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以上我们说了社交恐惧症的几个特点,除了社交恐惧症之外,其实许多精神科的疾病都会造成社交方面的障碍。
这很好理解,比如抑郁症患者的心情很不好,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更别提跟别人交流了,所以抑郁症患者的社交问题表现出更多的是沉默,部分的抑郁患者虽然也会有回避社交的表现,但迫不得已与人交流时,是不会出现恐惧和心慌、出汗等表现的,更多的是不耐烦。
再如一种重性的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往往存在不能被理解的思维,没有根据的坚信有人跟踪监视自己,要杀害自己。常常凭空听到不存在的说话声。逻辑也很怪异,比如一个病人认为外面不安全,这个人用刀将妻子砍伤,为的是不让妻子外出受到伤害。
精神分裂症除了这种显而易见的怪异表现外,还有可能表现为异常的孤僻,懒散,有的人甚至数年都不洗澡。患有这种疾病的人绝大多数都很难与人正常交流,虽然精神分裂症与社交恐惧存在很明显的不同,但还是有很多人因为健康知识的缺乏耽误了治疗。
所以不是存在与人交流上的困难就是社交恐惧症,如果你觉得需要专业的鉴别,就一定要到精神科门诊寻找帮助。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对社交恐惧症的治疗:一般的程序是通过逐步递增社交的情境而增加对恐惧的耐受性,从而达到消除社交恐惧反应的效果。
一、药物疗法
这是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你的发病是因为你体内某种化学物质的失调所致,所以运用某类药物调节平衡。
二、物理疗法
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是一种与传统药物治疗、催眠疗法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法。它是通过低强度微量电流刺激大脑,改变患者大脑异常的脑电波,促使大脑分泌一系列与社交恐惧、焦虑等疾病存在密切联系的神经递质和激素,以此实现对这些疾病的治疗。
三、暴露疗法
让病人暴露于能引起焦虑烦恼的各种不同的现实刺激性情境中,在暴露期间有目的有步骤地使病人产生最严重的焦虑反应,鼓励患者坚持到焦虑缓和为止,使之逐渐耐受并能适应的一类治疗方法。又叫快速暴露法,或称满灌疗法。快速、持续满灌法有时又称为集中练习,即反复暴露练习而没有太多的间歇时间休息,以取得更好的适应效果。许多研究结果已经表明暴露治疗能有效地缓解各种恐怖症。随访研究疗效比较持久,可以维持数年。
四、催眠疗法
精神分析师通过言语暗示或催眠术使病人处于类似睡眠的状态,使求治者的意识范围变得极度狭窄,借助暗示性语言,挖掘病人心灵或记忆深处的东西,看你是否经历过某种窘迫的事件,试图寻找到发病的根源,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患者所具有的可暗示性,以及患者的合作态度及接受治疗的积极性是催眠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通过催眠方法,将人诱导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将医生的言语或动作整合入患者的思维和情感,从而产生治疗效果。
五、森田疗法
森田认为,由于患者对事、对人、对己过分敏感而产生的某些神经症状。患者大多数有一种疑病心理,追求完善,追求舒适,常对自己的健康状态过分担心。常把自己正常变化如心跳快些等误认为病态,并集中精神注意这些表现,从而出现焦虑和紧张,使不适的感觉进一步增强,导致各种主观症状越来越明显。这种恶性循环就是森田所说的“精神交互作用”。森田疗法对社交恐惧症的指导意义在于,告诉我们要接受社交中的“胆怯、紧张、心理不安”,这一既定事实,不再把其当作身心异物加以排斥,不再关注体察心理症状,而是要带着紧张、胆怯象正常人一样交往,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使症状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专家估计,在中国,由于人们对该症普遍认识不足,大量的病患被轻描淡写地认为是“胆小、内向”而未受重视,导致社交恐惧症的病患数量统计趋于保守。临床上可以见到一些极端的病例。有的病人病前人格相对健全,恐惧是在强烈的创伤性处境下发生的。这种病例用系统脱敏治疗效果好。另一个极端是病人有人格障碍,从小害羞、怕见人,又特别爱面子,争强好胜,并且从小一直缺乏社交训练,也没有任何兴趣爱好,充其量只是会啃书本子,考试总是名列前茅。这种人一到青春期,社交恐惧便明显起来,往往并没有什么确定的诱因。
一、社交恐惧症的危害
社交恐惧症是最近我们身边比较常见的一种恐惧症表现,它是害羞的极端表现。它的出现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社交生活,对患者的危害性比较大,我们要引起重视,在生活中做好社交恐惧症的预防工作,避免它给我们的社交生活造成影响。社交恐惧症是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惧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惧的症状进一步恶化。许多社交恐惧症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不得不错过许多有意义的活动。他们不能去逛商场买东西,不能建立正常的两性关系,不能带孩子去公园玩,甚至为了避免和人打交道,他们不得不放弃很好的工作机会。
二、出现哪些症状应该考虑社交恐惧症?
1、在不熟悉的人们面前或被他人注意或观察时(可能如此),害怕自己可能会作出一些使人难堪的行为或表现出焦虑症状。
2、处于所害怕的社交场合,几乎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并可能出现仅限于此情境的惊恐发作。
3、患者认知到这种害怕是不合理的或过度的。
4、患者一般都设法避免这种情景,否则便以极度的焦虑或痛苦忍受着。
5、这种对恐惧情景的避免、焦虑的期待、或害怕反应,显著地干扰个人的生活、工作或社交,或者对于患有恐惧症感到的精神痛苦。
6、如患者年龄小于18岁,应至少6个月病程。
7、这种害怕或回避不是由于某种物质或一般性躯体状况所致的直接生理性反应,并排除其他精神障碍而引起的焦虑或恐惧性回避。
8、如存在某种一般躯体情况或其他精神障碍,那么A的害怕也与之无关,例如不是害怕自己的口吃、巴金森氏病的震颤、或神经性厌食或贪食症的异常进食行为。
作者 | 杨明博
文章首发于 | 肝博士杨明博大夫微博
口淡指口内淡而无味,多伴有味觉减退、食欲不振等症状。前人又称口淡为“口不知味”。
“口失谷味”,有人测定,严重的口淡患者,对甜、酸、苦、咸诸味均不敏感,味觉阈出现普遍升高的现象。
口淡多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大病、重病及外科大手术后的病人多有食欲不振,常会觉到口淡无味。
《医学正传》说:“有口淡者,知胃热也。”《世医得效方》说:“虚则口淡。”而 《景岳全书》说:“凡大劳、大泻、大汗、大病之后,皆能令人口淡无味,不亦岂皆胃火使然耶?”
中医认为,导致口淡原因有虚有实,虚证多见于久病大病的脾胃虚弱患者,实证多见于脾胃湿阻或由胃热所致。
临床上最常见的证型有脾虚口淡、湿阻口淡、胃热口淡等。
成因:脾虚口淡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太过,或情志所伤,致脾胃损伤。中气虚弱,运化失职,“脾不和则口不知五谷”。
主症:口淡无味,不思饮食,纳少,腹胀,便溏;伴神疲气短,四肢乏力,舌淡,脉弱。
治疗:宜益气健脾和胃,用六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兼阴虚者,加沙参、麦 冬、山楂等;兼阳虚者,加干姜、附子等。
成因:湿阻口淡多由于外感湿邪,或过食生冷、嗜食肥甘,湿浊内生,湿困中 焦,脾失健运,浊气上蒸,而致口淡不知味。
主症:口淡黏腻,不思饮水,胸闷脘痞,泛恶欲吐,纳呆食少,舌胖,苔白腻, 脉濡缓。
治疗:宜芳香辟浊,化湿醒脾。外感湿邪者,用藿香正气散或三仁汤加减;内生湿浊者,以平胃散或胃苓汤加减。
成因:胃热口淡多由过食辛辣肥厚、烧烤煎炸,嗜烟嗜酒,蕴积化热;或七情伤肝,气郁化火;或外感热病致阳明胃热,胃热上逆于口,致口淡、口苦。
主症:口淡或兼见口臭、口苦,胃中灼热;或牙龈肿痛或牙龈出血;或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数等。
治疗:宜清热和胃,用清胃汤合玉女煎加减。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在疫情隔离期间,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再加上对被疫情传染的恐惧。有些人出现了烦躁,睡不着觉,担心,害怕等症状。其实大部分的症状等疫情过去之后会消失的,大家不用太担心。如果这种情况对你的生活影响很大,可以进行心理疏导。
来访者:男,30岁;自诉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感到恐慌,总是担心自己和家人被感染,但上班和生活又必须每天出行,导致每天焦虑,甚至有些强迫症。
不敢靠近人,不敢打车,坐地铁只敢站着,不敢摸门把手,每天多次量体温、洗手,总觉得口罩不安全,一天换三次。每天一进门就赶紧换衣服,觉得衣服上有病毒,又担心病毒会从衣服上带到家里。
每天清洗很多次,自己也觉得非常麻烦,但是控制不住自己!每天高度关注疫情信息,手机不离手;每天活在恐慌之中,盼望疫情早日结束。
咨询次数:3次
咨询方式:网络咨询
案例类别:疫情防控
运用的技术:认知行为疗法
咨询经过:
经过三次咨询,分析原因主要是对当前疫情认知不准确、不充分,甚至有夸大、盲信各种小道消息,导致恐惧和焦虑叠加;
加之不知道怎么合理应对,被各种信息困扰,觉得无论怎么做都不“保险”。通过认知梳理、行为指导,数次咨询引导后,其恐慌心态得到有效缓解。
疫情当前,作为普通大众,对病毒感染的恐慌、对亲人安危的关切、对疫情防控的不确定认知、对各种真假信息的迷茫、对突然被隔离被待业以及各方面严峻态势的惯性紧张,造成了较为深重的焦虑心态,如处理不当可能出现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
近期不少来访者咨询疫情心理建设问题,我梳理此文以供大家参考,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克时艰,期待疫情过去、春暖花开。
第一,对疫情要有正确的认识
疫情确实有很强的传染性,死亡率也比较高,大家对疫情有恐惧情绪其实是很正常的。
这些恐惧和焦虑可以激发我们身体的能量,可以帮助更好的保护自己!像来访者这样的人一般很少被感染,因为他们处事小心谨慎,身体往往还不错!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的一些失眠呀,呼吸困难呀,头晕,胃口不好,嗓子不舒服往往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化反应,他们很可能没有真正的身体疾病。
第二,自己通过官方渠道、正规渠道了解疫情的基本知识
保持对疫情的正确认知,相信国家和政府、各方面的专业人士,会以比我们所能想象的更专业、更全面的能力去防控和阻击疫情。
第三,处理好焦虑心态
疫情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社会变化,影响到每一个普通家庭。在大事件面前,要有大事件的心态,看淡一些小情绪、小得失,有效纾解焦虑心态。
把不期而至的假期延长、被迫宅家、不能上班,当成一种额外的福利,补课家庭生活,体验居家快乐,做好自我修行,改善亲人关系,把假期当成幸福的加分期。
第四,严密做好个人防范
对疫情保持敬畏,按官方指导切实做好科学、严密防范,勤洗手,多通风,勤洗手,戴口罩。
第五,更加关注身体健康
这次疫情,等于给全民做了一次健康教育,大家都真正懂得了免疫力才是核心竞争力的道理。
利用居家时间,坚持做“三好学生”,吃好、睡好、心态好,保持积极心态,按时吃饭、规律作息,固定上床、起床、用餐时间,通过科学饮食和合理作息增强免疫力,给自己一次健康的机会。
我们一起好好努力,科学应对疫情,期待春暖花开!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又名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有些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在心理学上被诊断为社交焦虑失协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 SAD),是焦虑症的一种。此症最早起源于西元1985年,当时被认为是忽略性焦虑失协症(Neglect anxiety disorder),经过14年后才渐渐被重视。
1、生理原因:2000年在上海召开了有关社交恐惧症的研讨会,主讲人美国著名精神病学教授戴维西汉先生说,社交恐惧症的发病是因为人体内一种叫“5-羟色胺”的化学物质失调所致。这种物质负责向大脑神经细胞传递信息。这种物质过多或过少都可引起人们的恐惧情绪;
2、心理原因:社交恐惧症患者一般自尊心较强,害怕被别人拒绝,或者对自己的外貌没有信心;
3、家庭原因:从小性格受到压抑,或者是父母没有教会他们社交的技能,或者是家庭搬迁过于频繁;
4、社会原因:本身所处的社会环境较为恶劣,与人交往时受到的挫折居多。
5、思维方式:性格其实就是人自身思维方式的一种外在体现,不正确的思维方式造就了社交恐惧症。比如过分的完美主义者受到打击后带来的过分自身反省,每个社交恐惧症患者都应该对“自己”(本我、自我、超我...)有充分的了解。
6、性格原因:性格本身就害怕做事情出现问题,害怕和人交往,担心和人交往别人会看出自己的某些缺点,从而导致回避社会。不愿意和人交往。
社交恐怖症是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怖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症状进一步恶化。许多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不得不错过许多有意义的活动。他们不能去逛商场买东西,不能建立正常的两性关系,不能带孩子去公园玩,甚至为了避免和人打交道,他们不得不放弃很好的工作机会。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志明是个刚上初一的男生,一张稚气的脸上还有着小学生的痕迹,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本该无忧无虑的中学生却显得格外的沉默,在班上很少说话,一说话就会脸红,无论跟谁说话都是低着头,双手紧紧地握着,一副做错事的样子。
一旦老师上课提问到他,志明更是一副被人虐待的样子,结结巴巴地说不出话来。而且志明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每次有集体活动他都会找到借口不参加,而且一放学就回家,极少跟同学交流,同学们都觉得志明是一个很奇怪的人。
志明也觉得自己越来越怕见人,开始的时候只是觉得一和他人说话就脸红,所以尽量避免跟人说话,可是现在发展得越来越严重,到了人多的地方,他就会觉得紧张、脸红、心跳加快,和他人单独交谈的时候,他从来不敢正视对方,总在想“别人看到我脸红会不会觉得奇怪,觉得好笑”,这种心理负担使他渐渐地产生了见人就恐惧的心理,而这种恐惧的心理也加重了他见人脸红心跳的症状。
所以志明逃避了所有他能不参加的活动,在班里也很少跟人说话,因为怕人家看到他脸红。志明的父母也觉得自己的孩子越来越沉默,一到人多的地方就会脸红,说不出话来,尤其是家里来客人的时候。
可是,志明小时候是一个很活泼可爱的小孩,见谁都乐,从来不怕生,可不知道怎么长大了反而情况变糟糕了。从志明的表现来看,他是属于社交恐惧障碍,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中也时有发生,跟青春期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关系。
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开始关注自我形象,特别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但是,如果过分地关注有时会适得其反,引发社交恐惧。志明就是怕别人看到他脸红,觉得脸红不正常,因为过于关注这一点,而使情况越来越严重。
(一)恐惧障碍常见表现在初中生中比较多见的有以下几种恐惧障碍:
(1)聚会恐惧
聚会恐惧的人害怕到各种公共场所去,害怕参加各种聚会。
(2)赤面恐惧
这种人在别人面前自感羞愧、愚蠢或笨拙,尤其当众讲话、写字、饮食时,表现得更为明显,面红耳赤,羞愧难当。
(3)动物恐惧
这种恐惧表现为惧怕猫、狗、鼠、昆虫等动物,而且往往只是害怕某种特定的动物。
(4)境遇恐惧
主要是指害怕登高(恐高)、临渊、黑暗、暴风、雷电等,而且对所害怕的对象目标恒定,从不改变。
(5)异性恐惧
这种情况尤其多发生在青春期,其表现是对异性感到惧怕,不敢与异性交往,并常常采取竭力回避的态度。
(6)对人恐惧
这种情况也是多起源于青春期,起初与某些人在一对一的社交处境下产生强烈的恐惧,恐惧发作时可伴有头晕、恶心等,慢慢地这种恐惧泛化到所有的陌生人,甚至熟人身上,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把自己与世隔绝开来。
(7)学校恐惧
这种情况的主要表现有:
一是害怕去学校,害怕参加考试,害怕当众出丑;
二是如果强迫他们去学校,他们会产生焦虑情绪和焦虑性躯体不适;
三是倘若同意他们暂时休息不去学校,焦虑情绪和躯体症状很快得到缓解;
四是有学校恐惧的人多数是较为优秀的学生。
(二)恐惧的成因
关于恐惧的起因有很多种说法,从心理学和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遗传因素
相关的研究表明,在有恐惧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中,20%的父母和10%的同胞患神经症,因此,认为遗传因素可能与发病有关。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至今尚无明确的证据表明遗传在本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第二,性格因素
有恐惧障碍的人性格通常比较胆小、内向、羞怯、依赖性强、自卑等。
第三,过去的经历
尤其是童年经历。很多人在以往的经历中,尤其在儿童时期,有过强烈的创伤性体验,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已被遗忘,但在后来遇到类似事件时,受到了条件性刺激,这种创伤又重现出来,重新唤起了恐惧反应,从而患上了恐惧障碍。例如动物恐惧,就有可能是在童年时期被动物攻击或者目睹别人被动物攻击,因此在后来见到这种动物就会不由自主地恐惧
对于恐惧障碍的心理疏导要视其恐惧的对象和程度,如果像恐高、恐惧动物等对其生活没有特别严重影响的,一般只要当事人不处于恐惧情境中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如果是一些如学校恐惧、社交恐惧等严重影响其生活和学习的,我们就要适当地加以辅导和疏导。
对焦虑障碍的心理辅导原则同样也适用于恐惧障碍。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主要还是运用一些综合的调节方法来帮助有恐惧障碍的学生,比如运用行为疗法并结合认知疗法来进行。
(1)帮助恐惧者学会运用系统脱敏疗法来进行自我调节
具体的操作方法分四个步骤:
①与当事人倾谈,了解引起其恐惧的具体刺激情景;
②将恐惧的反应症状由弱到强排成等级;
③学习一种或数种与恐惧反应相对立的松弛技术,也就是说,让当事人默想其恐惧情境之后,让其学会放松的方法;
④使松弛反应逐步地随着由弱到强的焦虑刺激而出现,使两种互不相容的反应发生对抗,从而抑制恐惧反应。
(2)帮助恐惧者学会运用建设性发泄法进行调节
这种方法是通过一定的场景训练,增强患者应对困难和危险的适应能力。在训练中,要让患者从理论上先适应危险,在不知不觉中宣泄一部分恐惧情绪,并向他人学习一些有益的经验。
应注意的是,这种方法主要目的是排除部分恐惧情绪、训练日常心理承受能力,一般作为先导疗法或同伴疗法。这种方法其实是利用了模仿。
开始的时候先让有恐惧障碍的学生观察其他学生或成年人在其恐惧情境中谈笑自若的情景。这样数次后,就鼓励学生逐渐接近引起其恐惧的对象,最后达到直接与恐惧对象接触,如同示范者所做的那样。还有,向学生展示有关真实情况的图片或照片也是常用的方法。
(3)帮助恐惧者学会通过心理分析法进行调节
这种方法在部分恐惧者中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它的主要方式是让学生倾诉和回忆,帮助他们自己找出早年重大挫折和创伤性的生活事件,分析出他们自己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使之上升到意识层次,让患者学会“领悟”。在他们了解了自己恐惧的原因以后,让其认知重构,从而达到缓解恐惧情绪的目的。
(4)帮助恐惧者调节认知
部分恐惧者是因为头脑中所存在的不合理认知而导致恐惧障碍的发生,例如,有些社交恐惧者就是因为觉得自卑,觉得自己不能像其他人那样侃侃而谈,就会害怕见人,不敢与人相处,最后甚至发展到足不出户。
这些都是由于他们的不合理观念所导致的,因此,在辅导的过程中,可先针对他们的不合理认知进行纠正,然后建立合理认知,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障碍,进而克服。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幽闭恐惧症属于恐惧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是对封闭空间的一种焦虑症。幽闭恐惧症是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例如电梯、车箱或机舱内,可能发生恐慌症状,并因出现预期焦虑而产生回避行为的一种心理疾病。幽闭恐惧症患者处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会出现恐慌焦虑的表现,因为幻想到无法逃离恐慌情景而感到恐惧,进而出现焦虑、惊慌、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脸红流汗等生理性反应,严重时会出现窒息、昏眩、有濒死感等。
一、幽闭恐惧症原因有哪些?
出现幽闭恐惧症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成长经历、性格因素、心理压力等,幼年时期的创伤性经历跟幽闭恐惧症的关系很大。此外还有遗传因素和生物学因素。
教养方式:幽闭恐惧症皆与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教养方式有关。如过分严厉和教条化的教育,会使人的心理成长过程单一,使其社会理解和适应能力相对较低,难于对客观事物做出正确判断;过分粗暴或压抑的环境,也会使人的正常心理发育受到扭曲,对外界事物出现错判或误判。
遗传及性格因素:幽闭恐惧症与人的性格特征有关。比如3岁以前表现胆小、羞怯者,成年以后往往较容易发生社会交往恐惧症,遗传因素在幽闭恐惧症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生物学因素:幽闭恐惧症患者可能存在突触后5-羟色胺能受体超敏感的可能,曾患神经系统病变,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肥胖症等也有影响。
二、幽闭恐惧症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幽闭恐惧症患者可能会在密闭空间中发作,常见的有电梯、车箱、机舱、剧场等室内场馆,出现焦虑、紧张等恐惧表现。
1、主要症状
进入特殊环境时:包括空旷的广场、拥挤的公共场所、封闭的环境等,如球场、商店、剧场、公路、电梯、公共汽车、火车、黑暗等。表现为紧张、焦虑、惊慌、胸闷、烦躁、失控感、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脸红流汗等。
无法控制恐惧心理:总是担心在此场所中,会昏倒、发作某种病症、失去控制,而又无法逃离现场。知道恐惧是过分、不合理、不必要的,但无法控制。
预期恐慌:不接触特定的环境则无任何症状,但病人只要设想进入恐怖处境,就感到紧张不安等。日常会出现预期性焦虑,并产生回避行为。
2、并发症
焦虑症:患者经常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分担心、紧张害怕,这种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患者感觉自己一直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而且患者一般同时伴有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躯体表现。这种焦虑是继发于恐惧内容所出现的症状。
强迫症:患者后期可能会继发形成强迫性地回避所恐惧场所的想法以及行为。
伴有广场恐惧的急性焦虑发作:幽闭恐惧症被普遍认为是广场恐惧症的反例,恐惧症患者会害怕待在群众当中,并出现急性的紧张、焦虑、心慌、胸闷发作。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抑郁症是一种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言语动作减少、思维行动迟缓为症状的一种情绪障碍,也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因其可以严重的影像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从而给家庭、工作、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从而给患者带来非常严重的苦恼和痛苦。
好多人会问,那么我们的抑郁症患者,都是因为什么抑郁的呢?
一、基因决定
你没有看错,确实是基因决定,你生下来的基因和遗传因素,有可能就决定了你可能要抑郁,而这样的抑郁基因,决定了你是否罹患抑郁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近亲家属中,有人罹患抑郁,那么其本人罹患抑郁的概率可能就大大高于其他人群。
二、疾病因素
内分泌疾病、脑血管疾病等疾病,比如脑梗塞后,或者是颅内占位性疾病等,会引起体内的内分泌激素失调,和抑郁有关的相关激素主要有5-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一旦疾病或者各种生化因素导致这些激素分泌失调,就会导致抑郁的患病率大幅上升。
三、外源性因素
人活着,不可能没有不开心的事,当你的工作、生活、家庭、亲戚、朋友等和你有关的或者相关的圈内出现重大事件时,或者各种原因导致的长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导致抑郁的发生,大多数人的抑郁都被认为和这类因素有关。
但实际上,以上因素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也可能是所有因素共同的结果导致了抑郁,就是因为抑郁的病因机制尚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这些因素,都是导致患者长期不愉悦的重要原因,从而使得患者的情绪不能得到释放,进而导致了抑郁的发生。
抑郁,是一个过程,不是直接的结果,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并阻断这个过程的进展,那么或许我们可以尽早的阻止抑郁于门外!
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一、躯体形式本来就是心理的一个外在反应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也不能解释所诉症状的性质、程度,或其痛苦与优势观念。经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
躯体形式,本来就是心理变化的一个外在反应,比如害怕时我们会发抖,生气时我们会心跳快,抑郁时我们会情绪低落,不高兴时我们会食欲低下等等等等,躯体形式,是心理在人身上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外在表现,从很多细微的小细节中对人的心理有所表达,如果我们细心的观察,可能会有很多的发现。
二、为什么情绪障碍会表现为躯体症状?
正如第一个问题所描述的那样,躯体形式本来就是心理的一个外在反应。而且人们在潜意识里,会把情绪障碍中的情感冲突,以类似于表演性质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高兴可以表现为手足舞蹈,而不高兴则会表现为情绪低落。正是因为情绪障碍大多数都是负面的,所以,在躯体上的表现,也都是以负面的身体不适为表现形式。
三、怎么缓解这种躯体症状?
尽管症状的发生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密切有关,但患者常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他们也拒绝探讨心理病因的可能,甚至有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时也同样如此。这样的躯体症状,如果仅仅是以器官为躯体疾病为治疗靶向,往往治疗效果较差。类似于这样的疾病,需要我们从本质入手,从疾病的原因入手,解决了情绪障碍以后,患者的躯体障碍也会随之缓解,迎刃而解。
躯体障碍也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之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高,这样的情况还会持续很久,所以,需要我们首诊医师掌握更多的这方面的知识,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亲,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你!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幽闭恐惧症是由于当事人身处密闭空间而出现恐惧不适的一种心理疾患,它属于恐惧症的一种表现形式。
患者害怕密闭或者拥挤的场所,例如电梯、车厢或机舱内等,因为担心这些场所会发生未知的恐惧,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焦虑和强迫症状 ,一旦离开这种环境,患者的生理和行为都会迅速恢复正常。
幽闭恐惧症具体表现为呼吸困难、心慌心跳、浑身冷汗,出现幻觉等,有的还会幻想被害,严重时甚至出现窒息。临床中,幽闭恐惧症患者可常在磁共振检查中遇到。
曾有一个患者说,她不敢做磁共振,只要一做磁共振,就会感到呼吸困难,心慌心跳,浑身紧张,最后无奈中途放弃了检查。这个患者就是典型的幽闭恐惧症患者。
之所以如此害怕做磁共振,是因为磁共振检查中,成像仪是一个密闭的空间,检查时整个身体都要进入成像仪里面,加之检查时间较长,噪音大,幽闭恐惧症患者很容易出现憋闷、恐惧等不适感,更有甚者还会出现幻觉,认为自己身处炼尸房,这更加重了其恐惧不安感。
除此之外,一些幽闭恐惧症患者还可能在电梯里、空间狭小的办公室里、人潮拥挤的商场里出现不适感。
那么出现幽闭症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般认为和都市的快节奏,工作学习环境的压抑,空间的狭小局促等给当事人内心带来的冲击有关,长此以往接触这样的心理冲击,便会增加人的焦虑恐惧感。还有就是可能与成长经历、性格因素、心理压力等有关,由于幼年时期不愉快地经历受到心理伤害,出现心理阴影,成年后开始影响心理健康。
文化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生活在辽阔草原山地,偏地广人稀地方的人要比生活在都市高楼里的人性格更加热情豁达。这也就是为什么密闭狭小的空间更容易使人患上幽闭恐惧症。
治疗方法
针对幽闭恐惧症的原因,在治疗方面主要以心理治疗为主,首先幽闭恐惧症患者应多去接触广阔的空间,例如多亲近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其次可以通过运动来放松肌肉,为生活注入活力,这些都有助于消除焦虑恐惧。
此外,当心理治疗效果不佳时还可配合药物治疗,如果患者通过心理治疗仍然无法完全控制,目前有很多抗抑郁抗焦虑药物可以良好地控制幽闭恐惧。
最近几年,我一直在与社交恐惧症做斗争。每当面对人群,我总是感到害怕和不自在,生活工作中,害怕被他人注视。这种症状已经困扰了我20年,曾经尝试过服用文法拉辛来缓解症状,但断断续续地吃了大约2年就停药了。
然而,近期我感觉症状加重,除了社交恐惧症,我还变得缺乏自信,生活中充满了无意义感。这让我非常痛苦,我迫切需要专业的帮助和建议。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医生的耐心和细心,医生不仅详细询问我的病史和症状,还给予了我专业的建议和支持。医生不仅仅是给药物治疗,更是在关注我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这让我感到非常安心和温暖。
虽然我在互联网医院上无法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的处方,但医生还是为我开了一份处方,让我可以在线下医院购买到我需要的药物。虽然我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医生始终耐心地和我沟通,给予我建议和帮助。
我从小就有社交恐怖的倾向,总是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尤其是面对陌生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恐惧感越来越强烈,甚至影响到了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去年,我在徐州市中医院确诊了社交恐怖,并开始服用乐友盐酸帕罗西汀片。起初,效果还不错,我的焦虑感有所减轻。但是,最近我发现自己又开始出现失眠和强迫症状,可能是因为工作压力增大导致的。
我尝试通过互联网医院寻求帮助,希望能够重新开具处方或得到其他的用药建议。然而,在与医生的交流中,我发现自己的现病史有所改动,导致无法顺利开药。这让我感到非常沮丧和无助,因为我知道如果不及时治疗,我的社交恐怖可能会再次加重。
在这段时间里,我也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态,是否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帮助我缓解症状。比如,通过锻炼、冥想或参加社交活动来逐渐克服恐惧感。虽然这条路可能会很艰难,但我相信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就一定能够战胜社交恐怖。
我最近感觉精神特别紧张,有点社交恐惧,尤其在与人交流时口吃,已经持续了两年多了。这种情况真的让我很困扰,因为它已经影响到了我的正常生活。我决定在网上找了一个医生进行咨询。
在网上问诊的时候,医生的助手先是很友善地跟我打招呼,然后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病情相关信息。接着,医生开始问诊,他很细心地倾听了我的主诉,并且提出了一些很有针对性的问题,让我觉得他真的很关心我的病情。
医生给出了一些关于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的建议,还告诉我一些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他的回答很详细,让我对治疗方案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最后,医生还提醒我要注意药物的使用,以及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逐步增加自信,逐步改善。整个问诊过程非常愉快,医生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和支持。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末午后,我坐在电脑前,心情有些沉重。大学期间的不愉快经历让我变得沉默寡言,害怕与人交流。每当开口说话,我都会紧张地思考别人会不会觉得我说错了什么。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很久,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得了社交恐惧症。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了解到了线上问诊。在京东互联网医院,我找到了一位来自精神科的专业医生。医生***在了解了我的情况后,没有直接给出治疗方案,而是耐心地和我交谈,倾听我的困扰。
医生***告诉我,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他建议我可以尝试心理咨询,预计6到8次治疗会看到明显的好转。我感到一丝希望,决定尝试一下。
医生***告诉我,心理咨询主要是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的。我需要联系当地的精神心理医院预约咨询。虽然一开始我还是有些紧张,但想到这可能是走出阴影的第一步,我鼓起勇气拨打了电话。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位非常友善的咨询师。咨询师***在每一次的交流中都给予我充分的关注和支持。我发现,原来我的恐惧并非不可战胜,而是需要时间和耐心去面对和克服。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我的社交恐惧症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我开始尝试与人交流,虽然还是会有些紧张,但已经不再害怕说错话或做错事了。感谢医生***和咨询师***的帮助,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
我曾经是一个典型的强迫症患者,总是担心自己做错事,反复检查,甚至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社交恐怖更是让我痛苦不堪,面对陌生人或大众场合,我会感到极度紧张和恐惧,甚至避免出门。四年前,我在老家的一家医院就诊过,医生给我开了盐酸帕罗西汀片,效果很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频繁的出差,我不慎将所有的线下资料都丢失了。现在,我的症状又开始加重,影响了我的生活质量。我尝试在京东健康上寻求帮助,希望能重新开具药物。然而,医生告诉我需要线下确诊后才能开具处方,这让我感到非常失望和无助。我知道这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科疾病,需要专业的治疗和管理。但是,我又不想去医院重新就诊,担心会被人发现我的问题,或者是再次经历那些繁琐的流程。
在我的内心深处,隐藏着一个秘密。我不仅有强迫症和社交恐怖,还有早泄的问题。每次和伴侣在一起时,我都感到极度焦虑和紧张,害怕自己无法满足对方的需求。这种压力让我更加不敢去医院就诊,怕被人嘲笑或鄙视。于是我开始在网上搜索相关的治疗方法,看到有人说盐酸帕罗西汀片可以治疗早泄,我便抱着一丝希望来到京东健康,想知道是否可以吃一周就停。但是,医生再次提醒我需要线下确诊后才能开具处方,否则审核不通过。我感到非常沮丧,仿佛所有的出路都被堵死了。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逃避问题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无论是强迫症、社交恐怖还是早泄,都需要正视和治疗。于是我决定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重新去医院就诊,寻求专业的帮助和建议。虽然这可能会很难,但我知道这是唯一的出路。同时,我也希望通过我的经历,能够提醒其他有类似问题的人,不要因为害怕或羞耻而放弃治疗。只有当我们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才能真正地走出困境,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
2024年9月5日23:14,淄博市的某患者在互联网上寻求医疗帮助。他的主诉是抑郁伴焦虑症病史4年,希望能开一些缓解见人紧张的药物。起初,他对医生提出了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网上能不能开点缓解见人紧张的药?”但医生并没有轻率地给出答案,而是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评估。医生首先告知患者,奥沙西泮片是一种国家严格管制的药物,网络上没有销售。患者显得有些失望,表达了他不想去线下医院开药的想法。医生则以专业的态度解释,线下医院或药店才能买到这种药物,并且强调了在线开药的限制和重要性。医生还提醒患者,精神科药物大多会有副反应,需要按面诊医生的要求吃,以便线下医生能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与患者的交流中,医生发现患者曾经一次性开太多盐酸曲挫酮,导致出现副作用。医生再次强调了按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并表示如果需要诊疗,还是应该前往医院就诊。整个对话过程中,医生始终保持着专业、耐心和细心的态度,给患者提供了正确的指导和建议,体现了医生的优良品质。
那个午后,我坐在电脑前,手指轻轻敲打着键盘,心中满是焦虑。我知道,这是时候寻求帮助了。我选择了互联网医院,希望通过线上咨询找到一种解决方法。
很快,我收到了回复,一位来自精神科的专业医生,他温和地询问我的症状,耐心地引导我描述自己的感受。我告诉他,我会在一些正式的场合感到紧张,比如面对一群不认识的人,我会手抖,思维也会变得不清楚。我还会在遇到事情时,总是将后果想得非常糟糕。
医生询问我是否曾经线下就诊,我回答没有。他告诉我,线上咨询只能给我一些初步的分析和建议,不能开精神科药品。我表示可以接受,并询问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医生告诉我,我的症状可能是中度社交恐怖,需要就诊治疗。
医生还提醒我,治疗周期不定,药物起效需要过程,也与心理调整有关。他还推荐了两本书给我,让我先尝试自我心理调整。我虽然有些担心,但还是决定先尝试。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他的专业和关怀。他没有因为我拒绝药物治疗而对我有任何偏见,而是尊重我的选择,并告诉我,任何治疗方式都有它的必要性。
就这样,我在互联网医院找到了一位理解我、关心我的医生。虽然只是线上咨询,但我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我相信,只要我坚持,我一定能战胜焦虑,过上更好的生活。
我经常避开家人和朋友的聚会,因为我会感到超级紧张和不安。一旦有人和我说话,我的脸就会立刻发红,发热,我非常害怕被人盯着看,不知道该怎么办,感到手足无措。其实,我内心很想参加很多聚会,但一想到自己会脸红,就不敢去了。在路上遇到熟人,我都会躲避,因为我不敢和别人交流,害怕脸红。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很多年。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像往常一样,打开了我的手机,准备在线上咨询一位医生。自从社交恐惧症开始困扰我,我发现自己无法像以前那样自如地与人交流。每当面对陌生人,我的内心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头晕、紧张、恶心,让我无法正常社交。我知道,这是我必须面对的问题,所以我鼓起勇气,决定寻求专业的帮助。
在京东互联网医院,我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精神科医生。医生温和地询问了我的症状,让我感到很安心。他告诉我,这种症状很可能是社交恐惧症引起的,建议我先尝试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如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适当运动、正念冥想等。他还告诉我,如果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可以考虑药物治疗。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按照医生的建议,开始尝试各种方法。我每天坚持运动,晚上泡脚听音乐,尽量减少电子产品的时间。我还尝试了医生推荐的正念冥想,虽然一开始觉得有些困难,但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心情确实有所好转。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这些方法并没有完全缓解我的症状。于是,我再次向医生咨询。这次,医生为我开了一些药物,并告诉我,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我更快地缓解症状。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我开始了药物治疗。虽然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但我还是决定尝试。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我的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我开始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社交场合,不再像以前那样紧张和焦虑。我非常感激医生的专业和耐心,是他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
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互联网医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就医渠道。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专业的医生,得到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我也明白了,面对疾病,我们不能退缩,要勇敢地去面对,去寻求专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