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生更换老师适应不良的原因及心理疏导

初中生更换老师适应不良的原因及心理疏导
发表人:京东健康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更换教师适应不良的咨询个案

 

扬扬,女,14岁,是某校初二(1)班的学生。扬扬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学生,是班上的文娱委员,每次学校组织什么活动,她都会很积极地参加,而且总会获奖。

 

虽然她的成绩不是很拔尖,但是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她,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扬扬的班主任王老师是一个年轻的女老师,教的是语文,因为比较年轻,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平时都是有说有笑,像同学们的姐姐一样,大家也都很喜欢王老师。

 

可是在初二下学期的时候,王老师由于工作调动的原因,不再担任初二(1)班的班主任,学校就另派了一位有二十多年从教经验的陈老师来担任班主任,陈老师的教学风格和王老师有很大区别。

 

陈老师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严格,而且不苟言笑,就算是平时课间也很少和同学们一起说笑,因此大家都有点怕陈老师,班上的气氛也不如以前那么轻松。

 

换了班主任后,班上反应最大的就是扬扬。从前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现在变得脾气很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经常和同学埋怨陈老师不如王老师好,说陈老师古板、没有活力,就知道要她们成绩好。

 

扬扬还因为学校艺术节班上表演的事情和陈老师发生了矛盾。扬扬是文娱委员,她觉得这次艺术节班上要出一个“街舞”节目,因为现在很流行,而且大家肯定都喜欢,但是陈老师却觉得街舞太张扬了,老师们不会喜欢的,不同意让她们上,要她们改跳一个轻柔一点的舞蹈。

为此扬扬很生气,竟然和陈老师提出辞职。除此以外,扬扬的学习成绩也大不如前,虽然以前成绩也不是很好,但是怎么也算是中等,现在却越来越差,有一次她以前最拿手的语文竟然考了个不及格,一看试卷,原来扬扬连作文都没有写完。看着扬扬的成绩下降,扬扬的父母很着急。

 

从扬扬的情况看,她很明显是因为更换教师后对陈老师不满而出现的适应不良。对于扬扬来说,陈老师的严谨治学、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却变成了对她的束缚,她因为不满陈老师,就把这种不满表现在自己的学习上,企图用学习成绩下降来报复陈老师。

 

扬扬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学年中突然更换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毕竟不同老师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都是不一样的。

 

 

而且,初中生正处于比较动荡的阶段,生理、心理的发展都尚未完全成熟,更换老师会给他们的重新适应带来一定困难,但其实大多数学生都是能适应的,而像扬扬这种不适应的情况在中学生中也常会发生,只要老师和家长配合工作,问题并不难解决。

 

一、更换教师适应不良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更换教师适应不良的表现

 

(1)情绪化地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意见、主张或要求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更换老师之初。有些学生觉得新老师不如旧老师,有些学生因为新老师不如旧老师那么喜欢他而产生抵触情绪,这时他们会很明显地表现出对新老师的不满。

 

例如,故意在新老师的课上捣乱、不听老师话、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处处与新老师作对,并经常把新老师与旧老师作比较,认为新老师不好,不愿意接受新老师。

 

(2)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愿听老师讲课。这是更换教师以后适应不良的一个比较明显的表现,这种表现比较消极,因为对老师的抵触及不适应导致不愿听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或者开小差。

 

 

 

(3)学科成绩下降,并埋怨老师教得不好

 

对更换教师不适应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学科成绩明显下降,并且把这个失败归咎于新老师教得不好。这是更换教师后可能出现的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

 

学生因为不适应新教师的教法,影响了他们的听课效率,同时也会影响他们的学科成绩,致使他们学科成绩下降,学习成绩受到影响。

 

(4)严重者甚至逃课、逃学

 

更换教师适应不良最严重的就是与新老师有严重冲突,导致为此而逃课、逃学。初中学生还是处于比较感性而且叛逆的阶段,对于一些问题还不能比较理智地去解决。

 

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和老师对着干,甚至不惜作出一些违纪行为来与老师对抗,以发泄对老师的不满。

 

(二)更换教师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

 

(1)新老师与旧老师的教学风格迥异, 反差很大,使学生不能适应

 

不同的老师教学风格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旧老师教学风格比较随意,课堂管理比较宽松自由,而新老师教学风格比较严谨,课堂管理要求比较严格。

 

对于已经适应了旧老师的学生而言,新老师理所当然地就不如旧老师,他们会觉得新老师古板、不近人情,因此,导致不适应情况的出现,抵触情绪也就在所难免。

 

(2)部分学生因为在新老师处“失宠”而出现适应不良

 

老师面对一个班那么多的学生,不可能每一个人都照顾周全,总会有被疏忽的学生,而如果这些学生过去曾经备受旧老师重用,现在就会觉得新老师不喜欢自己。这种与过去“地位”上的悬殊对比,就会使这些学生产生不良情绪而出现适应不良。

 

(3)初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导致出现更换教师适应不良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的自立和独立要求开始增强,并逐渐认识到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压力和约束,因此,这个时期他们出现了很明显的叛逆心理,但其实这是他们渴望摆脱成人的束缚,渴望独立的一种表现。

 

而在这个时期更换教师,尤其是频繁地更换教师,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不受重视的心理。他们觉得学校并不重视自己的班集体,因此,把这种不满情绪体现在新老师执教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就是适应不良。

 

尤其是当新老师接手初一升初二的班级时,很多老师都会觉得执教这样的班级是很吃力的,因为这时正是初中生生理变化引起心理变化而出现问题的时期。

 

(4)初中生年龄尚小,适应能力差也是原因之一

 

初中生正处于十二三岁的年纪,是自认为懂得很多,实际上却比较稚嫩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发育尚未成熟,承受转变或挫折的能力还比较差,因此会出现适应上的种种问题。

 

对于一些适应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如果老师、家长没能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那么,他们难免会出现适应上的困难,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更换教师适应不良的心理疏导策略

 

(一)新教师的应对策略

 

当学生出现更换教师适应不良的时候,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出在老师身上,因此,老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帮助学生克服由此出现的适应不良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

 

(1)在接手新班级的时候,要及时了解学生,这样,在进行教学时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了解学生的方式有很多,例如,通过学生的简历与旧老师沟通了解,另外还可以通过家访等形式去了解学生。通过多方面的交流和沟通,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对学习、生活、社会的态度,学习成绩,健康状况以及他们的兴趣、特长、性格、工作能力等。

 

 

 

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无疑对接手新班级是有很大帮助的,可以想象,如果新老师在第一次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叫出班上同学的名字,这会很快缩小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奠定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

 

(2)多观察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学生和老师之间总是会有一定距离的,而要拉近这些距离,老师就要多观察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老师可以在不同的场合对学生进行观察,在课上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量、语言表达能力等,在课外活动中可以了解学生的活动能力、爱好和特长,了解学生与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

 

另外,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去了解学生的喜好,了解他们对学科学习的要求,这些都有助于克服教学接手初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尽快适应自己的教学。

 

(3)通过活动缩短与学生的距离

 

活动是师生双方进行沟通的桥梁,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摆脱在授课时角色的约束,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进行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能通过活动了解自己,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活动去了解学生,缩短双方的距离,增进双方的交流与沟通。

 

(4)给予学生关爱与帮助

 

对于初中生来说,老师在他们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心。

 

而如果老师能在平时的点滴小事上对学生给予关心和帮助,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学生取得进步时及时表达自己的赞扬与欣赏,就能让学生如沐春风,这样,师生之间的鸿沟也就会被填平,学生的适应不良也就不存在了。

 

(二)家庭辅导策略

 

家长在面对孩子更换教师适应不良的时候,要主动和老师取得联系,与老师配合共同解决。

 

同时,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注意倾听和观察,不要片面地听孩子的一面之词,而在不了解具体事宜的情况下,和孩子一同指责老师,因为这只会强化孩子的不满情绪,而对于改善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没有益处。

 

因此,家长应从孩子方面着想,引导孩子多角度想问题,发掘老师的优点,让孩子明白人无完人,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而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老师可能有不足的地方,但关键还是要靠自己。

 

在打消了孩子的不满情绪之后,才能逐渐地帮助他们克服更换教师的适应不良。

 

(三)学生自我调节策略

 

除了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外,学生自己也可以对出现更换教师适应不良的情况进行自我调节,主要有如下方式:

 

(1)与新老师沟通交流

 

很多时候,学生适应不良却从不愿与老师进行交流,如果老师稍微疏忽大意,就会忽视学生所出现的问题。

 

因此,学生本身也要学会主动地与老师沟通交流,让老师能及时了解自己的情况,在教学或在其他方面能及时调整,从而顺利渡过这个磨合阶段,克服所出现的不适。

 

(2)与同学、家长沟通

 

当学生出现更换教师适应不良的时候,如果他们自己能够主动与同学或家长进行沟通的话,那除了可以宣泄部分不良情绪外,还能以交流的方式,从同学或家长那里得到一些建议或意见,让自己能从多个角度看问题。

 

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有时可能会有反作用,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可以帮助适应不良的学生宣泄不良情绪,而且教师还可以通过其他知情同学了解他的情况,以帮助教师本身的工作。

 

因此,从教师的角度看,学生这种形式的交流和沟通对教师本身还是有利的。

 

(3)自我释放与调整

 

学生出现适应不良以后,可能会因为成绩的下降而担心、忧虑,从而影响到他的正常生活,因此,可以授予学生一些自我放松和调整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调整。

 

例如,学会调节情绪、发泄情绪,学会面对挫折,正确认识自己等方法来让学生自我释放。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咨询个案

     

    许风,现在是一所重点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是班上的尖子生,但是为人比较严肃,做事很认真负责,所以,老师让他担任了班上的纪律委员。

     

    作为一名纪律委员,免不了会和班上的同学有矛盾,而许风每次处理违纪的同学都是铁面无私,毫不留情,因而得罪了班上的不少同学,和同学们的关系很紧张。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还差点和班上的同学打起来,为此,许风觉得很苦恼,他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但是却从来没有人理解他。

     

    有一回家里被盗了,最后出门的是许风,于是妈妈就随便问了许风一句“有没有锁好门?”许风虽然知道妈妈只是随便问的,可是心里却忍不住在埋怨自己,后来每次出门他都会反复检查门锁好没有。

     

     

    谁知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许风出门时锁好门下楼,走不了多远,心里就开始紧张起来,脑子里反复在想:“我把门锁好了吗?要是没锁好又会丢东西的,要是锁了,返回去又挺麻烦,锁了,没锁,没锁,锁了……”许风心强迫的原因造成强迫障碍的原因有生物学上的因素、家庭社会因素、个体本身的因素,等等。

     

    归结起来大概有这几方面:

     

    第一,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强迫障碍的人中,他们的父母和同胞有21%~37%显示强迫性格特征。至于强迫障碍的发生是否与遗传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有个别研究发现,强迫障碍患者与双亲的同病率为5%~7%,远远超过普通人群。

     

    国外有人进行双生子的强迫状态一致率的研究,发现大约40%的单卵双生子和0%的双卵双生子一致出现某种强迫障碍。

     

    也有一些家系研究发现,强迫障碍患者的亲属中,焦虑障碍、强迫性人格等明显高于正常人。以上发现说明,强迫障碍的发生与遗传可能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强迫性格的关系。

     

    第二,强迫性人格是强迫障碍的内在原因

     

    有人统计,约有2/3的强迫障碍患者具有强迫个性特点。例如,拘谨、犹豫、深思熟虑;富有思想,爱钻牛角尖,做事认真仔细,力求准确,缺乏灵活性。有很高的道德标准,过分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要求十全十美。喜爱整齐、清洁、有条理和有秩序,但总觉得不完善、不安全、不确定。

     

    第三,外在的环境因素也是原因之一,尤其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

     

    强迫障碍患者的父母常对子女的教育严格、古板甚至有些冷酷,要求子女遵守较高的伦理道德标准,在生活上过分要求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一切要求井井有条,如有违背常会受到责难。

     

    长期生活在这种只准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的严谨的环境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这种特殊的性格,从而容易促使强迫障碍的产生。另外还有一些生活事件,如童年经历、一些创伤性事件都会成为强迫障碍的导火线,引发强迫障碍。

     

    二、强迫的心理疏导策略

     

    强迫障碍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精神障碍,在处理的时候也颇为棘手,因此,当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个案时,应转入相关的专业心理咨询治疗机构进行治疗。在这里,介绍一些治疗强迫障碍常用的具体方法,以供参考。

     

    (1)脱敏疗法

     

    是行为疗法的一种,主要治疗恐惧症,也治疗强迫症。本疗法的简单原理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的承受力,增强适应力,最后达到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

     

    例如,强迫洗涤是与怕脏、怕细菌等的恐惧心理有关的,通过脱敏方法可使患者逐渐减少强迫行为的次数和时间。先规定严重的强迫性洗手患者在第一周内,每次洗手时间不超过20分钟,每天不超过5次;

     

     

     

    第二周内每次不超过15分钟,每天不超过3次,以后再依次递减。若有焦虑不安时,教给全身放松法。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坚持,强迫性洗手会逐渐减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决心和毅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患者不能坚持那就会前功尽弃。

     

    (2)暴露疗法

     

    主要也是治疗恐惧症和强迫症的,治疗原理是让患者暴露在使其恐惧的某事实面前,且不允许回避,从而使患者对此事实的恐惧反应逐渐适应而取得效果。进行这种治疗的时候,患者的痛苦程度较大。

     

    (3)厌恶治疗

     

    也是行为疗法的一种,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与患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自行治疗可采取物理方法,如出现强迫性观念或行为时,就立即给予物理性刺激,常用的方法有:电刺激法,当出现强迫现象时,给予电刺激。橡圈弹痛法,先把橡皮圈套在患者的手腕上,当出现强迫症状时,令其立即用力自行拉弹橡皮圈,使之产生疼痛刺激,以抑制强迫症状,同时计算拉弹次数,直到强迫症状消失为止。

     

    以后再次出现时再次拉弹,如果拉弹次数逐渐减少,表明已取得治疗效果。操作要求:拉弹必须用来使腕部有疼痛感;拉弹时必须集中注意力,并计算拉弹次数;每天写治疗日记,记录拉弹次数。

     

    (4)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就是让患者顺其自然,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强迫症状上,因为当存在某种疾病时,患者往往会对此过分关注,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症状”上,而且对这些感觉越集中,感觉“症状”也越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而所谓的顺其自然就是承认“症状”的存在,把一切思想、情感变化都看作是自然的东西,接受并肯定其存在,对“症状”采取不排斥的态度,任其自然,不当一回事。

     

    采用这种方法,一方面是不会强化对“症状”的主观感觉,另一方面,由于不再排斥这种感觉,而逐渐使自己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症状”上,从而使恶性循环不复存在。

     

    接受自己的“病症”后,带着自己的“病症”去积极生活,努力去做该做的事,把所有的注意力都倾注在实际行动中。实践证明,如果强迫症病人能真正做到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事务上,其治疗效果会很不错。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考试焦虑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考试焦虑的表现

     

    考试焦虑是在应试情景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考试焦虑包括认知、生理反应、行为表现三个基本成分,由对活动结果的不良预想及消极的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形成的认知判断,导致因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增强而产生的生理反应,从而引发一系列行为表现。

     

     

    考试焦虑所引发的行为反应在不同时期表现也有所不同。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考试前、考试时、考试后三个阶段。

     

    考试前感到空虚、不安,对即将来临的考试有恐惧感和畏惧感,伴有精神、生理上的不适现象;考试时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提取困难,容易受到外界细微刺激的干扰,肌肉紧张,想象考砸了的情景;

     

    考试后常常为考试时紧张而自责,等待考试结果时感到十分焦虑或不安,同时也伴有精神、生理上的不适现象。每个时间阶段的焦虑水平也因人而异,有的学生考前焦虑很强,导致无法复习,但考试时和考试后焦虑感马上减轻;

     

    有的同学考试时焦虑很强,导致平时水平难以发挥出来,但考前和考后却不感到焦虑;有的同学考前、考试时都不感到焦虑,等到考试结束后产生高度焦虑,甚至出现自杀、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二)考试焦虑的原因分析

     

    认知评价因素

     

    认知评价在考试焦虑的形成中居于主导性的调控地位。对情境的认知评价,情境认知包括对考试意义以及考试难度的认知等。

     

    有些小测验只是对过去学习进度的反馈,比较容易用平常心对待,有些考试(如中考)意义重大,在一些同学的心目中甚至是“三年磨一剑”,正待今朝,就难免感到紧张焦虑。

     

    另外,出于对考试场景的陌生和不了解,例如,考试题目的难度如何?题型是什么?在哪里考?什么时间考?谁监考?之前有没有类似考试的经验?这些都会影响到焦虑水平。

     

    所以,在大型考试之前,有经验的教师和家长都会准备题型难度相类似的模拟考,带学生熟悉考试场地和考试气氛,以及根据每个科目的考试时间安排复习时间(如早上考英语就把复习英语的时间安排到早上),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考试情境。

     

    二、考试焦虑的心理疏导策略

     

    一)正确评价考试

     

    1.正确评价考试目的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目的是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查缺补漏。通过考试,可以推动学生对所学课程进行系统的复习,从而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知识,因此没必要把它看得太重。

     

    相反,学生应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上,真正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放下“我担心其他同学在这次考试中都比自己强”这一类的念头,要知道考试是自己和自己的竞争,是为了超越自我,要发掘自己的潜力,学会用平常心对待考试。

     

    2.正确评价考试结果

     

    没有失败,只有反馈。人生路是漫长的,一场考试并不是终点。不管考试的成绩是否理想,都只是给我们反馈信息——离自己的目标还有多远?要怎么样才能达到?考试结果对人生本来不具备任何意义,只有从考试结果中吸取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前进步伐,考试结果才变得有意义。

     

    (二)树立备考信心

     

    1.注意饮食营养

     

    养成良好习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顺利备考、应考的前提保证。平时养成良好作息规律,张弛有度,科学用脑,注意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均衡,才能将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以及考场超水平发挥。

     

    2.学会时间管理

     

    订立学习计划有的学生时间观念不强,缺乏危机感,考前复习拖拖拉拉,在临近考试的时候,由于复习不到位,缺乏应考信心,于是产生高度焦虑感;

     

     

     

    有的学生虽然有危机感,但自信心不强,高度考试焦虑影响到复习效率,更让学生在备考期间产生挫折感。这时候,家长和老师需要帮助孩子分析自身优劣势,订立学习计划,让每天的复习备考工作都体现出效率和效果,令孩子重新拾回面对复习、考试的信心。

     

    3.改善学习方法

     

    掌握应试技巧让孩子的复习变得更有效率,同时学会避难从易,举一反三,不会因为考试期间的一条难题而“卡壳”,失去信心。

     

    (三)完善自我认识

     

    (1)全面认识自身能力

     

    形成积极的、稳定的、完善的自我评价,从而减轻孩子对待考试的心理压力,减轻孩子对“考试成绩不好意味着负面自我评价”的担心。

     

    (2)正确认识自己的目标

     

    激发学习内部动机和长远的间接学习动机,引导孩子为成功而奋斗,而不是为“避免失败”的外部动机而奋斗(具体方法可以参照前面五节学习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

     

    (3)学会积极自我暗示

     

    由于习惯成自然,严重考试焦虑的学生往往很难察觉自己的消极自我意识,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书写”的方法,要求孩子写下自己的担忧、焦虑,清晰地察觉自己内心深处的消极自我意识。

     

    然后利用一些自我积极暗示方法提高自信,以及通过设想考试成功的愉快场景来冲淡烦躁,养成主动向消极自我暗示挑战的习惯。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网瘾行为的咨询案例

     

    小文是一个有点内向的初二学生,老师、家长对小文一向都很放心,虽然小文的学习成绩不突出,但是小文做什么事情都很自觉,父母很少为他操心。

     

    但是自从家里多了一台电脑以后,一切都改变了。小文上了初一以后,课程里就多了一门计算机,爸爸觉得家里如果有台电脑,小文学习起来就会更方便,于是就给小文买了一台电脑。

     

    小文很高兴,整天围着电脑打转,从研究软件到研究硬件,家里的电脑被他拆拆装装了好几遍,小文的计算机水平很快得到了提高,后来,小文又缠着爸妈要求上网,爸妈考虑了一下也同意了。

     

     

    可是,小文的爸爸妈妈没有想到,他们的这一决定导致了噩梦的开始。家里有了网络以后,小文从放学回家那一刻起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上网,妈妈要催几次,他才肯出来吃饭,吃饭也是应付式的,匆匆吃完又跑回去上网。

     

    爸爸问他作业做完了没有,小文总是说在学校就做完了,问他总上网干什么,他说上网找资料,老师布置的作业。爸爸打电话问班主任,班主任说是有那么一回事,爸爸就打消了顾虑。

     

    可是小文对着电脑的频率越来越高,有一次爸爸半夜起来喝水,惊讶地发现小文的房间里还有灯,他悄悄地透过门缝一看,天啊,小文正在玩游戏,爸爸再看看表,4:14!爸爸冲进小文的房间,结结实实地打了小文一顿,然后告诉小文,从明天起就断网。

     

    被爸爸强迫断网的小文好像有所好转,老实了很多,没有机会再泡在网上,但是他与父母的对话越来越少,脸色也越来越难看,老是打呵欠,一副没有精神的样子。老师打来的电话更是让父母吃惊,“小文今天没有来上课,而且最近他成绩退步了很多”。小文到底去了哪里呢?

     

    在老师和父母的强大压力下,小文终于说出了实情。他从初二就迷上了上网打游戏,开始也就是空闲的时候玩一玩,没想到越陷越深,最后发展到通宵达旦地玩,直到那回大意被爸爸发现,导致家里不能上网,小文就想到了外面的网吧,于是放学后,还有周末,小文就开始泡在网吧里打游戏,所以他总是没有精神,上课也想着过关的事,成绩也就越来越差,逃学的去向自然也是网吧。

     

     

    小文说觉得自己离不开网络,离不开电脑,一离开网络他就没有精神,只有在打游戏的时候,小文才觉得有力气。很明显,小文已经患上轻度的“网络成瘾症”,他的成瘾对象主要是网络游戏。

     

    幸好父母和老师发现得比较及时,小文还没有发展到出现一系列不良生理反应的情况,但是小文目前的状况也不容乐观,要改变的话,仍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一、网瘾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负面影响

     

    网瘾行为的表现互联网使人们的交流更快捷便利,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据有关方面的调查,上网者中有29.1%的人是学生,其中有部分是大学生,但更多的是中学生。

     

    而据另一份调查表明,有6%的上网者由于对上网如痴如醉,整日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而患上了“网瘾综合征”,其实也就是这里要讨论的网瘾行为。网络成瘾,也称网络过度使用或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一种现象。

     

    其主要特征是: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上网,不能上网时情绪异常体验明显增加,对学业、日常生活等构成明显干扰,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和人际行为也会受到影响,不易断除,易反复。这些患有“网瘾综合征”的青少年终日与网为伴,只要一上网,就精神亢奋、难以自制,如果一段时间不上网,就会无精打采,心烦意乱。

     

    这些学生为了上网,不惜荒废学业,上网成了其生活的唯一,其行为特征与吸毒、酗酒、赌博成瘾者十分相似。另外,由于长时间泡在网上,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血压升高,还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以及机体免疫力下降。

     

    患者常常表现为头昏眼花、疲乏无力、双手颤抖、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并且能诱发紧张性头痛、心脑血管疾病,甚至猝死。而且由于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长期沉迷于网络不仅会抑制他们的正常发育,而且会影响他们智力的开发,由此而造成的学习成绩下降、旷课、逃学的现象更是日益普遍。

     

    另外,对于那些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火爆刺激的游戏内容也会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

     

    (二)网瘾行为的原因

     

    造成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互联网的普及性。

     

    如今上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只要一台个人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一条电话线,就可以轻松上网,而要具备这些硬件设备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随着我国拥有个人电脑的人不断增多,上网的人也在不断增多,即使有些学生无法在家中上网,他们也会到网吧里上网。如此便利的上网条件是学生出现网瘾行为的外在原因。

     

    第二,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在某种程度上使人的心理得到满足,尤其是对于青少年。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这个时期的中学生特别渴望得到肯定,而电脑网络在这方面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特别渴望得到成人的认可,觉得自己也是成人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很多行为和想法都会受到干涉和限制,无法摆脱成人的控制。

     

    在电脑网络里则不同,人们不会计较你的出身、年龄、相貌、经历,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学生可以在网络上随心所欲,扮演自己渴望成为的角色,做着在现实生活中受到限制的事,而这些都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这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

     

     

    而且现在很多的网络游戏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虚拟平台让参与者重新塑造自己,并且他们每一次的胜利都会得到嘉奖和赞扬,这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

     

    第三,依赖性

     

    网络容易使学生因为寻求人际关系而对其产生交往依赖。

     

    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可以在全球的网民中选择交往的对象,并同时与其中的许多人交往,这样,找到知己的机会就会大大地多于现实生活。

     

    这种交往具有间接性,人们不用像现实生活中那样面对面,这就给交往带来了神秘感,随之而来的则是美好的想象和交往的热情,人们不用即时回应对方,这就有了充分的思考时间,使他们显得格外从容、机智、幽默,容易使交往继续下去。

     

    而且网络的安全性也使人们不必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漏而危及自身利益。网络交往的种种好处使青少年相对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是中学生出现网瘾行为的重要原因。

     

    二、网瘾行为的心理疏导策略

     

    如今,学生中出现网瘾行为已是越来越普遍,如何进行预防和矫治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电脑网络的普及却又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正面作用,面对这样一种矛盾,很明显,不能简单靠“堵”,而要靠“导”,并且一定要注意预防。因此,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出发,以下主要介绍预防措施和即时疏导措施。

     

    (一)预防性疏导策略

     

    1.家庭、学校的正面关怀

     

    让学生的自我得到满足沉迷于网络的大部分学生,主要是对网络的依赖,因为他们在网络的虚拟环境里可以无所顾忌地扮演各种角色并且畅所欲言,他们不会因此而受到指责和控制,他们有着最大的自由。

     

    从这点出发,学校和家长要关怀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加以正面引导。在学生自我意识萌芽阶段,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教育,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通过正确的途径获得自我认同。

     

    家长也要对自己的孩子多加鼓励和赞扬,孩子做错了事不能不明原因地责罚,否则只会加大代际之间的鸿沟,让孩子觉得无人理解自己,从而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

     

    2.进行正确使用互联网的宣传教育

     

    并告知网络成瘾的症状及害处,正反面加以说服教育对互联网的正确用途进行宣传和教育,使学生了解使用互联网的知识。

     

    目前,大部分的中学生上网是为了结交朋友,因为他们觉得通过互联网,双方不需要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便可以结交,有着很强的隐匿性和安全感,因此他们宁愿选择网络虚拟人生。

     

    但是这样他们就忽略了互联网的其他用途,如浏览信息、搜索信息等。因此要宣传互联网的用途与优势,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尝试。除此以外,对于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也要向学生加以说明,让学生学会对互联网上的信息加以辨别,防止网络成瘾。

     

    学校可以通过参观、图片展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家长就要多与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需要,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做好预防措施。

     

    3.利用电脑技术本身的优势

     

    设计相应的软件进行上网时间提示沉迷于网络的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废寝忘食、生物钟紊乱的,他们往往已经不知道自己在网上停留了多长的时间,因此有关部门可以利用电脑技术本身的优势,设计相关软件提醒上网者已上网多长时间。

     

     

    家长可以设定上网时间限制,当孩子超过预定上网时间,就强制关闭计算机,并且使其在相应时间内无法开机。通过这种半强制的方式可限制孩子的上网时间。

     

    但是有一点,就是要求家长自己要懂得计算机方面的相关知识,否则,孩子一旦掌握破解的技术,那就会适得其反。

     

    4.加强对网吧的监管

     

    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学生在家上网相对地还可以控制,但是如果学生到网吧上网的话,那几乎等于没有限制。

     

    现在的网吧为了吸引学生,实行很多优惠,首先学生就有学生价,然后上网时间满一定的额度就给予进一步的优惠,这些网吧为了赚钱,从来不会管你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因此吸引了很多学生光顾,甚至有学生通宵达旦地泡在网吧,最终网络成瘾。

     

    所以就社会因素而言,有关机构要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尤其是对那些黑网吧,在法律层面上严令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否则将施以严厉的处罚。通过国家法律监控机制,控制造成学生网络成瘾的外部原因。

     

    (二)即时处理辅导策略

     

    1.限制学生上网时间

     

    戒断治疗当发现学生出现网瘾行为以后,应采取相应措施限制学生上网时间,如果出现身体上的不良反应,应送有关方面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救治。多给予学生关怀,了解其需要,并向其说明网络成瘾的坏处,争取学生的配合。

     

    2.转移学生注意力

     

    控制事态发展当限制了学生上网的时间以后,学生会无所事事,于是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上网,即使控制了他们的经济来源,他们仍会想办法把钱弄到手去网吧上网,因此,要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不能上网的时间里有事可做,如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从而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其逐步学会不再依赖网络。

     

    3.采用代币疗法所谓的代币疗法其实就是一种奖励方式

     

    就同一些游戏一样,和学生约定好,如果学生每天只上四小时的网,那么就可以换取一定数量的币,但是如果超过了规定的时间,就要扣除一定数量的币,如此类推,当学生积攒到一定数量的币时,他们就可用这些币换取相应的实物奖励,而当他们欠了一定的币额时,也相应地要得到惩罚。

     

    用这种方式事先一定要和学生约定好,并用书面形式记录下来,学生签名确认。

     

    还有,这种方式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虎头蛇尾,出现问题就草草了之,因为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很难按照约定去做的,而作为执行者一定要按约定严格执行,否则很难有效果。

     

    4.与学生家长联系,学校与家庭联手,共同帮助学生

     

    学生出现了网瘾行为,家庭的帮助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因为孩子上网通常是在家中。

     

    另外,就算孩子要到网吧去上网,其经济来源也是家里,因此家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家长要积极和学校配合,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关心孩子的需要,用爱心帮助孩子恢复健康。网络成瘾行为,与毒瘾等行为有相似之处,要完全纠正学生的行为有一定的难度,当学生情况比较严重时,建议转介相应的专业治疗机构进行治疗戒断。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
    微博

     

     

    性冲动困扰的咨询案例

     

    洋洋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爸爸妈妈、老师、同学都很喜欢他,可是,自从到了初二下学期,洋洋的成绩就明显下降了,而且上课总是无精打采的。

     

    爸爸妈妈也发现他回家以后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除了吃饭、洗澡以外,都很少出来跟他们说话,爸爸妈妈都觉得很奇怪。洋洋以前不是这样的,有什么事他都藏不住,回家都是叽叽呱呱地跟爸妈说着学校的事,最近他怎么了呢?

     

    爸爸妈妈曾经以为洋洋偷偷地躲起来看黄色书籍,但是进了洋洋的房间翻了个遍,却什么也没找到。

     

    最后还是洋洋的日记泄漏了他的秘密。原来洋洋不知不觉就进入了青春发育期,生理的发育成熟也伴随着心理的发育,他的性意识也开始朦朦胧胧地觉醒,谁知道这却给他带来了他意想不到的烦恼。

     

     

    有一天,他坐公交车的时候,车上很挤,他背后站着一个很丰满的中年女人,因为人太多了,那个中年女人的胸部紧紧地贴在洋洋的背后。

     

    开始洋洋并没有太在意,可是公交车在路口急转弯的时候,洋洋一个没站稳,随手就抓住了一个软软的东西,等他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抓住的是那个女人的胸部,洋洋的脸霎时红到了耳根,连忙道歉。

     

    那个女人见是一个小孩,而且也不是他的错,并没有对洋洋过多指责,只是嘀咕着骂了司机两句。本来这事也就是一次误会而已,并没有什么,可是那一瞬间手上的感觉却印在洋洋的脑子里,挥之不去。

     

    从那以后,洋洋就发现自己的眼光总是不由自主地往女人的身上看,有时候甚至有一种想去摸的冲动,尽管他知道这样不对,还不断地自责,骂自己"流氓"、"混蛋",但还是无济于事,为此洋洋很痛苦,晚上辗转反侧睡不着,于是白天就没有精神听课。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洋洋尽量减少外出,这样他就见不到女的,也就没事了。

     

    而且这样的事情,洋洋觉得根本就说不出口,尽管他知道爸妈都很着急,但他不敢说,他怕爸妈会责骂他,于是就干脆整日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和父母交流,只在日记上记载着自己的心情。

     

    一、性冲动困扰的原因

     

    性冲动困扰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学生对性的好奇和性知识缺乏的矛盾造成的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性意识的萌发使他们对性充满了好奇,但是,性知识的匮乏迫使他们用不正当的途径来解决他们的性冲动问题。

     

    其二是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初中阶段的学生主要以学业为主,尽管他们的性意识开始萌发,但是他们的性冲动相对还是比较弱的,因为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被学习和玩闹所占据,性冲动困扰很多情况下是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而逐渐形成的。

     

    目前,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等各大媒体所呈现给大众的作品里不乏色情、暴力的题材。这些题材的作品对于稚嫩的初中生来说是充满诱惑的,而且可以部分地满足他们对性的好奇,然而他们的控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又是相对较弱的,就很容易出现性冲动行为,进而导致性冲动困扰。

     

    二、性冲动困扰的心理疏导策略

     

    1.进行恰当的性生理、性心理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性冲动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于性都是懵懂无知的,而他们从其他报纸杂志或者电视等途径获得的信息往往是非常片面、带有夸张或者淫秽色彩的,在这些不良的性刺激的强烈冲击下,如果学生没有得到正面的引导,就会出现很多不良的心理现象。

     

    因此在学校进行教育的时候,应提供全面、正面的性知识教育、性道德教育。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逐步进行有关青春期发育的卫生知识教育,通过开展性生理、心理教育,让学生了解性器官的构造、功能、卫生,了解什么是月经、遗精等,消除性的神秘感。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增强自我约束力,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宣扬的"性自由"、"性解放";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友谊、爱情和婚姻,在性问题上持严肃态度,尊重友谊,遵循社会认同的性道德观念和其他性行为规范等。

     

    同时,可以通过一些展览、讲座的方式进行青春期的性教育。例如,在"性文化展"展出期间,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学习,并借此进行性教育;另外还可以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到学校给学生开讲座,答疑,帮助学生排除烦恼、解决困惑。

     

    2.家庭要对青春期的孩子多加关怀

     

    提供正确途径让孩子了解性知识从目前的社会环境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不经审查的色情出版物大量出版;宣传暴力和色情的音像制品到处流传;色情网站屡禁不止,可以说,黄色污染无孔不入。

     

    在这些不良刺激不能被完全控制的情况下,家庭的性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了。通过大大方方的性教育,让孩子从小就能以非常坦诚的态度去面对性,在性心理发育过程中少走弯路。那种遮遮掩掩的教育方式,反而会让孩子对性产生曲解。

     

    另外,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不主动去与孩子进行沟通,随着年龄的增大,沟通就越困难,想敞开心扉来谈性方面的问题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家长要适时地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性教育,给予孩子关怀和帮助,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清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同时父母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作个好榜样。

     

    3.对于出现性冲动困扰的学生要及时加以疏导

     

    对于出现性冲动困扰的学生,要视他们出现问题的严重程度来进行辅导。一般来说,学生出现、性幻想、猎黄等现象都是因为青春期性意识萌发而相对的性心理发展却滞后的矛盾所产生的,学生多是因为好奇或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满足性冲动。

     

    因此,当他们出现性冲动困扰的时候,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进行疏导。首先,进行性教育,教导其正确的性知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并让其学会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性冲动;其次,可指导其阅读性教育方面的书刊、杂志,帮助改变其错误的性观念;

     

    再次,针对其行为进行行为改变,采用负强化的原理,逐步消除其偏差行为;最后还要和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性教育。

     

    对于那些因为性冲动而产生焦虑的学生,在进行辅导的过程中,要注意打消学生认为"性是丑恶的"观念,辅导其以平常心来对待性,不故意回避,也不故作神秘。如果学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如恋物癖等性行为偏差,应转介到专门的心理治疗机构接受治疗。​​​​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 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恋爱心理的咨询案例

     

    小丽是某重点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她是班上的班长,学习成绩优异,并且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在她的带动下,她们班每年都被评为优秀班集体。

     

    在老师心目中,小丽是个难得的好学生,而在学生心目中的小丽又是个难得的好班长。可是这样的好同学最近却显得很反常,上课走神,有一次老师提问,叫了小丽三遍,小丽都没听见,还是同学们提醒她,她才站起来的,结果站起来以后还不知道老师问什么,老师很生气。

     

    小丽的成绩也明显地下降了,以前每科考试小丽都是排在前5名,可是现在,小丽的成绩却掉到了10名之后,有一次竟然还排在了20名,后来老师一看试卷,发现她竟然有好几道题没有做。

     

     

    小丽这是怎么了?老师觉得事有蹊跷,于是就打电话和小丽的爸爸妈妈联系。小丽的爸爸妈妈也觉得很奇怪,说小丽也没什么不正常的,只是没那么多话说而已。

     

    然后老师又把班上的同学找来了解情况,班上的同学告诉老师,小丽最近好像迷上了篮球,学校里有比赛就会去看,还会让班上的男同学教她。篮球?难道是小丽喜欢了……最后,老师决定把小丽找来,好好地谈一谈。

     

    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一向信任老师的小丽终于告诉了老师她心中的秘密。原来小丽喜欢上了一个人,是一个高三的学生,名叫李威。认识他是在学校的篮球比赛上,李威的篮球打得很好,也许这也是吸引小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自从看了李威打球以后,小丽就变得魂不守舍,脑子里都是他的形象,而且整天都想看见他,上课的时候,还会有李威正从课室门口经过的幻觉,心里总是慌慌张张的。

     

    虽然小丽喜欢他,但是小丽却知道,这不是她谈恋爱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很可耻,也讨厌这样。晚上躺在床上,小丽总是一面想着李威,一面却又责怪自己,这种矛盾的心理让小丽觉得心理压力很大,使得她经常失眠。

     

    学习成绩因此也大受影响,小丽很着急,可是越着急,越是难以集中精神,小丽都觉得自己快崩溃了!小丽的诉说证实了老师最初的猜想,老师就和小丽谈了起来……

     

    一、恋爱心理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恋爱心理的表现通常来说,初中生的恋爱行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朦胧性恋爱

     

    初中生对于恋爱关系的发展结局并不明确。他们主要是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但是对未来组建家庭、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和学业关系、如何区别友谊和爱情都缺乏明确的认识。

     

    2.矛盾性恋爱关系

     

    初中生内心也充满了矛盾,既想接触又怕被人发现,恋爱的过程中愉快和痛苦并存。

     

    3.变异性初中生恋爱关系

     

    是一种充满变化、极不稳定的感情关系。初中生之间一对一的恋爱关系缺乏持久性,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4.差异性初中生的恋爱行为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在行为方式上,有的初中生的恋爱行为十分隐蔽,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来传递感情,但也有的初中生很公开,在许多场合出双入对,俨然是一对情侣。

     

     

    在关系程度上,大多数有恋爱关系的初中生的主要活动是在一起聊天,交流隐秘的感情,从人际关系来看,他们还没有超出正常的关系。有的则关系发展得很深,除了谈论感情以外,甚至发生性关系。

     

    在年龄喜好上,女孩子喜欢比自己年龄大的、比较成熟的男性,而在年龄相当时,多半是女孩子采取主动。男孩子喜欢年龄比自己小的女孩子,在交往中体现自己的阳刚之气。

     

    初中生恋爱的类型可以归纳为八种

     

    第一种,爱慕型

     

    即初中生之间由于爱慕对方而产生的恋爱现象。根据爱慕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仪表型,就是由于爱慕对方外在的仪表而产生的恋爱;专长型,就是因为爱慕对方的能力、专长而产生的恋爱;品性型,就是由于爱慕对方的优秀品性而产生的恋爱。

     

    第二种,好奇型

     

    即由于对异性的好奇心而产生的恋爱现象。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是青春期的初中生随着性意识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

     

    初中生由于生理发育和性成熟,很容易产生性冲动,对异性变得很敏感,渴望了解异性的心理和生理,了解异性对自己的态度。为了满足这种好奇心,他们就想结交异性朋友,建立“恋爱”关系。

     

    第三种,模仿型

     

    即因为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产生的恋爱现象。模仿的对象主要来自社会生活、影视作品和报刊书籍。

     

    第四种,从众型

     

    即迫于周围人的压力产生的恋爱现象。周围人是指所处的同年龄群体。

     

    第五种,愉悦型

     

    即为了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的恋爱现象。青春期男女之间的密切交往,往往会给双方带来愉快的体验,这种愉快的体验会进一步促进初中生之间的密切交往,逐渐转变为恋爱。

     

    第六种,补偿型

     

    即为了获得感情补偿和排解受挫的情绪而产生的恋爱现象。感情补偿是指初中生在学业上或感情方面受到挫折时,出于争强好胜的心理,或者为了摆脱感情创伤,一些初中生就想用恋爱的方式排遣受挫的情绪,从异性那里获得感情补偿。

     

    第七种,逆反型

     

    即由于初中生在两性交往中受到别人不恰当的干预所产生的恋爱现象。最典型的心理就是“你们不许我这样做,我偏要这样做”。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正常的异性交往会迅速向恋爱关系发展。

     

    第八种,病理型

     

    即由于病理原因而产生的恋爱现象。在当代社会,由于营养过剩,一些食品中含有性激素的作用,或者生理上的疾病,家庭遗传等原因,造成一些初中生身体早熟,身体外观像成年人,或者心理早熟。这些都会诱发初中生的恋爱现象。

     

     

    (二)恋爱心理的原因

     

    从以上八种恋爱的形态,我们也可以看到初中生恋爱的一些原因,但总结起来,初中生恋爱大概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初中生身体的成长和性的成熟带来的性意识的萌发

     

    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性的问题感到特别新鲜和好奇,并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渴望并愿意接触异性,并会把这种渴望付诸为行动,从而出现恋爱行为。

     

    第二,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因为所在的环境里大多数人都谈恋爱,如果自己不那样做就会变成异类,这时候就会出现模仿性质和从众性质的恋爱行为。而另一种情况则是所在的环境强烈反对恋爱行为,初中生为了和成年人对抗所进行的一种逆反性的恋爱行为。

     

    第三,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由于电影、电视、书籍和网络等传播媒体的影响,初中生很早就开始接触一些情情爱爱的东西,对于媒体上所描述的成年人的情感他们虽然似懂非懂,但是那些海誓山盟、花前月下的所谓轰轰烈烈的爱情却深深地“感染”了他们,使他们过早地涉足了他们本不应涉足的东西。

     

    二、恋爱心理的心理疏导策略

     

    1.预防性策略

     

    (1)正面引导,积极面对

     

    性成熟带来的对性的好奇和探究,是引发初中生恋爱的重要的心理条件,因此,首先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强性教育,打破性的神秘感。

     

    因为主观强行禁止或者指责,初中生对性的好奇心被不正常地强化了,觉得性更神秘了,并对性有一种不安的罪恶感,这将十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性教育引导的要点是把性当作一种自然现象来认识,要运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加强道德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意识到两性问题上的社会责任和后果,培养与异性相处时应有的态度和行为,正确面对和处理青春期出现的性心理问题。

     

    除此以外,还要进行恰当的情感教育。感情生活是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既会在同性中生根发芽,也会在异性中开花结果。我们有对父母、兄弟姐妹的亲情;有对朋友、同学的友情;有对老师、长辈的敬爱之情;

     

    还有对异性的爱恋之情。在青春期萌动的时期,少男少女们在一起,难免会对彼此产生一种朦朦胧胧的爱意和憧憬,但毕竟未经世事的初中生对爱的理解还是很肤浅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在爱的背后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所能承担的。

     

    要尊重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们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并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感情。

     

    (2)丰富校园生活,转移视线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的时期,他们爱闹、爱玩,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有着各种各样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和宣泄。

     

    但是,很多时候,学生总是被束缚在单调、枯燥的学习之中,当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交往需要都受到抑制的时候,他们就会寻求别的途径去宣泄,这时,就有可能出现初中生的恋爱行为。

     

    因此,除了要加强对青春期的情感教育、性教育外,还要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创造多种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使学生有机会、有价值地宣泄自己的精力,有意义地释放自己的能量,从而把他们的精力、兴致和心思都引向活动和竞争中。

     

    这样,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就不会引起学生思想和情绪上很大的波动,单纯的性欲望也会被丰富多彩的活动所替代和补偿。这不仅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使学生间的交往能够健康顺利地发展。

     

    2.即时辅导策略

     

    陷于恋爱中的初中生,往往视老师、家长的规劝为耳边风,倘若老师、家长严厉地训斥他们,让他们觉得羞耻和孤立,只会使事情进一步恶化,学生也会因为师长过激的行为而激起强烈的反抗,甚至会因此而“破罐子破摔”;

     

    另一方面,同学们也会认为老师做得太过分了,而站在被训斥的学生一边,这时,老师的行为对大多数同学也起不了警示作用。这样的结果是谁也不愿意看见的。

     

    因此,在处理这种问题的时候,老师要谨而慎之。首先,老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感情。在学生的眼里,他们那不被认可的情感对于他们自己来说却是真真切切地存在的,而且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只是目前来说他们没有能力承担感情背后的责任。

     

    老师要真正地关心学生,让学生能体会到老师的苦心,彼此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敢于向老师暴露自己。

     

    其次,与学生探讨该阶段陷入感情漩涡的利与弊,阐明每个人都要为他的感情和行为负责,让学生学会正确选择。再次,与学生讨论什么是“爱”,爱的真谛是什么,要怎样才能把握爱,他现在是否能承担爱等问题,通过讨论,澄清他们对爱的一些不确切的观念。

     

    最后,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爱的真谛”的文章,让其体会到底什么是爱。

     

    目前来说,初中生恋爱的现象并不少见,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要想完全杜绝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把这种对异性朦胧的爱意转变为对同学的关心和友爱。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学习成绩波动的原因

     

    分析学习成绩波动是学习心理问题的表现,其背后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在前几节中提到的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挫折、学习倦怠、考试焦虑等。

     

    以下几种是最常导致学习成绩波动的原因。

     

    (一)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方面

     

    许多家长会很纳闷:为什么我的孩子小学时候成绩这么好,一上初中就不行了?其实,教师和家长并不能武断地从小学成绩预测学生的初中成绩。

     

    由于初中和小学课程具有很大的不同,初中课程内容趋于抽象化,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全新的学习策略和思维方法来学习。因此,在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适应新的教材之前,学习成绩就会出现动荡。

     

    教育界普遍认为存在着“初二现象”,即学生读初二时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趋于成熟,水平差异才会显现出来,才能预测该生初中成绩的好坏。

     

    (二)学习动机方面

     

    小学生在学习方面依赖性强,以外部短期学习动机为主(如为了得到父母赞扬、奖励,为了避免父母责骂、惩罚,详见第一节),由于有比较大的依赖性和被动性,一旦缺乏父母或老师的督促,他们就无所适从。

     

     

    初中生如果不能及时培养好内部学习动机或外部长期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理想,自发、自觉地为理想奋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遇到挫折,或家长、教师的监督松懈时,就会不自觉地逃避学习,从而导致成绩产生波动。

     

    (三)自控能力方面

     

    初中生在意志力和自控能力方面依然存在不足,容易被外界新奇刺激的事物所吸引,一旦激发起兴趣,就会表现得十分投入,但是又缺乏持久性和稳定性,容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在学习上也是如此,一旦学习成绩退步,遭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欲望,但学习成绩刚有好转的时候,他的心又不知道飞哪儿去了。

     

    同时,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粗心大意,不愿从过去的成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所以导致学习不够扎实,知识点掌握不够全面、牢固,学习成绩时好时坏。

     

    二、学习成绩波动的心理疏导策略

     

    要对初中生的成绩波动现象进行疏导。

     

    首先,要正确地、积极地看待成绩波动现象,这是初中生常见的学习问题。成绩波动不等于成绩下降,而是反映了该生具备更上一层楼的潜力,同时也说明,该生在学习方面遇到需要家长、教师帮助的问题。

     

    其次,具体分析孩子成绩波动现象背后的原因,针对性地进行疏导,不能笼统对待。

     

    例如,对知识点不牢固的学生要求其自订目标,帮助其逐步补上薄弱的环节;对学习策略不当的学生应给予其学习方法的指导;

     

    对意志薄弱、自控力差的学生则应培养其注意力,要求其勤写自检、自查日记,学会自我约束;对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则应要求其树立远大理想,端正对学习的态度。

    再次,建立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自己承担起对学习的责任。有的学校为了抓升学率,每天大考小考模拟考不断,重视考试分数,却忽视树立学生对待考试的正确态度,这样,学生非但不能理解考试是对过往学习效果的反馈,反而使考试成为一次又一次对自信心的打击。

     

     

     

    在他们眼里,学习不是实现自己远大理想的有效途径,而是为了应付接踵而来的考试,为了避免考试失败后自信心受到打击,这样,学习就不再是自己的责任。

     

    因此,家长和教师在对待学生考试分数的时候应当尽量宽容一点,应当允许孩子失误、犯错。

     

    在日常学习中多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多给予鼓励,多抓大方向,帮助孩子订立学习计划,给予适当而有效的监督,给予孩子自由掌控学习时间的权利。最后,结合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控力、注意力和意志力。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小学一年级是教育的分水岭!

     

    学龄前,我给予孩子极大的探索空间,当她的幼儿园同学,在练习字、ABC、背诵弟子规的时候,我们家都在‘玩’,而且是大玩特玩。

     


     

    以前我跟睿睿说:‘小学以前,我们拼命玩,妈妈不会强迫你学什么,但小学以后,就要以学习为重了,因为学校里的知识,会成为你日后工作能力的基础,所以你要尽力学习!’所以睿睿完全清楚这两个环境的差异,以及被赋予的不同任务。

     

    我从小爱看书大过玩芭比,回家第一件事情是写功课,写完再去做别的事,完全没有大人逼!可是孩子毕竟是独立个体,不是自己的复制人,教育哪有这么简单?尤其,我深知先前在幼儿园时期,没有盯孩子的结果,就是睿睿的学科几乎零基础。

     

    老实说,我并不认同幼儿园成为小学的先修班,孩子没到那个年龄,就该好好去锻炼身体、探索志向,但在大环境中,‘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点!’的观念依然独占鳌头,这让我心烦且感到无奈。

     

    听其他的妈妈讨论,说小学老师通常会认定孩子,在幼儿园就已经学好拼音,所以我主动找睿睿现在的老师沟通,让老师知道睿睿虽然有上幼儿园,不过‘都在玩!’我先前也没盯过她功课,但现在会调整态度,让她了解成绩不是最重要,可‘知识内容’将是她未来工作收入的重要本钱。

     

    老师知道问题点以后,告诉我不需要太担心,小学一年级都会从头教,她有办法让孩子重拾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我最近跟睿睿做了一个有趣的约定!

     
     
    小学一年级没有正式期中考,但最近这两周,学校安排了许多考试,算是给这些小嫩嫩一个练习写卷子的机会!在这样的紧张氛围下,老师在校都会督促,我这个妈妈虽然不太逼,但也不能扯老师后腿,于是想出这好玩的鼓励方式:就是1张不限科100分考卷,可以累积100元母女共同旅游基金!

     

     

    那天我故做语重心长,跟孩子说:‘你以后要加油了,我们能不能再出去玩,都靠你!’果然成功吸引到睿睿的注意,她一听到‘玩’这关键字,立马回问:‘什么意思?要玩什么?’

     

    ‘以后,你每考1张100回来,什么科目都可以,妈妈就累积一次100元,做为旅游经费,等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安排旅行花掉!’我不喜欢用金钱或物品直接当奖励,毕竟考试是她的责任,她不该拿分数,去跟我‘交换’什么,这样的方法,100内含2人的花费,有点像是她为了我们的兴趣而打工,想去多远?

     

    ‘就靠你了,孩子!’

     

    睿睿追问:‘如果考95、99呢?’哈哈哈,不是只有100好,而是我哪有这么多本钱,可以无限补充旅游基金呢?而且正是因为稀少,才会感到珍贵啊!‘99分不算啊,哪有这么好赚的!’

     

    她:‘所以,1个100是哪里?’

    我:‘本市及周边吧!’

    她:‘啊,这样啊?我们只有3门课啊,那3个100咧?’

    ‘那我们可以走的更远,几百公里的城市’

     

    睿睿张大嘴笑着,惊讶道:‘妈妈,这很难赚!’我一脸理所当然,只见她使出绝招:‘1万个100能去哪里?’我突然恢复理智:‘…我建议你去你喜欢的城市,买个小套房住比较实际。’睿睿知道我喜欢某个城市,便说:‘好,那妈妈我选择买个房子给你住!’我苦笑回应:‘可是你要考得到啊,孩子!’

     

    真正的孝,是孩子自然想到你,而不是用道德绑架、亲情勒索!

     

    睿睿是个有目标会被驱动的孩子,这个约定原本是基于我们都爱出去旅游,却没想到,她听闻可以靠100分考卷,累积出这么大一笔,反倒是先回过头想起最爱的妈妈,这点您就不能不佩服,我平常跟孩子以幽默为主的互动方式了!

     

    我以交棒的概念,告诉孩子学习是自己的责任,‘几乎所有人都要接受基础教育,每一个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妈妈的部分,在妈妈小的时候,已经努力过,所以我不会代替你念书,也不会逼你一定要考多好,但你要对得起你自己跟这些书本!’

     

    孩子很天真,他们喜欢当第一名、拿100分、领奖状,却很少有大人愿意好好解释:‘什么是第一名?什么是100分?奖状又是什么?’

     

    孩子只知道取得这些,大人会满面笑容对着自己,甚至到处宣传:‘我家宝贝太棒了,又得到XXXX荣誉’!,他们不理解,‘第一名’是比别人多出数分努力与幸运;‘100分’是吸收的知识够完备,至少没有考到自己漏看的那些;而‘奖状’正是自己汗水和坚持的纸本证明。

     

    所以,虽然我还是会担心孩子的基本程度,但绝对不强调表面形式,而是告诉她‘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你的将来,要不要做,看你自己!’基本上,我跟睿睿解释过后,她想了想,认为我说的话有道理,也就去进行了,我呢?当然是各自努力,去做自己的事情!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中生学习倦怠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学习倦怠的表现

     

    (1)注意力难以集中

     

    时常感到倦怠疲乏、精神恍惚。当对待学习的厌倦态度传染到生活中,会对许多事情或活动提不起精神,总感到身体疲惫、四肢无力。

     

    (2)情绪低落,不稳定

     

    容易感到焦虑、烦躁;情绪波动大,容易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发怒、哭泣,甚至情绪失控。

     

    (3)嗜睡或失眠、食欲下降

     

    严重的还伴有代谢紊乱、心律失常等生理反应,甚至需要药物辅助。

     

    (4)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降低

     

    到深夜一两点,没有周末和节假日,但举手的人寥寥无几。我接着问:‘认为学习不苦的同学请举一下手。’此时几乎没有人举手,只有一个同学开玩笑般犹犹豫豫地举了一下手。

     

     

    我接着换了一种方式问他们:‘觉得自己应该更刻苦、更努力一些才能取得好成绩的同学请举一下手。’此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毫不犹豫地举起了自己的手。

     

    大家的反应正如我预料中的一样,但我没有丝毫的喜悦,我接着问:‘觉得自己的学习应该可以轻松一些的请举手。“

     

    这时没有一人举手,教室里静悄悄的。这是一群重点中学的学生,是整个地区学习成绩最为优秀的孩子,他们的学习已经非常刻苦。但他们却一直认为自己还不够努力,不够刻苦,如果更努力一些的话就好了……”

     

    二、学习倦怠的心理疏导策略

     

    学习倦怠是初中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障碍表现形式,与前两节所提到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有密切联系。

     

    因此,不能孤立地针对该现象进行心理疏导,必须结合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疏导策略,才能取得良好的收效。倦怠感,实际上就是当我们被迫不断重复进行某种我们并不想从事的活动时产生的心身应激反应。

     

    当个体打心底里不想从事这种活动,但又无可奈何时,会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和躯体不良反应来婉转地宣泄这种不满情绪。

     

    所以,对倦怠感的心理疏导,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入手:

     

    ①让活动成为“想从事”的活动,不再是“被迫”进行的活动;

     

    ②让活动不再成为“重复”进行的活动;

     

    ③把心身应激反应从消极转变为积极。

     

    (一)激发学习内部动机

     

    以积极心态面对学习当我们对一项活动充满兴趣的时候,就不会感觉到厌倦或乏味,甚至会沉迷进去无法自拔。例如,有些青少年对网络游戏感兴趣,可以废寝忘食,乃至通宵达旦地坐在电脑面前,家长无论怎样劝说、责打、惩罚都无法改变;

     

    有些青少年喜欢篮球运动,一天不打球就感到浑身不自在,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消除学习倦怠感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快乐地去学习。

     

    在激发内部学习动机的时候,要注意及时给予反馈,让学生感受到努力是有效果的。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改变过去“学习是痛苦的”的错误认知(结合本章第一节学习动机不足的疏导策略)。

     

    (二)明确学习的意义

     

    没有明确的学习意义,就如同没有设计图的搬砖工作,尤其容易产生倦怠感。

     

     

     

    如果清楚自己的人生往哪里走,知道要将自己打造成什么样,即便一路走来颠簸失意,也不会因一时失落,觉得疲惫不堪而抱怨连连再次,改变过去的评价标准,从“避免失败”到“每天进步一点点”,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例如,可以写“功劳簿”,要求孩子每天睡觉前总结自己学习上的进步,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要记录下来;

     

    还可以绘制“成功阶梯”,把大目标分解为许多个阶段性小目标,将月目标分解成四个星期目标,以及把星期目标分解成七个日目标,记录每天完成的结果,在目标达成令你重拾信心后,再朝另一个小目标前进。重要的是,达到目标后,一定要奖励自己。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偶像迷恋行为的咨询案例

     

    方明,14岁,今年上初二,在班里是一个很普通的学生。但是,班上谁都知道,他是周杰伦的狂热崇拜者。

     

    自从周杰伦出道以来,方明就迷上了他,于是他开始搜集周杰伦的唱片、海报和消息,只要报纸上有周杰伦的消息他就会把报纸买回家,只要电视上出现周杰伦他就一定要看,他甚至模仿周杰伦的穿着打扮。

     

    周杰伦刚出道的时候很喜欢戴一顶帽子,于是方明也戴着,因为在课堂上方明不肯把帽子脱下来,还被老师批评了一顿。周杰伦在电视广告上的一些台词也成了方明的口头禅,有时候他说出来,让老师都觉得莫名其妙。

     

    班上的同学想知道关于周杰伦的消息,只要一问方明就肯定能知道。方明对于周杰伦的身高、体重、生日、籍贯、饮食习惯、爱好等都如数家珍,可能比周杰伦本人都清楚。有时候妈妈对于方明的痴迷觉得很生气,但是说了很多回,方明依旧如故,妈妈觉得方明也没作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就只好听之任之了。

     

    但是最近因为周杰伦要来开演唱会,方明向妈妈吵着一定要去看,而妈妈坚决不同意,母子俩闹得很僵,本来妈妈以为没什么事了,谁知道方明竟然偷偷地把妈妈放在房间里的1000多元钱拿走了,订了周杰伦演唱会的一张门票。

     

     

    妈妈觉得事态很严重,于是就和学校的老师联系,希望老师能帮助解决问题。老师了解情况以后,首先把班上的同学叫来,了解了方明的情况。

     

    班上的同学告诉老师,最近方明到处跟别人炫耀,说他看了周杰伦的演唱会,还拿着周杰伦在演唱会上的照片到处炫耀。他还把那个照片用电脑处理,制作了一张和周杰伦的合照,贴得到处都是。

     

    老师了解这个情况以后就把方明找来了,方明开始还很战战兢兢,一听老师打听周杰伦的事,马上眉飞色舞起来,竟然滔滔不绝地跟老师说起了周杰伦。老师耐心地听完方明的介绍以后,就问看演唱会的门票钱是从哪里来的?

     

    方明一开始说是妈妈给的,后来在老师的再三逼问下才肯说出真相,因为妈妈不肯给他钱,而周杰伦的演唱会就要开始了,情急之下,他就偷偷地把妈妈的钱拿走了。

     

    看来一切的祸根都源自周杰伦,那方明为什么那么喜欢周杰伦呢?

     

    方明说,周杰伦会打篮球啊,而且虽然长得不好看,但是很有才华,所以很喜欢他,还说希望以后也可以成为像他那样的人。

     

    一、偶像迷恋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偶像迷恋行为的表现

     

    从初中生崇拜偶像的这些表现来看,有这样一些特点:

     

    (1)理想化

     

    也就是对所迷恋对象的特质加以强化和理想化。这种理想化的特点会使青少年把其偶像及其偶像的特点想象得完美无瑕。

     

    学生的偶像基本上是明星,他们大多为俊男美女,或温柔清秀,或英俊潇洒,因此,他们的外表早已深深地吸引了少男少女,而由此产生的晕轮效应使少男少女们对他们的形象理想化。

     

    (2)浪漫化

     

    也就是对偶像产生浪漫的幻想和依恋。这种浪漫情怀会使学生沉迷于对其偶像的种种爱情遐想,并借此把自己的爱情生活想象得非常梦幻。

     

     

     

    学生对偶像迷恋到甚至把自己想象为偶像的情人,因为英俊漂亮的明星往往是每一个人的梦中情人,对于初涉世事的少男少女来说,更是如此。

     

    (3)绝对化

     

    即对崇拜的偶像寄予绝对的信任,这种信任会使少男少女们对偶像采取一种疯狂的迷恋,以至于把他们看成是世上最完美的人物,这就是为什么当喜欢不同偶像的学生在一起谈论这些事情时容易起口角。

     

    由于他们都认为自己的偶像才是最完美的、世上最好的,因此,容不得别人说他们偶像的一点坏话。从报上经常报道歌迷、影迷们发生斗殴的事件就可见一斑

     

    (二)偶像迷恋行为的原因

     

    那么,明星又是何以牵动这么多少男少女的心,使那么多少男少女如痴如狂的呢?

     

    这些学生的迷恋心态大多有以下五种原因:

     

    1.自我实现的投射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希望自己的天赋、能力、潜能可以充分地开拓和利用,最后获得成功。

     

    可是,对于还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初中生来说,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他们暂时达不到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于是就下意识地把自我实现的愿望投射到那些光彩照人的明星身上,幻想着自己将来也能像他们一样,功成名就,实现自我。

     

    2.受审美心理的影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初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开始发展的时期,他们关注自己的形象,变得爱打扮自己,而在这个时候,衣着新潮,风度翩翩的明星们恰恰满足了初中生们的这种审美情趣,并成为他们竞相模仿的对象。

     

    3.一种从众行为偶像迷恋

     

    也就是“追星”已经成为一种时髦的行为,他们很大部分是从众心理所致,在这种氛围的推动下,他们在一起谈论的大都是有关偶像的种种传闻、绯闻,包括偶像的身高、体重、籍贯、爱好,甚至择偶条件,知道得越多越令人羡慕,如果加入了某个歌迷会更是“身价倍增”。

     

    而那些不“追星”,或者不太了解明星的同学,就会被人嘲笑说他们“老土”、“封建”,遭到排斥。

     

    4.大众传媒的力量

     

    大众传媒的大力宣传媒体对明星们连篇累牍的报道,为少男少女对他们的迷恋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翻开现在的报纸,必有娱乐版,点击各大网站,娱乐新闻往往就在头条的位置,例如,谁来开演唱会,谁和谁传出了恋情,谁突然自杀,学生都可以第一时间从媒体上获得这些信息。

     

     

    而众多的新闻媒体为了迎合读者、听众的猎奇、求趣心理,总是把镜头聚焦在歌星、影星身上,明星隐私、绯闻轶事应有尽有。在报刊、电台、电视、网络反复宣传下,造成广播电视中的娱乐性栏目及音像制品在很大程度上被明星垄断,因此,初中生的文化消费方向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产生偶像迷恋现象。

     

    5.一种能量的宣泄

     

    紧张的学习和枯燥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初中生不得不在课后寻找其他宣泄的途径,而偶像迷恋在这时却恰恰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

     

    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感觉敏锐的心理发展阶段,他们的青春能量需要得到合理的宣泄,情感需要交流,然而沉重的学业负担,单调枯燥的校园生活使他们没有了正常的宣泄渠道。枯燥的校园文化生活根本无法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而歌星们唱出的歌却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让他们的能量得到宣泄。

     

    二、偶像迷恋行为的心理疏导策略

     

    (一)正确导向

     

    引导积极偶像迷恋从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偶像迷恋和榜样学习是非常相似的,而且偶像迷恋作为个人的一种感情寄托,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也是无可厚非的,他们的这种感情寄托的指向是否正确,寄托的度是否能把握好才是最关键的。因此,首先涉及一个导向问题。

     

    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各大媒体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这是因为他们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而且学生大部分是从这些渠道来了解有关自己偶像的消息。

     

    但是,说到要去控制这些媒体的报道却是很不切实际的,更多的工作还是要靠学校来做。学校可以加大对一些科学家、经济学家、商业巨子等优秀人物的宣传,借此来引导学生的迷恋方向。

     

    例如,中国第一个太空人杨立伟,作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他的光芒在当时盖过了所有的明星,因此,学校可以趁热打铁,加大对杨立伟的宣传,同时,可以开展有关航空航天知识的活动,把学生的视线引入科技国防领域。

     

    同时,在进行教育辅导的过程中,也不应回避“偶像迷恋”这个问题,例如,有的学校或老师会因此而禁止学生听流行歌曲来限制学生的行为,这是不可取的,相反,应该把这个问题公开化,把学生的目光引入这些明星们风光的背后,引导学生阅读他们的奋斗史,以达到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偶像崇拜的目的。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初中生正处于一个精力旺盛、好奇心很强的阶段,他们的学业负担也很重,在这种情况下,相比较而言,他们的课余生活却是很贫乏的。

     

    在城市里,很多学校因为场地所限,第二课堂的活动并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学生课余除了完成功课以外,就只是进行一些体育活动,而体育活动也不是适合所有学生的,因此听流行音乐、追星就成了他们的主要课余生活了。

     

    所以,学校方面要想办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举办一些兴趣小组,如美术、音乐、书法、小发明、网络、计算机等,并定期举办一些展览、比赛和演出,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生活乐趣,同时还能让他们过剩的精力有地方发泄;另外,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也可以促进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打造学校校园文化的品牌。

     

    (三)针对学生实际,采用不同方式进行疏导

     

    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的榜样,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榜样,因此,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来疏导他们的偶像迷恋心理。对于某个学生崇拜某个明星的行为,如果没有过分的举动,没有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就不必施加过多的干涉,因为适度的偶像崇拜并不会对学生造成很大影响。

     

    在这里主要是针对那些对偶像痴迷的学生,要进行积极的引导,让他们分清舞台上的“明星”和生活中的“明星”,要让他们冷静思考,理智分析,不要被一时的冲动所左右,过分地沉浸在虚幻的狂热中,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潘莱珂&魏馨怡

    文章首发于 |心理荷包蛋公众号

     

    心理问题所出现的症状在治疗后会约莫得到65%的缓解。

     

    以抑郁为例,比较认知治疗和精神性药物治疗(如百忧解等),大概可以得到65%的缓解率,其中还有45%~55%的安慰剂效应,这意味着治疗的净效果仅在10%~20%之间。

     

    想要打破65%的传说,必须将一种古老的美德和干预方法相结合。

     

    那便是勇气——理解心理问题并设法正确应对它们,以便在消除它们的情况下仍能使自己正常地生活或工作。



    面 对 生 活 中 的 情 绪 妖 魔 

     

    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经历各式情绪问题。歌德曾说过,在他的一生中只拥有过两天真正快乐的日子,好像只有在一切都顺利的时候,我们才会感到快乐。学业、升学、人际相处等等都是我们的坏情绪来源。

     

    怀揣着勇气,我们需要面对生活中的情绪妖魔,学着同坏情绪相处。

     

    面对让我们日夜煎熬的焦虑,需要从两个方面去探讨:一是烦躁不安时可以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什么?二是在什么情况下不要做无畏的挣扎,乖乖对消极情绪俯首称臣,试图去改变外部生活而非内心世界。

     

     

    焦虑存在的价值

     

    焦虑的出现可以说是必然的。现在看看你没有拿书拿鼠标的左手,正在干什么?可能在挠痒,也可能在抠痘痘?就像监工一样不停搜索身上的瑕疵,其实焦虑也是一样的。焦虑是危险来临的警笛,驱使我们深思熟虑、冥思苦想,企图找到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焦虑或许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考验。

     

    所以,对于那些焦躁不安的情绪,我们可以忍受、关注甚至心怀感激。

     

     

    判断焦虑是否成为负担的三个指标

     

    但其实很多时候焦虑是不必要的或者过多的。下面有三个指标帮助我们了解在什么情况下焦虑已经成了一种负担,应该赶快从肩上卸下来。

     

    第一,你的焦虑是不是不可理喻?你的焦虑是否超出了对现实威胁该有的反应范围?

     

    一个在期中考试中挂掉两门的学生在临近期末考试时担忧地睡不着觉。(合理焦虑)

     

    一位大学生不去参加考试是因为她担心,在她答题时,教授会一直盯着她看,这样她的手会不由自主地发抖。(不合理焦虑)

     

    第二,麻痹性。

     

    焦虑初衷是促使人采取行动,当焦虑达到极致,便会麻痹你,让你无动于衷。比如说,一个小伙子时时担忧他的女朋友会对他不忠,所以他不再同她约会;一个学生在任何活动中总是表现最好的,所以拒绝去上学,并认为“每个人都很恨我”。

     

    第三,强度。

     

    查尔斯·斯皮尔伯格设计的量表可以用来测量焦虑和愤怒的强度。测量的目的是帮助我们确认是否应该改变日常生活的焦虑水平。

     

    减少生活中的焦虑

     

    大量的情绪研究都集中在“失控”上,即帮助情绪异常的人恢复正常,但如何科学改善一般人的情绪状态?如何减少生活中的焦虑?

     

    研究表明,每天花20~40分钟的时间,并持之以恒的使用,可以改善日常生活的焦虑。

     

    第一种方法是渐进式放松训练。先绷紧全身的肌肉,然后慢慢放松身体的主要肌肉,直至完全松弛下来。

    第二种方法是冥想。超觉冥想是冥想的简化版,可以驱逐焦虑的想法。

     

     

    当然,也可以使用少量的镇静剂进行快速治疗,但也会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风险。

     

    焦 虑 引 发 的 疾 病 及 干 预 方 法

     

    焦虑情绪可能引发疾病,下面将介绍疾病表现及干预方法。

     

    惊恐症

     

    应对惊恐症,需要改变病人的认知——“你并不会真的晕倒”,不要把惊恐的表现误以为生理病症的证据,将焦虑的症状误以为是死神来临的征兆。这也就是我们说的认知疗法。

     

    相较认知疗法而言,药物效果更差。

     

    恐惧症

     

     

    恐惧症和惊恐症不同,它的对象是患者亲眼所见的东西。根源是胆小脆弱而不是神志不清,根源深埋在潜意识的土壤。像是对碳烤生蚝的厌恶,明知罪魁祸首是胃肠感冒,还是会下意识讨厌它。

     

    恐惧症需要的是消退治疗,要求在恐惧物体出现时没有令人恐惧的非条件反射出现,无论是暴露疗法还是系统脱敏疗法,恐惧的消退都必须让患者感知到没有危险逼近。

     

    相较认知疗法而言,药物效果则更差。

     

    强迫症

     

    当有关肮脏的念头占据了脑海时,强迫症患者会洗一个小时的手,或者不停地擦洗婴儿房,从地板到天花板,每天三次。甚至因为害怕手沾上门把上的细菌,而用脚去开门……这些都属于强迫行为。

     

    行为主义者对此颇有研究,他们认为不太能控制自己想法的人容易患上强迫症。如果制止不了恐怖的想法,便会变得情绪激动,越激动越难控制想法,就会更焦虑,进而恶性循环。行为疗法则采用:暴露出来,禁止反应的方法,不允许患者在特定场景中做出任何仪式化的动作。

     

    此外,安那芬妮药物也是有效的治疗强迫症的方法。


    总 结

     

    我们需要勇敢面对坏情绪,了解坏情绪的形成与演变,知晓哪里可发挥能动性去改变,哪里必须要接受,把有限的时间和经历集中在可以改变的特性上,积极干预,进而实现自我提升。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