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吃什么主食最好呢?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个重要的概念 GI!食物血糖生成指数( GI)就是指一个食物能够引起人体血糖升高多少的能力。
类别
高 GI 食物,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率高,血糖升的高。低 GI 食物,在胃肠中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血糖比较低。
糖尿病患者应该尽量选择 GI 低的主食
高 GI 主食:尽量少吃(白面包、白面条、白馒头、白米饭)
中等 GI 主食:适量吃(燕麦粥、杂粮馒头、小米粥、全麦面包)
低 GI 主食:可以多吃(糙米、小米、窝窝头、黑米)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若以服药治疗的急迫性来看,无疑高血压是三高中最需要立即治疗的。血压高的原因有很多,血糖也是一个原因吗?
另一项综合性研究表明,摄入超过8周的高糖分食物(蔗糖占热量的1/3),可以显著提高收缩压(6.9mmHg)和舒张压(5.6mmHg)。若将糖业赞助的研究排除在统一研究之外,则血压升高更明显,收缩压增加7.6mmHg,舒张压增加6.1mmHg。
高血糖只是一种代谢状态,糖尿病只是长期高血糖的一种表现。造成高血糖的原因和情况也有很多,如吃太多甜食、三餐过于油腻、药物性胰岛素抵抗等都会造成短暂的血糖升高。
众所周知,长期高血糖可导致胰岛素抗性(具体原因见下文)。很容易理解,有研究表明,大约50%-80%的高血压患者存在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素抗性;相反,血压正常的人中只有10%-25%存在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素抗性。
虽然说,高血糖在疾病发展中处于高血压上游。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高血糖会导致高血脂和高血压。那么这样来说,三高的第一位就是高血糖。因此,高血糖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就可以想象了。一项发表在2010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糖化血色素每增加1%,就会增加18%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而这与已知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无关。与那些每天摄入10%以下总热量的人相比,每天摄入10%至24.9%总热量的人死于心血管病的风险将增加30%。
若蔗糖摄入量超过总热量的25%,则危险将会增加到原来的3倍。为何高血糖对心血管疾病有如此大的危险?这位科学家给出了多种解释,其中最发人深思的理论是2012年澳洲科学家提出的“血糖记忆”。从根本上说,高血糖会持续增加氧自由基的产生,导致血管炎症和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因此,即使血糖恢复正常,这些连续的反应仍会持续,即所谓的血糖记忆。
由于2018年国人死亡原因统计中,第二位是心脏病,第四位是脑血管病,第八位是高血压病,血糖对心血管的影响不容忽视。根据三个因素的综合计算,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死于此类心血管疾病。
所以三高疾病都是不能够让人掉以轻心的,尤其是知道了高血糖是三高之首就更需要注意平时控制血糖了,只有让这些慢性疾病从一开始就远离我们,才可以让自己之后的生活更健康。
很多打工人都发现:自己常常在吃完饭后,会有点犯困。
对此,有个流传甚广的解释是:“这是因为血液更多地流向胃部,脑部供血不足,才让你昏昏欲睡”。但事实上,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我们的身体具有独特的机制来保持大脑的供血量。
其实,我们之所以会饭后犯困,主要还是受到了进食后体内血糖波动的影响。当我们体内的血糖升高,就会抑制食欲素的分泌,而后者会参与人体睡眠的调节,当它被抑制时 ,人就容易感到困倦。
而说起血糖,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广大健身爱好者们都很熟悉的概念——升糖指数(Glycemic Index,简称GI)。
那么,升糖指数(GI)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根据它来调整自己的饮食呢?
今天,还是由Dr.京来带大家一探究竟吧~
所谓“升糖指数(GI)”,也叫血糖生成指数,它其实是一个比值,指的是一定时间内,食物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与同等质量的葡萄糖所引起血糖上升程度的比(把葡萄糖的升糖指数定为100)。之所以要与葡萄糖来比,是因为血液中的糖就是以葡萄糖的形式存在。
显然,这一指数越大,就说明这一食物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令身体血糖的上升幅度越大。例如馒头、米饭都在88左右,相比之下,苹果是36,牛奶是27。
而根据升糖指数的不同,我们通常把食物分为三类:
● 指数低于55的被称作“低GI食物”;
● 高于75(更新的说法是70)的被称作“高GI食物”;
● 介于二者之间的自然就是“中GI食物”。
显然:高GI食物进入胃肠道后消化快,吸收率高,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的速度快;低GI食物则相反,血糖升高慢。
而除了食物本身的成分,食物的成熟度(越成熟的食物升糖指数越高,如成熟的黄香蕉)、加工或烹饪的程度(显然,加工越细、烹饪得越过度的食物越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升糖作用也更大,比如被煮烂的白米粥)等也都影响着食物的GI。
那么,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很多人经常会出现饭后犯困的现象?
想想看,米饭、白面馒头、饼、包子等,这些被国人普遍视作“主食”的食物,全部都是“高GI食物”,它们引起了体内血糖的迅速升高,抑制了食欲素,才使得人们困意连连。
不过,升糖指数关乎的可不仅仅是犯困的问题——
升糖指数对于注重健康的人,特别是对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事实上,这一指数的诞生正源于对糖尿病的研究)。
显然,GI越高的食物,对血糖的控制就越不利。而且,现在糖的害处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因此,为了健康,我们饮食中要增加“低GI食物”的摄入也就理所应当了。
首先,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相比精细白面,粗粮的GI普遍低很多。以面包为例,白面做成的面包GI为70,而如果掺入75%~80%的大麦粒的话,GI就是34。所以提倡用粗粮代替精细白面。
其次,在厨房可以适当“懒”一点,蔬菜能少切就少切,豆类能整粒吃就不要磨,煮的时间也要把控好,尽量不要过长。如前所述,加工或烹饪程度越低的食物,GI就越低,所以为了控制血糖,宁可让牙齿和肠道多运动运动。
还有个简单的方法:多吃点醋。食物经发酵后产生的酸性物质可以降低GI,而醋就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升糖指数”仅仅涉及了糖,而没有涉及脂肪等其他营养物质。所以,无论是糖尿病患者,还是减肥人群,都应该多加注意,不要顾此失彼。
当下盛行的减肥风潮中,很多人把自己的肥胖“甩锅”白米饭、馒头等高GI食物,大有一股把米饭馒头打成“垃圾食品”的势头。但是,正所谓“没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吃法”,很多人不健康的身体其实是自己那不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综合作用的结果。把锅甩给这些食物,显然就失之偏颇了。
归根结底,重视糖的控制、提倡低“GI”饮食,固然挺好,但同时我们更应该明白:生活是一个整体,想要收获一个更健康的身体,我们需要的是全方位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
很多人认为糖尿病就是因吃得多、动得少导致的,其实事情没那么简单,糖尿病是因糖代谢紊乱造成的。而饮食疗法是糖尿病治疗中非常重要的基本方法,目的在于合理摄入各种营养物质,维持人体正常需要,所以了解食物的升糖指数特别重要。
案例回顾:
一、食物的甜度并不能判断升糖指数
门诊曾有一位孕妇,怀孕15周、孕前的空腹血糖偏高,属于空腹血糖受损状态。于是她就在家一边测血糖,一边记录饮食日记。
根据她的记录,我们能看到的是:当她吃到不合适的食物时,餐后血糖会明显的升高。举例其中的一个早餐:
她吃了一碗白米粥、4~5个汤圆,然后又吃了半个山芋,而这些食物全都是糖值大于70以上的食物。但因为这位孕妇认为食物不太甜,所以就毫不犹豫的食用了。但是这顿饭后,她的餐后血糖已经达到12+,已经属于非常严重的情况,但如果她早晨只吃一碗杂粮粥,她的餐后血糖就会很好很多。
根据这个案例,我想分享给大家关于食物「升糖指数」的概念。当血糖生成指数大于70以上,一般来说都是因摄入精白米面、熬煮过烂的稀饭、糯米的制品造成的。另外像山芋、土豆、南瓜这些食物的糖值也是大于70以上的。
那么问题来了……
二、关于升糖指数,你了解多少?
1.什么是食物GI(血糖生成指数)?
"GI"是英文“Glycaemic Index”的缩写, 是"血糖生成指数 "的意思, 简称“升糖指数”,
复杂了说——指含50克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与相当量的葡萄糖或白面包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2H)体内血糖反应水平百分比值。反映了食物与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通常把葡萄糖的GI定为100。 简单了说食物进入人体两个小时内血糖升高的相对速度。
2.食物的GI值如何界定?
升糖指数GI可以用来评价一个食物是否适合减肥。低GI的食物容易被身体代谢,不易促进脂肪合成。高GI的食物难以被身体代谢,容易促进脂肪合成。
GI值≥70,高升糖指数食物;
GI值(55≤GI<70)中升糖指数食物;
GI值<55低升糖指数食物。
3.高、中、低GI值的食物都有哪些?
但值得注意的是,GI只能反映某种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的速度,但没有考虑到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因此仅仅应用GI值还不能全面评价食物引起血糖升高的能力。
例如:西瓜的GI为72.0,是高GI食物,但是每100克西瓜含碳水化合物约6克。因此进食适量西瓜血糖波动并不大。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 jdh-hezuo@jd.com。
2020年4月28日,《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发布了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根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已达1.56亿!其中,50岁以上的成年人和男性中糖尿病患病率最高。在参与调查的31个省中,内蒙古患病率高达19.9%!
其实,这篇文章里真正让人揪心的,是糖尿病前期人群的急剧增加。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受损,即空腹血糖≥6.1mmol/L,<7.0mmol/L;糖耐量异常即餐后两小时血糖≥7.8mmol/L,<11.1mmol/L。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患病比率为35.2%。
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加起来,已高达6.46亿。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中国人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久坐和高能量/高脂肪的饮食习惯,导致肥胖人群激增。随着而来的是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大流行。
糖尿病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就是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管住嘴,迈开腿”。
都知道高热量食物对人不好,但为啥老是戒不掉?
让我们回到3万年前的石器时代看一看。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一碰到最甜、最油的食物就难以抵抗了。
3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住在草原上或森林里,靠采集为生。高热量的甜食非常罕见,永远供不应求。他们想吃甜食只有一种可能来源:熟透的水果。所以,如果石器时代的女性碰到一棵长满甜美无花果的树,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立刻吃到吃不下为止,否则附近的狒狒也发现这棵树,可就一颗也吃不到了。
于是,这种想大口吃下高热量食物的直觉本能就这样深植在我们的基因里。就算我们今天可能住在高楼大厦,家家户户的冰箱早就塞满食物,我们的DNA还记得那些在草原上的日子。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不知不觉就吃完一整桶哈根达斯,可能还配了一大杯可口可乐。
在食物匮乏的远古时代,自然选择之下,有“贪吃基因”的人更好的生存下来了。并在自然选择之下使这种“贪吃”不断强化。而在食物丰富的现代社会,这种贪吃基因却导致了肥胖、糖尿病的大流行。
因此,与美食作斗争、与肥胖作斗争,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定要真正认识到超重/肥胖和代谢性疾病对于健康的巨大危害,才能凭着强大的意志力做到这种“逆天性”的克制。
糖尿病常常被人称为“甜蜜的负担”。它是一种慢性病,如血糖长期控制不好,身体各系统都会受到损害,也相对容易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
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一项针对55万余名中国人和新加坡华人的研究表明,即便是糖尿病遗传风险高的人,坚持健康生活方式也可显著降低风险。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让血糖变高的几个指标,并教你远离糖尿病。
受访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王世东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杨国庆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亚洲人糖尿病增长率直线上升。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更是呈爆炸式增长,近30年增长了10倍,已超过1亿,占全球1/4,已然成为全球糖尿病大国。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由北京大学等完成,针对55.8万余名成年中国人(51.29万人)和新加坡华人(4.54万人)进行了长达10年调查随访,研究包括体重指数(BMI)、饮食结构、体育锻炼、酒精摄入量、吸烟量。
结果发现,在糖尿病遗传高风险人群中,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出现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降低了57%,10年标化发生率为2.45%,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则为7.11%。
与遗传风险高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相比,遗传风险中等或低的人如果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低,降幅分别为66%和75%。
2019年,《中国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对我国近50万人进行调查,发现99%的中国人生活方式不健康,均在“慢慢养病”。
数据显示,91.3%的人饮食习惯不健康;47.4%的人体重不健康;41%的人体脂不健康;有吸烟、过量饮酒等不健康习惯的人分别占29.4%和7.4%。
吃得多、营养不均衡是饮食习惯不健康的主要表现。
今年4月,上海市公布“不良生活方式排行榜”。调查显示,上海市一般人群常见不良生活方式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
同时,“久坐不动”也是职业人群“生活方式病”的“第一名”。作为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最高的上海市尚且如此,其他省市可想而知。
此次社会调查特聘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慧教授表示,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手机、电脑普及,导致人们久坐时间增加、体力活动减少,然而久坐不利于人体新陈代谢,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患病风险。
王世东表示,家族遗传导致的糖尿病比例很低,吸烟、饮酒、缺乏锻炼、不良饮食和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糖尿病占到80%左右。
糖尿病可引发心、肾、眼、神经等部位多种并发症,需终身治疗,造成家庭和社会极大的经济负担。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又是如何导致糖尿病的呢?
一胖毁所有
杨国庆表示,肥胖是中国糖尿病大幅增加的最主要原因,特别是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
这是由于肥胖会导致代谢紊乱,包括糖耐量低减、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引发糖尿病。
腹部脂肪堆积过多比单纯体重超标的危险性更大,也就是说,腹型肥胖者更易发糖尿病。
吃得太精细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精制谷物、加工肉类、红肉摄入较多是中国人主要的饮食危险因素。
杨国庆说,精白米面等精制食物会造成血糖急升,增加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素分泌和消解的效率,长此以往导致糖代谢系统紊乱,诱发糖尿病。
久坐不运动
研究发现,中国人的体力活动水平正急剧下降,1991年到2011年间,国人平均身体活动时间下降近50%,预计到2030年,仅体力活动不足这一项就会导致4240万中国人患糖尿病。
杨国庆指出,缺乏运动减慢脂肪分解,降低胰岛素受体数目,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胰岛素抵抗。与不良饮食一样,长期不运动也是糖尿病防治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之一。
烟酒不离手
研究表明,戒烟和禁酒都可降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
烟草会增加胰岛素抵抗,不仅提高糖尿病发病风险,还会导致糖尿病病情加重,诱发心血管、微血管病变等并发症。
过量饮酒影响糖代谢,引发胰岛损伤,与糖尿病发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及时戒酒可降低糖尿病发病,反之,则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杨国庆表示,近年来,我国居民健康素养一直在稳步提升。201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已升至17.06%,但很多理念并未真正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希望大家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积极主动地减少和纠正不良健康生活方式,远离糖尿病。
1.控制腰围
《中国糖尿病防控指南》规定,成年人BMI应控制在18.5~23.9之间。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应每年至少评估2次体重指数,保证其在正常范围内。
另外,每个月要测量一下自己的腰围,男性腰围在85~90厘米为腹型肥胖前期,大于90厘米为腹型肥胖;女性腰围在80~85厘米之间为腹型肥胖前期,大于85厘米为腹型肥胖。
如有肥胖和超重情况,要及时调整饮食,多做运动。
2.饮食科学
合理饮食的原则是营养平衡、食材多样、控制热量、结构合理、高纤维素、低盐低糖。
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应保证蛋白质占全天热量的15%~20%,脂肪占20%左右,碳水化合物占50%~60%;
糖尿病前期患者可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同时,要减少精制主食摄入,用全谷物或杂豆类代替白米白面等精制谷物,增加水果、蔬菜、坚果、低脂乳制品、鱼类和海鲜的摄入,减少加工肉类和含糖饮料摄入。
从中医养生保健角度讲,宜多食用益气健脾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等。
平素畏冷、舌淡胖嫩的阳虚体质,宜多食牛羊肉等温补阳气的食品,少食梨、西瓜等生冷寒凉食物。
手足心热、舌红少津的阴虚体质,宜多食瘦猪肉、鸭肉、绿豆、冬瓜等滋阴润燥的食物,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等温热易“上火”的食物。
3.坚持运动
根据个人年龄、性别、体能等特点量力而行,进行有规律的适量运动,可进行每周3~5天,每天30分钟的慢跑、快走、游泳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最大心率(运动时最大心率=220-年龄)的60%~70%,以全身发热、微微出汗为宜。
同时,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避免高强度、高对抗性运动。
4.禁烟限酒
糖尿病患者要远离烟酒,偶尔抽烟喝酒都不可取, 最好戒掉烟酒。
如因一些原因难免需要喝一点酒,男性和女性成年人每日饮酒应该不超过酒精25克和15克。
换算成不同酒类:
25克酒精相当于啤酒750毫升,葡萄酒250毫升,38°白酒75克,高度白酒50克;
15克酒精相当于啤酒450毫升,葡萄酒150毫升,38°白酒50克,高度白酒30克。
血液中的葡萄糖与白蛋白发生反应生成糖化白蛋白(GA),医学上检测的糖化血蛋白含量可以代表在白蛋白生命期内葡萄糖平均水平的高低。
白蛋白的半衰期约17-19天,糖化白蛋白可以反映患者近2-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不受血清蛋白量、抗凝剂、非特异性还原物质等的影响,是判断糖尿病患者在一定时间内血糖控制水平的一个较好指标。
糖化白蛋白的3种作用
1.用于评价短期内血糖的控制情况
糖化白蛋白的正常参考值为:11%-17%。
糖化白蛋白在近期总体血糖水平的评估方面较糖化血红蛋白更有优势。糖化血红蛋白代表的是近2 ~ 3 个月的平均血糖状况,所以无法作为糖尿病治疗方案调整后短期疗效的评判指标。由于白蛋白与血糖的结合速度比血红蛋白更快,因此糖化白蛋白对于短期内血糖变化较糖化血红蛋白敏感。如果你调整治疗方案后,糖化白蛋白在正常值范围,说明血糖控制良好。
2.用于确定是否有应激性血糖升高
应激性高血糖指机体在应激(外伤、手术、感染等)情况下出现的血糖升高。有研究发现,糖化白蛋白判断应激性高血糖的切点为17.5%。糖化白蛋白与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测定有助于判断高血糖的持续时间,可作为既往是否患有糖尿病的辅助检测方法。
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升高的程度常与疾病,或应激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3.用于筛查糖尿病
糖化白蛋白≥17.1%时,提示糖尿病的可能。
如果你是糖尿病高危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年龄≥40岁、肥胖、糖尿病前期、缺乏体力活动等),即使空腹血糖正常,仍需要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俗称“喝糖水”),明确是否患有糖尿病。
临床上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和持续葡萄糖监测,这4种血糖监测方法互相补充,并不能相互替代。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监测和综合管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期复查是综合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糖尿病患者需要多久复查一次?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下面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
糖尿病患者的复查频次:
1.血糖监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常规的血糖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监测多次;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周监测一次。血糖监测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过去2-3个月内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糖尿病患者一般每3-6个月需要复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3.其他检查:除了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患者还需要定期检查血脂、血压、肾功能、眼底等,一般每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
定期复查是为了帮助自己更及时地掌握疾病情况和进展。同时,也需要注意日常饮食控制、加强运动、注意药物治疗、预防并发症和心理调适等,以更好地综合管理自己的病情。
作者 | 健康知识局
文章首发于 |健康知识局公众号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平时用的最多的姿势是什么?
观音坐莲式?老树盘根式?还是猴子捞月式?
其实正确答案是:垂帘听政式。也就是:坐着。
对于很多人来说,坐着几乎是件无法避免的事儿。
工作学习时要坐着,放松休息时也坐着,四舍五入算下来,一天中除了睡觉时是躺着的,其他时间几乎都是坐着的......
根据研究统计,我国43%的人,每天至少坐8个小时。很多人都知道久坐伤身,但不知道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把久坐列为了“十大致死原因”之一,全球每年有200多万人因为久坐死亡。
久坐就是在“慢性自杀”
在很多人的概念里,久坐没啥大不了的,无非就是腰酸背痛。
但其实,久坐的危害远比我们认为的要大得多的多,外在的颈椎病、腰间盘突出都算小事,还有很多其他病都是久坐导致的。
糖尿病
长期久坐后,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运动量少了,食量没减,脂肪容易在腹部堆积出现腹型肥胖,这也是2型糖尿病的高发人群的典型特征。
腰围大小主要反映的就是腹部内脏脂肪堆积,过多的内脏脂肪会对肝脏等器官造成损害引发糖尿病等病症。
冠心病
美国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团队发现,每天久坐数小时会增加冠状动脉钙化风险,标志着心脏病发作风险会增加,如冠心病。
结肠癌
长期久坐着会导致血液循环不通畅,如果肠道长时间处于淤血状态,肠道蠕动就会变慢,粪便中有害成分在结肠内滞留的同时刺激肠黏膜,诱发结肠癌。
根据统计,久坐不动的人患结肠癌的概率比经常运动的人要高出50%。
血栓
刚才说了,久坐会导致血液循环不通畅,容易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随着血液在体内流动,说不定就把哪的血管堵住了。堵住肺部血管就是肺拴塞;堵住脑血管就是脑血栓;堵住心血管就是心肌梗塞......
最终带来的后果很可能就是:猝死。
因此,久坐还被称为“最温柔的慢性自杀”,甚至被称为“离死亡最近的方式”。
坐多久才算“久坐”
既然久坐危害这么大,那么问题来了,坐多久才算久呢?
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世界公认的标准答案。
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的一项研究指南给出的答案是:每天有8~12小时以上坐着不动。
美国糖尿病学会发布的2016版指南中指出:所有人都应该减少久坐时间,特别是避免连续久坐超过90分钟。
所以各位老板在开会时,饼不要画的太大,注意控制时长;老师们上课不要连堂。
如何消除久坐危害?
既然久坐危害这么多,那就得赶紧想办法避免久坐危害,于是很多人这时候会想到,用运动来抵消久坐的危害!
然而,久坐的危害是无法完全消除的。
即使你热爱运动,每天的运动时间都达标了,也弥补不了久坐已经造成的健康损害,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从现在起及时止损。
最好的方法就是——站!起!来!
每过一个小时,就站起来活动5-10分钟,给自己接杯水喝。
然后你就不得不每过1个小时就从座位上起来开闸放水。这样来来回回,无形之中便达到了运动的目的。
而且站立时,人体每分钟会比坐着多燃烧0.7千卡的热量。
英国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如果能长期坚持每周5天、每天累计3小时的站立,效果堪比跑了10趟马拉松。
如果你的工作不允许你动不动就起来活动一下的话,坐着也可以做些运动,防止血栓。
别总坐着,没事儿走两步!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糖尿病眼病,也被称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一种。它是由于血糖控制不良,导致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进而影响视力。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失甚至失明。因此,对于得了糖尿病眼病该怎么办,我们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和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糖尿病眼病的发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通常是随着糖尿病的病程逐渐发展的。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做好日常的血糖控制,这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眼病的关键。
其次,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眼底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迹象。如果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得了糖尿病眼病后,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目前,糖尿病眼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激光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激光治疗是通过烧灼病变的视网膜组织,阻止其进一步恶化。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注射药物,抑制异常血管的生长。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糖尿病眼病,如视网膜脱离或者玻璃体积血等。
在治疗的同时,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保持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适量的运动,都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糖尿病眼病的发生和发展。
最后,心理调适也是非常重要的。得了糖尿病眼病,可能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会有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这时,患者应积极面对,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亲友的支持和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得了糖尿病眼病,我们要做好血糖控制,定期进行眼部检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眼病,保护我们的视力。
都说花儿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春季阳光明媚,万物欣欣向荣,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儿童在春季3-5月份的生长发育最快,春天的生长速度是秋天的2-2.5倍。所以大家都认为春天正是孩子们生长的“黄金季”,可冬天来了,天气渐冷,日照时间逐渐缩短,孩子们的户外活动时间也越来越短,晒太阳的时间也少了,家长们担心了:晒不够太阳,我们的祖国“花朵们”可怎么长高高啊?
家长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晒太阳能长高的说法一直就有,而且有科学依据,因为晒太阳能促进人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而维生素D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参与小肠和肾脏对钙的吸收,同时保证血液中有充足的钙和磷,以满足骨骼的需求。儿童正处于骨骼快速发育的阶段,因此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有助于骨骼生长发育,对孩子长高还是很有帮助的。但这只是孩子身高发育的一小部分因素,影响孩子身高的因素还有很多,家长们大可不必过于担心。
我们先来看看影响孩子身高发育的因素:
1.先天禀赋不足;
2.后天营养失衡;
3.缺乏运动;
4.睡眠不足;
5.反复生病。
可见影响孩子身高的因素有先天遗传及后天养护等多种因素,所以家长们想让孩子长高,要从饮食、睡眠、锻炼等多方面入手,可以说良好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是最基本的保障。营养丰富的饮食、按时充足的睡眠……相信家长们做的一个赛一个好,想要做的更好吗?那今天就来教大家几个小儿推拿的方法,为孩子长高助力一把吧!
1.补脾经:位于小儿拇指桡侧,赤白肉际处,家长以拇指螺纹面着力,从指尖推到指根, 200-300次。
2.补肾经:位于小儿小指掌面,家长以拇指螺纹面着力,从指根推到指尖,200-300次。
3.按揉增高穴:手掌第四、五掌骨之间,小儿握拳时,其小指尖对应点下5分及1寸5分处,家长用拇指端分别按揉,每处200-300次。(此处的1寸为小儿的同身寸即小儿拇指指关节的宽度为1寸,5分为1寸的一半)
4.捻揉并拔伸十指(趾):家长用拇、食指相对用力,沿小儿指根至指尖捻揉十指(趾),再轻轻拔伸手指及足趾,每指(趾)捻揉及拔伸一次。
5.捏脊:位于小儿背部正中线,自颈下(大椎穴)至尾骨尖(长强穴)呈一直线,家长用拇指和食中指相对用力提捏起小儿皮肤,用捏法自下而上边捏边推赶皮肤称为捏脊,捏3~5遍,每捏3下再将背部皮肉向上提1下,称为捏三提一法,可加强疗效。
以上操作每日一次,3岁以上的儿童需酌情增加穴位的操作次数,如6岁以上儿童手部穴位推拿次数可增加为600次。
最后给大家推荐几个跳跃型的游戏,不需要太大空间,在家就可以做,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加了亲子互动,家长们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玩起来:
1.80后最怀念的跳房子;
2.顶气球;
3.变身“小青蛙”、“小兔子”;
4.开合跳;
5.跳绳。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我曾经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总是充满了活力和热情。然而,自从我被诊断出脾虚肠道无力排便困难后,我的生活就被打乱了。每天都要经历排便的痛苦和尴尬,尤其是在外出时,总是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厕所,或者排便时间太长,影响到我的工作和社交。这种窘迫和焦急的情绪让我感到非常沮丧和无助。
一天,我在网上搜索相关的解决方案时,偶然发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服务。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注册了账号并选择了一个中医专家进行咨询。通过视频聊天,医生详细了解了我的症状和生活习惯,包括我过量运动或吃厚腻食物时的排便情况,以及大便的形态和频率。医生还询问了我的用药情况和是否容易疲劳等问题。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尝试一些中成药调理,例如参苓白术散。同时,医生也建议我改变饮食结构,多吃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我的排便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生活也恢复了正常的节奏。
我非常感谢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服务,它不仅让我在家就能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还节省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现在,我已经成为该平台的忠实用户,并且推荐给了身边的朋友和家人。
我一直以来都被称为“吃不胖”的人,朋友们总是羡慕我的体型。但是,最近我开始担心这是否正常。于是我来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医生首先询问了我的过敏史、既往病史和肝肾功能,确认我没有明显的健康问题。然后,他详细解释了可能导致我吃不胖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和寄生虫等引起消耗的疾病。他建议我先排除这些疾病的可能性,然后再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
医生还给了我一些建议,如何根据营养平衡理论来科学搭配食物,如何按比例分配到一日三餐中,如何选择五大类、十八种以上的食物,如何控制每日摄入的油脂和食盐等。他还强调了运动的重要性,并建议我可以补充一些营养素来改善体质。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不仅了解了自己的身体状况,也学到了很多关于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的知识。感谢京东互联网医院和专业的医生团队。
我一直以为自己已经过了青春期的痘痘问题,直到最近这段时间,额头上的痤疮开始反复发作。每次都是一些小疙瘩,慢慢地变成有脓头的痘痘和粉刺,闭口为主,疼痛难忍。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一年多了,尝试了各种药膏和护肤品,但都没有效果。甚至连医生也说过,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需要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然而,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经常熬夜,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导致症状反复出现。
在西安市的某一天,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帮助。我通过京东健康的线上问诊功能,联系了一位皮肤科医生。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病史和用药情况,并建议我口服复方珍珠暗疮片和外用异维A酸红霉素软膏来治疗新出的痘痘。对于已经形成的痘印,医生推荐使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同时,医生也强调了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重要性,告诫我要注意休息,清淡饮食,少吃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少熬夜,少抽烟喝酒,尽量不要长期接触电子产品。
我按照医生的建议,开始了治疗。刚开始几天,额头上的痘痘有所缓解,但随后又开始反复发作。医生告诉我,这是正常的反应,需要坚持用药并注意生活习惯的调整。经过一周的治疗,我的症状明显改善,痘印也开始淡化。医生在复诊时调整了我的治疗方案,继续用药并加强生活习惯的调理。
在这段时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捷和专业性。无需排队等候,只需在家中就能得到专业的医生指导。同时,医生也给了我很多关于痤疮的科普知识,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法。现在,我的额头已经恢复了往日的光滑,心情也变得轻松愉悦。
我是一位年轻的母亲,我的宝宝从出生就体重偏高,6.5斤的体重让我和家人都很高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宝宝开始出现厌奶的情况。起初,我并没有太在意,认为这是正常的生长阶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宝宝的体重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降。更令我担忧的是,宝宝的辅食摄入量也很少,几乎不吃。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三个多月,我开始感到非常焦虑和无助。
我尝试了各种方法来让宝宝吃更多的奶和辅食,但都没有效果。宝宝在清醒的时候完全不吃,甚至连迷糊奶也只吃很少的量。有时候,宝宝可以四五个小时不吃奶,直到下一次睡觉才会吃一点。这种情况让我非常担心宝宝的健康和发育。
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时,我发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服务。我决定尝试一下,希望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线上问诊,我与一位专业的医生进行了交流。医生询问了宝宝的体重、大便情况、运动智力发育等方面的信息,并建议我口服助消化药物来帮助宝宝消化吸收。医生还提醒我不要强喂宝宝,避免引起宝宝的反感和厌食情绪。
虽然医生的建议很有帮助,但我仍然感到很困扰。宝宝的体重两个月都没有增加,甚至有所下降,这让我非常担心。医生告诉我,这种情况可能与宝宝的脾胃不好有关,建议我去保健科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给宝宝服用助消化药物,并注意观察宝宝的反应。同时,我也开始关注宝宝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尽量让宝宝保持良好的心情和作息规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宝宝的厌奶情况有所改善,体重也开始缓慢增加。我非常感谢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医生和线上问诊服务,帮助我解决了宝宝的健康问题。
我是一位年轻的妈妈,最近我非常担心我的宝宝。宝宝已经1岁8个月了,但他总是显得没有精神,黑眼圈很重,眼底甚至发紫。每次看到宝宝这样,我都心如刀绞。更让我焦虑的是,宝宝挑食,身高85cm,体重25斤,长得也很慢。作为一名小说家,我总是想象各种可能的疾病,甚至怀疑宝宝是否患上了什么严重的疾病。
我开始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查阅各种医学资料,试图找到答案。终于,在某个夜晚,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帮助。我打开了京东健康的APP,选择了线上问诊,很快就被分配到了一位儿科医生。
医生非常耐心地听完了我的描述,并要求我拍一段宝宝活动的视频。虽然我有些不确定,但还是照做了。医生看完视频后,告诉我宝宝可能是过敏性眼晕,环境因素过敏导致的。听到这个消息,我松了一口气,但仍然有很多疑问。医生解释说,宝宝小时候经常长湿疹,这可能是过敏体质的表现。现在宝宝挑食,吃饭不规律,也可能是因为消化系统不太好,引起的过敏反应。
医生建议我带宝宝去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确认是否真的有过敏性眼晕,并给出了一些预防措施。例如,保持宝宝的环境清洁,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调整宝宝的饮食结构等等。医生还安慰我说,宝宝目前的身高体重都很正常,不需要太过焦虑。
我非常感激医生的帮助,决定按照他的建议去做。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一名小说家,我有责任去科普这些医学知识,帮助更多的家长了解和预防过敏性眼晕。于是,我开始写下这篇文章,希望能够传递给大家正确的信息和科学的态度。
我一直以来都过着平凡的生活,直到那天我在洛阳市的公园里突然感到头晕目眩,恶心想吐,喉咙堵塞,紧张不安,拉肚子不止。这些症状像一场暴风雨一样突然降临,打破了我原本平静的生活。
起初,我并没有太在意,认为可能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或者是生活不规律引起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症状不仅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在下午和晚上。每当我在地铁上或是走路时,总会有种随时会晕倒的恐惧感。
我开始四处寻找答案,去医院做了血常规检查,但结果并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安慰。我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焦虑,甚至在抖音上看到有人讨论艾滋病时,我也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患上了这种可怕的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我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预约了一位神经内科医生,并详细描述了我的症状。医生非常耐心地听完我的描述后,建议我去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排除器质性问题,并且提醒我不要过度焦虑,可能是我想象中的问题。
我按照医生的建议去医院做了头颅磁共振等检查,结果显示我并没有器质性问题。医生告诉我,我的症状可能与焦虑和压力有关,需要通过调节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来改善我的健康状况。
现在,我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作息、适量运动、放松心情等。虽然我的症状并没有完全消失,但我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恐惧和焦虑了。我深深地感谢那位医生,正是他的专业建议和耐心解释,帮助我走出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