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狗肉因肉质紧密,口感细嫩、香味浓郁而被受欢迎。狗肉的香味那是一绝,增有“闻着狗肉香,神仙也跳墙”、“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等俗语来称赞狗肉的香味,这些俗语中说神仙都被狗肉的香味迷住了,神仙我们没见过,可是古代的一位名人,可以说是真的被狗肉迷住了,甚至还闹了笑话。
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画家——郑板桥,不仅作画技术一流,还有一个人尽皆知的爱好就是喜欢吃狗肉,就因这个爱好,还闹出了笑话。郑板桥为人正直,看不惯当时财大气粗的商人,因此无论经商的人给他多少钱,郑板桥都不想给商人作画。在当时有个商人很想得到郑板桥亲笔签名的画作,三番五次的去找他,他都不理,这时商人想了个办法,在郑板桥路过的地方让一名老人煮了一锅狗肉,郑板桥路过此地,问到肉香,吃了狗肉不说还送了人家亲笔签名的画作作为吃狗肉的报酬,后来商人宴请当地有名望的人来吃饭,郑板桥看到自己亲笔签名的画作发现被骗了,大呼上当了,可为时已晚。这是郑板桥为了吃狗肉闹出的笑话,由此可见狗肉的香味真是不能由己,狗肉好吃,但是在狗身上有一个部位是不能吃的,一口即可引起中毒,那就是狗肝不能吃。
狗肝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维生素A属于脂溶性维生素,代谢过程较为缓慢,在人体中的生理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对儿童视力、生长、上皮组织及骨骼的发育、男性精子的生成和胎儿的生长发育都是所必需的。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年男性的每天维生素A的推荐摄入量(RNI)为800μgRE,成年女性是700μgRE,据相关实验研究发现1g狗肝中含有8.2万国际单位维生素A,而一个成年一次摄入50万国际单位为安全值,因此食用7、8克的狗肝就有可能使成人产生中毒的情况,儿童的安全值为30万国际单位,即食入4克则会引起中毒,比如头晕、恶心、呕吐、腹泻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香味四溢,肉质鲜美的狗肉是好吃,但是狗肝食用却能要人命,吃狗肉,狗肝还是要慎重。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曾在某报纸看到一则新闻,讲了一位县城的母亲为了给自己10岁的儿子“明目”,竟然连续一年半的时间里给儿子吃“生鱼胆”,但凡做鱼就把生鱼胆留给儿子生吞以“明目”,直到最后一次,该女士把一条很大的草鱼鱼胆又让儿子吞下,不出半天孩子就上吐下泻而且“无尿”,送到当地医院救治7天病情未得到缓解,后来送到市级医院后,检查发现已经是严重的肝肾衰竭,在重症监护室用血液透析的方式解毒7天依旧效果不理想,孩子有可能需要肾脏移植才能存活。
本来想通过生吞“鱼胆”的方式让儿子“明目”,最后却险些变成“死不瞑目”,面对这样的报道,我们还说得出“无知者无罪”这句话吗?愚蠢的善意,有时能置人于死地,这样的关爱值得赞扬吗?有一位叫慕容雪村的作家曾经写过一本书,书名《中国少了一味药》,他说,这味药,叫作“常识”。
据某医院数据显示,该院1994 年1 月~2002 年9 月共收治鱼胆中毒56 例, 服鱼胆原因:医治眼病46 例,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 例, 治疗慢性咽喉炎3 例, 误当做蛇胆服用2 例。其中服青鱼胆38 例, 草鱼胆10例, 鲢鱼胆4 例, 鲤鱼胆1 例, 鱼种不详3 例。鱼重1 000 ~3 000g , 服鱼胆1 枚41 例, 2 枚15 例。均为生服。[1]这些报道中,大部分生吞鱼胆导致中毒的,都是听信江湖游医或不正规中医甚至是道听途说得知生鱼胆可以明目、降压、治气管炎、咽炎等,只记住了“鱼胆”“生吞”“治某病”这几个关键词,就盲目使用,最后结果轻则恶心呕吐、肠绞痛,重则肝肾衰竭,最严重的可导致死亡。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鱼胆竟然有这么大的“毒性”呢?生吞鱼胆会中毒,那么做熟以后的鱼胆还有毒吗?究竟哪些鱼的鱼胆有毒?鱼胆中毒以后有哪些表现?为什么会有人屡屡尝试用鱼胆治病呢?我们该如何看待“有毒”中药呢?
接下来,我们就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首先,经过科学实验研究,已经证实鱼胆中的主要毒性成分是一种叫做“鲤醇硫酸酯钠”的物质,主要存在于鲤科鱼类胆汁中,目前已知有12 种鱼的胆汁有毒, 它们分别是草鱼、青鱼、鲢、鳙、鲤、鲫、团头鲂、鲮、翘嘴、拟刺鳊、赤眼鳟和圆口铜鱼,这12 种鱼均隶属于鲤形目鲤科,其中以鲫鱼的胆汁毒性最强。此外,由于草鱼产量大, 容易购得, 且草鱼胆囊很大, 胆汁多, 患者多选择草鱼胆吞服, 因而吞服草鱼胆而中毒的患者几占总数的80 %以上。
其次,胆汁毒素“鲤醇硫酸酯钠”由蛋白质分解产生, 耐热、耐酸、耐高温, 不易被胃酸、乙醇所破坏,因此,鱼胆不论生吞、煮熟或用酒浸泡后吞服, 均会引起中毒。这种毒素对人体细胞膜可造成严重损害,其毒性强于砒霜。
再次,研究显示:成人一次吞食过量鱼胆(鱼重1 .75 ~2 .0kg 以上鱼胆1 个, 或鱼重0 .5kg 左右的鱼胆4 ~ 5 个), 即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中毒。中毒早期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第二至第三天出现黄疸, 肝、肾损害, 全身皮肤或巩膜深度黄染,随后黄疸进展很快, 肝脏肿大;中毒后第三天至第六天发生尿少(100mL 以下)至完全无尿或尿闭, 以至发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部分病人并出现蛋白尿, 红细胞尿和管型尿,个别出现面部、下肢或全身浮肿;如治疗无效, 一般第八至第九天开始死亡, 死前出现肝昏迷及中毒性休克。在中毒病情进展的整个过程中,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病变会在或早或晚出现,时间不确定,主要表现有:现脑水肿, 神志不清, 全身阵发性抽搐频繁, 谵语, 嗜睡, 骚动、瞳孔对光反射及角膜反射迟钝、血压增高、心律紊乱、心率频速、心肌损害等。
中国传统医学的典籍如《本草纲目》中记载“青鱼胆,苦寒, 无毒, 点暗目, 涂热疮,消赤目肿痛,吐喉痹痰涎及鱼骨鲠, 疗恶疮”;“鲤鱼胆,苦寒、无毒,主治目热赤痛,青盲,明目。久服强悍,益志气。点眼,治赤肿翳痛。涂小儿热肿。滴耳,治聋。治大人阳瘘”。[4]很明显,这里面记载的关于某些鱼胆无毒是完全错误的!在我们国家,现在还有很多对医学一知半解甚至根本没有行医资格的人在传播着错误的医学知识,这些人是无知且不负责任的,随意听信这些,同样也是无知、不负责的表现,最终会害人害己。
关于中国古代医籍的记载,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相信科学而不是盲目崇古。对于有毒的中药,首先我们要清楚,《国家药典》对其用量都是有明确限定的,去正规的医院看中医,对于超出药典规定用量的中药,是需要医师单独确认并签字负责的,相信所谓的偏方、传言,谁会对你负责?其次,是药三分毒,中药西药均是如此,自我药疗需要具备一定的常识,服药剂量、服药时间、服药方法、服药适应症、禁忌症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你都清楚吗?每次自我药疗之前,都先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不清楚建议到正规医院就诊或者咨询权威医务工作者,别吃药前把自己当权威实际上是无知者无畏,或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任何小概率的危险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那就是百分之百的倒霉!再次,药有毒不是药物本身的错,也许“毒性”正是这味药的功效所在,正确地使用,药能治病。正如大家都知道其实“河豚”(正确叫法其实应该为“河鲀”)是有剧毒的,可是在某些技艺高超的厨师手里,它依旧可以变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只是你不是那位技艺高超的厨师,因此不要尝试。
最后,所谓的“有常识”,并不是要求每个人对生活中的事物懂的面面俱到,这太难了,“有常识”的第一步,是先有判断力。
为了照顾浮躁的读者,以及那些看都不看就吐槽的闲人,我这篇文章要说的是发芽的土豆千万别吃,原因在内容里有详细论述。
正文开始:
我对土豆的记忆很少,因为老家不种土豆,小时候都不知道土豆是怎么生长的,也不知道山药蛋和土豆的区别。后来,老家交通方便,我得以吃到土豆,也仅限于凉拌土豆丝。后来我喜欢一道菜,叫做土豆丝盖面。就是把拉面煮好,然后就放上炒好的土豆丝,吃起来很是爽口。
我也比较喜欢做饭,土豆丝在做的时候也有技巧,那就是切好的土豆要用水泡会儿,不然炒出来的土豆丝会很不好看。有一次,我去内蒙古玩,路过当地的土豆主产区,终于知道土豆是在土里长大的,而不是像西红柿那样结果。
也就是在土豆主产区,我知道发芽的土豆是不能吃的。后来回来查资料,发现事实的确如此。发芽土豆其致毒成分为龙葵素,又称马铃薯毒素。每100克马铃薯含龙葵素仅5~10毫克;发芽马铃薯或未成熟、青紫皮的马铃薯含龙葵素增高数倍甚至数十倍。龙葵素具有腐蚀性、溶血性,并对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产生麻痹作用。
发芽土豆中毒通常发生在食用后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先有咽喉及口内刺痒或灼热感,上腹部灼烧感或疼痛,然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还可出现头晕、头痛、呼吸困难。重者因剧烈呕吐、腹泻而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血压下降;严重中毒者可出现昏迷及抽搐,最终因呼吸中枢麻痹而导致死亡。
这是教科书上的解释,我认为是权威的。我没有吃过发芽的土豆,也没有看过类似的患者。但还是提醒大家注意,在选择土豆的时候,千万别买发过芽的。
(附:“马铃薯”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此称呼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中国东北、河北称土豆,华北称山药蛋,西北和两湖地区称洋芋,江浙一带称洋番芋或洋山芋,广东称之为薯仔,粤东一带称荷兰薯,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带被称为“土豆”。英语potato来自西班牙语patata。)
2020年10月5日,黑龙江省鸡东县某一家庭在聚餐中,食用了“酸汤子”导致多人死亡的食物中毒事件,截止目前人数已高达8人,该事件经由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起初该事件被判定为“黄曲霉素中毒”,后经过深入调查发现,是因为所食用的“酸汤子”其实是被一种叫做“椰毒假单胞菌”的微生物污染所导致,这种细菌可以产生致命的毒素。
图片来源:环球网微博
1 什么是椰毒假单胞菌?
椰毒假单胞菌是我国学者于1977年发现的一种高致死性的食源性致病菌。该菌产生的米酵菌酸是引起严重的食物中毒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米酵菌酸是一种小分子脂肪酸,耐热性极强,即使用100℃的开水煮沸或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破坏其毒性,进食后即可引起中毒,对人体的肝、肾、心、脑等重要器官均能产生严重损害。目前对米酵菌酸尚无特效解毒药物,一旦中毒,病死率高达40%~100%。
2 哪些食物会引发椰毒假单胞菌食物中毒?
引起椰毒假单胞菌的食品主要是发酵米面制品、变质银耳及其他变质淀粉类(如糯米、小米、高粱和马铃薯粉等)制品。从近些年发生椰毒假单胞菌食物中毒事件中可以看出,像北方以酵米面制作的臭碴子、酸汤子、格格豆,南方以酵米面制作的汤圆、以糯米泡制后制作的吊浆粑、河粉等都是可以引起椰毒假单胞菌中毒的食物.
图片来源:网络
了解这些食物的观众们应该知道,它们的制作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发酵或浸泡,在此过程中若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则会引发食物中毒。
3 中毒后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具体表现为:可能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严重者可出现黄疸、肝肿大、呕血、意识不清、烦躁不安甚至休克死亡!
如果你食用了上述食物,并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表现,不要犹豫,请抓紧就医!尽管目前对米酵菌酸尚无特效解毒药物,但及早接受治疗会大大提高治愈成功率。
4 怎样避免椰毒假单胞菌食物中毒
购买食品?确保安全!
购买酵米面和糯米泡制的食物时,一定要确保食品的生产安全,从正规渠道购买,并确认好食品经营者的相关资质以及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
食品过期?宁扔毋食!
许多食品如湿米粉、银耳、木耳等容易因为储存不当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并且无法因加热而消除影响。泡发木耳、银耳前要检查是否受潮,同时发泡时间不能过长,发泡后要即时加工食用,对于隔天泡制加工的银耳、木耳及其制品和隔天储藏的湿米粉,宁扔毋食。
制备食品?保持卫生!
制备食品和食用食品时,一定要保证食品的健康,无异味,如果发现有霉斑就立刻扔掉,对于磨浆后的食品一定要及时晾晒或进行烘干,贮藏时则需要通风、防潮、防尘。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记心间!除了防备椰毒假单胞菌污染外,大家还要谨防其他类型的食物中毒,比如合理食用正规菌类,不食用采摘的野生蘑菇;食用扁豆时一定要把它煮熟闷透等等。
如果有的小伙伴不慎踩坑,推荐通过京东健康在线问诊,咨询专业的医生,快速了解详细的诊断和后续治疗建议,最后祝大家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享遍美食~
作者 | Dr.京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去年去药材市场时,在一家药材商铺里看到这种很大的黑色块状物,让人不由得想起来煤炭,当时并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本着学习的心态请教了卖药材的小哥,对方告诉我们这就是中药“芦荟”!于是感慨两点:第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实践出真知;第二,三人行必有我师,卖药材的人在中药方面足以当我们的老师,应该虚心学习!
但是话说回来,芦荟不都是绿色的皮、透明的肉吗,怎么会是这种黑色大块呢?原来中药里的芦荟是将新鲜芦荟割破,收集流出来的汁液,倒入锅中熬成稠膏后冷却所得的固体。只是这两种状态的芦荟很难让人联想到是同出一物,因为外形差别太大了,难怪很多人认不出!
说起芦荟,就不得不先说它的品种了。全世界的芦荟品种有数百种之多,但最引人瞩目、应用价值最大的主要有三种,分别为:库拉索芦荟、木立芦荟和中华芦荟。库拉索芦荟算是质量最优的,叶大肉厚,中药里使用的芦荟主要就是这个品种,它主产于非洲北部、南美洲地区,我国的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均有种植。木立芦荟是日本特产,叶小肉薄,主要是日本国内使用。中华芦荟,顾名思义是中国特有的品种,也叫“斑纹芦荟”,具有生长快、活性成分高等特点,也很有开发价值。我们很多人家里种植的芦荟,就是斑纹芦荟。
就中药药用价值而言,芦荟主要有清肝火、泻下通便、杀虫的作用。笔者读大学时,有段时间肝火旺、便秘很严重,主要的表现就是口苦、两眼内眦处红肿痛、大便几日一次难以解出,当时很痛苦。偶然的一次和朋友外出就餐,朋友给点了一道“酸奶芦荟”,食后第二天大便通畅、火气亦消,竟觉全身舒适!从此以后就爱上了这种透明的、凉凉的芦荟肉,可惜现在北方有鲜芦荟菜品的餐厅并不多了,不知道在南方会不会很寻常呢? 其实,芦荟是集药用、食用、美容价值于一身的植物。迄今为止各国已经开发出很多芦荟相关的药品、食品。女孩子对于芦荟更不会陌生,各种芦荟胶、芦荟洗面奶、芦荟补水面膜等一应俱全。
说了这么多芦荟的好处,可能会让大家觉得芦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东西,其实不然。首先,芦荟是苦寒泻下之品,阳虚或者素有泄泻的人不宜食用;其次,很多人认为家中所养芦荟是可以直接拿来做面膜或者外用的,其实有不少人会对此过敏,因此最好在用之前先在局部皮肤做一下过敏测试。
说起代餐减肥,许多减肥的小伙伴都不陌生。这个减肥方法一直很受欢迎,就连很多明星都亲身试过,其减肥效果还是不错的。代餐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人节食难的问题。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反面,饮食的选择也不例外。
长时间代餐饮食会对身体造成危害,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么回事。但在此还是先给大家讲一个概念——代餐。
代餐,指的是代替部分或全部正餐的食物。目前市场上常见的代餐粉、代餐棒、代餐奶昔等代餐形式,其中代餐粉较为流行。
代餐饮食能够减轻体重,主要是因为总的卡路里摄入量减少了。代餐饮食的热量非常低,一天只有600-900大卡,而人体一天所需热量约为1800大卡,这取决于身高、体重、性别、运动强度等。
就热量而言,代餐饮食能大大降低热量的摄入量,长期一日三餐吃代餐粉不瘦几乎是不可能的。可以这样说,虽然代餐饮食对减肥的确有很好的效果,但也会带来一些危害。
研究表明,代餐饮食可能会影响心跳正常的跳动。这是因为摄取热量的突然减少会导致脂肪从身体的不同部位释放到血液中,被心肌吸收,从而影响心脏功能。心脏病的小伙伴,如果用低卡路里饮食减肥的话,建议先请教医生。
食用代餐一方面对减肥有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长期食用代餐会对身体造成危害。二者到底怎么取舍?事实上,还是可以通过代餐饮食减肥的。但是要把三餐带餐粉替代为一餐的量,不需要三餐都吃
现在市场上的代餐产品琳琅满目,有些代餐产品的配料表信息不详,有些代餐产品的营养成分不均衡。长时间吃代餐,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此外,代餐只是一般的食物,对减肥也只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不能当成正餐食用,长此以往会有严重的后果。想要提醒大家,利用代餐减肥,在买代餐产品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买正规代餐产品。第二,利用代餐减肥,推荐一天三餐改为一餐代替。不但减少了每天的总卡路里摄入量,也不必担心营养不足。如果长期坚持代餐饮食,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减轻体重是重要的,但是健康更重要。
血管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我们运输身体中的血液和氧气,血管对于人们的健康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若血管受到伤害或者是出现问题,那么身体的其他器官就会出现各种疾病和问题,尤其是高血脂。
刘艳今年57岁,家住在南京的一个县城里,早已退休的她,每天在家除了做一些日常家务,还喜欢自己看着视频琢磨着做各种糕点给孙子吃,日子也算是过得安逸、舒适。
但是从前一段时间开始,刘艳整天都无精打采,没有一点精神气,并且还时不时地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的情况。
刚开始刘艳认为是看手机时间太长导致的,就没有过多在意,但是过了一个星期,情况越来越严重,并且手脚还经常发麻。
她将自己的这一情况告知了女儿,女儿连忙带她到医院做了全身检查。
通过检查以后,发现刘燕竟然患上了高血脂。
通过医生和刘艳简单地沟通后了解到,导致刘嫣患上此病的诱因,竟然和她平时的饮食有着密切的关联。
多名院士联合呼吁停止食用,比鸡精还伤血管,提醒爸妈:趁早撤下餐桌
1、甜类食品
像蛋糕、饼干等食物,是不少人们喜爱的食品,但是这种食品千万不可过多食用,否则容易引起血脂升高。
因为当糖分摄入到体内以后,会在体内转化成甘油三酯,而当体内的甘油三酯数值过高时,就会引起血液粘稠,并且还会加快血液的凝固速度,从而引起高血脂、血栓等疾病的发生。
除了各种甜类食品以外,高血脂患者日常还需要注意少吃土豆、红薯这类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中的糖分含量也比较高。
2、动物的内脏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喜欢吃鸡肝、猪肝这些动物的内脏,并且有不少人认为吃什么补什么,所以多吃动物的内脏,有助于自身肝脏的健康。
而事实并非如此,动物的内脏中胆固醇的含量非常高,虽然胆固醇是人体所必需的一种物质,但是过多的摄入对身体是会带来一定危害的。
过多食用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会容易引起血脂升高,每日胆固醇摄入量控制在200mg即可。
3、腌制类食物
高血脂患者平时一定要减少食用腌制类食物,因为在腌制类食物中的盐分含量比较高,过多食用会导致身体中纳元素含量升高。
当身体中的钠元素含量过多时,就会容易引起血管变硬,这就增加了血脂升高的风险。
养护血管健康,这2点很重要
1、多喝水
众多给身体补充水分,可以使体液充足,并且有助于血液循环,促进体内毒素的排泄。
尤其是对于血管不好的人来说,平时更多注意多喝水,每天保证1500ml水分的摄入,在喝水的时候还可以搭配怀灵菊,有助于血管健康。
2、坚持运动
坚持每天早上起来运动30分钟,身体的新陈代谢速度会有明显的改善,并且坚持运动还能够有助于消耗身体中过多的脂肪。
当体内的脂肪含量得到有效控制后,身体中的血脂水平也会逐渐稳定。
当然,在选择运动项目时,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千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过度劳累还会加重身体负担。
日常做一些有氧运动即可,例如慢跑、打太极、练瑜伽等。
人们对猪大油的热爱,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猪油拌饭、猪油捞面、猪油炒菜.......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猪大油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各种食材遇到猪大油,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现在大把大把的人被诊断为肥胖、高血脂,还是难忘那口猪大油。
尤其最近几年,有新闻说猪大油好,更是给了人们吃猪大油的理由。扒一扒这条新闻发现事情根本没有那么简单,英国广播公司和美国《国家地理》等媒体发表过一篇主题为“全世界最有营养的100种食物排行榜”的报道,说猪油在全世界最有营养的100种食物排行榜里位列第八!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这个排行榜的评价体系是有问题的,是按照“理想食物”的标尺来衡量,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奶只有0.48分,禽肉为0分,猪大油0.73分(排名第8)......可见,这个排行榜的排名不可信。
扒一扒猪大油的脂肪酸组成
100克猪大油含30%多的饱和脂肪,40%左右的不饱和脂肪,10%左右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一些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E等。单看这一系列数据,感觉猪大油的营养还真不赖。但是,猪大油最让人诟病的是其含有的饱和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对人体不重要吗?
首先,膳食中的饱和脂肪酸并不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况且人体需要的饱和脂肪酸可以由肝脏自行合成,你就是一点儿饱和脂肪酸不吃,身体也不会缺乏。其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过量摄入饱和脂肪酸,对心脑血管系统是有害的,是导致血脂异常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每天膳食饱和脂肪酸提供的能量应小于总能量的10%。假设,一个普通成人每天需要的能量推荐摄入量是2000千卡,那么膳食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应小于20克。
乍一听,一天可以吃20克饱和脂肪酸,都换成猪大油的话大约有50克呢,还真不少!但是,你要清楚一点,日常膳食中各种肉类、火腿肠、鸡蛋、牛奶、坚果、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橄榄油等所有烹调油都含有饱和脂肪酸,一些加工食品,如方便面、饼干、面包、蛋黄酥、麻花、油炸丸子、汉堡、薯条等等都含有饱和脂肪酸。所以,即使你一点猪大油不吃,每天20克饱和脂肪酸也很容易达标甚至超标。
如果你有血脂异常,这个限制量更低
世界卫生组织中华医学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提醒,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摄入饱和脂肪酸应小于全天总能量的7%,这就意味着除了肉中本来就有的饱和脂肪酸,额外的猪大油最好是不吃,否则很容易就超标了。
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你体重正常,可以偶尔吃一点猪大油;如果你体重已经超重或肥胖,或已经有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就不要吃猪大油了,每天吃的肉里边就有不少脂肪了。再说了,食用油种类那么多,菜籽油、大豆油、亚麻籽油、油茶籽油、橄榄油等,选择对自己健康更有利的油吧。
鸡精,我们生活中常用一调味品,大家并不陌生了。第一次买鸡精,应该在是好多年前了吧。那时候,我看到鸡精俩字,就想这肯定是鸡子熬的精髓。想必现在也有很多人这样认为。我自己的感觉鸡精的制作方法是:买只鸡,然后放进大锅里,使劲熬,直到把鸡子熬成糊状,然后想办法弄干,最后就成鸡精了。所以,我一直有一个想法,有一天,我闲下来,我试试能否熬出鸡精来。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鸡精不是从鸡身上提取的,它是在味精的基础上加入化学调料制成的。由于核苷酸带有鸡肉的鲜味,故称鸡精,不过鸡精比味精更鲜。可以用于使用味精的所有场合,适量加入菜肴、汤羹、面食中均能达到效果。鸡精中除含有谷氨酸钠外,更含有多种氨基酸。它是既能增加人们的食欲,又能提供一定营养的家常调味品。
鸡精和鸡没关系,只是一种化学品,而这种化学品有着鸡肉的味道罢了。后来,我渐渐的明白,鸡精原来和味精是一样的东西,只是口味不同而已。鸡精的主要成分是味精,味精即谷氨酸钠,又称味素。按我国制定的产品质量标准,合格的鸡精中的谷氨酸钠含量不应少于5‰,鸡精中的其他成分是核苷酸、食盐、白砂糖、鸡肉粉、糊精、香辛料、助鲜剂、香精等。我国的标准规定,每百克鸡精中的蛋白质含量不能少于10.7克。
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说鸡精和鸡粉的关系。按照要求,鸡精里应该有鸡粉。标准的鸡粉是由鸡肉、鸡骨等运用科学的方法提炼而成。但是鸡粉和鸡精还是有所区别的,不要把两者混到一起。总体来说,鸡精是味精的一种而已。看看鸡精的定义就可以知道,鸡精是以谷氨酸钠、食用盐、鸡肉/鸡骨的粉末或其浓缩抽提物、呈味核苷酸二钠及其他辅料为原料加工而成的一种调味品。
如果您还不明白,那么我找一个比较通俗的定义介绍给大家。鸡精是一种复合调味品,其主要的成分就是味精(含量40%)和盐。此外,鸡精中还添加了助鲜剂核苷酸、鸡肉提取物、淀粉、膨化剂、香精、色素等。少量核苷酸可以让味精增鲜二三十倍,但是生产的时候又加入了大量盐、淀粉等,因此鸡精的鲜味相对味精而言并没有提升多少,在实际使用的时候用量差不多。鸡精鲜味的基础还是味精(谷氨酸钠)。味精和鸡精虽有区别,但是鸡精的主要原料仍然是味精,也就是说鸡精只是味精的一种再加工产品。
菩提丸这个东西,听着像是很有智慧、超凡脱俗的样子,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菩提丸是什么,我也是三年前去厦门出差,才知道有这么个东西的。
菩提丸,其实就是橄榄浸在中药浓汁中,或一起熬制后,经过浸晒后制成的一种食品。
橄榄
橄榄中含有大量挥发油、香树脂醇等,从中医上讲,橄榄味甘酸性平,有清热解毒、利咽化痰、生津止渴、除烦醒酒之功,适用于咽喉肿痛、烦渴、咳嗽痰血等。我们常见的中成药,比如复方青橄榄利咽含片等药物主成分就是橄榄。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是苹果的10倍,梨、桃的5倍,含钙量也很高,且易被人体吸收,尤适于女性、儿童食用。
菩提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而且《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也是一个世外神仙。所以提到菩提,就是智慧的意思。喜欢把玩佛珠的,都知道星月菩提,而这里的菩提子并非菩提树的果实,而西藏一种特有植物的果实,质地坚硬,圆而色白。所以一些家长认为或者被商家鼓吹,吃菩提丸可以变的有智慧,让自己的孩子经常的食用菩提丸……
菩提丸
菩提丸与菩提一点关系也没有,是将橄榄与甘草、茴香、丁香等多种中药、加糖、盐一起熬制而成的,吃来咸甜可口。
通过查阅资料,菩提丸中可能还含有前胡、薄荷、苍术、厚朴、枳壳、香附、黄芩、砂仁、木香、槟榔、神曲、麦芽、山楂、陈皮、甘草、白芍、藿香、紫苏、羌活、半夏等中药材,但是这些中药材的用量,各厂家可能都不太一样,所以,无从考究。从这个角度说,菩提丸不仅是一种的食品了,它附着的或者浸入的中药,可能具有某些功效,比如除了橄榄的作用之外,还可能有增进食欲、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风湿止痛等。
能否经常吃?
菩提丸,目前并未按药品管理,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食用太多,因为我们不知道里面中药成分的含量。对于成年人,特别是有咽喉肿痛等问题时,可以经常食用,有助于疾病恢复,健康成年人经常食用也问题不大。对于儿童,偶尔吃一点(几颗)倒也无妨,橄榄适合儿童吃,但这些浸入的中药材不明确,建议家长控制一下食用量。对于中老年人,我的建议也是一次吃几颗就好了,据我自己的感受,这东西咸甜,口味挺重的,估计里面含有较大比例的食盐、白糖及其他调味品,对心脑血管不利。对于孕妇,从确保安全的角度,还是不要吃为好。
【不药博士】简介:生命科学博士,执业药师,高级营养师,守护生命健康,拒绝伪养生,手把手调养一个健康的你!
作为一个北方人,我超级喜欢吃面条,对于我来说,基本上每天不吃面条就觉得一天没吃饭。我和同单位一处长每天在一起吃饭,基本上就是面条面条面条。当然面条种类很多,比如拉面、打卤面、炸酱面、板面、拉面,只要是面就可以。吃面一般不去大馆子,贵不说还不好吃。所以我们就选街边的小面馆,美味又便宜。比如去板面馆,我们会说:来一大碗板面,加点豆腐品,板面要宽的。同时,我们还会专门交代:千万别套塑料袋哈。
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在北京的小面馆,尤其是街边小面馆,吃饭时候会套上一个塑料袋。后来才知道,这种塑料袋很便宜,加上能够一次性使用,所以省事划算。作为一名医生,我从来不吃塑料袋盛的面条。因为,我认为这是在自杀!
首先说说塑料袋的原料,小餐馆使用的塑料袋,一般都是产自小作坊的塑料袋。是用回收的废旧塑料制品重新加工而成的,对人体的危害极大,不能用来装直接入口食品;另外,不能用聚氯乙烯塑料制品存放含酒精类食品、含油食品,否则袋中的铅就会溶入食品中;同时这种塑料袋也不能放温度在50°C以上的食品。国内市场上塑料袋有三种。一种是既不能沾皮肤,又不能放食物的,只能用来装建筑材料;一种用来装服装;还有一种是可勉强用来盛放食品。有些塑料制品中加入了稳定剂,而这些添加的稳定剂主要是硬脂酸铅,会造成积蓄性铅中毒。
其实有一种塑料袋是可以用来盛放食品的,原料为聚乙烯薄膜制成,该薄膜无毒,故可用于盛装食品。还有一种薄膜为聚氯乙烯制成,聚氯乙烯本身也无毒性,但根据薄膜的用途所加入的添加剂往往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这类薄膜及由该薄膜做的塑料袋均不宜用来盛装食品。虽然说可以盛放食物但仅限于水果、点心等。高温的面条可不在其范围内。
想想给你盛出来的面条,当时度数有多高,然后放进塑料袋里。这时候会出现什么问题呢?很大的几率就是塑料里面的有害物质迅速混在你吃的面条里面。化学物质,残留的有害物质等都在面里面,所以大家一定不要用塑料袋来装热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