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营养与健康密切相关。合理的营养摄入能促进健康,并成为防治疾病的手段,而不正确的营养搭配则有可能引发一些疾病。对于常年参加训练的高水平运动员来说尤其如此。
膳食的质量、摄取量,对运动能力有很大影响。而营养补给方法则是根据运动员对营养素的需求而制定的,可以提高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消除疲劳、改善功能状态、促进运动能力提高。
什么是运动营养
运动营养是指人体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特点从外界摄取各种营养元素,以满足由于运动而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
由于运动训练是一项复杂而科学的系统工程,疲劳与恢复是决定训练成效的两个基本因素。合理膳食有助于提高运动能力和促进运动后机体的恢复,对运动员的机能状态、体力适应、运动后机体的恢复和伤病防治均有良好的效果。
并且,合理膳食可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或减轻其程度,有利于解决运动训练中的一些特殊医学问题(不同体育项目、不同环境、不同年龄期的特殊医学要求),减少运动性创伤的发生。
糖与运动能力
糖是运动员的重要能量来源,它具有容易消化吸收、分解快,产热快的特点,特别在无氧代谢为主的无氧耐力训练中,机体常处于氧债状态下,以ATP水解和糖酵解供能为主,糖代谢比例较高。所以补充糖可促进运动员无氧耐力水平的提高。
水与运动能力
无氧耐力训练时,运动员的呼吸频率增快,通气量明显增大,直接导致水分蒸发加快,所以要适当补充水分,提高运动能力。体液丢失不仅容易造成血容量减少,使血液浓缩,不利于氧和其它营养物质的运输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及废物的排出,而且也严重影响了人的正常生理功能。
无机盐与矿物质
运动后糖原合成,血钾浓度很快下降,导致糖的利用受限,直接影响了体内ATP合成和氧化磷酸化过程。所以训练前或后可以适当补充一些钾含量高的食物,例如:香蕉、柑橘、菠菜、蘑菇、瘦牛肉和鱼等。
维生素与运动
维生素在人体内大多数是组成辅酶的成份,具有调节生理生化过程、参与产能反应、红细胞合成、细胞呼吸及氧化还原反应等作用。运动时体内物质代谢过程的加强使运动员的维生素需要量增加。特别是在进行大强度无氧耐力训练时,如果没能适当增加维生素摄入量,则容易发生维生素缺乏症。
营养的合理供给是运动员健康和运动能力的保证,也是影响身体素质和成份的一个关键因素。营养与运动员的训练,机能状态,体力适应,体能恢复以及运动性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非运动员的我们,也可以从这些专业知识中找到营养合理补充的关键要素,运用起来,拥有更好的健康状态。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凡是稍微了解过健身领域的人,基本都听过一个词:“核心”。
像“健身得先练核心”、“这哥们核心太强了”……类似的话大家应该都听过。
那么,“核心”到底是指什么?它在整个人体中起到什么作用?又该如何正确地训练呢?
今天,就让Dr.京来化身健身达人,为大家指点迷津吧~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核心”似乎和腹肌是同义词。一说起“练核心”,就是做卷腹、仰卧起坐之类。
但其实不是。准确地说,核心包含了腹肌——
“核心”这个名字,其实是和“四肢”相对,也就是躯干。具体来说,它主要是指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腹部肌群、背部肌群和髋部肌群,一共29块肌肉。它是整个人体的中间环节,环绕着我们的躯干,保护着脊椎的稳定,支撑着我们的体态。
其实,核心训练最早应用在医学康复领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都把力量训练的重点放在四肢上,而忽视了对躯干部位肌肉力量的训练。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欧美地区的一些体能训练专家逐渐意识到了躯干肌群的重要作用,也才引起了人们对核心训练的重视。
那么,核心肌群,对人体到底有多重要?
虽然它在很多运动中都不是发力源,但却对我们四肢的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同时,它也对我们的体态,以及运动时的身体姿势起着稳定支持作用,维系着我们躯干的稳定。
比如跑步。跑步是一个需要四肢协调配合的运动,双臂摆动、双腿迈步,推动我们腾空向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核心肌群就协调、稳定着我们的身体,才使得一系列发力动作得以完成。
其实,核心就类似于武侠小说中的“内力”,在我们的整个身体中,起着类似定海神针的作用。
而如果核心力量不足的话,体育锻炼时很多动作就会受限,平时的体态也会受到影响,容易含胸驼背,久坐久站之后也常常会腰酸背痛。
所以,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核心”在我们的整个身体健康里,也是处在核心的位置。
科学的研究已经证明:良好的一核心力量,可以让我们整个的机体功能变得更为协调,这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运动中受伤事故的发生,还可以有效节省体力的耗费。因此,不论是为了一个挺拔优美的身材体态,还是提高身体的控制、平衡能力,练好核心都是势在必行的。
那么,关于核心锻炼,有哪些有效的锻炼方式呢?
根据目的的不同,核心练习可以分为稳定练习和力量练习。
稳定练习可以促进身体各部位间的协调,方法包括俯卧支撑、桥式支撑、以及两点支撑等。
力量训练要分别针对不同的肌群,分为腹部肌群、背部肌群、侧腹肌群练习几部分——
● 对腹部肌群的练习,可以采用仰卧举腿、仰卧两头起、仰卧蹬自行车等;
● 背部肌群方面,可以做俯卧背起、俯卧两头起、四点支撑挺腹等;
● 侧腹肌群练习则可以做侧腹顶髋、仰卧躯干侧屈、负重侧屈等。
可以看到,这些练习的共同点是“克服自身重量”,它们比较适用于初级练习者。
而如果有一定基础的话,则可以借助一些器具(如瑞士球、平衡板等)来进行更加多样化的练习,或是普拉提、悬吊训练法等。
值得注意的是,核心区域的力量并不能替代其他部位的力量,二者应该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
总而言之,无论是对于普通人还是健身族,拥有良好的核心力量,对于个人的健康和形象都是很有好处的。
不久前,刘畊宏女孩可以说是火遍了大江南北。“今天你做刘耕宏女孩了吗?”,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日常询问中。
实际上,不仅是刘畊宏女孩,随着刘畊宏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男孩也加入了健身大军。健康的身体,优美或壮硕的身材,在如今越来越被人渴望。
但是健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实际上健身过程中有着很多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想要运动增肌,也并非只是简单锻炼就能够达成目标的。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拥有专业的教练,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刘畊宏一样拥有丰富的健身知识,因此在这里,Dr.京为大家提供一份新鲜出炉的运动增肌必备指南,拿走不谢!
想要增肌,饮食是重中之重。
很多人认为,健身就要严格控制自己的食量,不能吃太多,所以每天精打细算地控制着碳水食物的摄入,但这样坚持下去,往往就会发现自己的肌肉怎么还没有长出来?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基础知识——我们的肌肉生长需要充足的能量。
根据计算,我们如果想要增加1磅的肌肉,身体就需要额外摄入2500千卡左右的热量。
而健身运动这个过程本身又消耗着大量热量,如果补充的热量小于消耗的热量,肌肉自然无法生长。
因此,想要增肌,首先就要保证自己能够补充充足的能量。
如果你的体重是60千克左右,想要让身体增加1磅肌肉,每天要摄入的食物,需要至少含有3000千卡左右的热量。
其次,增肌饮食,不能够单纯地补充蛋白质,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是补充能量的最佳选择。
摄入蛋白质要尽量选择优质蛋白,并且不要过多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反而会增加肝脏、肾脏的负担,引起钙质流失等一些副作用。
想要增肌,蛋白质摄入量应当满足1.6~2.0克/公斤体重/天的标准。
运动增肌并不是一个快速的过程。
在这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中,如果操之过急,很容易对身体造成损害。
不仅是要控制饮食的适量,也要控制运动的适量。
饮食如果过多,不仅有可能造成肥胖,更有可能造成肝肾负担。运动如果过多,更是会对身体造成各方面的损害。
首先便是免疫力。
很多人会疑惑,自己健身后怎么反而更容易感冒了。这是因为运动过量后,身体免疫力会在一定时间内下降,在这个疲劳的阶段,会更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袭。
同时,过度运动容易导致头晕、胸闷、精力下降、食欲下降,整个人反而没有平常精神。如果一次性进行了过于剧烈的运动,甚至会导致扭伤、横纹肌溶解症等疾病,对身体造成危害。
所以,运动增肌要徐徐渐进、适量为准,不能够让自己感到过于疲劳。
想要增肌,慢跑、瑜伽等有氧活动实际上并不会十分有效。
因为肌肉的增加,除了能量和蛋白质的补给,还需要足够的刺激。
暴发型、短时效的无氧运动,对于增肌会更加有效果。
在此为大家推荐一些常见的适合增肌的运动:卧推、双杠臂屈伸、推举、划船、深蹲、硬拉、引体向上,这些运动能够帮助你更快增肌。
至于营养补充剂,使用的前提要首先保证好饮食、锻炼、休息三者的充分满足,否则单纯应用营养补充剂只会毫无效果。
● 蛋白粉:蛋白粉几乎是很多人健身必备的营养补充剂,因为有时候日常饮食无法及时满足充足的蛋白摄入,所以需要含有优质、易吸收蛋白的蛋白粉来提高蛋白质的摄入量,满足肌肉生长的需求。
● 肌酸:很多实验和研究证明了,肌酸能够帮助提高能量代谢率,提高肌肉的力量,并且只要保证每日摄入量不超过5g,以及大量的饮水,长期服用并不会身体造成伤害。
至于BCAA(支链氨基酸)、各种氨基酸以及维生素,只要能够满足蛋白质和日常饮食的充分供给,对于这些额外营养补充剂,其实并没有太多要求。
运动增肌是一个值得我们坚持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无脑锻炼就可以的。
它需要你去学习,需要你去思考。
运用自己的智慧,去了解增肌的原理,去了解运动的选择,去规划自己的饮食、锻炼、休息的平衡,保证营养的充足、运动的适度。
事先做好规划,才能够让自己的增肌计划事半功倍!
说到糖类,我们并不陌生。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就是糖类的一种。你知道吗,小小的糖类其实是我们的力量之源,奥运金牌背后的“功臣”也少不了它!那么,糖类在人体内究竟是如何代谢产能的?它又为什么能为我们提供如此多的能量呢?
第一步:糖酵解
糖类以单糖的形式吸收入体,进而进入细胞。在细胞质基质中,糖类首先进行无氧氧化,转化为丙酮酸,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做糖酵解。细胞内氧气充足时,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行有氧氧化;细胞内氧气不足时,丙酮酸则直接在胞质中转化为乳酸。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剧烈运动时,常常会感到肌肉酸软的原因。
第二步:三羧酸循环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后,经过复杂的反应,转化为乙酰辅酶A,随后参与三羧酸循环,完全氧化为CO2。三羧酸循环开始于草酰乙酸和乙酰辅酶A的缩合,经过8步反应,完成一次循环,重新生成草酰乙酸,乙酰辅酶A则在循环中被彻底氧化,变为CO2。
第三步:氧化磷酸化
在前几步中,都有还原氢生成,还原氢才是氧化供能的关键。还原氢将电子传递给线粒体内膜上的氧化呼吸链,最终传递给氧气,生成H2O,完成氧化的过程;在氧化的过程中,释放电能,最终转化为高能磷酸键中的化学能,完成磷酸化。机体正是通过氧化“偶联”磷酸化的方式,产生能量货币ATP,为我们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糖类产能高,完全氧化1g葡萄糖,可以产生17kJ的热量;糖类的分子结构比脂肪等其他能源物质简单,供能较快;糖类分解产生无毒且易于排出的CO2,较为安全……因此,糖类是人体内的第一能源物质,机体需要能量时,会优先选择糖类,糖类不够时,才会启动其他备用能源。
对于运动员来说,补充糖分尤为重要。能直接利用的糖分布在血液中,血糖充足,运动员才有“力气”;还有一部分糖储存在糖原中,糖原充足,运动员才有足够的体力储备。因此,很多运动员都会在场下吃水果,以补充糖分。其中,香蕉不但方便携带和食用,还易于消化,最重要的是含糖量高,受到广大运动员的欢迎。
奥运举重冠军张湘祥提到,举重运动员临赛前,会通过节食消耗多余的脂肪,还会通过各种物理手段(如穿着不透气的尼龙运动服运动、桑拿等)乃至服用药物脱水,迅速降至规定体重。这时候,补充糖分,就能一定程度上弥补减重后缺失的运动能力。中国举重队就有称重后在后场煮鸡汤面的传统,鸡汤面易于消化而能量较高,是极好的“能量补充剂”。
糖类在人体内经过三步代谢反应,生成CO2和H2O,产生能量。这一过程是人体产能的核心“方程式”,更是运动员的力量和运动能力的来源。同样,对于一般人来说,糖类也不可或缺,有了它,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奥运金牌背后的力量竟是小小的糖!我们的生命活动更离不了它!
最近几年,「朋克养生」相当流行:年轻人们一边吃炸鸡喝可乐,一边去健身房挥汗如雨;一边熬夜追剧,一边用昂贵的护肤品;一边锤“死”熬夜的自己,一边嗨到三点。仔细想来,这些朋克养生行为实际既不“朋克”又不“养生”,但它确实表明,至少从观念上来说,我们这届年轻人,比自己想象中更看重自己的身体健康。
那么,该怎么办?请往下看。
把炸鸡烤肉火锅放一放,多吃蔬菜,各种绿叶菜,富含多种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牛肉、鸡肉、鱼肉和虾仁是瘦身的好朋友,高蛋白又低脂肪;挑水果可以看看猕猴桃,维生素C是保留技能,膳食纤维更是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和低脂酸奶一起做水果沙拉,是非常不错的甜点;主食方面,可以用红薯、紫薯和土豆等粗粮适当代替精米精面。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将失眠称为“不得眠”“目不寐”“不得卧”。中医认为,正常的睡眠依赖于人体的“阴阳”平衡,脏腑调和,气血充足,心神安定。睡眠质量的下降,甚至失眠,主要是心神得失养或心神不安所致。
除了改善日常生活习惯,睡前少玩手机、看电视,饮食上可以适当吃一些清炒百合、龙眼小米粥有助于宁神; 水果可以适当吃一些葡萄,富有天然褪黑素。
想要面色红润气色好,补铁是关键。动物肝脏,如猪肝、鸡肝等,含铁量是非常高的,搭配菠菜等含铁量高的蔬菜一起吃,可以很好地补铁。
选择水果上,可以多吃樱桃、荔枝,《本草纲目》上讲,荔枝“主治止渴、益人颜色”,说的就是它美容、养颜的功效。
眼睛总是干涩疼痛的小伙伴,需要多吃胡萝卜、荠菜、西红柿,水果的选择上,偏爱蓝莓、香蕉多一些,都是补充维生素A、对眼睛极好的食材,除此之外,保持一个良好的看手机、看电脑的姿势和习惯,也非常重要;想要养发、护发的小伙伴,可以多吃黑色的食品,比如说鲜木耳、桑葚、芝麻,中医讲黑色入肾,想要养发的话,呵护你的“肾”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起吃了饭以后不要运动,不然小心引起胃下垂。这也成为了我们大家劝阻他人饭后不要过多运动的一大很好的理由,那么这个说法是真的吗?饭后运动真的会造成胃下垂吗?那么,什么是胃下垂呢?
胃位于我们腹腔的左边上方的位置,我们直立时胃的最低点也不应当超过脐下2横指。胃下垂就是说在我们站立的时候最低点超过了正常的位置,甚至于有一部分的胃下垂至腹部的盆腔。
通过进行消化道造影X线就可以来明确,同时胃下垂还会伴有其他脏器如肝、脾的脱垂。比较轻的胃下垂患者症状往往不怎么明显,但严重者还是会出现如腹痛,以进食后症状加重,甚至还会出现恶心、呕吐,严重者还会出现神经紧张、出血、穿孔等危重症候。
胃是容纳食物的脏器,在没有吃饭的时候胃的形状是扁袋状,在吃完饭后胃会成膨胀状态,这是因为胃的表面存在一定的张力,这种张力是能够有力分散因重力而导致的下垂趋势的;同时在胃的周围还有很多韧带与其相连,这些韧带保证了胃一定的活动空间。饭后运动产生的震动还不足以对这些韧带的功能产生威胁。所以说吃饭后运动会导致胃下垂是不正确的。
但是再坚硬的韧带也禁不住我们的胡作非为,如果长期吃完饭后剧烈运会增加胃下垂的风险。
饭后剧烈的运动会造成胃的血液供相应的减少,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的不能正常运转,进一步会导致肠胃蠕动功能减弱,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完全的消化、吸收,长期下去就会导致很多慢性胃病,严重者就会发展至消化道穿孔、溃疡等疾病,而且还可能会引起阑尾炎。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得案例。
在我们进食后食物在胃肠道内需要4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才能完全排空,所以我们应当在饭后不同的时间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以此给予胃最小负担。
在饭后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之间可以进行一些柔和的运动如打拳、散步或者广场舞等活动;在饭后1-2小时之间可以进行慢跑、游泳、骑车等活动;对于那些较为剧烈的运动如百里跑步、足球、拳击等活动至少在饭后3小时之后才能予以考虑。为了大家的身体健康,希望大家能够科学运动。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常见的长距离耐力项目包括中长跑、长跑、马拉松等等。相比于一般的运动,耐力型项目虽然耗能慢——即单位时间内的能耗不高,总体上耗能量却较大,会大量消耗体内的各种营养物质。所以,如何在运动前、中、后,科学补充营养素,正是耐力运动中的制胜关键!
1. 糖
糖,或者说碳水化合物可以说是人体的第一能源物质。机体在需要能量时,首先代谢糖,其次分解糖原,最后才大量“调动”脂肪和蛋白质。脂肪和蛋白质产能较慢,不能单独支持一定强度的运动,所以糖原告罄,往往也意味着体力的告竭。然而,人体内的糖储备并不高,只有300~500g,很容易在长距离运动中耗尽,因此,在运动中补充糖分就十分必要了。
运动前的几天内增加碳水占总能量的比例,到60%~70%;或者采用修正的糖原负荷法,在运动前一周内逐渐减少运动量,同时逐渐地增加碳水摄入量,这两种方法能有效提升体内的糖原储备量。
运动中每小时进食30~60g碳水,可以为运动“续航”。可以饮用碳水化合物-电解质饮料,快速吸收碳水的同时补充水和电解质。
运动后,伴随着糖原活性酶的增加,此阶段及时补充碳水能更快地恢复和增加糖原储备。此时我们可以多吃消化吸收慢的粗杂粮,为身体持续供能,修复疲劳的肌肉组织等。
2. 脂肪
在运动中,除了消耗糖,还消耗一定的脂肪,这样有利于节省糖类、保存体力。所以运动前拥有一定的脂肪储备是有必要的,但是也不能过多,否则会增加耗氧量,不利于运动。脂肪应占到膳食总能量的20%,以不饱和脂肪占比高的植物脂肪(菜子油等)为主。
脂肪往往不会在运动中耗尽,所以在运动中和运动刚结束后,不用急于补充脂肪。
3. 蛋白质
在运动过程中,血红蛋白是重要的氧气“搬运工”,决定着血氧含量同时也决定着我们的运动能力。此外,蛋白质自身也参与氧化供能,更有助于维持高级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能降低疲劳。所以平时也要注意补充蛋白质,但不宜过多,否则会增加肝肾等器官的负担。
在耐力型项目中,三大营养素——糖、脂肪、蛋白质要如何补充?首先,要在运动中及时补糖,为身体“充电”;其次,要在运动前和后提升糖原储备,为下次运动积攒体力;最后,要在平时按照一定的标准,维持一定的脂肪和蛋白质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和释放运动潜能。
除了三大营养素之外,维生素、无机盐和一些微量元素的补充也很重要。我们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合理补充。
生命在于运动,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却还是有不少人更愿意做个“家里蹲”,来个“葛优瘫”,享受生活的惬意。在“家里蹲”一族看来,运动应该是那些为了减肥的胖子,或者是想要完美身材的健身达人所热衷的项目,而自己不胖不瘦,也不追求完美,运不运动就无所谓了。
其实运动除了能够促进新陈代谢,使身体保持活力以外,还可以使人身心放松,获得欢愉、满足的快感。
有人就问了:累的一身臭汗、大喘气儿,还快乐?你别不信,这可都是有依据的。
快感荷尔蒙--内啡肽
运动可以刺激大脑中一种化学物质--内啡肽的分泌,内啡肽是一种从垂体中分离出的内生肽,是机体抗痛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生理意义,它可以促进人体内分泌的变化,使人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人心情的好坏,与大脑分泌内啡肽的多少相关,所以内啡肽也被称为“快感荷尔蒙”。
之所以称作“内啡”,是指体内产生的类吗啡物质的意思,它能产生跟吗啡、鸦片剂一样的止痛、让人欣快的作用,相当于天然的镇痛剂。从功能上讲,内啡肽除了能够缓解疼痛,还能调整不良情绪、使人身心愉悦、抵抗哀伤;改善失眠;调动神经内分泌系统,提高免疫力;振奋精神,激发创造力和改善工作效率等。
此外,人在运动时,大脑立刻就会感受到压力,心脏压力增大,大脑会设定身体正处在作战或是逃跑的状态,会释放一种名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物质,它可以起到保护和修复记忆神经元的作用,就像是电脑死机重启一样,所以我们在运动完之后会觉得心情放松,变得开心,有这两种物质的作用,想不开心都难了。
快乐感的多少取决于运动强度和时间
那么如何运动才能充分的享受到“快感荷尔蒙”所带来的快乐呢?如果工作、学习忙,时间紧,是不是可以通过压缩运动时间,但是完成相同的运动量来达到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内啡肽的分泌除了运动强度,对于运动时间同样也是有一定要求的,当长时间运动把肌肉内的糖原用尽,只剩下氧气时,内啡肽才会分泌。
现在一般认为,中等偏上强度的运动,比如有氧运动舞、跑步、登山、游泳、骑单车、球类运动等,运动30分钟以上才能刺激内啡肽的分泌。所以长期坚持运动的人如果有一天不去运动,内啡肽分泌的减少,就会使人变得无精打采。
由此可见,运动不止能够强生健体,提升免疫力,还能够调节情绪,让人有个愉快的心情,所以运动起来吧,放假休息可不要再葛优瘫着刷剧、打游戏啦!
我们从出生到成长,很多东西都需要学习,可是“吃”是人类的本能,就连刚出生的小婴儿不用教就会吃奶,难道吃饭也需要“学习”吗?1岁多的小朋友,从走到跑,不知不觉就会了,运动也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不需要学习了吧?但是你知道吗,吃和运动并不是机械动作,其实这其中大有讲究,也需要我们好好学习呢!
学会吃主食
大伙儿都知道碳水化合物摄入多了非常容易发胖,所以很多人喜欢把主食(碳水的主要来源)的量减少,甚至有时候直接不吃主食了。这其实是不对的,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在2018年刊载了这样一项研究: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40%以下或70%以上都有较高的死亡风险;而供能占比在50%~55%之间则有较低的死亡风险。
所以,主食还是很重要的,一日三餐都要吃主食;但是长期吃较多的精米精面的确容易血糖高、堆脂肪,那该怎么办呢?
这里我们引入一个概念:升糖指数(GI)。升糖指数全称为“血糖生成指数”,反映了某种食物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GI高的食物消化快,葡萄糖能够迅速进入血液,比较容易造成高血糖、高血压;GI低的食物在消化道中停留的时间长,易产生饱腹感,葡萄糖缓慢进入血液。此外,GI低的食物一般可以帮助燃烧脂肪,减少脂肪的储存。
我们平时常说的“粗粮”和豆类都属于GI较低的主食,包括:糙米、玉米、谷薯类、各种豆类等。所以,我们的主食要以这些为主,尽量少吃精米精面。建议每天吃谷薯类食物250~400克。
学会食物的健康比例
新鲜的蔬菜水果是我们每天都不能少的,而且要种类多样。每天应摄入300~500g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每天吃新鲜水果200~350g,注意不可用果汁代替。
适量吃肉、蛋、奶:吃肉首选鱼肉和禽肉,其次是牛、羊、猪的瘦肉。鱼肉脂肪含量极低,尤其是深海鱼,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非常高。每周吃两次海鱼可预防血脂异常和心脑血管疾病。
一道美味佳肴除了要有好食材之外还离不开巧妙的烹饪方法。往往好吃的菜调料都比较重,如果只为了追求口味而重油重盐这可不好,容易引起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疾病。平时做饭时,尽量选择蒸、清炖、烤、汆、白煮等方法,炒菜的时候尽量少油少盐。
学会“有效运动”
运动不是简单的散散步、溜溜弯,运动可不等于“动”。中等强度的运动才可以达到燃烧脂肪、锻炼身体的目的。怎样判断什么是“中等强度运动”,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心率。
首先,最大心率=220-年龄,当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60%~85%时,便是中等强度运动。以跑步举例,1小时6公里以上,或1公里10分钟以内,即为中等强度。每天保证中等强度运动3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5天,把你吃进去的能量消耗掉,保持好身材不是难事。
所以,吃和动虽然不难,但是大有讲究,不难,我们稍加学习,就可以用健康的观念和习惯保持健康的状态啦。
运动后,感到疲劳在所难免,如何恢复才是关键。物质的代谢,能量的消耗,废物的堆积……种种原因,都让我们的身体暂时无法回归正常状态。按摩、睡眠等都是不错的恢复疲劳的手段,除此之外,我们也不能忽略营养补充的重要性。
1. 耐力型运动
长跑、马拉松等耐力型运动的特点是强度相对较低而持续时间长。强度低,意味着单位时间内的耗能量低,此时机体主要以有氧氧化的方式产能,不但消耗糖,还会利用脂肪和蛋白质;持续时间长,意味着总能耗量高,各种能量物质的消耗量较为可观。
在耐力运动中,作用最大且消耗量最高的是糖。葡萄糖等单糖能被机体直接氧化分解,更多的则以糖原的形式储存在体内。运动后糖原告罄,要及时补充糖。有研究表明,多糖(如淀粉)的效果要强于单糖(葡萄糖),能引起胰岛素分泌的增加,促进糖原的合成。所以运动后,要多吃些淀粉类食物,如谷物、薯类和豆类食物。
耐力运动中的脂肪和蛋白质都有所消耗,也要注意补充,但是不能过多。过多的脂肪会引起运动时耗氧量的增加,造成耐力的下降;过多的蛋白质则会加重肝肾的负担。此外,大量出汗会造成水和电解质的丢失,所以运动后也要注意补液。
2. 力量型运动
举重等力量型运动的强度较大,其核心是肌肉的爆发。所以运动后对肌肉的修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应该多吃一些优质蛋白,如肉类、蛋类、奶类、鱼类和大豆等。这样既有助于恢复体力、消除疲劳,还能进一步提升我们的运动能力。
3. 速度型运动
短跑、跳跃等速度型运动的强度很大,常常伴随着高度缺氧,机体主要以无氧氧化的方式供能。糖类经过无氧氧化生成了乳酸,乳酸在体内堆积,会引起疲劳,造成酸碱平衡紊乱等。所以运动后应该多吃一些碱性物质,如各种水果、蔬菜等,也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和无机盐。
在耐力型运动中,包括三大营养素在内,各种必须物质都面临着“缺货”的窘况,这时我们就要注意及时补充;在力量型运动中,为肌肉注入“有生力量”——蛋白质则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在速度型运动中,乳酸等代谢性废物的累积是造成疲劳的“罪魁祸首”,我们应该多吃一些水果蔬菜以中和这些酸性物质。
不同的运动有着不同的营养需求,我们要根据情况科学地补充营养。要注意,平衡是总的原则,任何一种营养素的补充都不能过量,否则反而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2月9日晚间,短道速滑迎来比赛高峰,一晚进行了三项比赛。
其中,在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半决赛中,中国队位列小组第二,晋级A组决赛。
在短道速滑女子1000米预赛中,韩雨桐、曲春雨、张楚桐全部晋级1/4决赛。
在短道速滑男子1500米半决赛中,任子威被判犯规,无缘决赛。
激烈的赛况让很多网友直呼“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才能观赛”。短道速滑,玩的是心跳,拼的是体能,尤其是「下肢力量」。
短道速滑世界冠军赵楠楠就曾公开表示,短道比赛特别需要大腿、脚踝和腹肌的力量。
对普通人来说,下肢肌肉力量同样重要,它占到了人体肌肉总量的50%~60%。
腿和人体健康的关系就像马达和机器,只有马达有劲,机器才能运转起来,并且转得快。
《生命时报》采访权威专家,教你提高自身的下肢力量。
受访专家
西安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科学学院教授 苟波
北京康复医院康复诊疗中心主任 郄淑燕
在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等比赛中,运动员依靠下肢强大的爆发力持续蹬冰,强大的核心力量使运动员在急速过弯时保持平稳。
观赛的焦点,在于欣赏运动员富有力量感的蹬冰、令人惊叹的速度或是巧妙的战术配合。
短道速滑世界冠军赵楠楠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运动康复师葛杰建议,可以通过一个动作自测下肢力量。
下肢力量自测法:后引收腿
如果能坚持1分钟,且很稳定,说明下肢肌肉力量和膝关节稳定性非常好;如果只是做几下就不行了,就说明下肢力量不足。
有肌肉的腿不仅显得更健美,还是一项长寿优势,给身体带来一系列好处。
降低早亡风险
长寿老人大都步履矫健,行走如风。反之,若失去了行走能力,人体的各个系统都会出现衰退,如神经系统(感觉迟钝)、心血管系统(下肢静脉血栓)、运动系统(肌肉萎缩)、消化系统(食欲减退、便秘)等。
发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分析了超252万成年人的健康数据,发现大腿围每增加5厘米,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8%相关。
保护膝关节
腿部肌肉力量强大,可以给膝关节提供更大的支撑。适度进行腿部肌肉练习,不仅能增加关节的稳定性、活动度,还可以分散、减少膝关节的压力。
对老年人来说,腿部力量练习可以减缓膝关节功能的退行性改变,减少发生摔倒的可能性。
降低心脏病风险
肌肉里含有很多线粒体,线粒体越少,人体利用氧的能力就越差,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也会提高。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院发现,大腿围小于46厘米的人,相较于60厘米者,患心脏病几率增加2倍。
预防骨质疏松
骨骼肌是附着在骨骼上的保护层。如果骨骼肌发达,骨质流失就会相应减少。
锻炼肌肉还可以刺激骨骼,增强骨密度,达到预防骨质疏松的目的。
帮助控体重
肌肉是人体代谢热量的主要场所,肌肉少,基础代谢低,人就容易肥胖。
适度增加肌肉占比,有助于提高新陈代谢,减少脂肪堆积,降低患各种慢性病的风险。
步行、跑跳中起重要作用的几块肌肉有臀大肌、臀中肌、胫前肌和小腿三头肌等。
可以通过以下几项运动,增强这些肌肉的力量,让双腿更有劲。
靠墙静蹲
臀桥
站立踮脚
深蹲
两脚分开与臀部同宽,在胸前举起哑铃,或装满水的矿泉水瓶,肘部向下,弯曲膝盖下蹲,然后返回为一次。深蹲时,注意膝盖不能超过脚尖。
需要提醒的是,老人练腿力,安全排第一。如果腿力严重下降,甚至不能站立及行走,应尽早去医院的康复门诊就医。