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ALK基因突变克唑替尼耐药怎么办,可以试试二代药色瑞替尼

ALK基因突变克唑替尼耐药怎么办,可以试试二代药色瑞替尼
发表人:

最近一个比较年轻的男性肺癌病人向我咨询:肺腺癌晚期,有ALK基因突变,但口服克唑替尼8个月就耐药,后续有什么治疗药物可选?

ALK融合基因发生于3%~7%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上常见于不吸烟的年轻腺癌患者,通常与EGFR或KRAS突变的发生互相排斥。由于针对ALK基因的靶向药疗效相对比较好,ALK基因突变又被称为“钻石突变”。针对这个“钻石突变”,与EGFR突变一样,有一代、二代和三代药物共5种。一代克唑替尼,二代色瑞替尼、阿来替尼、布加替尼,三代劳拉替尼。劳拉替尼目前未在国内上市。今天主要谈谈二代的色瑞替尼。

色瑞替尼Ceritinib ,商品名:赞可达,瑞士诺华制药生产,为针对非小细胞肺癌ALK基因突变的二代靶向药。2018年5月31日色瑞替尼正式在国内获批上市,当时获批的适应症是用于克唑替尼耐药或不可耐受的患者,也就是二线用药。在中国售卖的诺华生产的色瑞替尼原厂药,规格150mg*150胶囊,售价约29700元,可以说是比较昂贵的。

2018年04月,FDA批准色瑞替尼一线用于ALK阳性肺癌患者,FDA批准这个适应症是基于一个大型的III期临床试验,代号为ASCEND-4。该研究结果显示,一线使用塞瑞替尼后,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是16.6个月,相比而言,化疗是8.3个月,克唑替尼是10.9个月。在亚洲组患者中,塞瑞替尼较化疗显著延长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至26.3个月。没有脑转移的肺癌患者一线使用塞瑞替尼,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更是长达26.6个月。塞瑞替尼对颅内转移灶的控制强而有效,在121例脑转移患者(60%为有症状脑转移患者)中,塞瑞替尼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获得明显延长(10.7个月 vs 6.7个月)。所以,2020年5月,色瑞替尼被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用于一线治疗局部晚期和晚期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不良反应方面,ALK抑制剂有一定的心脏毒性,以心动过缓为常见。色瑞替尼出现心动过缓不良反应比克唑替尼要少。国内色瑞替尼推荐的服用的方式是450mg,每天随餐服用,这样可以减少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

赞可达的援助项目

诺爱患者援助-赞可达患者援助项目自2019年5月正式启动。援助人群为:此前接受过克唑替尼治疗后进展的或者对克唑替尼不耐受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

这个项目针对低收入、病前低保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患者。符合条件的这类病人可以通过官网(www.zykpap.com)咨询和申请买5盒增终生方案。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肺癌疾病介绍:
肺癌或称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肺部结构,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肺癌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两大类,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80%~85%,其余为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主要包括两个亚型,腺癌和鳞癌[1,2]。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NSCLC)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5%,诊断时很多处于晚期,在这种情况下,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联合60至66Gy胸部常规分割放疗是标准诊疗策略。数据显示,这些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OS)仍然很差,估计23%-32%不等。PACIFIC试验显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大大改善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

     

    二甲双胍是最广泛使用的2型糖尿病降糖药物,有实验显示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在NSCLC临床前模型中,二甲双胍激活AMPK,诱导P53,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以及肿瘤生长,并可增强肿瘤对放疗和化疗的反应。 这些发现得到了回顾性临床数据的支持,即在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A-NSCLC)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提高。

     

    有研究者假设,二甲双胍可能会改善无糖尿病患者的生存状况,可为标准同步放化疗方案提供安全经济的辅助治疗。近日,《JAMA·肿瘤学》刊登了一项研究(OcoG-ALMERA研究),探讨了 二甲双胍联合同步放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2期随机临床试验,共招募了96名未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没有糖尿病。试验从2014年9月24日至2019年3月8日进行。最终有26名患者被分配到同步放化疗+二甲双胍治疗组,28名患者被分配到单独的同步放化疗治疗组。

     

    患者的治疗情况

    在54名随机接受治疗的患者中,30名为女性(55.6%),24名为男性(44.4%);平均年龄为65.6岁。大多数患者(39[72.2%])接受了顺铂+依托泊苷巩固治疗。

     

    二甲双胍组中25名接受放疗的患者中,有5名(20.0%)没有完成方案规定的化疗,其中3名患者因治疗相关毒性住院。对照组中,所有接受放疗的27名患者都按方案接受了60至63Gy/30日的分割放疗。

     

    二甲双胍组的25名患者中,有14名(56.0%)按计划完成了2个周期的化疗;4名患者接受了2个周期的化疗,但减少了剂量;其他7名患者只接受了1个周期的化疗。只有6名患者按照方案完成了整个1年的二甲双胍治疗。

     

    对照组的27名患者中,21人(77.8%)按计划完成了2个周期的化疗;4名患者没有接受最后一周的化疗。对照组的7名患者和二甲双胍组的4名患者接受了德瓦鲁单抗的免疫治疗。

     

    研究的主要发现

    在随机化治疗后的12个月内,二甲双胍组有18名(69.2%)患者发生过一次事件,包括:2人出现局部进展,10人出现远处转移,1人出现局部和远处转移,3人退出,2人在发现进展事件前死亡。对照组有12名(42.9%)患者发生过一次事件,包括:2人有局部进展,7人有远处转移,1人有新的原发疾病,2人退出。

     

    二甲双胍组的一年无进展生存率为34.8%,对照组为63.0%。与对照组相比,二甲双胍组患者的一年总生存率更差(85.2% vs 47.4%)。

     

    不良事件:二甲双胍组共有14名(53.8%)患者,对照组有7名(25.0%)患者经历了至少1次≥3级的不良事件。食管炎(5例[19.2%])和肺部感染(6例[23.1%])是二甲双胍组患者最常见的不良事件。

     

    讨论分析

    实验室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抑制NSCLC细胞和肿瘤的生长并提高其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基于这些发现,研究者假设二甲双胍可以改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在这项试验中,二甲双胍在细胞毒化疗期间作为同步放化疗方案的增敏剂,之后作为巩固治疗。

     

    这项研究不仅没有证明添加二甲双胍可以提高疗效,反而就患者结局而言,二甲双胍组不如对照组。虽然该试验的主要结果不是传统的时间-事件终点,但在所有次要疗效指标上,包括传统的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二甲双胍组都具有劣势。

     

    二甲双胍被广泛用于糖尿病患者,通常耐受性良好。本试验中观察到的毒性反应增加是出乎意料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有更多的二甲双胍组患者至少出现一次3级或更高等级的不良事件。食管炎和肺部感染是报告的主要不良事件,此类事件在标准放化疗方案中并非不典型。

     

    一项随机2期试验(NRG-LU001)也调查了二甲双胍用于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剂量为2000mg/d,但只是在细胞毒性化疗期间使用。该研究没有发现二甲双胍导致毒性增加,二甲双胍是在治疗期的头126天内使用。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报告的大多数不良事件发生在头84天内。这两项研究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是,NRG-LU001中主要使用的是卡铂与紫杉醇巩固化疗,本试验中主要使用顺铂治疗方案。推测与卡铂+紫杉醇治疗相比,顺铂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时,其毒性可能更大。

     

    目前还不清楚为什么观察到治疗方案中添加了二甲双胍后,治疗失败事件更多。可以推测,在二甲双胍患者中观察到的毒副作用增加限制了患者接受规定剂量的同步放化疗的能力。平均而言,二甲双胍组患者的总肿瘤体积和放疗靶区更大,这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可能有助于观察到的治疗失败和毒副作用的增加。

     

    二甲双胍会发生乳酸酸中毒,但比较少见。尽管本研究中没有明显的乳酸酸中毒病例,但可以推测,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发生亚临床乳酸酸中毒风险增加,可能导致代谢失调。本试验规模的很小,潜在混杂因素(如使用了免疫疗法)的组间差异可能部分解释了结果。

     

    总结

    OCOG-ALMERA试验显示,放化疗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相比那些单独接受放化疗的患者,前者的疗效更差,毒副作用更大。基于这些研究结果,尚不建议对没有糖尿病、要进行同步放化疗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二甲双胍。

     

    参考文献:

    JAMA Oncol. 2021;7(9):1333-1341.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毛息花,肯塔基大学公共卫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癌症流行病学与慢性病流行病学。

  • 相信每个人都经历过失眠,有些人一失眠就会想到安眠药,但其实偶尔的失眠并不是病,也不需要使用安眠药。但如果是顽固性失眠,常常会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极大的影响,这时的确需要安眠药来帮助睡眠。

     

    而所谓的安眠药,是人们通俗的称呼,在医学上它们又叫镇静催眠药,而且它们的分类有许多种,艾司唑仑、阿普唑仑就是其中较常用的品种,近年来在我国又上市了一个新品种右佐匹克隆。无论是艾司唑仑、阿普唑仑还是右佐匹克隆,我们其实都不提倡长期服用,今天就来聊聊长期服用这些镇静催眠药,应该注意的地方,最后,特别指出这3种药停药的方法,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哦!

     

     

    长期服用艾司唑仑和阿普唑仑的注意事项

     

    艾司唑仑和阿普唑仑就属于镇静催眠药里面的第一大类苯二氮卓类药物,这一类药物有两个特点,第一个就是随着剂量的不同,会呈现不同的效应,小剂量可起到镇静催眠的作用,中等剂量有抗焦虑的作用,大剂量可以抗惊厥。第二个是这类药物的作用效果可分为短、中和长效,艾司唑仑和阿普唑仑属于其中的中效制剂,尤其适用于入睡困难和容易惊醒的患者,而且次日很少会引起精神不振的“宿醉”现象。

    但长期服用艾司唑仑和阿普唑仑,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长期使用后不可突然停药,应逐渐减量停用,否则会引起病情反弹和因产生依赖性而出现戒断症状。

     

    2. 用药期间不宜喝酒,喝酒会使这类药物的中枢抑制作用增强,可能会使患者出现头晕甚至昏迷。

     

    3. 这类药物容易引起嗜睡或头晕,用于助睡眠应该在睡前服用,同时用药期间避免从事驾驶或者机械操作、高空作业等。

     

    4. 老年人可能对这类药物敏感性增加,所以老年人服用时应该从小剂量起始服用,同时注意防止老年人跌倒。

     

    5. 这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口干、嗜睡、头晕和乏力,大剂量使用时会使身体协调能力降低、肢体震颤以及抑制呼吸,所以有重症肌无力和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慎用。

     

     

    长期服用右佐匹克隆注意事项

     

    右佐匹克隆属于非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GABA受体而起作用。长期服用右佐匹克隆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该药使用应该个体化,成人起始剂量为2mg睡前服用,但老年人起始剂量可进一步降低,推荐为1mg睡前服用。

     

    2. 如果高脂饮食后立即服用该药,会导致该药效果降低,所以应与饮食相隔至少2小时服药。

     

    3. 严重肝功能损害时应减少剂量,如以1mg睡前服用。

     

    4. 如果连续用药7-10天失眠症状仍未缓解,需要考虑有其他的精神或者心理疾病,应及时就医。

     

    5. 其余注意事项与艾司唑仑、阿普唑仑基本相同。

     
    镇静催眠药的停药方法

     

    艾司唑仑、阿普唑仑或右佐匹克隆本质上都属于精神类药物,停药必须注意缓慢减量停用药物,切忌突然停药!这是因为,在一段足够长的时间内缓慢减停药物,让机体对此前用药产生的适应消失,或可最大程度地降低发生撤药反应(以及复发)的风险。每次减药,机体都会面对更低的血药浓度,并形成新的适应;减量较慢时,机体预期中的精神药物效应与实际效应落差较小,撤药反应的严重度也会较轻。

     

    总之,由于艾司唑仑、阿普唑仑或右佐匹克隆都会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作用,所以使用时应特别小心,掌握了这些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才能够安全合理使用这些药物。

  • 我国基因治疗现状如何


    我国基因治疗的研究工作开展得相对较早,1991年开展的B型血友病的基因治疗研究获得了很好的疗效。之后,在基因导入和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恶性脑胶质瘤、恶性肿瘤、梗死性外周血管病等6种基因治疗方案已进入临床研究。在基因治疗的关键技术研究方面我国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建立了靶向性高效非病毒型导入系统、通用型病毒载体-AAV、HSV载体、人造血干细胞的扩增、定向分化及基因导入技术。

     

    目前,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基因治疗已从实验室阶段过渡到临床试验阶段,目前已用于治疗的包括恶性肿瘤、心脏病、关节炎、风湿病等疑难病症。值得一提的是,基因治疗现已在黑色素瘤、镰刀状贫血、LDL(低胆甾醇血症)、囊性纤维变、血友病等疾病的治疗方面有显著的疗效。此外,基因治疗还被用来预防病毒性疾病和肿瘤,以及人类亚健康状态的治疗,如肥胖、秃顶、疲劳、衰老等。

     


    基因治疗需要遵守哪些原则


    谈到基因治疗的原则要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选择目的基因的原则,一个是选择受体细胞的原则。


    选择目的基因的原则包括:


    ①待研究基因的异常是疾病发生的根源;


    ②该基因遗传的分子机制已经研究清楚;


    ③基因已经被克隆,且表达调控机制较为清楚;

     

     


    ④转移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最好能够完整地、稳定地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并能适量表达功能性蛋白质。基因治疗中选择的目的基因可以来自染色体的基因组,也可以来自mRNA的互补DNA(cDNA),而且以后者居多。另外,目的基因必须置于合适的启动子控制之下,且必须含有完整的信号肽,只有这样,目的基因才可能获得适当的表达。


    选择受体细胞的原则包括:①最好选择组织特异性细胞,以便使外源基因只在该特异性组织细胞中表达,而在其他组织中不表达或表达水平很低。②细胞要易于从体内取出,有增殖趋势,且生命周期较长。③离体的细胞应能接受外源基因转染。④细胞经过体外基因操作后能够存活下来,并能安全输送回体内。

     

  • 许多环境因素,包括致癌微生物、污染物、辐射、吸烟、柴油机废气、颗粒物和饮食因素,可以在多个器官系统中引起慢性炎症,特别是那些暴露在外部环境中的器官。如果不加以解决,慢性炎症反应可能会导致肿瘤的发生。有研究报道称,抗感染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和其他常用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和二甲双胍,可以降低癌症风险和发病率。下文总结了这些 常见药物在癌症预防中的医学证据

     

    非甾体类抗炎药

    根据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的数据,非甾体类抗炎药 阿司匹林或可作为广谱癌症预防药物。自2015年以来,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建议, 在50-59岁有心血管疾病高风险和低出血风险的人中,常规使用阿司匹林预防结直肠癌(CRC)的发生。一项对截至2019年3月发表的关于阿司匹林和消化道癌症的观察性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与不常使用阿司匹林的人相比,经常使用阿司匹林的人,CRC风险降低了27%,食管鳞癌风险降低33%,食管和胃贲门腺癌风险降低39%,胃癌风险降低36%,肝胆癌风险降低38%,胰腺癌风险降低22%。

     

    然而,在其他大样本前瞻性研究中,定期使用阿司匹林与胰腺癌风险降低无关,但患有糖尿病或基线时系统性炎症水平较高的人除外。 阿司匹林的抗炎特性使其成为那些具有炎症相关癌症高风险人群的一种可靠预防方法。两项观察性队列研究显示,长期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每天≤160或≤100mg,均持续≥90天)可使HCC的风险分别降低31%和29%,而不会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

     

    有研究显示,术中使用 酮咯酸(一种COX1和COX2抑制剂)可以减少乳腺癌患者远处疾病复发率,特别是在那些BMI较高(≥25 kg/m2)的患者中。使用其他非阿司匹林类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也与CRC风险降低存在相关性,但需要进一步调查这些药物在预防和/或治疗癌症方面的整体价值。

     

    降脂药物

    他汀类药物可阻断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炎特性,这对其抗心血管疾病的保护性作用非常关键。对他汀类药物和CRC风险相关性的早期观察来自于针对心血管疾病的RCTs研究。在基于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中,自我报告使用他汀至少5年与较低的CRC风险显著相关;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既往使用过他汀类药物可能会降低CRC发病率。然而,RCT和其他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他汀类药物对CRC的保护作用不大。

     

    在一个由7657名新诊断的CRC患者组成的队列中,诊断后使用他汀类药物与癌症特异性死亡率降低相关。然而,其他队列研究或大型数据库分析中,尚未提供证据支持他汀使用者的癌症特异性生存率会有所改善。

     

    二甲双胍

    2型糖尿病与许多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相关,包括结直肠癌、胰腺癌、肝胆癌、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的一线治疗药物。流行病学研究和荟萃分析的数据表明,使用二甲双胍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癌、肝癌、肺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的发病率降低相关关。

     

    一项纳入10项研究的系统综述纳入了334,307名2型糖尿病患者,结果显示,使用二甲双胍与HCC风险降低50%相关。然而,证据仍然不够充分, 尚不能建议在HCC高风险患者中使用二甲双胍进行预防。需要更多的前瞻性试验或大型观察性研究来评估二甲双胍降低HCC风险的能力。

     

    一项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试验,纳入了151名曾有单个或多个结直肠腺瘤或息肉被内镜切除的糖尿病患者,结果支持二甲双胍预防CRC的潜在作用。在这组患者中,使用低剂量二甲双胍(每天250mg),可显著降低隐性息肉或腺瘤的发生率。

     

    抗感染药物

    抗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肝细胞癌(HCC)的主要原因。除了直接致癌作用外,HBV或HCV感染可引起促癌性炎症。 HBV疫苗接种大大降低了全球HCC的疾病负担,并且还在继续发挥作用;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表明,接种疫苗的出生队列人群中HCC的发病率比未接种疫苗的队列人群低75%。

     

    对于感染者来说,干扰素、核苷或核苷酸类似物以及直接作用的抗病毒药物,抑制HBV或HCV的复制和/或促进其免疫介导的清除,估计可使HCC风险降低50-80%。抗病毒治疗对减少HCC复发和改善HCC患者的术后生存状况也有作用。然而,仅靠HBV或HCV感染的治愈性抗病毒治疗并不能完全预防HCC的发生或复发,这可能是由于存在肝硬化、糖尿病、过度饮酒、肝功能受损或具有其他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生活方式)。

     

    90%以上的宫颈癌可归因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全球随机对照试验(RCTs)的结果表明, HPV疫苗对预防宫颈癌前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有显著疗效。根据2019年的一项大规模荟萃分析,5-9岁的人群疫苗接种不仅降低了HPV感染的流行率,而且在15-19岁的被筛查女孩中,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的发生率降低了51%,在20-24岁的女性中降低了31%。

     

    最近,瑞典的一项全国性研究结果表明,在10-30岁接种四价HPV疫苗(针对6、11、16和18型HPV)的女性中,宫颈癌的累积发病率从94/10万(未接种女性)降低到47/10万(疫苗接种女性)。高水平的HPV疫苗接种覆盖率极大降低了宫颈癌的发生,但目前仍缺乏治疗确诊HPV感染的特定抗病毒药物。

     

    抗菌治疗

    幽门螺杆菌在全球人群中的携带率约为50%,是胃癌最强的风险因素,被WHO指定为I类致癌物。来自RCT的数据表明,使用广谱抗生素根除幽门螺杆菌不仅可以预防无症状感染者或无癌前病变者的胃癌发生,还可以降低早期胃癌或高等级腺瘤患者的转移性胃癌发生率。

     

    广谱抗生素的抗肿瘤作用已在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特别是在胃肠道癌症模型中。未来可能需要使用针对特定细菌种类的抗菌素来选择性地消除致癌或促进肿瘤发生的细菌。也可以考虑对特定的促癌微生物进行疫苗接种,但抗菌疫苗很罕见,而且大多没有效果。

     

    参考文献:

    Nat Rev Clin Oncol. 2021;18(5):261-279.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毛息花,肯塔基大学公共卫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癌症流行病学与慢性病流行病学。

  • 现代人因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一天当中总有一顿或者两顿饭在外面吃。而现在的饭店更注重口味而非健康,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出现转氨酶升高的问题。

     

    转氨酶升高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转氨酶升高都是病态。比如剧烈运动、过度劳累、酗酒或者过食肥甘厚味都会导致转氨酶升高,甚至处于怀孕期的女性,因为内分泌失调的原因也会出现转氨酶升高的现象。如果患者长期出现转氨酶升高的话,多提示体内有相关的病理因素。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甚至是肝硬化与肝癌都会出现转氨酶升高。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情况也能导致转氨酶升高,如胆道疾病、心脏疾病、某些感染性疾病以及药物性肝损伤。这些也会导致转氨酶升高。

     

    中医降转氨酶的方法

     

    很多中医的小方子都有大疗效。在中医圈里,有一个共识。越是方精药简的小方子,药劲越大。不是有这么一句老话,叫“草药一味,气坏名医”,说的就是医生在临床上使用这种精致的小方子,往往会有不可思议的疗效。

     

     

    这里主要说一说降转氨酶的小药方。在近代名医叶橘泉先生所著的《本草推陈》里记载了一个治肝炎的经验方,仅有3味药,分别是神仙对坐草、三白草和积雪草。这方子效果怎么样呢?近代名医邹孟城有这样的案例。

     

    某年元旦刚过,某单位有一位孙科长的儿子得了肝炎,谷丙转氨酶329u/l,谷氨酰转肽酶155u/l,表面抗原和e抗原和抗体都是阳性。这位孙科长家境清寒,儿子已经30多岁了,还没有个工作。得了肝病之后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孙科长请来邹大夫给看病时,便有言在先,自己没什么钱,孩也子没工作,又得了这么个病。大夫您给用药的时候,一定要经济又有效的药。贵了可吃不起呀。

     

     

    邹孟城琢磨了半天,就想到了《本草推陈》里提到的这张小方子,但当时的药店里没有三白草,就换成了垂盆草,并且还加了茵陈和平地木,就组成了一张5味药的小方子。如下:神仙对坐草30g、垂盆草20g、积雪草20g、茵陈20g、平地木20g。孙科长的儿子用了这张方子3天之后,谷丙转氨酶就从329u/l降到了71u/l,谷氨酰转肽酶也从155u/l降到了77u/l,其他阳性的指标也全部都转阴了。又用了10天后再次复查的时候,所有的化验项目都正常了。

     

    综上所述

     

    中医药治疗肝病,降转氨酶这方面还是非常有优势的,传统中医药从清肝利湿、保肝降酶的角度出发,药味不多却有良效。如果我们的肝酶出现了问题,可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参考此方用药。

  • 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治疗常用的药物之一,也是冠心病,脑梗塞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处方量最大的药物之一。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服用阿司匹林,比如提问者提到的如果对阿司匹林过敏,虽然数量不多,但还真的在临床上有过发现。如果真的出现阿司匹林过敏,哪些药物可以代替阿司匹林呢?

     

     

    一、环氧化酶抑制剂!

     

    事实上,阿司匹林就是环氧化酶抑制剂中的一种,只是阿司匹林是不可逆的环氧化酶抑制剂,还有一种是可逆的环氧化酶抑制剂。但阿司匹林的循证医学证据更名明显而可逆的环氧化酶抑制剂主要代表药物是吲哚布芬。对于阿司匹林不能耐受的病人,可以考虑使用吲哚布芬替代!


    二、P2Y12受体拮抗剂!

     

    P2Y12受体拮抗剂也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其代表药物主要是氢氯比格雷和替格瑞洛。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指南中,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均建议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和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进行联合!所以,对于阿司匹林不能耐受的患者,P2Y12受体拮抗剂也是一个替代选择! 


    三、Ⅱb/Ⅲa受体拮抗剂!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也是临床中比较多用的一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合成的各类药物,主要有替罗非班等。如果患者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这也是一个选择之一。


    四、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主要有西洛他唑和双嘧达膜,但不管是西洛他唑还是双嘧达膜,其临床证据都显示对冠心病预后的获益不足,而且双嘧达膜还可以引起冠状动脉窃血,加重心肌缺血,所以这些药物仅仅作为阿司匹林不能耐受的患者的替代药物,不是首选。

     

     

    事实上,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最大的处方药之一,但如果万一有阿司匹林相关的副作用,仍然还是有其他备选药的。

     

    亲,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 转基因食品话问题一直处在风口浪尖!老百姓也是谈转基因色变!但是如果中药也靠转基因生产,岂不是要炸了锅?

     

    不药博士是反对转基因的!


    目前转基因食物在安全性方面争论不休。但是就从安全性角度考虑,作为一个不确定的转基因物种,已经有些许报道证明了其对动物有害。虽然对人的直接危害还没报道,但是保不齐的事情,后果可能悔之晚矣!

     

     

    不管是农作物,还是中草药作物,作为吃进去的食物,是一样的道理。但中药还有另一个中药的作用,它不仅是吃进去的,而且是用来治病的。转基因后的中草药的药性到底改变了多少,其毒性是否有增加,目前都是未知数。
    举个例子,常见的抗虫基因Bt(苏云金芽孢杆菌)基因和Ht基因,转入植物后,前者能产生一种毒性蛋白,不需要农药,直接杀虫。后者能够帮助作物抗除草剂。虽然这些异源毒性蛋白尚未证据显示其对人类有致毒致敏作用,但我想任何一个患者,都不敢尝试吧?

     

    中药材历来讲究原产地,一旦改变了环境,不管是外在环境,还是改变内在的基因,都会使药性发生改变。而药材的批量种植,势必会用大量的农药化肥等,提高产量。而如果种植转入抗性基因中药材,减少农药化肥的投入,又能使产量倍增,对种植户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说实话,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给一个植物导入一种或数种基因太简单了。很容易的就能改变植物的某些遗传特性,培育高产、抗虫、抗寒、抗除草剂等的新品种。你们常见的中草药,可能早已经排队进入了转基因的研究行列,有的已经在通过转基因的方式进行批量种植生产,而有的正在研究之中。

     

    枸杞,再熟悉不过了吧?尤其是宁夏枸杞,作为道地药材,是很出名的。转入抗蚜虫基因的枸杞你还敢吃吗?而抗蚜虫转基因枸杞作物作为国家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已经获得验收。

     

    再看看你们熟悉的抗疟药青蒿,也早已经转入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了。

     

    当然这些转基因药材是否在市场上销售,不得而知。但是国家应该建立监管体制,特别是这种治病救人的中药材,更要追本溯源,明示标出转基因来源。

     

     

    转基因,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你认为转基因后的中药能否用于治病救人?欢迎留言讨论!

     

    欢迎关注不药博士!

  • 阿司匹林和氢氯吡格雷,都是我们常见的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也都是在临床工作当中比较常用的药物,那么两者相比哪一个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比较好呢?血小板是由巨核细胞产生,在初期止血和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血小板的活化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血栓以及其他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目前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动脉系统血栓的重要策略.哪一个应该是抗血小板首选的药物呢?

     

     

    一、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哪个好?

     

    虽然两者都是抗血小板聚集的常用药物,但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所以单纯的来比较哪一个效果比较好,没有特异性的标准。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也是一种常见的COX抑制剂。而氢氯吡格雷是细胞色素p2Y12受体拮抗剂,他经常用于和阿司匹林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以及用于阿司匹林不能耐受的患者长期使用。所以两者没有可比性。


    二、阿司匹林和氢氯吡格雷怎样选择?

     

    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大量的循证医学实验已经证实了他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有效性,也证明了他在冠心病高危人群中一级预防的必要性,所以阿司匹林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而氢氯吡格雷作为一个比较贵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往往用于阿司匹林不能耐受的患者长期使用,以及植入支架以后或者是有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要求的患者联合使用。


    三、两者使用需要注意什么?

     

    同样作为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两者都可以和血小板进行结合,进而影响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所以两者的副作用当中出血都是其最为主要的副作用之一,在两种药物使用的时候,无论是单用还是联合使用,避免出血并发症都是两者使用的最大注意事项。

     


    虽然已经有了更新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阿司匹林和氢氯吡格雷的使用仍然在临床上是处方量最大的药物之一。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 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5%,诊断时很多处于晚期,在这种情况下,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联合60至66Gy胸部常规分割放疗是标准诊疗策略。数据显示,这些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OS)仍然很差,估计23%-32%不等。PACIFIC试验显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大大改善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

     

    二甲双胍是最广泛使用的2型糖尿病降糖药物,有实验显示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在NSCLC临床前模型中,二甲双胍激活AMPK,诱导P53,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以及肿瘤生长,并可增强肿瘤对放疗和化疗的反应。 这些发现得到了回顾性临床数据的支持,即在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A-NSCLC)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提高。

     

    有研究者假设,二甲双胍可能会改善无糖尿病患者的生存状况,可为标准同步放化疗方案提供安全经济的辅助治疗。近日,《JAMA·肿瘤学》刊登了一项研究(OcoG-ALMERA研究),探讨了 二甲双胍联合同步放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2期随机临床试验,共招募了96名未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没有糖尿病。试验从2014年9月24日至2019年3月8日进行。最终有26名患者被分配到同步放化疗+二甲双胍治疗组,28名患者被分配到单独的同步放化疗治疗组。

     

    患者的治疗情况

    在54名随机接受治疗的患者中,30名为女性(55.6%),24名为男性(44.4%);平均年龄为65.6岁。大多数患者(39[72.2%])接受了顺铂+依托泊苷巩固治疗。

     

    二甲双胍组中25名接受放疗的患者中,有5名(20.0%)没有完成方案规定的化疗,其中3名患者因治疗相关毒性住院。对照组中,所有接受放疗的27名患者都按方案接受了60至63Gy/30日的分割放疗。

     

    二甲双胍组的25名患者中,有14名(56.0%)按计划完成了2个周期的化疗;4名患者接受了2个周期的化疗,但减少了剂量;其他7名患者只接受了1个周期的化疗。只有6名患者按照方案完成了整个1年的二甲双胍治疗。

     

    对照组的27名患者中,21人(77.8%)按计划完成了2个周期的化疗;4名患者没有接受最后一周的化疗。对照组的7名患者和二甲双胍组的4名患者接受了德瓦鲁单抗的免疫治疗。

     

    研究的主要发现

    在随机化治疗后的12个月内,二甲双胍组有18名(69.2%)患者发生过一次事件,包括:2人出现局部进展,10人出现远处转移,1人出现局部和远处转移,3人退出,2人在发现进展事件前死亡。对照组有12名(42.9%)患者发生过一次事件,包括:2人有局部进展,7人有远处转移,1人有新的原发疾病,2人退出。

     

    二甲双胍组的一年无进展生存率为34.8%,对照组为63.0%。与对照组相比,二甲双胍组患者的一年总生存率更差(85.2% vs 47.4%)。

     

    不良事件:二甲双胍组共有14名(53.8%)患者,对照组有7名(25.0%)患者经历了至少1次≥3级的不良事件。食管炎(5例[19.2%])和肺部感染(6例[23.1%])是二甲双胍组患者最常见的不良事件。

     

    讨论分析

    实验室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抑制NSCLC细胞和肿瘤的生长并提高其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基于这些发现,研究者假设二甲双胍可以改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在这项试验中,二甲双胍在细胞毒化疗期间作为同步放化疗方案的增敏剂,之后作为巩固治疗。

     

    这项研究不仅没有证明添加二甲双胍可以提高疗效,反而就患者结局而言,二甲双胍组不如对照组。虽然该试验的主要结果不是传统的时间-事件终点,但在所有次要疗效指标上,包括传统的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二甲双胍组都具有劣势。

     

    二甲双胍被广泛用于糖尿病患者,通常耐受性良好。本试验中观察到的毒性反应增加是出乎意料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有更多的二甲双胍组患者至少出现一次3级或更高等级的不良事件。食管炎和肺部感染是报告的主要不良事件,此类事件在标准放化疗方案中并非不典型。

     

    一项随机2期试验(NRG-LU001)也调查了二甲双胍用于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剂量为2000mg/d,但只是在细胞毒性化疗期间使用。该研究没有发现二甲双胍导致毒性增加,二甲双胍是在治疗期的头126天内使用。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报告的大多数不良事件发生在头84天内。这两项研究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是,NRG-LU001中主要使用的是卡铂与紫杉醇巩固化疗,本试验中主要使用顺铂治疗方案。推测与卡铂+紫杉醇治疗相比,顺铂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时,其毒性可能更大。

     

    目前还不清楚为什么观察到治疗方案中添加了二甲双胍后,治疗失败事件更多。可以推测,在二甲双胍患者中观察到的毒副作用增加限制了患者接受规定剂量的同步放化疗的能力。平均而言,二甲双胍组患者的总肿瘤体积和放疗靶区更大,这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可能有助于观察到的治疗失败和毒副作用的增加。

     

    二甲双胍会发生乳酸酸中毒,但比较少见。尽管本研究中没有明显的乳酸酸中毒病例,但可以推测,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发生亚临床乳酸酸中毒风险增加,可能导致代谢失调。本试验规模的很小,潜在混杂因素(如使用了免疫疗法)的组间差异可能部分解释了结果。

     

    总结

    OCOG-ALMERA试验显示,放化疗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相比那些单独接受放化疗的患者,前者的疗效更差,毒副作用更大。基于这些研究结果,尚不建议对没有糖尿病、要进行同步放化疗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二甲双胍。

     

    参考文献:

    JAMA Oncol. 2021;7(9):1333-1341.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毛息花,肯塔基大学公共卫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癌症流行病学与慢性病流行病学。

  • 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阿司匹林也不例外,阿司匹林〔Aspirin,2-(乙酰氧基)苯甲酸,又名乙酰水杨酸〕是一种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可溶于乙醚、氯仿,水溶液呈酸性。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能阻止血栓形成,临床上用于预防短暂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人工心脏瓣膜和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血栓的形成。阿司匹林常见的副作用有很多,比如消化道副反应,阿司匹林哮喘等等,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才能减少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呢?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只有充分了解了阿司匹林的副作用,才能有的放矢,一旦出现相关副反应,才会知道是阿司匹林导致的!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出现副反应的时候及时发现并知道!

     

    二、及时发现,尽早处理

     

    及时发现阿司匹林的相关副作用,才能做到尽早处理!而发现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不仅仅需要观察皮肤、粘膜等情况,而且还需要注意血常规、肝肾功能、胃镜等情况,仅仅注意表象而不注意这些结果的复查,可能发现问题时已经晚了!

     

    三、做好评估,防患未然

     

    出血风险也是可以评估的,而且有明确的评估方式!如果出血风险很高,那么就需要权衡利弊决定是否需要口服阿司匹林!如果出血风险很低,那么口服阿司匹林就才能做到防患未然!

     

    四、合理服用,适时停用

     

    如果没有出血风险,才能口服阿司匹林,但阿司匹林也要合理使用,比如肠溶片尽量空腹服用,而平片或者胶囊则餐后服用等!注意服药后相关并发症,如果有所不适,及时更换或者停用,才能把风险减到最小!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由于口服后易吸收,在全身组织分布广,作用强,阿司匹林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阿司匹林副作用确实很多,但只要我们努力做到这几点,可以把风险减到最小……亲,看懂了吗?

    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