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妊娠糖尿病筛查怎么做?

妊娠糖尿病筛查怎么做?
发表人:周喜玉

随着经济迅速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慢性疾病也越来越多,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尿酸,高血脂等等,都是有着严重的危害人体的风险。

那么,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很多家庭选择再生一胎,然而大部分的产妇都是高龄的产妇,因此,妊娠期血糖高的现象非常普遍,那么,做好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尽早发现妊娠期糖尿病,并且对症治疗缓解巨大儿,流产,死胎以及新生儿糖尿病和孕妇糖尿病的风险。

妊娠期糖尿病筛查应该怎么做?

  • 在临床上很多患者问过我这个问题,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是在怀孕的第 24 到 28 周进行妊娠期的糖耐量实验,取 75 克无水葡萄口服,分别于空腹和喝糖后一小时及喝糖后两小时进行抽血检测血糖。
  • 当空腹血糖大于等于 5.1 毫摩尔每升时,喝糖后一小时血糖大于等于 10.0 毫摩尔每升时,喝糖后两小时血糖大于等于 8.5 毫摩尔每升时,符合任何一点血糖的异常,即可以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应该马上进行干预治疗。

妊娠糖尿病在临床上非常多见,妊娠糖尿病对胎儿和孕妇都有较为严重的伤害,会导致胎儿流产,胎儿畸形,葡萄胎以及巨大儿,难产等等,对孕妇来说,会导致将来孕妇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因此,妊娠期糖尿病应该应用药物来进行治疗,并且严格按照糖尿病的饮食运动进行规范化管理,这样才能保证不会受到严重影响。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糖尿病疾病介绍: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点的代谢性疾病。正常情况下,胰腺释放胰岛素,帮助身体储存和利用食物中的糖和脂肪。当胰腺分泌胰岛素减少,或身体对胰岛素反应敏感性降低时,就会导致糖尿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妊娠期糖尿病妈妈怎样健康饮食 有些准妈妈被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之后,在饮食上就变得很小心翼翼,什么也不敢吃了。

          其实有妊娠期糖尿病的的准妈妈在营养上的需求与普通准妈妈是一样的,只要多多注意下面的这几个原则就可以了。

     

    1,注意餐次分配

    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准妈妈在饮食上要注意少食多餐,将每天应摄取的食物分成5~6餐,特别要避免晚餐与隔天早餐的时间相距过长,所以睡前可有1次加餐。

     

    2,重视蛋白质摄取

    有妊娠糖尿病的准妈妈需限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摄入,所以可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

    如果在孕前已摄取足够营养,贝则孕早期不需过多增加蛋白质摄取量,每天可同孕前一样或最多增加5克即可,孕中期、晚期每天需增加蛋白质的量各为15克、25克。每天喝至少2杯牛奶,以获得足够钙质,但不可以把牛奶当水喝,以免影响其他食物摄入。

     

    3,多摄取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有很好的降糖作用,尤其是果胶等可溶性纤维,延长食物在胃肠道的排空时间,减轻饥饿感,又能延长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准妈妈在可摄取的分量范围内,多摄取高膳食纤维食物,如以糙米或五谷米饭取代白米饭,增加蔬菜的摄取量,限量吃新鲜水果,不喝果汁等,如此可延缓血糖的升高,也比较有饱腹感。吃水果时一定要选择含糖量低的。

          总的来说,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准妈妈并不是不能吃,而是在吃的方面要更加注重质和量。另外,在控制饮食的同时还要结合适当的运动,让自己动起来,这样的孕期会更健康。

     

     

  • 近年来,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日益增多。GDM属于高危妊娠,对母婴双方皆有危害。对于孕妇来说会显著增加流产、死胎、羊水过多等产科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胎儿来讲可导致胎儿发育畸形、宫内发育迟缓、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增加胎儿死亡率。

         

          

    糖尿病合并妊娠可能引起或加重孕妇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变,导致病情恶化。

         

    一、糖尿病患者的孕前准备

    如果患者在怀孕之前就有糖尿病,临床上叫“糖尿病合并妊娠”。如果患者的糖尿病是在怀孕期间发生的,临床上叫“妊娠期糖尿病”。

         

    对于患有糖尿病的女性,在孕前需做一次全面体检,重点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常规、血压、眼底、神经系统及心电图,以便全面了解各项代谢指标的控制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心、脑、肾、眼等糖尿病并发症或合并症。

           

         

    在计划怀孕前3~6个月便应停用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治疗。如患者同时合并高血压,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

        

    只有当血糖、血压等各项指标控制满意、无严重并发症,病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后,方可考虑怀孕。

           

    二、GDM的筛查

    GDM的高危人群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 高龄孕妇(>35岁);
    • 孕前超重或肥胖,孕期体重增长过多、过快;
    • 有糖尿病家族史;
    • 既往有巨大儿分娩史、羊水过多或不明原因新生儿死亡史者;
      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筛查时间:

        

    孕妇在孕24~28周时进行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进行糖尿病筛查,以便及早发现、及时干预。

        

    诊断标准:

          

    OGTT符合下面3项中的1项即可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

        

    • 空腹血糖≥5.1 mmol/L;
    • 餐后1 h血糖≥10.0 mmol/L;
    • 餐后2 h血糖≥8.5 mmol/L。
            

    三、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治疗

    1.饮食控制

         

    • 每日总热量按每千克理想体重30~35 kcal计算;
    • 每天主食(即碳水化合物)控制在250~350 g,尽量做到粗细搭配;
    • 蛋白质供给量比孕前增加,每日100 g左右;
    • 平日多吃些绿叶蔬菜,水果每日限制在200~400 g,可分次于两餐之间或睡前作为加餐食用,并将热量计入到总热量当中。
            

    在饮食方面尽量做到定时定量、少吃多餐,每日5~6餐,为预防夜间低血糖,临睡前最好加餐1次。

         

    2.运动控制

          

    合理运动不仅有益于母子健康,而且可以辅助降低血糖。因此,除非孕妇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或者需要保胎(如习惯性流产或先兆流产),均应适当参加户外运动。

           

    运动宜在饭后1 h进行,持续0.5 h左右;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不引起宫缩为原则;运动项目应选择较舒缓不剧烈的,如散步、缓慢的游泳和太极拳等。另外,运动时携带糖块、饼干、点心等,以便发生低血糖时备用。

         

    3.药物治疗

         

    如果经过饮食控制及运动疗法血糖仍得不到有效控制,应首选胰岛素治疗。胰岛素不通过胎盘,无致畸作用,对母子来说都是安全的。通过监测七段血糖水平来确定胰岛素的的用量,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四、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监测

         

         

    血糖控制要求更加严格,具体控制目标:

           

    • 空腹及餐前血糖3.3~5.3 mmol/L;
    • 餐后1 h血糖4.4~7.8 mmol/L;
    • 餐后2 h血糖4.4~6.7 mmol/L;
    • 夜间血糖4.4~6.7 mmol/L;
    • HbA1c尽量控制在<6.0%。
             

    除了血糖以外,还有一些项目需要定期检查,这些项目包括以下几种。

          

    1.尿酮体检查

          

    如果孕妇处于高热、感染等应激状态,或食欲不振、腹泻时,要同步检查尿酮体及血糖。

          

    2.尿常规检查

          

    如果尿蛋白阳性,提示可能有糖尿病肾病或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如果尿白细胞阳性,往往提示存在尿路感染。

          

    3.血压监测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每周需监测非同日血压≥2次。如果合并高血压,至少要坚持每天早、晚各量1次血压,并要求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

          

    4.体重监测

          

    • 整个孕早期孕妇体重增加应<2kg;
    • 孕中、后期,每周孕妇体重增加0.3~0.5 kg为宜。
    • 肥胖者孕期总体重增加8 kg左右,
    • 正常体重者孕期总体重增加12.5 kg为宜。
            

    5.胎儿发育监测

          

    分别在孕18周、24周、28周、32周和36周进行常规B超检查,以观察胎儿生长是否符合孕周,判断胎儿是否有发育畸形。

          

    6.胎心、胎动监测

          

    • 胎儿心跳大约在120~160次/min, 若平时持续>160次/min,或<110次/min,均属异常。
    • 妊娠16~20周开始出现胎动,胎动频率为30~40次/12 h或3~5次/min属于正常。
    • 如果发现胎动≤3次/h,12 h胎动在10~20次以下则为异常,往往提示胎儿宫内缺氧,应及时就医。
            

    五、糖尿病孕妇的产后管理

    1.产后治疗

          

    如果患者在怀孕之前就有糖尿病,分娩结束后可重新恢复孕前的治疗。如果患者的糖尿病是在怀孕期间发生的,随着分娩的结束,这种患者的糖尿病往往会自行痊愈,不需要继续用药。

          

    2.产后复查

          

    GDM患者在产后6周行1次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判断患者产后糖尿病的转归情况,决定其是否需要继续药物治疗。

          

    3.产后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不是糖尿病患者的禁忌证,母乳喂养不仅对后代有益,而且有助于产妇糖代谢紊乱的恢复。

          

    总之,只要做好充分的孕前准备,妊娠期间采取恰当的措施,密切监测血糖、合理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治疗,就可以将孕妇和胎儿发生妊娠并发症的风险降至最低,“糖妈妈”照样可顺利度过孕期,拥有健康宝宝。

  • 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为126mg/dl,通常超过这个数值才会被诊断为“糖尿病”。但是实际上,空腹血糖的正常值是70~100mg/dl,所以只要超过100mg/dl,就表示血糖指标过高;尽管要成为一名真正的糖尿病患者还有一定距离,但身体“已经控制不了血糖”,如果不尽快改变生活习惯,很快就会变成糖尿病。

     

    100~125mg/dl的空腹血糖值,是糖尿病初期!

    DM是一种身体不能控制血糖的疾病,在没有控制好血糖之前,肯定会有“控制得很艰难”的时候,那时候就是DM初期。

     

    比如,身体需要胰岛素(工人)来帮助运送血糖(货物),正常人能很快找到许多工人来运送货物,但是糖尿病患者并不是“找不到工人”,而是“老弱病残”,无法搬运货物;而初期糖尿病患者,则是“勉强找不到工人,但工人的工作效率开始下降”。

    血糖指标可诊断为糖尿病。

    空腹腔血糖指标:126mg/l

     

    餐后血糖值:200mg/l。

    普通人群血糖标准值。

    空腹部血糖指标:70~100mg/l。

     

    餐后血糖值:80~140mg/l。

    初期糖尿病

    空腹部血糖指标:101~125mg/l。

     

    餐后血糖值:141~199mg/l。

     

    据统计,大约1/4的人在确诊后的5年内就会转变为真正的糖尿病,其中70%的人在10年内会转变为糖尿病;但是,如果能在发现糖尿病时立即加以控制,则很难转变为糖尿病。

     

    少吃东西能逆转糖尿病初期的病情吗?

    小量多餐看似食量不大,但实际上是“连续进食”,消化系统会一直接收到食物,释放出血糖升高的信号,使胰岛素持续分泌。胰岛素的过多分泌,会导致身体产生胰岛素抵抗,也就导致了糖尿病的诞生,所以这是极度不健康的习惯。应该是每餐少一点,但是三餐要有时间。

    要控制血糖就必须不要吃淀粉?

    血糖是人体的能量来源,如果消化系统正常的话,能量也有了适当的消耗,根本就不会让血糖过高,所以现在糖尿病患者不是担心淀粉摄入过多,而是“消化得好的糖摄入过多”,再加上“运动太少”,都会让血糖因一点点淀粉而过高。

     

    适当的,有营养的淀粉,以及多样化的饮食,能使血糖保持在一个平稳的水平,比吃药,打胰岛素都要有效!

     

    因此建议一定要吃“完全不加工”的淀粉,比如地瓜、芋头或糙米的根茎类食品,其实白饭慢慢吃,效果不会比糙饭差太多,但是白面制品还是少吃比较好,特别是在烘焙食品中,糖分绝对高得吓人。

    控制血糖只能吃青菜吗?

    而且许多人为了控制血糖,只吃青菜,结果血糖仍然很高。由于身体会感觉到饥饿,所以血糖没有办法回到稳定状态,只能吃淀粉!吃更少的淀粉,就是吃更多的蛋白质。

  • 妊娠期出现的糖尿病,叫做“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约为5%。

     

    我国孕妇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很多准妈妈备孕期就开始大吃特吃,孕期更怕孩子营养不良,血糖高也就不奇怪了。

     

     

    什么人容易中招?

     

    • 肥胖(尤其是重度肥胖);
    • 一级亲属患 2 型糖尿病;
    • 有妊娠期糖尿病史或巨大儿分娩史;
    • 多囊卵巢综合征;
    • 反复尿糖阳性等。

     

    妊娠期糖尿病的危害?

     

    妊娠期糖尿病对母亲和孩子都有不小的危害。

     

    对母亲

    • 增加自然流产率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
    • 影响孕妇免疫力,易并发感染(多见泌尿系感染和霉菌性阴道炎);
    • 孕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 羊水过多、巨大儿,并最终引起难产、产后出血。

     

    对孩子

    • 增加巨大儿、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流产、早产风险;
    • 增加肩难产及各种产伤的发生率。
    • 增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低钙血症发生率;
    • 新生儿易发生低血糖症。

     

     

    什么时候查血糖?

     

    最佳筛查时间是孕 24~28周。但是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准妈妈们,建议在首次产检时直接行 75 g 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明确诊断。必要时孕晚期重复检测,因为偶尔一次血糖水平超标并不能代表得了妊娠期糖尿病。

     

    血糖高了怎么办?

     

    对于准妈妈们来说,最佳的血糖控制方案就是控制饮食、适当运动。

     

    - 少量多餐、定时、定量,粗细搭配;

    - 多吃高膳食纤维食物,如荞麦、豆制品、魔芋及各种蔬菜

    - 减少高糖分水果摄入量,如西瓜、苹果、梨、桔子等

    - 增加主食中的蛋白质,以汤-菜-蛋白类-主食的顺序进食,可以减少主食摄入,从而控制餐后血糖的升高。

    - 要做到每日至少坚持半小时的有氧运动。 最简单的运动方式是快步走, 做瑜伽、游泳也可以,但要注意安全。

    - 控制体重 要保证进入孕中期以后每周体重增加不超过 1 斤。如果在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的基础上体重增加超过 1 斤,应该及时咨询医生。

    - 加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如果依靠饮食调整和锻炼,准妈妈们仍然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就需要加用胰岛素,医生会根据你的生理特点随时调整胰岛素剂量。 不推荐妊娠期使用口服降糖药。

     

    怎么做好血糖监测?

     

    为及时了解疾病进展,保证自身和肚子里面宝宝的健康,做好自我监测是很重要的。可以使用血糖仪自己检查手指末梢血糖值。

     

    - 新诊断的高血糖孕妇、使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妈妈”:每天测 7个点的血糖,包括三餐前半小时、三餐后 2 小时和夜间血糖;

    - 使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稳定的“糖妈妈”:每周应至少有一天时间监测 7 个点的血糖,包括三餐前半小时、三餐后 2 小时和夜间血糖,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 不需要胰岛素治疗的“糖妈妈”,在随诊时建议每周至少监测 1 次全天血糖,包括空腹及三餐后 2 小时血糖共 4 次。

     

    如果准妈妈们出现不明原因恶心、呕吐、乏力等不舒服,或者血糖控制不理想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尿酮体

     

    血糖目标:

     

    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要比一般 2型糖友严格,但也要注意预防低血糖。

    • 餐前血糖 ≤ 5.3mmol/L
    • 餐后 2 小时血糖 ≤ 6.7 mmol/L
    • 夜间血糖 ≥ 3.3mmol/L
    • 糖化血红蛋白<5.5 %

     

    产后血糖会变化吗,需要复查吗?

     

    患有妊娠期糖尿病女性,大约有 50% 将在产后 20 年内将发展成慢性糖尿病,应在产后第 6~12 周进行血糖的检测,建议进行口服糖耐量实验。

     

    产后每 1~3 年进行一次血糖检测,若出现异常,首先饮食控制,1~2 周后再次复查,如果仍有异常,则需要使用降糖药物。

     

    同时,约 2/3 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下一次妊娠时会再发糖尿病,合并肥胖的妇女再发妊娠期糖尿病的倾向更大。所以,产后依然要注意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妊娠期糖尿病会影响哺乳吗?

     

    糖妈妈是可以正常哺乳的。

     

    绝大多数患上妊娠期糖尿病的糖妈妈,血糖会在产后恢复正常,不需要使用药物降糖;即使需要用药,医生一般也会选择胰岛素。而胰岛素怀孕期和哺乳期都可以用,对宝宝没有影响。

     

    不过糖尿病的确可以通过基因遗传,不过宝宝如果从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可以推迟患上糖尿病的时间,降低患糖尿病的可能性的。

     

    所以糖妈妈应该和普通妈妈一样纯母乳喂养 6 个月

     

    有条件的话,可以继续母乳喂养至 2 岁

     

    如果各方面条件不允许,糖妈妈至少应该母乳喂养 3 个月,这样也可以让宝宝尽量享受到母乳喂养的益处。

     

    咨询点击下方医生卡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在我国也是引起冠心病、脑梗塞等疾病的主要杀手之一。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因为糖是甜的,所以糖尿病也被称之为甜蜜的杀手。

     

    关于糖尿病,估计大多数人都听说过,但糖尿病的有关知识,很多人依然是一知半解,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糖尿病,看一看和糖尿病有关的那些知识。

     

     

    一、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胰岛分泌胰岛素障碍,或者分泌出的胰岛素功能障碍,导致体内血糖代谢异常的一种疾病。因为体内糖分代谢异常,使得患者出现血糖、尿糖升高,进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的一种疾病。

     

    二、糖尿病有什么症状?

     

    很多糖尿病可以没有症状,只是在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或者在治疗其他疾病时发现糖尿病。但依然有很多糖尿病是有症状的,比如常见的糖尿病症状主要是三多一少,也就是吃饭吃得多、喝水喝得多、小便尿的多以及体重一直减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多一少的症状。

     

    三、糖尿病怎样检查出来?

     

    糖尿病的诊断一般不难,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大多数糖尿病测个血糖便能确诊,但如果患者的血糖正好处于诊断糖尿病的边缘时,就需要检测更多的东西来确诊了。比如糖化血红蛋白、尿常规、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糖代量试验等,以明确患者是否为糖尿病患者。

     

     

    四、如何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预防糖尿病,主要是管住嘴、迈开腿,远离不良生活习惯,以及控制体重。只有管住嘴,适当运动,才能减少糖尿病的发生概率。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了糖尿病我们不知道,甚至知道是糖尿病我们不控制。才是最为可怕的。

     

    亲,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你!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糖尿病这种病大家一定都不陌生,许多老年人都患上过这种病。但是你知道吗,在妊娠期的孕妇也很容易患上糖尿病,也就是妊娠糖尿病。那么得了妊娠糖尿病都是有些什么症状呢?想了解的朋友可以接着往下看。


    妊娠糖尿病一般都是有什么症状?


    1、有些患者无症状,部分患者肾排糖阈值高,即使血糖浓度已经很高,尿中也没有排出葡萄糖。这样的患者因为掩盖了症状而显得更危险。


    2、常口渴:当孕妇时不时就口渴,而且是没有理由的。那孕妇就要开始仔细观察有没有别的妊娠糖尿病的症状的出现。


    3、疲乏无力:这是因为吃进的葡萄糖不能充分利用而且分解代谢又增快,体力得不到补充的缘故。

     


    4、常头晕: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发生血糖低的症状。有的孕妇会头晕,甚至晕倒。这个时候就一定要去医院验血糖了。


    5、有尿频:因为口渴导致饮水量的增多,所以上厕所的次数自然也会跟着增加。


    6、呕吐: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呕吐可以成为剧吐,即严重的恶心、呕吐加重,甚至会引起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7、常饥饿感:孕妇是一个人的嘴巴,两个人的饭量,所以本来就很容易感到饥饿。因此这个症状很容易被忽视。


    8、体重变轻:虽然吃了很多营养丰富的食物,但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食物中葡萄糖未被充分利用即被排泄掉了,而由脂肪供应热能,蛋白质转化为葡萄糖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于是体内糖类、蛋白质及脂肪均大量消耗,致使患者体质差、体重轻。


    9、易感染:由于葡萄糖的异常代谢加速,引起血液中、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增加,妊娠早期合并糖尿病易发生真菌感染。


    以上这些就是妊娠糖尿病的一些症状,在得了妊娠糖尿病之后主要是会出现口渴,浑身乏力,头晕尿频,呕吐,饥饿感,体重变轻,还很容易感染。相信大家一定都有所了解,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好这些症状,出现之后要及时治疗。

  • 妊娠期出现的糖尿病,叫做“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约为5%。

     

    我国孕妇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很多准妈妈备孕期就开始大吃特吃,孕期更怕孩子营养不良,血糖高也就不奇怪了。

     



    什么人容易中招?

     

    • 肥胖(尤其是重度肥胖);
    • 一级亲属患 2 型糖尿病;
    • 有妊娠期糖尿病史或巨大儿分娩史;
    • 多囊卵巢综合征;
    • 反复尿糖阳性等。

     

    妊娠期糖尿病的危害?

     

    妊娠期糖尿病对母亲和孩子都有不小的危害。

     

    对母亲

     

    • 增加自然流产率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
    • 影响孕妇免疫力,易并发感染(多见泌尿系感染和霉菌性阴道炎);
    • 孕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 羊水过多、巨大儿,并最终引起难产、产后出血。

     

    对孩子

     

    • 增加巨大儿、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流产、早产风险;
    • 增加肩难产及各种产伤的发生率。
    • 增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低钙血症发生率;
    • 新生儿易发生低血糖症。

     


    什么时候查血糖?

     

    最佳筛查时间是孕 24~28周。但是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准妈妈们,建议在首次产检时直接行 75 g 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明确诊断。必要时孕晚期重复检测,因为偶尔一次血糖水平超标并不能代表得了妊娠期糖尿病。

     

    血糖高了怎么办?

     

    对于准妈妈们来说,最佳的血糖控制方案就是控制饮食、适当运动。

     

    - 少量多餐、定时、定量,粗细搭配;

    - 多吃高膳食纤维食物,如荞麦、豆制品、魔芋及各种蔬菜;

    - 减少高糖分水果摄入量,如西瓜、苹果、梨、桔子等;

    - 增加主食中的蛋白质,以汤-菜-蛋白类-主食的顺序进食,可以减少主食摄入,从而控制餐后血糖的升高。

    - 要做到每日至少坚持半小时的有氧运动。最简单的运动方式是快步走,做瑜伽、游泳也可以,但要注意安全。

    - 控制体重:要保证进入孕中期以后每周体重增加不超过 1 斤。如果在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的基础上体重增加超过 1 斤,应该及时咨询医生。

    - 加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如果依靠饮食调整和锻炼,准妈妈们仍然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就需要加用胰岛素,医生会根据你的生理特点随时调整胰岛素剂量。不推荐妊娠期使用口服降糖药。

     

    怎么做好血糖监测?

     

    为及时了解疾病进展,保证自身和肚子里面宝宝的健康,做好自我监测是很重要的。可以使用血糖仪自己检查手指末梢血糖值。

     

    - 新诊断的高血糖孕妇、使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妈妈”:每天测 7个点的血糖,包括三餐前半小时、三餐后 2 小时和夜间血糖;

    - 使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稳定的“糖妈妈”:每周应至少有一天时间监测 7 个点的血糖,包括三餐前半小时、三餐后 2 小时和夜间血糖,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 不需要胰岛素治疗的“糖妈妈”,在随诊时建议每周至少监测 1 次全天血糖,包括空腹及三餐后 2 小时血糖共 4 次。

     

    如果准妈妈们出现不明原因恶心、呕吐、乏力等不舒服,或者血糖控制不理想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尿酮体。

     

    血糖目标:

    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要比一般 2型糖友严格,但也要注意预防低血糖。

     

    • 餐前血糖 ≤ 5.3mmol/L
    • 餐后 2 小时血糖 ≤ 6.7 mmol/L
    • 夜间血糖 ≥ 3.3mmol/L
    • 糖化血红蛋白<5.5 %

     


    产后血糖会变化吗,需要复查吗?

     

    患有妊娠期糖尿病女性,大约有 50% 将在产后 20 年内将发展成慢性糖尿病,应在产后第 6~12 周进行血糖的检测,建议进行口服糖耐量实验。

     

    产后每 1~3 年进行一次血糖检测,若出现异常,首先饮食控制,1~2 周后再次复查,如果仍有异常,则需要使用降糖药物。

     

    同时,约 2/3 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下一次妊娠时会再发糖尿病,合并肥胖的妇女再发妊娠期糖尿病的倾向更大。所以,产后依然要注意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妊娠期糖尿病会影响哺乳吗?

     

    糖妈妈是可以正常哺乳的。

     

    绝大多数患上妊娠期糖尿病的糖妈妈,血糖会在产后恢复正常,不需要使用药物降糖;即使需要用药,医生一般也会选择胰岛素。而胰岛素怀孕期和哺乳期都可以用,对宝宝没有影响。

     

    不过糖尿病的确可以通过基因遗传,不过宝宝如果从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可以推迟患上糖尿病的时间,降低患糖尿病的可能性的。

     

    所以糖妈妈应该和普通妈妈一样纯母乳喂养 6 个月。

     

    有条件的话,可以继续母乳喂养至 2 岁。

     

    如果各方面条件不允许,糖妈妈至少应该母乳喂养 3 个月,这样也可以让宝宝尽量享受到母乳喂养的益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孕妇在妊娠以前的糖代谢是正常的,或者本身存在着潜在的糖耐量出现减退的现象,到妊娠时期才被确诊为糖尿病。而在妊娠时期血糖高被诊断为糖尿病,其实主要是由于大量的葡萄糖经过胎盘后进入胎儿,从而刺激到胎儿的胰岛细胞出现增生,这时胰岛素会分泌增加,出现高胰岛素血症。

     

     

    血糖升高和高胰岛素血症都会影响胎儿内分泌及脏器的正常发育,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妊娠时期出现糖尿病,这是非常严重的,不论是从母亲健康方面还是从婴儿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孕妇非常容易出现妊高症,宫缩乏力,感染,巨大儿,产后出血,难产,并且新生儿特别容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低血钙、低血糖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因此很多糖妈妈们都会担心自己的宝宝到底健不健康,出生后应该如何观察和照顾她们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糖妈妈分娩后宝宝应该注意什么?

     

     

    要想知道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还要先了解一下糖尿病妈妈对新生儿可能会有哪些影响。

     

    呼吸窘迫综合征

     

    主要是由于分泌糖皮质激素因受到胰岛素的抑制,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肺部表面的活性物质分泌与合成,所以,妊娠糖尿病的孕妇新生儿肺部的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会相对减少,虽然孩子已经是足月,可是宝宝的肺发育依然未成熟,极易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

     

    低血糖症

     

    新生儿出生以后葡萄糖的来源也就被中断,但是胰岛素的水平还是特别高,这时非常容易出现低血糖,宝宝在出生的数小时后是最容易发生的。出现高胰岛素血症,宝宝的糖原分解、糖原异生减少,而肝脏葡萄糖的生成量也会减少,从而使低血糖症状加重,并且时间会延长。

     

     

    低镁和低钙血症

     

    糖尿病的孕妇由于肾小管的吸收比较差,特别容易出现低镁血症,从而导致胎儿出现低镁血症的症状,而胎儿出现低钙血症的概率是最大的,一般达到55%左右,这主要是和甲状腺的功能降低有关。

     

     

    高胆红素血症

     

    因为肝酶发育还没有成熟、早产、红细胞数量增多、低血糖等因素,非常容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

     

     

    所以新生儿出生后,要关注哪些方面呢?

     

    1、新生儿出生后要及时补充糖以预防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另外,给予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建议产后30分钟内尽早开始母乳喂养,然后每2-3小时哺乳一次,维持新生儿血糖水平至少为2mmol/L。若连续两次母乳喂养期间新生儿血糖值低于2mmol/L,或新生儿喂养不足、或出现异常临床症状,则需要开始管饲喂养或静脉营养。

     

    2、糖宝宝机体免疫力低,因此,注意保温、室内温度24~26℃,相对湿度控制55%~65%,避免新生儿体温过低而增加耗氧量。

     

    3、糖宝宝畸形率比较高,因此,护理时需密切观察新生儿面色、肌张力、吸允能力、生命体征等以便及时发现发育异常儿。

     

    4、巨大儿的糖宝宝因体重比较大,要定时翻身、按摩,避免宝宝局部受压过久而出现溃烂。

     

    5、糖尿病产妇的宝宝呼吸窘迫一般发生于新生儿出生6h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皮肤青紫,即便吸入氧气,也不能缓解,对此,需积极做好抢救设施,密切观察患儿体征,一旦发生异常,需及时救治。

     

    6、糖宝宝出生24h内,注意低血钙症状,若发现宝宝惊叫、喉痉挛,需及时通知医生,按照医嘱补充葡萄糖酸钙。如果低血糖持续12-24小时以上,就将造成宝宝脑损伤。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高血糖会导致糖尿病患者体内内皮细胞、炎症细胞的功能与活性改变。而血管病变的发生通常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密切相关,因此,糖尿病会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血管狭窄和血栓形成。

     

     

    一、冠状动脉病

     

    冠状动脉病作为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在临床上越来越多。其中,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硬化比较常见,且冠状动脉硬化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更高。

     

     

    由于糖尿病导致血管受损,分泌大量炎性细胞因子,从而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甚至可能导致心、脑、肾方面的疾病。

     

    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

     

    下肢动脉病变是外周动脉疾病的一个组成成分,表现为下肢动脉的狭窄或闭塞。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更常累及股深动脉及胫前动脉等中小动脉。其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但动脉炎和栓塞等也可导致下肢动脉病变,因此,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通常是指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LEAD)。

     

     

    我国在2004、2012年的两次糖尿病足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足合并LEAD者分别为62.9%和59.0%,表明糖尿病合并LEAD是糖尿病足溃疡(DFU)发生的重要病因之一。China DIA-LEAD研究显示,我国50岁以上T2DM患者中LEAD的患病率为21.2%,与糖尿病神经病变导致的足溃疡相比,LEAD导致的足溃疡复发率高,截肢率增加了1倍。

     

    由于LEAD与冠状动脉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等动脉血栓性疾病在病理机制上有共性,如内皮功能的损害、氧化应激等。因此,在临床上这几种病变常同时存在,故LEAD对冠状动脉疾病和脑血管疾病有提示价值。

     

     

    LEAD对机体的危害除了导致下肢缺血性溃疡和截肢外,更重要的是这些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增加,死亡率更高。LEAD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心血管事件,在确诊1年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达21.1%,与已发生心脑血管病变者再次发作风险相当。

     

    三、脑血管病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为糖尿病并发的系列脑血管疾病, 其中以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脑病最为常见。主要与糖尿病代谢紊乱、内分泌失调、血液高凝状态、微血管病变以及吸烟、肥胖等因素有关, 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腔隙性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脑血栓形成等。糖尿病患者脑卒中的病死率、病残率、复发率较高, 病情恢复慢。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与一般的脑血管病治疗原则是相同的, 但是由于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特别是脑卒中急性期的处理过程中, 存在诸多引起血糖升高的因素, 因此,需要特别注意降糖药物的选择、感染及各种并发症的预防。

     

    参考文献:
    1. 侯莉, 等.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22).
    2. 赵康.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19).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等.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4.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 世界中西医杂志, 2011, 6(4).
  • 糖尿病常常被人称为“甜蜜的负担”。它是一种慢性病,如血糖长期控制不好,身体各系统都会受到损害,也相对容易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

     

     

    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一项针对55万余名中国人和新加坡华人的研究表明,即便是糖尿病遗传风险高的人,坚持健康生活方式也可显著降低风险。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让血糖变高的几个指标,并教你远离糖尿病。

     

    受访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王世东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杨国庆

     

    5大指标与高血糖密切相关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亚洲人糖尿病增长率直线上升。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更是呈爆炸式增长,近30年增长了10倍,已超过1亿,占全球1/4,已然成为全球糖尿病大国。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由北京大学等完成,针对55.8万余名成年中国人(51.29万人)和新加坡华人(4.54万人)进行了长达10年调查随访,研究包括体重指数(BMI)、饮食结构、体育锻炼、酒精摄入量、吸烟量。

     

    结果发现,在糖尿病遗传高风险人群中,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出现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降低了57%,10年标化发生率为2.45%,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则为7.11%。

     

    与遗传风险高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相比,遗传风险中等或低的人如果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低,降幅分别为66%和75%。

     

    2019年,《中国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对我国近50万人进行调查,发现99%的中国人生活方式不健康,均在“慢慢养病”。

     

    数据显示,91.3%的人饮食习惯不健康;47.4%的人体重不健康;41%的人体脂不健康;有吸烟、过量饮酒等不健康习惯的人分别占29.4%和7.4%。

     

    吃得多、营养不均衡是饮食习惯不健康的主要表现。

     

     

    今年4月,上海市公布“不良生活方式排行榜”。调查显示,上海市一般人群常见不良生活方式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

     

    • “久坐不动,缺乏体育锻炼”,占82%;
    • “常吃油炸、烧烤和烟熏食品”,占79%;
    • “三餐不规律,经常不吃早餐或深夜餐食”,占78%。

     

    同时,“久坐不动”也是职业人群“生活方式病”的“第一名”。作为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最高的上海市尚且如此,其他省市可想而知。

     

    此次社会调查特聘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慧教授表示,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手机、电脑普及,导致人们久坐时间增加、体力活动减少,然而久坐不利于人体新陈代谢,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患病风险。

     

    4个习惯增加患病风险

     

    王世东表示,家族遗传导致的糖尿病比例很低,吸烟、饮酒、缺乏锻炼、不良饮食和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糖尿病占到80%左右。

     

    糖尿病可引发心、肾、眼、神经等部位多种并发症,需终身治疗,造成家庭和社会极大的经济负担。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又是如何导致糖尿病的呢?

     

    一胖毁所有

     

    杨国庆表示,肥胖是中国糖尿病大幅增加的最主要原因,特别是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

     

    这是由于肥胖会导致代谢紊乱,包括糖耐量低减、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引发糖尿病。

     

    腹部脂肪堆积过多比单纯体重超标的危险性更大,也就是说,腹型肥胖者更易发糖尿病。

     

    吃得太精细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精制谷物、加工肉类、红肉摄入较多是中国人主要的饮食危险因素。

     

    杨国庆说,精白米面等精制食物会造成血糖急升,增加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素分泌和消解的效率,长此以往导致糖代谢系统紊乱,诱发糖尿病。

     

    久坐不运动

     

    研究发现,中国人的体力活动水平正急剧下降,1991年到2011年间,国人平均身体活动时间下降近50%,预计到2030年,仅体力活动不足这一项就会导致4240万中国人患糖尿病。

     

    杨国庆指出,缺乏运动减慢脂肪分解,降低胰岛素受体数目,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胰岛素抵抗。与不良饮食一样,长期不运动也是糖尿病防治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之一。

     

    烟酒不离手

     

    研究表明,戒烟和禁酒都可降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

     

    烟草会增加胰岛素抵抗,不仅提高糖尿病发病风险,还会导致糖尿病病情加重,诱发心血管、微血管病变等并发症。

     

    过量饮酒影响糖代谢,引发胰岛损伤,与糖尿病发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及时戒酒可降低糖尿病发病,反之,则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至少养成一个好习惯

     

    杨国庆表示,近年来,我国居民健康素养一直在稳步提升。201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已升至17.06%,但很多理念并未真正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希望大家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积极主动地减少和纠正不良健康生活方式,远离糖尿病。

     

    1.控制腰围

     

    《中国糖尿病防控指南》规定,成年人BMI应控制在18.5~23.9之间。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应每年至少评估2次体重指数,保证其在正常范围内。

     

    另外,每个月要测量一下自己的腰围,男性腰围在85~90厘米为腹型肥胖前期,大于90厘米为腹型肥胖;女性腰围在80~85厘米之间为腹型肥胖前期,大于85厘米为腹型肥胖。

     

     

    如有肥胖和超重情况,要及时调整饮食,多做运动。

     

    2.饮食科学

     

    合理饮食的原则是营养平衡、食材多样、控制热量、结构合理、高纤维素、低盐低糖。

     

    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应保证蛋白质占全天热量的15%~20%,脂肪占20%左右,碳水化合物占50%~60%;

     

    糖尿病前期患者可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同时,要减少精制主食摄入,用全谷物或杂豆类代替白米白面等精制谷物,增加水果、蔬菜、坚果、低脂乳制品、鱼类和海鲜的摄入,减少加工肉类和含糖饮料摄入。

     

    从中医养生保健角度讲,宜多食用益气健脾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等。

     

    平素畏冷、舌淡胖嫩的阳虚体质,宜多食牛羊肉等温补阳气的食品,少食梨、西瓜等生冷寒凉食物。

     

    手足心热、舌红少津的阴虚体质,宜多食瘦猪肉、鸭肉、绿豆、冬瓜等滋阴润燥的食物,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等温热易“上火”的食物。

     

    3.坚持运动

     

    根据个人年龄、性别、体能等特点量力而行,进行有规律的适量运动,可进行每周3~5天,每天30分钟的慢跑、快走、游泳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最大心率(运动时最大心率=220-年龄)的60%~70%,以全身发热、微微出汗为宜。

     

    同时,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避免高强度、高对抗性运动。

     

    4.禁烟限酒

     

    糖尿病患者要远离烟酒,偶尔抽烟喝酒都不可取, 最好戒掉烟酒。

     

    如因一些原因难免需要喝一点酒,男性和女性成年人每日饮酒应该不超过酒精25克和15克。

     

    换算成不同酒类:

     

    25克酒精相当于啤酒750毫升,葡萄酒250毫升,38°白酒75克,高度白酒50克;

    15克酒精相当于啤酒450毫升,葡萄酒150毫升,38°白酒50克,高度白酒30克。

  • 口腔溃疡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很多人并不重视,但你知道吗?口腔溃疡如果长期不愈,可能是口腔癌或其他部位肿瘤的早期信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医师何悦提醒,口腔溃疡的愈合时间、外形、全身情况以及药物的使用情况都是判断良恶性口腔溃疡的关键。

    除了口腔溃疡,还有一些看似普通的“小毛病”,如胃肠道息肉、乳腺囊性增生和糖尿病等,也可能与癌症的发生有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姚礼庆指出,胃镜和肠镜检查是及时发现胃肠道息肉及肿瘤的最佳方法,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内镜检查。

    乳腺囊性增生是女性常见的乳腺疾病,患有囊性乳腺增生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更高,应及时治疗并定期进行乳房检查。

    糖尿病虽然没有明显的不适,但糖尿病患者患癌症的风险高于非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并定期进行癌症筛查。

    总之,生活中一些看似普通的“小毛病”也可能与癌症的发生有关,我们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并做好日常保养,预防癌症的发生。

  • 糖尿病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延缓病情发展、降低并发症风险至关重要。

    首先,早期诊断是关键。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肾功能异常。一旦确诊为糖尿病性肾病,就要重视饮食调理,以控制病情发展。

    饮食方面,患者应遵循“四低”原则,即低糖、低脂、低盐、低蛋白。低糖饮食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低脂饮食有助于减轻肾脏负担,低盐饮食有助于预防高血压,低蛋白饮食有助于减轻肾脏负担。此外,患者还应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海鲜、动物内脏等。

    药物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常用的药物包括ACEI类、ARB类等降压药,以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降糖药。此外,患者还应定期监测血糖、血压、尿蛋白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除了饮食和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适量运动等都有助于延缓病情发展。此外,患者还应避免感染,因为感染会加重肾脏负担,导致病情恶化。

    糖尿病性肾病患者在选择医院和科室时,应选择具有丰富经验的内分泌科或肾内科。这些科室的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为患者提供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总之,糖尿病性肾病重在早期诊断和治疗。通过合理的饮食、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 糖尿病与抑郁症,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疾病,实则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患上抑郁症的几率是正常人的3倍。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不仅影响了患者的心理健康,也加剧了糖尿病的治疗难度。

    那么,糖尿病患者为何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呢?首先,糖尿病本身作为一种慢性疾病,给患者带来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长期的血糖波动、并发症的困扰,以及社会对糖尿病的误解,都可能导致患者产生抑郁情绪。

    其次,抑郁症本身也可能影响糖尿病的治疗。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体内的一些应激性激素水平升高,会对抗胰岛素,导致血糖不易控制。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使得糖尿病患者更容易陷入抑郁情绪,而抑郁情绪又进一步影响了血糖控制。

    那么,糖尿病患者如何识别抑郁症的信号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

    1. 睡眠障碍

    抑郁症患者常常出现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等。患者可能会在半夜醒来,然后难以再次入睡,脑子里充满了消极的想法。

    2. 血糖波动

    抑郁症患者体内的一些应激性激素水平升高,会对抗胰岛素,导致血糖不易控制。因此,糖尿病患者如果发现血糖波动较大,需要警惕抑郁症的可能性。

    3. 认知功能损害

    抑郁症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延长等症状,这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4. 情绪低落

    情绪低落是抑郁症最明显的症状。患者可能会感到绝望、无助,对生活失去兴趣。

    5. 自责、焦虑

    抑郁症患者可能会自我评价过低,经常自责,担心自己的病情会影响到家人。

    为了预防和治疗抑郁症,糖尿病患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

    2. 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积极参加社交活动,扩大社交圈子。

    4. 如有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治疗。

  •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给女性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本文将从病因、症状、治疗方法以及日常保养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一、病因与症状

    复发性VVC的病因复杂,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免疫力低下:长期处于压力、劳累等状态,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念珠菌。

    2.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导致阴道菌群失衡,增加念珠菌感染风险。

    3. 长期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会抑制阴道正常菌群的生长,导致念珠菌过度繁殖。

    4. 性生活:不洁性生活、频繁更换性伴侣等,容易导致念珠菌感染。

    复发性VVC的主要症状包括:

    1. 外阴瘙痒、灼痛感

    2. 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白色、稠厚、豆腐渣样

    3. 性交疼痛

    二、治疗方法

    复发性VVC的治疗需要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和日常保养。

    1.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2)阴道抗真菌药物:如咪康唑栓、克霉唑栓等。

    2. 日常保养:

    (1)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内裤。

    (2)避免穿着紧身衣物,尤其是化纤材质。

    (3)控制血糖,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4)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

    (5)注意性生活卫生。

    三、预后与随访

    复发性VVC的治疗效果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短时间内复发。在治疗结束后,建议患者定期随访,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 糖尿病性神经病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为了缓解病情,患者需要关注饮食方面的调整。本文将为您介绍糖尿病性神经病的食疗方法以及饮食原则,帮助您更好地控制病情。

    一、糖尿病性神经病食疗方法

    1. 酸枣仁粥:取酸枣仁30克,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与50克粳米同煮成粥,加适量红糖调味即可。每日1次,连用1周为一疗程。

    2. 桂圆莲子粥:桂圆15克,莲子10克,大米50克,同入锅中加水煮粥。早晚均可食用。

    3. 龙眼肉芡实汤:龙眼肉、炒枣仁各10克,芡实米12克,共同煮汤。睡前饮用。

    4. 鲜芦根酸枣仁茶:鲜芦根45-60克,酸枣仁15克,加水同煎。每日饮服数次。

    5. 百合糖水:百合60-100克,白糖少许。煮百合至熟烂,加入白糖煮至糖化。分次食用。

    二、糖尿病性神经病患者饮食原则

    1. 控制总热能:根据患者的体重和活动量,合理控制每日摄入的热量,以维持正常体重或略低于理想体重。

    2. 适量碳水化合物:糖类应占总热能的60%左右,每日进食量可在250-300克,肥胖者应控制在150-200克。

    3. 充足食物纤维: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糖、改善糖耐量。常见的膳食纤维食物有蔬菜、麦麸、豆类、整谷等。

    4. 充足蛋白质:蛋白质应占总热能的10%-20%,优质蛋白来源包括乳、蛋、瘦肉、鱼、虾、豆制品等。

    5. 控制脂肪摄入:脂肪应占总热能的25%-30%,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6. 充足维生素和无机盐: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尤其是维生素B族、维生素C、铬、锌、钙等。

    7. 适量饮酒:糖尿病患者应适量饮酒,避免饮酒过量导致血糖升高或低血糖。

    8. 合理安排三餐:每餐都应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以减缓葡萄糖的吸收。

    9. 控制油炸食品、粉条薯类食品及水果:学会掌握各种食品交换的方法,达到平衡营养。

  •   糖尿病是导致代谢性白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升高,导致晶状体内糖代谢紊乱,从而引发白内障。具体来说,晶状体通过多个代谢通路利用葡萄糖,其中醛糖还原酶催化下的山梨醇通路在糖尿病患者中活性增强,导致山梨醇和果糖在晶状体内积聚,增加渗透压,最终引发白内障。

      除了糖尿病,其他可能导致代谢性白内障的因素还包括:

      1.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晶状体细胞受损,导致代谢紊乱,增加白内障风险。

      2. 高血脂:高血脂患者血液粘稠度增加,影响晶状体营养供应,导致白内障。

      3. 药物:某些药物如类固醇、抗癫痫药等可能导致晶状体代谢紊乱,引发白内障。

      4. 环境因素:长期暴露在强光、紫外线等环境下,可能导致晶状体损伤,增加白内障风险。

      5.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老化,代谢功能减弱,白内障风险增加。

      为了预防和治疗代谢性白内障,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慢性病。

      2. 避免长期暴露在强光、紫外线等环境下。

      3. 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4. 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白内障。

  • 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导致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更容易受到三高的侵害。定期检查三高指标,早发现、早治疗,对于防控心脑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李艳芳指出,很多老年人对血压检测比较重视,但对血脂、血糖的关注不足。事实上,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定期检查尤为重要。

    建议20岁以上人群每隔5年,30岁以上人群每隔两年,40岁以上人群每年都应检测一次血脂。有高血压、高血糖、烟酒嗜好或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者,最好每隔3~6个月查一次血脂,及时治疗,必要时服用他汀类药物降脂。

    除了血脂检查,血糖检查同样重要。临床上常有因不知自己血糖升高而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例子。糖尿病的血糖升高有三种形式:空腹和餐后血糖都升高、空腹升高、餐后不高、空腹血糖接近正常,而餐后血糖显著升高。建议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增加餐后两小时血糖检测,以便及时治疗,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除了定期检查,日常保养也至关重要。老年人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态,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科作为国内知名的急诊科,拥有一支专业的医疗团队,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李艳芳主任医师在心脑血管疾病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为广大患者排忧解难。

  • 新生儿糖尿病检查及诊断要点

    一、新生儿糖尿病的检查项目

    1. 血液检查

    新生儿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液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 血糖测定:通过检测静脉血浆或血清中的葡萄糖水平来判断血糖是否异常。
    • C肽测定:C肽可以反映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有助于糖尿病的分型。
    • 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可以反映近两个月内血糖的平均水平,有助于评估血糖控制情况。

    2. 尿液检查

    尿液检查可以检测尿糖、蛋白尿、酮尿等指标,有助于判断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和并发症情况。

    3. 免疫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可以检测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等,有助于诊断1型糖尿病。

    二、新生儿糖尿病的诊断要点

    1. 临床症状

    新生儿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可能包括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呕吐等。

    2. 血液检查结果

    血液检查结果显示血糖水平持续升高,C肽水平降低,HbAlc水平升高。

    3. 尿液检查结果

    尿液检查结果显示尿糖阳性,蛋白尿、酮尿等指标异常。

    4. 免疫学检查结果

    免疫学检查结果显示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GAD抗体等阳性。

    三、新生儿糖尿病的治疗

    新生儿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等。

    1. 饮食控制

    合理控制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高糖、高脂肪的食物。

    2. 运动疗法

    适当进行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血糖控制。

    3.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可使用胰岛素或其他药物治疗。

    四、新生儿糖尿病的预防

    预防新生儿糖尿病的关键在于加强孕期保健,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孕期糖尿病。

  • 糖尿病尿蛋白能否治愈一直是患者关注的焦点。事实上,糖尿病尿蛋白的治疗难度较大,很难实现完全治愈。

    尿常规检查是诊断尿蛋白异常的重要手段。如果24小时尿蛋白超过150毫克,即可诊断为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是指尿液中白蛋白含量过高,但尿常规检查结果为阴性。蛋白尿不仅可见于肾脏疾病,还可能由泌尿系统感染、结核、结石、肿瘤等因素引起。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尿检已成为常规体检项目,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治疗慢性肾脏病。

    糖尿病蛋白尿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主要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导致。早期糖尿病肾病表现为尿微量白蛋白升高。通过控制血糖、服用降尿蛋白药物等措施,可以使部分尿微量白蛋白转阴。若尿微量白蛋白明显升高,同时尿常规检查也显示大量蛋白尿,则需进行综合治疗,包括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以及降尿蛋白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应注意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科学的饮食也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患者应保证营养供给,饮食清淡低盐,多吃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的食物。适量饮水,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减轻肾脏负担。

    糖尿病尿蛋白的治疗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遵循医嘱,进行长期治疗。同时,患者应定期复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尿蛋白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患者、医生和家属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治疗和日常保养,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困扰着许多患者。在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饮食中,选择合适的食物至关重要。川贝作为一味中药材,其营养价值丰富,不仅具有润肺止咳的功效,还被发现对血糖控制有一定的帮助。那么,糖尿病人能否食用川贝呢?本文将从川贝的营养成分、作用机理、适宜人群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川贝的营养价值与功效

    川贝,又称贝母,是百合科植物的一种。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生物碱等营养成分。川贝具有以下功效:

    • 润肺止咳:川贝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的作用,适用于肺燥咳嗽、痰少而黏等症状。
    • 降血糖:川贝中的生物碱成分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对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 降血压:川贝碱具有降压作用,对高血压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 散结消肿:川贝具有散结消肿的作用,适用于瘰疬、乳痈、疮肿等症状。

    二、糖尿病人食用川贝的注意事项

    虽然川贝对糖尿病患者具有一定的益处,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食用。以下情况应谨慎食用或避免食用川贝:

    • 脾胃虚寒者:川贝性微寒,脾胃虚寒者食用川贝可能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
    • 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川贝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但可能加重病情。
    • 过敏体质者:川贝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过敏体质者应谨慎食用。

    三、川贝的食用方法

    糖尿病患者食用川贝时,可以将其与梨、冰糖等食材搭配食用,制作成川贝炖雪梨等甜品。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 减少主食摄入:川贝具有降血糖的作用,食用川贝时,应适当减少主食的摄入量,以保持血糖稳定。
    • 注意剂量:川贝的食用量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进行调整,过量食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 遵医嘱:糖尿病患者食用川贝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四、总结

    川贝作为一种中药材,对糖尿病患者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医师指导下适量食用川贝。同时,糖尿病患者还应注重饮食、运动等方面的调理,以控制血糖、改善病情。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