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吃阿司匹林和他汀,去医院复查要看哪些指标?

吃阿司匹林和他汀,去医院复查要看哪些指标?
发表人:方健

古语云“是药三分毒”,对于一些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用药的朋友,需注意定期复查有关检查指标。定期复查的目的除了评价药物的疗效外,还可以观察长期服药后是否出现了不良反应。

 

中老年朋友中,有很多人因心脑血管疾病正在服用如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医生交待他们按时复查但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常常不按时复查,最后导致胃出血、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

 

这样的朋友,每年都能遇到,甚至很多朋友都不知道服用上述药物后需要复查哪些指标,笔者今天就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点相关知识。

 

 

服用阿司匹林需要复查的指标

 

阿司匹林属于临床一种常见药物,主要运用于缺血性脑卒病防治,该药物能够对血小板起到不可逆转的抑制作用。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消化道出血。服用后除了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大便颜色是否变黑外,还需定期复查血常规。

 

血常规主要观察其中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阿司匹林导致白细胞减少的情况发生得很少,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少数人可能会出现这一情况。阿司匹林并不能直接导致红细胞减少,但却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而间接导致细胞丢失,引起白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减少。若服用阿司匹林后导致血小板急剧下降,则建议停止服用。此外还建议定期检查肝肾功能,注意肌酐、谷丙转氨酶与谷草转氨酶水平是否正常。

 

服用他汀类药物需要复查的指标

 

他汀并不是指某一种药物,而是指他汀类这一类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普伐他汀等,它们在降血脂、冠心病的一二级预防等方面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汀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肝功能损坏、肌肉损伤、血糖异常。建议开始服用他汀类药物后按照第一个月、第三个月、第6个月及以后每年定期复查肝功能、血脂四项、血糖水平、肌酸激酶。

 

复查血脂主要是观察他汀治疗后血脂水平是否达标,重点关注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是否控制在1.8以下。复查肝功能时,注意谷丙转氨酶与谷草转氨酶是否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以上,若超过则需要停用他汀类药物。若发现有弥散性肌痛、肌软弱及肌酸激酶大幅度升高,需考虑为肌损伤,并立即停止用药。

 

 

结语

 

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不同药物只是副作用多少有一点区别,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也一样。在服用药物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是否有必要服用,千万不能盲目跟风,稀里糊涂随便吃。一旦开始服药,必须定期复查,并长期观察有没有副作用相关症状出现。

 

参考文献

[1]慕立博.使用他汀类降脂药的注意事项[J].家庭医药,2019,(10):192.

[2]刘艳红.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2):147-148.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多种药物反应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多种药物反应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作者 | 杨明博
    文章首发于 | 肝博士杨明博大夫微博

     

    很多乙肝患者有一种盲目的恐惧,想了解病情,又怕了解病情。

     

     

    对于乙肝患者来说,有时候复查甚至比治疗更重要。

     

    那么乙肝有哪些必要的检查?

     

    1、病毒学检查

     

    这是从病毒学角度来了解病情。包括乙肝五项和DNA,乙肝五项可以证明你有乙肝,DNA则可以确定有多少病毒。结合其他的检查,对于医生评估病情,判断疗效,确定疗程意义很大

     

    2、生化学检查

     

    包括肝功能、血脂、血糖等。肝功能包括酶学,胆红素,蛋白等检查,还包括糖脂代谢。不要忽视了此项功能。

     

     

    3、影像学检查

     

    包括B超检查或者CT检查。可以了解肝脏的形态结构是否异常,是否有肝硬化或者肝癌、囊肿、血管瘤等其他的疾病。

     

    B超检查需要动态观察才有更大的意义,即前后几次的肝、胆、脾B超结果相互对比才能发现问题。许多患者每次B超检查后就把报告单扔掉,这样,对比工作就无法很好地进行了。Ct检查由于没有人为的因素在内,判断肝脏的形态改变方面更加客观。

     

    4、其他检查

     

    包括甲胎蛋白、凝血检查等。甲胎蛋白可以超早期发现原发性肝癌。

     

     

    5、常规检查

     

    包括血常规和尿常规。血常规对于有肝硬化的病人来说是必须的,可以判断脾功能亢进的程度,决定治疗方案。

     

    由于乙肝会引起乙肝相关性肾炎以及一些抗病毒药需要肾脏代谢,所以检查肾功能可以了解肾脏情况。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73岁的张奶奶有高血压、糖尿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每天100毫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前段时间,张奶奶突然感觉剧烈头痛、呕吐,且言语不清,一侧肢体没有力气。

     

    家人赶紧送张奶奶去医院看急诊,头颅CT检查,结果显示脑出血,量约5ml!询问病史,结合他目前血压、血糖等化验检查,初步确诊为阿司匹林导致的脑出血。这个案例告诉大家,虽然阿司匹林是比较安全的经典药物,但是长时间也有可能会导致脑出血的风险。

     

     

    为什么阿司匹林有导致脑出血的风险?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形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是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基石。很多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降低,储备能力下降,常会导致血栓的形成而引起脑血栓及脑梗死。

     

    对于老年脑部血栓的预防,临床多会采取保守的药物治疗,首选的药物就是采用阿司匹林来防止血栓形成。但长期使用阿司匹林会带来副作用,脑出血就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阿司匹林为什么会导致脑出血?这可能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抑制环氧化酶-1的失活,进而阻断血栓素A2生成,最终完成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导致患者凝血功能下降,最终发生脑出血。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出血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1)有三类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导致脑出血的风险较高,如需要服用大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肝功能不全或肝功能衰竭的患者以及存在着一些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这三类患者要慎用阿司匹林,服用时可能需要减量,实在需要使用,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密切监测相关指标,按医生交代的用法用量服药。

     

    2)正在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存在幽门螺杆菌阳性、七十五岁以上高龄患者、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及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布洛芬)的使用情况,建议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或H2受体阻断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预防治疗。

     

    3)肾损害患者;严重的肝功能障碍患者;对其他镇痛剂、抗炎药或抗风湿药过敏的患者;花粉性鼻炎、鼻息肉或慢性呼吸道感染(特别是过敏性症状)的患者;同时使用抗凝药物(低剂量肝素治疗除外)的患者;支气管哮喘患者;慢性或复发性胃或十二指肠病变患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者;痛风患者等慎用阿司匹林。

     

     

    除了上述3点注意事项,孕期服药也需特别谨慎,因为动物试验在妊娠头三个月应用阿司匹林可致畸胎,在妊娠后三个月长期大量应用阿司匹林可使妊娠期延长,有增加过期产综合征及产前出血的危险。

     

    在妊娠的最后两周应用,可增加胎儿出血或新生儿出血的危险,在妊娠晚期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也有可能使胎儿动脉导管收缩或早期闭锁,导致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及心力衰竭。另外,儿童或青少年服用可能发生少见但致命的瑞夷综合征。

     

    那既然阿司匹林有脑出血风险,为何医学界还一直推荐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呢?这是因为大数据统计表明,阿司匹林导致脑出血的发生率非常低,如果不用阿司匹林则导致脑中风的几率要多得多,权衡利弊,使用阿司匹林的获益远大于风险,因此还是需要继续使用。

     

    而且只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正确地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记住以上注意事项,大部分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是不会有发生脑出血的风险,且能从服用阿司匹林中获益更多。

  • 阿司匹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药物,特别是中老年人,很多都服用过阿司匹林或者阿莫西林,当然,两者是有区别的,但是大家喜欢把它们合在一起说,所以我也顺带这样说一下,阿司匹林的治疗范围很广泛,能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还可以抗血小板聚集,那阿司匹林是否可以吃吃停停,可以当保健药物服用呢?


     

    阿司匹林能强身健体?


    别傻了,这基本上不可能的,特别是70岁以上的老人家,要谨慎服用,如果没有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也没有三高,就不要乱服用这种药物。


    阿司匹林有两种类型,有一种名为:肠溶片,有一种名为:普通片,肠溶片一般建议空腹服用,不建议掰开服用或者用牙咬,这样会增加对肠胃的刺激。阿司匹林普通片一般医生会建议在吃饭之后服用,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具体用量要咨询医生。
     

    有些老年人会纠结,服用阿司匹林需要戒口吗?


    我们在服用药物的时候,特别是中药,医生都会有医嘱,说什么东西在服药期间不要吃,不然会受到影响,那如果服用阿司匹林,又有没有什么东西需要戒口呢?这一个问题,老人家是非常关心的,因为担心有部分食物会影响到阿司匹林的效果。

     

     

    实际上,确实有东西需要戒口,在服用阿司匹林的时候,不建议喝酒,服用阿司匹林如果喝酒,很容易会导致胃出血的风险增大。所以,爱喝酒的朋友们,如果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建议就不要喝酒咯。

     

    阿司匹林能吃吃停停吗?


    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有些药物,如果症状好转,或者消失,身体内部会有一种自动修复的功能,当疾病好得差不多的时候,身体就可以启动自动修复系统进行修复,阿司匹林这种药物,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呢?


    事实证明,阿司匹林药物如果暂停服用,需要遵循医生的吩咐,如果医生没有让停药,自己停药了,这样的做法是不妥当的,容易增加心脑血管的风险,所以,我们并不建议私自停服药物,以免自身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变化。

     

    总而言之,不管什么疾病,不管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药物,或者服用其他中药,西药,我们在停用之前,最好复诊一下,以免自身会发生意外的情况,私自停药不可取,我们千万不要自己把药停了,然后发生了更加不妥的症状才寻找医生的帮助。


    1. 因为我们自己不是专业人士,虽然身体的感觉是自己能够感觉到的,但是我们并不建议以感觉为准,因为很多时候,感觉并不靠谱,还是要相信医生。

  • 黑枸杞是美味的食材,也是非常有食疗价值的食材,春季用黑枸杞泡水实在是一种很好的养生茶饮,其实除了泡水还可以做蛋糕,下面让我们具体看看黑枸杞的作用。大家日常生活中都见过枸杞,也吃过枸杞,而大家平常见的大多数都是红色的枸杞,那大家听说过黑色的枸杞吗?对黑枸杞有所了解吗?黑枸杞与红枸杞有哪些不同的?黑枸杞有哪些功效与禁忌呢?它的营养价值高吗?今天咱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黑枸杞

     

     

     黑枸杞的营养价值

     

    黑枸杞的黑色是花青素,是非常好的营养素对视力健康有很好的保护功效,除此之外花青素对身体抗衰老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一般来说黑枸杞都是污染比较少的产地出产的,这时候建议大家选择的时候尽量选择绿色产地的黑枸杞,因为受到的污染可能更小,食疗价值更高。

     

    黑枸杞生长在海拔2600米——3000米的盆地沙漠地带,具有“聚宝盆”美誉的青海柴达木盆地,那里海拔高、气候干旱,生态环境洁净,无污染。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黑枸杞得天独厚的营养价值。

     

     枸杞补肾养肝的效果很明显,黑枸杞也不例外,是非常好的食疗食材,但是最好坚持一段时间才能有很好的食疗效果。所以一般建议如果黑枸杞泡茶代茶饮最好是坚持2-3个月。

     

     黑枸杞泡茶有讲究

     1、首先如果是绿色的黑枸杞则不用要洗茶的部分,泡的水也有讲究,如果是用正常的水泡茶饮,那样其颜色为蓝色,这是花青素的色,建议泡茶的水温在70-80℃左右为宜,不宜太高也不宜太低,太高容易破坏花青素,而太低则容易没有将其成分融入水中。

     

    2、专门泡茶的水,有人泡茶的水让黑枸杞产生了其他颜色,这是因为用了专业的泡茶的水,营养成分来讲并没有太大差异,但是口感上却有不一样的感觉,所以建议如果追求口感可以尝试,当然泡茶的水温还是一样,让黑枸杞能够发挥最大的营养。

     

     除此之外,黑枸杞还有一些吃法,比如做成蛋糕的装饰,这样比较容易被年轻人接受,自己在家做甜点的时候可以尝试,还有就是做豆浆的时候可以在上面放几颗,或者是饮用酸奶的时候。

  • 乙肝五项检查之前需要注意好好的休息,一定要有足够的睡眠,而且还需要避免在前一天吃一些油腻,辛辣以及酒类,不然都会容易造成指标出现一些不准确的情况,尤其是需要注意在检查之前不能吃东西,一定要空腹进行检查,一般乙肝五项指标的结果需要医生来看。

     


    乙肝五项检查是我们常见的检查项目,也是每个人这一生中都需要做的检查项目,而且健康人一般在三年左右就要检查一次,要是已经患有乙肝的话,就要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检查一次,才能知道自己身体的情况,那么,乙肝检查前要注意些什么,乙肝五项指标怎么看。


    1,首先乙肝五项检查之前一定要避免吃药,尤其是对肝损害的药是绝对不能吃的,比如:解热镇痛类、激素类药物等等,其次要注意检查前不能饮酒,也不能吃油腻的东西,一些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都尽量避免使用,患者在检查前一晚的晚餐一定要保持清淡比较好,而且在检查乙肝五项之前一定要空腹检查,这样检查的结果会更加准确,而且检查前一晚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质量,就可以保证第二天有足够的精神,也可以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在健康的水平上,对检查的准确性也会有很好的帮助。

     


    2,一般乙肝五项检查的第1项是乙肝表面抗原,可以判断体内是否存在乙肝病毒,第2项是乙肝表面抗体,能够判断体内是否有保护性抗体,第3项是乙肝е抗原,判断是否感染病毒及传染性,第4项是乙肝е抗体,可以判断病毒复制是否受到抑制,第5项是乙肝核心抗体,用来判断是否感染过乙肝病毒,一般只要配合医生进行检查,就可以很快得到详细的检查报告,只要拿到报告之后让坐诊医生看一下,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是怎么样的,要是出现了异常的情况,就要积极的进行治疗。


    最后,乙肝五项检查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院,最好是去专业的肝病医院就诊,才能确保自己的检查结果更加准确,也可以对之后的病情治疗起到很好的帮助,而且看乙肝五项指标的话,一定要找专业的医生,一般普通人是看不懂的,不能自己胡乱的猜测。

  • 由于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由其引起的死亡率也在快速上升。阿司匹林作为百年老药,近年来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基石地位一直无可动摇。阿司匹林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可显著减少非致死性缺血性事件的发生。但许多患者可能并不清楚,阿司匹林哪些人必须吃?哪些人可以吃?哪些人又不能吃?本文一次说清楚。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

     

    血小板增多、活化和聚集是导致血栓栓塞性事件发生的基础,阿司匹林能不可逆地将血小板花生四烯酸通路的环氧合酶I丝氨酸残基乙酰化,最终抑制血小板生成血栓素A2从而起到减少血栓栓塞性事件发生的作用。但与此同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也显著增加了出血风险,因此在决定使用阿司匹林之前,需要充分评估其治疗获益是否大于出血风险。

     

     

    哪些人必须吃呢?

     

    1.冠心病

     

    包括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均必须服用阿司匹林。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如无禁忌症,应长期口服阿司匹林75-100mg/d,如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可口服阿司匹林100-300mg。

     

    2.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无论是心源性还是非心源性卒中,或者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都有比较充分的证据证明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而非抗凝药物预防卒中复发及其他心血管事件。

     

    3.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不符合溶栓适应症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可防止梗塞范围扩大,改善预后,所以应在发病后尽早服用阿司匹林150-300mg/d,急性期后50-325mg/d。

     

    4.外周动脉性疾病

     

    如果有症状的外周动脉性疾病如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酸胀、乏力或疼痛,甚至因外周动脉缺血引起肢端溃疡坏死,应长期口服阿司匹林75-325mg/d。

     

      
    哪些人可以吃呢?

     

    适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人群,可以吃阿司匹林,具体有以下人群:

     

    1.年龄在55岁以上的高脂血症患者:胆固醇≥7.2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4.9mmol/L。

     

    2.年龄在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同时伴有以下至少1项危险因素: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蛋白尿。

     

    3.评估后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10%的人群。

     

    4.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良好,但伴有以下3项危险因素的至少2项: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吸烟、低密度脂蛋白水平<1.04mmol/L。

     

    5.慢性肾脏疾病患者

     

    6.如上述条件均不符合,但存在以下5项危险因素中的至少4项:年龄(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吸烟、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BMI≥28kg/m2)、血脂异常。

     

     

     

    哪些人不能吃呢?

     

    1.对阿司匹林过敏的人

     

    部分人对阿司匹林过敏,服用可能会导致阿司匹林哮喘,可改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2.有活动性出血的人

     

    处于脑出血或者胃肠道出血急性期时,服用阿司匹林会加重出血危险,并不利于止血,因此这部分人不能吃阿司匹林。

     

    另外,值得提醒的是,年龄≥70岁、正在服用其他抗凝药物、有胃肠道或其他部位出血病史、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肝病、慢性肾病4-5期或者未根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不建议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因为获益低于风险。

  • 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聚集的代表性药物,正是因为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所以在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中,出血风险,尤其重要消化道出血风险,始终是比较令医生患者头疼的问题之一!

     


    那么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需要如何避免消化道出血呢?
     

    一、注意服药时间

     

    阿司匹林肠溶片是阿司匹林的主要剂型,也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剂型,包括拜耳在内的诸多厂家,生产的也都是肠溶片,而肠溶片的服药时间是有讲究的,说明书上明确的指出,肠溶片需要空腹服用!之所以空腹服用,是因为其肠溶剂型,如果在餐后服用,会大大增加药物在胃内的排空时间,从而使得药物在胃内被吸收,影响了其肠溶的初衷,也会增加肠道刺激,增加出血风险!所以,服药时间大有讲究,也大有学问!

     

    二、注意胃部情况

     

    阿司匹林肠溶片,有资料显示,使用者中15%的患者会有各种胃肠道副反应,而在这些副反应中,我们都是可以尽早发现其蛛丝马迹的。比如常见的反酸、烧心、食欲减退、腹胀、打嗝、呃逆等等,都有可能是胃肠损害的早期表现,如果能早期发现相关副反应,并给予对症处理,那么也可以将消化道出血的副反应降低到最小!
     

    三、必要时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联合什么药物呢?主要是联合PPI,胃粘膜保护剂!如果早期发现胃病相关损害或者并发症,而且阿司匹林不能停用的情况下,就需要考虑联合消化道用药以预防胃肠道并发症了!而联合用药在指南中也是有明确指证的,所以,在必要时,咨询专科医师,进行有效的药物干预,或许是减少消化道出血的重要一环!
     

    四、监测出血相关指标

     

    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定期复查的项目中,血常规多数都会复查,但很少会有人查到凝血、粪常规,而凝血和粪常规,也是早期发现出血高风险的重要指标!如果凝血功能异常,或者血小板减少,以及发现粪便潜血阳性,都是高出血风险,需要加以警惕,尽快干预!

     


    但即便如此,仍然每年都有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的情况,所以,防不胜防,或许才是最真实的写照!但注意以上几点,减少消化道出血并发症,或者是非常有用的!

     

  • 我们首先界定探讨的问题对象,今天讨论的是除外抽烟喝酒、三高、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人,简单而言,就是没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健康老年人(65岁以上者),他们服用阿司匹林对身体有好处妈?最新学术界认为,健康老人服用阿司匹林没有好处!

     

     

    学术界对阿司匹林预防健康老人的中风和心脏病发作提出质疑

    医学顶尖杂志《柳叶刀》曾经发文认为,阿司匹林预防心脏病和脑中风并无明确结论。而2014年日本的一项研究发现,对于既往并无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每日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并不能使心血管疾病的低危和中危人群明显获益。此前,美国 FDA 曾经也声明,不推荐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最近,2018年9月16日,和《柳叶刀》期刊不相上下的国际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期刊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简称NEJM) 发表三篇论文指出:对于没有心血管疾病的健康老年人,服用阿司匹林没有延长寿命,没有发现有明显好处,反而会存在出血等疾病风险!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是由美国麻州医学协会( Massachusetts Medical Society)所出版的评审性质医学期刊(medical journal )和综合性医学期刊,1812年由约翰·柯川博士创办,始称《新英格兰医学与外科期刊》。作为影响因子最高级别的世界级医学期刊,这一杂志的权威性不言而喻!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这一重磅论点来自一个国际性、随机、双盲的对照性试验,共研究19114名健康老年人,2010年开始试验,平均随访4.7年。

     

     

    该大型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并未降低健康老年人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试验结果表明,每天服用阿司匹林的人比没有服用的人反而死亡率更高,主要源于较高的癌症死亡率。当然,这个结论可能有偶然性,毕竟可能存在其它原因,目前尚不能确定认为,阿司匹林导致癌症死亡率增加。

     

    试验结果还表明,两组老人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率并无明显差异。该大型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增加出血风险,主要2个部位!试验结果表明,阿司匹林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主要是2个重要部位:胃肠道和脑出血风险。

     

    其实,在此项试验之前,我们已经知道:很多人服用阿司匹林后或多或少有反酸、食欲差、腹胀、腹痛等症状,因为阿司匹林会抑制一些保护胃粘膜的激素的合成,严重时会引起胃粘膜糜烂,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那么,到底还要不要服用阿司匹林?

     

    作为一个世纪传奇药物,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地位不可撼动,尽管学术界时不时会有一些争议,但我们不能见风就是雨,我们需要理性客观对待,具体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还是要个人具体情况,服用药物一定要在专科医生或药师指导下进行!

     

    还是要再次强掉,已经发生过心脑血管疾病和极可能会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如果没有阿司匹林服药禁忌症的,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阿司匹林!

  • 关于阿司匹林我本人和其他同行已经有过论述,这个药的重要性想必大家也很清楚了。如果有不懂的可以参考下之前我发的文章如何正确服用阿司匹林!民国时期称之为万应灵丹的阿司匹林,什么样的人应该吃呢?

     

     

    今天主要想告诉大家如果胃不好,却不得不服用阿司匹林的的几种情况,该如何解决。

     

     

    一、冠心病及脑梗塞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属于二级预防。如果没有特殊禁忌(如阿司匹林过敏、近期消化道出血等)是必须应用阿司匹林的人群,此时没有严重的胃溃疡、消化道出血,也要应用阿司匹林,建议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最好是德国拜耳的拜阿司匹灵(这不是广告,是临床医生的共识,不良反应少,效果好),建议拜阿司匹灵100毫克,每天一次,晨起空腹吃。特别提醒:好多人都有误区,以为胃不好阿司匹林应该餐时吃或者饭后吃,大错特错!

     

    我来先说一个亲身经历的临床案例。一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因心绞痛发作再次入院,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氢氯吡格雷双抗,患者表示既往曾应用阿司匹林吃一段时间后胃烧灼感,所以自行停用了阿司匹林,本次拒绝应用,仔细询问,该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为餐后服用。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需要双抗,耐心给患者讲解应用阿司匹林应用的必要性、重要性,并嘱咐一定要晨起空腹应用,如果仍有不适,可加用护胃药物。后按照空腹口服办法,患者未出现胃部烧灼不适。应用双抗治疗后,心绞痛逐渐稳定,随访患者心绞痛未在发作,也没有再出现胃部烧灼感。

     

    再来说说原因: 阿司匹林肠溶片主要是为了让阿司匹林在肠道内崩裂,从而保护胃,肠溶片碱性环境更容易崩裂,胃内是酸性环境,所以不容易释放。当吃食物后食物偏碱性后造成肠溶片释放,而且胃内有食物造成肠溶片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导致阿司匹林溶解伤害胃。所以胃不好的更应该空腹吃阿司匹林肠溶片!而普通的阿司匹林应该餐时口服保护胃!!

     

    另外对于阿司匹林是应用肠溶片晨起口服后,仍有胃部不适的,必须应用阿司匹林的如冠心病、脑梗塞的患者。可应用氯吡咯类、替格瑞洛替代阿司匹林。氯吡咯类75毫克1/日,替格瑞洛首剂180毫克顿服,之后90毫克2/日口服。此类药物对胃也有一定的刺激,但相比阿司匹林刺激性小。但是性价比没有阿司匹林高。如果自身经济条件不适很好,仍想应用阿司匹林的建议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某某拉唑: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另外多说一点阿司匹林过敏的当然更要选用氯吡咯类、替格瑞洛替代。

     

    二、对于没有冠心病的患者也要应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除降压、降糖治疗,也需要抗血小板治疗。这类患者应用正确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后,仍觉胃部不适的,建议查胃镜明确消化道情况,并应该观察大便颜色是否有黑便情况。可加用质子泵抑制剂或换用氯吡咯类、替格瑞洛替代。

     

    三、对于需要置入支架的患者,胃部不好,则需要百分之百的重视,因为需要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咯类或阿司匹林肠溶片+替格瑞洛双抗至少1年,很容易造成消化道出血。择期造影支架的患者,最好先明确消化道情况,建议行胃镜检查,如怀疑为严重冠脉狭窄的患者,因胃镜检查过程中容易造成危险,建议可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常说的钡餐检查)。如果有消化道活动性溃疡则应先治疗,暂时不可应用抗血小板药物。

     

    四、对于明确的有消化道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又必须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比如心绞痛发作较频繁,建议停用阿司匹林,换用氯吡咯类、替格瑞洛替代,同时加用质子泵抑制剂护胃(注意应用氯吡咯类时不要应用奥美拉唑,最好应用泮托拉唑、兰索拉唑),对于相对稳定的溃疡患者,可考虑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毫克1/日晨起空腹口服,同时加用质子泵抑制剂,此过程中要严密监测有无黑便,如有黑便,咨询主治医生。

     

    对于必须口服阿司匹林的患者,如果没有阿司匹林过敏、活动性溃疡出血或其他脏器出血等,都建议应用阿司匹林,获得更多受益。一定要注意口服的时间和剂量。如果自己搞不清楚,不可自行随意停药,换药,可咨询当地医师,也可给我留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任何药物都会有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如果没有罹患疾病而为了口服阿司匹林无病强身,那么就离保健养生背道而驰,越走越远!而且,阿司匹林长期使用,其副作用可能会超乎你的想象,盲目使用的后果就是不仅仅对身体没有好处,甚至可能出现你注意不到的副作用。

     

    阿司匹林肠溶片属于非甾体类药物,是一种抗血小板聚集的常用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中使用范围非常广泛。近年来,随着检查手段的提高以及公民健康意识的提高,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的使用频率急剧提高。

     

     

    伴随着大家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许许多多的养生保健“砖家”建议老年朋友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用来“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而没有医学背景的“吃瓜群众”非常容易被误导,从而导致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规模越来越大。但事实是要科学认识阿司匹林,不能道听途说,更不能感情用事甚至是以身试药......

     

    所以,阿司匹林不是你想吃,想吃就能吃!看完了下面的阿司匹林副作用,你再考虑自己要不要“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吧!

     

     

     

    一、吃了伤胃!

     

    阿司匹林最常见的副反应就是伤胃,其最常见的表现为胃肠黏膜损伤,从而出现反酸、烧心、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因为阿司匹林的成份是在胃内被分解成乙酰水杨酸,而乙酰水杨酸对胃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此外阿司匹林还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等作用,削弱了胃黏膜屏障,减弱了上皮修复和更新,从而引起胃肠粘膜异常。有报道称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人群中,罹患消化道疾病的概率占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人的15%,可能也不是危言耸听。

     

    二、吃了出血!

     

    阿司匹林可以导致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损害,而且阿司匹林肠溶片作为一个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其主要作用就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导致损坏的胃肠粘膜出血,所以,阿司匹林大剂量长期服用可引起胃炎、胃溃疡、严重者消化道出血;其次,除了消化道出血,因为抑制血小板聚集,皮下出血、脑出血、脏器出血等出血也会在特定的条件下显著增加。

     

    三、吃了气喘!

     

    阿司匹林哮喘,大家听说过吗?无论既往是否有哮喘病史,当口服阿司匹林后数分钟内或数小时内出现诱发的哮喘发作,称阿司匹林哮喘。阿司匹林哮喘发生机制主要是此类药抑制环氧酶,使PG合成受阻,致使引起支气管收缩的白三烯增多而诱发哮喘。有调查显示,阿司匹林性哮喘占哮喘病人群的2.2%,伴有鼻部症状的阿司匹林性哮喘发病率更高,为30%至40%。而阿司匹林哮喘多发生在有鼻息肉、鼻窦炎、鼻炎等患者身上,如果你的病人合并鼻息肉、鼻窦炎等,口服阿司匹林还是小心为妙。

     

    四、吃了过敏!

     

    除了阿司匹林哮喘,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过敏,严重的过敏可出现严重的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更严重的还可出现意识改变、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当然,过敏的机制和阿司匹林哮喘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有时候哮喘的同时合并过敏,所以,如果你是过敏体质,需要警惕过敏的发生。

     

     

     

     

    当然,阿司匹林的其他副作用还有很多,比如:尿酸增高、药物性皮炎、药物性贫血、性功能减退等等,我们需要警惕这些副作用的发生。所以,阿司匹林说明书上就有这些禁忌人群!

     

    1.对阿司匹林或其它水杨酸盐,或药品的任何其它成份过敏;

     

    2.水杨酸盐或含水杨酸物质、非甾体抗炎药导致哮喘的历史;

     

    3.急性胃肠道溃疡;

     

    4.出血体质;

     

    5.严重的肾功能衰竭;

     

    6.严重的肝功能衰竭;

     

    7.严重的心功能衰竭;

     

    8.与氨甲蝶吟(剂量为15mg/周或更多)合用(见药物相互作用);

     

    9.妊娠的最后三个月。

     

     

    要不要服用阿司匹林应根据获益和风险比选择阿司匹林适用人群,把握获益大于风险的原则。具体应该是筛选出心血管事件高风险人群,并在治疗前仔细评估出血风险。

     

    基于目前的证据,所有能耐受的二级预防中,只要没有禁忌症,均需要长期使用!对于一级预防,首先要评价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低危患者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中危患者可考虑使用,但是出血风险高则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高危患者并且没有导致出血不可逆的原因或合用其他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则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

     

    最后,虽然阿司匹林质优价廉,而且疗效确切,但阿司匹林不是保健品,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切勿因小失大。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我是一个年轻的女孩,最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互联网医院,决定尝试一下在线问诊。在这个医院,我遇到了一位非常专业的妇科医生,对我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询问和解答。

    我向医生描述了自己服用优思明药物后出现的情况,医生听完后很快给出了专业的建议。他首先询问了我服药的时间和剂量,然后根据我的情况给出了建议,让我在观察两天后再决定是否需要吃止血药。

    在整个问诊过程中,医生始终保持着友善和耐心的态度,让我感受到了他的专业和责任心。最后,医生开具了一份处方,让我可以在线上或线下购买药物,同时提醒我在用药期间有不适要及时就诊。

    整个问诊过程非常顺利,让我对互联网医院的服务印象深刻。感谢这位医生的专业指导和贴心关怀,让我在家就能得到及时的医疗帮助。

  •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对于药品的不良反应存在误解,认为只要出现不良反应,就等同于药品质量有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药品过程中,由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或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导致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这些不良现象可能包括皮疹、瘙痒、恶心、呕吐等。

    那么,为什么即使药品经过严格检测、审批、检验合格,仍然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呢?这是因为人体存在个体差异,对于同一药物,不同人的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有的患者可能只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而有的患者则可能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那么,如何判断药品的不良反应与质量问题之间的关系呢?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可以判断为质量问题:

    • 药品在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出现污染,导致药品变质。
    • 药品成分含量与说明书标注不符。
    • 药品存在严重的副作用,严重危害患者健康。

    对于大部分药品来说,即使出现不良反应,也不一定意味着药品质量有问题。例如,一些常见的感冒药,在治疗感冒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是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导致的,并非质量问题。

    那么,如何正确看待药品的不良反应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药品说明书上标注的不良反应信息,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其次,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此外,为了确保药品安全,我们还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药品。
    • 妥善保存药品,避免受潮、变质。
    • 注意药品的保质期。
    • 了解药品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总之,药品不良反应并不等同于质量问题。正确认识药品不良反应,对于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中药不良反应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中药成分复杂,有效成分难以界定,导致不良反应难以预测;二是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相对滞后,缺乏系统性的不良反应监测;三是中药的使用存在随意性,缺乏科学的用药指导。

    中药复方制剂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包括:消化系统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神经系统反应,如头痛、头晕、失眠等;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以及其他系统的不良反应,如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为了预防和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规范中药的使用,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自行购买和服用;二是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三是提高公众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此外,中药的炮制、存储、煎煮等环节也会影响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因此,在使用中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择正规的中药店购买中药;二是按照医嘱煎煮中药;三是注意中药的储存条件,避免中药变质。

    总之,中药作为一种传统医学瑰宝,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也应充分认识中药不良反应的风险,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 今天我在网上问诊了一位医生,询问了关于药物反应的问题。医生非常耐心地听取了我的主诉,并给予了专业的建议。他详细解释了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可能的反应情况,让我感到很放心。医生的沟通能力很强,能够用平易近人的语言与我交流,让我对自己的病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还提醒我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剂量和间隔时间,以免出现不良反应。总的来说,这次网上问诊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让我更加信任医生的专业能力。

  • 在医疗领域,药品不良反应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近年来,一些药品不良反应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面对这些事件,患者们往往会产生恐慌和担忧。那么,面对药品不良反应,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任何药品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都可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这是药物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并不能完全避免。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担心不良反应而拒绝使用必要的药物治疗疾病。

    其次,我们要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医生在开具处方时会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并会根据药物的说明书和临床指南,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他们会根据患者的用药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此外,患者自身也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如果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出现不适,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便医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以下是一些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措施:

    • 了解药物说明书,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信息。
    • 遵医嘱用药,不要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
    • 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

    总之,面对药品不良反应,我们要保持理性,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积极配合治疗,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保障自身健康。

  • 在临床用药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药物之间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和效应。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合用或先后序贯应用,而引起药物作用和效应的变化。

    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体外或体内。体外相互作用主要指药物在配伍过程中发生的理化性质或生理效应方面的变化,如药物沉淀、络合物形成等。体内相互作用则是指药物在人体内发生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方面的变化。

    以下将详细介绍药物相互作用的主要类型:

    一、药动学方面

    1. 阻碍药物的吸收:如抗酸药可增加弱酸性药物的解离度,影响其吸收;抗胆碱药可延缓胃排空,影响药物吸收。

    2. 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如阿司匹林等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可影响其他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

    3. 影响药物代谢:如苯巴比妥可诱导肝药酶,加速药物代谢;氯霉素等药物可抑制肝药酶,减慢药物代谢。

    4. 影响药物排泄:如尿液pH可影响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排泄。

    二、药效学方面

    1. 协同作用:如阿司匹林与对乙酰氨基酚合用,可增强解热镇痛作用。

    2. 拮抗作用:如H1受体拮抗剂苯海拉明可拮抗H1受体激动剂的作用。

    总之,了解药物相互作用对于临床用药至关重要。医生和患者都应关注药物相互作用,避免潜在风险。

  •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无论是穿衣打扮还是追求健康,我们都希望得到最好的效果。在医疗领域,医生为病人用药同样需要‘量身定制’,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个体差异与用药

    个体差异是指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同一剂量所产生的不同反应。这种差异有时非常明显,例如,抗高血压药利血平,不同病人的每日需求量可以从0.125毫克到1.0毫克不等,相差高达8倍。

    那么,为什么人们对药物的反应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通常可以从生理因素、病理状态和遗传因素等方面进行解释。

    生理因素方面,性别差异一般不会对药效产生影响。但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和哺乳期对药物的反应会有所不同。例如,月经期对泻药和刺激性药物比较敏感,可能会引起盆腔器官充血,增加月经过多的风险。

    年龄差异方面,老年人和儿童需要特别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因此在常用剂量下也容易出现药物中毒。据国外报告,随着年龄的增长,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增加,70岁以上老年人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是年轻人的7倍。而儿童由于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体液比例和水分代谢与成人差异较大,对影响水盐代谢的药物特别敏感,需要注意掌握剂量。此外,长期使用激素类制剂会影响儿童的身体发育,而长期使用中枢抑制性药物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由于新生儿的肝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使用需要经过肝脏解毒的药物(如氯霉素)可能会引起‘灰婴综合征’而致命。

    病理状态方面,遗传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抗凝药双香豆素的半衰期个体差异可相差10倍,但同卵双生子之间则没有这种差异。遗传还可能造成药物代谢酶的异常,使用药的个体差异更加复杂。肝肾功能的变化也会明显影响药效,例如,肝功能不良的病人,由于药物的代谢和解毒都受到影响,因此在常规剂量下也容易出现药物中毒;肾脏是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排泄的器官,当肾功能不良时,药物排泄受阻,容易导致药物蓄积中毒。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体质的人,在用药剂量上与其他人存在很大差异,例如:

    过敏体质:有些人对药物的反应高于一般人,其中一部分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称为特异体质;另一部分是由免疫系统参与而形成的差异,称为变态反应。

    高敏性:某些人对药物特别敏感,即使应用很小的剂量也会引起强烈的反应。例如,有些人对青霉素有高敏性,即使在皮试时使用的微小剂量也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耐受性:这是与上述两种情况相反的另一极端,即某些人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可以耐受较大剂量而不产生中毒症状。

    正是由于以上各种个体差异的复杂性,给临床用药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个有经验的医生就像一个技术超群的时装剪裁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医药科技知识,还需要具备‘量体裁衣’的艺术技巧,能够根据每个病人的个体差异,制定出完善而合适的用药方案。对于那些作用强烈、反应大、安全范围小的药物,应特别谨慎使用,一般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病人的反应逐步调整剂量。对于某些危重病人,必要时应在用药期间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便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既能保证疗效,又能避免中毒。

  • 近年来,中药的不良反应问题屡见报端,甚至被一些媒体报道为药物不良反应的“三大祸首”之一。这种说法实在是不妥当,中药不应该成为替罪羊。

    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疗效。中药的不良反应率实际上是非常低的,这与西药相比,中药的安全性要高得多。

    中药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

    1. 辨证不准确,盲目用药。中药的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只有准确辨证,才能选用合适的药物,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 追求速效,药量过大。一些人误认为中药无毒或毒性很小,盲目加大剂量,导致不良反应。

    3. 宣传不当,误导消费者。一些厂家为了推销产品,夸大中药的功效,忽视了其潜在的副作用。

    4. 西化不当,剂型改造过度。为了提高药物的吸收速度,一些中药剂型进行了改造,如注射剂等,这增加了不良反应的风险。

    5. 缺乏专业知识,患者自我用药。一些患者缺乏中药知识,盲目用药,导致不良反应。

    为了避免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选择正规的中药店购买中药,确保药品质量。

    2. 严格遵守医嘱,不要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3. 提高中药知识水平,了解中药的功效和副作用。

    4. 选择有资质的中医师进行诊疗。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优势。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中药,避免将其不良反应用来抹黑中药。

  •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药品在治疗疾病、缓解症状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药品不良反应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了第四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引发了部分市民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担忧。本文将为您科普关于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帮助您正确认识并应对。

    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合格药品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根据严重程度,药品不良反应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轻度不良反应如头痛、恶心等,通常不影响用药;中度不良反应如皮疹、肝功能异常等,可能需要调整用药方案;重度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脏器功能衰竭等,则可能危及生命。

    为什么会出现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药物本身的作用:许多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2. 个体差异:由于遗传、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人对同一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

    3. 药物相互作用: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何应对药品不良反应?

    1. 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信息。

    2. 遵医嘱用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3. 注意观察药物反应: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4. 避免滥用药物:不合理用药是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结

    药品不良反应是药物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并应对。在用药过程中,请务必遵医嘱,安全用药。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