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家庭医生科普之糖尿病药物治疗

家庭医生科普之糖尿病药物治疗
发表人:王存孝
糖尿病的治疗需要综合治疗。鉴于每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及年龄不同,治疗方案也不同,但不论哪种类型的糖尿病,不论病情轻重,都应进行饮食治疗,并尽量多地接受糖尿病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必须调动患者本人和家属的积极性,方能取得更好的控制效果。

糖尿病综合管理的5个要点(又称“五驾马车“)包括:糖尿病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监测。

今天主要跟大家一起学习一下糖尿病治疗有哪些药物?

目前糖尿病治疗药物包括口服药和注射制剂两大类。

口服降糖药主要有促胰岛素分泌剂、非促胰岛素分泌剂、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抑制剂)和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抑制剂)。

注射制剂有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受体激动剂(GLP-1受体激动剂)。

口服药物

促胰岛素分泌剂

促进胰岛素分泌,主要包括磺脲类和格列奈类。

磺脲类药物

包括格列苯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该类药物通过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使用不当可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也会使体重增加。

该类药物适用于与二甲双胍或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控制血糖。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包括肾功能轻度不全者可选用格列喹酮;依从性不好者建议选择每日一次服用的药物。

格列奈类药物

包括瑞格列奈、那格列奈。该类药物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发挥降糖作用,用法同磺脲类药物。此类药物吸收后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使用不当可导致低血糖,但低血糖的发生率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

非促胰岛素分泌剂

包括二甲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和a-糖苷酶抑制剂。

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对正常人几乎无作用,而对糖尿病患者降血糖作用明显,不影响胰岛素分泌,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有轻度的减轻体重作用,可减少心血管疾病、死亡发生的风险和预防糖尿病前期发展为糖尿病。

二甲双胍单独使用不导致低血糖 。

二甲双胍是当前糖尿病指南推荐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可单独使用或和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常用药物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该类药物可以通过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来改善血糖。副作用包括体重增加、水肿、增加心衰风险。单独使用时不导致低血糖,与胰岛素或促泌剂联合使用可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以与二甲双胍或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治疗2型糖尿病的高血糖,尤其是肥胖、胰岛素抵抗明显者。

α-糖苷酶抑制剂药物

包括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餐后血糖明显升高的患者。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可降低餐后血糖、改善空腹血糖。使用时通常会有胃肠道反应。

DPP-4抑制剂

主要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改善血糖。目前国内上市的有沙格列汀、西格列汀、维格列汀、利格列汀、阿格列汀5种。可单药或联合使用以治疗2型糖尿病。单用不增加低血糖风险,也不增加体重。

SGLT-2抑制剂

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促进葡萄糖从尿中排泄达到降血糖目的,兼具减体重和降血压作用,还可以降低尿酸水平、减少尿蛋白排泄、降低甘油三酯等。单药或联合使用以治疗2型糖尿病。单用不增加低血糖风险。

主要有达格列净、坎格列净、恩格列净。达格列净和恩格列净餐前餐后服用均可,坎格列净需在第一次正餐前口服。

该类药物除了有较强的降糖作用外,还有很强的独立于降糖作用之外的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心功能衰竭和肾功能衰竭发生风险的作用。

注射药物

胰岛素

可分为常规胰岛素、速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根据患者的具体降糖需求选择不同的胰岛素。胰岛素的常见副作用为低血糖和体重增加,接受长期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还可出现皮下脂肪增生和萎缩。对胰岛素过敏少见。

GLP-1受体激动剂

通过激动GLP-1受体而发挥降糖作用。通过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来减少进食量。

目前国内上市的GLP-1受体激动剂有艾塞那肽、贝那鲁肽、利拉鲁肽、度拉糖肽,均需皮下注射使用。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利拉鲁肽和度拉糖肽有独立于降糖作用之外的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病变风险的作用。

GLP-1受体激动剂的常见副作用为恶心、食欲减退。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糖尿病疾病介绍: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点的代谢性疾病。正常情况下,胰腺释放胰岛素,帮助身体储存和利用食物中的糖和脂肪。当胰腺分泌胰岛素减少,或身体对胰岛素反应敏感性降低时,就会导致糖尿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科学饮食是控制血糖的重要途径,并不是需要您饿肚子,甚至不需要放弃自己喜欢的食物,只要合理安排每日摄入食物种类和数量,您同样能享受健康美食,没有绝对不能吃的饮食,糖尿病饮食是健康饮食,不是饥饿饮食,同样适合正常人。    

                

    糖尿病饮食治疗为何如此重要?

    科学饮食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能协助维持血糖在理想水平;控制血脂、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维持合理体重。科学的饮食治疗贯穿始终,科学饮食的目的:控制病情 + 享受美食!

     

    医生按照“三步曲”帮您计算每日总能量:

    1.计算自己的标准体重=身高(cm)-105正常体重:理想体重±10%之间 肥胖:超过理想体重20%以上 消瘦:低于理想体重20%以上

                  

    2.每天需要的能量=理想体重×能量级别,活动量不同,所选择的能量级别也不同

                  

    3.根据自己的活动量选择适合自己的能量级别注:以轻度活动(退休、老年)正常体形为基准:体力活动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加5kcal/kg体重;肥胖者减5kcal/kg体重;消瘦者增加5kcal/kg体重。

                  

    举例:老王,男性,56岁, 身高170厘米,体重68公斤,职业:会计,患糖尿病4年,采用口服药+饮食治疗,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算算老王每天需要的总能量先算老王的理想体重=170-105=65公斤老王体型正常,轻体力活动,故选择每公斤体重30千卡的能量级别,所以:老王每天所需总能量=30×65≈2000千卡。

                  

    主食选择善搭配

    主食类(即碳水化合物)食物是最经济、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主食的选择上可以粗细搭配,即粗粮和精细的粮食搭配在一起,如早餐吃玉米,午餐可以吃米饭,晚餐还可以将部分主食用些芋头或红薯替换。即使主食是粗细粮搭配,每餐也不宜过饱,七八分即可。

             

    主食应粗细粮搭配摄入,肉蛋奶类不能忘

          

    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应占全天饮食总热量的10%~15%,其中优质蛋白质应占全天摄入蛋白质总量的1/3,如鱼肉、瘦肉、鸡蛋、牛奶、大豆等。

                   

    限制脂肪摄入量

    脂肪是美味佳肴的创造者,但过多摄入饱和脂肪会产生过多的能量,使血糖升高,并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有关。每日的脂肪摄入量不能超过总热量的30%,警惕看不见的油脂--坚果类,因为坚果的热量很高。胆固醇的摄入量也要严格限制。

    蔬菜水果巧选用

    注意保证蔬菜的摄入,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且多数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适合糖友食用。每天蔬菜摄入量要达到300-500克,但要限制炒菜用的油量,含淀粉类多的蔬菜可以和主食交换(如:马铃薯,红薯)。每天蔬菜食用量用自己的双手捧一捧,大概在1斤左右。

    糖友如何吃水果呢?

    这是很多人都比较关心的问题。很多人怕血糖升高而不敢吃水果。糖友可以吃水果,但有一定的条件:时机:在血糖控制比较理想时: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7.0%。

            

    时间:选择在两餐之间;种类:选择低糖分瓜果; 计量:从每天摄入的食物总能量中扣除水果能量。每天水果的食用量用自己的拳头举一举,大概相当于拳头大小。      

    限制饮酒多饮水

    饮酒会让血糖难以控制,最好不要饮酒 ,如果饮酒,每日不超过1~2份标准量,糖友饮酒需遵医嘱,饮酒后应扣除相应能量的主食(一份酒≈20克主食),不要空腹饮酒,空腹饮酒易出现低血糖,尤其是注射胰岛素或口服磺脲类降糖药物的患者。每日饮水量约2000毫升左右。35ml白酒 = 350ml啤酒 = 140ml红酒 = 100kcal

        

    烹调方法很重要

    推荐的烹调方法: 炖、清蒸、烩、凉拌、煮、汆、煲。 优点:营养成分损失少,不增加脂肪,容易消化吸收,清淡爽口。 不推荐的烹调方法 :炸,煎,红烧。 缺点:对蛋白质、维生素破坏多,肉中脂肪过度氧化,产生致癌物,增加脂肪和热量。

    少吃盐

    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克(约1矿泉水瓶盖),油盐少放点儿,口味清淡点儿。

                

    饮食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今天我们对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有了全新的认识,希望大家从今天起能摆脱误区,消除顾虑,合理的饮食配合正确的药物治疗,让血糖更早达标,更早获益,远离一切并发症,快乐健康的生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11月27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这部指南从2003年发布第一版开始,每隔3-4年就会更新一次,说明了2型糖尿病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慢性疾病之一,同时对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与药物治疗的研究也不断开展,不断有新的发现。

     

    由于近年来新型降糖药物不断面市,其中包括了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抑制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 抑制剂)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激动剂(GLP-1RA),我们可以把DPP-4抑制剂统称为列汀类,把SGLT2 抑制剂统称为列净类。

     

    虽然这几大类降糖药在近年来更新的指南中地位不断上升,不过作为降糖老药之一的二甲双胍也不甘落后,在新指南里继续保持着降糖药物中的“基石”地位。

     

     

    新指南强化了三大药物的治疗地位

     

    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新指南进一步强化了三大类药物的一线治疗地位,分别是二甲双胍、列净类和GLP-1RA。

     

    1.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一直以来都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新指南则进一步强调,只要患者对二甲双胍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无论采取何种降糖药物方案,都应该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开展,换句话说就是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二甲双胍都应一直保留在降糖药物的方案之中,突显了二甲双胍的重要性。这主要是由于二甲双胍作为一个近百年的老药,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都非常好,不仅是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还具有预防糖尿病前期人群发展为糖尿病和良好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它单药治疗可使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0%-2.0%。

     

    2.列净类

     

    列净类可以说在新指南中C位出道了,由于慢性肾脏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列净类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肾脏事件复合终点发生发展的风险显著下降,因心衰的住院率也显著下降。

     

    因此新指南强调,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或心衰的患者,无论糖化血红蛋白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症,都应该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列净类药物。

     

    3. GLP-1RA

     

    目前在国内上市的这类药物主要有艾塞那肽、利拉鲁肽、利司那肽和贝那鲁肽,都具有显著降低体重和改善甘油三酯、血压水平的作用,新指南推荐这类药物与列净类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有心血管高危因素的患者,只要没有禁忌症,无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如何,都可以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另外存在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如果不能使用列净类得话,也可以选择这类药物替代。

     

     

    新指南可以说将这三大类药物组成了“铁三角”,它们对于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以及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获益,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两药或者三药联合的降糖方案,并且这个方案要优先于其他的降糖药物。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2]《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8年版)

  • 血液中的葡萄糖与白蛋白发生反应生成糖化白蛋白(GA),医学上检测的糖化血蛋白含量可以代表在白蛋白生命期内葡萄糖平均水平的高低。

    白蛋白的半衰期约17-19天,糖化白蛋白可以反映患者近2-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不受血清蛋白量、抗凝剂、非特异性还原物质等的影响,是判断糖尿病患者在一定时间内血糖控制水平的一个较好指标。

    糖化白蛋白的3种作用

    1.用于评价短期内血糖的控制情况

    糖化白蛋白的正常参考值为:11%-17%。

    糖化白蛋白在近期总体血糖水平的评估方面较糖化血红蛋白更有优势。糖化血红蛋白代表的是近2 3 个月的平均血糖状况,所以无法作为糖尿病治疗方案调整后短期疗效的评判指标。由于白蛋白与血糖的结合速度比血红蛋白更快,因此糖化白蛋白对于短期内血糖变化较糖化血红蛋白敏感。如果你调整治疗方案后,糖化白蛋白在正常值范围,说明血糖控制良好。

    2.用于确定是否有应激性血糖升高

    应激性高血糖指机体在应激(外伤、手术、感染等)情况下出现的血糖升高。有研究发现,糖化白蛋白判断应激性高血糖的切点为17.5%。糖化白蛋白与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测定有助于判断高血糖的持续时间,可作为既往是否患有糖尿病的辅助检测方法。

    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升高的程度常与疾病,或应激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3.用于筛查糖尿病

    糖化白蛋白≥17.1%时,提示糖尿病的可能。

    如果你是糖尿病高危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年龄≥40岁、肥胖、糖尿病前期、缺乏体力活动等),即使空腹血糖正常,仍需要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俗称“喝糖水”),明确是否患有糖尿病。

    临床上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和持续葡萄糖监测,这4种血糖监测方法互相补充,并不能相互替代。

     

    参考文献
    • 尚红,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 曹相原主编.重症医学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10):936-948.

     

  • 糖尿病眼病,也被称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一种。它是由于血糖控制不良,导致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进而影响视力。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失甚至失明。因此,对于得了糖尿病眼病该怎么办,我们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和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糖尿病眼病的发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通常是随着糖尿病的病程逐渐发展的。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做好日常的血糖控制,这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眼病的关键。

    其次,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眼底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迹象。如果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得了糖尿病眼病后,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目前,糖尿病眼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激光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激光治疗是通过烧灼病变的视网膜组织,阻止其进一步恶化。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注射药物,抑制异常血管的生长。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糖尿病眼病,如视网膜脱离或者玻璃体积血等。

    在治疗的同时,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保持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适量的运动,都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糖尿病眼病的发生和发展。

    最后,心理调适也是非常重要的。得了糖尿病眼病,可能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会有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这时,患者应积极面对,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亲友的支持和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得了糖尿病眼病,我们要做好血糖控制,定期进行眼部检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眼病,保护我们的视力。

  •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监测和综合管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期复查是综合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糖尿病患者需要多久复查一次?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下面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

    糖尿病患者的复查频次:

    1.血糖监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常规的血糖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监测多次;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周监测一次。血糖监测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过去2-3个月内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糖尿病患者一般每3-6个月需要复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3.其他检查:除了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患者还需要定期检查血脂、血压、肾功能、眼底等,一般每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

    定期复查是为了帮助自己更及时地掌握疾病情况和进展。同时,也需要注意日常饮食控制、加强运动、注意药物治疗、预防并发症和心理调适等,以更好地综合管理自己的病情。

  • 糖是人体血液中的糖,如果糖含量过高,就会导致血管发炎,堵塞,从而引起各种心血管疾病。但是除了注意饮食,多锻炼外,实际上还可以靠一招“喝水”,来帮助稳定,控制血糖。

     

    水分无法稀释血液中的糖分,但是它可以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

    当血糖升高时,许多人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即“多吃,多喝,多尿,但是体重减轻”,这段时间有些人会下意识地感觉,“如果频尿,我就少喝点水好了。”但实际上,这反倒使症状更加严重。

     

    由于饮水不足,血液变浓,导致血糖值升高,而身体会将这些过多的糖分输送到肾脏,试图排出体外,但由于糖分实在太高,肾脏的渗透压整个被搞乱了,要排出的时候就会连水一起排出。因此,“频尿”是糖尿病本身的一种症状,并非是喝水引起的,而是需要充足的水分才能保持血糖平衡。

     

    然而,水能帮助控制血糖,并非因为它能“稀释血糖”,而是它能改变代谢。饮水使身体感觉更健康,因为补充细胞缺水的水分,有助于身体新陈代谢,促进循环,提高血糖代谢能力。有时会总想吃东西,其实是因为身体缺水,才发出“吃”的信号,“喝够了水,身体就不容易感觉‘饿’了,自然就不会吃太多糖了,也就更容易控制饮食了。

     

    四种饮用时间安排。

    起床后立即喝一杯水,睡前2小时内不要喝水。

     

    由于压力荷尔蒙升高,加上一夜饥饿,会是血糖最高,血最浓的时候,所以记得喝一杯水,唤醒身体的新陈代谢系统,让血糖慢慢回到正常值。

     

    而且睡觉时,血糖会因为压力激素降低而下降,夜间低血糖会有问题,再加上晚上睡前喝水容易导致排尿,干扰睡眠,反倒带来危险,个人建议睡前2小时不要喝水。

     

    运动时要喝“矿物质水,电解质水”

     

    由于血糖过高,也容易有多汗的问题,水分比一般人流失得快,因此个人建议运动时可补充含电解质、矿物质的水分,让水分更容易留在体内。但是永远不要喝运动饮料,因为它太甜了。

     

    不渴的时候也要喝水,但“小口慢饮”

     

    尽管说高血糖会有“容易口渴”的问题,但是如果血糖值一直保持在最高点,因为总是感到口渴,反倒会对“口渴”的信号不敏感,即“感到口渴”。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定期喝水,只是如果没有口渴的时候,可以小口慢慢喝,每一次喝100~150cc左右即可。

     

    喝完茶,咖啡,酒后,要在同差不多水中补充水分。

     

    有时许多人会习惯于“以茶换水”或“以咖啡换水”,但实际上这两种饮品都会帮助排尿,反倒无法留住水分;个人建议在每一次尿完后,再补上差不多同样量的水。而且葡萄酒也是排尿饮品,所以喝完后还个人建议喝一杯水,也可以帮助酒精代谢。

     

  • 作者 | 健康知识局

    文章首发于 |健康知识局公众号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平时用的最多的姿势是什么?

     

    观音坐莲式?老树盘根式?还是猴子捞月式?

     

    其实正确答案是:垂帘听政式。也就是:坐着。

     

     

    对于很多人来说,坐着几乎是件无法避免的事儿。

     

     

    工作学习时要坐着,放松休息时也坐着,四舍五入算下来,一天中除了睡觉时是躺着的,其他时间几乎都是坐着的......

     

    根据研究统计,我国43%的人,每天至少坐8个小时。很多人都知道久坐伤身,但不知道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把久坐列为了“十大致死原因”之一,全球每年有200多万人因为久坐死亡。

     

    久坐就是在“慢性自杀”

     

    在很多人的概念里,久坐没啥大不了的,无非就是腰酸背痛。

     

    但其实,久坐的危害远比我们认为的要大得多的多,外在的颈椎病、腰间盘突出都算小事,还有很多其他病都是久坐导致的。

     

    •     糖尿病

     

    长期久坐后,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运动量少了,食量没减,脂肪容易在腹部堆积出现腹型肥胖,这也是2型糖尿病的高发人群的典型特征。

     

    腰围大小主要反映的就是腹部内脏脂肪堆积,过多的内脏脂肪会对肝脏等器官造成损害引发糖尿病等病症。

     

    •     冠心病

     

    美国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团队发现,每天久坐数小时会增加冠状动脉钙化风险,标志着心脏病发作风险会增加,如冠心病。

     

    •     结肠癌

     

    长期久坐着会导致血液循环不通畅,如果肠道长时间处于淤血状态,肠道蠕动就会变慢,粪便中有害成分在结肠内滞留的同时刺激肠黏膜,诱发结肠癌。

     

    根据统计,久坐不动的人患结肠癌的概率比经常运动的人要高出50%。

     

    •     血栓

     

    刚才说了,久坐会导致血液循环不通畅,容易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随着血液在体内流动,说不定就把哪的血管堵住了。堵住肺部血管就是肺拴塞;堵住脑血管就是脑血栓;堵住心血管就是心肌梗塞......

     

    最终带来的后果很可能就是:猝死。

     

    因此,久坐还被称为“最温柔的慢性自杀”,甚至被称为“离死亡最近的方式”。

     

    坐多久才算“久坐”

     

    既然久坐危害这么大,那么问题来了,坐多久才算久呢?

     

    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世界公认的标准答案。

     

    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的一项研究指南给出的答案是:每天有8~12小时以上坐着不动。

     

    美国糖尿病学会发布的2016版指南中指出:所有人都应该减少久坐时间,特别是避免连续久坐超过90分钟。

     

    所以各位老板在开会时,饼不要画的太大,注意控制时长;老师们上课不要连堂。

     

    如何消除久坐危害?

     

    既然久坐危害这么多,那就得赶紧想办法避免久坐危害,于是很多人这时候会想到,用运动来抵消久坐的危害!

     

    然而,久坐的危害是无法完全消除的。

     

    即使你热爱运动,每天的运动时间都达标了,也弥补不了久坐已经造成的健康损害,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从现在起及时止损。

     

    最好的方法就是——站!起!来!

     

    每过一个小时,就站起来活动5-10分钟,给自己接杯水喝。

     

    然后你就不得不每过1个小时就从座位上起来开闸放水。这样来来回回,无形之中便达到了运动的目的。

     

    而且站立时,人体每分钟会比坐着多燃烧0.7千卡的热量。

     

    英国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如果能长期坚持每周5天、每天累计3小时的站立,效果堪比跑了10趟马拉松。

     

    如果你的工作不允许你动不动就起来活动一下的话,坐着也可以做些运动,防止血栓。

     

    别总坐着,没事儿走两步!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糖尿病前期,也称为糖尿病前期代谢紊乱,是指血糖水平高于正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阶段。糖尿病前期患者可能会出现频尿、口渴、疲劳等症状。此外,由于血糖控制不好,可能会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出现,如视力模糊、感染易发等。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要及时采取措施,调整生活方式,进行合理的饮食和运动,以避免糖尿病的发展。

  • 糖尿病常常被人称为“甜蜜的负担”。它是一种慢性病,如血糖长期控制不好,身体各系统都会受到损害,也相对容易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

     

     

    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一项针对55万余名中国人和新加坡华人的研究表明,即便是糖尿病遗传风险高的人,坚持健康生活方式也可显著降低风险。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让血糖变高的几个指标,并教你远离糖尿病。

     

    受访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王世东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杨国庆

     

    5大指标与高血糖密切相关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亚洲人糖尿病增长率直线上升。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更是呈爆炸式增长,近30年增长了10倍,已超过1亿,占全球1/4,已然成为全球糖尿病大国。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由北京大学等完成,针对55.8万余名成年中国人(51.29万人)和新加坡华人(4.54万人)进行了长达10年调查随访,研究包括体重指数(BMI)、饮食结构、体育锻炼、酒精摄入量、吸烟量。

     

    结果发现,在糖尿病遗传高风险人群中,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出现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降低了57%,10年标化发生率为2.45%,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则为7.11%。

     

    与遗传风险高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相比,遗传风险中等或低的人如果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低,降幅分别为66%和75%。

     

    2019年,《中国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对我国近50万人进行调查,发现99%的中国人生活方式不健康,均在“慢慢养病”。

     

    数据显示,91.3%的人饮食习惯不健康;47.4%的人体重不健康;41%的人体脂不健康;有吸烟、过量饮酒等不健康习惯的人分别占29.4%和7.4%。

     

    吃得多、营养不均衡是饮食习惯不健康的主要表现。

     

     

    今年4月,上海市公布“不良生活方式排行榜”。调查显示,上海市一般人群常见不良生活方式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

     

    • “久坐不动,缺乏体育锻炼”,占82%;
    • “常吃油炸、烧烤和烟熏食品”,占79%;
    • “三餐不规律,经常不吃早餐或深夜餐食”,占78%。

     

    同时,“久坐不动”也是职业人群“生活方式病”的“第一名”。作为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最高的上海市尚且如此,其他省市可想而知。

     

    此次社会调查特聘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慧教授表示,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手机、电脑普及,导致人们久坐时间增加、体力活动减少,然而久坐不利于人体新陈代谢,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患病风险。

     

    4个习惯增加患病风险

     

    王世东表示,家族遗传导致的糖尿病比例很低,吸烟、饮酒、缺乏锻炼、不良饮食和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糖尿病占到80%左右。

     

    糖尿病可引发心、肾、眼、神经等部位多种并发症,需终身治疗,造成家庭和社会极大的经济负担。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又是如何导致糖尿病的呢?

     

    一胖毁所有

     

    杨国庆表示,肥胖是中国糖尿病大幅增加的最主要原因,特别是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

     

    这是由于肥胖会导致代谢紊乱,包括糖耐量低减、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引发糖尿病。

     

    腹部脂肪堆积过多比单纯体重超标的危险性更大,也就是说,腹型肥胖者更易发糖尿病。

     

    吃得太精细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精制谷物、加工肉类、红肉摄入较多是中国人主要的饮食危险因素。

     

    杨国庆说,精白米面等精制食物会造成血糖急升,增加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素分泌和消解的效率,长此以往导致糖代谢系统紊乱,诱发糖尿病。

     

    久坐不运动

     

    研究发现,中国人的体力活动水平正急剧下降,1991年到2011年间,国人平均身体活动时间下降近50%,预计到2030年,仅体力活动不足这一项就会导致4240万中国人患糖尿病。

     

    杨国庆指出,缺乏运动减慢脂肪分解,降低胰岛素受体数目,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胰岛素抵抗。与不良饮食一样,长期不运动也是糖尿病防治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之一。

     

    烟酒不离手

     

    研究表明,戒烟和禁酒都可降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

     

    烟草会增加胰岛素抵抗,不仅提高糖尿病发病风险,还会导致糖尿病病情加重,诱发心血管、微血管病变等并发症。

     

    过量饮酒影响糖代谢,引发胰岛损伤,与糖尿病发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及时戒酒可降低糖尿病发病,反之,则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至少养成一个好习惯

     

    杨国庆表示,近年来,我国居民健康素养一直在稳步提升。201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已升至17.06%,但很多理念并未真正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希望大家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积极主动地减少和纠正不良健康生活方式,远离糖尿病。

     

    1.控制腰围

     

    《中国糖尿病防控指南》规定,成年人BMI应控制在18.5~23.9之间。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应每年至少评估2次体重指数,保证其在正常范围内。

     

    另外,每个月要测量一下自己的腰围,男性腰围在85~90厘米为腹型肥胖前期,大于90厘米为腹型肥胖;女性腰围在80~85厘米之间为腹型肥胖前期,大于85厘米为腹型肥胖。

     

     

    如有肥胖和超重情况,要及时调整饮食,多做运动。

     

    2.饮食科学

     

    合理饮食的原则是营养平衡、食材多样、控制热量、结构合理、高纤维素、低盐低糖。

     

    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应保证蛋白质占全天热量的15%~20%,脂肪占20%左右,碳水化合物占50%~60%;

     

    糖尿病前期患者可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同时,要减少精制主食摄入,用全谷物或杂豆类代替白米白面等精制谷物,增加水果、蔬菜、坚果、低脂乳制品、鱼类和海鲜的摄入,减少加工肉类和含糖饮料摄入。

     

    从中医养生保健角度讲,宜多食用益气健脾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等。

     

    平素畏冷、舌淡胖嫩的阳虚体质,宜多食牛羊肉等温补阳气的食品,少食梨、西瓜等生冷寒凉食物。

     

    手足心热、舌红少津的阴虚体质,宜多食瘦猪肉、鸭肉、绿豆、冬瓜等滋阴润燥的食物,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等温热易“上火”的食物。

     

    3.坚持运动

     

    根据个人年龄、性别、体能等特点量力而行,进行有规律的适量运动,可进行每周3~5天,每天30分钟的慢跑、快走、游泳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最大心率(运动时最大心率=220-年龄)的60%~70%,以全身发热、微微出汗为宜。

     

    同时,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避免高强度、高对抗性运动。

     

    4.禁烟限酒

     

    糖尿病患者要远离烟酒,偶尔抽烟喝酒都不可取, 最好戒掉烟酒。

     

    如因一些原因难免需要喝一点酒,男性和女性成年人每日饮酒应该不超过酒精25克和15克。

     

    换算成不同酒类:

     

    25克酒精相当于啤酒750毫升,葡萄酒250毫升,38°白酒75克,高度白酒50克;

    15克酒精相当于啤酒450毫升,葡萄酒150毫升,38°白酒50克,高度白酒30克。

  • 有一位阿姨问我:为什么我们都是夫妻同时患糖尿病?糖尿病会传染吗?


    夫妻对拜,送进“糖”房


    呵!好多年没听过这个问题了。答案是肯定的:糖尿病不会传染。那为什么夫妻会同时患上糖尿病?


    用丁香医生的话说,原因有三:


    一拜天地,即拜基因所赐;


    二拜高糖,拜不良生活方式所赐;


    三夫妻对拜,拜相同不良生活方式所赐。


    三拜结束后,就送进“糖”房。

     


    这种看起来像传染的糖尿病包括3类人:


    1、 有血缘关系的人:如北京有一门5朵金花全部患上2型糖尿病,属于遗传性质;


    2、 有相同生活方式的人:比如夫妻同时患上糖尿病,这是因为有相同的不良生活方式,另外到了一定的年龄,比如50岁以上了,也是患糖尿病的高发年龄。


    曾经有媒体报道的“糖尿病村”,是因为整个村里以前很落后,后来开矿了,村里有钱了,吃得多动得少,因此一个接一个患上糖尿病了。当时村里人也以为糖尿病会传染。


    3、 到了50岁以上的人,50岁以上的年龄本来就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瑞典研究:糖尿病真的像会“传染”


    关于这种说法,瑞典的科学家曾经做过研究,主要观察 15 万名 2 型糖尿病患者及其 2 万名子女,结果发现:


    如果某个家庭中有人得了糖尿病,那么他家里人得糖尿病的风险大约是一般人的 2~30 倍。


    如果某人有两个兄弟姐妹都得了糖尿病,那么这个人得糖尿病的风险是一般人的 30 多倍。


    这也说明,兄弟姐妹之间相同的那一部分基因,在糖尿病发病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上海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王卫庆教授在大众医学上也指出,我们中国的研究团队在2011~2012年选取全国25个社区中34 805对年龄在40岁或以上的夫妻开展调查。


    研究结果显示,与配偶为非糖尿病的调查对象相比,配偶罹患糖尿病的调查对象具有更高的概率罹患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


    在没有血缘关系的夫妻之间,若有一方患有糖尿病,那么另一方夫唱妇随地患糖尿病的风险是一般人的 1.3 倍。

     


    5个方法杜绝“传染”


    看到这里,很多已患糖尿病的就紧张了:你说影响老伴也就罢了,毕竟都老了,相互扶持;但万一遗传给孩子可怎么办?


    莫怕!虽然2型糖尿病有遗传因素,但想要预防它,其实也没那么难。而且自己患糖尿病,给身边亲人敲响警钟,这也算是舍己为人、大公无私了。


    1、 防止太胖


    一胖毁所有!说的不只是视觉,还有健康。胖,真的会容易让人生病。努力保持BMI在18.5-23.9之间,最好能在22左右。


    男性腰围控制在90厘米以内,女性腰围控制在85厘米以内(记住这个腰围“985工程哦”)


    2、 健康饮食


    多选择新鲜的全谷物、蔬菜,避免太甜、太油、太咸、深加工、高热量油炸食物,适当吃一些杂粮、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3、 养成运动的习惯


    不只是要运动,还要把运动当做一种习惯。


    你以为运动的人表面上很风光,实际上……他们内心和表面一样阳光。运动给人带来的好处是你想象不到的。


    4、 定期体检


    如果你已经患糖尿病,可以定期给身边的亲人也测测血糖(视情况而定,比较肥胖、不爱运动人,可以每周或每个月测一次),一旦发现血糖偏高,及时干预;


    糖尿病发现得越早、干预得越早,花钱越少,受罪越少,健康越多。


    5、 放轻松


    别给自己太多压力,如果你和亲人做到了以上几点,一般会离糖尿病比较远。而且你会发现,与家人一起预防糖尿病,全家人越来越健康,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


    诺诺不打诳语,前不久就有这样一个故事,详情请阅读:没吃药,3个月通过饮食运动帮老公血糖达标,所有糖友都应该这样做


    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一定是你想象不到的!


    (注:1型糖尿病遗传因素较少,更不存在“传染”,请那些自责“没有照顾好孩子导致他患1型糖尿病”的家长们摆正心态:我们不要后悔过去,要做的是认清疾病,照顾好他们的未来)

  •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将围绕糖尿病肾病的药物治疗展开讨论,为广大患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糖尿病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

    1. 控制血糖:血糖控制是糖尿病肾病治疗的首要目标。早期患者可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尽量使血糖达标。

    2. 控制血压:血压控制在125/75mmHg以下,有助于减缓肾脏病变进程。

    3. 口服降低蛋白尿药物:贝那普利等药物可降低蛋白尿,保护肾脏功能。

    4. 避免使用影响肾功能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5. 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糖尿病肾病治疗需要专科医生指导,合理用药。

    二、糖尿病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

    1. 降糖药物: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如磺脲类、双胍类、胰岛素等。

    2. 抗高血压药物:如ACEI、ARB等。

    3. 口服降低蛋白尿药物:贝那普利、依那普利等。

    4. 中药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中药辅助治疗。

    三、糖尿病肾病的日常保养

    1. 合理饮食:多吃高纤维食物,如粗粮、大豆、燕麦等,少吃高糖、高脂食物。

    2. 适量运动: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3. 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波动,保持乐观心态。

    4. 定期复查:定期进行血糖、血压、肾功能等检查。

    四、糖尿病肾病治疗的注意事项

    1. 重视早期筛查: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及时治疗。

    2. 遵医嘱:按照医生指导用药,不要随意调整药物剂量。

    3. 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治疗效果。

    4. 定期复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生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 糖尿病足作为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其早期症状不容忽视。患者常常会出现局部发冷、皮肤发紫或发黑的情况,这是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发生的信号。

    除了皮肤症状,糖尿病足患者还可能出现间歇性跛行,即在行走一定距离后需要坐下休息或出现肌肉疼痛。这是由于下肢血液循环不良导致的。

    神经病变也是糖尿病足早期的一个典型症状,表现为局部感觉减退、麻木、汗腺分泌异常,甚至出现皮肤裂口。

    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中西医结合的手术切开引流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从根本上治疗损伤。同时,正确的治疗、护理和预防相结合,可以控制疾病发展,促进康复,减少残疾。

    在药物治疗方面,应注意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合理使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水平。外治法方面,应遵循减压、清除坏死组织、保持伤口引流通畅、控制局部感染、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组织再生和修复的原则。

    此外,糖尿病患者应戒烟、远离吸烟环境,少吃辛辣食物和酒精。在冬季户外工作时注意保暖,选择合适的鞋子和袜子,每天将脚泡在温水中,避免足部创伤或感染。进行患肢运动,促进患肢侧支循环形成,调节饮食,控制血糖。做好足部护理和保护工作,每天检查双脚,使用专为糖尿病患者设计的减压鞋,防止足部受伤。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糖尿病患者可能会有自杀的想法,家属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并在出现异常想法时及时告知患者。

  • 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的中医治疗与日常护理

    成年发病型糖尿病,又称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青年人中成年发病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医治疗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将介绍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及日常护理措施。

    一、中医治疗

    1. 中药治疗

    (1)燥热伤肺证:生石膏、黄芩、地骨皮、生知母、天门冬、麦门冬、天花粉、粳米、生甘草等。

    (2)肾阴虚阳亢证:生地、山药、五味子、麦门冬、葛根、蛤粉、海浮石、花粉、鸡内金等。

    (3)糖尿病:赤小豆、怀山药、猪胰脏等。

    (4)肺热津伤证:西瓜子、粳米等。

    (5)口渴、尿浊症:西瓜皮、冬瓜皮、天花粉等。

    (6)糖尿病:生白茅根等。

    (7)糖尿病:山药、天花粉等。

    (8)尿多、口渴:桑螵蛸等。

    (9)多饮、多食:葛粉、天花粉、猪胰等。

    (10)势伤胃津证:知母、麦冬、党参、生石膏、元参、生地等。

    2.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糖尿病具有调节血糖、改善胰岛素分泌、减轻胰岛素抵抗等作用。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肺俞、肾俞等。

    二、日常护理

    1. 饮食管理

    (1)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高糖、高脂、高盐食物。

    (2)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摄入。

    (3)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2. 运动锻炼

    (1)坚持规律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2)运动量适中,避免过度劳累。

    (3)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3. 心理调适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避免情绪波动。

    4. 定期复查

    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总结

    中医治疗在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结合合理的日常护理,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 春季天气干燥,人体容易出现皮肤干燥、嘴唇干裂等问题。为了缓解这些症状,除了多喝水外,多吃一些新鲜水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水果不仅能够补充水分,还能起到美容养颜的作用。

    火龙果:护肠排毒佳品

    解放军304医院营养科吕春健专家推荐,火龙果是一种护肠排毒的佳品。与其他水果相比,火龙果含糖分较少,非常适合减肥和糖尿病患者食用。火龙果富含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胃肠消化,其滑黏的特性也有助于排毒。

    生活中,可以将火龙果切片放在炒菜周围,既美观又助消化。

    芒果:增强抵抗力,保护视力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营养科郑锦锋专家表示,芒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保护视力。芒果性凉,具有清热生津、解渴利尿、益胃止呕等功效。

    可以将芒果做成芒果汁或芒果布丁。芒果汁不加调料就很甜,芒果布丁则可以将芒果肉和鲜奶混合打成泥,加入吉利丁片、糖和剩余的芒果丁,冷藏3小时即可。

    菠萝:促进蛋白质消化,增加食欲

    北京军区总医院高级营养配餐师于仁文推荐,菠萝适合与肉类搭配,因为其中所含的蛋白酶可以帮助蛋白质消化。炒肉、炖鸡时加入菠萝,可以增加食欲,促进消化,减少油腻感。

    除了做水果沙拉、鲜榨菠萝汁外,还可以尝试制作菠萝什锦饭。将菠萝肉切块,鸡腿去骨切块并炒熟,加入米饭、鸡蛋、菠萝粒和葡萄干炒片刻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菠萝性凉,体弱和糖尿病患者应少吃。

  • 打鼾,这个看似无害的睡眠现象,实际上可能隐藏着健康隐患。据调查,超过半数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打鼾现象,其中中重度打鼾者更是高达23.7%。那么,打鼾究竟有哪些危害?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打鼾会影响睡眠质量。鼾声如雷,不仅会让家人休息不好,还会影响自己进入深度睡眠,导致第二天精神状态不佳。其次,打鼾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常见症状。这种疾病会导致呼吸暂停,引起低氧血症,长期下去可能引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那么,如何预防和改善打鼾呢?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持体重,避免过度劳累。其次,睡觉时尽量采取侧卧位,避免仰卧。此外,可以使用止鼾器或进行手术治疗。

    如果打鼾严重影响了你的生活,建议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评估和治疗。现在,许多医院都设有睡眠科,可以提供专业的睡眠监测和治疗服务。

    总之,打鼾并非小事,我们要重视它,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改善,才能拥有健康的生活。

  • 低血糖症是老年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了解其发病原因对于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一、引发低血糖的常见原因:

    1. 胰岛B细胞瘤(胰岛素瘤):这种肿瘤会自主分泌胰岛素,导致血糖过低。

    2. 胰岛外肿瘤:某些肿瘤细胞会分泌胰岛素样物质,引发低血糖。

    3. 外源性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过量使用这些药物会导致血糖过低。

    4. 严重肝病:肝脏功能受损会导致糖原储存减少,糖异生减少,引发低血糖。

    5. 乙醇:过量饮酒会导致血糖过低。

    6. 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这些腺体分泌的激素对血糖调节有重要作用,功能低下会导致低血糖。

    二、餐后低血糖的常见原因:

    1. 胃大部切除术后:由于胃排空加快,葡萄糖吸收过快,导致餐后早期低血糖。

    2. 2型糖尿病早期:特别是肥胖患者,胰岛素分泌峰落后于血糖高峰,导致餐后晚期低血糖。

    三、低血糖的发病机制:

    低血糖会导致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兴奋,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提高血糖水平。但持续低血糖会导致脑细胞功能受损,严重者可引发昏迷甚至死亡。

    四、预防与治疗:

    1.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低血糖症。

    2. 严格遵医嘱,合理使用胰岛素和降糖药。

    3. 适量饮酒,避免过量饮酒。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体重。

    5. 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及时就医。

  • 消渴丸作为一种常用的降糖药物,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然而,由于其成分复杂,包括黄芪、地黄、天花粉以及优降糖等中西药成分,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正确用药

    1. 从小剂量开始:由于消渴丸的降糖作用较强,建议患者从小剂量开始服用,即每日5粒,根据病情逐渐调整剂量。

    2. 避免晚间服药:消渴丸所含优降糖成分的半衰期较长,因此建议患者避免在晚间临睡前服药,以免发生低血糖。

    3.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用药,不要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

    二、监测血糖

    1. 定期监测血糖:在服用消渴丸期间,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以便了解治疗效果和调整用药。

    2. 注意低血糖症状:患者应熟悉低血糖的症状,如心慌、出汗、焦虑等,一旦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

    三、禁忌人群

    1.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消渴丸对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安全性尚未明确,因此不建议使用。

    2. 1型糖尿病患者:消渴丸主要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不适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

    3. 肝肾功能不全者:消渴丸所含优降糖成分需要经过肝肾代谢,因此肝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或禁用。

    4. 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消渴丸中含有磺胺类药物成分,因此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应禁用。

  •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受到浑身无力、四肢麻木的症状,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本文将探讨导致浑身无力、四肢麻木的常见原因,并提供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焦虑、抑郁与神经功能障碍

    焦虑和抑郁是导致浑身无力、四肢麻木的常见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压力和负面情绪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肌肉紧张、疼痛,甚至出现麻木感。此外,神经功能障碍也可能引起类似症状,如多发性硬化、神经根炎等。

    二、脑部疾病与血液循环问题

    脑部疾病,如脑部缺血、缺氧,也会导致浑身无力、四肢麻木。脑部缺血可能导致大脑功能受损,引起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此外,血液循环问题,如动脉硬化、血栓形成等,也可能影响肢体血液供应,导致麻木和无力。

    三、内分泌疾病与代谢紊乱

    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也可能导致浑身无力、四肢麻木。糖尿病可能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引起麻木和疼痛。甲状腺功能减退则可能导致代谢减慢,引起肌肉无力、疲劳等症状。

    四、预防和治疗方法

    针对浑身无力、四肢麻木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

    2. 增加运动量,改善血液循环。

    3. 调整饮食结构,控制体重。

    4.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疾病。

    5.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或神经修复药物进行治疗。

    五、注意事项

    对于出现浑身无力、四肢麻木症状的患者,以下注意事项需注意:

    1. 不要忽视症状,应及时就医。

    2. 遵医嘱进行治疗,不要自行购买药物。

    3. 注意日常保养,避免过度劳累。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规律作息等。

    总之,浑身无力、四肢麻木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应及时就医,找出病因,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 糖尿病,这个曾经被称作“富贵病”的疾病,如今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人们健康的重大问题。糖尿病可分为1型、2型和妊娠糖尿病,其中妊娠糖尿病是孕期女性特有的糖尿病类型。由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因此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关键在于科学饮食和合理运动。

    妊娠糖尿病患者需要特别关注饮食管理,以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那么,妊娠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安排饮食呢?以下是一些饮食禁忌和建议:

    1. 维生素的摄入

    妊娠期间,女性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增加,可以通过饮用添加维生素D的牛奶或在阳光下散步来补充。叶酸的需求量也比平时增加2倍,可以通过食用绿叶青菜、豆类、动物肝脏、橙子和全麦面粉等富含叶酸的食物来补充。此外,维生素C在许多食物中都含量丰富,如柑橘类水果、猕猴桃、玉米和花椰菜等。

    2. 微量元素的需要

    铁是主要的造血物质,妊娠期间女性需要更多补充铁,而胎儿也需要在肝脏中储存更多的铁,以备出生后自身造血。含铁丰富的食物包括动物肝肾、动物血、黑木耳、大枣、海产品和豆类等。钙的补充也非常重要,每天应保证1200mg的摄入量,牛奶是钙的主要来源,如果对牛奶过敏,可以咨询医生并按医生建议服用钙剂。

    3. 适当水果的需要

    水果是妊娠糖尿病患者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应注意选择含热量较低的水果,如草莓和猕猴桃。而香蕉、荔枝、龙眼和葡萄等含热量较高的水果则不宜过多食用。此外,应避免食用糖、蜂蜜、巧克力和甜点等含糖量较高的食物。

    4. 饮食原则

    妊娠糖尿病患者应遵循以下饮食原则:清淡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保证营养全面均衡;规律进餐,少量多餐;适当增加粗细粮的搭配;水果应在两餐之间食用,每日食用量以200-400克为宜。

    总之,妊娠糖尿病患者应重视饮食管理,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安排,控制血糖水平,保障母婴健康。

  • 临界高血压,又称为高血压前期,是指血压值介于正常血压和高血压之间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下,血压并未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但已经处于高血压的危险边缘,需要引起重视。

    针对临界高血压,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根治,但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可以有效控制血压,降低患高血压的风险。

    首先,控制体重是关键。体重指数(BMI)是衡量体重与身高比例的指标,正常范围为18.5-23.9。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以有效改善血压状况。

    其次,减少脂肪摄入也是关键。脂肪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对降低胆固醇有益,而饱和脂肪酸则可能导致血脂异常和肥胖。因此,高血压患者应减少食用油摄入,少吃或不吃肥肉和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物。

    此外,适当运动对控制血压也非常重要。运动可以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心血管适应能力。建议高血压患者选择合适的运动量,如打太极拳、游泳、慢跑等,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周进行3到4次。

    最后,减轻精神压力也是控制血压的重要环节。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会导致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平衡,避免过度劳累。

    除了生活方式的干预,高血压患者还应定期进行血压监测,及时发现血压波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临界高血压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控制血压,降低患高血压的风险。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