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你是否在运动中不小心受到了这样的伤害?不要担心,跟着我一起把运动中的损伤降到最低,这个春天,爱上运动,科学运动,让你拥有一个更加健康的身姿,轻松掌握运动技能,学会跑步姿势,掌握力量训练,跟着我一起看看今天的这篇文章。
"学会"跑步 减少伤害
盖女士喜欢在健身中心的跑步机上锻炼,但最近她的双腿膝盖却有微微的疼痛感,尤其是在跑步机上时。经健身教练检查发现,由于盖女士的鞋和运动方式错误,导致轻微的运动损伤。
在跑步机正确的姿势是很必要的:脚后跟外侧先着地、膝关节尽量完全伸展开、身体略微前倾。同时选用减震功能的跑步鞋,减缓对膝盖的损伤。
在跑步前有效的热身,跑步之后放松都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降低运动伤害,同时可以有效的帮助身体塑身,尤其是跑步之后的放松,可以采用泡沫轴这项运动非常的有帮助。
需要提醒的是,不论选用何种器械进行锻炼,都是很有讲究的事情,事前应多请健身教练指导,避免意外发生。
力量训练 男女士都需要
徐女士到健身俱乐部,一般只跳操,不敢做器械一类的训练,因为担心"练"出肌肉,影响形体美。对此,现在俱乐部的力量训练区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不光男士喜爱,很多女士在教练的帮助下都获益非浅。力量训练区包括杠铃、哑铃和一些复合训练器。很多女士觉得哑铃会使自己练出肌肉,实际上低强度、多次数的练习是很可以使自己的线条更加完美的。
值得推荐的团体操课程就是杠铃操,它不光强化了人们的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心肺功能同时也得到加强。建议爱美的女士可以采取跳操和力量训练交替进行可以有效的帮助身体塑身,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
另外,有一种被称作"史密斯机"的健身器械,全身的肌肉都可以锻炼得到。男士利用这台器械可以锻炼全身肌肉,值得注意的是先热身、再加配重,调节自己比较适合的重量。办公室人群利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可缓解腰部和颈部的疼痛。而坐式肩部推举训练器适合肩部力量较弱、肩关节需要强化的人群。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最近确实有一项研究专门详细阐述了这个问题,还比较权威!
以前大家可能只知道适当的运动对心血管有益变化,比如内皮功能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增多、心肌缺血耐受性提高以及动脉血压下降等。
但是关于采取什么样的运动方式、强度等运动的量效关系一直存在的争议。有的学者研究认为,每周额外消耗200-3000卡或者每天额外消耗300-400卡对心血管产生最佳的效应;也有研究表明每天只需要进行15分钟适量、规律的体力活动对心血管疾病有预防以及可以延长寿命。
而最近的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刊发了一遍涉及120万人的研究,发现最护心血管的运动时是挥拍类运动,它能降低所有死因率的47%,要明显高于第二的游泳运动和第三的有氧运动。
从锻炼时间上看,跟以前研究结论差不多,不提倡锻炼时间太久,提出了每次锻炼是啊金在45-60分钟为最佳,少于45分钟效果没那么好,但一旦高于60分钟又可能出现其他的负效应。
从锻炼的频次来看,提倡一周3-5天,每天1次效果最好,同时告诫各位:除了我们平时说的散步可以提高运动次数,对于其他运动,是不提倡一天采用多次运动的方式!
但是对于如已确诊患有心脏疾病的人,我建议大家还是要把握好运动强度,做好运动后心率的监测。一般情况下,年轻人一分钟150次,老年人一分钟120次为安全,这时候不要完全强调挥拍类运动,有时候步行为宜!
最后,还要提醒那些喜欢跑马拉松的朋友,虽然目前没有研究表明马拉松运动是一项诱发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高风险运动,但是每年依然有不少悲剧上演。
建议运动前应做好以下四项规避和预防心血管系统风险性主要措施
运动关键中的关键,持之以恒,养成运动的习惯,运动时间碎片化,比方短距离的路程(1-2公里内),我们可以选择步行;楼层不高,我们就不乘坐电梯;久坐电脑后,我们找个空地跳跳绳,来几组俯卧撑;约上三五好友去爬山、汽车或来场球赛。坚持运动后,你就会发现运动带来的充沛精力和快感,心情更容易放松,心态也会更加积极。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起吃了饭以后不要运动,不然小心引起胃下垂。这也成为了我们大家劝阻他人饭后不要过多运动的一大很好的理由,那么这个说法是真的吗?饭后运动真的会造成胃下垂吗?那么,什么是胃下垂呢?
胃位于我们腹腔的左边上方的位置,我们直立时胃的最低点也不应当超过脐下2横指。胃下垂就是说在我们站立的时候最低点超过了正常的位置,甚至于有一部分的胃下垂至腹部的盆腔。
通过进行消化道造影X线就可以来明确,同时胃下垂还会伴有其他脏器如肝、脾的脱垂。比较轻的胃下垂患者症状往往不怎么明显,但严重者还是会出现如腹痛,以进食后症状加重,甚至还会出现恶心、呕吐,严重者还会出现神经紧张、出血、穿孔等危重症候。
胃是容纳食物的脏器,在没有吃饭的时候胃的形状是扁袋状,在吃完饭后胃会成膨胀状态,这是因为胃的表面存在一定的张力,这种张力是能够有力分散因重力而导致的下垂趋势的;同时在胃的周围还有很多韧带与其相连,这些韧带保证了胃一定的活动空间。饭后运动产生的震动还不足以对这些韧带的功能产生威胁。所以说吃饭后运动会导致胃下垂是不正确的。
但是再坚硬的韧带也禁不住我们的胡作非为,如果长期吃完饭后剧烈运会增加胃下垂的风险。
饭后剧烈的运动会造成胃的血液供相应的减少,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的不能正常运转,进一步会导致肠胃蠕动功能减弱,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完全的消化、吸收,长期下去就会导致很多慢性胃病,严重者就会发展至消化道穿孔、溃疡等疾病,而且还可能会引起阑尾炎。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得案例。
在我们进食后食物在胃肠道内需要4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才能完全排空,所以我们应当在饭后不同的时间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以此给予胃最小负担。
在饭后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之间可以进行一些柔和的运动如打拳、散步或者广场舞等活动;在饭后1-2小时之间可以进行慢跑、游泳、骑车等活动;对于那些较为剧烈的运动如百里跑步、足球、拳击等活动至少在饭后3小时之后才能予以考虑。为了大家的身体健康,希望大家能够科学运动。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常见的长距离耐力项目包括中长跑、长跑、马拉松等等。相比于一般的运动,耐力型项目虽然耗能慢——即单位时间内的能耗不高,总体上耗能量却较大,会大量消耗体内的各种营养物质。所以,如何在运动前、中、后,科学补充营养素,正是耐力运动中的制胜关键!
1. 糖
糖,或者说碳水化合物可以说是人体的第一能源物质。机体在需要能量时,首先代谢糖,其次分解糖原,最后才大量“调动”脂肪和蛋白质。脂肪和蛋白质产能较慢,不能单独支持一定强度的运动,所以糖原告罄,往往也意味着体力的告竭。然而,人体内的糖储备并不高,只有300~500g,很容易在长距离运动中耗尽,因此,在运动中补充糖分就十分必要了。
运动前的几天内增加碳水占总能量的比例,到60%~70%;或者采用修正的糖原负荷法,在运动前一周内逐渐减少运动量,同时逐渐地增加碳水摄入量,这两种方法能有效提升体内的糖原储备量。
运动中每小时进食30~60g碳水,可以为运动“续航”。可以饮用碳水化合物-电解质饮料,快速吸收碳水的同时补充水和电解质。
运动后,伴随着糖原活性酶的增加,此阶段及时补充碳水能更快地恢复和增加糖原储备。此时我们可以多吃消化吸收慢的粗杂粮,为身体持续供能,修复疲劳的肌肉组织等。
2. 脂肪
在运动中,除了消耗糖,还消耗一定的脂肪,这样有利于节省糖类、保存体力。所以运动前拥有一定的脂肪储备是有必要的,但是也不能过多,否则会增加耗氧量,不利于运动。脂肪应占到膳食总能量的20%,以不饱和脂肪占比高的植物脂肪(菜子油等)为主。
脂肪往往不会在运动中耗尽,所以在运动中和运动刚结束后,不用急于补充脂肪。
3. 蛋白质
在运动过程中,血红蛋白是重要的氧气“搬运工”,决定着血氧含量同时也决定着我们的运动能力。此外,蛋白质自身也参与氧化供能,更有助于维持高级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能降低疲劳。所以平时也要注意补充蛋白质,但不宜过多,否则会增加肝肾等器官的负担。
在耐力型项目中,三大营养素——糖、脂肪、蛋白质要如何补充?首先,要在运动中及时补糖,为身体“充电”;其次,要在运动前和后提升糖原储备,为下次运动积攒体力;最后,要在平时按照一定的标准,维持一定的脂肪和蛋白质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和释放运动潜能。
除了三大营养素之外,维生素、无机盐和一些微量元素的补充也很重要。我们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合理补充。
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现在"健步走"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把 "晒步数"变为了一种潮流。为了在朋友圈步数置顶!很多小伙伴日走万步甚至几万步!日常生活中跑步和走路是我们最普遍的运动了,而走路更是被称为百炼之祖。那么走路确实有什么好处
1. 经常走路会降低动脉硬化的发生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会摄入更多的胆固醇,从而诱发动脉硬化的发生,走路不仅可以燃烧脂肪,还可以降低胆固醇,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
其次,走路作为一项全身性的运动,可以把全身大部分肌肉骨骼动员起来,增强人体代谢活动,促进血液循环,进而减少患动脉硬化的几率。
2、经常走路会降低血糖
对于糖友们来讲,有氧运动是防治糖尿病最有效的措施。其中最简单、成本最低、效果显著的方法,可能就是步行了。实验证明:中老年人以每小时3000米的速度步行,每分钟的行步90~100步,机体代谢率可提高48%。糖尿病患者经一日的徒步旅行后,血糖可降3.4mmol/L。
注意:一般来说,糖尿病人的最佳运动时间是饭后半小时到一小时,运动时间为 30分钟最佳。
3、经常走路可以防止便秘
运动太少容易造成内脏拥挤地"堆"在一起,极其容易导致便秘。步行可以增强消化腺分泌功能,促进胃肠有规律地蠕动,增加食欲,对于防治习惯性便秘等症都有良好的作用。慢步时可握拳有节奏地捶击腹部,以感觉不痛为宜,每分钟捶腹30下左右.每天捶腹1次,每次坚持半小时,可使排便通畅.
4.经常走路可以让精神快乐
行走锻炼是天然的镇静剂,定时坚持步行,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消除疲劳,精神愉快,缓解心慌心悸。这是因为人不愉快与血性有关系,步行能减少血糖,血脂;排除血淤,血症等血里的垃圾,血里没有垃圾,气血通畅,人会愉快。人的血里没有垃圾,人一定漂亮及美丽。
走路被誉为21世纪最好的锻炼方法之一,不但因为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行走速度可快可慢,从而达到不同的健身效果。但现在网友们问到底是走6000步还是1万步健康?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的厉彦虎主任医师在发布会上介绍,运动在于科学,运动是有科学性的,要遵循生命的基本规律,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
你说1万步也好,6000步也好,这个争论本身就有问题。其实运动还是要因人而异。如果是年轻人,身体状况好,运动量大,就可以增加运动量,甚至还可以考虑力量型训练。但是如果是老年人,体机能差,只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坚持走步就很好。
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身体机能、提高自身免疫力、预防疾病,同时还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心态。但是运动也讲究方式方法,不是千篇一律的,最好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运动计划,不要盲目运动。
尤其特殊时期,居家运动成为很多人每天的必修课。那我们如何进行居家运动,进行居家运动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情呢?
居家的场地条件往往有限,因此,不建议进行剧烈的运动,尤其是在没有专业健身器材的情况下,更要把握运动的强度。居家运动的目的不是要达到跟户外运动或者专业运动场地运动一样的效果,而是给在家,给没有良好运动条件的人一个运动的补充。
另外,居家运动的人多是没有运动习惯的,要避免突然高强度的运动,后者不但可能引发很多运动的风险,而且也会突然增加心血管的负荷,增加患病的风险。
此外,运动时也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运动,空腹、饭后都不宜进行运动。
合理的运动,会让人在运动后感觉舒服,不疲劳,不会造成过度疲劳或者气喘,不影响一天的工作、生活。如果运动后,感到疲劳、劳累、那就是运动过量了。
如果以运动时心率作为标准的话,可用以下公式计算:60岁以下的人运动时心率=180-年龄(±10);60岁以上的人:运动时心率=170-年龄(±10)。如果在运动后感觉不适、疲倦或运动后15分钟心率仍未恢复到安静状态,即为运动量偏大,应及时加以调整。
此外,运动方式也要按照人群特征或是身体情况来选择,儿童和老年人最好不要做激烈的运动,可以适量地进行些有氧运动,比如屋内快走、瑜伽等;如果有身体疾病,或者怀有身孕,也需要适量的运动,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地进行运动和锻炼。
居家运动,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进行,比如跳绳、原地高抬腿、空中自行车、俯卧撑、深蹲、平板撑等,也可以上网寻找健身操视频进行锻炼。另外,现在还有很多运动APP,可以在上面下载相关课程,而且可以跟随教练来做,这样运动起来也更科学,而且容易坚持下去。
现在科技的发展也给居家运动带来了多种可能,尤其是体态感应器和电视游戏的结合,更是给了很多人居家运动更好的选择。把运动和游戏进行结合,不但能让人更好地融入到运动的状态,而且游戏里的激励和反馈也给了运动更多的乐趣。
1. 运动之前以前要先热身
如果直接进入运动主题,我们的肌肉很容易拉伤的,而且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在家里运动之前,可以先压压腿,甩甩手,使肌肉放松一下,然后慢慢进入锻炼,可以带来更好的锻炼效果。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外出锻炼,运动前热身都很重要。
2. 选择宽敞的地方
这样能避免磕碰,尤其是再做一些幅度较大的运动时,宽敞的地方也更容易施展开。老年人在运动之前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区域,而且地面不宜过滑,避免摔倒。
3. 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
如果是年轻人,运动强度高一些,运动量大一些都没问题,但如果是老年人、儿童或者孕妇就要适当地运动,并且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合理的运动计划。
4. 注意运动后的恢复
运动完之后,要关注身体的变化,尤其是出现疲劳、疼痛等情况,就要适当减少运动的强度或者适当休息。此外,运动后也不建议马上喝冰水或者冷饮,尤其是夏天,应该呼吸和心跳和恢复正常后,补充水分。有身体疾病和特殊阶段的人群最好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合理规划自己的运动。
作者 | 严丽 宣武医院 康复科
冬季,天气转冷,加上各地疫情也偶有反复,如何增强自身免疫力,成了许多人关心的话题。
大街小巷的疫情防控宣传标语中,经常会出现「运动增强免疫力」这样的字眼。那么,运动对我们的免疫力到底会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我们的免疫力。
众所周知,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异物(病毒、细菌等),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是人体识别和排除「异己」的生理反应。
我们身体的免疫力主要由免疫细胞(B 细胞、T 细胞、吞噬细胞)、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补体)等组成。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无处不存在着病原微生物,然而我们机体的免疫力通常都是处在正常范围内的,因此足以抵抗一般的病原体侵袭。
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是会被病原微生物感染,从而患上普通感冒、流感甚至乙肝、结核呢?
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处于免疫力较低下的状态,使得病原体有了可乘之机,从而能够突破我们的防御线,引发感染。要想有效防未病,我们就要采取措施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减少免疫力降低的情况。
在我们的正常认知中,运动显然是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然而诸多研究发现运动员在比赛后更容易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因此,科学家提出了训练强度与感染风险之间的「J 型曲线(J-shaped)」关系。
从 J 曲线可以明确的看出,相比于久坐不动,中等强度的锻炼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但是高强度/长时间锻炼则会降低机体抵抗力,从而增强感染的风险。
1. 疫情当前,外出仍需佩戴口罩,众多运动场所也尚未开放,因此我们应多坚持居家锻炼,避免户外或健身房锻炼。
2. 无论是已经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还是尚未开始体育锻炼的朋友,都要留意体育锻炼后的短暂性免疫功能低下。选择适量、适度的科学锻炼方式,尽量避免长时间高强度训练。
3. 坚持有规律的每日持续运动锻炼,每周锻炼次数在 3-5 次。
4. 训练量要循序渐进,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模式。幼儿主要是加强身体活动与户外活动,青壮年则可以选择符合自己需求(增强体能、减脂、塑形、增加柔韧性)的体育锻炼,老年人则应注意适当减少运动量。
当然,除了我们已经阐述的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外,免疫力的增强还需依靠以下几个方面:
1 健康饮食,均衡营养
一个强大的免疫系统必然需要充足的营养供给,多吃蔬菜水果、谷类作物,补充优质蛋白都有助于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
2 规律作息,健康心态
研究表明,无论是低于 6-7 小时或是多于 9 小时的每日睡眠时间均会增加机体患病几率,不规律的作息会导致生理疲劳从而给免疫系统带来负面影响,而心理压力则会导致心理疲劳从而降低免疫力,因此学会自我减压也是增强免疫力的良方。
3 拒绝烟酒,健康生活
吸烟与酗酒都会增加许多疾病的患病概率,同时也会降低机体的免疫能力,因此拒绝不良习惯也是提高机体免疫力的重要手段。
增强免疫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运动锻炼的效果也绝非朝夕可见,但是坚持体育锻炼却能让我们获益终生。因此尽管疫情当前,我们也应该合理开展体育锻炼。全民健身,也是全民抗疫!
平时普通人运动,可能会由于训练水平不够,身体素质差,动作不正确,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运动前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缺乏适应环境的训练,以及教学、竞赛工作组织不当等原因导致损伤。运动损伤中急性多于慢性,急性损伤治疗不当或过早参加训练等原因可转化为慢性损伤。平时运动应注意预防损伤。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运动系统的劳损,大多由于长期局部负荷过大所致。为了减少这些损伤,教师、教练员应严格遵守运动训练原则,根据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训练水平和各项运动项目的特点,个别对待,循序渐进,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准备活动要充分
不少运动伤是由于准备活动不足造成的,特别是在这种天气转凉的阶段,在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十分必要。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肌肉中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提高肌肉的力量、弹性和灵活性,同时地可以提高关节韧带的机能,使关节腔内的滑液增多,防止运动时的肌肉和韧带的损伤。
量力而行
循序渐进地安排训练的内容和强度。如果你是不经常运动(因沉迷于学习)的童鞋,千万不能一上场就立刻进行高强度的运动, 因为这时你的肌肉和关节因长期没有进行活动而十分脆弱更易发生运动损伤。
防止局部负担过重
训练中运动量过分集中,会造成机体局部负担且过重而引起运动伤。例如,膝关节半蹲起跳动作过多,易引起髌骨损伤。因此,在训练中应避免单调片面的训练方法,可以学习身体多个部位的不同锻炼方法。
运动损伤如何急救
冷敷法:可使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充血,降低组织温度,抑制神经感觉,从而止血、止痛、减轻局部肿胀。常用于闭合性组织损伤。
抬高伤肢法:抬高伤肢,可使伤肢血压降低,血流量减少,以达到减少出血作用。
压迫法:可以用手指直接敷上消毒纱巾压出血部位,或用指腹压出血动脉近心端搏动的血管处,如能压在相应的骨头上更好,以阻断血液,达到止血目的。
口对口人工呼吸法:使患者仰卧、头部后仰、托起下颌、捏住患者鼻孔,压住食道管,防止空气吹入胃中,急救者深吸一口气,两口相对,将大口气吹入患者口中,吹气后将捏住鼻子的手放开,如此反复进行。吹气频率每分钟约16-18次,直到患者自主恢复呼吸为止。
胸外心脏按压"使伤者仰卧,急救者两手上下重叠,将掌根置于患者的胸骨中、下三分之一处,借助于体重和肩臂力量,均匀而有节奏地向下施压,将胸壁下压3-4cm,然后迅速地将手松开,胸壁自然弹回,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以60-80次的节律进行,直到恢复心脏跳动为止。
对于运动与免疫力之间的关系有大量的研究,长时间的中等强度运动,可使免疫细胞分布更加广泛,功能也能持续提高。而长时间的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免疫力在运动后明显下降,恢复缓慢。这可能也是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职业运动员感染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规律地坚持至少3个月以上的运动锻炼,会使基础的免疫力水平逐步升高,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持久的免疫力。这种运动对免疫力的提升具有不可储存性,即长时间不运动,这种健康收益会逐步消失。
最佳的提高身体免疫力的运动锻炼是每次30~45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每周5次左右,长期坚持四周以上。
如何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
首先要明确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的概念,运动者主观感觉呼吸、心跳明显加快,可以说话但是不能唱歌,微微出汗。这时的运动强度基本上达到中等强度了。也可以通过心率判断是否达到中等强度,简单算法:心率在(170-年龄)±(10~20)次内。只有达到中等强度,呼吸和血液循环加快,代谢增加,才能够调动身体各方面的机能,促进细胞、组织、器官和身体各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力。如果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达不到,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都无法获得好的健康收益。下面来介绍几种适合广大居民的、疫情期间也可以做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疫情期间如何运动?
户外非群体性运动
1.慢跑:有很多人无法坚持连续慢跑30分钟,怎么办?推荐先进行走跑结合的锻炼,跑一会儿走一会儿,然后继续跑,不要跑太快,慢慢跑。体能逐步提高了,再进行持续慢跑30~45分钟的训练。
跑步太累了,可以用健步走代替慢跑吗?对于大部分健康成年人来说,健步走很难达到中等强度,心率和呼吸增加不会太明显,运动锻炼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能跑还是比健步走的效果更好。
2.骑车:骑行速度稍快,达到呼吸心跳明显加快的程度也是非常不错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骑行锻炼特别适合肥胖人群,对于膝关节压力小了许多。骑行戴口罩还可以避免路上的空气污染。可以采用间歇锻炼的方法提高骑行锻炼的效果,即快速骑一会儿,慢骑喘口气,然后再快速骑一会儿,快慢交替进行。骑行时一定要佩戴头盔。
室内运动
一类是用健身器械,常见的有:动感单车、划船机和椭圆机等,都是非常不错的家庭有氧运动器械。
另一类是徒手或小器械进行的健身锻炼,利用自身体重达到锻炼大肌肉群,提高呼吸、心率的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饮食上,我们可以吃到天南地北的食物,在穿着上,不管是夏季还是冬季,我们都不会缺少衣物。
在吃得营养,穿得暖和的前提下,我们的身体理应越变越好。但现实却是国民的身体素质普遍比以前差了许多,这是为什么呢?
除了生态环境逐渐变恶劣之外,不经常运动也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意识到这点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锻炼身体的行列中。
其中最受大家欢迎的两种运动就是俯卧撑和跑步。那么这两项运动相对比,哪一种的健身效果会更好呢?
每天坚持做俯卧撑的人,和每天坚持跑步的人,哪个健身效果更好?
当我们在做俯卧撑的时候,虽然主要锻炼的手臂和腹部的肌肉,但是这并不表示我们在做这项运动的时候只用到了这两个部位的肌肉。在撑起和卧下的过程中,几乎全身的肌肉都参与了。
所以长期做俯卧撑的人,不仅拥有结实的手臂和紧实的腹部,身体的其它部位肌肉也间接得到了锻炼。而且经常做这项运动,可以有效增粗我们的肌肉纤维,减缓人体衰老的速度。
跑步是我们经常做的一项有氧运动。每天到户外去跑一跑,不仅可以改善骨质疏松的症状,还能加快人体代谢的速度,改善血液循环。
和俯卧撑相比,跑步也能锻炼我们身上的肌肉,让我们拥有迷人的曲线。但是它更能给我们身体带来功能性的改变。所以跑步的锻炼效果要比俯卧撑好。
除了上面我们所说的这两种运动项目之外,还有什么运动值得推荐给大家呢?
游泳
虽然我们是生活在陆地上的生物,但是在水中做运动会让我们得到更好的健身效果。当我们在水中游动时,需要同时克服水和空气的阻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不断燃烧脂肪来给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
游泳的时候,我们不仅需要借助四肢的力量,还需要腹部和背部肌肉的协作。这样一来,全身的肌肉和神经都得到了锻炼,所以长期游泳的人身材都比较匀称。
跳绳
虽然小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在放学以后叫上小伙伴一起跳绳。但那时我们只是将这项运动当成了游戏。但是现在看来跳绳的确是一项很不错的运动。
在跳动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锻炼了手臂肌肉,还增强了四肢的协调性。长期坚持跳绳的人,不仅肌肉更强壮,活动也更灵活。在跳起和落下的过程中,我们也不知不觉释放了压力。
总的来说,跑步的健身效果要比俯卧撑好。但是我们在选择运动项目的时候,也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如果我们的脚踝和膝盖曾经受过伤,那么我们就应该选择运动强度较低的俯卧撑。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对这两个部位造成二次伤害。除了上面所说的这两项运动之外,游泳和跳绳都是不错的健身项目。如果你想让自己越变越健硕,现在就赶紧动起来吧!
运动对身体健康有益相信大家都不会否认,但是在这么多的运动项目中,哪一项运动对身体健康最有利呢?近日发表在国外权威期刊的一篇论文给出了答案,该研究涉及120万人,分析了不同的运动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挥拍运动对身体健康最有利,挥拍运动可有效降低47%的全因死亡率。挥拍运动主要有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等,这些运动能够使脑部、眼部乃至四肢均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为何挥拍运动对身体健康最有利?
1. 锻炼脑力
羽毛球、网球和乒乓球等的运动项目均是奥运体育竞技项目,除了身体竞技之外,还需要大脑思考如何运用战术去战胜对手,所以对脑部也是一种锻炼,脑部常锻炼可以保持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反应能力和记忆力,对老年人还能够预防老年痴呆症。
2. 锻炼四肢
挥拍运动除了需要上肢紧握球拍,运动时不断作挥拍动作以外,还需要下肢不停地向球的落点方向移动,这样就使四肢得到充分锻炼,能增强四肢肌肉和力量,维持四肢的协调性。
3. 锻炼眼力
挥拍运动在运动时还需要眼睛紧紧盯住对手的挥拍动作和球的飞行方向,由于球是高速飞行的,通过长久的锻炼可加速眼部血液循环,使眼力得到提高。
4. 锻炼心肺功能
其实运动都能锻炼心肺功能,这是运动最大的好处。运动时呼吸会加深加快,从而可提高肺活量。而且运动会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促进血液循环,通过出汗等可加快新陈代谢,加快毒素的排出,所以可锻炼心肺功能。
如何有效进行运动?
其实运动均能对身体健康有利,挥拍运动也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所以应尽可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每次运动时间应根据自身的心肺功能,肢体承受限度去调整,避免运动过度,因运动过度反而容易受伤。老年人应尽量避免过于剧烈的运动方式,可选择较慢的有氧运动如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太极拳等。
结语
俗话说得好“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贵在坚持,才能发挥运动对身体健康最大的益处,所以无论工作生活多繁忙,建议都要抽出时间进行运动。当然,各个年龄段所选择的运动方式其实并不是绝对的,应该根据自己身体状况来决定选择最合适的运动。正所谓,合适的运动就是最好的运动。此外,不管选择什么运动方式,都要控制好运动量和运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