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患者是一位36岁的小伙子,平素身体健康,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不吸烟不喝酒,没有不良嗜好,有跑步等锻炼的好习惯,这个年龄没有肥胖,身体管理很不错。按理说这正是年富力强、建功立业的好时光。但因为这次的突发事件在鬼门关走了一圈,真的,一点都不夸张。
小伙子前天夜跑期间突然出现胸闷、心悸,赶紧停下来休息,十多分钟后明显好转,就回家了。到家后洗澡过程中再次出现心悸,而且伴有反复呕吐,急忙让家人开车送来我们医院急诊。急诊测血压75/40mmHg,心率180-220次/分钟,马上进入重症监护室,行心电图检查如下:
作为对比大家看一份大致正常的心电图:
相信即使不是学医的,也能感受到强烈的对比,正常的心电图看着还蛮清爽的,心率大约60-100次/分,也很规律,上面这份心电图看起来就眼晕,心率大约200次/分,其实也挺规律的。但是这是一份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室速,是导致晕厥或者猝死的常见心律失常,被称为恶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健康人也很容易出现,比如偶发室早(室性早搏),房早(房性早搏),右束支传导阻滞等,这些有可能体检心电图的时候就可能碰到,但是一般不需要处理。还有一部分心律失常,比如房颤(下图),频发早搏,室上速等,虽然也有一部分很严重,但是大多数可以用药物控制,或者做射频消融,一般不致命。像室速、预激综合征、病窦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窦停、III°传导阻滞等发生晕厥或者猝死的风险非常高。
房颤,不过这个病人可能有高危血管病变
患者来到急诊以后,有两种可选的治疗方式,一是使用药物转复,比如胺碘酮,但是患者血压低,有一定的风险;二是选择直流同步电复律(没错,就是电视上看到的抢救用的电击),电复律其实还是挺安全的,但是不到危急时刻病人不容易接受,清醒的人容易产生心理阴影。而且对于室速,有时候机器不能识别,同步电复律可能不放电,就需要非同步电除颤,就有一定的风险。
这里解释一下同步电复律和非同步电除颤有什么区别,一般对于房颤、室速、室上速等快速性心律失常,因为还有节律,选择心脏不应期放电,更安全,但是对于室颤、室扑、某些室速,机器不能识别R波,所以都用非同步电除颤。
这个患者来的时候血压低,就是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理论上可以直接同步电复律,但是患者当时不同意,而且经过补充电解质补液高压很快恢复到85-90mmHg,理论上可以耐受药物,给予胺碘酮150mg缓慢静推,大约20分钟后转复为窦性心律。化验出来以后都问题不大。
TNI轻度升高一点
血糖轻度升高,可能和应激有关系
稍微有点碱中毒
血常规正常
患者目前心率恢复正常,下一步该怎么办?这个小伙子有很高的猝死风险,因此下一步一是需要安装ICD(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它具有支持性起搏、抗心动过速起搏、低能量电转复(复律)、高能量电除颤等几大作用。前段时间在欧洲杯丹麦队的首场比赛中,埃里克森因为心脏骤停倒地,后来就安装了ICD,以应对今后有可能再度发生的心脏问题。当然还需要用一些药物来减少复发风险。ICD对应的AED(体外自动除颤器)大家可能更熟悉,好多公共场所现在都备有AED,如果有突发猝死的患者,大家一定大胆的用,这东西也叫作傻瓜除颤器,按语音提示做就行。
接下来还要找一下患者发生室速的原因,看看能不能祛除。常见的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有三大类心血管阻塞(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变(爆发性心肌炎、心肌病),致死性心律失常,当然前面两种病变也往往是恶性心律失常的原因,还有各种遗传性离子通道病也是常见的恶性心律失常原因,这也是猝死容易有家族史的原因。比如brugada综合征,引起的猝死占所有猝死人群的4-12%。打个比方这个就相当于一间房子的管路问题、墙壁问题、电路问题。对于他恢复后的心电图表现,不考虑血管问题,所以下一步主要是查心脏彩超、心肌核磁、电生理检查等。等他的所有检查都出来以后咱们看看能不能明确诊断。
现在的医疗技术确实很发达了,ICD可以预防猝死,现在还有植入性holter,可以把动态心电图放在体内长期监测心电变化,便于找到心源性因素引起的不明原因晕厥,不像咱们做的普通holter,只能监测24小时,往往发现不了潜在的心律失常。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后智能可穿戴设备估计也能做到,只要足够小、足够方便,就可以在体表长期监测心电活动。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很多人会忽视心律失常,其实这种病症对身体也有一定的伤害,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得到治疗,对身体健康会产生影响,所以,我们要引起重视,有些朋友可能还不清楚心律失常的症状,今天就来详细讲解一下。
心慌
当出现心率失常的时候,人们会感觉心慌,有些人在感到饥饿的时候也会出现心慌的情况,这两种情况比较相似,同时还会伴随浑身乏力的现象。如果频繁出现心慌心悸,要及时去医院检查一下,以免耽误治疗。
情绪失控
有些朋友出现心律失常,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即使是脾气比较好的人,也很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的现象,这些都是心率不稳定导致的。当心脏跳动频率出现异常时,较容易出现恐惧感,情绪波动会更大,所以,当我们出现这种症状的时候,要及时前往医院检查身体。
胸闷
心律失常最明显的症状是胸闷,因为频繁出现心律失常,对心脏和肺部的压力会增大,所以就会出现胸闷的情况,有些人还会出现呼吸困难。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否则严重时可能会出现晕厥的情况,会危及生命。
3种人,较容易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
心脏疾病患者
如果患有心脏疾病,发生心律失常的机率较高。并且一些经常心律失常的患者大多存在心脏疾病。例如,如果血压持续升高,很容易导致冠心病,心梗等疾病,会增加患心律失常的风险,最起码要比正常人的风险大。
熬夜的人
相信有很多人没有早睡过了,可能是因为熬夜赶工作进度,也可能是熬夜玩手机,长期如此对身体损伤很大,会加重心脏负担,也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容易引起心律失常。还有些人喜欢喝浓茶,咖啡,这些饮品会让心脏过度兴奋,会出现心脏早搏的现象,也很容易患上心律失常。
老年人
老年人的身体衰老,身体的一些功能会下降,会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造成心律失常。很多老人都患有这些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身体会受到这些疾病的影响,容易引起心脏供血不足,也更容易引起心律失常,所以,在平时要注意按时吃药,护理好身体。
另外,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较低,在食用一些药物时,会给更容易出现副作用,使身体出现不适,造成心率失常。
尤其是在夏季,是心律失常患者最难熬的季节,因为夏季炎热,稍微运动一下就会大量出汗,血液比较黏稠,很容易加重心律失常的症状,频发出现心律失常。并且在夏季很容易使人烦躁,出现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给心脏造成负担,也会使心律失常高发。
所以在夏季,心律失常患者要尤其注意,要学会护理心律失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降温解暑,比如:
饮食消暑
在夏季尽量多吃一些粥类食物,也可以适量喝一些绿豆汤,这些不仅能补充体内所需的水分,还有消暑的作用。
避免剧烈运动
夏季天气炎热,对于正常人来说,剧烈运动过后也会加重心脏负担,更别说心律失常患者了,对心脏造成的负担会更大。当心脏难以承受时,会加重心律失常的现象,也可能会引起心力衰竭。
因此,在夏季最好不要进行剧烈运动,选择散步,打太极拳这些平稳的运动,也能起到降温消暑的效果,并且也能够强身健体。
穿宽松衣服
心率失常患者在夏季尽量穿宽松,浅色的衣服,这种衣服有利于散热,会缓解燥热的情况。不容易出汗的人可以选择棉质的衣服,如果爱出汗,可以选择合成纤维的衣服。
控制情绪
心律失常患者要保持乐观的心态,遇到事情时不要急躁,要一步一步慢慢来,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要牢记避免情绪激动,或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近年来,随着“马拉松热”的兴起,可谓是全民参与其中,不管男女老少,全民参与跑步的热情异常高涨,但随之而来引发的猝死事件也层出不穷。据统计,近三年来,在国内马拉松赛事中已有14人发生猝死,这些参赛者均是在跑步中出现心脏骤停,从而导致心源性猝死,经现场抢救无效而死亡的。
那么,什么样的人群容易诱发心源性猝死呢?
以下人群要特别注意:家族成员中有心脏病史的,有长期吸烟习惯的,或者平时很少参加锻炼,突然来报名参赛的,以及有高血压病史的,这些都是运动猝死的危险因素。所以,有必要在赛前做运动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
跑步是一种简而易行的锻炼方式,长期坚持跑步对人们的健康有许多的益处,它不仅可以提高睡眠质量、肺活量及心脏活力,还能降低乳腺癌、白内障、胃癌、抑郁症、严重心脏病发作等疾病的风险,还有研究表明跑步可以增加最多三年的寿命。适量的跑步有益身心健康,但是过度的跑步会引发各种运动伤害,甚至引起死亡。
除了会引发心脏病之外,不当的运动还会对身体造成哪些伤害呢?
1、大量出汗容易引起脱水,在跑步过程中容易流失大量的汗液。如果流失的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就会造成新陈代谢障碍,严重时就会造成虚脱,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因此,我们在跑步的过程中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一定要及时的补充水分,这样就可以避免脱水的发生。
2、除了脱水,还应防范低钠血症。随着身体大量的出汗,还会使得体内钠、钾流失过多,之后因为口渴的驱使,一次性喝了太多的水,导致血液中盐浓度降低,这就导致了低钠血症。
低钠血症可能导致诸多问题,轻微的可能造成不舒服、头脑混乱、头痛嗜睡、烦躁不安、肌肉无力、抽筋、恶心和呕吐,严重的还会造成昏迷、惊厥甚至死亡。因此我们要多次少量的喝水,在补水的同时,可以服用盐丸,补充钠、钾等盐分,可以很好地防止低钠血症的出现。
3、跑步,还可能会对关节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跑步是一项有冲击性的运动,对踝关节、膝关节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如果关节出现疼痛而又不加理会,很有可能会造成进一步的伤害,导致永久性的损伤。因此,我们在跑步的过程中,要倾听身体的声音,当身体出现不适时要放慢速度,如果关节出现了疼痛,必须要停下来恢复,甚至放弃比赛,毕竟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总之,我们在追求健康和体验运动快乐的道路上,要清醒地认识到不当的运动所带来的巨大危害。希望广大跑步爱好者们平时能够正确锻炼,比赛时量力而行,让跑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健康而非伤害。
心脏正常激动起源于窦房结,沿着传导系统下传,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依次抵达心房和心室,使心脏收缩和舒张。如果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就会出现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了,研究表明,生活因素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因素,因此,希望大家一定要远离诱发该病的一些生活因素。那么,诱发心律失常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现在让专家为您介绍。
一、烟:烟草中的多种有害物质可直接刺激植物神经,常会引起心律失常。
二、衣服:合成纤维衣服可使一些人出现室性早搏。这可能与机体对合成纤维过敏导致组织胺类物质释放有关,也可能是合成纤维衣服引起皮肤静电干扰,改变体表电位差,从而使心脏电传异常。
三、情绪:喜、怒、哀、乐、惊、恐、悲、这七情的调节失控均可通过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使心脏神经功能及内分泌激素释放失衡,导致心律不齐。
四、体位:据研究,人体在体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除迷走神经张力有变化外,血液动力学也会发生程度不同的改变。有些人的适应力、调节能力差,在由立位到卧位或由卧位到立位时,可出现短暂的心律失常,如立即做心电图检查可见图像有异常改变,但也会很快消失。
五、饮:多饮酒可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肌耗氧量,大量喝咖啡也会导致同样结果。
六、外界的刺激:机体突然受寒、受惊吓、神经系统受刺激,血管突然收缩,血压升高,引起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七、运动:运动时通过降低副交感神经张力,增加交感神经张力,会使心率增快,房室传导改变,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心律失常。
八、吃:有些人在吞咽食物3到6秒钟时可突发心悸、头昏,甚至昏厥,有的出现心动过速、频繁早搏,有的则发生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狼吞虎咽”时症状更明显。吞咽食物引起的心律失常多数可自行消失,但也有反复发作而致死亡的病例。因此吃东西时还是应该细嚼慢咽,这样也有助于消化吸收,对健康有益。
上述内容讲解了诱发心律失常的原因有哪些,大家知道这些病因了吧。总之,为了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希望大家要注意日常生活方面的调理,远离诱发心律失常的生活因素,为心脏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在心内科门诊遇见过这样一患者,来医院时是因为感冒来的医院,并且是在家吃了好几天的感冒药症状不见好转,所以才来的医院。经过医院的检查,医生诊断为是流行性感冒。
这时患者说拿给我取些药我回家吃吧,然而医生会建议患者在医院观察2-3天看看病情控制的进展如何,此时的大部分患者会特别恼怒:他们觉得不就是得了流感吗,还要住院观察,是不是医院想坑我们患患者?
俗话说“不知者无罪”,医生会耐心的告诉患者,有时得流感后可能会引发心肌梗死,为了预防患者出现心肌梗死,所以才让患者住院观察2-3天,确保没有心肌梗死的风险才让患者出院。有些患者听从医生的安排,但是有些患者还是觉得医生在欺骗、恐吓消费者。医生劝说无果,只能让患者自行出院了。
其实,根据最新的呼吸系统的研究发现,流感或者肺炎造成的感染有一定的可能会引起心肌梗死或者中风。其中,发现呼吸道中的流感病毒和肺炎链球菌病毒的感染会诱发心血管疾病。
1、流感病毒感染产生的炎性细胞因子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炎性细胞激活,造成斑块破裂从而堵塞血管,引发心肌梗死。
2、患者突发感染后,炎性因子的释放造成冠状动脉里的血液浓度升高,变得粘稠,导致血液流动速度变慢,从而容易形成冠状动脉血栓,导致血管堵塞引发心肌梗死。
3、感染引起机体的发热、炎症都会造成人 体心跳加快,当心跳超过正常心率时会造成心脏的超负荷运转,导致心脏的严重缺氧,从而影响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引发心肌梗死。
可见,流感不能再认为是单纯的疾病了,所以大家要注重流感的预防与治疗,也要注重心肌梗死的预防。
第一,为了预防肺炎链球菌病毒感染,年纪大的老人可以接种肺炎链球菌多糖疫苗。
第二,对有急性感染的患者,采用服用降脂类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第三,目前还有种治疗方法,就是采用抑制血小板活化的药物对所有急性感染患者进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是不是都有效果目前不确定,需要后期的继续研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
心绞痛(angina pectoris)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心绞痛是心脏缺血反射到身体表面所感觉的疼痛。
心肌梗塞一般指急性心肌梗死。
1.冠心病和心绞痛、心肌梗塞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冠心病分为五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心律失常心衰型、无症状型及猝死型。
由此可见,冠心病包括心绞痛和心肌梗塞。
2.心绞痛和心肌梗塞则是冠心病的不同类型或者是不同阶段!
心绞痛为各种原因导致的冠状动脉狭窄,从而导致狭窄血管所供应的区域缺血从而出现相关症状的综合征。所以,心绞痛为冠状动脉血管狭窄所致。
而心肌梗塞则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血管急性闭塞,从而导致堵塞血管所供应的区域缺血坏死而引起的一系列综合征,所以,心肌梗塞为血管闭塞所致。
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有无心肌的坏死,因为心肌的坏死为不可逆的,心绞痛无心肌坏死,在狭窄缺血后休息、使用药物或者其他方法缺血会很快纠正,往往不发生心肌坏死。
而心肌梗塞则是突发的血管闭塞导致的心肌缺血坏死,其一旦发生坏死,往往是不可逆的,也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一个严重状态。
3.心绞痛和心肌梗塞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心绞痛久了可以出现心肌梗塞;心绞痛是血管狭窄引起的,血管狭窄到一定阶段,其必然结果就是血管的急性闭塞,所以,心绞痛发生发展后,往往出现心肌梗塞。心绞痛的频发,发作时间延长,活动耐量下降等,往往提示可能要发生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后也会出现心绞痛——我们称之为心梗后心绞痛。也是一种常见的心绞痛,心肌梗塞后血管自溶,或者血管侧枝循环建立,即使闭塞血管自溶或者侧枝建立起来后,所供血的对应心肌仍处于缺血状态,活动后仍会出现心肌缺血导致的各种症状,则称之为心肌梗塞后心绞痛。
所以,心绞痛会发生心梗,而心梗也会出现心绞痛,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说起重症肌无力,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病。虽然大家对重症肌无力并不了解,但问他们重症肌无力是不是很严重的疾病,大部分人都会下意思地问答“是”。名为“重症肌无力”,难道这个疾病还不严重吗?其实,这个病并没有大众想象中那么严重。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神经肌肉传递障碍引发,表现为骨骼肌收缩无力,可累及全身任何骨骼肌(眼外肌、咀嚼肌、咽喉肌、面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全身骨骼肌以四肢近端为主。
一般来说,大家听到重症肌无力第一反应都是这个病肯定很严重。其实,这还得看具体的情况。
重症肌无力,真的很严重吗?
其实,大部分重症肌无力并不是重症,重症肌无力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此病可长期甚至终生只累及眼肌,对患者工作生活影响极小。
重症肌无力是否为重症,主要取决于具体类型以及是否得到有效治疗。在医生上,一般将成人重症肌无力分为5个类型。
眼肌型
病变仅仅发生在眼外肌,两年内其他肌群不会受累。
全身型
轻度全身型四肢肌群轻度受累,可伴有眼外肌受累。一般无咀嚼、吞咽和构音障碍,生活能够自理。中度全身型四肢集群中度受累,可伴有眼外肌受累。一般有无咀嚼、吞咽和构音障碍,生活难以自理。
急性重症型
起病急,疾病进展迅速,发病数周或数月内累计咽喉肌或呼吸机,可伴有眼外肌受累,大多数患者生活无法自理。
迟发重症型
起病隐匿,进展缓慢,两年内逐渐进展,累及呼吸肌。
肌萎缩型
起病半年内,可出现骨骼肌萎缩、无力。
重症肌无力是否为“重症”,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重症肌无力是什么类型。当然,发现及不及时,治疗科不科学也十分重要。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重症肌无力治疗效果还是不错的。大部分重症肌无力患者,尤其是早期患者,通过治疗都可以恢复到和正常人一样。若发现患上重症肌无力,请积极配合治疗。
去年,某公司董事长在演讲时突然倒地不起。据悉,该名男子在活动现场致辞时,突发心肌梗塞当场离世,让人唏嘘。
心梗的死亡率极高。有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54万人死于急性心肌梗死。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时,我国心梗患者将达到2300万人,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更严重的临床并发症。
的确,提到心梗,谁能不怕?突发心梗的时候,如果没有及时救治,1-6小时内就会出现猝死。
事实上,一般情况下,如果血管堵塞在20分钟内顺利开通,心肌是可以恢复正常的。但血管堵塞如果超过一小时,部分心肌就会出现不可逆的坏死。
大部分患者在突发心肌梗的时候,因为不够了解这个疾病易慌乱无措,最后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间,因此丧命。
虽然心肌梗来势汹汹,但实际上,约有70%的心肌梗塞病人都有先兆症状。这些关于心梗的“夺命信号”,你千万不要忽略了!
如果左前胸发生压榨性疼痛,与此同时还伴有大汗淋漓的情况,持续5分钟以上还未缓解的话就要怀疑可能是心梗了。
发生心绞痛并持续30分钟以上的,或是65岁以上、有三高病史的冠心病患者在运动后出现心脏疼痛现象,需要即刻就医。
除了胸痛,咽部紧缩也是心梗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突然嗓子眼不舒服,不要觉得多喝水就没事了。
一般来说,过度肥胖、有三高且平时没有腹部不适感的人群,突然出现了严重胃痛和胃部灼烧感,这种时候要格外注意。
出现短时间的牙痛,每次持续时间达3分钟左右,并在一周内反复频繁发作。
如果你在深夜突然毫无理由地感到焦虑,半夜还会突然惊醒,整个人慌张害怕,也有可能是心梗的信号。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些症状,一定要考虑到自己是否患有心梗,不要等到发病了才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事实上,如今很多年轻人也会出现心梗,主要是由一系列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所导致的。
暴饮暴食,或者高油高脂,都会增加人体血管的负担,加速血管老化,容易导致高血压。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控制饮食,七分饱最佳。
抽烟、喝酒也是引发一系列疾病的导火索。烟草中含有2000多种对人体有伤害的物质。
我们最为熟知的尼古丁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从而破坏血管健康。所以,能戒烟戒酒的话就戒了吧,对身体健康总是好的。
此外,平时还要多喝水。血液中的主要成分是水,及时补水有利于维护心血管的健康。
心梗固然可怕,但人若没有预防意识更可怕。平时应多留意自己的身体是否存在异常,切勿让小事引大病。
大家的常识中认为心律失常是因为心脏病引起的,但其实除了器质性心脏病以外,还有很多原因会诱发心律失常。正常人就算没有患上心脏病,也一样可能会出现心律失常的现象。喝咖啡或者浓度过高的茶会诱发心律失常,情绪过于激动也可能会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心内科疾病,情绪可以说是诱发心律失常的最主要的因素,但也不是能够引发心律失常的唯一诱因。患者如果想要治疗好心律失常,首先要了解是什么样的原因引发的心律失常,然后再对症治疗。我们来看看可以引发心律失常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器质性心脏病
大多数的心律失常,都是器质性心脏病引发的。诱发心律失常的器质性心脏病,比如说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二尖瓣脱垂等。其中又以冠心病引发的心律失常最为常见。
2、各种不良刺激
非器质性心脏病引发的心律失常也不少,比如说情绪激动、疲劳、饮酒、喝浓茶和咖啡等不良刺激,都是诱因。另外,电解质紊乱如严重高血钾、低血钾、低血镁等、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贫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颅内压增高、大量失血等,也都是非心脏因素。如果人体受到高温刺激,体温升高一度,心律就会增加每分钟15-20次。
3、病菌感染
各种细菌和病毒感染,也会让患者有心律失常的症状出现,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白喉、流感或肺部感染等急性感染。不过这些病菌感染的心律失常,通常都是一过性的。
4、药物作用
一些不良用药,也是心律失常的诱因。患者在服用药物的时候,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建议,不可以随意加减药物剂量,特别是抗心律失常药物。因为这些药物都有两面性,用得好的话可以有效控制心律失常。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可能加重原有心律失常,甚至诱发出原来没有的新的更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奎尼丁晕厥。
5、各种外科手术或诊断性操作
比如说心导管检查,也是引起一过性心律失常。
6、神经和精神心理因素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也就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比较常见的心律失常诱因,比如说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惊恐或过度兴奋等。
7、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严重失眠或夜间打鼾等也常引发心律失常。
能够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有很多,有一些患者在夜间打鼾也会招来心律失常。另外,吃错药、情绪过于激动、喝了太浓的茶或是咖啡,都有出现心律失常的可能。如果是情绪太激动的患者,经常发生心律失常的话,那么就要尽量学习要让自己冷静下来的方法了。
心肌梗死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它是会让人猝不及防的,最需要紧急处理的事情就是疏通被阻塞的血管,使血液流通,而心导管是其中的一种治疗方法,这项技术是通过针刺的方式通过皮肤进入血管,通过特殊的软管顺着导管,在X光机的透视引导下,到达心脏或血管进行检查和治疗,这与传统手术中开胸的方法不同,需要开胸才能完成。
经皮肤穿刺将周围动脉(股或桡动脉等)沿动脉流向心脏的介入材料,如气球导管或血管支架植入有阻塞的冠状动脉,在阻塞处进行扩张和疏通的心导管治疗技术,于1977年由医生实施了第一个使用改进的气球导管完成的PCI手术,使冠状动脉心脏病患者开始接受植入式心血管手术。
从最初的气囊扩张术(PTCA)发展到40年前,PCI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其中包括金属裸支架(BMS)和药物涂层支架(DES),这些支架能够产生适度的支撑力量,防止斑块剥离,血管弹性回缩和内膜过度增生,以保持血管通畅;目前,正在积极开发的全吸收式生物血管膜架(BVS),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也正在不断发展和创新,这种技术已经成为目前心脏科最常见的治疗方法。
该生物模架于2014年7月正式在台湾上市,在药物释放后,它取下金属材料,可被人体吸收,使其恢复血管的正常弹性,加快血管愈合的能力。可吸收生物模架材料主要有四种:镁材料、乳酸胶酯聚合物材料、聚酐材料、聚碳酸酯材料等,BVS材料可将长期植入金属支架的潜在风险降低到最小,使血管恢复原有弹性。
为何最新的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其主要问题是费用高昂,而且目前还没有健保付款,而且是完全自费(大约12万元),再加上生物支架主体相对金属支架来说比较厚,操作难度大,增加了将支架推入阻塞的难度,此外还需要更精密的影像辅助,这也可能导致病人暴露在更多的X光辐射下。因此在临床施行血管阻塞处有严重钙化,过弯,阻塞处分支过多,血管管径过大,阻塞处过长等情况的患者不宜使用。而跟踪使用生物血管支架患者的研究发现,由于没有金属支架的支持,更容易发生再阻塞。
深夜,救护车呼啸声传来,又一名患者送到了急诊科!
35岁刘先生,因反复胸痛1天加重3小时入院。患者1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痛,位于胸骨中段后方,范围手掌大小,呈压榨样,发作呈持续性5-10分钟可缓解,自己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缓解,此后上述症状反复有发作,2小时前患者再次出现胸痛,性质同前,持续不能缓解,伴有出冷汗,伴活动后气促。于是打120求救。
但到了急诊室,患者已经昏迷,紧急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经全力救治,患者还是没有抢救过来!
详细了解病史后,医生得知得知患者,突发心梗去世的主要原因有:原来患者在四年前就得过第一次心梗,然后医生就给患者安装一枚心脏支架,患者能根据医嘱的要求坚持服药,但患者烟瘾特别大,在做完心脏支架手术后依然保持饭后抽烟的习惯,因为心梗患者最重要的一条危险因素就是吸烟。可以说,饭后吸烟这件事害了刘先生!
吸烟对心梗患者的危害有哪些?为何饭后吸烟更危险?
近年来,我国的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猝死以及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年龄逐渐提前。而中青年心脏猝死和急性心肌梗死年轻化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吸烟,研究显示,吸烟可以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年龄提早10年。我们知道心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心脏就像一辆车的“发动机”,一旦它出现问题,就导致这辆车无法继续行驶。接下来就来看下吸烟对心梗患者的具体危害!
(1)有研究表明,烟草烟雾中的尼古丁可以刺激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从而引起人的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并造成机体对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需求量增加,从而导致人们的心肌供血量下降。在此同时,还会破坏血管正常的内皮细胞,并使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加速。
尼古丁还可能会诱发冠状动脉的急性痉挛,甚至会引起动脉血管的闭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除此之外,吸烟还可能会破坏降脂,稳定斑块以及抗血小板这类药物的疗效,例如减弱阿托伐他汀类或者阿司匹林类型药物的效果。因此对于患有心梗的患者来说,是一定不能抽烟的!
(2)烟草烟雾中的成分除了尼古丁外,还有一种成分是一氧化碳,红细胞长期与一氧化碳接触的话,会导致携氧能力下降,造成人体的红细胞数量增加,从而使血液处在高凝的状态,这样进一步加重血栓形成的风险,更进一步引起急性心梗的发生。
因此很多人在吸烟时发生心梗的状况,是非常危险的。这就要求我们平日生活中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低脂低盐的饮食,还要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及瓜果。这些生活方式上的干预对于心梗患者的症状改善也是至关重要的!
(3)饭后吸烟,对心血管健康危害更大,这是因为饭后,人体血液优先供应胃肠道,心血管的相对比例减少,此时香烟的刺激,很容易诱发血管痉挛,从而使得心脏血液供应不足的矛盾加剧,诱发心肌缺血,从而最终导致急性心梗的发生!
结语
总之,吸烟会加重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想要有效的预防及改善心肌梗死,就需要定期的进行检查,并改善饮食,绝对不可以喝酒、不可以吸烟!心梗能及时做支架,本可以维持心脏健康,但并非一劳永逸,需要术后坚持遵医嘱服药,同时健康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也非常重要!这是本病例给我们的启示。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心脏病的风险似乎无处不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习惯,却可能成为诱发心脏病发作的‘最后一根稻草’。近期,一项发表在权威学术杂志《柳叶刀》上的研究,揭示了十大可能导致心脏病发作的危险因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首先,污染严重的闹市骑车上班最危险。车辆密集的路段会增加心脏病发作危险,主要原因是空气污染。骑车上班者吸入的尾气最多,同时还要耗费体力踩踏自行车,容易引发供血不足。此外,拥堵的交通还会引发血压升高。
其次,用力解大便、大量喝酒或咖啡、心情抑郁、暴饮暴食、性生活纵欲过度、吸食毒品等,都是诱发心脏病发作的危险因素。
吸烟或被动吸烟、吃得太咸、太甜、久坐不动等,也是潜移默化损害心脏的坏习惯。
那么,如何预防心脏病呢?首先,要避免上述危险因素。其次,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心态等。最后,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脏病。
总之,了解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才能远离心脏病的威胁,拥有健康的生活。
心脏骤停是一种紧急医疗状况,其最明显的症状是突然的意识丧失。这种状况通常由心脏病、大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药物过敏或中毒等原因引起。心脏骤停会导致血液无法正常流动,从而迅速危及生命。
心脏骤停的典型表现包括:
当遇到心脏骤停患者时,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拨打急救电话。心肺复苏可以维持部分血液灌注,直到救援到达。
以下是一些预防心脏骤停的方法:
心脏骤停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状况,需要及时处理。了解心脏骤停的症状和预防方法,对于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健身运动成为许多人的日常生活方式。然而,一些人在追求健康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健身运动的科学性,导致运动不当,甚至引发猝死事件。
专家指出,适度运动是保持健康的关键。所谓适度运动,就是指每周消耗2000千卡热量的体育锻炼,例如打2-3小时的乒乓球,或每天累积相当于半小时的活动量,如:下公共汽车后快走15分钟回家,再做20分钟的其他温和体力活动就足够了。
然而,过度运动却往往适得其反。例如,辽足前主帅王洪礼在与朋友打网球时突然倒地不省人事,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专家表示,王洪礼的猝死是因为剧烈运动导致心脏承受压力过大造成的。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过度运动更是危险。相当多的中老年人身体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过度运动不仅不会改善身体状况,反而会给身体带来伤害。因此,中老年人不宜从事疾起疾停、奔跑、跳跃过多的高强度剧烈运动,应该选择强度相对小一些的有氧运动。
为了预防运动不当引发猝死,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
1. 运动前做好热身,避免运动过程中出现肌肉拉伤等问题。
2. 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
3. 避免在极端天气下进行户外运动。
4. 运动时注意心率,避免过度运动。
5. 如有不适,立即停止运动并寻求专业帮助。
冠心病,这一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便是胸痛,然而,并非所有冠心病患者都会出现胸痛。根据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副主任医师闫炀介绍,部分冠心病患者可能完全没有心绞痛的表现。
临床上,医生更倾向于有症状的患者,因为这类患者会及时就医,对自身健康更加重视。然而,对于无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其风险程度往往更高。这些患者可能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忽视了对疾病的预防,一旦发病,可能以心肌梗死或猝死等严重症状就医,此时治疗效果往往不佳。
因此,对于无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尤其是高危人群,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早发现并处理疾病,才能有效预防疾病发作,提高患者预后。
除了胸痛外,冠心病还可能表现为心悸、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对于这些症状,患者应保持警惕,及时就医。此外,冠心病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
2.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3. 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按时服药。
4.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5. 关注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总之,冠心病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胸痛,无症状的患者风险更高。关注心血管健康,预防疾病发作,才能保障自身健康。
众所周知,咳嗽是人体在呼吸道感染或有异物侵入时自然产生的一种生理反应。然而,对于老年心血管病人来说,咳嗽却是一种重要的自救方法。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为何咳嗽会成为老年心血管病人的“贴身救星”。
医学研究表明,主动、有效、发自肺腑的咳嗽,确实是一种有效的心脏意外和晕厥的自救术。在美国,许多大医院的心脏病监护病房都会对病人进行咳嗽自救训练,以便在心脏发生意外时,作为一种应急的自救手段。
对于老年心血管病人来说,心脏猝死是常见的意外。其中,50%至70%的心脏猝死源于心脏意外,而其中半数以上是在发病后半小时内死亡。此时,咳嗽可以迅速、有效、简便地起到“心脏复苏”的作用,为后续的抢救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
老年心血管病人由于心血管调节和顺应性较差,在卧床或蹲厕起身时,容易因血压调节“不到位”而引起体位性低血压,进而诱发脑缺血和晕厥。此时,用力咳嗽可以帮助挤压肺循环,使血液流入心脏,并通过“震撼”使心脏加快收缩,从而提高血压,预防晕厥和跌倒。
心脏猝死多发生在心脏生物电活动紊乱,引发致命的心律失常或心脏停跳时。此时,病人往往无力或来不及呼救。此时,大声咳嗽可以产生75焦耳的动力能量,这些能量可以转化为生物电,为濒死的心脏提供一次像“除颤”那样的复苏机会,其效果与胸外心脏捶击复苏术相似。
尽管濒死的心脏看似无力,但研究表明,在心脏停跳前,人们通常有几分钟的清醒时间。只要保持冷静,强烈的求生欲望足以让人大声咳嗽。这种自救措施简单易行,是任何现代心脏自救措施难以取代的。
因此,对于老年心血管病人来说,掌握咳嗽自救技巧非常重要。同时,我们也应该了解其他的心脏急救知识,以便在关键时刻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人。
糖尿病患者都知道,血糖控制至关重要。然而,许多患者却忽视了低血糖的危害。事实上,严重的低血糖,如不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导致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低血糖并非血糖越低越好。糖尿病患者需要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过高或过低。夜间低血糖尤为危险,因为患者处于睡眠状态,早期症状不易察觉。
低血糖的症状包括出汗、脸色苍白、心跳加快、饥饿感等。然而,这些症状也可能与其他疾病混淆,因此,及时监测血糖至关重要。
低血糖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胰岛素使用不当、口服降糖药使用不当、饮食不规律、运动量过大等。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以及饮酒者更容易发生低血糖。
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应立即采取措施。首先,测量血糖确认是否为低血糖。然后,立即饮用糖水或含糖饮料,并等待15分钟再次测量血糖。如果血糖仍低,应再次进食,并寻求医生帮助。
预防低血糖的关键在于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和正确用药。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及时发现并处理低血糖。
近期,一名年仅19岁的男孩在网吧连续熬夜玩游戏,最终因疲劳过度导致心肌衰竭而猝死,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这起悲剧再次提醒我们,过度沉迷网络、熬夜打游戏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时间熬夜、过度劳累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长期熬夜会导致生物钟紊乱,影响睡眠质量,进而影响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此外,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玩游戏,还会导致颈椎、腰椎、手腕等部位的过度疲劳,引发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腱鞘炎等疾病。
为了预防类似悲剧的发生,我们应提高对青少年健康问题的重视。家长和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青少年自身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过度沉迷网络。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青少年远离过度疲劳:
1.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2. 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3. 避免长时间连续玩游戏,适当休息。
4.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营养均衡。
5. 积极参加户外活动,接触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