:

 

第一:赋能

 

咨询师采用后现代理论中叙事疗法技术,相信来访者是她生命的主人,带着一颗好奇心,去了解她是怎么在“抑郁”的影响下还可以参加高考并考上大学的。用正向的思考去替代她思想中“我不行,我什么都做不好”等负向的信念。

 

 

通过一个个“例外”故事的发现,赋予来访者能量,看到来访者内在的力量,看到自己有能力的一面,相信自己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差。

 

第二:进行自我探索,了解自己

 

当来访者开始看到自己的力量时,再从行为蓝图上升到意义蓝图,了解什么是“我”,我拥有什么样的特质、品德、能力、信念、理想等,我想让我成为什么样子?

 

第三:适当引入正念冥想

 

让来访者接纳自己,接纳自己当下所有的状态,允许自己所有状态出现,可爱的、不可爱的、糟糕的、讨厌的,当负向思维出现时,立即停止对自己的评价,让所有的观念都被自己看到和允许。

 

第四:调整亲子关系

 

来访者和父母的关系不好,上高中的时候上文理科是父母要求她读理科的,考大学的时候想复读,但是父母也要求她去上大学。

 

通过咨询发现她的父母是比较强势的,从小对来访者要求比较高,比较严格!他们的亲子关系是比较紧张的,感情也是疏离的,并不是很亲密。

 

采访者的人际关系不好和亲子关系紧张是有关系的,因为亲子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如果亲子关系有问题,那么和别人的人际关系往往也是有问题的。

 

他的父母比较强势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不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和孩子平等的沟通,并且以为孩子好的名义为孩子作出选择。孩子这次患抑郁症对父母打击也是很大的,他们觉得自己的教育很失败!怀疑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

 

在做孩子心理问题的咨询中,如果能联系到父母,我一般是联系父母,并且要求父母配合,这样的咨询效果往往会更好!

 

在咨询过程中通过和父母沟通改变了,他们的亲子相处和沟通模式,父母一开始多主动和孩子沟通并倾听孩子的心声,亲子关系得到改善,沟通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父母能够平等地和孩子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

 

 

在和孩子的咨询中,鼓励孩子和父母沟通,并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学会适当表达对父母的情绪!来访者休学期间,安排他们进行一些共同的亲子活动,建议父母带她出去旅游!在我们共同努力和父母的配合下,来访者抑郁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

 

第五: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问题是困扰来访者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在大学,学习不是那么重要了,而人际关系更重要了!

 

如果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会容易被孤立,也容易出现孤独,抑郁、焦虑等情况!那么在咨询过程中会分析她在同学和寝室的关系,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应该该怎么做,返校之后,在现实的和人交往中提升她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她逐步觉得在寝室能够呆下去,最后和寝室的关系变得比较好,在学校上学感觉比较舒服的。

 

咨询时间:

 

从2019年4月开始,固定每周一次,经过七个多月的咨询,于2019年11月后重返大学,与同宿舍室友关系良好。现咨询仍然坚持,改为隔周一次。

 

经验感想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本人不急、不燥,用尊重、坦诚和爱陪伴来访者,允许她所有状态的出现,允许她成为她自己,允许她可以按照她自己的脚步来走她自己的路。

 

家长年龄大了,思想比较难改变,改变的过程是比较困难,一定要有耐心!但是家长的配合对于孩子的咨询真的很重要,这个努力是值得的!

 

温馨提醒: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孩子出现问题之后,家长往往比较着急,希望一次咨询就能解决问题。但心理疾病也是一种病,常言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心理疾病的治愈比生理疾病要难很多,往往需要进行系统咨询,才能逐步改善。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抑郁症是一个很难缠的“精神感冒”,如果处理不当,或许对患者来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严重的会有轻生的念头和行动,甚至做出痛苦的抉择,遗憾终生。抑郁症是最常见的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那么罹患抑郁症以后,应该怎样和抑郁相处呢?

     

     

    一、走出去

     

    环境要变,抑郁情绪一旦产生,会对现存环境中的特定事物或者事件产生极大地反感和厌恶。此时改变环境,对于抑郁患者来说或许十分重要。毕竟让自己远离产生不良情绪的产生根源,对于控制抑郁情绪帮助很大。

     

    二、宣泄出去

     

    一定要学会宣泄,无论是找心理医生,还是自己的好友,还是自己的家人,一定要找一个能听你讲述自己内心不愉悦的感受的地方。而最好是专业的心理医生或者是医务人员,只有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出去,才能有效地减少心理压力,减少做出错误抉择的可能性。

     

    三、正规治疗

     

    仅仅靠活动和发泄,并不一定能纠正自己轻生的念头,如果自己真的有轻生的念头,个人建议一定接受正规医生的正规治疗,药物的干预在此时可能已经不可避免,而药物产生的作用也会非常重要。

     

     

    四、找人陪伴

     

    一旦有轻生念头,一定记得找人陪伴,或者在自己做出轻生决定之前,拨打心理咨询热线,因为很多人会为此做出努力。你不是孤单的,你和我们都在同一个地球,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天空下,所有人都不会舍得你轻易的离去。

     

    看懂了吗?经过正规的治疗,绝大多数抑郁患者都会走出去,而且我曾经说过,所有有过轻生念头的抑郁症患者,走出去阴霾以后,都会发现这个世界的另一面是多么的美好。

     

    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 一些家长以为,抑郁症只是现代社会中大人们易患的疾病,自己的孩子还是个学生,怎么也得了这种病呢?其实抑郁症不分年长年幼,这些年更趋向低龄化,在大、中、小学生中都较为多见,而且又各有特征,与非病理情绪行为具有相似性,往往令人难以分辨。家长、老师及非专业人员,倘若发现孩子有下列情况,并持续了一定时间(3个月以上),脑子里就该多一个问号:他们是否患了抑郁症?

     

     

    1.儿童抑郁症:

     

    主要见于小学生,年龄范围在7-12岁之间。诱发因素有:在学校受到某些小挫折和委屈,听见父母吵架,有的女生发病在月经初潮阶段。

     

    特殊表现:(1)情绪悲伤。变得经常哭泣,产生一些奇怪的念头,如“妈妈不要我了”,“老师不喜欢我了”,“没选上班干部”,“没得到小红花”,“我以前做过某某错事”等,有时会突然说出“活着有什么意思,死了算了”这种不着边际、令人费解的话来。(2)行为退缩。较长时间不去上学,对学校有种说不清理由的回避。无论家长如何做工作,孩子就是举步维艰。有的孩子也为耽误了课程着急,答应明天一定去上学,但到时还是不能去。(3)抑郁躯体化。孩子变得体弱多病,经常诉说头痛、胸闷、腹痛,不愿进食等,做检查没发现什么问题,按躯体疾病治疗或吃些补养品也不管用。

     

    2.少年抑郁症。

     

     

    见于初中学生,年龄范围在12-16岁之间。诱发因素有:自尊心受挫,家庭教育方式不良,父母离异,痴迷上网等。

     

    特殊表现:(1)过分自责。当一两次考试成绩下降,别人超过自己时,就持续郁郁寡欢,脑子钻进“自己很差,以后周围的人会瞧不起我”的牛角尖中,任凭家人如何劝说,始终不能从痛苦中摆脱出来。(2)情绪偏激。经常发脾气,见什么都烦。吃喝拉撒睡等生活节奏变得缓慢和杂乱无章,无论家长指出的对否,总是以对抗的姿态加以反驳。(3)心理闭锁。变得孤僻,无言无语,一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与家人谈话交流,其内心想些什么,为何这样,说也说不清楚。(4)节食减肥。开始注意自己的身体,原本体重正常却偏要减肥,每天三餐小心谨慎,斤斤计较,当减得面黄肌瘦、无法学习时也不思悔改,抑郁与厌食形成恶性循环。

  • 脾虚是什么,中医里脾的作用是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脾虚会导致运化失常,进而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贫血等症。

     

     

    脾虚的结果首先是营养不足,不管孩子是胖是度,都会感觉轻飘飘的没有力,肌肉没有正常发育起来。长期脾虚还会影响到肺,“脾吐生肺金,脾胃生发的“气”有益于肺气,肺气不足会让人体的毛发和皮肤受到影响,具体表现为皮肤干黄、头发无光泽等。有些小孩儿头发发黄干枯,这就是肺气不足的缘故。如果孩子长期脾虚,那么就不仅仅是这些问题了,孩子的整个体质都发育不好,身心健康会受到很大影响。

     

    脾虚是一种不足之症,应对的方式自然就是“补不足”。可是在给孩子补脾之前,家长一定要弄清楚孩子脾虚是哪一种类型,不然一通乱补,很可能会运得其反。脾虚有两种类型,分别是牌阴虚和脾阳虚。分清了症型,给孩子补的时候才能够“对症下药”,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脾阴虛的特点

     

    脾阴虚还有个说法叫脾精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各个部分都要依靠脾气散布脾精来滋养,所谓“脾精”可以理解为脾胃所运化的饮食中的营养物质。

     

    饮食营养不足是脾阴虚的一种原因。但现代社会温饱回题已经解决,饮食均衡也受到大多数人的重视,如果饮食营养来源充分的话,脾精怎么会不足呢?往往就是因为孩子特別爱吃肉不爱吃蔬菜水果。因为肉类中的各种激素太多,进食过多的肉等于摄入了过多的激素,激素是阳性的,阳有余就害到阴,导致胃阴虚或者脾虚不运,从而造成没有足够的脾经可以布散。

     

     

    脾阴虚5个外在表现

     

    1、从中医的望闻回切角度逐一来看,望孩子面部,下眼袋明显肿大,与周围肤色相比微微发红,嘴唇则颜色鲜红,让孩子伸出舌头来,可以看到他舌头瘦小,同样颜色鲜红,尤其不正常的是舌苔很薄,甚至没有舌苔。闻倒是没有异常。

     

    2、问孩子自己,他往往觉得自己眼睛干、口干、心烦、大便干爆、手心脚心都发热,喜欢喝冷饮。

     

    3、问孩子家长可以知道孩子夜里盗汗,吃了饭以后孩子肚子鼓鼓的,半天下不去。

     

    4、切孩子的脉象会有脉搏特別快、脉象躁动的特点。

     

    5、脾阴虚的孩子闲不住,好像有多动症一样,整天又跑又跳的,有些家长觉得这孩子充满了活力,其实不是好事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对抗抑郁症除了患者要及时就医,家人朋友也要给予关心理解。

     

    案例

     

    芳芳,女,33岁。

     

    我得抑郁症是不知不觉的。去年1月,我发现我的工作能力莫名其妙地不行了,对工作不像以前那样应对自如,记忆力也不像以前好,反应没有原来那么快,处理问题也不够决断了。

     

    慢慢地,情绪也出了问题,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甚至对吃、对玩,都觉得没意思。本来睡眠就不好,这个时候呢越来越糟糕,每天睡觉的时间,逐渐从五六个小时,减少到三四个小时,每天都很累、很疲惫。

     

    很多人都想当然地认为,抑郁症就是心情不好、不快乐。其实不是这么简单的。

     

    抑郁症对人最大的伤害,不是情绪好不好。正常人也有情绪不好的时候。不开心就不开心,有什么关系?谁能保证永远开心?

     

    开心不是生活的必备条件。抑郁症最痛苦和最可怕的,是动力缺失,能力下降,这会让你觉得自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当我发现自己可能有抑郁症时,我告诉了家人,家人认为我没有病,不能理解我。因生活所迫,我几度努力工作,都是被不可名状的烦恼而障碍,最后只有放弃工作。

     

    我常常以泪洗面,也曾有过轻生的念头,每天被恐惧,压抑,烦恼,嗔恨等情绪笼罩。

     

    家里一点细微的声音,小孩的欢声笑语,家人们进出房间的动静等足以让她我崩溃,我常常彻夜无眠,内心的痛苦莫可名状。

     

    后来,我几度寻医求治,被诊断为抑郁症,医生总结说问题不大,吃药就能缓解。我记得是一种白色的药片,一天三次,吃了一个星期后,之前仿佛在全身游走的烦躁情绪,渐渐平息下来,心情没那么差了。晚上虽然睡不好,但是能睡一点了。

     

    除了吃药,我还定期去看心理咨询师,她会帮我疏导自己的情绪,让我渐渐看到了久违的灿烂阳光,阴郁的心情也被一点一点照亮,病情逐渐好转。

     

    一个月后我去复诊,感觉自己像换了个人,原来那个活蹦乱跳的自己又回来了。

     

    虽然我现在也会有复发的时候,但是,克服了第一次抑郁症,就算后面复发,我也觉得很容易去战胜了。即使现在,我再想起那段靠安眠药都睡不着的日子,感觉也没那么可怕了。

     

    抑郁症虽然是心理疾病,但和躯体疾病一样,及时治疗是关键。通过接受正规治疗,按时服药,抑郁症也是可以战胜的。

     

    许多战胜抑郁症的人群,虽然抑郁症恢复的方法各有不同

     

    但是基本都离不开这几点

     

    一.正视自己的问题,及时就医,接受正规治疗

     

    很多抑郁症患者会想自己怎么会得了精神疾病?简直是奇耻大辱!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坚决不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因而讳疾忌医,不想让别人知道。但现在我想告诉大家,得抑郁症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

     

    抑郁只是因为你以前太累了,生命能量流失了,它提醒你需要调整,需要体养生息,得到更多的关照和支持。对于一个患者来说,打破病耻感,,积极治疗,树立信心,坚持到底,抑郁症就不可怕,是可以治好的。

     

    二.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抑郁症最痛苦和最可怕的,是动力缺失,能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劲,这会让你觉得自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因此,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哪怕是正常人轻而易举都可以做到的,抑郁症患者也努力去做,你只要做成了,就会有一种成就感。例如,写出一段表达自己的话语,整理好自己的房间等等。

     

     

    曾经你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而现在通过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你发现了自己存在依然有价值,依然可以做很多事情。通过完成小事件,你积累了自己的成就感,你的自信心也会回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抑郁的症状也会一点点消失。

     

    三.亲人朋友的鼓励与支持

     

    亲人朋友的鼓励与支持相当于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一个抑郁症患者通过自己单打独斗去对抗抑郁是很难把抑郁症治好的。

     

    我们处在一个社会中,必须与这个社会建立起关系,身边最亲的人就是我们最重要的人,利用好他们,从他们那里寻求帮助,你会恢复的更快。

     

    最后,我想提醒所有的抑郁症患者,无论什么样的情况下,一定要坚持一个底线,就是绝不自杀。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有好起来的可能和希望。

     

    坚持做到几件事

     

    第一,就是不自杀;

     

    第二,按医嘱吃药,一粒都不少;

     

    第三,努力多吃点饭,增强抵抗力;

     

    第四,如果体力允许,哪怕多走一步路也行,加强锻炼。

     

    对抗抑郁症除了患者要及时就医,家人朋友也要给予关心理解。只有形成个人与家庭和社会的双向互动,抑郁症才能好得更快。​​​​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一、焦虑抑郁状态的治疗:

     

    (1)治疗目标:缓解或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及伴随症状,最大限度的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在躯体疾病治疗的同时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和躯体感受,激发患者对治疗的主观能动性;增加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存质量;预防复发。

     

    (2)治疗原则:综合治疗(基于评估的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心理社会家庭干预、物理治疗等)、长期规范化治疗(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个体化治疗。

     

    (3)治疗周期:一般情况下,新型抗抑郁药在1~2周内起效,1~2月时效果最明显,2~3月可以达到临床痊愈。专家的共识推荐是:首次发作:在临床痊愈后,宜用药维持治疗6个月至1年以上,药物剂量尽可能保持或略低于治疗剂量。首次治疗用药是否到达足够剂量和足够疗程、效果如何、是否坚持维持治疗等,是影响复发的关键因素。近5年有2次以上复发者,宜维持治疗2~3年以上。3次以上复发者,宜长期用药。

     

     

    二、焦虑抑郁状态的注意事项:

     

    (1)焦虑抑郁状态只是一种初步印象,严格说来不是具体疾病的诊断,精神科医师应该在后续诊治中尽可能明确诊断及有针对性的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综合科医师来说,在进行抗焦虑抗抑郁治疗2-4周后效果不理想,应及早请专科会诊明确诊断及规范治疗。

     

    (2)患者普遍存在服药种类较多、对诊治不信任不放心、治疗依从性差、对不良反应敏感、社会生活严重受损、反复就医消耗大量医疗资源及增加家庭经济负担的现象。因此需要患者及家属特别注意:每天按时服药;某些药物可能几周后才会起效(非本二氮卓类药物);症状改善后需要继续服药;不要自行减药停药;及时就医指导如何处理不良反应、定期监测肝肾等脏器功能和其他相关问题;及时合理安排日常活动或自己喜欢的运动;尽可能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等。

     

     

    (3)服药期间禁用或慎用酒精及减肥类药物、其他精神活性物质,减少吸烟。

     

    (4)存在共病需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时请一定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苯二氮类药物(安定类)起效较抗抑郁药(具有抗焦虑作用)快,早期应用有助于帮助患者改善睡眠和减少使用抗抑郁药物早期出现的不耐受现象。但是不建议长期使用该类药物。

     

    (6)焦虑抑郁状态障与社会心理因素、脑结构和功能异常、遗传、生长环境、反复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及灾难性的认知等因素相关,因此需要综合性治疗,如基于评估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家庭社会干预、文体活动等,单靠药物治疗许多患者不能“除根”。

  • 在门诊经常碰到这样的患者,身体检查未见异常或者问题不大,但是总感觉自己患有某种疾病,情绪上比较焦虑,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出现这种情况可分为一下几种原因:

     

    1、患者以前有过某种疾病,以我所见到消化门诊的患者为例,很多胃肠疾病患者因为长时间受到病痛的折磨导致思想比较紧张,易焦虑,加之患者本人“心眼小”,总是总爱胡思乱想,在疾病治愈之后只要身体稍微一不舒服,就怀疑自己又得病了。

     

     

    2、体质差异。有个别患者对疼痛或者疾病的耐受能力比正常人差,正常人感觉不是什么大事的异常感觉出现在这部分人身上则会让他们异常难受。不是因为这部分人娇气,而是他们疼痛中枢比较敏感。

     

    3、精神处于焦虑抑郁状态。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加使很多人精神上比较紧张,很多人处在焦虑抑郁的状态之中,旁人可以清晰的感觉到其焦虑抑郁,但是患者本人却从不承认。总是怀疑自己得病了,各种检查却没有异常的提示。这种情况下则需要及时采取心理或者药物治疗。

     

    生活上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改善这种情况:

     

    1、多从事一些劳动,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这样能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之不要过分的关注自身感觉。在门诊碰到这样的患者我们也是建议她多干活,让自己忙碌起来,问题就迎刃而解。

     

    2、适当的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对于退休在家的老人因为突然的闲了下来总是会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闲下来了总爱胡思乱想,问题就会随之而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下棋、跳舞、养花和动物等都有助于注意力的分散。

     

     

    3、家人给予足够的关心,多开导患者,尽量不要激惹他们。

     

    4、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人无完人,不要对自己要求太过苛刻,试着去享受生活。

     

    5、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心宽,凡事想的开,要使自己的主观思想不断适应客观发展的现实。要注意“制怒”,不要发脾气。

     

    6、当你感到焦虑不安时,可以运用自我意识放松的方法来进行调整。如果处在焦虑抑郁状态比较严重的患者,一定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耐心治疗。

  • 文章首发于 |心声 Mind公众号

     

    当你的配偶、家庭成员或朋友患上抑郁症时,你的帮助与鼓励对他们的康复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帮助他们应对抑郁症的症状,克服负面思维,重拾热情与乐观,再一次享受生活。不过,如果你因此而忽视了自己的需求,照顾他们也可能使你筋疲力尽。今天的这篇文章会告诉你,如何在保持自身情绪平衡的情况下,给予你身边的抑郁症患者以可贵的支持。

     

    如何帮助你身边的抑郁症患者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但可治疗的精神疾病,无论年龄与职业,数百万人都深受其苦。抑郁症会逐渐吞噬他们的生活,给他们带来巨大痛苦,也使患者身边的人无比痛心。无助、受挫、愤怒、恐惧、自责或是悲伤,当你爱的人患上抑郁症时,你的这些情绪都是十分正常的。与患有抑郁症的亲友共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你不照顾好你自己,你也可能会不堪重负。

     

    话虽如此,你仍可以尝试许多可行的方法,来帮助你爱的人。首当其冲的便是学习抑郁症的相关知识,尝试着与他谈论他的抑郁症。不过,在帮助他的同时,也请不要忘记时刻关注自身的情绪健康。照顾你自己的需求并不是一件自私的事,而是一种必需。保持满格的情绪能量,这样你才能为你身边的抑郁症患者提供有力的支持。

     

    了解他们的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病症。请不要低估抑郁症的严重性。抑郁症会逐渐耗尽一个人的能量,让他全无热情与动力。你爱的人无法仅仅就依靠强大的意志力“振作起来”。

     

    患者的症状并非出自他们的本意。抑郁症会使得患者很难与任何人进行深入的情感联结,即使是他最爱的人也是如此。他可能经常说出伤人的话,或者在气头上抨击你。请记住,这只是抑郁症的表现罢了,不是他的本意,要试着相信这些话并非是针对你的。

     

    躲避问题并不会让抑郁症消失。请不要帮助他逃避病症。编造借口,掩饰问题或者是帮他撒谎,无益于任何人。事实上,这只会让他更加不愿寻求治疗。

     

    你无法“治好”他人的抑郁症。不要试着凭一己之力去“营救”你的亲友。这不能指望你,也不是你可以做到的。你实则不需要为他的抑郁症,抑或他快乐与否承担责任。归根结底,康复掌握在患者的手中。

     

    我的亲友是否患上了抑郁症?

     

    家人与朋友总是患者与疾病抗争中的第一条防线。如果你了解抑郁症的迹象与症状,你也许可以在他自己察觉之前便发现问题,而你的支持与关心也会让他在寻求他人的帮助时增添几分勇气。

     

    如果你爱的人出现以下情况,那就要当心了……

     

    看起来对任何事情都不再感兴趣了。他丧失了对工作、性爱、兴趣爱好和其他任何曾令他开心的事情的兴趣,与朋友、家人疏远,回避社交活动。

     

    表现出对生活无望、负面的看法。一反常态地悲伤、易怒、脾气暴躁、挑剔或情绪化,与你谈起他“无助“和“无望”的感受。

     

     

    经常抱怨身体疼痛,例如头痛,胃部疾病和背痛,或者总是抱怨感到疲惫,精疲力尽。

     

     睡得比平时少或睡得太久,变得优容寡断、健忘、没条理、不在状态。

     

    吃得比平时多或少,并且最近体重出现增加或减少。

     

    饮酒增多或滥用药物,可能为处方安眠药或止痛药。

     

    如何与他人谈论他的抑郁症

     

    有时候,和你爱的人谈起他的抑郁症是件很难的事。你也许会担心如果你说出了你的想法,他们会因此生气,感到被冒犯,或是无视你的担忧。你也不确定该问什么问题,怎样鼓励他们。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开启话题,如下的建议会有帮助。不过请记住,做一个有同情心的倾听者比一个建议给予者更重要。你不必尝试着去“治好”他,很多时候,你需要做的仅仅是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就算只是简单地与他面对面说说话,对他而言往往便是巨大的帮助。你可以鼓励他说出内心的感受,并且全心全意,不带判断地聆听。

     

    不要期望一场谈话就可以解决事情。抑郁症患者常常会避开他人,自我孤立。你可能需要一遍又一遍地表达你对他的关心,告诉他你愿意聆听他的诉说。在保持温柔的同时,也请坚持不懈。 

     

    开启谈话的方式:

     

        我最近有点担心你。

     

        最近我注意到你有些不一样,我想知道你怎么了?

     

        我想确认你没事,因为你最近看起来情绪不佳。

     

    你可以问的问题: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感觉了?

     

        有发生什么事让你这样感觉吗?

     

        我现在可以为你做些什么?

     

        你有考虑过寻求专业帮助吗?

     

    请记住,支持他的重点之一便是鼓励他,给予他希望。在交谈时,使用抑郁症患者在病情发作时也能理解和回应的语言往往是至关重要的。

     

    你可以对他说些什么:

     

        你不是孤单一人,有我在这儿。

     

        你可能现在不相信,但是你的感觉是会变的。

     

        我可能无法完全明白你现在的感受,但是我关心你并且想帮助你。

     

        当你想要放弃的时候,告诉自己你可以再坚持一天,一小时,甚至一分钟,只要你能挺过去。

     

        你对我很重要,你的生命对我来说很重要。

     

        告诉我,我能做什么来帮你。

     

    你应该避免说这些话:

     

        这些都只是你的大脑在作祟。

     

        我们都经历过这种时刻。

     

        看看光明的一面。

     

        你有这么多活着的理由,为什么想去死呢?

     

        对你的状况,我无能为力。

     

        就振作起来吧。

     

        你有什么毛病?

     

        你现在不该觉得好一些吗?

     

    自杀的风险是真实存在的

     

    在危机时刻怎么做

     

    如果你相信你爱的人有将要进行自杀的危险,千万不要离开他。请立即拨打120或110,并寻找自杀干预热线。

     

    你也许很难相信你认识和深爱的人会考虑自杀这么过激的方式,但对于一个抑郁症患者而言,他看不到其他出路。抑郁症会模糊他的判断力,扰乱他的思维,最终使得一个理性的人相信,自杀是结束他的痛苦的唯一方式。

     

    当你爱的人患有抑郁症时,自杀是真实存在的危险。因此,了解以下这些自杀信号极其重要:

     

        谈起自杀、死亡或伤害自己,专注于与死亡有关的想法。

     

        表达出无望或自我厌恶的感受

     

        做出危险的或自我摧残的行为

     

        依次与亲友会面并告别

     

        寻找药物、武器或其他致死物品

     

        在一次抑郁发作后突然平静下来

     

    如果你认为你的亲友可能在考虑自杀,请务必尽快告诉他你的担忧。很多人对此感到不适,但请相信,这是你能为意图自杀者做的最好的事之一。开诚布公地谈论他们的自杀念头和感受也许能够拯救一个人的生命。所以,当你为此担心的时候,请立即说出来,或帮助他寻求专业帮助。

     

     鼓励你爱的人寻求帮助

     

    尽管你无法掌控你爱的人的康复过程,你可以鼓励他去寻求帮助。让一个抑郁症患者接受治疗常常是十分困难的。抑郁情绪耗尽了他们的所有力气,所以仅仅是预约一位医生这样简单的事都令人恐惧。同时,抑郁症还会诱发负面的思维方式。他也许会认为,眼下的情况是毫无希望,药石无医的。 

     

    如果你爱的人拒绝接受帮助:

     

    提议他去进行体检。约见一位内科医生而非精神科医生可能会让他没那么焦虑。定期进行体检其实是一个好主意,因为医生可以排除药物导致的抑郁情况。如果医生诊断为抑郁症,他可以将患者转接到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学家那里。有时候,“专业”的建议会给事情带来巨大的改变。

     

    主动帮助他寻找一位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并且在第一次看病时陪着他。找到一位合适的治疗师可能是十分困难的,这往往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帮助他进行电话预约,寻找治疗的可能性,这对于一位已经处于“低能量”状态的抑郁症患者而言可能是巨大的帮助。

     

    鼓励他们列出自己的病痛和症状,再与医生讨论。作为外围的观察者,你甚至可以提醒他你注意到的情况,例如“你似乎在早上感觉更加糟糕”或“你总是在工作前胃痛”。

     

    在治疗过程中给予他们支持

     

    在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便是给予他无条件的爱与支持。这需要你始终保持同情与耐心。而当你面对他的负面情绪,无缘无故的敌意和情绪化举动时,这可能没有那么容易。

     

    给亲友提供任何他们需要(且愿意接受)的帮助。帮助他预约门诊并按时赴约,寻找治疗机会,并督促他及时服药,等等。

     

    对他抱有理性的预期。看着你爱的人在抑郁症的泥沼中挣扎可能是令人沮丧的,特别是当这个过程十分缓慢甚至停滞不前。保持耐心非常重要。即使施以最好的治疗,抑郁症的康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做他们的榜样。鼓励你爱的人养成更为健康,有益身心的生活习惯的同时,你自己也可以以身力行:保持积极乐观,健康饮食,避免酒精摄入和药物滥用,多多锻炼,并且在必要时寻求他人的帮助。

     

    鼓励他们去做事。你可以带你爱的人去做那些令人开心的事,例如去看一部喜剧电影或是去他最喜欢的饭店吃一顿晚餐。锻炼是极其有帮助的,所以尽可能让他动起来,一起出门散步是最容易的选择。做一个温柔而有爱心的坚持者,千万不要因灰心而放弃。

     

    必要时请帮助他们。看起来很小的任务对于抑郁诊患者而言都可能是难以驾驭的。你可以在诸如家常杂务方面提供帮助,但也只限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请注意不要让自己因此而精疲力尽。

     

    照顾好你自己

     

    你会很自然地有想要帮助你爱的人解决问题的冲动,可惜的是,你无法掌控他的抑郁症状。然而,你能掌控的是如何照顾好你自己。保持你自身的身心健康,与你爱的人及时接受治疗是同等重要的。因此,请将关照自己的健康放在第一位。

     

    如何照顾好你自己:

     

    你可以把这段充满挑战的时间看做一场马拉松,你需要额外的营养来保持前进的步伐。在他接受治疗并康复的过程中,以下这些建议也许能够帮助你保持体力。

     

    为你自己发声。当他的抑郁症状另你丧气或难过的时候,你也许会犹豫要不要说出来。事实上,长远而言,坦诚的沟通可以帮助你们维持健康的关系。如果你在沉默中受折磨,让不满蓄积,他也许会察觉到你的负面情绪,因而感到更加糟糕。在压抑的情绪让一切沟通都变得困难之前,请温和地说出你的感受。

     

    筑起边界。你当然想要帮他,但是你能做的只有这么多。如果你的生活也完全被他的抑郁症填满,你自己的健康必定会受到影响,你不可能在24小时陪着他的同时毫无心理压力。对你愿意做和能够做的事情设定一个清晰的界限,这样你可以避免因照顾他而精力耗竭,或是产生怨恨情绪。你不是他的心理咨询师,所以无需担负这个责任。

     

    让你自己的生活维持正轨。在你照顾你爱的人的时候,改变你自己的日常生活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但请尽你所能维持原有的生活计划,保持与你的朋友的联系。如果你爱的人因抑郁症而无法跟你一起外出或旅行,你可以找另一位朋友与你同去。

     

    寻求支持。向其他人寻求支持并不代表着你背叛了你爱的人。加入支持小组,和心理咨询师或牧师谈谈,或是找一位值得信任的朋友倾诉等等,都可以帮助你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你不需要向他们细致地讲述你爱的人的抑郁情况或是泄露你们之间的秘密,相反,你应当专注于你自身的情绪和感受。请选择一个不会打断你,也不会妄加评论你的人,确保你能在他面前以诚相待。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一位患者的自述

     

    一位曾患有抑郁性神经症的朋友回忆患病期间的心身感受,写下这样一段话:

     

    在性情开朗乐观的人看来,抑郁性神经症是可笑的,无非是自寻烦恼,自讨苦吃。抑郁的痛苦,只有患此病的人知道。

     

    抑郁袭来之时,如乌云四合,身心笼罩于黑暗之中。整个人成了行尸走肉,兴趣与活力全无。排遣不去的重重忧虑,使人愁眉不展,有气无力,满嘴苦涩,食欲减退。可怜巴巴的,自卑自馁,今人厌恶自己,羞于见人,信心尽丧,胆小如鼠,连处理日常琐事,也觉步履维艰......

     

    这段话惟妙惟肖地描述了轻度抑郁性神经症的主诉症状。

     

     

    自我诊断

     

    抑郁性神经症的症状主要是围绕抑郁情绪而出现的,例如:

    • 对生活和活动的兴趣显著减退乃至丧失;
    • 心情压抑,忧伤苦闷,悲观消极,丧失希望,对工作缺乏热情,无所乞求,缺乏动力,身心疲惫;
    • 自卑、自责、自我贬低、自我评价下降;
    • 感到生活甚至生命失去意义,愿意长眠不醒;
    • 常将自己的抑郁心情归咎于他人或外部环境,对外界和人际关系失去兴趣,不愿主动与人交往;
    • 自认为病情严重,希望治好,要求治疗。

     

    总起来说是:没有乐趣,没有希望,没有办法,没有精力,没有意义,没有用处。由此引起躯体症状,如疲劳、头痛、耳鸣、心悸、胸闷、腹胀、便秘、失眠、多梦、食欲减退、注意力分散、记忆力衰退等,这些躯体症状可随情绪状态的改善而减轻或消失。

     

    在自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区分两种情况:

     

    一是区分抑郁性神经症与一般性的抑郁情绪。

     

    人们平常都可能产生情绪的抑郁情绪,这种一般性的抑郁情绪情境性很强,通常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好转或消失;抑郁性神经症的抑郁症状在情境改善后仍不能自拔。

     

    二是区分抑郁性神经症与抑都症。

     

    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不仅普通群众常把两者混淆,就是有些读物、网站上也把两者当成一码事。

     

    其实,尽管两者都有情绪抑郁的临床表观,但是,抑郁症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范畴,是精神病,有躁狂或抑郁的发作史,有明显的精神运动阻滞,有自罪观念,有妄想和幻觉,自知力严重缺失;抑郁性神经症属于神经症的范畴,不是精神病,而是神经症,没有妄想和幻觉,有自知力、能与现实保持正常关系。

     

    再有,抑郁症既然是精神病,就有个别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的问题,而抑郁性神经症患者对自己的症状有清晰的自我意识,主动求医。

     

    总之,抑郁性神经症既不能等同于抑郁症,也不能简称为抑郁症。

     

     

    自我探源

     

    抑郁性神经症的病因大致有三:

     

    一是社会心理因素。

     

    生活中遭遇重大挫折,如突然失去亲人、家庭关系破裂、人际关系紧张、生活矛盾增多、工作困难增大,社会出现急剧变化等,作为紧张事件都可能带来精神创伤,得不到及时的调节就可能导致心理失衡从而患抑郁性神经症。

     

    二是个人心理因素。

     

    抑都性神经症患者在人格上有情绪低落、寡言少语、依赖性强、悲观绝望等特征,同样的生活现实,他们就比别人难于承受因而也就容易患病。

     

    三是躯体因素。

     

    如意外伤害、躯体疾病、身体疲惫等,患者担心、紧张、苦闷、沮丧,不能及时排遣,也会致病。

     

    在上述病因中你究竟哪里出了问题,需要毫不隐瞒地做出明确的分析。因为査明病因,是抑郁性神经症自我治疗的必要前提。

  • 作者 | 幺幺七七壮士

    文章首发于 | 心理荷包蛋

     

    这项研究发表在《Social Science & Medicine》杂志上,研究表明,麻将是中国中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几种方式之一,这些活动与降低抑郁症发病率有关。

     

     

    佐治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副教授Adam Chen说:“全球经济和流行病学趋势导致老年人群的精神卫生负担显著增加,特别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精神卫生状况不佳是中国的一个主要问题,占全球精神障碍疾病负担的17%。除此之外,随着中国老年人数量的不断增加,与社会隔离和孤独感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在增加。

     

    参加社会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好处已得到广泛承认,包括美国和日本在内的一些发达国家也做了一些工作,以更好地了解这社会活动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但是,在这些国家之外,人们对社会交往和心理健康的作用知之甚少。

     

    麻 将 / Mahjong

     

    Adam Chen说:“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社会参与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Chen和来自中国华中科技大学的合作者分析了来自于全国代表性的中国健康与退休纵向研究的,近11000名45岁以上的居民的调查数据。

     

    他们研究了抑郁症的症状,并将其与社会参与的类型和频率进行了比较,包括与朋友聚会、打麻将、参加体育活动或社交俱乐部,以及在社区做志愿者。

     

    他们发现,总的来说,更频繁地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与更好的心理健康有关。具体来说,打麻将的城市居民更少可能会感到抑郁。

     

     

    这对研究者来说并不奇怪,因为这一发现与其他研究一致,但研究者们惊讶地发现,与城市居民相比,中国农村居民总体上倾向于报告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

     

    “传统上,中国农村的特色是紧密团结的血亲社区,通常在一个村庄里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家庭。”

     

    研究者们原以为中国农村地区会有牢固的联系和公共纽带,但可能随着许多身体健全的成年人进城找工作,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被打乱了。虽然家庭纽带依然牢固,但农村地区的社区纽带却变弱了。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农村老年人中,打麻将并不能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一种可能的假设是,在中国农村,打麻将往往更具竞争性,有时还会成为一种赌博手段。

     

     

    这些发现可以为卫生工作者设计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指导,以便于改善中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Adam Chen说,这些发现也适用于亚裔美国人社区。年长的亚裔美国人有自杀念头的比例比白人和非洲裔美国人高得多。提高年长的亚裔美国人的社会参与度,可能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内容

    [1]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9/190917115420.htm

    [2]Ruoxi Wang, Zhuo Chen, Yongjie Zhou, Lining Shen, Zhiguo Zhang, Xiang Wu. Melancholy or mahjong? Diversity, frequency, type, and rural-urban divide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depression in middle- and old-aged Chinese: A fixed-effects analysi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19; 238: 112518 DOI: 10.1016/j.socscimed.2019.112518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儿童还不具备和成人一样能全面用语言表达复杂情绪体验的能力,因此,当儿童出现抑郁症的时候要及时的治疗,那么为什么儿童会得抑郁症?儿童抑郁症有那些表现呢?据统计,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抑郁症及自杀造成的负担之和已排在各种疾病的首位。尤其令人感到忧虑的是,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对此,家长、学校、社会应予以高度重视。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导致儿童抑郁症的原因,千万不能被忽视了。

     

     

    虽然引发儿童抑郁症的病因有多种,但最重要的还是精神压力。不少患者幼年时期心理素质较差,自尊心很强,但又很脆弱,心理不稳定,遇到困难就容易产生精神压力。如果儿童长期处在这样的重压之下,那么一个微小的挫折就有可能摧毁其精神,让他们患上抑郁症。

     

    1、学习方面的压力

     

    大体上说,每一种学习障碍都会导致情绪问题,都会使儿童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使自己的信心发生动摇,并感到沮丧和忧愁。而这些情绪问题又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有些学习成绩一贯很好的儿童,由于某一次考试成绩不好,也可能发生抑郁症。

     

    2、父母或老师管教方式不恰当

     

    当孩子出现成绩滑坡或犯错误时,没能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谅解、鼓励,而是遭受到严厉的教训、责骂,甚至体罚,这样极易摧毁孩子脆弱的自信,重创他们的自尊,让他们害怕见到父母或老师,陷入过度担心、害怕的状态,这样就容易发生孤僻、沉默、自卑等抑郁情绪。

     

    3、理应激事件也是诱因

     

    如失去亲人、父母离异、缺乏家庭温暖,以及遭到虐待、抛弃等。

     

    4、家族遗传性因素

     

    在儿童抑郁症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约50%的抑郁症儿童的父母中至少有一人曾患抑郁症。抑郁症儿童在发病以前,个性往往比较倔强、违拗,或表现被动、无能、依赖和孤独。

     

     

    5、性格因素

     

    孩子的性格因素会产生儿童抑郁症,在所有的抑郁儿童中,那些性格过于内心、自尊心过强、心理素质较差的儿童发生抑郁的比例高于那些活泼开朗的儿童,这些儿童一旦遇到一点困难、挫折其内心的精神压力就会过大,长期下去,很容易引发儿童抑郁症。

     

    6、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会使儿童产生抑郁症,有调查显示,患有抑郁症的儿童其所受的来自外界的刺激要高于正常的儿童5倍之多。如过度的惩罚受虐、缺乏家庭的温暖、父母的离异、死亡、遭受意外灾害等对儿童的强烈刺激,使得儿童稚嫩的心灵和臂膀乃至生命之无法承受,导致儿童精神抑郁甚至失常,引发儿童抑郁症。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